2020-2021年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A)﹙含答案﹚

2020-2021年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A)﹙含答案﹚
2020-2021年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A)﹙含答案﹚

2020-2021年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A)﹙含答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

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水体污染

C.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D.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和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故A说法正确;

B、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不能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故B说法错误;

C、使用清洁能源,可以保护空气,保护环境,节约化石燃料,故C说法正确;

D、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节约资源,故D说法正确。故选B。

2.学习化学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化学观。下列有关化学的观点错误

..的是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更好地保护环境

B.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C.焚烧秸秆不会造成雾霾

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B、垃圾中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正确;

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

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故选C。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

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C.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D.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正确;

B、氧气不是可燃物。B错误;

C、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D正确。

故选:B。

5.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该转化系统中水可以循环使用

C.光电转换器中电能转化为光能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利用水的分解反应和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来分析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

A、该反应中存在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燃烧,所以在循环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光电转换器中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反应生成水是放热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利用信息来考查化学与能源问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利用所学课本知识并学以致用的特点。

6.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过程中,突发“爆炸性燃烧”,造成多名消防官兵栖牲;对于引发“爆炸性燃烧”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

B.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

C.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

D.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相当于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错误;

B、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C、可燃物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剧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故选A。

【点睛】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或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7.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8.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B.用明矾净水

C.品红在水中扩散D.一次性餐盒降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福尔马林有毒与鱿鱼成分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

B、用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与悬浮杂质形成胶体,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一次性餐盒降解是分解生成了易挥发性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C。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

D.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

【答案】B

【解析】

A、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这是正确的逃生方法,故A正确;

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使其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错误;

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就可能发生爆炸,应禁止烟火,故C正确;

D、镁条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可用沙子灭火,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生成氧化镁和碳,故D正确。

点睛∶灭火原理之一是降低的是可燃物周围环境的温度,而不可能是物质的着火点。

10.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答案】B

【解析】

A、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可燃冰的热值高,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正确;

C、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不是水,错误。故选B。

1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

12.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没有氧气了,白磷就不能燃烧了,故A错误,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实验2中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而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D错误,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B正确。

13.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常产生气体污染物和烟尘等产生雾霾,但化石燃料属于重要的能源,不可能禁止,A错误。

考点:化学与环境

14.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

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

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

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15.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器着火,为了防止漏电而造成触电,应迅速切断电源,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不可用水浇灭,因为水浇下去会立即沸腾,而四处飞溅,应盖上锅盖,再熄灭火源,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做法正确,故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大量的有毒气体,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根据灭火的原理: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电器着火容易造成漏电,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处理;在灭火或逃生时一定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16.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B.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

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17.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正确;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故选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8.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 119 火警电话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由于氧气更充足,使火着的更旺,故选项错误;

B.着火时,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受热,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向上流动,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故选项正确;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 119 火警电话,故选项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油因隔绝氧气而灭火,故选项正确。故选A

1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详解】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因是隔绝氧气;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选B。

20.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相同,故不正确;

②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不正确;

③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所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正比,故不正确;

④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故要做灯火实验,故正确;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故选C。

燃料及其利用试卷

No table of contents entries found.第七单元燃 料及其利用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 一.选择题(四选一,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表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野外烧火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其原因是() A.可以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B.使散热的速度加快 C.使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大 D.便于提高温度 2.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电器设备失火,可用水浇灭 C.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的火灾 D.身上衣服着火时可就地打滚 3.下列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无负面影响的化学 B.“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白色粉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C.“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D.“酸雨”是由大气中含有硫和氮的氧化物等导致 4.钻木取火的原理可用下列三句话来解释:①木头的内能增加;②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着火燃烧起来;③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这三句话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5.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不安全的是()A.汽车加油站、纺织厂严禁烟火 B.进入深洞前先做灯火试验 C.液化气泄漏时开灯查找漏气部位 D.禁止旅客将汽油、鞭炮等带上飞机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将煤加工成焦炭 B.将石油蒸馏得到多种产品 C.将石油气加压充装到罐子里成为液化气 D.干冰升华 7.下列燃料不是由石油或煤加工制成的() A.沼气 B.焦炉气 C.煤油 D.航空煤油 8.人类生活需要热量,下列热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摩擦产生的热量 B.太阳能热水器中水所吸收的热量 C.白炽灯通电后放出的热量 D.木炭燃烧放出的热量 9.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完全相同的是() 和CO和CO和CH4和C 10.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 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9四川自贡】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故选:A。 2、【2019湖南邵阳】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员展开扑救工作。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或氧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答案】D 【解析】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故选:D。 3、【2019江苏上饶中学八年级上期末】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答案】A

【解析】A.红磷的着火点是200℃左右,热水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能燃烧,故错误;B.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发生了燃烧,故正确;C.磷燃烧是磷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D.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空气污染,故正确。 故选A。 3、【2019江苏徐州联校期末】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A.减少空气通入量B.充分利用热能C.块状煤碾成粉末D.净化尾气 【答案】C 【解析】将煤粉碎或做成蜂窝煤,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空气,增加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使煤充分燃烧。 故选C。 4、【2018湖南邵阳】吸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A. CO2 B. N2 C. O2 D. CO 【答案】D 【解析】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尼古丁等,其中一氧化碳有毒,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体内组织器官严重缺氧而死亡。故选D。 5、【2019江苏南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氨气 B.氢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根据爆炸是由于急速的燃烧在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 A、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A错; B、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氢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B正确; C、氦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错;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错。 故选:B。 6、【2019甘肃兰州】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因山脊的一棵云南松被雷击起火而引发森林火灾。下列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说明:1.本卷共有六大题,31小题。 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关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以人工合成的B.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石油可作化工原料生产许多产品D.利用石油产品发电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气B.甲烷C.氮气D.一氧化碳 3.3.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妥的是() A.煤气中毒是指一氧化碳中毒B.汽油、植物油等都是石油的分馏产物 C.石油曾称是“工业的血液” D.将煤做成峰窝煤是为了增大它与氧气的接触面 4.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 C.纸比煤着火点低D.纸比煤密度小 5.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煤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焦炭等物质B.酒精挥发 C.石油分离得到煤油、柴油等物质D.自行车车胎爆炸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能放出热量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D.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 7.在节能减排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B.禁止使用空调以节约能源 C.家庭提倡使用节能日光灯D.严禁使用含硫高的烟煤 8.鉴别H2、CO及CH4常采用的方法是() A.根据燃烧产物的不同B.根据燃烧时火焰的不同 C.根据是否能发生爆炸D.根据密度大小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物质就会燃烧B.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反应 C.任何物质燃烧的火焰都可以用水扑灭D.档案室着火应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10.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B 【解析】 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故选D。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试题和答案1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试题和答案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正确; C、厨房煤气管道泄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正确。故选A 考点:灭火原理。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油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 D.汽车尾气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汽车,故A不正确;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轮胎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故B正确;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故C正确; D、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 物,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故选A。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 含答案 )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 A。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B 【解析】 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 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 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故选D。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 电,正确; 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

初三化学第7单元试卷(试题内容:燃料及其利用)

表示一个分子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由两 种元素组成 表示一个分子由 5个原子构成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温馨提示:1、 认真审题, 独立思考, 准确作答,? 体验成功! 2、相对原子质量:C —12,H —1,O —16,Ca —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生活中有许多发热发光现象。通过化学学习,你认为发热发光…………………【 】 A.一定是化学变化 B.一定是燃烧 C.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 D.通常是一种能量向另一种能量的转化 2、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躯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诗中所赞美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 稀有气体 3、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每组气体中,三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 .SO 2、N 2、NO 2 B .CO 2、CO 、N 2 C .SO 2、CO 、NO 2 D .CO 、H 2、CH 4 5、下图是四位同学对某化学式意义的描述,他们描述的化学式是……………………【 】 A 、CO 2 B 、CH 4 C 、NH 3 D 、H 2CO 3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 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化学反应一般伴随着能量变化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 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8、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得分 评卷人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2020届初三中考复习题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解析版)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说法合理的是() A.酸雨——将燃煤锅炉烟囱加高B.白色污染——废弃塑料袋焚烧处理C.雾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D.水体富营养化——禁止使用化肥 2.2015年5月,某养老院发生火灾,导致38人遇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下列自救措施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B.赶快乘电梯逃生 C.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D.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3.下列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图书室内文字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如果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4.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是氮气 B.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 C.煤、石油、沼气、风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 D.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6.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研究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减缓大气温室效应 B.开发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 D.利用垃圾发电,变废为宝 7.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临沭县东盘中学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低能耗”、“低废水”、“低废弃物”是低碳理念的重要内涵。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推广利用太阳能B.家庭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C.循环使用生活用水D.回收有机垃圾用于生产沼气 3.2010年4月20 ,位于墨西哥湾的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然后慢慢沉入海底。之后发生漏油,每天多达5000桶以上,已持续了一个多月。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属于物理变化B.石油是纯净物 C.此事件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D.为杜绝环境污染,人类应停止一切石油开采 4.2010年6月7日《海南日报》载:科学家发现“土卫六”表面遍布“湖海河流”,这些“湖海流”中的液体并非水,而是液态甲烷和液态乙烷(C2H6)。甲烷和乙烷均属于: A.有机物B.氧化物C.混合物D.单质5.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6.既洁净又高能的理想燃料是() A.煤B.石油C.氢气D.天然气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能放出热量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D.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 8.在节能减排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B.禁止使用空调以节约能源 C.家庭提倡使用节能日光灯D.严禁使用含硫高的烟煤 9.鉴别H2、CO及CH4常采用的方法是() A.根据燃烧产物的不同B.根据燃烧时火焰的不同

最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灭火方法中,与“熄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完全相同的是()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盖灭,即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煤的大量燃烧 B.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C.氢气极易燃烧,燃烧的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D.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正确; B、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错误; C、由于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制取氢气的原料丰富,可以用水来制取,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正确; D、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正确。故选B。 2.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 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 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 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 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 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 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及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及答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 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 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故选D。 2.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合理的是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B.物质燃烧一定要点燃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答案】C 【解析】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错误; B、物质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错误; C、将煤块粉碎,增大了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故选C。 3.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所以,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根据灭火原理你认为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 A.氢氧化镁是一种碱B.受热分解的产物能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C.氢氧化镁不溶于水D.可以降低易燃性建筑材料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 ℃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利用了将氧气隔绝的原理灭火。 考点:灭火的原理 4.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医疗上常用体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以下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是() A.将一小块兵兵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将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蘸取酒精的能够燃烧,蘸水的因为不是可燃物,而不能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选项错误;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属于灭火的方法,不是说燃烧的条件,选项错误;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证明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2.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选项错误; 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但由于管内

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塞子可能被弹出,选项正确;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低于管外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气球压得更瘪,选项正确;D、由图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知,置于空气中的白磷其温度达到了自身的着火点(40℃),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于60℃,所以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 物质燃烧时,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A.B.C.D.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图中标志是易燃物,与燃烧有关,故A错。 B、图中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与燃烧有关,故B错。 C、图中标志是易燃氧化物,与燃烧有关,故C错。 D、图中标志是节约用水,与燃烧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B 【解析】 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故选D。 5.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题(含答案).docx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题( 含答案 )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CO和 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B.金刚石、石墨、碳60 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C. CO 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D. CO 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 命【答案】 A 【解析】 【详解】 A 、 CO 和 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 错误。 B、金刚石、石墨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 确。 C、 CO 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用于人工降雨、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D、 CO 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正确; 故选: A 。 2.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合理的是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B.物质燃烧一定要点燃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答案】 C 【解析】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错误; B、物质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错误; C、将煤块粉碎,增大了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故选 C。 3.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 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 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 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7:12: 6 【答案】 C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练习题

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一是取决于氧气的浓度,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二是取决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下列现象能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浓度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B.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平静地燃烧,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C.在空气中木柴易点燃,煤不易点燃 D.镁在空气中、二氧化碳中都能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以上。下列不符合“节能减排”主题的是() A.用旧报纸制铅笔杆 B.参加“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 C.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D.深秋时节焚烧落叶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氦气用于填充气球B.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铜丝用做电线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用铜丝制电线B.用石墨制铅笔 C.用汽油除油污D.用盐酸除铁锈 5.“打造绿扬城郭,建设林水之州”是我市的环保宗旨。下列做法 不符合 ...这一宗旨的是() A.随意排放污水B.珍惜身边草木 C.加强植树造林D.维护绿色生态 6.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能量观:所有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B.守恒观: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分类观:凡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D.结构观: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7.下列描述内容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安全常识:室内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环保知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空气污染;控制使用塑料袋——防止“白色污染”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化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及健康状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可用作复合肥 B.研制、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C.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施用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可能导致酸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复合肥是指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至少含两种的化学肥料,硝酸铵只有营养元素氮元素,不属于复合肥,错误; B、塑料制品丢弃以后产生造成表白色污染.研制、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 C、在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过度使用会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正确; 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能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酸,可能导致酸雨,正确。故选A 2.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无机非金属材料 B.有机玻璃——复合材料 C.玻璃钢——无机材料 D.棉花——合成纤维 【答案】A 【解析】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错误;C、玻璃钢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复合而成的,属于复合材料,错误;D、棉花属于天然纤维,错误。故选A。 点睛:通常把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与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为无机盐,如玻璃、陶瓷等;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是把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种具有特别性能的材料。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附答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共40分)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最确切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B.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C. 可燃物不进行点火是不可能燃烧的 D. 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A. 提供可燃物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提供氧气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的原理的是() A、住宅着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烧菜时油锅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方的小片树林砍掉 4.在煤矿的矿井里,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A、进矿井时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装有活性炭的面具 5.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和运输储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存放时要露天存放,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砸摔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6.“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 4O B、 CH 2 O 2 C、 C 2 H 6 O D、 C 2 H 4 O 2 7.下列有关煤、石油、天然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初中化学】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人教版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人教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苯完全燃烧产物有CO2和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6=78,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苯的化学式C6H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特别注意质量比和个数比是否混淆。 2.一辆严重超载货车在急速下坡时轮胎发生燃烧,导致货车起火,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是() 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 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 C.货车在下坡车速较快 D.制造轮胎的橡胶是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及燃烧的条件可知,在急速下坡时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故答案选择B

考点:燃烧条件 3.如皋是国内首个“联合国氢经济示范城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可以制氢气 B.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会污染环境 C.空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为0.94% D.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A、根据水的电解产物分析; B、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进行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 D、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进行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所得到氢气和氧气;故A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只生成水,不产生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空气中不含有氢气,故C错误; D、由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用氢气代替化石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故D错误。故选A。 4.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福尔马林浸泡鱿鱼B.用明矾净水 C.品红在水中扩散D.一次性餐盒降解 【答案】C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1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 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2.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探究作如下性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有是()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气球反应结束后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需接触氧气和温度达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图1中热水不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升高白磷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选项错误; B、图2中a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塞子不会弹出;b管内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但由于管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塞子可能被弹出,选项正确;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同时消耗氧气,管内压强变小低于管外大气压,大气压会把气球压得更瘪,选项正确; D、由图1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知,置于空气中的白磷其温度达到了自身的着火点(40℃),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于60℃,所以可燃物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