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
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猪场生物安全是猪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直接关系到猪群的健康和疾病的传播。
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建立健全的猪场管理制度1. 严格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猪场应该建立严格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对于外来人员应该进行登记备案,并严格限制外来人员的范围,减少外来人员对猪场的潜在威胁。
2. 健全的疫病监测和隔离制度: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和隔离制度,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疫病病例,立即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原的传播。
3. 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标准: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控制标准,对猪场内的消毒、消毒和防护工作进行严格管理。
二、加强猪场内部环境卫生管理1. 定期进行猪舍清洁和消毒:猪场应当定期进行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将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降至最低。
2. 避免猪舍交叉感染:在猪舍内部设置合理的隔离设施,避免不同猪群的交叉感染,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监测猪场内部环境卫生:加强对猪场内部环境卫生的监测,随时发现环境污染的情况,立即进行处理,保持猪场内部的洁净。
三、加强猪群生物安全管理1. 实行猪群定期检查:对猪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
2. 加强猪群疫苗接种管理:猪场应该加强猪群疫苗接种管理,对猪群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3. 严格控制猪群饲养密度:合理控制猪群的饲养密度,避免猪群在狭小的空间内产生压力,使得疫病易于传播。
四、加强外部环境生物安全管理1. 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定期对猪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发现外部环境的污染并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外部环境对猪场内部的影响。
2. 控制外部环境人员的进出:加强对外部环境人员的进出管控,减少病原体通过外部环境进入猪场的可能性。
3. 合理控制野生动物进入猪场:避免野生动物对猪场的潜在威胁,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野生动物进入猪场的机会。
以上就是关于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的一些探讨,希望对猪场管理者在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有所帮助。
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猪产业也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疾病防控压力的增加,生猪疾病的防控成为了生猪规模养殖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围绕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控,结合当前生猪生产的实际情况,探讨生猪规模养殖场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的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入栏前检疫入栏前检疫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养殖场在引种、引进猪只时,要求供应猪场提供动物防疫合格证明和检疫合格证明,并对进场的猪只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
排除潜在的疫病源,确保引进的猪只没有传染性疾病,是保障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的前提。
二、科学制定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的重要因素。
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造成猪只之间的互相接触和感染,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规模养殖场在制定养殖密度时,要充分考虑生猪的行为特点和生理需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确保猪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和活动量,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三、严格实施生物安全隔离措施生物安全隔离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的关键环节。
在养殖场内部,要对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等进行划分,严格实施分区分段管理,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猪只,要实行严格的分区养殖。
并建立严格的人员进出管理制度,减少外部人员对养殖场的干扰和污染。
四、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的基础。
养殖场要加强饮水、饲料、粪便、污水的处理和清洁消毒工作,杜绝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滋生和传播。
保持圈舍、通风设施、饮水设备等设施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疾病感染的重要措施。
五、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和监测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和监测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手段。
养殖场要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对猪只的健康状况和环境的卫生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疾病隐患。
要建立疾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疾病病例要及时向当地的动植物防疫部门报告,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
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

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猪场生物安全是保障猪场免受疾病侵袭的重要措施,请让我为您介绍一下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
首先,建立严格的进出场程序。
猪场应制定进场动物的筛查机制,对新进入猪场的猪只进行必要的体检和检疫,确保其没有携带疾病。
同时,猪场应严格控制外界人员和车辆的进入,设立专门的入口和出口,限制人员和车辆的往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其次,加强猪栏清洁和消毒工作。
定期清理猪栏内的粪便和废物,保持猪栏的干燥和清洁,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同时,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如使用消毒剂对猪栏、饮水设备、饲料器等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播。
第三,加强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控。
猪场应定期给猪只接种疫苗,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猪场应建立免疫监控机制,定期对猪只进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变动物,避免疾病传播。
第四,严格的防疫隔离措施。
猪场应建立合理的栏舍分区,分批饲养猪只,合理安排猪只的密度,避免疾病传播。
对于猪只发生疾病的栏舍,应立即隔离,与健康猪只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和人员隔离,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第五,加强员工培训和健康管理。
猪场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知识和生物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预防疫病和控制传染的能力。
同时,猪场应定期检查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对有疾病症状的员工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员工成为疾病传播的潜在源头。
综上所述,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包括建立严格的进出场程序,加强猪栏清洁和消毒工作,加强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控,实施严格的防疫隔离措施,加强员工培训和健康管理。
这些措施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在保障猪场生物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1.品种、营养和管理是集约化猪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然而疾病又是限制养猪性能和养猪效益的主要因素;在80年代后,新的猪病不断出现,而且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费用越来越高;所以通过生物安全的预防措施和改善饲养环境,正得到畜牧工作者的重视。
由于疾病造成的损失,远比防制措施花去的成本多得多。
所以集约化猪场必须严格执行一套综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引入新疾病的风险。
2.猪场的健康水平,依赖于周围的环境。
建场的选址相当重要,应远离相邻的猪场、屠宰场3-5Km以上。
猪场之间距离增加,可减少疾病在场间传播的风险。
倘若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做得不好,总有一天,邻场的疾病会传到你的场。
3.外来车辆靠近猪场,可能产生严重的生物安全风险。
因此,在场外建立清洗消毒点,对靠近猪场的装猪车和运料车进行清洗-消毒。
通过彻底的消洗-消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车辆对生物安全造成的风险。
4.进场限制是预防疾病的有效管理措施。
因此应禁止人员参观访问;牧场应分成生活区和生产区,进入牧场执行卫生程序是:休假回场员工在生活区隔离48小时;进入生产区应淋浴,换上牧场统一的生产区工作服;禁示所有个人用品进入生产区,眼镜除外。
进入生产区的物品应经过薰蒸。
5.在生活区内建立公共食堂,禁止员工私自做饭;禁止肉类食品进入生活区。
6.生产上实行分点饲养(繁殖-保育-育肥)和全进全出制度。
全进全出是常用的管理制度。
全进全出意味着每一单元在转入新猪群之前,每一头猪必须转出该单元,然后清洗、消毒、干燥;而且一旦组群,不再有新成员加入。
7.控制鼠类:鼠群的活动半径为1-3Km,是给猪群带来新的疫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猪场来说,老鼠是公害,是最难控制的,很难清除,预防比灭鼠效果好,所以应设置防鼠防鸟网。
8.做好死尸处理:坑埋,为最普遍的处理方法。
但有的场主贪图小利,淘汰给不法商贩,这会带来极大的生物安全风险,因为这些人这些车是最最危险的。
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

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猪场的生物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猪是易感生物,特别是在病毒和细菌方面。
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就会导致大规模的瘟疫和经济损失。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措施来保障猪场生物安全。
1. 猪场环境卫生管理猪场应该实施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以保证猪圈和猪场处于清洁和卫生状态。
这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定期打扫猪圈和猪场,清除废弃物和垃圾;•对砖墙、地面、水槽等设施进行消毒;•定期更换和清洗猪栏内的饮水设施和饲料槽。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止猪场疫情的关键。
在不定时的疫苗接种计划中,建议猪农们向当地的政府落实协商,可以找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以保证猪群中的每一个猪都能得到足够的预防保护。
并在接种后,专业医生推荐注意猪群的变化情况,如过度的死亡率等,及时向专业医院报告。
3. 消毒杀菌在生产过程中,猪场应定期进行物体、设施、水体、空气等进行消毒杀菌。
可以使用的消毒剂包括:氯化钠、双氧水、含氯制剂等。
要确保消毒杀菌的操作在正确的时间和方法下完成,否则将可能会导致疾病的扩散。
4. 健康检测定期进行对猪群体检,可以鉴定个体猪的健康,掌握整体群体的健康状况。
只有健康的猪群才能保证猪肉品质的优良,同时预防疾病的传染。
5. 减少人为干预除专业技术人员外,猪场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要减少与猪接触,并注意保持洁净,以减少人类病菌对猪群的影响。
6. 灭鼠和防鼠老鼠是很多猪场都面临的问题,因为它们不仅会危害散落在地面上的猪食料,而且还可能携带病毒和细菌。
猪场可以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如:大锅煮毒桶等方法,来灭除老鼠。
以上的措施只是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零散的部分,在实际操作中繁琐且复杂,量体裁衣的措施在不同的猪场实施。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措施,保证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猪的生物安全保障措施

猪的生物安全保障措施
猪的生物安全保障措施是指为了预防和控制猪类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
由于猪类传染病的严重性和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保护猪的生物安全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措施:
1.隔离和检疫措施
在猪场中,必须对新引进的猪只进行隔离检疫,并确保猪只健康。
隔离期间,应严格控制与其它猪只接触,以防止疾病传播。
2.疫苗预防
猪类传染病的预防关键在于疫苗的广泛使用。
猪场必须按照兽医的指导,定期给猪只接种疫苗,以增强它们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3.卫生防护
保持猪场的卫生环境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猪舍必须定期清洁,保持干燥,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猪只的饮水和饲料必须干净卫生,并定期更换。
4.限制访客和交通
猪场应限制非必要人员进入,并严格控制和记录访客的行动。
同时控制进出猪场的车辆和物品,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5.病死动物的处理
猪场必须及时处理病死动物,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按照相关法规,病死动物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处理,可以通过焚烧、埋
葬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
6.员工培训和监测
猪场的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猪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猪场应定期监测猪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猪的生物安全保障措施在猪场中非常重要。
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猪类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持猪场的健康状况,确保猪类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保障猪场生物安全措施

保障猪场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生物安全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猪场免受疾病和病原体的侵害,确保猪群的健康与安全。
下面是一些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猪场应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
管理体系应包括疫病监测、防控方案、隔离制度等。
其次,加强猪场内外的生物防护。
猪场应设立严密的防护措施,例如安装高强度的栅栏和围墙,加强安全防护通道的管理,确保猪场内外的动物和人员无法交叉感染。
另外,要加强对外来人员和物资的管控。
猪场应实行严格的进出管理制度,限制外来人员和物资的进入和出入,同时加强对进出人员和物资的检疫。
此外,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免疫。
猪场应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还要做好疫苗免疫工作,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还要加强猪舍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
猪舍和设施是病原体容易滋生和传播的地方,因此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此外,要加强对饲料和饮水的监测和管理。
猪场应定期对饲料和饮水进行检测,确保其无污染和病原体的存在,防止通过饲
料和饮水传播疾病。
最后,要加强猪场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猪场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外界人员的防疫知识传达,提高其对猪场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
总之,保障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保护。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并切实执行相关措施,才能有效地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
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成为了猪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猪场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直接接触、粪便污染、水源污染等多种途径,为了防止猪场病原的传播,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猪场阻断病原传播途径的生物安全措施。
1. 猪场环境控制
猪场环境的干净与整洁是防止病原传播的首要条件。
猪场管理者应该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以保持猪场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可以有效杀死病原微生物,避免病原传播。
2. 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出
猪场管理者应该设立专门的入口和出口,限制陌生人员和车辆进出猪场。
对于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应该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疫,确保不会携带任何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
3. 疫苗接种
定期给猪进行疫苗接种是阻断病原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给猪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疫苗接种是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4. 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猪场管理者应该建立和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猪场内部的流程管控、病原检测和监测、疫病防控等方面。
只有建立了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阻断病原的传播。
5. 保持猪场内外干净卫生
猪场管理者应该保持猪场内外的环境干净整洁。
定期清理猪场内的粪便、废弃物等,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加强对猪场周边环境的管理,减少外部环境对猪场的污染和影响。
6. 强化消毒措施
猪场管理者应该对猪场内的设施、器具、饮水设备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防止病原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
生物安全问题涉及到人与动物的生存与健康,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养殖业生物安全是全球生物安全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养殖业由散养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改变,养殖场生物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具体到猪场生物安全涵盖了猪场建设、猪场生产及兽医卫生制度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目的是切断猪病发生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作用,使猪健康生长、发育和繁殖,生产出安全、合格和无公害的猪肉及其产品,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下面结合养猪实践谈点看法。
l 猪场建设
1.1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应符合兽医卫生要求,符合土地利用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
地势高燥、平坦,不占或少占耕地,山地建场应尽量选择阳坡,坡度不超过2O度,根据当地常年主风向,位于村镇外居民区的下风向处,交通便利,水电充足,水质符合畜禽饮用水标准,具备就地处理和消纳粪污的条件,距交通干线不小于500 m。
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
1.2 场区布局
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有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各功能区之间要有围墙、林带、隔离沟等,生产区净道、污道分设,不得交叉。
各类猪舍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配种舍、妊娠舍、分娩哺乳舍、断奶仔猪舍、生长舍、肥育舍。
猪舍朝向和间距必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和排污的要求,栋舍之间距离在8 m 以上。
1.3 圈舍建设
总原则是为猪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让猪健康生长、发育和繁殖。
圈舍坐北向南,长度为东西设置,利于冬季采光,达到冬暖夏凉。
跨度8~9 m,长度2O m。
建筑形式可采用有窗双坡屋顶式,屋顶要有一定厚度,中间设保温隔热层,前后沿墙高度为2.2~2.5 m,屋脊高度为2.5~3 m,两端山墙分别设排气扇和降温水帘,沿墙南面设置较大窗户,单列式可最大限度利用太阳光照。
在靠近饲喂通道的位置安装自动饮水器、自动喂料器等。
2 猪场生产
2.1 投入品管理
主要是饲料、添加剂、兽药和疫苗的管理,应从正规厂家采购,并建立购进、使用情况
记录,遵循国家安全使用规定,有停药期的必须遵守有关休药期的规定。
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应向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非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应在取得《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证》的兽药经营企业购买,购进的生物制品只能自用,严禁从事生物制品经营。
2.2 饲养管理
长期树立健康养猪、生态养猪的理念,科学饲喂,精心管理,合理分群,区别对待,提高抗病力。
保持圈舍清洁、干净,定时、定量、定质饲喂,每天观察猪的吃料、饮水、排粪、排尿等,发现问题极时解决。
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
饲料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消化,繁殖母猪饲料要青、粗、精等多品种饲料合理搭配,育肥猪适时出栏,提高瘦肉率。
保障运动场面积,种猪每天定时进行驱赶运动。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避免将患病和带毒猪留到下一批。
猪场禁养其他动物。
2.3 生产记录
猪场生产记录的内容包括进种、饲料、饲养、管理、繁殖、消毒、免疫、隔离、诊疗、出售等。
特别应对兽药、疫苗、饲料和添加剂使用情况,疫病发生、处置及无害化处理情况,免疫病种、日期、疫苗生产厂家、批号、免疫监测等情况作好记录。
利用生产记录可以进行养猪成本核算、效益分析、了解疫情动态、建全猪场疫情预警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生产。
3 兽医卫生制度
3.1 消毒
3.1.1 消毒设施制定消毒制度,落实消毒责任,大门口和生产区入口设置人行和车行消毒通道,安装紫外线灯,消毒间设置洗手池、淋浴室等。
人员进入生产区经洗手,更换衣、帽和鞋、脚踏消毒池(垫)等,或淋浴、换衣后进入生产区。
参观人员的消毒同上,并按指定的路线参观。
3.1.2 日常消毒定期对圈舍、饲喂通道、周围环境、用具、运动场、道路等进行清扫消毒,必要时带猪消毒,夏季3~5 d、冬季7~10 d一次,周围有疫情时应增加消毒次数,平时搞好猪场内外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免疫、驱虫等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3.1.3随时消毒除日常消毒外,猪场在出现个别猪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应立即对所在圈舍进行局部强化消毒,包括对发病或死亡猪的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每批猪出栏后,应对全场、饲养用具等进行全方位的清洗和消毒,猪舍应空置2周以上。
3.2 免疫
3.2.1 制定免疫程序根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猪的来源和遗传特征、猪场防疫状况和隔离水平等,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程序实施免疫注射,建立免疫档案,佩
戴免疫耳标等。
3.2.2 不同病种的免疫对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三种国家强制免疫病种,使用规定疫苗进行免疫。
对体弱、有病、发育较差等不宜免疫和新生、补栏的应在病愈康复和到免疫日龄后及时进行补针、建立免疫档案。
3.2.3 严格免疫操作规程冻干苗应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严禁反复冻融;油佐剂或水剂苗在4—8℃保存,严防冻结;疫苗开启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注射器械、注射部位严格消毒,保证一猪一个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3.2.4 免疫注意事项用过的疫苗瓶、药棉等免疫接种废弃物应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免疫后随时观察猪的反应,如饮食、精神、大小便等,并抽查体温,对有副反应的予以登记,严重的应及时抢救和治疗。
3.3 隔离
猪场周围、各功能区之间、栋舍之间要有围墙、林带、隔离沟,猪舍、库房要有防鼠、防虫、防兽、防鸟设施。
有相对独立的病猪隔离舍、无害化处理设施,结合猪场实际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及全场地势最低处设置,并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
引进种猪应在隔离舍观察45天,健康者方可进行正常饲养。
3.4 检疫监测
检疫监测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是带有强制性的行政行为,猪场应全力配合。
猪场兽医人员应定期对猪群进行系统检查,发现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或生产性能下降、常规治疗和防控措施无效,疑似外来病、新发病或法定的一、二类疫病时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通过科学的检疫监测,建立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为猪场免疫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随时调整免疫计划。
3.5 疫情处置
猪场在报告疫情的同时应当采取隔离、消毒等处置措施,不得随意出售、抛弃死亡猪,同时应保存好新近死亡的猪,以便进行检测诊断。
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病的时间、栋舍、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情况,已采取的处理措施,猪场名称、地址、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等。
3.6 无害化处理
当发现疑似传染病时,应及时隔离病猪,对确诊为的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下,采取隔离、治疗、免疫预防、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处置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对病死猪,必须按照“五个不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
底的无害化处理。
禁止随意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猪肉。
3.7 粪污处理
粪污处理是养猪规模化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关系到养猪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协调发展,猪场应将粪污处理和饲养管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粪污处理根据猪场具体情况选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进行,禁止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猪场粪污直接施入农田,无害化处理后的粪便进行农田利用时,应结合当地环境容量和作物需求进行综合利用规划。
一般中、小型猪场可建中、小型沼气池,进行高效厌氧发酵,也可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养猪。
大型猪场可建大型沼气池或进行工业化粪污处理,实现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实现液体、固体有机肥批量生产,从而确保环境不被污染,生产出的农产品保证无公害或是有机农产品。
4 小结
4.1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中猪场建没是基础,猪场生产是关键,猪场兽医卫生制度是保障,这些措施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4.2 抓猪场生物安全,要规模化建场,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坚持以养为主,养防结合,保证猪健康生长,最终实现猪肉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