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

第一掌背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关键词】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临床应用自1997年3月至2012年5月,我们采用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5-59岁,平均38、5岁。

致伤原因:切割伤3例,冲压伤9例,绞伤2例。

皮肤缺损部位:拇指末节背侧6例,掌侧2例;拇指近节背侧2例;虎口4例。

皮肤缺损部位均有肌腱或骨质外露,缺损面积:2.0×2.0cm-5.5×2.0cm。

急诊手术11例,亚急诊手术3例。

1.2手术方法1.2.1皮瓣设计旋转点设计在拇长伸肌腱尺侧缘与第2掌骨底桡侧缘相交处;轴心线为第2掌骨桡背侧;皮瓣的切取范围:远端不宜超过示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近端位于第2掌骨底平面附近,两侧可达示指侧中线及轴心线两侧2.0cm;皮瓣的切取面在深筋膜深面;按受区:供区=1:1.2画出体表投影线及皮瓣形状和大小。

1.2.2皮瓣切取沿设计线切开皮瓣桡侧或尺侧及远端的皮肤至深筋膜深面,切断并结扎手背静脉,深筋膜与皮下间断缝合数针防止深浅筋膜剥脱,继续游离皮瓣至对侧缘。

最后沿轴心线切开蒂部皮肤,达浅筋膜层,找到示指桡侧动脉〔第一掌背动脉〕,以该动脉为轴心于浅筋膜浅面向两侧各游离0.5cm,沿此范围切开达深筋膜下,形成1.0cm左右宽的筋膜蒂,筋膜蒂内包括第一掌背动脉、1-2条手背静脉及桡神经手背支的分支。

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若皮瓣血运良好,继续向近端切取筋膜蒂至皮瓣的旋转点。

1.2.3皮瓣转移切开旋转点与受区间的皮肤达深筋膜,适当游离两侧皮肤形成隧道,在血管蒂无张力无旋转的情况下将皮瓣转移至受区,无张力缝合皮瓣,在血管蒂松弛下缝合隧道皮肤。

供区直接缝合或取前臂全厚层皮片游离植皮。

2结果术后14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因张力过大出现血管危象,拆除部分缝线后危象缓解。

术后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52个月。

任意皮瓣形成术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

任意皮瓣形成术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

任意皮瓣形成术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体会1. 什么是任意皮瓣形成术?任意皮瓣形成术(Random pattern flap)是一种常见的皮肤修复术,通过将周围的健康皮肤组织转移至缺损区域,达到修复、重建皮肤的目的。

它与植皮、截肢、移植等手术一样,是重建外科学中必备的技术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等方面的治疗中。

2. 任意皮瓣形成术的操作原理在进行任意皮瓣形成术时,医生需要在患者身上选择一个带有丰富血运的皮肤区域,瓣的大小、严密度和形态均有多种选择。

随后,医生沿着特定的方向和角度,将包含皮瓣和其所需血管的组织完整地剥离出来,并进一步将其移植到缺损部位。

为了确保皮瓣完全与周围组织结合,医生需要注意盖住缝线痕迹,还需要让皮瓣在缺损部位与周围细胞充分愈合。

在术后的数日内,医生还需确保局部血液循环正常,控制创面渗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任意皮瓣形成术的优点和缺点任意皮瓣形成术是一种可靠且简单的外科技术,其主要优点包括手术简便、符合多种修复外科技术要求、无需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支持等。

此外,它在治疗疾病和修复外观方面都有着优良的效果,可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活质量提升。

然而,任意皮瓣形成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术后瘢痕较为明显,这会影响患者的美观程度和心理压力。

其次,从重建质量来看,与其他皮肤修复技术相比,任意皮瓣形成术的修复质量较难做到与原皮肤组织的一致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往往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重建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任意皮瓣形成术的应用场景由于其简单易操作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任意皮瓣形成术在临床中有很多用途。

在皮肤创伤修复方面,任意皮瓣形成术常用于切口切除术后的缺损患者,如注射药物后留下的皮肤瘢痕、肉芽肿等。

在口唇修复中,任意皮瓣形成术可以用于修复唇裂、舌系带畸形、舌缘肿瘤等。

在乳腺和肛门周围肿瘤治疗中,任意皮瓣形成术也可以用于缺损部位的修复。

5. 结语任意皮瓣形成术是外科手术学中常用的皮肤修复技术之一,具有简便易行、范围广泛、治疗效果可靠等特点。

皮瓣宣传稿范文

皮瓣宣传稿范文

皮瓣宣传稿范文皮瓣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修复手段,在现代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宣传皮瓣技术,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神奇的技术,并认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一、皮瓣技术简介皮瓣技术是指将皮肤及其附件(包括脂肪、筋膜、肌肉等)从身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以修复组织缺损或改善组织功能的一种手术方法。

皮瓣具有丰富的血运,成活率高,可广泛应用于烧伤、创伤、肿瘤切除等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二、皮瓣技术的优势1.修复范围广泛:皮瓣技术可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如面部、颈部、四肢等。

2.适应症广泛:皮瓣技术可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如创伤、烧伤、肿瘤切除等。

3.创伤小、恢复快:皮瓣技术采用微创手术方法,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4.外观美观:皮瓣技术可根据患者的需求,设计出与原有组织相似的外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功能恢复:皮瓣技术可帮助恢复患者受损组织的功能,如手部功能、面部表情等。

三、皮瓣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1.烧伤患者:皮瓣技术可帮助烧伤患者修复创面,减少瘢痕形成,提高生活质量。

2.肿瘤切除患者:皮瓣技术可帮助肿瘤切除患者修复组织缺损,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3.创伤患者:皮瓣技术可应用于创伤患者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

四、皮瓣技术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皮瓣技术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

未来,皮瓣技术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1.3D打印技术的应用: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皮瓣的个性化设计,提高手术效果。

2.生物材料的研究:研究新型生物材料,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修复效果。

3.组织工程的发展: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实现皮瓣的再生和修复,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皮瓣技术在我国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手外科业务学习时间:2016-5-17地点:手外医生办公室主讲:吴志川主任医师内容: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主干的股前外侧皮瓣,因具有部位隐蔽、血管蒂长、血管口径粗、为肢体的非主干血管、切取面积大、有感觉神经和皮瓣切取对供区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应用解剖:1.皮瓣的动脉供应皮瓣的供应血管大多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皮分支,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自主干股动脉或股深动脉发出后,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间隙下行,到达股外侧肌的中部,发出肌皮穿支,穿过股外侧肌,到达皮下和皮肤,在穿过阔筋膜前还发出分支到周围肌肉。

2.皮瓣的静脉回流临床上,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皮瓣坏死率高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坏死率。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伴行静脉多为两条,是股前外侧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

静脉瓣控制着静脉流向大的穿支静脉或内上方向,游离皮瓣时应保留内上方大的穿支血管,以利静脉回流。

3.皮瓣的神经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可重建皮瓣的感觉。

国外学者研究,股外侧皮神经的支配区域约20 cm ×12 cm,基本满足皮瓣感觉重建。

4.皮瓣的设计:以髂前上棘至膑骨外上缘的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以3 cm为半径画圆,穿支血管的浅出点基本都在该圆内,较多位于该圆的外下象限。

变异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以横支、升支或高位皮支为血管蒂的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是股前外侧皮瓣的主要血管蒂,蒂长可达8 cm-12cm,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2.1 mm(1.1-2.8 mm),其肌皮动脉分支多数情况下都为2支或2支以上,平均2.5支(1-8)支,降支远端与膝上外侧动脉相交通,皮瓣可获得逆行血液供应,因此可以形成逆行岛状皮瓣。

5.皮瓣切取面积宋业光等研究认为皮瓣的切取范围上至大转子水平,下至髌骨上3 cm ,两侧至侧中线。

后研究;通过灌注后放射显影,得出单个穿支的供应面积为0.67 cm2- 39.89 cm 2,平均12.62 cm2。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 2003年,Geddes等提出取供血穿支动 脉英文首字母,在后加P标明为穿支动脉, 其后注明来源肌肉名称。
• Wei等人认为只有肌穿支皮瓣才是真正 的穿支皮瓣。
优点
• 1.保留了供区的肌肉和神经, • 2.减低供区的并发症, • 3.皮瓣设计灵活,顺应性好, • 4.符合“相识组织替代”原则,修复更
加完美,
• 5.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操作特点
• 1.操作复杂,延长手术时间, • 2.术前血管穿支的定位和粗细,临床多
选用超声多普勒检查,
• 3.术中解剖时若创伤过大,穿支小血管 受到牵拉和扭曲,导致血管痉挛及栓塞。
临床应用的穿支皮瓣特点
• 1.可预测和恒定的血供, • 2.至少1条以上的较大穿支血管( ≥
谢谢
多用于下肢修复。
• 7.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来源于胫前 动脉踝上穿支(6~12cm),多用带蒂皮 瓣转移修复足背及内外踝部创面。
• 8.胫后动脉穿支皮瓣(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PTA flap):来源 于小腿部胫后动脉,
• 临床上穿支皮瓣应用方式 • 1.带蒂皮瓣 • 2.游离皮瓣
肌后到达皮肤。
• 5.阔筋膜穿支皮瓣(tensor fasciae latae perforator flap,TFLP flap):来源 于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多用于修复伴
有肌腱缺损(如跟腱)的四肢修复。
• 6.腓肠内侧穿支皮瓣(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 flap):基 于内侧腓肠肌动脉,经腓肠肌到达皮肤,
• IGIP flap:臀下动脉穿支皮瓣
• 3.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AP flap):穿支 血管起自背阔肌,因其面积较大,主要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风筝”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一、风筝状皮瓣的特点风筝状皮瓣是一种新型的皮瓣修复材料,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可塑性:风筝状皮瓣采用了先进的制备工艺,使得其具有高度可塑性,能够根据患者创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行精确的修复。

2. 血运丰富:风筝状皮瓣在制备过程中保留了皮肤的完整血运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皮瓣坏死的风险。

3. 外形天然:通过精确的设计和修复,风筝状皮瓣能够恢复患者面部的自然外貌,术后不易出现瘢痕或畸形。

4. 修复效果稳定:风筝状皮瓣的胶原纤维成分与正常皮肤组织相似,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修复效果稳定。

二、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的创面修复中,使用风筝状皮瓣能够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在手术前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创面大小和位置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风筝状皮瓣的制备方式和修复路径。

然后,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精确地制备风筝状皮瓣,并将其植入创面内,进行精细的修复和缝合。

整个手术过程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才能够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在术后的疗程中,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医嘱,保持创面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医生还会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评估,确保创面愈合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修复,患者的面部外形能够得到良好的保留和恢复,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优势与传统的创面修复方法相比,风筝状皮瓣在面部体表肿物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术后愈合效果优良:风筝状皮瓣具有丰富的血运和天然外形,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术后愈合效果更加稳定和优良。

3. 术后生活质量提高:由于风筝状皮瓣的优良修复效果,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易出现功能性损失或心理上的不适。

4. 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传统的创面修复方法,使用风筝状皮瓣能够显著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安全性更高。

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讨论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手掌、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手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组织缺损16例。

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

随访3~18月,皮瓣质地良好,颜色、厚度均与受区正常皮肤接近,手部功能大部恢复。

结论手掌、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组织缺损,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是优先的选择。

【关键词】手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皮肤软组织缺损手背部、腕部、虎口、前臂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在目前的机器伤和交通事故中比较常见。

自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手部手掌、背部、腕部、前臂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13例,年龄17~39岁。

平均25岁。

病因:机器伤10例,交通事故伤6例。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其中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损伤8例(其中6为掌骨骨折,另外2例同时有掌骨和腕骨骨折)。

急诊手术清创,前臂骨间后动脉皮瓣转移修复12例(其中8例有骨折,先固定骨折,后行皮瓣转移修复),择期手术常规清创或瘢痕切除,肌腱松解后前臂骨间背侧皮瓣转移修复4例。

二、手术方法患肢外展,前臂充分旋前。

先彻底清创后,如果伴有骨折,先固定骨折,有肌腱损伤断裂者,予肌腱修复,如不能直接修复,先将肌腱断断固定于周围软组织,待后期移植修复。

然后在前臂背侧肱骨外上髁与尺骨小头挠侧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设计皮瓣,逆行皮瓣旋转点位于尺骨茎突近端2.5cm左右(骨间前动脉穿出前臂骨间膜与骨间后动脉吻合处)。

沿轴心线桡侧约1厘米切开皮瓣蒂部至深筋膜,并于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间隙内寻找骨间后动脉、静脉和神经,确定前臂骨间后动脉远端与前臂骨间前动脉背侧支的吻合支存在后继续向近端延伸,仔细分离骨间后血管和神经,然后按皮瓣设计线除蒂部完全游离皮瓣,观察皮瓣血运,确认皮瓣血运良好后,经开放隧道或切开明道转移修复皮肤缺损区。

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的临床应用

.
皮瓣的定义
皮瓣由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 的皮下组织所组成。
.
适应证
修复有骨关节、肌腱、重要脏器、大血管和神经 干裸露,且无法利用周围皮肤直接缝合 封闭的创 面。
修复颊、鼻等处洞穿性缺损。 矫正畸形,如瘢痕挛缩畸形等。 再造器官,如耳、鼻、手指等。
.
皮瓣的分类
(一)任意型皮瓣(非轴型皮瓣、随意皮瓣) (二)轴型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旋转⑶易皮位瓣皮:瓣在包皮括肤Z缺成损形的术邻近部位设计一皮瓣,
沿一2.定邻轴位线旋皮转瓣而覆盖创面。供皮区遗留的创 面如,因3.可 供远游 皮位区离较附皮大近瓣不皮(能下直直组接接织皮缝或瓣合作时辅、,助直可切接用口携游后带离缝皮皮合瓣。 )
片移植修复。
能与外形。常用于线状、条索状及蹼状疤痕挛 缩的松解。 做成对偶三角形(Z形)然后互换位置即可延长 挛缩方向的长度
.
易位皮瓣(交错皮瓣)
.
.
.
(一)随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⑵旋转皮瓣 ⑶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邻3位.皮远瓣位:皮取自瓣缺(损直邻接近皮部瓣位、的皮直瓣接,携与带缺皮损瓣)
.
.
.
.
.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局⑴部推皮进瓣皮系瓣利(用又皮称滑肤行组或织滑的行松推动进性皮瓣,)在一 定⑵条旋件转下皮,瓣重新安排其位置,以达到修复 缺⑶损易的位目皮的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
(一)随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推⑵进旋皮转瓣皮:瓣在缺损区一侧或两侧作辅助切口, 将皮⑶瓣易与位皮下瓣组包织括分Z成离形,术利用皮肤的松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