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实验设计

情绪实验设计
情绪实验设计

暴力犯罪人格障碍与情绪识别的相关研究

星巴克组伍军 2008171014 08心理1班

研究背景:

导致犯罪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经内分泌代谢等诸多方面,而人格特征是社会心理因素的重组成部分。从上一世纪起,许多心理测评专业人员和精神病学家就已经对犯罪人群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犯罪人群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反社会型人格特征、偏执型人格特征、边缘型人格特征等类型。目前,随着犯罪的不断升级,暴力犯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特殊过渡时期,各种犯罪一直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暴力犯罪更是桎梏了社会的发展,为群众所切齿痛恨。按照传统的安检分类方法,将暴力犯罪分为凶杀、伤害、抢劫、强奸和纵火等几种类型。Blackburn等用PDQ-R人格诊断问卷检查暴力犯罪者人格,Evenden J,贺玉芬等EPQ研究暴力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苏月桐等用MMPI调查暴力犯罪与一般人群比较,贺国培、王罗珍等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调查暴力犯罪者人格特征,赵美玉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别对240名在押暴力少年犯和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他们都发现暴力犯罪者的确有特殊的人格特征。1

在这些研究中都发现暴力犯罪者中大部分存在人格障碍,据相关研究显示,存在人格障碍的人群他们在智力上与正常人无异,但认知模式出现偏差,情绪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多焦虑,回避和攻击行为出现。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查阅,发现在焦虑症人群和抑郁症人群中对情绪面孔的辨认都存在偏差。那么在暴力犯罪的人群中也都存在焦虑、抑郁、攻击性等人格特质。那么他们对情绪面孔的辨认是否也存在异常呢?

情绪面孔是人际互动中重要的社会刺激,也是特殊的交流工具和具有适应价值的情绪调节工具。面部表情是人们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它传达着主体的情绪状态、行为目的、要求、意图、愿望等内部信息,各种面部模式与引起的情绪体验基本一致,被称为“情绪反应的最敏感的指示器”。在社会交往中从面部表情获取情绪信息最为直接明了。有研究表明,正常10周大的婴儿就能对母亲的面部表情表现不同的行为,对愉快报以快乐,对悲伤停止微笑。婴儿识别照顾者的表情进而调整自身行为促进了其情绪及社会性的发展。2正常儿童看到他人表情时也会在对他人情绪状态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相似的表情及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情感认知的发展为儿童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共感,发展友谊提供了基础3。因此,能否准确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根据面部表情推测其心理状态,并作出适当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的社会能力发展。Ekman等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编成了“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FACS),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6种基本面部表情: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4。国内孟昭兰等人通过中国成人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验证:基本面部表情是与生俱来的,具有人类文化普遍性5,情绪面孔的辨认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扮演者如此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在暴力犯罪中,情绪面孔的辨认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它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都还比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障碍与暴力犯罪

的相关研究,暴力犯罪与情绪控制的相关研究,都是比较独立而单一的。那么在暴力犯罪中,情绪面孔的辨认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研究回顾:

通过对以前文献的回顾,发现暴力犯罪者中的确存在人格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具有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等,那么导致暴力犯罪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人格障碍?情绪控制能力低下?还是情绪识别有困难?通过情绪识别的相关研究发现一些心理不太健康的人确实存在情绪面孔辨认失常的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组对各类面部表情的总的识别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总识别率,差异有显著性6,在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表情的执行功能研究中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组相比,动态表情识别反应时延长,正确率降低7。在社会焦虑情绪的演变任务,情绪的检测与误解中,发现高社会焦虑组中存在情绪认知偏差8根据对暴力犯罪人群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多数暴力犯罪者或多或少存在人格障碍,这个情绪面孔识别研究中的焦虑,抑郁人群的特质存在一定的相识性,这说明可能暴力犯罪人群可能也存在情绪面孔识别问题,而情绪识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如果暴力犯罪者存在情绪面孔识别困难,对不对也是造成他们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研究暴力犯罪人群是否存在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研究假设: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明显偏离了相应文化常模的持久的、慢性的、稳定的和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人格障碍的测量多采用PDQ-R人格诊断问卷MMPI、EPQ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国外学者证明PDQ-R应用于犯罪人群时,具有良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适合犯罪人群人格障碍的筛查9。PDQ-R中文版由杨坚博士翻译并进行修订,包括107个条目,由12个分量表组成,国内已有学者应用这一问卷进行研究101112,并已经建立中国普通人群的常模13。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几种人格测量问卷中PDQ-R是最适合做人格障碍测量的,PDQ-R问卷项目数不太多(85项),但足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试人员的心理状况,经分析得出的人格特征型与临床诊断研究所采用的人格特征型一致,使人一目了然,并且其反映的资料较其他问卷细致,更利于描述。所以对人格障碍的测量我们选用PQQ-R人格诊断问卷。

情绪面孔辨认,对6种基本面部表情: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14的识别。采用宾夕法尼亚大学情绪面孔识别测试系统15和Morph情绪识别系统。16Morph系统在中国本土极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7。

1暴力犯罪者存在情绪面孔识别困难,在情绪解码速度上比正常人慢

2暴力犯罪者在情绪解码精度上比正常人低

3暴力犯罪者存在情绪解释偏差

4导致暴力犯罪情绪识别障碍是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3(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人格正常组、正常人组)*6(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2(正确响应,不正确响应)的混合设计,

并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暴力犯罪人群是否存在情绪面孔识别困难,采用评分,计时的量化研究确认情绪面孔的解码精度,解码速度,和是否存在认知偏差,挑选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无人格障碍组、正常人无人格障碍组的横断研究同时进行严密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以及两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方法包括静态情绪面孔识别和morph情绪渐变任务识别。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1采用宾夕法尼亚大学情绪面孔识别测试系统18研究暴力犯罪者对静态情绪表情的识别。

2采用morph情绪渐变任务研究情绪识别19。

研究方法;

研究材料:

1人格诊断问卷(PDQ-R ):是由Hyler等人(1987 1988)编制的DSM-III-R轴II 人格障碍的测量工具。黄悦勤等在中国正常人群样本中进行了试测,结果表明:PDQ-R(中文版)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较为理想的人格障碍筛查工具。正常人群总分<20分;没有明显人格障碍的治疗中的病人,得分在20-30之间;若总分>30分,则可能存在人格偏离。20

2实验一:采用宾夕法尼亚大学情绪面孔识别测试系统96张彩色照片,其中愉快、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中性照片各16张,每种表情有8张高强度情绪面部表情和8张低强度情绪面部表情,96张照片中男、女各半,其中59张高加索(白种人)面孔。24张非裔美国人面孔、5张亚洲人面孔和8张Hispanic西班牙人面孔。

E—prime程序系统。

3实验二:morph情绪渐变系统制作的动态情绪电影60部,从中性情绪到愉快、悲伤、愤怒、恐惧、厌恶五种情绪的转变,每种情绪表情男女表情各5部。

仪器apparatus

任务是通过电脑的的英特尔奔腾III处理器,windows2000的操作系统(451MHz,256MB内存)。显示器型号为liama电力公司的“vision master。受限制的任务是观察实验软件的运行,软件的播放器是微软的media player 被试选择:

广州监狱里的暴力犯罪人员,使用PDQ-R人格诊断问卷筛选出<20分无人格障碍的人100名,>30分的有人格障碍的100名,在随机在无犯罪人群中抽取100名PDQ-R测量<20分的正常人群。所有被试智力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良好,没有色盲,均为右利手,排除精神病和精神病家族史。

研究流程:

方法1应用E—prime程序呈现刺激和记录反应。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先阅读指导语,然后进行练习(12个trial),待其完全掌握实验任务后进人正式实验。实验

中,对各种情绪面孔的呈现顺序进行了随机化处理。被试舒服地坐在隔音实验室的沙发里,图计算机呈现,水平视角为40,垂直视角为60。刺激呈现方式为: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一个“+”字,30ms后是指导语,指导语的呈现时间为5000 ms,实验正式开始,被试要对情绪面孔的情绪快速作出判断。情绪面孔持续呈现在屏幕上,直到被试作出反应为止,要求被试仔细观察屏幕上呈现的面孔。

看到不同面孔按不同的键1代表愉快、2代表悲伤、3代表愤怒、4代表恐惧、5

代表厌恶6代表中性。正式实验前,使用12张非实验图片(愉快、悲伤性各3张)让被试练习,以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序。

方法二采用morph情绪渐变任务研究情绪识别

2.3 刺激stimuli

展示24张不同的照片,12男12女,分别展现我们6种不同的表情,愉快、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中性。MorphX软件用于播放不同的电影,描绘从中立情绪到其他5种不同情绪的转换。

2.4 程序procedure

参与者坐在离电脑屏幕50cm前观看完认为给出的影片。他们被告知有60场小电影会以随机的顺序播放,每一场都会以一个中性的表情开始。他们的任务就是侦察表情的变化,而且是越快越好。当他们侦察到表情的变化时可通过按电脑的空格键停止播放影片,然后他们就描述出他们的表情,可通过按相应的键表达,1代表愉快、2代表悲伤、3代表愤怒、4代表恐惧、5代表厌恶6代表中性按完键后会继续下一场影片,如此反复循环,直至结束。

在下一测试Free Viweing Task前,他们会被告知他们会看60场已经看过的影片。并鼓励他们通过调整播放软件的进度条和播放速度以展示他们侦察到的表情变化点。之后,让参与者再看影片,然后让他们描述所展示出的表情。在这之后,在预先安排好的播放顺序那里点击下一场直到结束。

数据分析

实验一情绪解码精度采用3(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人格正常组、正常人组)*6(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的方差分析。

情绪识别速度采用3(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人格正常组、正常人组)*6(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的方差分析。

情绪误解采用3(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人格正常组、正常人组)

*6(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2(正确响应,不正确响应)的方差分析。共产生18组单因素分析

实验二

情绪解码精度采用3(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人格正常组、正常人组)*6(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2(RTV、FTV)的方差分析。

情绪识别速度采用3(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人格正常组、正常人组)*6(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2(RTV、FTV)的方差分析。

情绪误解采用3(暴力犯罪人格障碍组、暴力犯罪人格正常组、正常人组)

*6(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2(正确响应,不正确响应)的方差分析。共产生18组单因素分析

两个实验都采用两配对的独立样本t检验。

1研究生黎雪珍导师况利副教授暴力犯罪与人格障碍的相关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5月

2林崇德著.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111).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2,20 1.202

3庞丽娟,田瑞清.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心理科学[J】,2005,25(2):420-422

4 Ekman,P,et a1.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Palo Alto,Calif. Consulting Psychologisms Press.1 978

5孟昭兰.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心理学

6胡贤杜芳苏林雁汤艳清谢光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年4月第17卷第4期。

7曹燕翔,姚志剑,谢世平,杜经纶,王丽,刘海燕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

的执行功能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第17卷第4期

8 Kathrin Heuera,*,Wolf-Gero Langeb,Linda Isaacb,Mike Rinckb Eni

S.Beckerb Morphed emotional faces:Emotion detec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in social anxiety

J.Behav.Ther.&Exp.Psychiat.41(2010)418e425

9Davison S,Leese M,Taylor PJ.Examination of t he screening prop2erties of t 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PDQ-R)in aprison population[J].J PersonalDisord,2001,15(2):180~94.

10杨蕴萍,沈东郁,刘稚颖,等.人格障碍评估研究2PDQ-4+在北京医学生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65~167.

11杨蕴萍,王久英,沈东郁,等.人格诊断问卷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试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2):115~116.

12杨蕴萍,沈东郁,王久英,等.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24+)在中国应用的信效

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165~168.

13 Blackburn R,Coid J W.Empirical clusters of DSM2Ⅲ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violent offenders[J].J Person Disord,1999,13(1):18~20.

14 Ekman,P,et a1.The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Palo Alto,Calif. Consulting Psychologisms Press.1 978

1515胡贤杜芳苏林雁汤艳清谢光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年4月第17卷第4期。

16 Kathrin Heuera,*,Wolf-Gero Langeb,Linda Isaacb,Mike Rinckb Eni

S.Beckerb Morphed emotional faces:Emotion detec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in social anxiety

17朱春燕1,汪凯1,2,陶睿1,庞礴1中国人Morph情绪面孔识别测验在部分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3期

18胡贤杜芳苏林雁汤艳清谢光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年4月第17卷第4期。

19 Kathrin Heuera,*,Wolf-Gero Langeb,Linda Isaacb,Mike Rinckb Eni

S.Beckerb Morphed emotional faces:Emotion detection and

misinterpretation in social anxiety

20沈东郁, 杨蕴萍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在成年违法犯罪人群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北京 100088

实验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实验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前提,同时也是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保证。一个完善的统计学研究设计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试验效应。例如,研究某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其中高血压患者即为受试对象,这种降压药为处理因素,血压的变化便是试验效应。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如何选择这三个要素,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此,任何实验研究在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三个要素。 一、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是处理因素作用的客体,应该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受试对象的选择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选择受试对象应有明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首先,受试对象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处理因素敏感;二是反应必须稳定。其次是为是研究结果普遍性和推广价值,需保证受试对象的同质性和代表性。

二、处理因素 处理因素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而施加的特定的实验因素,例如给予的某种降压药。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除此以外,处理因素应当标准化,在实验过程中同一处理组的处理因素应始终保持不变,包括处理因素的施加方法、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是反映在处理因素的作用下,受试对象的反应或结局,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结果人为打分或赋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20分) 1. 准确度和精确度:同一处理观察值彼此的接近程度同一处理的观察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 2. 重复和区组: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将试验空间按照变异大小分成若干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个局部 就叫一个区组 3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能够明确区分自变数和因变数的两变数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 对不能够明确区分自变数和因变数的两变数的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 4?总体和样本: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若干个个体做成的总体 5. 试验单元和试验空间:试验中能够实施不同处理的最小试验单元所有试验单元构成的空间 二、填空:(20分) 1. 资料常见的特征数有:(3空)算术平均数方差变异系数 2. 划分数量性状因子的水平时,常用的方法:等差法等比法随机法(3空) 3. 方差分析的三个基本假定是(3空)可加性正态性同质性 4. 要使试验方案具有严密的可比性,必须(2空)遵循“单一差异”原则设置对照 5. 减小难控误差的原则是(3空)设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 6. 在顺序排列法中,为了避免同一处理排列在同一列的可能,不同重复内各处理的排列方式常采用(2空)逆向式 阶梯式 7. 正确的取样技术主要包括:()确定合适的样本容量采用正确的取样方法 8. 在直线相关分析中,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的性质,用(决定系数)表示相关的程度。 三、选择:(20分) 1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所引起的增加或者减少的作用,称作(C) A、主要效应 B、交互效应 C、试验效应 D、简单效应 2. 统计推断的目的是用(A) A、样本推总体 B、总体推样本 C、样本推样本 D、总体推总体 3. 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是(B) 4. 样本平均数分布的的方差分布等于(A) 5. t检验法最多可检验(C)个平均数间的差异显著性。 6. 对成数或者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须先对数据进行(B) A、对数 B、反正弦 C、平方根 D、立方根 7. 进行回归分析时,一组变量同时可用多个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型的数据统计学标准是(B) A、相关系数 B、决定性系数 C、回归系数 D、变异系数 8. 进行两尾测验时,u0.10=1.64,u0.05=1.96,u0.01=2.58,那么进行单尾检验,u0.05=(A) 9. 进行多重比较时,几种方法的严格程度(LSD\SSR\Q)B 10. 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54,则Y的总变异中可由X与Y的回归关系解释的比例为(C) A、0.9054 B、0.0946 C、0.8197 D、0.0089 四、简答题:(15分) 1. 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6分)配置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分析多个自变量的主次 效益,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预报: 计算相关系数,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2. 一个品种比较试验,4个新品种外加1个对照品种,拟安排在一块具有纵向肥力差异的地块中,3次重复(区组),各重复内均随机排列。请画出田间排列示意图。(2分) 3. 田间试验中,难控误差有哪些?(4分)土壤肥力,小气候,相邻群体间的竞争差异,同一群体内个体间的竞争 差异。 4随即取样法包括哪几种方式?(3分)简单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简单随机取样法 五、计算题(25分) 1. 研究变数x与y之间的关系,测得30组数据,经计算得出:x均值=10,y均值=20,l xy =60, l yy=300,r=0.6。根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的设计与撰写

一、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临床试验方案由研究者或申办者拟订,应符合GCP要求。研究者和申办者均应在已制定的临床试验方案上签名并签署日期。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代表性:受试者样本符合总体规律;②重复:结果经得起重复验证;③随机:受试者随机分配入组;④对照与盲法:避免条件误差与主观因素。 试验方案的格式包括:①封页:包括题目、申办者和临床试验机构的名称与地址,拟订日期;②正文:GCP要求的23项;③封底:各参与的临床试验机构与主要研究者、申办者的名称与联系方式;④主要参考文献。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主要内容(GCP第四章第十七条)有以下23条: (一)试验题目: (二)试验目的,试验背景,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得临床试验结果、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及试验药物存在人种差异的可能; (三)申办者的名称和地址,进行试验的场所,研究者的姓名、资格和地址; (四)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的水平; (五)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的步骤,受试者分配的方法; (六)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要达到试验预期目的所需的病例数; (七)试验用药品的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次数、疗程和有关合并用药的规定,以及对包装和标签的说明; (八)拟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测定的次数和药代动力学分析等; (九)试验用药品的登记与使用记录、递送、分发方式及储存条件; (十)临床观察、随访和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十一)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十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评定参数的方法、观察时间、记录和分析; (十三)受试者的编码、随机数字表及病例报告表的保存手续; (十四)不良事件的记录要求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方法、处理措施、随访的方式、时间和转归; (十五)试验用药品编码的建立和保存,揭盲方法和紧急情况下破盲的规定; (十六)统计分析计划,统计分析数据集的定义和选择; (十七)数据管理和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 (十八)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十九)试验相关的论理学; (二十)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

化验室设计要求

新闻中心 实验室设计要求 添加日期:2011-9-15 16:36:50 实验室设计布局时,开间模数适宜为3.5米~4.0米,以3.6米为最佳。 1、在实验室空间设计时,应考虑必须为实验室安全运行、清洁和维护,提供或预留有足够的实验区域空间。 2、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当光滑、易清洁、防渗漏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板应当防滑。 3、实验台面应是防水的,并可耐消毒剂、酸、碱、有机溶剂和中等热度的作用。 4、应保证实验室内所有活动的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闪光。 5、实验室器具应当坚固耐用,在实验台、生物安全柜和其他设备之间及其下面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清洁。 6、应当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内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还应当提供另外的可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7、应当为安全操作及储存溶剂、放射性物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 8、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 9、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进食、饮水和休息的场所。 10、每个实验室都应有洗手池,并最好安装在出口处,尽可能用自来水。 1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达到适当的防火等级,最好能自动关闭。 12、在设计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时,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配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清除污染的工具。 13、安全系统应当包括消防、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及洗眼设施。 14、应当配备具有适当装备并易于进入的急救区或急救室。 15、在设计新的设施时,应当考虑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以使空气向内单向流动。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那么实验室窗户应当能够打开,同时应安装防虫纱窗。 16、必须为实验室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水。特别是微生物实验室要保证实验室水源和饮用水源的供应管道之间没有交叉连接。应当安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2单元(第1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与其它自然学科相比,化学与实验的联系应更为紧密,化学原理、定律以及规律的发现都与化学实验密不可分,可以说离开化学就没有这些发现。本单元教学设计重在要让学们在实验中亲身体验化学实验室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从中掌握相关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方法,并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物质分离的几种常用方法,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达到对知识运用、迁移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了大量的实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直接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平台。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①初步学会物质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②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③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④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以物质分离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仪器方法为暗线,首先简单温习了初中已经介绍过的几种物质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然后以溴的萃取为例介绍了“萃取”这种分离方法以及分液,又以蒸馏自来水获取少量纯净自来水为例介绍了“蒸馏”,最后以“拓展视野”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层析法的发展与应用。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编排在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又从化学家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和组成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入手,因此把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以化学家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来进入物质研究的学习,能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步骤,首先是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开始的,为学生建立起一种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也为之后对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等其它实验方法和操作的学习打下基础。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实验方法旨在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教材与传统教材最重要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过滤、蒸发、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常用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教学难点:萃取、蒸馏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设计习题课2012

实验设计练习题 1.用一种复合饲料饲养动物,每天增重的kg数及其相应的概率如下: 问:(1)每天增重的数学期望是多少?(2)方差是多少? 2.在容量分析中,计算组分含量的公式为W=Vc,其中V是滴定时消耗滴定液的体积,c是滴定液的浓度。今用浓度为(1.000±0.001)mg/mL的标准溶液滴定某试液,滴定时消耗滴定液的体积为(20.00±0.02)mL,试求滴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3.甲、乙两发酵法生产青霉素的工厂,其产品收率的方差分别为S12=0.46S22=0.37.现甲工厂测得25个数据,X=3.71g/L,乙工厂测得30个数据,Y=3.46 g/L,问它们的收率是否相同? 4.为检验某种血清预防感冒的作用,将用了血清的500人与未用血清的另500人在一年中的医疗记录进行比较,统计它们是否曾患感冒,得下表中的数据。问这种血清对预防感冒是否有效? 5.某城市从4个排污口取水,经两种不同方法处理后,检测大肠杆菌数量,单位面积内菌落数列于下表。请检验它们是否有差别。

6.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测定同一种材料,得到以下两组数据,试进行回归分析。 7.茵陈蒿是由茵陈、栀子和大黄3味药组成。为研究这3味药对利胆作用的最佳配方,取成年大白鼠做正交试验。以引流胆汁的充盈长度(cm)为指标(给药前与给药后毎10分钟的均数之差作为统计分析的实验指标值)。考察的因素与水平如下:

8.用三种方法从一种野生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按4种不同浓度加入培养基,观察该成分刺激细胞转化的作用,由于条件有限,每天只完成一个重复,三天完成全部试验。试进行数据分析. 9.某啤酒厂在试验用不发芽的大麦制造啤酒的新工艺过程中,选择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不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考察指标Yi为粉状粒,越高越好。采用拟水平法将因素D的第一水平136重复一次作为第3水平,按L9(34)安排试验,得试验结果如下表,试进行方差分析,并找出好的工艺条件。

心得体会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体会与收获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体会与收获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体会与收获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学会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缝纫机头; 2.学生自带三角板、铅笔、橡皮; 三、实验原理: 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一些简略符号(见教科书有关“常用构件和运动副简图符号”的规定)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明机构的运动特

征。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 l、测绘时使被测绘的机械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2、根据相联接的两构件的接触特征及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类; 3、选定投影面,即多数构件运动的平面,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 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件开始,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用数字1、2、 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英文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4、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即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五、实验要求: l、对要测绘的缝纫机头中四个机构即a.压布、b走针、c.摆梭、d.送布,只绘出机构示意图即可,所谓机构运动示意图是指只凭目测,使图与实物成比例,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 2、计算每个机构的机构自由度,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自由度相对照,观察计 算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四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四原则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呢? 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六个条件 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条件:人力、物力和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重要的实验因素和观测指标没有遗漏,并做了合理安排;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包括可能产生的各种偏性)都得到了很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已考虑在内,并有相应的对策和严格的质量控抗对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均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无疑是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的象征。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实验设计三要素应着重考虑: 一、受试对象的种类问题。这里面包含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实验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所谓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结果人为打分或赋值),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必要时还应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 实验设计的“四原则” 实验设计四原则的实施主要包括:

实验设计习题带答案

一、(10分)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二、(12分)已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正常翅(E)与斑翅(e)这三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EE、②AAbbEE和③AABBee。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回答下列问题: (1)若A/a、B/b、E/e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2)假设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三、遗传学家在两个纯种小鼠品系中均发现了眼睛变小的隐形突变个体,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两个隐性突变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写出实验思路。 四、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 A X 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或Aa。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中的一个必然来自 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五、果蝇是遗传学实验的好材料,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果蝇做了如下实验。(12分) (1)该小组做染色体组型实验时,发现了一种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雄果蝇,你认为这种雄果蝇形成的原因为。(2分)

各种实验心得体会

实验心得体会 在做测试技术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应变片的实验,你要清楚电桥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倍功半.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实验中我学会了单臂单桥、半桥、全桥的性能的验证;用振动测试的方法,识别一小阻尼结构的(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掌握压电加速度传感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 重点、难点: 1. 了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综合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具体内容: 所谓实验设计,是用多种装置和仪器按某种目的进行串联组合完成某项实验,其类型较多,考查形式多样。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物质的性质、制备和净化,常用仪器和装置的作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融会贯通,要善于吸收新信息并且能加以灵活运用。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一个化学实验,必须依据一定的实验原理,使用一定的仪器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操作,才能顺利完成。据此,一道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题,可以把它化解成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实验、小操作来解答。

由各个小实验确定各步操作方法,又由各个小实验之间的关联确定操作的先后顺序。 (一)化学实验设计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实验在化学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 ①启发性(或探索性)实验设计。由于这类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其他化学知识的教授进行的,采取的又多是边讲边做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要注意效果明显、易操作、时间短、安全可靠。 ②验证性实验设计。由于这类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化学假说和理论,又多采取学生实验课或边讲边做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注意说服力要强。 ③运用性实验设计。这类实验的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化学实验习题或实验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灵活性和综合性,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并加以比较,进而进行优选。从课内、课外的角度来分,运用性实验设计又包括课内的实验习题设计和课外的生产、生活小实验设

设计性实验:三组分混合物(环己醇,苯酚,苯甲酸)的分离

1.实验目的 (1)学会分离三组分混合物(环己醇,苯酚,苯甲酸)的方法; (2).学会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实验原理 混合液(25ml)与NaHCO3(约1.6g)反应后,苯酚和环己醇不与其反应处于分液漏斗中上层的有机相中,下层水相中为苯甲酸钠溶液,分液后,将苯甲酸钠溶液用6mol/L的浓盐酸酸化可还原成苯甲酸沉淀,然后进行抽滤即可得到苯甲酸。再将分离过的有机相加到干燥的分液漏斗中,先配制一定量的NaOH溶液(最好质量为4.0g,便于计算),因为环己醇不与其反应,则可在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有机相直接分出环己醇,用蒸馏的方法干燥环己醇,在下层的水相中得到苯酚钠,同理,可用浓盐酸酸化得到苯酚,然后进行抽滤。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由上述可知。 3.实验仪器及试剂 玻璃管,分液漏斗,玻璃棒,抽滤装置,烧杯 NaOH,NaHCO3,浓盐酸(6mol/L),环己醇·苯酚·苯甲酸的混合物。 装置:分液装置,抽滤装置,蒸馏装置 4.实验步骤 1).先量取混合液于干烧杯中,将配制好的NaHCO3溶液加到混合液中,搅拌至无气泡产生则停止加入; 2).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 3).去下层溶液于烧杯中,加入浓盐酸,静止后进行抽滤,则得到苯甲酸; 4).将步骤3分液漏斗中上层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刚配制好的NaOH溶液,震荡后静置分层; 5).再取下层溶液与烧杯中,加入浓盐酸,待反应充分后进行抽滤,得到苯酚; 6).取上层有机相进行蒸馏干燥操作,得到环己醇; 7).称量并计算相关物理量; 8).整理装置,回收试剂; 9).检测:苯酚,(1)Fe的溴水溶液,显色;(2)液溴,三溴苯酚沉淀 苯甲酸,与NaHCO3反应,用澄清石灰水检测变浑浊 环己醇,与卢卡斯试剂反应 也可以应用物理方法来检测,比如,用物理仪器测出物质的熔沸点,在与标准物质的熔沸点对照,即可检测三种物质。5.产物外观与产率计算 略 6.结果与讨论

-试验设计试卷 1412--答案

A1、A2、A3、A4、A5、A6、A7、A8,8个品种。其中A2为对照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计产面积40m2,试画出田间种植图,采用什么分析方法分析?并对烟叶产量的方差分析表和多重比较进行解释。(20分) 肥力梯度 (5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5分) 烤烟品种比较试验烟叶产量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自由度DF 平方和SS 均方MS F值 F 0.05 F 0.01 区组间 2 8.82 4.41 2.24 3.74 6.51 处理间7 84.67 12.1 6.15 2.76 4.28 误差14 27.53 1.97 总变异23 121.02 区组间:F= 2.244<F0.05, 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3个区组的非处理因素比较一致,试验地的土壤肥力较均匀; 处理间:F= 6.151>F0.01, 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8个供试品种的总体平均数间有极显著差异。需要进行品种平均数间的多重比较。(5分) 烤烟品种比较试验烟叶产量的多重比较 处理平均数差异显著性5% 1% A5 26.5 a A A3 23.3 b AB A2(CK)22.5 bc B A1 22.2 bc B A8 21.2 bc B A4 20.7 bc B A6 20.7 bc B A7 20.5 c B 仅有A5品种的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A2,其他品种的平均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A5品种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极显著高于对照A2和A1、A8、A4、A6、A7;A3品种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A7;而其它品种小区平均产量间均无显著差异。(5分)

(5

实验设计课程总结

试验设计课程总结: 第一章 1.试验设计与分析:简称试验统计,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包括 两部分容,对试验或者调查进行周密而审慎的设计,然后通过试验或者调查得到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试验或者调查的结果给你合理的解释从而得到结论。 2.误差:观察值与真值之间或者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 3.试验误差包括三种; 系统误差:观察值与真值之间发生了有一定放行的偏离,这种偏离叫做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观察值与针织之间仅仅发生了一些无方向的微小偏离,即这种偏离具有随机性,这种偏离就称为随机误差。 错失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称为错失误差,如记录、测量错误等,只要试验人员敬业、细心进行试验,可以杜绝此类误差的发生。 4.准确度:是指同一处理的挂差值与其真值接近的程度,越是接近,则试验越准确。 精确度:是指同一处理的重复观察值间彼此接近的程度。 5.试验误差的来源:供试材料固有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管理不一致所引起的差异;观察测定的 不一致造成的差异 6.抽样误差:(随机误差的一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 7.试验指标:为衡量试验结果的好换或者处理效应的高低,在试验中具体测定的形状或者观测的项目 称为试验指标。 8.试验因素:试验中所研究的影响试验指标的因素为试验因素。 9.因素水平:试验因素所处的某种特定状态或者数量等级 10.试验处理:实现设计好的实施在试验单位上的具体项目。简称为处理 11.试验单位:在试验中能接受不同试验处理的独立的试验载体。 12.重复:在试验中,将一个处理实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试验单位上,甚微处理有重复,处理实施 的单位数称为处理的重复数。 13.数量性状:是指能够以量测或技术的方式表示起特征的性状。 14.数量性状资料:观察测定数量性状而获得的数据。 15.质量性状:指能观察到而不能直接测量的性状,如颜色,性别等。 16.质量性状资料:值用量测手段得到的数量性状资料,即用度、量、衡等计量等工具直接测定的数量 性状资料。 17.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18.方差(variance)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刻画数据集中或者离散的程度。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 简单生物实验设计方案范文 1 土壤中分离产生-淀粉酶的菌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二.实验原理 -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

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4.5mL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0.9g、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及答案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及答案 1.(1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同学拟对“低温是否会使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降低”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选择下列材料用具设计了相关实验。假如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作出你的假设、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1)你的假设是:。 (2)实验方案: 材料用具:大烧杯、带刻度的长颈漏斗、玻璃纸、清水、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冰块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带刻度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将漏斗分别倒扣在两个相同的大烧杯中,并分别 编号为A、B。 ② 。 ③对A、B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A组放在室温条件下(25℃),B组 。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 。 (3)根据你的假设和设计的实验方案,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2.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脱落后能抑制碗豆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 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①实验原理: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是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 过用细胞分裂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的相同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 第三步:记录甲、乙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③实验结果预测: 。 ④实验结论:。 3.(17分)大部分普通果蝇身体呈褐色(YY),具体纯合隐性基因的个体yy呈黄色.但是,即使是纯合的YY品系,如果用含有银盐的饲料饲养,长成的成体也为黄色.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写”,是由环境造成的类似于某种基因型所产生的表现型。 (1)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哪几条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15N对果蝇精原细胞的一个染色体上的DNA分子进行标记,在正常情况下,n个这样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15N的精子数为______________. (3)已知果蝇白眼为伴X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A).现有一对亲本杂交,其子代中雄性全部为白眼,雌性全部为红眼,则这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4)从变异的类型看,“表型模写”属于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5)现有一只黄色果蝇,你如何判断它是否属于“表型模写”? ①请写出方法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 4.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甲图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青蛙专用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任氏液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总结(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9125-27 实验报告总结(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实验报告总结(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教育实验报告 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一个客观的、概括的、能反映全过程及其结果的书面材料,即谓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实验报告可分为三部分:①前言。②实验过程和结果。③讨论及结论。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1)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教育的对象、领域、方法和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判断出有无阅读价值。 (2)单位、作者。应写明研究者的工作单位,或写明某某课题实验者或牵头人、组长、撰稿人,其他人员可写在报告的结尾处。以示对实验报告的负责,并便于读者与之联系。

(3)课题部分。是实验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实验报告的核心。课题的表述要具体、清楚,明确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并说明课题来源、背景、针对性及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的价值。 (4)实验方法。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使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下和情况中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从而判定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可依此进行重复验证。关于实验方法主要应交代:①怎样选择被试,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实验时间及研究结果的适应范围。②实验的组织类型(方法)及采取这种组织类型的依据。即: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还是轮组实验;采取这种实验类型的依据包括哪些方面,如考试成绩及评分标准;基础测定及测定内容等。③实验的具体步骤;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处理的情况。④因果共变关系的验证(要注意原因变量一定要出现在结果变量之前,或两者同时出现,但不能产生于结果变量之后,否则先果后因,实验就不成立了)。这里,

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使其能更好地为生产、科研、教学服务,除了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完善的实验设备是提升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必备条件以外,实验室的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条件。实验室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在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必须由各实验室或研究室人员共同参加研究,反复讨论,确定各实验室方案,现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分述如下。 1.1.1实验室名称 (1)房间名称:根据实验室功能设置不同的实验室。 (2)需要房屋间数:同一类的房间需要几间。 (3)每间房屋使用面积:房间面积大小与建筑模数有关,采用何种模数及何种结构形式比较符合实际,计算实验室的使用面积。 1.2.2建筑要求 (1)房间位置要求: 底层:设备重量较大或要求防震,则可设置在底层。 朝北:有些辅助房间或实验本身要求朝北。 朝南:各实验室都有自己的要求。 楼层:有的实验室要求洁净、安静,应尽量放在高层。 (2)室内尺寸要求:如实验室要求空气调节系统必须吊顶,则层高就相应地要增加。有些实验室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则采用单独的尺寸。 (3)房间要求:指实验室本身的要求。 有的要求一般清洁。

有的要求洁净,进行实验时要求房间内空气达到一定的洁净要求。 耐火:大多数实验室要求耐火。 安静:如消音室、录音室等。 (4)门要求:实验室的门有各种要求。 内开:门向房间内开。 外开:主要设置在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内。 个别要求:双向弹簧,有的要求单向弹簧或推拉门。 隔声:有的实验室要求安静,要求设置隔声门。 保温:如冷藏室要求采用保温门。 屏蔽:防止电磁场的干扰而设置屏蔽门。 自动门:大门口要求自动门。 (5)窗要求:实验室的窗有各种要求。 开启:指向外开启的窗扇。 固定:有洁净要求的实验室采用固定窗,避免灰尘进入室内。 部分开启:在一般情况下窗扇是关闭的,用空气调节系统进行换气,当检修、停电时,则可以开启部分窗扇进行自然通风。 双层窗:在寒冷地区或空调要求的房间采用。 遮阳: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而定,有时需要水平遮阳,有时须用垂直遮阳。有的可用百叶窗。 密闭:窗扇可以开启,但又要防止灰尘从窗缝进入,故采用密闭窗。 屏蔽窗。 隔声窗。 (6)墙面要求:根据实验室的要求各有不同。 一般要求

海藻糖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设计重点讲义资料

目录 海藻糖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设计------------------------------------------ 2 前言----------------------------------------------------------- 2 关键词--------------------------------------------------------- 2 1、海藻糖的理化性质--------------------------------------------- 2 1.1密度----------------------------------------------------- 2 1.2熔点----------------------------------------------------- 2 1.3溶解热--------------------------------------------------- 2 1.4甜度----------------------------------------------------- 2 1.5溶解性、晶体析出性--------------------------------------- 2 1.6高玻璃化转变温度----------------------------------------- 3 1.7低吸湿性和保水性----------------------------------------- 3 1.8耐热、耐酸性--------------------------------------------- 3 1.9着色性--------------------------------------------------- 3 2、海藻糖的功效作用--------------------------------------------- 3 2.1保护功能------------------------------------------------- 3 2.2抑制淀粉老化--------------------------------------------- 4 2.3防止蛋白质变性------------------------------------------- 4 2.4抑制鱼腥味的产生----------------------------------------- 4 2.5抑制脂质氧化变质----------------------------------------- 5 2.6矫味作用------------------------------------------------- 5 3、海藻糖提取分离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的预判------------------------- 5 3.1提取分离原理--------------------------------------------- 5 3.2海藻糖标准曲线的绘制原理--------------------------------- 6 3.3粉末活性炭脱色脱蛋白效果的表征--------------------------- 7 3.4离子交换树脂脱盐脱色效果的表征--------------------------- 7 3.5相关影响因素--------------------------------------------- 7 4、海藻糖提取分离的实验设计------------------------------------ 8 4.1实验原料与器材------------------------------------------- 8 4.2海藻糖提取与分离工艺流程--------------------------------- 9 4.2.1实验流程----------------------------------------------- 9 4.2.2相关因素对海藻糖提取效率的影响------------------------- 9 4.2.3相关因素对粉末活性炭脱色脱蛋白效率的影响-------------- 11 4.2.4相关因素对离子交换柱脱盐脱色效率的影响---------------- 15 5、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