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宪法

合集下载

我国第一部宪法叫什么名字

我国第一部宪法叫什么名字

我国第一部宪法叫什么名字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宪法是于1908年8月(光绪34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第二部宪法是辛亥革命后,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部宪法是1914年袁世凯当政时颁发的《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氏约法),待袁世凯完蛋后,1916年恢复了原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是到了1923年,曹锟政府时期又颁发了第四部宪法《中华民国约法》(俗称”曹锟约法“),到1925年段祺瑞上台后又将该法废除,再次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31年6月国民政府颁发了第五部宪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47年1月,国民政府颁发了第六部宪法《中华民国宪法》。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政协颁布了新中国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随后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先后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法治进程[1]

新中国法治进程[1]
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1998年9月22日后佘祥林开始服刑... 2005年3月28日,佘妻張在玉突然現身湖北京山县。 2005年4月,佘祥林被宣布无罪释放。
警方开始是怀疑,后来有证人称,佘祥林曾经 说,他妻子要不就不出走,要死也死在外地。 这成为警方破案的心理基础。在发现尸体后, “就这样,他们不停的对我进行毒打、体罚、 提示,为避免酷刑的折磨,我再次编造了当晚 寻找妻子回家途中在关桥水库碰到我妻子作的 案。”共编造了四种作案方式。
委员长令》第五号公布 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2)九七刑法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五次会议修订,自1997年10月1日 起施行。
97刑法的发展:
97刑法”在刑法总则的第3、4、5 条中明 确规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 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当原 则。
增加了危险驾驶罪、恶意欠薪罪等新罪名
刑事责任方面:首次规定老年人犯罪予以 从宽:
在刑法第十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 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 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社会生活与法律变迁
1.孙志刚案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
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受聘于广州达 奇服装有限公司的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 业生孙志刚外出,途遇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检 查身份证,因未带身份证,被带回派出所。孙志刚 的顶撞惹怒了当事警官,所以在孙的同学闻讯赶到 派出所并出示孙的身份证后,孙志刚仍未被释放, 在3月18日,孙被作为收容遣送对象送往收容遣 送站。当晚,孙因“身体不适”被转往广州市收容 人员救护站。20日凌晨1时多,孙遭同病房的8 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于当日上午10时2 0分死亡。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金延锋提要: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在杭州起草完成的,即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千秋基业,从法律上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人民在这些方面所拥有的权利。

五四宪法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带有国际性。

关键词:毛泽东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特点意义作者金延锋,女,原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研究员(杭州310007)o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一部宪法。

本文意在分析制定五四宪法的背景、指导方针和原则及其特点意义。

一、制定五四宪法的背景这个问题旨在搞清楚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执政党,担负起在全国范围内领导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怎样治国理政?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之前,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这个《共同纲领》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军队和军事建设、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比如:关于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社会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5观察与思考2019年第11期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世界第一部文宪法

世界第一部文宪法

世界第一部文宪法
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7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

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

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

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

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五四宪法”:新中国法治迈出关键一步

“五四宪法”:新中国法治迈出关键一步

“五四宪法”:新中国法治迈出关键一步作者:暂无来源:《决策探索(上旬刊)》 2021年第7期文/朱宁宁宪法文本凝结着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价值观,宪法语言汇集着一个民族最精美的表达,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宪法在国家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在我国宪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被各界公认的一部好宪法,总结了我国长期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经验,把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原则、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用宪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

回顾党的历史,在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五四宪法”的法治精神一直传承和延续至今。

西子湖畔见证厚重制宪史杭州西湖,醉人美景世人皆知。

这里,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

从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市北山街84号院30号楼,77个难忘日夜见证了毛泽东率领的宪法起草小组为开国宪法所作的艰苦努力。

也因此,“五四宪法”草案初稿还有一个颇为浪漫的名字——西湖稿。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这里的工作人员说,自2016年12月4日开馆至今,陈列馆累计接待观众134.8万人次,共安排讲解近7400批次。

走进陈列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汉白玉毛泽东雕像。

雕像后面的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这句话,正是毛泽东当年在来杭州的火车上对随行人员说的一段话。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从北京出发,乘坐专列前往杭州起草宪法。

在这趟专列上,毛泽东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

中国第一部宪法是

中国第一部宪法是

中国第一部宪法是?
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

1954年9月2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917张同意票,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的实行,适合了中国基本国情,推动了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现行宪法的“八二宪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五四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五四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作者: 崔永阁
作者机构: 国家档案局
出版物刊名: 办公室业务
页码: 14-1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宪法》 毛泽东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起草过程 法制建设 修改 党内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起草,并经多次修改和广泛征求党内外人士的意见而形成的,在宪法起草过程中,毛泽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提出工作计划到起草和修改以及各项批注批示中,可以看出为了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尽快诞生,毛泽东查阅了中外各国的宪法资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逄先知2016年01月20日09: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54年的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的公布和实施,在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部宪法从起草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历时8个月零12天。

最初,陈伯达在1953年十一二月间写了一个稿子,没有被采用。

从1954年1月9日起,毛泽东领导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重新起草,小组成员是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

这一稿,修改了七八次,后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修改了两次。

1954年3月23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从3月23日到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在这中间,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共8000人进行讨论,提出的修改意见达5900多条。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关于宪法草案说明的报告。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于当天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在这次会议上,傅作义委员发言说:“在召集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写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

可是被毛主席抹去了。

但是并不能抹去亿万人民衷心的爱戴。

愈谦逊愈伟大,愈伟大愈谦逊。

”对这些话,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一些解释,说:“有人说,宪法草案中删掉个别条文是由于有些人特别谦虚。

不能这样解释。

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

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

不是本来应当写而因为谦虚才不写。

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

搞宪法是搞科学。

”这里我顺带澄清一个事实。

过去有人认为,毛泽东这些话是针对他拒绝了关于将这部宪法命名为“毛泽东宪法”的建议而讲的,其实不是。

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建国初期,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了《共同纲领》,经过艰苦努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制定1954年宪法准备了成熟的条件。

在1952年12月24日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议召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开始进行宪法草案的准备工作,得到了会议的一致赞同。

1953年1月13日,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宪法的起草工作。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

经过两个多月的讨论,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起草委员会根据各方面所提出的意见,再次修改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认真讨论,9月20日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元旦社论,提出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

当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的《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制定一部新宪法确认已经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