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

合集下载

杭州:共和国宪法的襁褓

杭州:共和国宪法的襁褓

关注大国脚印杭州:共和国宪法的襁褓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到杭州。

毛泽东喜欢杭州,每次来杭,总说:“到家了!”他视杭州为第二故乡。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来过杭州53次,而这次来杭意义非同寻常。

路途中,他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这注定了是一次身负重任的“休假”,在列车南下的隆隆声中,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已在毛泽东的脑海酝酿。

新中国成立之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被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但建国之初,由于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各种社会政治改革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也需要一个恢复时期,用普选方法产生人大代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尚不成熟,因而采取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办法,《共同纲领》则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随着政治建设任务的加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制定宪法以代替《共同纲领》就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与毛泽东一同抵达杭州的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还有负责警卫的汪东兴、负责机要工作的叶子龙等。

毛泽东和随行人员下了车,地方有关负责人前“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新中国首部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地杭州刘庄关注大国脚印社会主义的宪法,一要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二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

在具体条文上又要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要简宪法也作了比较研究,并采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毛泽东是宪法起草组的主心骨。

时任往迎接,把毛泽东的住处安排在了杭州北山街84号——刘庄一号楼。

“西湖风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关注大国脚印3月初,毛泽东修改审定了《宪法草案初稿说明》,并第一次署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起草小组”的落款。

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四读稿”,并同意扩大范围讨论修改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

“五四宪法”与杭州西湖—— 访“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五四宪法”与杭州西湖—— 访“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五四宪法”与杭州西湖——访“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作者:王幸芳来源:《杭州(上半月)》 2021年第7期文| 王幸芳“晴可观桃红柳绿,雨可眺空蒙烟云。

”北山街84号,坐拥西湖、背靠葛岭,景色浑然天成。

1949年5月后,这里曾是浙江省政府的干部宿舍,现在已经更名为西湖山庄。

走进青灰色的30号楼,就到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拨动时间的指针,这里除却西湖的潋滟风光,更有着杭州的峥嵘岁月。

在杭州,这段绕不开的宪法记忆,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法治故事。

“西湖稿”里的77个日夜1953年12月24日下午4时,一趟专列从北京启程,前往杭州。

在火车上,毛泽东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这句话,也被镌刻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序厅的墙上。

为什么选择杭州作为宪法起草的地方?或许是杭州的清静,能够让人静下心去思考有关宪法的根本问题。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度过了77个日夜,这才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初稿。

进门左转的复原陈列馆,正还原了当年起草宪法时的办公场景。

毛泽东是起草宪法的主心骨。

讲解员沈双汇说:“毛主席精力集中,思考、研究问题经常到忘我的地步,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晨。

为便于主席休息,他的办公室旁边还有一间休息室。

”无论是充斥学习资料的房间,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走来的装饰,都让我走进77个日夜的细节。

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

每天15时,毛泽东便会来到北山路84号30号楼,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起草小组成员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对宪法起草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工作紧张而详细。

”在这里,毛主席阅读、钻研各国宪法,目的就是研究出适合新中国国情的新宪法,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

也正是在这里,他力证了“搞宪法是搞科学”,在106条的草案中,他反复研究和论证条文,并亲自起草大部分条款。

浅论影像内的杭州——以影片《岁岁清明》为例

浅论影像内的杭州——以影片《岁岁清明》为例
“ 杭 ” ,又 是 一个 地 道 的杭 州 人 , 杭世 骏 一 生 作 为 ,特 具 杭 州
从 1 9 5 8 年建 厂到 1 9 8 5 年 解体 ,共 拍摄 风光 片 《 西 泠 印社》 、 《 杭 州 名菜 》 《 天 台 国清 寺 》 《 普 陀胜 景 》等 4 部 ,现代 故 事 片 《 人小志大》 《 心 灵 的火 花 》 等 l 2 部 ,以 及若 干 古 装 片 、 戏 曲 片 、新闻纪 录片 。 最近 几 年 ,杭 州 成 为 华语 片 的青 睐 之 地 ,催 生 了 以 { 8 0 ’ 后》 《 重来》 《 岁岁 清 明》为 代表 的 一批 根植 杭州 的地 方 性想 象 电影 。 另一方 面 , 自从冯 小刚 的 《 非 诚勿扰 》 跟杭 州有 过 完美 结 合之 后 , 《 唐 山大地 震 》 《 机器侠》 《 竞雄女侠秋瑾》 《 A 面B 面》 等剧 组都 选 定 了杭州 。还 有 根据 浙籍 作家 麦家 原 作小 说 《 暗 算》 改编 的 《 听 风者 》 , 以及 吴 宇森 筹备 多年 的 《 生死 恋 》 ( 原 名 《 太 平 轮》 )、古 装 巨制 《 西施 与 王》 、战 争大 片 《 营救 飞虎 队》等 影 片,都 活跃 着杭 州的身 影 。 从 美 学角度 来 讲 , 电影导 演在 面对 杭 州 自然 景 观 的时候 , 总 是会 下意 识地 从 艺术 意象 的构 成 法则 来欣 赏 ;从情 感 上来 讲 ,导 演 们 那些 细腻 心 绪会 不 自觉地 与杭 卅 I 产 生共 鸣 ,从 而镜 头 中所 呈 现 的杭州 便是 带 有主 观情 怀 的客观 映 像 ;从历 史 学角度 来 讲 ,从
亦或是 作为电影 所要表达 的本身,杭 州历 来为电影导演所青睐 。本文 和 价值 。在 新 中 国成立 以后 ,1 9 5 4 年 ,新 中国第 一部 宪 法 由毛泽

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1课后答案

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1课后答案

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题,每题20分)
1 . 我国从()年开始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

∙ A.1986年
∙ B.1988年
∙ C.1993年
∙ D.1995年
我的答案:B
2 . ()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

∙ A.北京
∙ B.延安
∙ C.瑞金
∙ D.杭州
我的答案:D
3 . 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

∙ A.国务院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全国人大常委会
∙ 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我的答案:C
多选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机关是()。

∙ A.最高人民法院
∙ B.最高人民检察院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全国人大常委会
我的答案:CD
判断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对错
我的答案:对。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金延锋提要: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在杭州起草完成的,即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千秋基业,从法律上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人民在这些方面所拥有的权利。

五四宪法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带有国际性。

关键词:毛泽东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特点意义作者金延锋,女,原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研究员(杭州310007)o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一部宪法。

本文意在分析制定五四宪法的背景、指导方针和原则及其特点意义。

一、制定五四宪法的背景这个问题旨在搞清楚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执政党,担负起在全国范围内领导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怎样治国理政?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之前,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这个《共同纲领》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军队和军事建设、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比如:关于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社会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5观察与思考2019年第11期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杭州刘庄

杭州刘庄
刘庄,位于杭州西湖西南西里湖畔,丁家山南簏,现 辟为西湖国宾馆。它包括“水竹居”、“康庄”、 “蕉石鸣琴”和丁家山,占地540亩。“水竹居”, 是刘庄最初的雅号。原为晚清广东香山县富豪刘学询 所建的别墅,故称一刘庄”。刘学询是光绪年间 (1874一1908)的二品花翎举人,在离京归途中游览 了杭州西湖,感叹“故乡无此好湖山”,就在此购地 筑“水竹居”,还从广东祖居西关刘园拆来有篆隶文 字、钟鼎图案的楠木门窗,陈设红木家具。水竹居背 山濒水,环境幽静,建筑豪华,陈设古朴典雅。内有 迎宾馆、梦香阁、望山楼、湖山春晓等楼台水谢,曲 桥、亭廊、山水互为因借,布置得体,独具东方园林 特色,博览西湖之美,又最得天趣,故被誉为“西湖 第一名园”。
雨中远眺刘庄
南钓还建有高尔夫球场
当年毛泽东在杭时,曾在此批阅文件和笔耕。“蕉石 鸣琴”,在丁家山东北麓。那里有一石壁,高3米许,壁 前立一条石,状若蕉叶屏风,称为“蕉屏”。半山腰处, 有一座围廊寺阁,绿色琉璃瓦屋面,是当年毛泽东起草 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地方。 今日刘庄的建筑和布局,是 1954年以来经过著名建筑师精心设计改建的。在潋滟水 光、绿云红花掩映下的古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水榭、 曲廊修竹、古树奇石,入眼皆景。择此而居,可享春访 桃花夏观荷,秋来赏桂冬瞻松之趣,更有竹风一窗,荷 风半床的清恬之境。抬眼东望,湖上十里尽收眼底。刘 庄作为国宾馆,曾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友好使者和各国 总统元首。当年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来杭, 就在这里起草了著名的中美上海公报。

宪法在我心中——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有感

宪法在我心中——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有感

作文·小学中高年级4·我心向党颂百年·●黄妤菲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北山街84号院里,矗立着一栋青灰色的平房和一幢两层小楼。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院落,却在中国宪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圣地。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亲自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这里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为1954年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也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北山街馆区)的馆址。

自2016年12月4日开馆以来,陈列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想要了解历史、学习宪法的民众,为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宪法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院内的宪法宣誓墙前,人们或郑重宣誓,或驻足沉思。

短短75个字的誓言,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铮铮誓言彰显拳拳初心!走进陈列馆序厅,一尊汉白玉毛主席坐像映入眼帘。

毛主席轻松自然地坐在沙发上,手握书卷,专心致志地看着。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这是毛主席说的话,可见他对制定宪法的坚定态度。

序厅左手边是当年宪法起草小组使用的会议室,会议室的桌子上摆放着茶杯、铅笔,靠墙的柜子上摆放着老式的红色铁皮暖水瓶。

我仿佛看到,那77个日夜,毛主席和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在这儿废寝忘食,激烈地讨论——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有感宪法在我心中5佳作连连看·我心向党颂百年·何昆军长,请接受我的致敬!●冯楚假期,妈妈带我来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

我一边参观,一边聆听妈妈讲述的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的故事。

妈妈的讲述把我带入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让我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英雄。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苏省境内唯一一支被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部队。

这支军队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横戈宪法草案,一字一句地斟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的情景。

再往里走,是毛主席当年起草宪法时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和资料。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作者:逄先知来源:《领导文萃》2018年第14期1954年的宪法,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宪法。

这部宪法的公布和实施,在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部宪法从起草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历时8个月零12天。

最初,陈伯达在1953年十一二月间写了一个稿子,没有被采用。

从1954年1月9日起,毛泽东领导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重新起草,小组成员是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

这一稿,修改了七八次,后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修改了两次。

1954年3月23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

从3月23日到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在这中间,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共8000人进行讨论,提出的修改意见达5900多条。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关于宪法草案说明的报告。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于当天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

在这次会议上,傅作义委员发言说:“在召集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写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

可是被毛主席抹去了。

但是并不能抹去亿万人民衷心的爱戴。

愈谦逊愈伟大,愈伟大愈谦逊。

”对这些话,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一些解释,说:“有人说,宪法草案中删掉个别条文是由于有些人特别谦虚。

不能这样解释。

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

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

不是本来应当写而因为谦虚才不写。

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

搞宪法是搞科学。

”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多人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

饱受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享受到如此充分的民主权利,享受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所得来的胜利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作者:郦千明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09期2008年,一位浙江省政协委员提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杭州应尽快设立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纪念馆,以便更好地保存、纪念和宣传那段光荣的历史,让更多的国人知晓宪法诞生的历程。

这一建议作为政协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经媒体报道,获得广大市民的赞同。

特别是目前健在的宪法起草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无不对此欢欣鼓舞。

毛泽东提议在杭州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把杭州定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是已故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的。

这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幸运和骄傲的大事。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开始考虑创建新中国的问题,初步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基本理念。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当时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同纲领》所规定的目标基本实现,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国人民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条件基本具备。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20次会议,决定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主席,委员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32人。

不久,又成立宪法起草小组,由毛泽东挂帅,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为组成人员。

这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领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及公安部长罗瑞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等乘专列抵达杭州。

当天下午,一行人马不停蹄,由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等陪同,从杭州火车站直接驱车来到西湖边的北山路84号大院。

这座大院位于林木葱郁的葛岭南麓,大门前不远处便是波光潋滟的西子湖,环境十分幽静。

院内30号楼由一栋楼房和一排平房组成,原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公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为两任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谭启龙的住宅。

考虑到这里环境比较好,经请示已调任华东局第三书记的谭震林,浙江省委把宪法起草小组安排在此楼办公。

楼上兼作陈伯达等小组成员的宿舍,而毛泽东的住处安排在西湖边的刘庄。

毛泽东察看30号楼房间后,感到十分满意,然后乘车来到刘庄。

刘庄又名“水竹居”,是晚清进士刘学询的旧居,一座极富传统特色、小巧玲珑的园林别墅,坐落在西湖西面,背倚丁家山,东临西子湖,与烟柳成行的苏堤隔湖相望。

园内绿树掩映,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景色迷人,有“西湖第一名园”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改造成招待所,接待国内外重要宾客。

这次毛泽东来杭州,有关部门安排他住在园内1号楼甲部。

他的房间包含书房、卧室、卫生间等,书房有一扇大窗,外面就是西湖,可以望见游人和远处的群山。

这一年毛泽东刚满60周岁,两鬓已有些白发。

12月26日是他的生日,那天他正好是在来杭州的火车上,大概他是有意避开这一天的。

在杭州住下后,随行人员向浙江的同志建议,毛主席从来不愿别人向他祝寿,正好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邀请他老人家吃饭,权且为他做寿。

这个办法得到大家的赞同。

30日晚,浙江省委请毛主席吃饭。

桌上除平时吃的菜外,特地摆了花生、红枣和面条,以祝贺毛泽东健康长寿。

席间,气氛非常热烈,大家轮流向毛泽东敬酒,他高兴地一一作答。

他对杭州并不陌生,1921年他从湖南到上海、嘉兴参加中共“一大”,途经杭州时曾住过一晚。

这次是第二次来杭州,抚今追昔,令他感慨万千。

宴会快结束时,见面前还有四杯茅台酒,他说:“这里还有四杯酒,不要浪费掉,我看还是请王厅长(时任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喝掉它。

”王芳不便推却,鼓足勇气,把四杯酒全喝了下去。

毛泽东高兴得大声说:“好!”这次宴席,王芳给毛泽东留下了喜欢喝酒的印象。

十年动乱时,王芳被“四人帮”关押在北京,毛泽东知道后说,王芳我很熟悉,他的缺点就是喜欢喝酒,叫他以后别喝了。

1954年1月,宪法起草工作开始运转。

毛泽东召集小组成员开会,详细阐述了制定宪法的重要意义,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他又强调了起草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应该遵循的原则,“一要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二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在具体条文上又要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要简单、明了”。

此后,每天午后3时毛泽东和随行人员乘车绕道杨公堤,穿过岳王庙,来到北山路84号办公。

起草小组首先制订工作计划,然后按计划分头撰写。

其间,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征求意见,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阅读一些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近代的宪法,还特别列出书目,作画龙点睛式的评论。

刘少奇回电称:“此间同志同意主席所定宪法起草工作及讨论计划。

即将来电印发在京各中委及候补中委,并要他们阅读所列参考文件。

”当时,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其中包括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宪法译本,还有一些西方国家的宪法译本。

他办公的时间很有特点和规律,大多从每天下午3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结束。

他精力充沛,记忆过人,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废寝忘食,常常要工作人员一再提醒,才放下书本和铅笔,到门口走走,或者吃点东西,休息片刻,接着又不停地写,不停地翻阅。

他还有一边看材料、写字,一边吸烟的习惯,香烟总要抽到快要烧着指头才丢掉。

一天下来,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

下班后,工作人员发现他的茶杯往往是空的,原来他喝光茶水后,连茶叶也一起吃掉。

他说茶叶也有营养,倒掉太可惜。

有一次,他对负责警卫工作的王芳说:“这次来杭州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过去战争年代养成白天睡觉、晚上办公的习惯想改变一下。

你看我这段时间都在改,可是效果不好。

旧习惯要想改过来,还是不容易的。

”起草工作具体由陈伯达负责,胡乔木、田家英为主要起草者。

由于小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奋战,起草工作进展顺利。

2月17日左右完成初稿,虽比原计划推迟半个来月,但也只用了不到40天时间。

初稿完成后,起草小组即派人送往北京,并带上毛泽东给刘少奇等同志的一封信。

2月20日,刘少奇主持召集在京的中央委员开会,讨论这份草案初稿。

接着,在毛泽东的主持下,起草小组通读通改,于2月下旬先后拿出了二读稿和三读稿。

2月28日和3月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三读稿。

中央决定由董必武等同志组成研究小组,并聘请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叶圣陶、吕叔湘为语文顾问,对三读稿进行研究和修改。

3月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四读稿。

至此,宪法起草小组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提交中央政治局讨论修改。

与此同时,毛泽东亲自审定《宪法草案初稿说明》,并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起草小组”的落款。

这是一篇重要文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小组起草宪法的指导思想。

张弛有道、博古通今的毛泽东在西湖的日子博古通今的毛泽东深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十分注重锻炼身体。

初到杭州时,他就乘兴登上了刘庄旁边的丁家山,还对随行人员说,他要每天爬山。

果然,他风雨无阻,几乎天天爬山。

天气好,起得早,就爬远处大一点的山;遇到下雨天,或起得迟些,就爬附近的小山。

他曾风趣地宣布,共产党员登山坐滑竿,开除党籍。

在杭州的两个多月里,他不仅游览了西湖名胜,还锻炼了身体,体重减轻了近十斤,这是意外的收获。

有一次,毛泽东爬五云山,同行的有谭震林、罗瑞卿、谭启龙等人。

一路上,毛泽东边走边和摄影师侯波聊天。

他问对方最近在看什么书,侯波回答在看《红楼梦》。

他又问看得懂吗,她随口说:“看故事呗。

”毛泽东循循善诱道:“你要看四五遍才有发言权哦!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家庭,你们没有看到过,只能看看故事。

”走到半山腰,毛泽东信步登上一高处,伫立良久,俯瞰整个杭州城,半晌没有说话,然后自言自语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

”这时,侯波忽然指着山下一处地方,大声惊叫:“哎呀,不好啦!房子着火了!”站在高处的毛泽东顺着侯波手指的方向,也看见了那座茅草屋。

过了一会,毛泽东出人意料地大声说:“着火好,烧光了好!”大家默不作声。

侯波一脸惊讶地问:“烧了房子怎么还说好呢?”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不烧掉它就总安于现状,总住茅草房,他就不会奋发去盖新瓦房。

这叫不破不立嘛!”毛泽东不喜欢走回头路。

一天下午,他和谭震林、罗瑞卿等一起步行登上西湖南岸的玉皇山。

站在山顶四望,可以看到北面平静如镜的西子湖、南面滚滚东流的钱塘江和东边街巷整齐的杭州城,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过了一会,毛泽东率领众人沿着一条小路下山。

走到半路上,前面的卫士发现小路中断了,马上报告:“主席,前边没有路了。

”罗瑞卿出于安全考虑,接过话音说:“主席,我们往回走吧!”不料,毛泽东大手一挥,不满意地说:“往前走,没有路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大路来,路是人走出来的。

”边说边迈开大步钻进树林中,等一行人回到刘庄,湖滨路已是华灯初上、车水马龙了。

起草完宪法,毛泽东向中央请假,又在杭州休息了几天,于3月14日返回北京。

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胡乔木和田家英都累倒了。

胡乔木是3月中旬患眼疾病倒的,先住在杭州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才回到北京。

后来中央安排他到苏联治病,因此,他未能参加宪法后期的修订工作。

田家英回去后,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身体才慢慢康复。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宣告了人民检察制度的诞生从3月下旬至6月中旬,宪法草案交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社会各界代表8000多人进行认真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共收到5900多条修改意见。

毛泽东对这些意见非常重视,叫田家英把意见分成不正确、不适当、正确三类,进行归纳整理。

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七次正式会议,对这些意见进行详细、周密的研究和讨论,共采纳100多条。

随后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毛泽东对这部宪法草案作了评价。

他说:“这个宪法草案,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最近五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经验,总结了最近几年来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府工作的经验。

这个宪法草案也总结了从清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从清末的‘十九信条’起,到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北洋军阀政府的几个宪法和宪法草案,到蒋介石反动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一直到蒋介石的伪宪法。

”指出,“这部宪法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

我们以自己的经验为主,也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中好的东西”。

会议通过并公布了宪法草案。

在宪法起草过程中,毛泽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他不仅提出了制定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而且亲自动笔修改,多次主持召开讨论会。

当时有人提议将这部宪法定名为“毛泽东宪法”,他断然拒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