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基因敲除鼠简介15页PPT
cre_loxp基因敲除系统解读ppt课件

MerCreMer融合蛋白
该系统将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配 体结合区(ligand-binding domain,LBD)和Cre重组 酶进行融合,产生一种嵌合重组酶,该嵌合重 组酶的表达被置于特异启动子的调节之下,从 而使其在特定组织和器官或者特定发育阶段产 生。但是只有该嵌合重组酶并不能发挥Cre重组 酶的活性,因为雌激素受体结合区的存在使其 不能进入核内与loxP位点相结合。只有加入雌 激素后才能使其进入核内发挥作用。
6
基因敲除机理 (续)
Offspring: 25% homozygous knockout after 2 generation
7
二、基因敲除的基本流程
8
(1)打靶载体构建
Attention: Exon1 3N GT/AG
Conditional Knockout
9
(2)转化ES细胞
电转需要的细胞数量2-5x107
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 在基因敲除小鼠制作过程中,需要针对目的基因两端特异性片段设 计带有相同片段的重组载体,将重组载体导入到胚胎干细胞后外源 的重组载体与胚胎干细胞中相同的片段会发生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示意图
3
一、Cre/Loxp系统
Cre重组酶(37℃)
acids 281 to 599, G525R)
D.S. Sohal, M. Nghiem. Temporally regulated and tissue-specific gene manipulations in the adult and embryonic heart using a tamoxifen-inducible Cre protein. Circ Res. 89:20-25 (201061).
[整理]基因敲除2教学讲义PPT课件
![[整理]基因敲除2教学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a22bbba98271fe900ef979.png)
➢ 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由于基因转移的同源重组自然 发生率极低,动物的重组概率为10-2~10-5,植物的概率 为10-4~10-5。因此如何从众多细胞中筛出真正发生了同 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非常重要。
• 通过基因打靶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基因组进行基因灭活、点 突变引入、缺失突变、外源基因定位引入、染色体组大片 段删除等修饰和改造,并使修饰后的遗传信息通过生殖系 遗传,使遗传修饰生物个体表达突变的性状。通过对遗传 修饰生物体的表型分析和机理研究,帮助人类理解生命现 象的本质、揭示疾病发生的机理、探寻疾病预防和诊疗的 有效方法。
• G418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在分子遗传试验中,是 最常用的抗性筛选试剂。当neo基因被整合进真核细胞 DNA后,能启动neo基因编码的序列转录为mRNA ,从 而获得抗性产物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的高效表达,使细胞 获得抗性而能在含有G418的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
• neo基因:是对新霉素(neomyc素,破坏卡那霉素和新霉 素(原核生物)以及G418。
➢ 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电穿孔法 或显微注射)导入同源的胚胎干细胞(ES cell)中, 使外源DNA与胚胎干细胞基因组中相应部分发生 同源重组,将重组载体中的DNA序列整合到内源 基因组中,从而得以表达。一般地,显微注射优 点是外源基因转移率高,可直接用外源基因进行 转移;缺点是转移基因表达不稳定,技术难度较 大,效率低。电穿孔命中率比显微注射低,但便 于使用。
• TK:胸苷激酶蛋白基因,可使无毒性的丙氧鸟苷(GANC) 转变为毒性核苷酸而杀死细胞,因而可用丙氧鸟苷筛选排 除随机整合的细胞株。
• HSV-tk: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编码的酶蛋白,可 以使一些无毒或低毒的前药转化为强细胞毒性物质,杀死 肿瘤细胞。这些基因也被称为自杀基因。
基因打靶技术ppt课件

•
早在20世纪初,Morgan等人通过对果蝇眼 色遗传的分析揭示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 DNA重组是产生交换的基础。1985年在哺 乳动物细胞中实现了同源重组。基因打靶 通常是指用含已知序列的DNA片段与受体 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 同源重组,整合至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得 以表达的一种外源DNA导入技术。
三、打靶载体的构建
•
基因打靶载体包括载体骨架、靶基因同源序列和 突变序列及选择性标记基因等非同源序列,其中 同源序列是同源重组效率的关键因素。基因打靶 载体有基因插入型载体(Gene-insertion vector)和基 因置换型载体(Gene—replacement vector)。插入型 载体中与靶基因同源的区段中含有特异的酶切位 点,线性化后,同源重组导致基因组序列的重复, 从而干扰了目标基因的功能。置换型载体进行线 性化的酶切位点在引导序列和筛选基因外侧,线 性化后,同源重组使染色体DNA序列为打靶载体 序列替换。大多数基因敲除突变都采用置换型载 体进行基因打靶。
•
ES细胞是一类具有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保持 未分化状态的增殖能力及分化为多种细胞 类型的细胞。自从1981年美国的Gail和英国 的Evans等 分别成功地从发育中的小鼠囊胚 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分离出胚胎 干细胞, 随后, 又从原始生殖细胞——一种 最终分化为精或卵细胞的早期胚胎细胞中 得到具有胚胎干细胞相似特性的细胞群, 称为胚胎种系(embryonic germ,EG)细胞。
•
基 因 打 靶 流 程 图
一、基因打靶研究的背景
•
目前的基因转移技术,如显微注射、电 穿孔、磷酸钙沉淀及逆转录病毒载体感 染等方法,已能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 靶细胞内。但这些导入的外源基因在靶 细胞基因组中整合的位点一般是随机的, 可能导致下面几种情况出现:
基因敲除小鼠技术共9页word资料

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并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一、技术介绍与研究进展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在小鼠模型构建方面日趋完善,并且如同剪切酶和抗体等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的制备技术一样,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催生了数以百计的创新药物和数以千计的优秀文章。
尽管如此,传统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步骤繁琐、周期漫长、成功率低、费用高昂等,而ZFN和TALEN等新技术的出现,或有可能将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二、同源重组技术原理基因敲除鼠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于DNA同源重组的原理发展起来的,Capecchi和Smithies在1987年根据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的原理,首次实现了ES的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targeted integration),这一技术称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或"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利用这种ES的显微注射就可以制作出基因敲出小鼠(KO Mice: knockout mice);由于这一工作,Capecchi和Smithies 于2007年与Evans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定义: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
几种基因敲除鼠简介

目录
• 基因敲除鼠概述 •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 • 全敲除鼠 • 诱导性基因敲除鼠
01 基因敲除鼠概述
基因敲除鼠的定义
• 基因敲除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从 老鼠体内敲除,从而产生具有特定表型特征的转 基因动物。
基因敲除鼠的用途
疾病模型
药物筛选
基因敲除鼠可以模拟人类遗传性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用于研究疾病的 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全敲除鼠通常是通过将经过基因 编辑的胚胎干细胞注入早期胚胎 中,然后移植到代孕母鼠体内发
育而成。
全敲除鼠的应用
01
02
03
疾病研究
全敲除鼠可以模拟人类遗 传性疾病,用于研究疾病 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 化和药物筛选等。
药物研发
全敲除鼠可以用于评估新 药对特定基因缺陷的治疗 效果,加速药物的研发进 程。
部分基因敲除鼠
03
将特定基因部分敲除或敲低,产生具有部分缺失或降低该基因
表达的转基因动物。
02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的原理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是通过基因打靶技术,将特 定基因的启动子替换为可诱导的启动子,使得 基因的表达只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或沉默。
可诱导的启动子通常来源于激素响应元件或化 学诱导系统,如四环素响应系统、干扰素响应 系统等。
药物研发
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鼠可以筛选出 对特定疾病有疗效的药物,缩短药 物研发周期并提高成功率。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的优缺点
优点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避免全身敲除基因带来的副作用;同 时,可以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研究基因的功能,提高实验的可控性和精确 度。
缺点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的构建过程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时间成本;同时, 诱导系统的效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激素水平、给药方式等。
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摘要基因敲除小鼠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基因在生物体发育和功能中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基因敲除小鼠的定义、用途以及常用的敲除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基因敲除小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引言基因敲除小鼠是指通过干扰或删除特定基因,使小鼠体内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或消失的实验模型。
这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机制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基因敲除方法基因敲除小鼠的制备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胚胎干细胞敲除和CRISPR/Cas9系统。
胚胎干细胞敲除胚胎干细胞敲除是一种传统的基因敲除方法。
首先,从小鼠胚胎中获得胚胎干细胞,然后通过基因转染或基因突变等方式,使目标基因发生敲除突变。
最后,将敲除的胚胎干细胞注入到早期小鼠胚胎中,形成敲除小鼠。
CRISPR/Cas9系统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基因敲除小鼠制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系统利用Cas9核酸酶和特定的引导RNA来定向切割目标基因的DNA链,从而导致基因发生敲除或突变。
基因敲除小鼠的应用基因敲除小鼠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基因功能研究通过敲除特定基因,科学家可以观察与该基因相关的表型变化,从而揭示该基因在生物体发育和功能中的作用。
这对于揭示基因调控网络、疾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模型研究基因敲除小鼠常被用来构建各种疾病模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药物开发基因敲除小鼠在药物开发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敲除特定基因可以观察药物对目标基因的影响,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论基因敲除小鼠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模型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不同的敲除方法可根据具体实验需求选择使用。
基因敲除小鼠在解析基因功能、揭示疾病机制和评估药物疗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基因敲除小鼠的实验流程 PPT

4. 晾干沉淀,加入100ul的PCR级的水。
二、PCR扩增
变变 90变95变
70变75变
cycle
变变
变变 40变60变
25~30 次循环后,模板DNA的含量可以 放大100万倍以上。
动画
PCR:(20ul体系)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
原理: 在pH8.0~8.3的缓冲液中,核酸分子带负电荷,
向正极移动。由于不同大小和构象的核酸分子电荷密度 大致相同,因此在自由泳动时,各种核酸分子的迁移率 相似,无法分开。然而,在浓度适当的凝胶中,由于分 子筛效应,使大小和构象不同的核酸迁移率出现差异, 从而把它们分开。核酸在凝胶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其分子 大小、高级结构、胶浓度和电场强度,与分子的碱基组 成及电泳温度(4℃~30℃之间)无明显关系。一般说, 同样构象的分子迁移率与分子量对数及胶浓度成反比, 与电场强度(小于5V/cm)成正比。
基因敲除小鼠的实验流程
一、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原理 真核生物的一切有核细胞(包括培养细胞)都能用来
制备基因组 DNA。真核生物的DNA是以染色体的形式 存在于细胞核内,因此,制备DNA的原则是既要将 DNA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分离,又要保持DNA分 子的完整。提取DNA的一般过程是将分散好的组织细胞 在含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蛋白酶K的溶液中消化 分解蛋白质,再用酚和氯仿/异戊醇抽提分离蛋白质,得 到的DNA溶液经乙醇沉淀使DNA从溶液中析出。
每只小鼠鼠尾加入500ul裂解液和10ul 蛋白酶 K(20mg/ml),55度水浴过夜,至鼠尾溶解。
提DNA步骤: 1. 每管鼠尾加入300ul饱和NaCl,充分混匀,
条件性基因敲除与敲入ppt课件

构建Cre转基因动物与构建普通转基因动物的方法相
似,最为常用的基因转移方法仍为受精卵雄性原核
显微注射法和胚胎干细胞的囊胚注射法。
20
先将Cre时空特异表达载体线性化后注入雄性原核,使其以随机插入的 方式整合进基因组,然后将该受精卵或早期胚胎植人到假孕母鼠的输 卵管或子宫内。受精卵雄性原核显微注射法的具体步骤简述如下:
3
经典的基因敲除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简述如下: 选择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的部分或全部DNA片 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使其产生突变,然后 与相应的载体进行重组,成为靶载体。分离试 验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将上述靶载体导 入到胚胎干细胞内,使其与细胞内相似或相同 的序列进行同源重组,替代细胞内原来的基因。 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筛选出发生同源重组的细 胞,再将其注入囊胚腔内;把经过上述处理的 囊胚重新植入到假孕小鼠的子宫内,使其发育 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含有相应突变基因的嵌 合体雄性小鼠与正常雌性小鼠进行交配后,通 过筛选可获得携带该突变基因的纯合子小鼠。
条件性基因敲除与敲入
1
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明确某一组织或器官的功能, 常将实验动物体内所要研究的组织或器官切除,进 而根据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或功能的变化来推测切 除部分的功能。生命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生 命现象的认识已经逐步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而上述 的“部分切除—观察整体—推测功能”的研究思想 仍然有效。具体地说,就是在分子水平破坏想要研 究的基因,然后观察生物体的生理指标、功能、整 体形态、组织结构、发育过程的变化等,进而推测 相应基因的功能。这种研究过程称为基因敲除(gene knock out)。此外,为了研究某种疾病与某个基因之 间的关系,常向生物体内人为引入某个基因,然后 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的各种变化,从而推测疾病与基 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基因敲人(gene knock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