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课件教案 排除成见,重新认识周易

《周易》课件教案   排除成见,重新认识周易

排除成见,重新认识周易

大家好,我是XX,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研讨、交流、学习《周易》,准备讲三方面内容:

一、为什么学

二、如何学

三、如何用

先说为什么学,周易是一部算卦书,是迷信、糟粕啊,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周易呢?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两个目的,或者说两个相应的用途:

第一是,因为周易是大道之源,经典中的经典,它是六经之首。这个“首”在这里至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源头,一个是重要。中国的文化现象,几乎都和周易有关。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话来说就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产生比较早,后来的文化现象呢,都千方百计跟它联系起来,有的是真传,有的是后来为了太高自己,而和周易联系起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学、历史、哲学。而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的又是儒家、道家。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架。儒家、道家两种派别其实区别很大,一个是积极入世,一个是消极出世。但奇怪的是,后出的儒家、道家都要注释周易。都通过注释周易来发挥、宣扬各自的学说。你就说说,周易该是多么的重要。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都没有烧周易的。儒家呢,更多的继承了周易当中阳刚的一面。你看看周易的阴阳鱼、阴阳图,你就能够多少明了一些。周易本身是有阴有阳,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的、世界的一切现象。

儒家继承放大了阳刚的一面,你比如说人生观。在周易经文本身呢,还是君子终日乾乾,乾乾就是渐渐,就是拼搏。到了《易传》呢,就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了孔子呢,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道我们的梦想、愿望最终很难实现,但也不改变我们的拼搏,永不言弃,在拼搏的过程之中,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左传》当中的“三不朽”,你会更感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历史的永恒。如何让短暂的生命创造的事业思想、道德修养流向永恒呢?古代士大夫非常注重历史对自己的评价,它把历史对自己的评价看得比生命的存在还要重要。三不朽啊,立德、立功、立言,可以永垂不朽、流向永恒。这样的人生观,在任何时代都是闪光的。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周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科学技术未被人掌握的古代,人们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它可以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本文从《周易》的起源,《周易》的作用以及《周易》的现代影响介绍了《周易》。【关键词】人更三圣、六十四卦、占筮、古代预测、政治决策、自强不息《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周易》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后人。 一、《周易》的来源 (一)《周易》的作者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和卦爻辞;“传”,指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论,亦称“十翼”。有关《周易》的作者,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承司马迁之说,将《周易》经传的作者及创作时代扼要地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谓“上古”的伏羲氏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绎为六十四卦并撰写卦爻辞,“近古”的孔子作《易传》十篇。 (二)《周易》名字的含义 关于《周易》名字的由来及其含义现在也是众说纷纭,现在大都认为:“周”字之义:一曰“周”指周代;二曰“周”字义取“周普”。尚有兼取两说,而实主“周普”之义者。“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为多,择其要者约有七种:其一“易”为“蜥蜴”;其二、“易”一名而含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其三、以“日月”为“易”;其四、“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其五、“易”为占卜之名又用以名占卜的官;其六、更简易;其七、“甲骨文“易”字的写法,取”日出“之形,变易。 (三)《周易》的的卦象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浅谈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源头之一。自《周易》一书诞生后的几千年间,历代学者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与诠释,而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即“易学”。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同样受到极深的影响,故有“医易相通”之说。 《周易》卦象在藏象学中的应用 自宋代理学出现之后,易学的研究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大发展时期,这成为易学从庙堂走入民间,在全社会普及的一个契机。在医学领域内,宋代援儒入医的潮流导致大量儒医的出现,使得医生行业内平均的素质与学养大为提高,易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构建医学理论的思想重要工具之一,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与以往易学对医学只有间接影响不同,明代之后的医家更倾向于直接引用《周易》中的引文与卦象来说明其学术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坎》、《离》的卦象来比喻肾藏与心藏。 以卦象喻五藏最初源自其五行属性归类,《难经集注·荣卫三焦第四》曰:“八卦属五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离卦,肺法兑卦;乾卦,主上焦,乾为天,所以肺行天气;脾胃在中部,脾胃属土,统坤卦;艮亦属土,艮为运气,主治中焦;肾肝在下部,肾法坎卦,肝法震卦;巽卦,主下焦,主通地气,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离震兑坤以法五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变用。” 而后,《坎》卦与肾藏的关系引起了医家们的注意。自刘完素首倡新“命门”学说以来,命门、相火与肾藏的关系就成了医家门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肾中藏先天真阴、真阳的结构得到了普遍的接受。为说明这一理论,《坎》卦的卦象作为最佳的理论模型,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坎》为水,喻肾藏,其卦象为二阳夹一阴及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中藏命门真阳。《医贯·医巫闾子医贯序》曰:“水之生于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还藏于水也。其象在坎。一阳陷于二阴之中。而命门立焉。盖火也而肾水寄之矣。”于此相对,《离》卦卦象也被用来暗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曰“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即指“真水实生于心”。 “心肾相交”即肾升心降的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曾明确指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但此说只是以心肾之间静态感应,来解释《内经》中“心主耳”的说法,而并无明确的动态升降交流。首先明确提出肾升心降理论的,可见于五代时期的道家内丹学经典《钟吕传道集》中“肾气”与“心液”的理论,而在医学界内,则首见朱丹溪“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说。易学认为阳气向上运动,阴气向下运动,以乾坤二卦代表阴阳,若初始状态即是阳上阴下的话,阳气越升越高,阴气越降越低,两者分离,是为《否》卦,是不好的趋势,将会招来灾祸;反之,若初始状态即是阴上阳下的话,阴气自上而下降,阳气自下而上升,阴阳相交而融合,是《泰》卦之象,故称“阴阳交泰”,最为吉利。更进一步说,坎卦为水属阴,但其象为二阴夹一阳,又象征阴中之阳;离卦为火属阳,但其象为二阳夹一阴,象征阳中之阴。坎上离下为水火《既济》卦,阳升阴降,阴阳相济,代表事情成功与顺利;而离上坎下为火水《未济》卦,阳逾升而阴逾降,不能相交,代表事情尚未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心肾相交”理论完全是模仿《泰》卦与《既济》卦而设计的,故又有“心肾交泰”或“水火既济”之称。故《医学入门·脏腑》曰:“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谓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 由《坎》、《离》两卦卦象进一步分析,即得出肾阳与心阴乃人体之真阴真阳的结论,而此真阴真阳又恰恰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周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

《周易》:价 值 意 义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一) 1 (B)创制了八卦。 A、盘古 B、伏羲 C、蚩尤 D、黄帝 2 “《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是(D)对《易》的评价。 A、孔子 B、庄子 C、许慎 D、孔颖达 3 《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B)。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 B、梅花易数的难解 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 D、古远的传承 4

“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C)。 A、周文王 B、孔子 C、赵汝楳 D、孟子 5 《周易》真正的精髓在于其(C)。 A、朴素唯物论 B、占卜易数 C、哲理思想 D、文学成就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二)1 “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C)有关。 A、九辟挂 B、十辟挂 C、十二辟挂 D、十六辟挂 2 “甲乙丙丁”属于(A)。 A、十天干 B、十二天干

C、十地支 D、十二地支 3 夏历是以(C)为正月。 A、建子月 B、建丑月 C、建寅月 D、建卯月 4 坤卦象征(B)。 A、天 B、地 C、君 D、亲 5 “一阳来复”与节气(D)有关。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三)1

古代的图示,一般(B)在上方。 A、东 B、南 C、西 D、北 2 “后天八卦方位”也称(B)。 A、伏羲八卦方位 B、文王八卦方位 C、仲尼八卦方位 D、炎帝八卦方位 3 从方位而言,“坤”是(C)之卦。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4 用五行的观点看,从春到夏是(A)。 A、木生火 B、火克金 C、金生水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答题答案汇总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一) 1 (B)创制了八卦。 A、盘古 B、伏羲 C、蚩尤 D、黄帝 2 “《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是(D)对《易》的评价。 A、孔子 B、庄子 C、许慎 D、孔颖达 3 《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B)。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 B、梅花易数的难解 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 D、古远的传承 4 “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C)。

A、周文王 B、孔子 C、赵汝楳 D、孟子 5 《周易》真正的精髓在于其(C)。 A、朴素唯物论 B、占卜易数 C、哲理思想 D、文学成就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二)1 “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C)有关。 A、九辟挂 B、十辟挂 C、十二辟挂 D、十六辟挂 2 “甲乙丙丁”属于(A)。 A、十天干 B、十二天干 C、十地支

D、十二地支 3 夏历是以(C)为正月。 A、建子月 B、建丑月 C、建寅月 D、建卯月 4 坤卦象征(B)。 A、天 B、地 C、君 D、亲 5 “一阳来复”与节气(D)有关。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三)1 古代的图示,一般(B)在上方。

A、东 B、南 C、西 D、北 2 “后天八卦方位”也称(B)。 A、伏羲八卦方位 B、文王八卦方位 C、仲尼八卦方位 D、炎帝八卦方位 3 从方位而言,“坤”是(C)之卦。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4 用五行的观点看,从春到夏是(A)。 A、木生火 B、火克金 C、金生水 D、水生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54TSCAH0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06090010 姓名:孙培军得分: 易经与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尤其对《易经》中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人们同时也在判断中寻求着《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本文就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关键词:易经哲学思想宇宙观唯物观发展观人生观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传统文化易经里的“十句”训言

传统文化易经里的“十句”训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易经》非常好,其中有很多玄机。 第一句话叫“大喜易失言”,一个人一开心就容易语言冒犯别人,就是言多必失。这个人一开心了,他就容易失言。很多人一喝酒,就说:“哎哟,我帮你做,没事情的,肯定行!来,干杯!”人在高兴的时候,他因为希望分享给别人,所以就亢奋。《易经》教导我们,讲话要沉着稳定,太开心的时候,讲话很容易失言。 第二,《易经》里讲“大怒易失礼”。一个人非常愤怒、非常不开心的时候,一定会失去理智和礼貌,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你发脾气的时候,还管自己的形象吗?很多女孩子早上化妆花了三四个小时,跑到单位里跟同事一吵架,你看看她还有样子吗?别人说:“你拿个镜子照照看,披头散发的。”因为“礼”有内涵的“礼”和外表的“礼”,外表的“礼”就是你的肢体动作,所以最好的方法叫“制怒”。小时候我们看过一个电影《林则徐》,他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字“制怒”。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控制好你们的怒气。要记住,大怒易失礼。很多人就是因为发脾气的时候把话讲过头了,收都收不回来,所以最好不要大怒。 第三,“大惊易失态”。如果突然之间一惊,这个人的本相就出来了。所以过去要试探一个人有没有修养,能不能做一个高官,就是经常叫下面的人有意地去通报他,“报告丞相,怎么、怎么……”一弄,傻掉了,这个人就是没智慧。“报告丞相,街亭失守……”诸葛亮依然沉着应战、调兵遣将,可见有智慧吧?而一般的人则不知所措,所以不能大惊。过去论天下英雄刘备,你看刘备能够做这么大的一个皇上,当时有意地弄他一下,他其实很有本事,他假装一吓、一惊,因为他懂《易经》,“大惊易失态”,他就一惊,把自己手上的筷子都弄掉下来了。结果别人一看:“哎哟,这个刘备没用,胆子小成这样,他还能做皇上?”于是不把他当回事,结果他做皇上了。要记住,人不能大惊,大惊失色,脸色都变了,本相就出来了。 第四,“大哀易失颜”。哀就是痛苦,就是一个人不能太悲哀。当人面对痛苦,在宣泄心底的苦和痛的时候,有时候容易失颜。失颜是什么?当女朋友离开了他,或者男朋友离开她,整个人变了样:“我不要,我不要…..”大家知道,当家里有人过世的时候,有一句话叫“节哀顺变”,就是要节制你的哀,顺着这个变化,不要让自己“大哀失颜”。当着很多人的面一痛苦:“哎呀,我不要……”鼻涕眼泪一大把,很多人的颜面就失掉了,本来在单位的形象很好的,突然之间“大哀失颜”。 第五,“大乐易失察”。大乐就是快乐,就是人高兴的时候,看什么都是很顺利的,那就看不出什么东西不好了。比方说这个男的,你第一眼看他觉得他很讨厌,不喜欢,过一会他跟你讲几个笑话,你一笑之后再看他,觉得他蛮可爱的,你就是没有智慧。一个人一笑之后,叫“大乐易失察”,“察”就是“观察”的“察”。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浅析周易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周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珍贵文化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于在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举世惊羡的空前繁荣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但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两重作用:一是占卜,二是智慧的积累与启示,成为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古圣人在《易经》和《易传》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对人们生存活动的观察和归纳,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层面上升到了形而上无象无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说教的目的则在于指导规范形而下人们的生存活动。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 一、《周易》特点 1、阴阳的普遍性 《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阴阳称谓由此而来。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简介】 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 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 【正文】 《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 《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 “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说文解字》云: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阴阳思想的产生在传说中比较早。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 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他所创造 的八卦符号,最基本的“—”与“--”可能表示男 女两性区别, 反映了人们原始的生殖崇拜,但阴与 阳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 它便作为一种客观 性精神力量, 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 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中华民族的精 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以此 种思维方式考察自然和社会要善于揭示其中两元对 立的要素、性能和势力,发现其互动和互补的层面,在两极中寻找中道,并引导其走协调共济的道路。 这正是《周易》的阴阳和谐宇宙观启迪了后世哲人 的思想,创生了中华传统的和谐思维。 二、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世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管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没有出现过天人合一一词,但人 们仍习惯于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归之于周易思想。研 读《周易》,就会发现作易者对天、人关系极为重视。《周易》强调察天之道以证成人之道, 认为: 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在这所谓的三才之道中, 人居其一。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体认来使阴阳、刚柔的关系神秘化,天尊地卑神圣化,进而证 成贵贱位矣的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自然天成,从 而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种察天之道以证 成人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的,如有山崩、地裂等怪诞异常事件发生,统治者要注意修德,明 庶政。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惯例,其根源也在于 对天人关系的体认。天人合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 方式,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其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 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 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所谓易占,六爻八卦推算未来,是易学中充满魅力的领域,很多人习易动机就在于此,其实甲骨文当中的“学”字,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说明了启蒙要从易经开始。其实六爻占卜,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一个游戏,不停的玩摆出不同的卦象,加深对卦象的印象。真正根据卦象推断未来,要根据卦象的变化和变化的象辞爻辞以及前因后果等等客观因素来判断,解卦者的学行修为相当重要。所以起卦容易,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易兴趣的游戏,但是断卦难,事实上,易经所有的预测,只是教人看清形势,看准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建言,至于能否做到,还在个人的修为。卦爻中充满了但书,必须把眼前做到了,才会有以后的结果,如果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怎会有善终?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为,易经绝对不是宿命论。不过,既然还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奋斗必须要重视客观形势的存在及影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道德经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说得就很透彻,人,只能在本份上尽力,成败利钝,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但是,解卦自然有神机妙算之处,但不宜执迷沉溺,失去做人的本分。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尔雅《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答案2017

1如果以职场作比,“或跃在渊”意为()。 A、 潜心观摩 B、 审时度势 C、 恪尽职守 D、 飞黄腾达 我的答案:B 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武”革命的对象是()。 A、 夏桀 B、 周文王 C、 周厉王 D、 商纣王 我的答案:D 3“雷起于起处”体现了()圆而通的智慧。 A、 程颐 B、 邵雍 C、 孔子 D、 朱熹 我的答案:A 4如果将“屯”卦颠倒,则变成()卦。 A、 蒙 B、 离 C、

震 D、 谦 我的答案:A 5在“先天八卦方位图”中,“山泽通气”指的是()两卦。 A、 乾坤 B、 震巽 C、 坎离 D、 艮兑 我的答案:D 6如果乾卦是君,那对应的坤卦即为()。 A、 民 B、 臣 C、 夫 D、 地 我的答案:B 7《易》说龙非真龙体现了六十四卦表现哲理的()特色。 A、 比喻 B、 象征 C、 对比 D、 间接 我的答案:B

8蓍草占卜第二变后,余下的蓍草不可能是()根。 A、 40.0 B、 36.0 C、 34.0 D、 32.0 我的答案:C 9“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坤卦中哪一爻的内容? A、 初六 B、 六二 C、 六三 D、 上六 我的答案:C 10六十四卦由两个八卦符号组成,位于下面的称为()。 A、 内挂 B、 外挂 C、 悔卦 D、 初卦 我的答案:A 11河图中,居于下面的两个数字是()。 A、 一、六 B、

二、七 C、 三、八 D、 四、九 我的答案:A 12()创制了八卦。 A、 盘古 B、 伏羲 C、 蚩尤 D、 黄帝 我的答案:B 13“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有关。 A、 九辟挂 B、 十辟挂 C、 十二辟挂 D、 十六辟挂 我的答案:C 14用以占卜的铜钱数量是()枚。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摘要: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 关键词:儒学中国传统文化 正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华夏文明是56个民族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纽带,历五千年而不衰,是世界上五大文明中唯一特有的现象。北宋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中国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佛学东渡,与中国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大体系并存的文化宏景。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较为成熟的人本主义。又比如早在公元前,号称“诸子百家”的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多思想家,创立了那么多学说,后来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能够“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单选题(题数:70,共 100.0 分)
1
雷思齐把洛书与后天八卦图对应起来,五、八对应居于东北的()卦。(1.4 分)
1.4 分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如果用《周易》解释《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应该是()。(1.4 分)
1.4 分
? A、
亢龙有悔
? B、
见龙在田
? C、

潜龙勿用
? D、
终日乾乾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1.4 分)
1.4 分
? A、
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
? B、
梅花易数的难解
? C、
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
? D、
古远的传承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左传》中记载的毕万占卜问前途之例中,本卦是屯,变卦是()。(1.4 分)
1.4 分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蓍卦所得的任何一卦都会有()种变卦结果。(1.4 分)
1.4 分
? A、
32.0
? B、
48.0
? C、
64.0
? D、
72.0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易学与以下什么领域有关联?()(1.4 分)

周易文化论文

安 阳 观观 的周 古易 韵文 之化 光有 感 系院:机械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二班 姓名:亓瑞军 学号:200906080025

安阳的古韵之光—观周易文化有感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髓部分,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用最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寓于中国的佛学、道学、儒学、中医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学科之中。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四两拔千斤”,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可以说, 周易学是人类的聪明学、智慧学、未来学。 周易的太极图阐述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太极图产生于何时、何地、何人,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杰作。太极图形说明宇宙间的事物是负阴抱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它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矛盾的一方面发展到极点。与其相对的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同步变化了;在这个统一体中,光明的一面中有黑点,黑暗的一面中有亮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互抱,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体运动规律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这样以点带面,透过现像看本质,通过微观了解宏观,然后再从宏观同的角度做出决策。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大思维。周易是历代伟大先哲总结千年民族的智慧,精炼出观察宇宙变幻规律的思维方法,它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检验,越来越被世人认可,因为它道出了世界的根本,这不能不令中外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叹为观止。 从选修了这门课开始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抽空就在网上查查有关《周易》的解读,有空也在图书馆看看周易方面的书,正是春暖花开、春夏交替的季节,体味着《周易》所讲的自然法则,看着窗外栩栩如生、绿色充裕,真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好奇妙的大自然,万事万物看似独立却浑然一体。 在我看来,《周易》讲的是这样的道理:天地万物是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体,人与人也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就像是宇宙设定好的系统庞大而统一的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认识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联想远方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推理他人的;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探索未知的。这理念似乎模糊,其实精准;看似玄奥,其实朴实;看似高深,其实平常。我觉得之所以《易经》被称作“众经之始”,很重要的理由是它阐述了一种宇宙同源、同体、同感、同知的世界观、方法论、数据库、信息网。延伸到极处,无穷大,“一”可以生化出“万物”;归纳到极处,无穷小,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一点去观察。这极大又极小的“极处”,不就是“太极”吗?凡事都有正反两面,都是相对的,辨证的,这不就是蕴涵阴阳的“两仪”吗? 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所应做的事情,仍然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