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一个千年古村的岁月沧桑

合集下载

足迹诺邓

足迹诺邓

[足迹] 大理诺邓古镇——幽静的古雅村落诺邓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深山中,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

唐朝至今,诺邓古镇就一直叫做“诺邓”,从来没有更改过名字。

白云苍狗,诺邓的游子和远方的客商们始终记得,遥远边陲的白云深处,永远不变的九千九百九十九级台阶的诺邓古镇。

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比江交汇处,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奇妙天然景观。

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

沿诺邓河上溯4公里,便是云龙县果郎乡的诺邓村。

诺邓村在群山环抱中,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近1300年村名不变。

有独特韵味的山村风格,有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积淀丰富。

云南井盐业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

公元前110年,今云龙地区已产盐。

云龙境内盐井较多,最早开采的是诺邓井。

公元1383年,明朝在云南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就设在诺邓。

盐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诺邓村的演变和发展。

南诏时“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

当时四方商贾云集,诺邓百业昌盛,繁荣兴旺。

诺邓村每月“赶”四次集市:初一、十五为“大街”,初八、二十三为“小街”。

村中街道因山就势,店铺基本上北向山坡一面开,街面虽不宽,但店铺就有几十家。

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1900米,最高处的诺邓玉皇阁,海拔2300米,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较平坦的台地外,民居几乎都建在山坡上。

有些地势很陡,民居建筑的墙基石脚很高大。

特别是北山坡上的民居层层叠叠,密密麻麻。

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楼院重接,台梯相连。

村中的街巷道路,因山就势,纵横交错,清一色的石板铺成,三步一阶,五步一台。

有数不清的苍老的石台阶民居建筑式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

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变化奇巧,风格呈多样性。

诺邓的民居建筑很讲究工艺美术;门、窗、木梁、柱、檐上的雕刻图案精细美观,山墙、院墙上均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的正房、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绝少雷同。

诺邓:隐匿深山,只为“千年一腿”

诺邓:隐匿深山,只为“千年一腿”

诺邓:隐匿深山,只为“千年一腿”作者:夏天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4年第1期隐匿在云南大理云龙县山坳里的诺邓,曾经是盐马古道的中心,居民长久以来都以煮盐为生。

不过,随着解放后海盐的大量开发,这个失去了经济支柱的千年盐镇渐渐被世人遗忘。

现在,诺邓被拂去了历史的尘埃,再度重现于世人眼前,这方人间净土的纯粹和质朴如当地民歌般令人回味悠长:“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

行商坐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道里……”盐马古道上的重镇曾经,盐是诺邓的“命根子”。

这座山坳间不起眼的小村庄,原是著名的盐马古道的中心。

据《云南通志》记载:“汉代,云南有两盐井,安宁井和云龙井。

”据考证,汉代的云龙井就是如今的诺邓井。

诺邓古镇距今有1300年历史,而诺邓这口盐井的年代更加久远,已经存在了2300多年。

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诺邓一直都因盛产百万斤优质食盐而名震滇西、缅北,经济鼎盛一时。

据了解,明朝在全国设置了七个“盐课提举司”,诺邓是其中之一,盐课提举司的衙门旧址到现在还完整地保留在村子里。

关于诺邓盐的来历有这样一段传说:从前,诺邓山上古木参天、茅草密布,山下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崖边时常出没的野兽令村民们不敢靠近。

有一天,一个羊倌牧羊到了此地,羊群迫不及待地钻进草丛吃草,任凭他怎么唤也唤不回来。

羊倌只得鼓起勇气走进草丛找羊,却看见青石崖底部流淌出一小股水,浅尝之后,井水竟然是咸的——由此才发现了诺邓的盐。

现今,山脚的村口还留存着仅有的一口盐井,井口周围常年渗水,地表上零星散落着雪白的盐晶颗粒。

除了是有名的盐镇之外,诺邓还被历史学家誉为研究白族古建筑的活化石。

诺邓四面环山,依山而建的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海拔高达2300米。

由于盐业的发达,村民祖祖辈辈就这样聚居在斜度为70度的陡坡上,建造了十分有特色的民居。

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院落在诺邓多达上百个,坐在熏黑的堂屋里,就像进入了拍摄古装剧的片场,会让人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千年白族村—诺邓

千年白族村—诺邓

这里便是提举 司衙 家 , 中最古 老的建筑 “ 村 万寿官 ”即坐 有 五井 盐课提举 司 ,
落在这里。
¨旧址 明成化二年 , 中央政府 委派福
维普资讯

建人黄盂通 以乡进士提举五井 , 黄盂通任职 九 年, 因所辖顺荡井 盐课 ( ) 务未能完成 , 税 任 遂
最 久 远 的村 落 。
台梯相 连 ,楼 院重接 ,所 有住房均 为 “ 四合 一天井 或 “ 三坊一 照壁 ” 的 式 典型 白族 民居 建筑风格 ,却又因 山就 势, 构思 奇巧 , 基本 上都是 明清两朝 建
成的 。 里清一色石板铺就一条 条纵横 村 交接 的村道 , 都是 台阶式 的 , 谁也数 不
村 中街场 , 每月初 一、 十五 “ 赶大集 ”, 初八 、 二
棂星n 东牌坊是两 百多年前鹩建筑
十三 “ 小街”。 赶 诺邓所产食盐非 比寻常 , 质量
特佳 , 在滇西 各地负有盛名 。由于诺邓地方气 候 独特 、 四季 如春 用诺邓 盐腌 制出来 且在特 殊的环境条件下加工生 产的 “ 诺邓火腿”, 色 香味均 属上乘 , 色泽精致 , 香甜 酥嫩 , 眯适 成 中, 肥而不腻 , 享誉滇西 , 销路极好 :另有诺邓
木 参天 、 楼榭参差 , 壮观的三 层阁楼式建 宏伟 筑玉 皇阎大教高耸云霄 ,大院内植修 竹奇花 ,
有数 百年树龄的紫薇 、 扁柏 、 金桂 、 古梅 。殿 侧
有文庙 , 诺邓的孔庙 , 宏壮 , 筑精巧 。由 规模 建
于 明清两朝云龙境内科举 门中 , 邓人得进士 诺 最多, 而举人 、 贡生秀才则不胜枚举 , 如村 中有
酱油 、 及诺 邓豆饼 、 腐制品等 , 因这诺 酱菜 豆 均

诺邓:一个因盐而兴的千年白族村

诺邓:一个因盐而兴的千年白族村

诺邓:一个因盐而兴的千年白族村
程龙刚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诺邓盐井,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尽管衣衫破旧,但有着极不平凡的历史功绩。

它曾经给诺邓带来繁华与荣光,是它缔造了诺邓丰富而又神秘的蕴涵。

【总页数】8页(P108-115)
【作者】程龙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以大理“千年盐村诺邓”调查研究为例
2.大理山地地区传统白族建筑文化研究——以大理“千年盐村诺邓”调查研究为例
3.村民自治视野下边远地区农村白族妇女的政治参与研究——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为例
4.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赘婚调查与分析
5.诺邓:历久弥新的千年白族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理云龙诺邓古村:古桥流水的淳朴乡间

大理云龙诺邓古村:古桥流水的淳朴乡间

大理云龙诺邓古村:古桥流水的淳朴乡间诺邓村是一个有”古桥博物馆“之称的村庄,由于地处偏僻,这些上百年历史的古桥得以完整保存,古桥大都分布在沘江上,云龙县到兰坪县的公路旁。

这里在历史上还是明代中央直属单位五井提举司所在地,最引人注目的不仅是村里的那一口古盐井和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诺邓火腿。

诺邓村过去一直被叫“诺邓井”,“井”就是盐井,“诺邓”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

公元前110年,云南最早开发的盐井是云龙井和安宁井,据考证,云龙井就是诺邓井。

这个小小的山村距云龙县城仅6公里,几十年来,很少有人造访。

直到近几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后,这个千年古村才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诺邓古村雨季,诺邓村旁的诺水显得有些浑浊,水量大了不少,从形似狮象的两山之间注入江中。

江水在这里绕出了一个”S”形的湾子,形成了类似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

在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

诺水旁有间破旧的老屋,从窗户望进去,里面被水浸泡着,用指尖轻沾溢出的水放到嘴边,淡淡的咸味。

杨伍松的火腿厂离老屋不远,每年冬天,他就把老屋里被水浸泡的泥土提到厂里,倒入一个两米多高的木桶,用来腌制著名的诺邓火腿。

这种火腿和宣威火腿、鹤庆圆腿并叫做云南”三大名腿”,在诺邓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只有杨伍松办了厂,每年他要加工1000多条火腿。

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

至今还有元、明、清代的建筑院落90多个,民国后的建筑院落60多个,还有寺庙、祠堂、牌坊等20多处。

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地利川山势地形布局。

一层叠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的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

诺邓的民居建筑物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绘有图画或图案。

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各显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间来,村里居住着不到1000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除了房屋以外,和一般的农村没有区别。

云南大理诺邓古村:时光的印记

云南大理诺邓古村:时光的印记

云南大理诺邓古村:时光的印记.诺邓:时光的印记文/图:七月娃娃去了那么多次大理,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诺邓,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提到了这个古村落之后,诺邓的人气似乎高了起来,但是让我感觉欣慰的是,她没有因此而成为火爆热门的旅游景点,当我踏足这个古村落的时候,我还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的脚步惊扰了这里沉静的时光。

静待时光的沉淀这是一个位于深山中的古村落,地处云龙县城,因为距离大理有一段距离,所以不经常被人提起,也少有游客踏足,“诺邓”这个名字,据说从唐朝一直沿用到现在,之后便没有更改过,连名字都已经那么久远,时光已经在这里沉淀。

诺邓因为盐巴而出名,根据当地传说,盐卤最初的发现者就是姓氏为诺和邓的牧民,也有学者认为,诺邓(lao de)是白语,意思是“虎儿”,是远古时期对虎的图腾崇拜,也是氏族的名称。

从大理的兴盛汽车站买车票到云龙,由于最近天气不好,下雨导致道路经常塌方,平时只要三个小时车程的路途,走了将近四个小时,但是一路上都是风景,随手拿着手机拍下,定格下来的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遇到塌方之处,车子停下来,我们下车,路边的野花向我们招手,远处袅袅炊烟,塞车似乎变成了一种错误的美丽。

我感觉我与诺邓是有缘分的,这种缘分流淌在心间,是对这里的一份期待,当然也包含了自己这个地方的留恋。

车子抵达云龙县城,在乘客寥寥无几的候车厅里,排队买回程票,却被告知第二天的票已经售罄,失望之余,却有一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跑来退票,正好是两张,我们都喜出望外,忽然觉得一下子紧张起来的气氛疏散开来,云龙真好,是因为在这样一个黄金假日里,它没有因为利益所趋,增加班车的班次来吸引游客,任凭外边的人怎么折腾,它一如既往保持着自己的脚步,以缓慢的节奏而存在着。

对于大理这个地方我有太多的念想,来了多次,每次总是有不少的收获,第一次来时因为火把节,第二次来为了传说中的双廊,第三次来,去了遥远的沙溪古镇,这是第四次了,为了诺邓,我一点都不畏惧长途漫漫。

访诺邓千年白族古村

访诺邓千年白族古村

访诺邓千年白族古村我曾多次来到诺邓,但却对它熟视无睹,没有对它特别地关注。

直到有一天,有关方面郑重地翻出唐代古籍《蛮书》中有关“细诺邓井”的记载,宣称诺邓为“千年白族古村”时,我才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诺邓似乎确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诺邓村过去一直被叫做“诺邓井”,公元前110年,云南最早开发的盐井是云龙井和安宁井,云龙井指的就是诺邓井。

公元863年成书的《蛮书》中记载了“剑川有细诺邓井”的史实(南诏时云龙属剑川节度地),1100多年过去了,村名依然未变。

明初,明政府在诺邓设五井盐课提举司,“专理盐课”,下属顺荡、诺邓、师井、大井、山井五个盐课司。

以后又陆续开发了雒马井、石门井和天耳井,逐步形成八大盐井,围绕制盐贩盐的工商业十分兴盛。

诺邓作为盐课司所在地,更是繁华一时,东通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成为滇西北商业中心之一。

当我漫步于南诏大理国时的古遗村落的悠长而深邃的石径时,遥想当年诺邓盐井之鼎盛,市井屋宇之繁华;当我鉴赏滇西最古老的采盐深井隧道和原始简陋的煮盐锅灶时,不仅是惊奇,透过它,可以映照出岁月的变化,世事之沧桑。

盐是诺邓的灵魂。

现在的诺邓人祖上大多是明代从各省来的移民,他们从各地奔向这里的原因就是“慕煮盐之利”,奔着盐业丰厚的利润来的。

他们是诺邓繁华的盐业经济和灿烂的盐业文化的创造者。

他们和当地的白族群众不断交流融合,最后被同化为白族,同时也保留了许多汉文化的特点,他们说白族话,按白族习俗生活,但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祖籍是何地。

现在,村里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和一般的农村没有区别。

两千多年来,盐支撑着诺邓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在交通不便的三江并流区域内,很多人的生活就依靠着盐井。

居住在盐井的人自称为“井上人”,是不同于“山里人”的。

“井上人”从事的是工商业,而“山里人”则是以务农为业的。

在诺邓,看不到茅房,全是清一色的瓦房。

“井上人”不种田,马帮驮出去的是盐,驮回来的是大米。

游走云南古色古香小城小镇

游走云南古色古香小城小镇

游走云南古色古香小城小镇丽江古城这个名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除却丽江之外,云南还有诸多古色古香的小城小镇不为人们所知,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却又饱含历史的沧桑,到此一游,才真算得上跟随古人的遗迹。

【大理云龙县诺邓村】世上真有什么地方能抵御岁月变迁,时光侵袭么?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那座名叫“诺邓”的白族村庄,就在滔滔的历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变的面貌。

她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

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开始,1000多年以来“诺邓”这个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她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诺邓村旅游资源丰富,村中现存大量的明、清建筑和玉皇阁道教建筑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朴的民俗民风和秀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盐井文化构成了诺邓村独特的旅游资源。

周围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也很集中,有天池自然风景区、天然太极图奇观、虎头山道教建筑群、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誉为记载着云龙县历史变迁的“桥梁博物馆”古桥梁等。

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旅游推广峰会,诺邓村被推介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

【大理沙溪古镇】沙溪位于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

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沟通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之一。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寺登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邓:一个千年古村的岁月沧桑
作者:张燕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7年第10期
要不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里的诺邓火腿,诺邓这个名字恐怕会继续被人遗忘。

诺邓村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1000年前叫“诺邓”,现在依然叫“诺邓”。

1000多年来,诺邓从不曾更名,堪称地理史上的一个小奇迹。

“诺邓”在白族语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

以前的诺邓村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村民长期以煮盐为生,盐是这里的命脉。

关于诺邓盐,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诺邓山上古木参天、茅草密布,山下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崖边时常出没的野兽令村民们不敢靠近。

有一天,一个羊倌牧羊到了此地,羊群迫不及待地钻进草丛吃草,任凭他怎么唤也唤不回来。

羊倌只得鼓起勇气走进草丛找羊,却看见青石崖底部流淌出一小股泉水,双手捧起舔尝,方知泉水竟然是咸的——由此便发现了诺邓的盐。

而据有关专家考证,诺邓盐井的开发始于公元前110年,迨至南诏时期,诺邓盐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当时四方商贾云集,诺邓百业昌盛,繁荣兴旺。

时至今日,村里古老的盐井还在出卤水,游客可在卤房中隔栏参观诺邓盐的制作过程,有时还会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他们小时传统的熬盐情景:先从卤水井提取卤水,经沉淀池沉淀、蒸发池蒸发提高卤度后,舀入灶室两侧的蓄水坑。

灶室内,一人在火道间烧火,两侧有人不断从蓄水坑里舀出卤水倒入火上烧着的盔形器里,随着温度升高,卤水蒸发,再不断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清除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的盐贮满后,将盔形器从灶上转移到旁边,打碎盔形器,取出盐块,一锅盐便告熬制成功。

如今村民们制盐则简单得多,程序大体相同,盔形器换作了特大号铁锅,用大锅熬井中的卤水,熬煮成盐,而这样熬制出来的诺邓盐也不再食用,只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出售,10元一筒。

比起炫耀的皖南古村落,我更喜欢质朴的诺邓。

据考证,邓诺村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

经历了千年沧桑的诺邓,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却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

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别具特色。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原称“祝寿寺”,到明末清初,又改庙名为“万寿宫”。

从“万寿宫”演化过程可见宋元以来诺邓经济繁荣景况。

但成也盐业,败也盐业。

为了熬盐,过度砍伐已使周边尽是童山,现在只有村里与岁月同老的大夫第、盐务署、龙王庙、五课提举司的遗存,在告诉你一个始于汉代的盐业的没落传奇。

游历在诺邓村这样的千年古村,一个人穿梭在山路、红墙之间,好像被时间遗忘了。

走在石桥路与红墙之间,忍不住惊叹岁月之手的神奇,牌坊、祠堂和大院里的每一块雕刻,都藏着
祖祖辈辈努力的辛酸和历史的沧桑,彰显着岁月的久远,体会到一种质朴的真实,一种从容的安静,一种凝于天地之间的时光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