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师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师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师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曩(n ong)者伏法受诛(zh u)暴肌肤(p u)箠楚(chu i)

圜墙(yu cn)占卜(zh an b u)绛侯(ji a ng) 槛阱(ji a)

缧绁(1百xi e)愠色(y m)倜傥(t it ang) 剌谬(1 a)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显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10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三、指出加点字或画线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 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 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尊重,称道)

5. 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衣赫衣,关三木(名作动,穿)

7. 请略陈固陋(形作名,固执鄙陋的意见)

8. 孙子膑脚(名作动,受膑刑)。。

9. 思垂空文以自见(使流传)

四、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代意思。

1. 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

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 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 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6. 下流多谤议(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

7.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古,说话。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古,个人心愿)

9. 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古,抒发愤懑)

10.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文采:古,文章)

五、一词多义

1?就:①草创未就(完成);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靠近,引申为承受)

2?望:①若望仆不相师望:怨恨

②八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③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3?为:①难为俗人言也(对);

②重为乡党所笑(被);

③为十表,本纪十二(写作)

④故士有画地为牢(作为)

4?道: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主张,理想,思想,学说)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说);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④伐无道,诛暴秦(道德,道义)

5?审:①审矣,何足怪乎(明白,清楚);

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仔细,详细,周密)

③审时度势(察看,仔细研究)

6?厥无:①思厥先祖父。(他的)②大放厥词。(他的)

③厥有《国语》。(才)

7.仆:①若望仆不相师[(p d)谦称自己,

我]

②(p ?前仆后继[(p胸下]

&比:①不能与夕匕节者比(冋等看待)

②天涯若比邻(靠近的)

9. 重: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慎重)

②重为乡党所笑(更加)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3?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4?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固定结构“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5?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

6?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7?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被动句)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状语后置)

9?李斯,相也(判断句)

10.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判断句)

11 ?无兄弟之亲(定语后置)

12 ?教以推贤进士(状语后置)

七、解释加点的字词

1 ?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 ?曩?者辱赐书:(从前)

3 ?若望仆不相师.:(效法)

4.幸勿为过:(责备)

5?特以为智穷罪极:(只是)

6?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

7.不韦迁蜀:(贬谪,放逐)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副词,恰巧)

9?则不知所如往:(到……去)

10 ?所谓强颜耳[ 强(qi eng)颜:厚颜,指厚脸皮]

11 ?权倾五伯(超过)

12 ?用之所趋异也(因为)

(趋求,追求)

13 ?太上不辱先(最上等)

14 ?剔毛发、婴金铁受辱(绕)

15 ?不能引决自裁(引决、自裁:都是指自杀)

16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j 1):(考察)(规律)

17 ?推贤进士(推荐)

18 ?鄙陋没世(终结一世)

八、翻译下列句子: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他们的追求不同。

2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古人对大夫慎重施刑,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啊。

3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不同寻常的人才被人称道。

4.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九、名句填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重要知识点整理

报任安书》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2.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3. 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4. 放失旧闻。失,通“佚”。 5.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 (二)词类活用 1. 孙子膑脚。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 2. 以污辱先人。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三)被动句 1.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五)状语后置句 1.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六)重点翻译句 1. 所以隐忍荀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 七) 多义词 1. 胜 (1) 胜任。能够承担或承受。 (2) 不可胜记。尽。 (3) 百战百胜。胜利。 (4) 引人入胜。优美的。 2. 再 (1)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 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 3. 厥 (1) 思厥先祖父。他的。 (2) 大放厥词。他的。 (3) 厥有《国语》。于是,就。 4. 焉 (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 (2)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语气词。 (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5. 非 (1)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 (2) 无可厚非。反对,责备。 第 2 页 (八)异义词

1.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 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 2. 意气勤勤恳恳。古义:情意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塌实。 3.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今 义:对已婚女人的称呼。 4. 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5.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 副词,不同寻常。 6. 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附原文: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教育综合知识轻松 学 ?常用徳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 )教育得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7)长善救失 (8)灵活施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记忆口诀1 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 ?导向性原则得贯彻要求13 (1)坚定正确得政治方向。 (2)德育U标必须符合新时期得方针政策与总任务得要求。 (3)要把德育得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记忆口诀2 政治U标要实现?疏导原则得贯彻要求 (1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记忆口诀3 手表(表扬)因(因势利导)为很正(正面教育)'所以被盗(讲道理)了。 ??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得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得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与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得要求要认真执行。 记忆口诀4 提要求:尊(尊重)旨(执行)。

?长善救失原则得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瞧待学生。 (2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记忆口诀5 一(一分为二)个人发(发扬)自(自我教育)肺腑。?说服法得基本要求 13⑴明确U得性 (2)S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记忆口诀6 木(山织时代 ?一堂好课得标准⑴U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 5 )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记忆口诀7 标点内方表演(严)热烈 ?直观性教学原则得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口诀8 植(直观)入宣(选择)讲(讲解)语(语言)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

语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 2.其次剔毛发。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4.见狱吏则头枪地。 5.及以至是。 6.及罪至罔加。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思垂空文以自见。 9.放失旧闻。 10.则仆偿前世之责。 1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12.权倾五伯。。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 2.太上不辱先: 3.倡优所畜: 4.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5.故述往事,思来者: 6.请略陈固陋: 7.衣赭衣: 8.流俗之所轻也: 9.且勇者不必死节: (三)被动句 (1) (2)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2) (五)状语后置句 (1)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幽于圜墙之中 (六)宾语前置句 (1)若望仆不相师 (七)重点翻译句.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 (八)一词多义 1. 胜 (1)胜任。 (2)不可胜记。 (3)百战百胜。 (4)引人入胜。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青春不再。 3.厥 (1)思厥先祖父。 (2)大放厥词。 (3)厥有《国语》。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5.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无可厚非。 (八)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 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志趣和性格。 3.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勤劳而踏实。 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教学提纲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曷足贵乎曷,通“何”。 2.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 3.其次剔毛发。剔,通“剃”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 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 6.及以至是。以,通“已” 7.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9.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大抵。 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11.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的文献。 12.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14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 15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通“惚”,恍恍惚惚。 16.退而论书策通。策,“册”。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 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3.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 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5.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动用法,使……流传。6.衣赭衣,关三木。衣,名词作动词,穿衣。 7.倡优所畜。倡优,名词作状语,像对倡优一样。 8.曷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三)一词多义 实词 1. 胜 (1)胜任。能够承担或承受。 (2)不可胜记。尽。 (3)百战百胜。胜利。 (4)引人入胜。优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 3.厥 (1)思厥先祖父。他的。 (2)大放厥词。他的。 (3)厥有《国语》。于是,就。 4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 (2)无可厚非。反对,责备。 虚词 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精选、

人物、著作、主张 1.利托尔若(法,社会学家)、沛西*能(英,教育学家),“生物起源说”(教 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2.孟禄(美,教育学家),“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否认社会属性,不科学。P6 3.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或“问答式教学法”。(后人概括为 四部分: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P20 4.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的最高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P20 5.亚里士多德,①《政治学》,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P20 ②《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P250 6.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教育家 P21 ②《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 部教学法论著 ③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一些阐释,这是班级 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7.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P161

主要教学观点:①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又有现实目的。 P21 ②“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③教育适应自然:该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④学制系统:分别四个时期。 ⑤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述了直观性P152、系统性 P153、量力性、巩固性P154和自觉性等。 7.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①《爱弥儿》《忏悔录》;P21 ②“教育上的哥白尼”; ③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④个人本位论P56(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⑤儿童(学生)中心论(杜威,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P100 主要观点:①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②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 9.康德(德,哲学家,唯心主义),①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践行 者;②《康德论教育》,认为自由式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③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哥尼斯堡大学1774年。P22

《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第九周高二A早读材料6 《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以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表结果,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8)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1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词)(6)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代词) (7)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8)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于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 2

转折,然而)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被楚受辱( 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10)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1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yì:通“佚”,散失)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3

2020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_划重点考点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 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 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

(完整版)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docx

《任安》知点 (一)通假字 1.曷足乎曷,通“何”。 2.其次体受辱。,通“屈” 3.其次剔毛。剔,通“剃”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 5.吏地。,通“ ” 6.及以至是。以,通“已” 7.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8.古者富而名摩。摩,通“磨” 9.大底圣之所作也。底,通“抵” ,大抵。 10.思垂空文以自。,通“ ” 11.放失旧。失,通“佚”,散失的文献。 12.仆前世之。,通“ ”。 14 其次关木索。关,通“ ”,套上。 15 居忽忽若有所亡。忽,通“惚”,恍恍惚惚。 16. 退而策通。策,“册”。 (二)活用 1.子脚。 ,名作,受刑。 2.以辱先人。 辱,形容作使用法,使??受辱。

3.略固陋 固陋:形容活用名,固陋的意 4.而世又不与能死者比死,用法,??而死。 5.思垂空文以自垂,使用法,使?? 流。 6.衣赭衣,关三木。衣,名作,穿衣。 7.倡所畜。倡,名作状,像倡一。 8.曷足乎,形容作,称道。(三)一多1. (1)任。能承担或承受。 (2)不可。尽。 (3)百百。利。 (4)引人入。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走司迁再拜言。两次。(2)青春不再。再,再出。 3.厥 (1)思厥先祖父。他的。 (2)大放厥。他的。 (3)厥有《国》。于是,就。 4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不。 (2)无可厚非。反,。 虚 焉 1、用作兼。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焉(在其中)。(《》) 土成山,雨焉(从里)。(《学》) 2)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作代 1)相当于“之”犹且从而焉。(《》) 2)疑代,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割焉用牛刀(《》) 3、气 1)句末气,了、啊、呢怯夫慕,何不勉焉 2)作句中气,表示停,相当于“也”。句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否焉,小学而大少焉,月出于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3)作尾,相当于“然”,“??的子”“??地”。焉,囷囷焉,蜂房水,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一、虚词 1.以 (1)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介词,因为) (2)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连词, 来) (3) 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以致) (4)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介词,用) (5)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连词,因而)

2.为 (1) 为十表,本纪十二 (动词,写 成) (2) 季布为朱家钳奴 (动词,做了) (3)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动词,当作) (4) 然此可为智者道 (介词,给,替) (5)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介词,因为) (6) 重为乡党所笑 (介词,被) 3.且 (1) 且勇者不必死节 (连词,况 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4.于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介词,比) (2) 幽于圜墙之中 (介词,在) (3)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介词, 被) (4)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介词,对) 5.乃 (1)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副词,却,竟然) (2)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副词,才) (3)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动词,是) 6.然

(1)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代词,这 样) (2) 然此可为智者道 (连词,表示转折) (3) 阙然久不报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实词 1.通假字 (1) 其次剔毛发 (通“剃”,剃 光) (2)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通“磨”,磨灭) (3) 见狱吏则头枪地 (通“抢”,碰撞) (4)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抵”)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诎:诎体受辱 2.以:及以至是 3.罔:及罪至罔加 4.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5.底: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6.失(yì):放失旧闻 7.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8. 思垂空文以自见。 9.责(zhài):则仆偿前辱之责 二、掌握下列字词: 1. 曩者辱赐书 2. 若望仆不相师 3. 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4. 文史星历 5.近乎卜祝之间 6.倡优畜之 7.不与能死节者比 8.卒就死耳 9.用之所趋异也 10.用之所趋异也 11.太上不辱先 12.关木索、被箠楚受辱13.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4.传曰刑不上大夫15.积威约之渐 16.幽于圜墙之中

17.所谓强颜耳 18.受械于陈 19.权倾五伯 20.季布为朱家钳奴21.不能引决自裁 22.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23.以稍陵迟 24.以稍陵迟 25.乃欲引节 26.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 27.且夫臧获婢妾 28.鄙陋没世 29.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0.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2.仲尼厄而作《春秋》3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34.思垂空文以自见35.思垂空文以自见 36.稽其成败兴坏之纪37.究天人之际 38.通邑大都 39.且负下未易居 40.重为乡党所笑 41.虽累百世 42.垢弥甚耳 43.身直为闺合之臣 44.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45.以通其狂惑 4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47.曼辞以自饰 三﹑词类活用

1.文史星历: 2.倡优:倡优畜之 3.孙子膑脚。 4.以污辱先人。 5.粪土:幽于粪土之中 6.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7.故述往事,思来者: 8.请略陈固陋: 9.衣赭衣: 10.流俗之所轻也: 11.幸勿为过: 四、特殊句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五、一词多义 1.再(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青春不再。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诎:诎体受辱 2.以:及以至是 3.罔:及罪至罔加 4.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5.底: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6.失(yì):放失旧闻 7.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8. 思垂空文以自见。 9.责(zhài):则仆偿前辱之责 二、掌握下列字词: 1. 曩者辱赐书 2. 若望仆不相师 3. 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4. 文史星历 5.近乎卜祝之间 6.倡优畜之 7.不与能死节者比 8.卒就死耳 9.用之所趋异也 10.用之所趋异也 11.太上不辱先 12.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13.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4.传曰刑不上大夫 15.积威约之渐 16.幽于圜墙之中 17.所谓强颜耳 18.受械于陈 19.权倾五伯 20.季布为朱家钳奴 21.不能引决自裁 22.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23.以稍陵迟 24.以稍陵迟 25.乃欲引节 26.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 27.且夫臧获婢妾 28.鄙陋没世 29.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0.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2.仲尼厄而作《春秋》3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34.思垂空文以自见35.思垂空文以自见 36.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37.究天人之际 38.通邑大都 39.且负下未易居 40.重为乡党所笑 41.虽累百世 42.垢弥甚耳 43.身直为闺閤之臣 44.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45.以通其狂惑 4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47.曼辞以自饰 三﹑词类活用 1.文史星历: 2.倡优:倡优畜之 3.孙子膑脚。 4.以污辱先人。 2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教育综合知识轻松学 ◆常用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7)长善救失 (8)灵活施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记忆口诀1 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 ◆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记忆口诀2 政治目标要实现 ◆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记忆口诀3 手表(表扬)因(因势利导)为很正(正面教育),所以被盗(讲道理)了。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记忆口诀4 提要求:尊(尊重)旨(执行)。 ◆长善救失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记忆口诀5 一(一分为二)个人发(发扬)自(自我教育)肺腑。 ◆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记忆口诀6 木(目)织时代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记忆口诀7 标点内方表演(严)热烈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记忆口诀8 植(直观)入宣(选择)讲(讲解)语(语言)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记忆口诀9 小猪(主动)动手把农民(民主)毒死(独立思考)了。 ◆循序渐进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记忆口诀10 教科系主任(教材系统)抓住了一头猪(主要矛盾)游到(由...到...)了岸边。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重点考点汇总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早 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 魂转向”】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强调注重人在教育中的发展,主张分 阶段教育,提倡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 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1、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选择) 3、教育学的发展 a.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于国民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 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 b.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批判教育学 c.当代教育学发展 d..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专题二小学教育 一、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意义: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优惠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既可以保障公民 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书上有案例分析) 2、《义务教育法》 1、颁布与实施:1986年4月六届人大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 教育制度的确立;1992年4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 施细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规范;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 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 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2、基本内容【指导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国务 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a.普及性;b.基础性c.强制性。(选择) 二、小学教育目的 1、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智育(科学知识文化技能:阅读、书写、表达、计算机 基础知识;自然社会生活常识) 体育(培养意志力) 美育(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文明素养) 劳动技术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必背知识点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师招聘考试重要知识点汇总

目录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 (1) 教师招聘考试—必背知识点 (2) 教师招聘考试—教学原则 (4)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3.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可信度。 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课程标准。 5.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6.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8.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学记》。 9.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赫尔巴特。 10.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癸卯学制。 11.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12.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3.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14.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教师招聘考试—必背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经典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500题经典知识点汇总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 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 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 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 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 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 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 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 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强力推荐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音乐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全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频率)、长短(振幅)、强弱(时间)、音色(发音体性质)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 节奏: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节拍:强拍与弱拍的均匀交替叫节拍 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独唱 合唱:由多人演唱多声部歌曲的形式,按照声部组合的声区和音色的不同分为同声、混声两种 齐唱:多人按照同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演唱同一个曲调(即多人演唱同一旋律的形式) 轮唱:多个声部按一定的时距相互追逐,演唱同一旋律,交叠出现时构成良好的和声关系 重唱:两个以上的少数人同时演唱的形式,每人唱一个声部,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 对唱:两个人对答式的演唱单声部歌曲 独唱:由一个人独立演唱的形式 常见的器乐演奏形式:独奏、重奏、合奏、协奏 独奏:由一个人演奏一件乐器的表演形式 重奏:每个声部均由一个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或演奏形式 合奏:按乐器种类不同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担任某一声部,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同类乐器分组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也叫做合 协奏: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 主调音乐: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作品 复调音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奏鸣曲:是一种由三个或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组成的器乐套曲 交响曲: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作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之一,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 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 声乐套曲:由若干首内容上有些关联的声乐曲组成的套曲 练习曲:是为练习某种乐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音乐会练习曲:技术练习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将技术练习融合于 艺术构思中,成为音乐会上常见曲目的乐曲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 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音乐形式。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 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 交响诗: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成的 大型管弦乐曲 印象主义音乐:19C末20C初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 乐风格。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 感受,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 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 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一般分为劳动号子、 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 民歌的音乐特征: 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②旋律与该民族或得去语言紧密结合 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 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 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①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限制,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 ②民歌歌词和旋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 工而有所发展和变化 ③民歌依靠于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借助记谱法或其它方式 ④民歌不体现作者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 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 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 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 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 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 唱、齐唱、一领众和 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 的民歌 山歌音乐特征: ①歌词具有即兴性 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 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 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 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 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的音乐特征: ①多数为分节歌形式 ②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 ③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 ④歌词格式多样 西北民歌特点:高亢、悠长,嘹亮,真假声相结合 陕北:《脚夫调》、《兰花花》 青海:《上去高山望平川》 山西:《绣荷包》、《刨洋芋》 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短调两种。长调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舒缓起伏较大, 结构也较长大,具有抒情性(牧歌、赞歌、思乡歌),如《牧歌》、 《辽阔的草原》;短调音域较窄,节奏较规整,结构也较短小, 具有叙述性,如《森吉德码》、《嘎达梅林》。 藏族民歌:藏族的民歌常与舞蹈密切结合,常见的歌舞有堆谢 (《正月十五那一天》)、囊玛(《阿玛勒火》)。民歌主要有山歌、 牧歌、情歌等。《宗巴朗松》(是一首囊玛音调)、《酒歌》等 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 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旋律生动活 泼,热情奔放。《牡丹汗》、《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青 春舞曲》等 少数民族代表乐器: 蒙古族:马头琴 新疆:冬不拉、弹布尔、手鼓、艾介克、热瓦普 藏族:扎木涅、根卡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 二月调》,抗日时期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后在此基础 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这是一首带有明显山歌风格的小调。运用 了“起承转合”、“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亲相爱》运用了《沂 蒙山小调》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素材) 《相亲相爱》《王大娘钉缸》:是流行于河南的地花鼓中的一个代 表曲目,由一旦一丑两人表演。 《孟姜女哭长城》:河北民歌 南方民歌特点: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表现的婉 转、流畅、细腻、抒情。 云南:《小河淌水》、《弥渡山歌》 浙江:《对鸟》(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前两段徵调式,后两段羽调 式) 湖北:《龙船调》、《幸福歌》(蒋桂英根据湖北天门的一首小调改 编而成,采用领、合的演唱形式) 四川:《康定情歌》 器乐(合奏包括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等) 江南丝竹:流行于山海、江浙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乐队有“丝 竹板”、“清客串”两种。主奏乐器:二胡、笛,代表乐曲《欢乐 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 六板》(又名《薰风曲》)、《慢六板》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主奏 乐器:高胡、扬琴。乐曲短小精悍,音乐风格轻快活泼、缠绵细 腻、流畅动听。代表人物: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代表乐 曲:《娱乐升平》、《雨打芭蕉》 戏曲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 的戏曲 京剧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因 此得名京剧。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进京,后经“徽秦”、“徽汉”两次合流,大约在1840年正式形 成京剧。 主要演员: 初期重要演员: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位着名老生,称“三 鼎甲” 谭鑫培(艺名“小叫天”)老生唱腔影响最大的“谭派”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京剧的声腔:西皮(快)、二黄(慢);唱腔:南梆子(西皮), 四平调(二黄) 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京剧的板式:一眼板相当于2/4,三眼板相当于4/4,无眼板相 当于1/4,散板,无板也无眼 京剧的伴奏:称“场面”,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为弦乐部分,主 要过场音乐和为唱腔伴奏,三大件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 武场为打击乐部分,配合身段表演 脸谱:即脸谱化妆,用于净、丑行当,脸谱的不同色彩象征不同 性格 红色:忠贞、英勇?如关羽 黑色:正直、无私?如包公 白色:阴险、疑诈?如曹操 蓝色:刚强、有心机?如窦尔敦 绿色:顽强、暴躁?如程咬金 黄色:凶狠、残暴?典韦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是将我国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他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即梅兰芳表演艺术 体系。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霸王别 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等。 梅兰芳对京剧的贡献: ①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青衣与花旦的严格区分,实现了两 者逐渐统一的改革主张 ②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嫦 娥奔月》等 ③在戏曲表演以及舞台装置、布景、服装上都进行了革新尝试 现代京剧:广义的现代京剧是指五四运动以后至今所有反映现实 生活的京剧。如梅兰芳的《抗金兵》、《郑霞姑》;狭义的现代京 剧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戏曲改革创作的新京剧。如《海瑞 罢官》、《红灯记》、《沙家浜》等。 《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生) 《家住安源》(选自《杜鹃山》)柯湘(旦)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自《红灯记》)李铁梅(旦) 《雄心壮志冲云天》(选自《红灯记》)李玉和(生) 地方戏曲 吕剧?山东?《李二嫂改嫁》 豫剧?河南?《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挂帅》 越剧?浙江?《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