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题型归纳——探究题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题型归纳——探究题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题型归纳——探究题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题型归纳——探究题

中考真题(2005-2014)

(2005·)22、(本小题满分12分)

等腰三角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之一,下面介绍一种等分等腰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

△ABC 中,AB AC ,把底边BC 分成m 等份,连接顶点A

和底边各等分点的线段,即可把这个三角形的面积m 等分.

问题的提出:任意给定一个正n 边形,你能把它的面积m 等分吗? 探究与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单问题入手:怎样从正

三角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各对称轴的交点,又称为正多边形的中心) 引线段,才能将这个正三角形的面积m 等分?

如果要把正三角形的面积四等分,我们可以先连接正三角形的中心和各顶点(如图①,这些线段将这个正三角形分成了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再把所得的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四等分,连接中心和各边等分点(如图②,这些线段把这个正三角形分成了12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最后,依次把相邻的三个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如图③).这样就能把正三角形的面积四等分.

① ② ③

实验与验证:仿照上述方法,利用刻度尺,在图④中画出一种将正三角形的面积五等分的示意简图.

猜想与证明:怎样从正三角形的中心引线段,才能将这个正三角形的面积m 等分?叙述你的分法并说明理由. 答:

C

④ B

C B

拓展与延伸:怎样从正方形的中心引线段,才能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m 等分?(叙述分法即可,不需说明理由)

答:

问题解决:怎样从正n 边形的中心引线段,才能将这个正n 边形的面积m 等分?(叙述分法即可,不需说明理由)

答:

22、(本小题满分12分)

(1)实验与验证:图(略) ························································································ 3分 (2)猜想与证明:

先连接正三角形的中心和各顶点,再把所得的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m 等分,连接中心和各等分点,依次把相邻的三个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即可把正三角形的面积m 等分.

·········································································································································· 5分 理由:正三角形被中心和各顶点连线分成三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所以这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都相等;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被m 等分,所以所得到的每个小三角形的底和高都相等,即其面积都相等,因此,依次把相邻的三个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合成的图形的面积也相等,即可把此正三角形的面积m 等分. ····························································· 8分

(3)拓展与延伸:

先连接正方形的中心和各顶点,再把所得的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m 等分,连接中心和各等分点,依次把相邻的四个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即可把正方形的面积m 等分.

····················································································································· 10分 (4)问题解决:

先连接正多边形的中心和各顶点,再把所得的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m 等分,连接中心和各等分点,依次把相邻的n 个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即可把正多边形的面积m 等分.

················································································································································· 12分

A D

B

C A 34A 5

6

(2006·)23.(本小题满分10 分)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学中,数和形是两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数和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斟酌问题的具体情形,把图形性质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获得简便易行的成功方案.例如,求1+2+3+4+…+n的值,其中n是正整数.

对于这个求和问题,如果采用纯代数的方法(首尾两头加),问题虽然可以解决,但在求和过程中,需对n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即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量关系的事实,那就非常的直观.现利用图形的性质来求1+2+3+4+…+n 的值,方案如下:如图,斜线左边的三角形图案是由上到下每层依次分别为1,2,3,…,n个小圆圈排列组成的.而组成整个三角形小圆圈的个数恰为所求式子1+2+3+4+…+n的值.为求式子的值,现把左边三角形倒放于斜线右边,与原三角形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组成平行四边形的小圆圈共有n行,每行有(n+1)个小圆圈,所以组成平行四边形小圆圈的总个数为n(n+1)个,因此,组成一

个三角形小圆圈的个数为

21)

(+

n

n

,即1+2+3+4+…+n=

21)

(+

n

n

(1)仿照上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设计相关图形,求1+3+5+7+…+(2n-1)的值,其中n 是正整数.(要求:画出图形,并利用图形做必要的推理说明)(2)试设计另外一种图形,求1+3+5+7+…+(2n-1)的值,其中n是正整数.(要求:画出图形,并利用图形做必要的推理说明)

23.(本小题满分10分)

解:(1)

………………………………………………………3′

因为组成此平行四边形的小圆圈共有n 行,每行有[(2n -1)+1]个,即2n 个,所以组成此平行四边形的小圆圈共有(n×2n)个,即2n2个.

∴1+3+5+7+…+(2n-1)=

2

1 1

2〕

〔(+

?n

n

=n2.………………6′

(2)

…………………………………………………………………9′

因为组成此正方形的小圆圈共有n 行,每行有n个,所以共有(n×n)个,即n2个.∴1+3+5+7+…+(2n-1)=n×n=n2.………………………………………10′

(2007·)23.(本小题满分10分)

提出问题: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中,P是AD边上任意

一点,△PBC与△ABC和△D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

特殊的情形入手:

(1)当AP=1

2

AD时(如图②):

∵AP=1

2

AD,△ABP和△ABD的高相等,

∴S△ABP=1

2

S△ABD .

∵PD=AD-AP=1

2

AD,△CDP和△CDA的高相等,

∴S△CDP=1

2

S△CDA .

∴S△PBC =S四边形ABCD-S△ABP-S△CDP

=S四边形ABCD-1

2

S△ABD-

1

2

S△CDA

=S四边形ABCD-1

2

(S四边形ABCD-S△DBC)-

1

2

(S四边形ABCD-S△ABC)

=1

2

S△DBC+

1

2

S△ABC .

(2)当AP=1

3

AD时,探求S△PBC与S△ABC和S△DBC之间的关系,写出求解过程;

解:

图①

P

D

C B

A

A

B C

D

P

图②

(3)当AP=1

6

AD时,S△PBC与S△ABC和S△DBC之间的关系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地,当AP=1

n

AD(n表示正整数)时,探求S△PBC与S△ABC和S△DBC之

间的关系,写出求解过程;

解:

问题解决:当AP=m

n

AD(0≤

m

n

≤1)时,S△PBC与S△ABC和S△DBC之间的关系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2)∵AP=AD,△ABP和△ABD的高相等,∴S△ABP=,

又∵PD=AD-AP=AD,△CDP和△CDA的高相等,∴S△CDP=,∴S△PBC=S四边形ABCD-S△ABP-S△CDP

=S四边形ABCD-S△ABD-S△CDA

=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CD-S△DBC)-(S四边形ABCD-S△ABC)

=S△DBC+S△ABC

∴S△PBC=S△DBC+S△ABC;

(3)S△PBC=S△DBC+S△ABC;

(4)S△PBC=S△DBC+S△ABC;

∵AP=AD,△ABP和△ABD的高相等,∴S△ABP=S△ABD

又∵PD=AD-AP=AD,△CDP和△CDA的高相等,∴S△CDP=S△CDA,

∴S△PBC=S四边形ABCD-S△ABP-S△CDP

=S四边形ABCD-S△ABD-S△CDA

=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BCD-S△DBC)-(S四边形ABCD-S△ABC)

=S△DBC+S△ABC,

∴S△PBC=S△DBC+S△ABC

问题解决:S△PBC=S△DBC+S△ABC。

(2008·)23.(本小题满分10分)

实际问题:某学校共有18个教学班,每班的学生数都是40人.为了解学生课余时间上网情况,学校打算做一次抽样调查,如果要确保全校抽取出来的学生中至少有10人在同一班级,那么全校最少需抽取多少名学生?

建立模型:为解决上面的“实际问题”,我们先建立并研究下面从口袋中摸球的数学模型:

在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小球各20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现要确保从口袋中随机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把上述问题简单化:

(1)我们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即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2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

假若从袋中随机摸出3个小球,它们的颜色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其中最不利的情况就是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那么只需再从袋中摸出1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2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4+=(如图①);

(2)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3个是同色的呢?

我们只需在(1)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3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27+?=(如图②)

(3)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4个是同色的呢?

我们只需在(2)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4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310+?=(如图③):

(10)若要确保从口袋中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呢?

我们只需在(9)的基础上,再从袋中摸出3个小球,就可确保至少有10个小球同色,即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13(101)28+?-=(如图⑩)

模型拓展一:在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红、黄、白、蓝、绿五种颜色的小球各20分(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现从袋中随机摸球:

(1)若要确保摸出的小球至少有2个同色,则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 ; (2)若要确保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同色,则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 ; (3)若要确保摸出的小球至少有n 个同色(20n <),则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 . 模型拓展二:在不透明口袋中装有m 种颜色的小球各20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现从袋中随机摸球:

(1)若要确保摸出的小球至少有2个同色,则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 . (2)若要确保摸出的小球至少有n 个同色(20n <),则最少需摸出小球的个数是 . 问题解决:(1)请把本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从口袋中摸球的数学模型; (2)根据(1)中建立的数学模型,求出全校最少需抽取多少名学生.

红 黄 红 红或黄或白 图② 黄 白 白 红 黄 白

红或黄或白 图①

红 红 红或黄或白 图③ 红 白 白 白 黄

红 红 红或黄或白 图⑩ 红 白 白 白 黄 黄

黄 白 … 红 黄

9个 9个

9个 ...

23.(本小题满分10分)

模型拓展一:(1)1+5=6 ············································· 1′

(2)1+5×9=46 ··············································· 2′ (3)1+5(n -1) ················································ 3′

模型拓展二:(1)1+m ············································· 4′

(2)1+m (n -1) ·············································· 5′

问题解决:(1)在不透明口袋中放入18种颜色的小球(小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各

40个,现要确保从口袋中随机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 ················································································································································································ 8′

(2)1+18×(10-1) =163 ······································································································· 10′

(2009·)23.(本小题满分10分)

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采用“转化”(或“化归”)的思想方法,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譬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后,进一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我们通常采用“消元”的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再譬如,在学习了三角形角和定理以后,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角和问题时,我们通常借助添加辅助线,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从而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如何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n (n ≥9)个小正方形? 为解决上面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两种简单的“基本分割法”.

基本分割法1:如图①,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4个小正方形,即在原来1个正方形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正方形.

基本分割法2:如图②,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6个小正方形,即在原来1个正方形的基础上增加了5个正方形.

问题解决:有了上述两种“基本分割法”后,我们就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n (n ≥9)个小正方形.

(1)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9个小正方形.

一种方法:如图③,把图①中的任意1个小正方形按“基本分割法2”进行分割,就可增加

5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图⑤ 图⑥

个小正方形,从而分割成459+=(个)小正方形.

另一种方法:如图④,把图②中的任意1个小正方形按“基本分割法1”进行分割,就可增加3个小正方形,从而分割成639+=(个)小正方形. (2)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10个小正方形.

方法:如图⑤,把图①中的任意2个小正方形按“基本分割法1”进行分割,就可增加32?个小正方形,从而分割成43210+?=(个)小正方形.

(3)请你参照上述分割方法,把图⑥给出的正方形分割成11个小正方形(用钢笔或圆珠笔画出草图即可,不用说明分割方法)

(4)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n (n ≥9)个小正方形.

方法:通过“基本分割法1”、“基本分割法2”或其组合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9个、10个和11个小正方形,再在此基础上每使用1次“基本分割法1”,就可增加3个小正方形,从而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12个、13个、14个小正方形,依次类推,即可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n (n ≥9)个小正方形. 从上面的分法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两种基本分割法,然后通过这两种基本分割法或其组合把正方形分割成n (n ≥9)个小正方形.

类比应用:仿照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n (n ≥9)个小正三角形. (1)基本分割法1: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4个小正三角形(请你在图a 中画出草图). (2)基本分割法2: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6个小正三角形(请你在图b 中画出草图). (3)分别把图c 、图d 和图e 中的正三角形分割成9个、10个和11个小正三角形(用钢笔或圆珠笔画出草图即可,不用说明分割方法)

(4)请你写出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n (n ≥9)个小正三角形的分割方法(只写出分割方法,不用画图).

23.(本小满分10分)

解:把一个正方形分割成11个小正方形:

····································································································· 2分

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4个小正三角形: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⑥

图a

····································································································· 3分

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6个小正三角形:

································································································· 5分 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9个、10个和11个小正三角形:

································································· 8分

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n (9n ≥)个小正三角形的分割方法:通过“基本分割法1”、“基本分割法2”或其组合,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9个、10个和11个小正三角形,再在此基础上每使用1次“基本分割法1”,就可增加3个小正三角形,从而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12个、13个、14个小正三角形,依次类推,即可把一个正三角形分割成n (9n ≥)个小正三角形. ···································································································································································· 10分

(2010·)23.问题再现: 现实生活中,镶嵌图案在地面、墙面乃至于服装面料设计中随处可见.在八年级课题学习“平面图形的镶嵌”中,对于单种多边形的镶嵌,主要研究了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的镶嵌问题、今天我们把正多边形的镶嵌作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提出其中几个问题,共同来探究. 我们知道,可以单独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镶嵌平面.如图中,用正方形镶嵌平面,可以发现在一个顶点O 周围围绕着4个正方形的角.

试想:如果用正六边形来镶嵌平面,在一个顶点周围应该围绕着 个正六边形的角. 问题提出:

如果我们要同时用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镶嵌平面,可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问题解决:

猜想1:是否可以同时用正方形、正八边形两种正多边形组合进行平面镶嵌?

分析:我们可以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从平面图形的镶嵌中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能同时用于完整镶嵌平面的两种正多边形的角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在镶嵌平面时,一个顶点周围围绕的各个正多边形的角恰好拼成一个周角.

验证1:在镶嵌平面时,设围绕某一点有x 个正方形和y 个正八边形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根据题意,可得方程:90x+

,整理得:2x+3y=8,

我们可以找到惟一一组适合方程的正整数解为

结论1:镶嵌平面时,在一个顶点周围围绕着1个正方形和2个正八边形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所以同时用正方形和正八边形两种正多边形组合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图b

图c

图e 图d

猜想2:是否可以同时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正多边形组合进行平面镶嵌?若能,请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验证,并写出所有可能的方案;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验证2:_______;结论2:_______.

上面,我们探究了同时用两种不同的正多边形组合镶嵌平面的部分情况,仅仅得到了一部分组合方案,相信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一定会找到其它可能的组合方案.

问题拓广:

请你仿照上面的研究方式,探索出一个同时用三种不同的正多边形组合进行平面镶嵌的方案,并写出验证过程.

猜想3:_______;

验证3:_______;

结论3:_______.

解:用正六边形来镶嵌平面,在一个顶点周围应该围绕着3个正六边形的角.(1分)

验证2:在镶嵌平面时,设围绕某一点有a个正三角形和b个正六边形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根据题意,可得方程:60a+120b=360.

整理得:a+2b=6,

可以找到两组适合方程的正整数解为和.(3分)

结论2:镶嵌平面时,在一个顶点周围围绕着2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六边形的角或者围绕着4个正三角形和1个正六边形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所以同时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正多边形组合可以进行平面镶嵌.(5分)

猜想3:是否可以同时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正多边形组合进行平面镶嵌?(6分)

验证3:在镶嵌平面时,设围绕某一点有m个正三角形、n个正方形和c个正六边形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60m+90n+120c=360,

整理得:2m+3n+4c=12,

可以找到惟一一组适合方程的正整数解为.(8分)

结论3:镶嵌平面时,在一个顶点周围围绕着1个正三角形、2个正方形和1个正六边形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周角,所以同时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正多边形组合可以进行平面镶嵌.(说明:本题答案不惟一,符合要求即可.)(10分)

(2011·)23.(10分)

问题提出

我们在分析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经常要比较两个数或代数式的大小,而解决问题的策

a b

图1

略一般要进行一定的转化,其中“作差法”就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作差法”:就是通过作差、变形,并利用差的符号确定他们的大小,即要比较代数式M 、N 的大小,只要作出它们的差M -N ,若M -N >0,则M >N ;若M -N =0,则M =N ;若M -N <0,则M <N . 问题解决

如图1,把边长为a +b (a ≠b )的大正方形分割成两个边长分别是a 、b 的小正方形及两

个矩形,试比较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M 与两个矩形面积之和N 解:由图可知:M =a 2

+b 2

,N =2ab .

∴M -N =a 2

+b 2

-2ab =(a -b )2

. ∵a ≠b ,∴(a -b )2

>0. ∴M -N >0. ∴M >N . 类别应用

(1)已知小丽和小颖购买同一种商品的平均价格分别为

a +

b 2 元/千克和 2ab

a +b

元/千克(a 、b 是正数,且a ≠b ),试比较小丽和小颖所购买商品的平均价格的高低.

(2)试比较图2和图3中两个矩形周长M 1、N 1的大小(b >c ).

图3

a +b

b +3c

b +c

a -c

图2

联系拓广

小刚在超市里买了一些物品,用一个长方体的箱子“打包”,这个箱子的尺寸如图4所示(其中b>a>c>0),售货员分别可按图5、图6、图7三种方法进行捆绑,吻哪种方法用绳最短?哪种方法用绳最长?请说明理由.

c

b

a

图4 图5 图6 图7

(2012·)23.(10分)问题提出:以n边形的n个顶点和它部的m个点,共(m+n)个点作为顶点,可把原n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问题探究: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一般问题特殊性的策略,先从简单和具体的情形入手:

探究一:以△ABC的三个顶点和它部的1个点P,共4个点为顶点,可把△ABC分割成多少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如图①,显然,此时可把△ABC分割成3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探究二:以△ABC的三个顶点和它部的2个点P、Q,共5个点为顶点,可把△ABC分割成多少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在探究一的基础上,我们可看作在图①△ABC的部,再添加1个点Q,那么点Q的位置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点Q在图①分割成的某个小三角形部.不妨假设点Q在△PAC部,如图②;另一种情况,点Q在图①分割成的小三角形的某条公共边上.不妨假设点Q在PA上,如图③.

显然,不管哪种情况,都可把△ABC分割成5个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探究三:以△ABC的三个顶点和它部的3个点P、Q、R,共6个点为顶点可把△ABC分割成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并在图④中画出一种分割示意图.

探究四:以△ABC的三个顶点和它部的m个点,共(m+3)个顶点可把△ABC分割成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探究拓展:以四边形的4个顶点和它部的m个点,共(m+4)个顶点可把四边形分割成_________ 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问题解决:以n边形的n个顶点和它部的m个点,共(m+n)个顶点可把△ABC分割成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

实际应用:以八边形的8个顶点和它部的2012个点,共2020个顶点,可把八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要求列式计算)

解:探究三:如图,三角形部的三点共线与不共线时都分成了7部分,故答案为:7;分割示意图(答案不唯一)

探究四:三角形部1个点时,共分割成3部分,3=3+2(1﹣1),

三角形部2个点时,共分割成5部分,5=3+2(2﹣1),

三角形部3个点时,共分割成7部分,7=3+2(3﹣1),

…,

所以,三角形部有m个点时,3+2(m﹣1)或2m+1;…4分

探究拓展:四边形的4个顶点和它部的m个点,

则分割成的不重叠的三角形的个数为:4+2(m﹣1)或2m+2;…6分

问题解决:n+2(m﹣1)或2m+n﹣2;…8分

实际应用:把n=8,m=2012代入上述代数式,得

2m+n﹣2,

=2×2012+8﹣2,

=4024+8﹣2,

=4030.…10分

(2013·)23.(10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对同一面积的不同表达和比较,根据图1和图2发现并验证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这种利用面积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因几何直观而形象化.

【研究速算】

提出问题:47×43,56×54,79×71,…是一些十位数字相同,且个位数字之和是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算式,是否可以找到一种速算方法?

几何建模:

用矩形的面积表示两个正数的乘积,以47×43为例:

(1)画长为47,宽为43的矩形,如图3,将这个47×43的矩形从右边切下长40,宽3的一条,拼接到原矩形上面.

(2)分析:原矩形面积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47×43的矩形面积或(40+7+3)×40的矩形与右上角3×7的矩形面积之和,即47×43=(40+10)×40+3×7=5×4×100+3×7=2021.用文字表述47×43的速算方法是:十位数字4加1的和与4相乘,再乘以100,加上个位数字3与7的积,构成运算结果.

归纳提炼:

两个十位数字相同,并且个位数字之和是10的两位数相乘的速算方法是(用文字表述)

.【研究方程】

提出问题:怎样图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35=0(x>0)?

几何建模:

(1)变形:x(x+2)=35.

(2)画四个长为x+2,宽为x的矩形,构造图4

(3)分析:图中的大正方形面积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x+x+2)2或四个长x+2,

宽x的矩形面积之和,加上中间边长为2的小正方形面积.

即(x+x+2)2=4x(x+2)+22

∵x(x+2)=35

∴(x+x+2)2=4×35+22

∴(2x+2)2=144

∵x>0

∴x=5

归纳提炼: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x+b)=c(x>0,b>0,c>0)的解.

要求参照上述研究方法,画出示意图,并写出几何建模步骤(用钢笔或圆珠笔画图,并注明相关线段的长)

【研究不等关系】

提出问题:怎样运用矩形面积表示(y+3)(y+2)与2y+5的大小关系(其中y>0)?

几何建模:

(1)画长y+3,宽y+2的矩形,按图5方式分割

(2)变形:2y+5=(y+3)+(y+2)

(3)分析:图5矩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y+3)(y+2);阴影部分面积可以表示为(y+3)×1,画点部分部分的面积可表示为y+2,由图形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知(y+3)(y+2)>(y+3)+(y+2),即(y+3)(y+2)>2y+5

归纳提炼:

当a>2,b>2时,表示ab与a+b的大小关系.

根据题意,设a=2+m,b=2+n(m>0,n>0),要求参照上述研究方法,画出示意图,并写出几何建模步骤(用钢笔或圆珠笔画图并注明相关线段的长)

解:【研究速算】

归纳提炼:

十位数字加1的和与十位数字相乘,再乘以100,加上两个个位数字的积,构成运算结果.

【研究方程】

归纳提炼:

画四个长为x+b,宽为x的矩形,构造答图1,则图中的大正方形面积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

达方式:(x+x+b)2或四个长为x+b,宽为x的矩形面积之和,加上中间边长为b的小正

方形面积.

即:(x+x+b)2=4x(x+b)+b2

∵x(x+b)=c,

∴(x+x+b)2=4c+b2

∴(2x+b)2=4c+b2

∵x>0,

∴x=.

【研究不等关系】

归纳提炼:

(1)画长为2+m,宽为2+n的矩形,并按答图2方式分割.

(2)变形:a+b=(2+m)+(2+n)

(3)分析:图矩形面积可表示为(2+m)(2+n),阴影部分面积可表示为2+m与2+n 的和.由图形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知,(2+m)(2+n)>(2+m)+(2+n),即ab>a+b.

(2014·)23.(10分)数学问题:计算+++…+(其中m,n都是正整数,且

m≥2,n≥1).

探究问题:为解决上面的数学问题,我们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不断地分割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把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采取一般问题特殊化的策略来进行探究.

探究一:计算+++…+.

第1次分割,把正方形的面积二等分,其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第2次分割,把上次分割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继续二等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

第3次分割,把上次分割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继续二等分,…;

第n次分割,把上次分割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最后二等分,所有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

+++…+,最后空白部分的面积是.

根据第n次分割图可得等式:+++…+=1﹣

探究二:计算+++…+.

第1次分割,把正方形的面积三等分,其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第2次分割,把上次分割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继续三等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

第3次分割,把上次分割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继续三等分,…;

第n次分割,把上次分割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最后三等分,所有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

+++…+,最后空白部分的面积是.

根据第n次分割图可得等式:+++…+=1﹣,

两边同除以2,得+++…+=﹣

探究三:计算+++…+.

(仿照上述方法,只画出第n次分割图,在图上标注阴影部分面积,并写出探究过程)

解决问题:计算+++…+.

(只需画出第n次分割图,在图上标注阴影部分面积,并完成以下填空)

根据第n次分割图可得等式:_________ ,

所以,+++…+= _________ .

拓广应用:计算+++…+.

2020最新中考数学专项练习:规律探索类试题

中考数学专项练习:规律探索类试题 本文档中含有大量公式,转换为网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公式位置错误的可能,但下载后均可正常显示,欢迎下载! 一、单选题 1.如图,在单位长度为1米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曲线是由半径为2米,圆心角为120?的?AB 多次复制并首尾连接而成.现有一点P 从A (A 为坐标原点)出发,以每秒2 3 π米的速度沿曲线向右运动,则在第2019秒时点P 的纵坐标为( ) A .﹣2 B .﹣1 C .0 D .1 【答案】B 【分析】先计算点P 走一个?AB 的时间,得到点P 纵坐标的规律:以1,0,-1,0四个数为一个周期依次循环,再用2019÷4=504…3,得出在第2019秒时点P 的纵坐标为是-1. 【详解】解:点运动一个?AB 用时为 12022 21803 ππ?÷=秒. 如图,作CD AB ⊥于D ,与?AB 交于点E . 在Rt ACD ?中,∵90ADC ?∠=,1 602 ACD ACB ?∠=∠=, ∴30?∠=CAD , ∴11 2122 CD AC = =?=, ∴211DE CE CD =-=-=, ∴第1秒时点P 运动到点E ,纵坐标为1; 第2秒时点P 运动到点B ,纵坐标为0; 第3秒时点P 运动到点F ,纵坐标为﹣1; 第4秒时点P 运动到点G ,纵坐标为0; 第5秒时点P 运动到点H ,纵坐标为1; …, ∴点P 的纵坐标以1,0,﹣1,0四个数为一个周期依次循环, ∵201945043÷=?,

∴第2019秒时点P 的纵坐标为是﹣1. 故选:B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智能机器人接到的指令是:从原点O 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长度,其移动路线如图所示,第一次移动到点1A ,第二次移动到点2A ……第n 次移动到点n A ,则点2019A 的坐标是( ) A .()1010,0 B .()1010,1 C .()1009,0 D .()1009,1 【答案】C 【分析】根据图象可得移动4次图象完成一个循环,从而可得出点2019A 的坐标. 【详解】()10,1A ,()21,1A ,()31,0A ,()42,0A ,()52,1A ,()63,1A ,…, 201945043÷=???, 所以2019A 的坐标为()50421,0?+, 则2019A 的坐标是()1009,0, 故选C . 3.观察等式:232222+=-;23422222++=-;2345222222+++=-???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502、512、522、???、992、1002.若502a =,用含a 的式子表示这组数的和是( ) A .222a a - B .2222a a -- C .22a a - D .22a a +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一组数:502、512、522、???、992、1002的和为250 +251 +252 +…+ 299+2100==a +(2+22+...+250)a ,进而根据所给等式的规律,可以发现2+22+...+250=251-2,由此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250+251+252+...+299+2100 =a +2a +22a + (250)

初中数学规律题总结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一)数列的找规律 初中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数列的找规律题,本文就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一)如增幅相等(此实为等差数列):对每个数和它的前一个数进行比较,如增幅相等,则第n个数可以表示为:a+(n-1)b,其中a为数列的第一位数,b为增幅,(n-1)b为第一位数到第n 位的总增幅。然后再简化代数式a+(n-1)b。 例:4、10、16、22、28……,求第n位数。 分析:第二位数起,每位数都比前一位数增加6,增幅相都是6,所以,第n位数是:4+(n-1)×6=6n-2 (二)如增幅不相等,但是,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相等,也即增幅为等差数列)。如增幅分别为3、5、7、9,说明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此种数列第n位的数也有一种通用求法。基本思路是:1、求出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 2、求出第1位到第第n位的总增幅; 3、数列的第1位数加上总增幅即是第n位数。 举例说明:2、5、10、17……,求第n位数。 分析:数列的增幅分别为:3、5、7,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那么,数列的第n-1位到第n位的增幅是:3+2×(n-2)=2n-1,总增幅为: [3+(2n-1)]×(n-1)÷2=(n+1)×(n-1)=n2-1 所以,第n位数是:2+ n2-1= n2+1 此解法虽然较烦,但是此类题的通用解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其它技巧,或用分析观察凑的方法求出,方法就简单的多了。 (三)增幅不相等,且增幅也不以同等幅度增加(即增幅的增幅也不相等)。此类题大概没有通用解法,只用分析观察的方法,但是,此类题包括第二类的题,如用分析观察法,也有一些技巧。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因此,第n项是n2-1,第100项是1002-1。 (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2、n3,或2n、3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的第n为(2n-1)2 (三)看例题: A: 2、9、28、65.....增幅是7、19、37....,增幅的增幅是12、18 答案与3有关且............即:n3+1 B:2、4、8、16.......增幅是2、4、8.. .....答案与2的乘方有关即:2n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一)、(二)、(三)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同时减去2后得到新数列: 0、3、8、15、24……, 序列号:1、2、3、4、5

安徽中考数学大题题型汇总之函数

安徽中考数学题型总结——函数 1.[2019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在今年“母亲节”前夕,我市某校学生 积极参与“关爱贫困母亲”的活动,他们购进一批单价为20元的“文化衫”在课余时间进行义卖,并将所得利润捐给贫困母亲.经试验发现,若每件按24元的价格销售时,每天能卖出36件;若每件按29元的价格销售时,每天能卖出21件.假定每天销售件数y (件)与销售价格x (元/件)满足一个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 (1)求y 与x 满足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x 的取值范围); (2)在不积压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销售价格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获得的利润P 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利润. 2.[2018秋?洪山区期中]如图,是一块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苗圃,园林部门拟将其改造为矩形的形状,其中点在边上,点在的延长线上,,设的长为米,改造后苗圃的面积为平方米. (1)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需写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若改造后的矩形苗圃的面积与原正方形苗圃的面积相等,此时的长 为 米. (3)当为何值时改造后的矩形苗圃的最大面积并求出最大面积. ABCD AEFG E AB G A 2DG BE BE x AEFG y y x AEFG ABCD BE x AEFG

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k x 的图象 与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交于点A(1,4),点B(﹣4,n). (1)求n和b的值; (2)求△OAB的面积; (3)直接写出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4、[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联中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利达经销店为某工厂代销一种建筑材料(这里的代销是指厂家先免费提供货源,待货物售出后再进行结算,未售出的由厂家负责处理).当每吨售价为260元时,月销售量为45吨.该经销店为提高经营利润,准备采取降价的方式进行促销.经市场调查发现:当每吨售价每下降10元时,月销售量就会增加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每售出一吨建筑材料共需支付厂家及其它费用100元. (1)当每吨售价是240元时,计算此时的月销售量; (2)在遵循“薄利多销”的原则下,问每吨材料售价为多少时,该经销店的月利润为9000元 (3)小静说:“当月利润最大时,月销售额也最大.”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题型及方法总结

初中数学中的固定题型及惯性思维 一、角平分线的考点 1.定义 2.性质(垂直于角的两边) 3.对称性(垂直于角 平分线,构造全等,得到中点) 二、中点的三个考点 1.斜边中线(直角与中点) 2.三线合一(等腰与中点) 3.中位线(两个中点) 附注:中点常见作辅助线方法:过其中一个端点作另一个端点所在直线的平行线交延长线与一点。如果其中一个端点所在直线有多条,要结合题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一般以已知线段长度的为主。 三、等腰三角形的考点 1.等角对等边 2.等边对等角 3.三线合一 四、全等三角形 1.五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五、轴对称图形 1.角的对称性(性质) 2.线段的对称性(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三线合一) 附注:对称轴是直线,轴对称图形既可以是一个图形本身,比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说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呈轴对称图形。 六、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的公式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用来证明直角或者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附注:利用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一般都是利用部分面积之和等于整体面积,另外记住几组常见的勾股数,3,4,5;6,8,10; 5,12,13; 7,24,25 七、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用来确定点及图像的位置的 2.坐标轴及象限的划分

附注:如果题目说不经过第二象限,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一三四象限,二是经过一三象限,做此类题目不要思维定势。 八、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2.同类二次根式 3.最简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比较大小 5.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 附注:如果题目的计算结果包含根式,一定要习惯性地判断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切记因为细节问题失分;另外代数式有意义也要注意开方数大于等于0,千万不要漏掉等号。 九、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二次项系数不为0) 2.四种解法(优先考虑因式分解法,主要是十字相乘)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判别式 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 附注:只要一个题目是求解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代数式的值的题目,只有两种方法,代入法与韦达定理,如果满足韦达定理的形式就用韦达定理,除此之外,一律使用代入法。 十、二次函数 1.定义(最高次为2,二次项系数不为0) 2.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与X轴的交点、对称轴、顶点坐标、与Y轴的交点位置) 3.二次函数的增减性 4.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 附注:初中阶段所有函数的知识点都比较少,更多的是知识点的迁移变化与综合应用。 十一、分式方程 1.分式方程的定义(有可能考选择题) 2.分式方程的解的情况 3.已知分式方程的解的情况,求未知实数的取值范围 附注:1.增根是分式方程无解的特殊情况 2.如果告诉分式方程的解为负数,解出X之后,一方面x<0,另外千万不要忘记x不能等于增根,这个是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点。 十二、圆 1.相关定义,比如直径、圆心、弦、切线、弧、圆周角、圆心角等等 2.切线长定理 3.垂径定理 直径:直径所对圆周角是90度

中考数学专题找规律

中考数学专题找规律 1、如图,一串有趣的图案按一定规律排列,请仔细观察,按此规律第2015个图案是() A B C D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0)、B(0,4),对△OAB连续作旋转变换,依次得到△1、△2、△ 3、△4…,则△2015的直角顶点的坐标为 3、(2014 广东省梅州市) 如图3,弹性小球从点P(0,3)出发,沿所示方向运动,每当小球碰到矩形OABC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小球第1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的点为P1,第2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的点为P2,……第n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的点为P n。则点P2的坐标是,点P2014的坐标是 . 4、已知, , =8, =16,2=32,……, 观察上面规律,试猜想的末位数是 . 5、观察下列算式: ……

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写出的末位数字是__________. 6、(2015?四川巴中)a是不为1的数,我们把 称为a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为=﹣1;﹣1的差倒数是 = ;已知a1=3,a2是a1的差倒数,a3是a2的差倒数.a4是a3差倒数,…依此类推,则a2015= . 心得体会: (二)函数表达式型 1、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图6所示的方式摆图形,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棋子 枚(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2、(2014 湖南省娄底市) 如图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第1个图案由4个▲组成,第2个图案由7个▲组成,第3个图案由10个▲组成,第4个图案由13个▲组成,…,则第n(n为正整数)个图案由个▲组成. 3、观察下列等式: ,……则第n个等式可以表示为。 4、“”代表甲种植物,“”代表乙种植物,为美化环境,采用如图所示方案种植。按此规律,第六个图案中应种植乙种植物株。

中考数学找规律经典题目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3 3 4 4 5 5 10 a 10 找规律问题 1. 阳阳和明明玩上楼梯游戏,规定一步只能上一级或二级台阶,玩着玩着两人发现:当楼梯的台级数为一级、二级、三级、……逐步增加时,楼梯的上法依次为:1,2,3,5,8,13,21,……(这 就是著名的斐波拉契数列).请你仔细观察这列数的规律后回答:上10级台阶共有 种上法. 2.把若干个棱长为a 的立方体摆成如图形状:从上向下数,摆一层有1个立方体,摆二层共有4个立方体, 摆三层共有10个立方体,那么摆五层共有 个立方体. 3.下面由“*”拼出的一列形如正方形的图案,每条边上(包括两个顶点)有n (n>1)个“*”,每个图形“*”的总数是S : n=2,S=4 n=3,S=8 n=4,S=12 n=5,S=16 通过观察规律可以推断出:当n=8时,S= . 4.下面由火柴杆拼出的一列图形中,第n 个图形由n 个正方形组成: …… n=1 n=2 n=3 n=4 …… 通过观察发现:第n 个图形中,火柴杆有 根. 5.已知P 为△ABC 的边BC 上一点,△ABC 的面积为a , B 1、 C 1分别为AB 、AC 的中点,则△PB 1C 1的面积为 4a , B 2、C 2分别为BB 1、CC 1的中点,则△PB 2C 2的面积为163a , B 3、 C 3分别为B 1B 2、C 1C 2的中点,则△PB 3C 3的面积为64 7a , 按此规律……可知:△PB 5C 5的面积为 . 6.如图的三角形数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辉发现的, 称为辉三角形.根据图中的数构成的规律可得: 图中a 所表示的数是 . 7.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 ……; 根据前面各式规律可得:13+23+33+43+53+63+73+83 = . 8.如图,下列图案均是长度相同的火柴按一定的规律拼搭而成:第 1个图案需 7根火柴,第 2 个图案需 13 根火柴,…,依此规律,第 11 个图案需( )根火柴. A. 156 B. 157 C. 158 D. 159 9.如图,下列各图形中的三个数之间均具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图形中M 与m 、n 的关系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历年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x A O Q P B y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图(3) A B C O E F A B C O D 图(1) A B O E F C 图(2) y M C D 2、(2009年衡阳市)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最新中考数学压轴题答题技巧总结

压轴题答题技巧 1、定位准确防止“捡芝麻丢西瓜” 在心中一定要给压轴题或几个“难点”一个时间上的限制,如果超过你设置的上限,必须要停止,回头认真检查前面的题,尽量要保证选择、填空万无一失,前面的解答题尽可能的检查一遍。 2、解数学压轴题做一问是一问 第一问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是问题;如果第一小问不会解,切忌不可轻易放弃第二小问。 过程会多少写多少,因为数学解答题是按步骤给分的,字迹要工整,布局要合理; 尽量多用几何知识,少用代数计算,尽量用三角函数,少在直角三角形中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压轴题题型技巧 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数学综合题关键是第22题和23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型综合题。 1、函数型综合题 是先给定直角坐标系和几何图形,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求解前已知函数的类型),然后进行图形的研究,求点的坐标或研究图形的某些性质。 初中已知函数有: 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和常值函数,它们所对应的图像是直线; ②反比例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双曲线; ③二次函数,它所对应的图像是抛物线。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 2、几何型综合题 先给定几何图形,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然后有动点(或动线段)运动,对应产生线段、面积等的变化。 求对应的(未知)函数的解析式(即在没有求出之前不知道函数解析式的形式是什么)和求函数的定义域,最后根据所求的函数关系进行探索研究,一般有:在什么条件下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梯形等; 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相似等; 探究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探索面积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求x的值等和直线(圆)与圆的相切时求自变量的值等。 求未知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是列出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含有x、y的方程),变形写成y=f(x)的形式。 一般有直接法(直接列出含有x和y的方程)和复合法(列出含有x和y和第三个变量的方程,然后求出第三个变量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代入消去第三个变量,得到y=f(x)的形式),当然还有参数法,这个已超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求。 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在初中主要有利用勾股定理、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三角形相似、面积相等方法。求定义域主要是寻找图形的特殊位置(极限位置)和根据解析式求解。 而最后的探索问题千变万化,但少不了对图形的分析和研究,用几何和代数

中考数学必考题型《规律探索》分类专项练习题

类型一 数式规律 1.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命题,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可理解为:设一尺长的木棍,第一天折断一半,其长为12尺,第二天再折断一半,其长为1 4尺,…,第n 天折断一半后得到的木棍长应为________尺. 12n 2. 如图,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三角形数阵,按图中数阵的排列规律,第9行从左至右第5个数是________. 第2题图 41【解析】由图形可知,第n 行最后一个数为1+2+3+…+n =n (n +1) 2,∴第8行最后一个数为8×9 2=36=6, 则第9行从左至右第5个数是36+5=41. 3. 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式子: 第一个式子:4× 12-12 ①

第二个式子:4× 22-32 ② 第三个式子:4×32-52 ③ … 根据上述规律,则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______. 8075 【解析】∵4×12-12=3①,4×22-32=7②,4×32-52=11③,…,4n 2-(2n -1)2=4n -1,∴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4×2019-1=8075. 4. 将数1个1,2个12,3个13,…,n 个1 n (n 为正整数)顺次排成一列:1,12,12,13,13,13,…,1n ,1n ,…,记a 1=1,a 2=12,a 3=1 2,…,S 1=a 1,S 2=a 1+a 2,S 3=a 1+a 2+a 3,…,S n =a 1+a 2+…+a n ,则S 2019=________. 63364 【解析】根据题意,将该数列分组,1个1的和为1,2个12的和为1,3个1 3的和为1,…;∵1+2+3+…+63=2016个数,则第2019个数为64个164的第3个数,则此数列中,S 2019=1×63+3×1 64=63364. 类型二 图形规律 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 变换成△OA 1B 1,第二次将△OA 1B 1变换成△OA 2B 2,第三次将△OA 2B 2变换成△OA 3B 3, …,

中考数学题型汇总

中考数学题型汇总 1.中点 ①中线:D 为BC 中点,AD 为BC 边上的中线 ( ) 有全等 平行线中有中点,容易是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可得使得到延长.6.5BD AD 2c b .4CDE ABD DE AD E AD .3S S .2CD BD .12 22 2 ACD ABD +=+???===?? 1.例.如图,在菱形ABCD 中,tan ∠ABC=,P 为AB 上 一点,以PB 为边向外作菱形PMNB ,连结DM ,取DM 中点E ,连结AE ,PE ,则的值为( ) A . B . C . D . 2. 角平分线 ②角平分线:AE 平分∠BAC 有等腰三角形 平行线间有角平分线易作全等三角形有相同角有公共边极易.5.4 .3.2BAE .1CE BE AC AB DF DE CAE ==∠=∠

3.高线 ③垂线:AF ⊥BC 角形 多个直角,易有相似三充分利用求高线可用等面积法即.4Rt .3.290AFC BC AF .1? ?=∠⊥ ②直角三角形:AD 为中线AE 为垂线 ? ????=?==+?=?== ==?=∠+∠?Rt AE BC AB AC S BC CD ABC ,构造充分利用特殊角;勾股定理:等面积法:: 斜边中线为斜边的一半两角互余:,60,45305.BC CE AC BC BE AB BC AB AC .42 1 21.321 BD AD .290C B .122222

4.函数坐标公式公式1:两点求斜率k

2 12 1x x y y k AB --= 1 13531203 3 30360145-=?-=?= ?=?=?k x k x k x k x k x 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⑤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④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③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②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①与 公式2:两点之间距离 221221)()(AB y y x x -+-= 应用:弦长公式 公式3:中点公式 ) 2,3(ABC )2 ,2( AB 3 213212 121y y y x x x y y x x ++++=?++=重心中点 应用:求中点坐标 公式4: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1//21212 121-=??⊥=?k k l l k k l l ②① 应用:①平行与垂直②直角三角形

2020年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

2020年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目前,初三学生正在紧张备考,对于数学这一科来说,最难的就是压轴题,想要在压轴题上拿高分,就要下功夫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数学压轴题:9种题型+5种策略 九种题型 1.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 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 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 线段与角的计算和证明,一般来说难度不会很大,只要找到关键题眼,后面的路子自己就通了。 2.图形位置关系 中学数学当中,图形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点、线、三角形、矩形/正方形以及圆这么几类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中考中会包含在函数,坐标系以及几何问题当中,但主要还是通过圆与其他图形的关系来考察,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圆与三角形的各种问题。 3.动态几何

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 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方面,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 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察。 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 4.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 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 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 5.多种函数交叉综合问题 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就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

中考数学专题 规律探索题

1 规律探索 类型一 数式规律 1.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命题,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可理解为:设一尺长的木棍,第一天折断一半,其长为12尺,第二天再折断一半,其长为1 4尺,…,第n 天折断一半后 得到的木棍长应为________尺. 12n 2. 如图,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三角形数阵,按图中数阵的排列规律,第9行从左至右第5个数是________. 第2题图 41【解析】由图形可知,第n 行最后一个数为1+2+3+…+n = n (n +1) 2 ,∴第8行最后一个数为 8×9 2 =36=6,则第9行从左至右第5个数是36+5 =41. 3. 观察下列关于自然数的式子:

2 第一个式子:4×12-12 ① 第二个式子:4×22-32 ② 第三个式子:4×32-52 ③ … 根据上述规律,则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______. 8075 【解析】∵4×12-12=3①,4×22-32=7②,4×32-52=11③,…,4n 2-(2n -1)2=4n -1,∴第2019个式子的值是4×2019-1=8075. 4. 将数1个1,2个12,3个13,…,n 个1 n (n 为正整数)顺次排成一列: 1,12,12,13,13,13,…,1n ,1n ,…,记a 1=1,a 2=12,a 3=1 2,…,S 1 =a 1,S 2=a 1+a 2,S 3=a 1+a 2+a 3,…,S n =a 1+a 2+…+a n ,则S 2019=________. 63364 【解析】根据题意,将该数列分组,1个1的和为1,2个12的和为1,3个1 3的和为1,…;∵1+2+3+…+63=2016个数,则第 2019个数为64个164的第3个数,则此数列中,S 2019=1×63+3× 1 64=633 64 .

中考数学找规律题

中考数学探索题训练—找规律 一 序数与数据之间的规律 1. )先找规律,再填数: 1111111111111111,,,,12234212563307 8456 (111) +_______.2011201220112012 +-=+-=+-=+-=-=?则 2、观察下面的变形规律: 211? =1-12; 321?=12-31;431 ?=31-4 1;…… 解答下面的问题: (1)若n 为正整数,请你猜想) 1(1 +n n = ; (2)证明你猜想的结论; (3)求和: 211?+321?+431?+…+2010 20091? . 3. (2011湖南益阳,16,8分)观察下列算式: ① 1 × 3 - 22 = 3 - 4 = -1 ② 2 × 4 - 32 = 8 - 9 = -1 ③ 3 × 5 - 42 = 15 - 16 = -1 ④ …… (1)请你按以上规律写出第4个算式; (2)把这个规律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3)你认为(2)中所写出的式子一定成立吗?并说明理由. 4.(2011广东汕头,20,9分)如下数表是由从1 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组成,观察规律并完成各题的解答. (1)表中第8行的最后一个数是 ,它是自然数 的平方,第8行共有 个数;

(2)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第n 行的第一个数是 , 最后一个数是 ,第n 行共有 个数; ( 3)求第n 行各数之和. 5.已知:321232 3=??= C ,1032134535=????=C ,154 32134564 6=??????=C ,…,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寻找规律并计算=6 10C . 小结:多观察,分析变化与不变化 2、几何变化类 1. (2011广东肇庆,15,3分)如图5所示,把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摆放在正多边形的边上,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 (n 是大于0的整数)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 ▲ . 2. (2011内蒙古乌兰察布,18,4分)将一些半径相同的小圆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请仔细观察,第 n 个图形 有 个小圆.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3. (2011四川绵阳18,4)观察上面的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_____个图形共有120 个。 第1个图形 第 2 个图形 第3个图形 第 4 个图形 第 18题图

中考数学二次函数压轴题题型归纳

中考二次函数综合压轴题型归类 一、常考点汇总 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B A B A x x y y AB -+-= 2、中点坐标:线段AB 的中点C 的坐标为:?? ? ??++22B A B A y y x x , 直线11b x k y +=(01≠k )与22b x k y +=(02≠k )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21k k =且21b b ≠ (2)两直线相交?21k k ≠ (3)两直线重合?21k k =且21b b = (4)两直线垂直?121-=k k 3、一元二次方程有整数根问题,解题步骤如下: ① 用?和参数的其他要求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② 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两种形式:分式、二次根式) ③ 分析求解:若是分式,分母是分子的因数;若是二次根式,被开方式是完全平方式。 例: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22 2 =-m x m x ++有两个整数根,5<m 且m 为整数,求m 的值。 4、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为整数点问题。(方法同上) 例:若抛物线()3132 +++=x m mx y 与x 轴交于两个不同的整数点,且m 为正整数,试确定 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5、方程总有固定根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出该固定根。举例如下: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3(1)230mx m x m --+-=(m 为实数),求证: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 解:当0=m 时,1=x ; 当0≠m 时,()032 ≥-=?m ,()m m x 213?±-= ,m x 3 21-=、12=x ; 综上所述:无论m 为何值,方程总有一个固定的根是1。 6、函数过固定点问题,举例如下: 已知抛物线22 -+-=m mx x y (m 是常数),求证:不论m 为何值,该抛物线总经过一个固定的点,并求出固定点的坐标。 解:把原解析式变形为关于m 的方程()x m x y -=+-122 ;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x A O Q P B y 图(3) A B C O E F A B C O D 图(1) A B O E F C 图(2)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解:1、A (8,0) B (0,6) 2、当0<t <3时,S=t 2 当3<t <8时,S=3/8(8-t)t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2009年衡阳市) 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2020中考数学经典题型汇总

2020中考数学经典题型汇总 1.中点 ①中线:D为BC中点,AD为BC边上的中线 () 有全等 平行线中有中点,容易 是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线 ,可得 使得 到 延长 .6 .5 BD AD 2 c b.4 CDE ABD DE AD E AD .3 S S.2 CD BD .1 2 2 2 2 ACD ABD + = + ? ? ? = = = ? ? 1.例.如图,在菱形ABCD中,tan∠ABC=,P为AB上一点,以PB 为边向外作菱形PMNB,连结DM,取DM中点E,连结AE,PE,则的值为() A.B.C.D. 2.角平分线 ②角平分线:AE平分∠BAC 有等腰三角形 平行线间有角平分线易 作全等三角形 有相同角有公共边极易 .5 .4 .3 .2 BAE .1 CE BE AC AB DF DE CAE = = ∠ = ∠

3.高线 ③垂线:AF ⊥BC 角形 多个直角,易有相似三充分利用求高线可用等面积法 即.4Rt .3.290AFC BC AF .1? ? =∠⊥ ②直角三角形:AD 为中线AE 为垂线 ?????=?==+?=?====? =∠+∠?Rt AE BC AB AC S BC CD ABC ,构造充分利用特殊角;勾股定理:等面积法:: 斜边中线为斜边的一半两角互余:,60,45305.BC CE AC BC BE AB BC AB AC .42 121.32 1BD AD .290C B .122222

4.函数坐标公式 公式 1:两点求斜率k 2 121x x y y k AB --= 1 135312033 303 601 45-=?-=?=?=?=?k x k x k x k x k x 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⑤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④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③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②与时,轴正方向夹角为①与 公式2:两点之间距离 221221)()(AB y y x x -+-= 应用:弦长公式

中考数学规律题(附答案)

1.我们平常用的数是十进制数,如2639=2×103+6×102+3×101+9×100 ,表示十进制的数要用10个数码(又叫数字):0,1,2,3,4,5,6,7,8,9。在电子数字计算机中用的是二进制,只要两个数码:0和1。如二进制中101=1×22 +0×21 +1×20 等于十进制的数5,10111=1×24 +0×23 +1×22 +1×21 +1×20 等于十进制中的数23,那么二进制中的1101等于十进制的数 。 2.任何一个正整数n 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n s t =?(s t ,是正整数,且s t ≤),如果p q ?在 n 的所有这种分解中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p q ?是n 的最佳分解,并规定: ()p F n q = .例如18可以分解成118?,29?,36?这三种,这时就有31 (18)62 F ==.给出下列关于()F n 的说法:(1)1(2)2F =;(2)3 (24)8 F =;(3)(27)3F =;(4)若n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则()1F n =.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B ) A.1 B.2 C.3 D.4 3.若(x 2 -x -1)x +2=1,则x =___________.2、-1、0、-2 4.观察下面的一列单项式:x ,22x -,34x ,4 8x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7个单项式为 ; 第n 个单项式为 .7 64x ;1 (2)n n x -- 5.已知2 1 (123...)(1)n a n n = =+,,,,记112(1)b a =-,2122(1)(1)b a a =--,…, 122(1)(1)...(1)n n b a a a =---,则通过计算推测出n b 的表达式n b =_______.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6.已知n 是正整数,111222(,),(,),,(,),n n n P x y P x y P x y L L 是反比例函数k y x = 图象上的一列点,其中121,2,,,n x x x n ===L L .记112A x y =,223A x y =,1n n n A x y +=L L ,, 若1A a =(a 是非零常数),则12n A A A ???L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 和n 的代数式表示).(2)1 n a n + 7.已知22223322333388 + =?+=?,,

中考数学专题汇总试卷 应用题大题

中考应用题大题题型汇总 1.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趋于严重,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我市某电器商场根据民众健康需要,代理销售某种家用空气净化器,其进价是200元/台.经过市场销售后发现:在一个月内,当售价是400元/台时,可售出200台,且售价每降低10元,就可多售出50台.若供货商规定这种空气净化器售价不能低于300元/台,代理销售商每月要完成不低于450台的销售任务. (1)试确定月销售量y(台)与售价x(元/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 x的取值范围; (2)当售价x(元/台)定为多少时,商场每月销售这种空气净化器所获得的利润w(元)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2.湿地风景区特色旅游项目:水上游艇.旅游人员消费后风景区可盈利10元/人,每天消费人员为500人.为增加盈利,准备提高票价,调查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票价每涨1元,消费人员就减少 20人. (1)现该项目要保证每天盈利6000元,同时又要旅游者得到实惠,那么票价应涨价多少元? (2)若单纯从经济角度看,票价涨价多少元,能使该项目获利最多? 3.某企业是一家专门生产季节性产品的企业,经过调研预测,它一年中某月获得的利润y(万元)和月份n之间满足函数关系式:21424 =-+-. y n n (1)若一年中某月的利润为21万元,求n的值;

(2)哪一个月能够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3)当产品无利润时,企业会自动停产,企业停产是哪几个月份? 4.临近端午节,某食品店每天卖出300只粽子,卖出一只粽子的利润为1元.调查发现,零售单价每降元,每天可多卖出100只粽子.为了使每天获得的利润更多,该店决定把零售单价下降m(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