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5社会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完整版)5社会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完整版)5社会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

一、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

(一)国外大众体育热潮的形成

体育需求的因素:劳动构成的知识分子化、余暇工作时间普遍延长、文明病的蔓延、人口构成的老龄化。体育观念的变化:政府的体育行为、重视场地建设、设立体育节、体育市场迅速扩大。

(二)我国群众体育的迅猛发展

课中思考:日本在国际竞技体坛的节节后退是不是体育界的失误?

绝对不是,而是社会心里压力下的政府行为。30多年来,日本政府始终没有减少对体育的总投入,但对业余体协的补贴在逐年减少。

群众体育迅猛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把我国群众体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投资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体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体育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大有改善;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体育场馆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由此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三)体育科学发展的趋势

过去的体育理论从未涉及到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如体育人口、社区体育、康复体育、残疾体育等,因此必须对这一领域给于理论支持才能推动社会体育的持续发展。

现代体育和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加强和重视对大众体育的研究,多次国际体育运动生物学科报告会,主题多是讨论或涉及大众体育。欧洲共同体议会举行的讲座多是关于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的身体能力。世界大众体育大会已经举行多届。为了让我国在社会体育方面具有更多的国际共同语言,非常有必要加强社会体育领域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四)培养体育人才赋予的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院系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师资,过去几乎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培养社会体育方面的人才,而近十余年来,由于社会体育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工作开始受到关注。

二、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研究对象:

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对社会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管理学、社会学的范畴。它要研究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最佳方案,以及处理有关社会体育中各种个问题的原则方法。将社会体育视为一个管理概念时,可以向下引出企事业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城镇体育、家庭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职业体育等概念,以及体育人口、体育参与等概念。

教材体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群众体育学》和本世纪初改名为《社会体育学》的几本教材,是社会体育理论、社会体育管理、身体锻炼基本原理与方法、终身体育和社会体育科学研究等几个部分的综合体。

三、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体育学科方法论

1、唯物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运用系统论、

2、社会体育学科的方法论: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二)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验对比法

4、文献资料法

5、数理统计法

四、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

(一)面临的研究课题

社会体育学科将在一个相当广泛的领域里展开它的学术活动,它所面临的课题包括以下几大类:

1、社会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社会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各种社会学因素。

4、身体锻炼与防衰老、延长寿命的相互关系。

5、身体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机理。

7、身体锻炼与精神情绪的相互关系。

8、我国城乡居民体质与健康标准,以及体质测定与监测。

9、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原理与方法。

10、社会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预测。

11、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制度。

12、国外大众体育的经验教训。

13、社会体育的发展战略研究。

(二)对社会体育学科发展的期望

我们希望能在现有社会体育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提高,建立起社会体育学科群。

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成为体院本、专科学生和部分研究生的必修课程,社会体育专业能成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院系的主干专业。

我们希望全国能建立起一批主要研究群众体育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我们希望能办起全国性的研究社会体育的学术刊。

我们希望在有关群众体育问题的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我国能成为权威性发言国之一。

我们更加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使社会体育成为十几亿人的身心健康,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贡献力量。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第一节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

一、社会体育的概念

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运动。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负载的价值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锻炼、训练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与社会体育相关的概念

(一)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广义群众体育(sport for all或mass sports):对应于高水平竞技体育。在本质上,是在广大社会成员余暇广泛开展的,人们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身心进行改造,获得

娱乐享受,提高健康水平,在身心健全发展上不断超越自我,并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群众体育指除在学校和武装力量(军、警部队)中开展的体育之外,在社会一切其他行业或活动领域,在人们的余暇开展的体育。(“狭义群众体育”在国内逐渐被“社会体育”所取代)

(二)大众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别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个群众体育的热潮,被称为“第二奥林匹克运动”,英文的名称:sport for all。20世纪70年代为了区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体育,称这些国家的这类体育为“大众体育。”

(三)全民健身(口号)指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由政府倡导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计划,其全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群众体育相比,无特定内涵。只是由于全民健身更形象化、动作化,更表达了广泛性和参与性。

(四)身体锻炼: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五)娱乐体育: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体育锻炼和娱乐体育是开展社会体育的两个基本的手段。

(六)体育休闲、余暇体育又称闲暇体育、休闲体育。是人们怀着自由自在的心态,在余暇里所参加的一种并不带有特定目的的、不拘一定形式的身体娱乐活动。余暇体育更强调体育活动的时间、人们在活动时的心态,以及活动所采取的方式。

(七)生活体育是20世纪末期,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提出的概念。

(八)终身体育又称生涯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过程。

第二讲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第二节社会体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五阶段

(一)创业阶段(1949-1957)

(二)马鞍型发展阶段(1958-1965)

(三)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

(四)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5)

(五)改革的深化与发展阶段(1995年-今)(全面发展阶段)

1949年-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3年恢复期和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这一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基础的时期,我国群众体育是在这种一穷二白下开创起来的。

这一时期进行的运动口号:人民群众早日甩掉贫困落后,孱弱民族的帽子,为促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运动。(把身体锻炼作为崇高的使命)

功能:为政治与军事服务。三服务:生产服务、国防服务、政治服务。(特点鲜明)

1958-1965是我国近代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在曲折道路上发展的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大跃进、反右倾运动开展、浮夸风盛行使之受到阻碍。

1960-1962三年自然灾害,体育活动陷入低潮,不少体协消失,社会体育几乎陷入停顿状态。

1963年体育战线开始恢复生机, 1965年逐渐恢复,成波浪前进,这两年中,《劳卫制》被修订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也开始认识到体育的发展不能违背身体锻炼的客观规律。

10年挫折期(文化大革命),体育战线处于瘫痪,广大群众参与体育的传统遭到破坏。此期间,体委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冲击和揪斗,1966年7~8月,省、地、市级体委都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工作。1968年,各地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体育系统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作为临时性的体育权利机构。但同年,林彪、江青一伙炮制了“五.一二”命令,诋毁国家体委系统,由此决定对全国体育系统实行军事管制,此后一大批体委领导干部被强行管制、下放、转业。(代表:贺龙)

1969年后,人民群众有一些自发性的体育活动,1973年北京召开了全国职工体育工作座谈会。

但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后来73、74年又因江青等人把它作为政治工具,得到发展。如:为配合政治运动,停工停产,大搞“千人操”、“万人横渡”等形式主义活动。社会体育混乱,体育的社会团体全部瘫痪。(农村体育:农村的一些传统民间体育活动被列为“四旧”而遭到批判。)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11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指引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开始迅速恢复。

1978年以来,城市职工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逐渐恢复。

后来,成立了各种体育协会,一部分人已建立起“花钱买健康”的观念。

二、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全面发展时期,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人民群众迅速得到发展。组织了许多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活动,如万人长跑、百万人蹬山等。

1996年我国的各类体育场馆约61万多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29.92%的城镇(包括城市郊区),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8.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80%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0%的体育场(馆)资源”,2003年城市体育场馆比重上升为80.67%,农村体育场馆资源下降为16.59%。

(一)全民健身工程得到长足发展,但“城市优势现象”明显

(二)“健康第一”观念深入人心,但体育人口年龄段比例失衡

(三)地区体育消费水平不平衡

(四)“金牌边际效益”的影响

三、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简况

(一)国外大众体育发展因素

1、营养过剩造成文明病的蔓延

2、余暇增多为大众体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3、都市化是大众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4、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大众体育的期望

5、老年社会对大众体育的迫切需求

6、大众体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四、当代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

(一)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状况

1、政府重视、以法治体

2、组织机构群众化、基层化

3、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普及大众体育

4、千方百计增加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容量

5、重视残疾人体育的开展

6、重视体质与健康监测,推动和指导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7、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大力开展大众体育活动

五、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

(一)由政府走向社会

(二)由人治走向法治

(三)由行政走向市场

(四)由经验走向科学

(五)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社会体育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即人们需要的满足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一)生产力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结构。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二、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幅度改变。

三、生产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影响

(一)生产力水平极低

(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三)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时代

(四)知识经济时代

四、社会体育对生产方式的作用

(一)社会体育可以培养劳动力和劳动力的后备力量

(二)社会体育可以保护劳动力

(三)社会体育可以修复劳动力

(四)社会体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五)社会体育的健身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第三讲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

一、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要素

(一)余暇时间增多

电视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一些现代人是“见不到阳光”的人。

(二)生活节奏变快

许多现代人是“不会说话”的人。

(三)生活空间变小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四)生活消费、

高热量食物摄入量增多

(五)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抑制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向社会体育提出问题

(一)支配余暇的方式缺乏社会指导

(二)电视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种种困扰

三、提倡健康生活追寻健康:

(一)体育是促进健康最积极的方式

(二)体育是促进健康最有益的方式

(三)体育是促进健康最有趣的方式

习题: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要素

生活方式:人们在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生活活动的典型和总体特征。

1、生活方式不限于日常的消费活动,还包括了人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部活动的形式和特征,比如: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生活方式也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包括全社会、民族、家庭的生活活动的形式。

2、人们对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故生活方式因人有差异,很难说熟优熟劣(优裕、节俭、流动)。

3、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不可能为所欲为,要受限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生活水平常取决于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家庭或个人不能决定的。但生活质量是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有较大程度改变的。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包括饮食质量与获取食品的条件,服装质量与时髦程度,住房与环境质量,受教育的满足程度等。同时,生活质量不仅是对外界所给予种种条件的评价,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如追求乡间田园生活)

第三节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

一、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健康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

健康包括4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健康的标准

精力充沛、处事乐观、善于休息、应变能力强、抵抗一般疾病、体重得当、眼睛明亮、牙齿清洁、头发光泽、肌肉有弹性

(三)健康的社会性

二、体质概述

(一)体制的概念

体质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精神状态。体质自然与人的精神状态分不开,但,从体质的本义分析,体质主要是针对身体健康而言的,而健康是针对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人的整体健康而言的。体质是健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健康的基础。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的优劣只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生理状况,而不能反映他的体质状况。

我们需要辨证地看待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体质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使之达到能适应日常的生产劳动、工作学习与生活需求的良好状态。

在确定体育目的时,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们的体质,另一方面,要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要从身心内在统一的体育观来分析体育目的。

(二)体制的指标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4、心理发展状况

5、适应能力

(三)体质的民族性

由于民族体制的强弱与国家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体质的研究与评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亚健康概述

(一)健康程度的分类

特别健康者、普通健康者、需注意者、需保护或病者

(二)亚健康的定义

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适,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前病期等。

亚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它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中。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是需要自觉的)。亚健康者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疗法,健康程度可以得到提高和恢复。(三)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1、环境破坏

2、营养过剩

3、运动不足

4、高度紧张

四、亚健康与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能调节改善亚健康状态

第四节社会体育与社会文化

一、社会体育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企业群体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工体育活动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它在强有力的缜密的有组织的领导下,个体的、单一的体育活动方式和内容逐渐被群体的、多元的方式和内容所代替,由强身健体,生存长寿向增进交流,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凝聚人心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沟通,人际交流,烘托企业形象,培养企业明星的桥梁和手段。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

(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公司成员共同的理念与期盼。这些理念与期盼能够有效地塑造公司个人及团体的行为举止,是公司长年累月形成的一种企业“个性”,是公司成员的共识即共同的事物、共同的举动、共同的语

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经验和对文化共同的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三)职工体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1、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职工体育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全面发展

3、职工体育有助于培养职工的人格

4、职工体育可以促进企业公共关系的改善

5、职工体育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

二、社会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三层含义)。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最佳组织形态。社区体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体育资源。社区体育是世界各国发展大众体育的共同方式

社区在发达国家,是一种居民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社区的发展为基础的。作为社区文化主体之一的社区体育无疑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如美国,它的社区体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休闲运动”的产物。由于该运动的推动,美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使社区体育成为美国大众体育的载体。

(一)社区体育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有:

1、社区体育是社区居民的情感纽带

2、社区体育是人们走进现实的行动号令

3、社区体育有利于人们寻求新的“社会角色”

(二)社会体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1、社区体育是居民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

2、社区体育有利于社会整合,增强社区凝聚力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入

三、社会体育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

表现为:

社会体育可以丰富人的情感生活。

社会体育可以充实社会的休闲娱乐文化。

第四讲

第三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

第一节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

一、确定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的依据

(一)人的需要

(二)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体育自身的功能

(四)社会体育的思想体系与法律政策

社会体育是一种人民群众亲自参与又有助于大众健康的伟大事业,因此必须充分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各种需要。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体育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体育的归宿。因此在确定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是必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社会中每个成员都需要社会体育,但个体需要是因人而异的。社会体育是可选择的,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人们的需求状况。人们对社会体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和自我成就需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服务。

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反映了社会体育的本质属性与效能,它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们作为衡量社会体育工作成效的具体标准。这些指标体系有利于社会体育目标管理,也有利于指导社会体育实践活动。

满足娱乐需要和自我成就需求,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各种直接以身体作为改造对象的体育实践时,不断完善自己,获得和享受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我国社会体育的任务

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提出了社会体育的总目标,社会体育的任务则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目的要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因此,现阶段要通过下列任务来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

(一)增进社会成员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二)实行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体育法规体系

(三)将社会体育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扩大社会体育资源

(四)扩大社会体育交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基本宗旨,遵循三条原则

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

1、从实际出发,坚持纵向突破、打开横向,深入社会、进入家庭。

2、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指导社会体育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同层次起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

(二)做到协调发展

1、与经济发展向协调

2、与文化发展向协调

3、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相协调

(三)找好社会体育的基本建设

抓好硬件、软件建设是发展社会体育的一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基础工程,是优化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硬件:指体育场、馆、游泳池等各种体育设施的建设,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

软件:指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各种法规制度。在多年社会体育工作的基础上,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体育的法规制度。

五、实现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

(一)管理途径

社会体育的主要管理对象:职业人群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等

社会体育的管理形态:职工体育、城市社区体育、农村体育、俱乐部体育、家庭体育等

(二)体育途径

强身健体的途径:统称身体锻炼,包括现代体育的方法和中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

休闲娱乐的途径:包括休闲体育、身体娱乐、社交体育、自然体育、极限运动等

第二节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

一、社会体育的地位

(一)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石

(二)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社会体育的功能

(一)社会体育的身心健康功能

表现在:

1、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

2、加速体育科学知识传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3、加强社会交往,稳定社会情绪

(二)社会体育的人文功能

表现在:

1、提高劳动者的工作适应能力

2、减少职业病,降低医疗卫生费用

3、提高出勤率和劳动效率

4、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社会体育的经济功能

表现在:

1、提高劳动者的工作适应能力

2、减少职业病,降低医疗卫生费用

3、提高出勤率和劳动效率

4、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第五讲

第四章社会体育参与

第一节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一、社会体育参与的概念

社会体育参与: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身心健康、活跃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交往等目的,采用体育锻炼、娱乐休闲体育或健美体育等方法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体育行为。

社会体育参与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具有鲜明的群体色彩。社会体育参与成为一种公民权利,通过法律给予保护。社会体育参与逐渐形成一种消费需求。

二、社会体育参与的特点

(一)参与人群的广泛性

社会体育可以汇合各个人种和民族,可以涵盖所有阶层和人群,可以包容不同年龄和性别,可以吸纳各种职业和学历的人士。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社区还是单位,都在开展社会体育。在活动所占领的空间上,它具有更加开阔的空间。

社会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所耗用的社会总时间是现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活动都不能比拟的。

(二)参与过程的自主性

社会体育以业余自愿为原则,国家鼓励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但不具有强制性。在绝大多数国家,社会体育具有权利的性质,而没有义务的要求。这一点是不同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武装力量体育的。社会体育有其独立的形态和功能

(三)参与实践的亲历性

社会体育的参与必须亲自实践。参与的亲历性是有人们获得身心健康的方式决定的。人们对社会体育的参与内容尽管可以不同,参与的程度也可以有所差别,但人们必须参与其间,采用一定的体育方法手段进行活动,这是共同的。

(四)参与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体育参与的组织形式是比较灵活的,既有行政部门组织的,也有社会团体组织的,还有群众自发开展的。具体形态有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农民体育、家庭体育等。社会体育为人们的参与提供了包容性极强的多种方式,如民间体育、民族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健美体育、保健体育等。不但可以适合健康的正常人,也可以顾及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婴幼儿、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

(五)参与的非稳定性

制约社会体育参与的因素很多,因为它是一种比较表层的活动,常常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在良性运行的社会,人们的体育参与相对稳定,而在一个恶性运行的社会,人们往往无心社会体育参与,社会体育处在一种低迷的状态。

三、参与社会体育的意义

(一)社会体育参与程度体现了社会的人文精神

(二)社会体育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社会体育参与程度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四、社会体育参与的形式

分类:

(一)按照社会体育参与的强度划分:体育人口、准体育人口。

(二)按照社会体育参与的时间关系划分:终身体育参与、间断体育参与。

(三)按照社会体育参与的积极程度划分:主动体育参与、被动体育参与。

(四)按照社会体育参与的强制程度划分:当然体育参与、或然体育参与。

第二节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因素

一、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个体因素

(一)体育态度、观念和需求因素

(二)个人的身体状况

(三)个人生活方式

(四)个人经济条件

(五)个人社会特征

习题:体育需求、体育观念、体育行为三者的关系?

体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体育的基本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体育在人生中的地位的看法和在价值观中的排序,它是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决定性因素。

个人对体育的需求也决定人们的体育参与。人们的健康需求、生命需求是参与体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动因。

人们的体育观念与体育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人们的体育观念可以形成体育行为,人们在体育行为中也可以加深体育观念。

个人的身体状况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前提。(自身的健康状况、自身的体育经历)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都会影响体育参与。体育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学历越高参与程度越高。职业选择与体育参与情况

二、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外部因素

(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体育的基本制约因素(恩格尔系数)

(二)文化构筑了社会体育的社会氛围

(三)管理水平是决定社会体育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社会体育参与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政治制度是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保障

2、社会体育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扩大体育参与

社会体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国家体育管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1)社会体育的定位影响人们的体育观念。社会体育的社会定位就是社会体育在国家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所占据的位置和顺序,或者说就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问题。

(2)社会体育资源配置决定了体育参与条件的社会公平。社会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物力、时间、信息等多方面,其核心是资金投入。

第六讲

第四章社会体育参与

第三节体育人口概述

一、体育人口的概念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体育人口率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

二、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在制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国际上多数国家通行的标准。

(二)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目的。

(三)我国群众体育的实际状况。这包括我国人口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参加体育活动的条件,以及体育活动所采取的方法手段。

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可以考虑一个略低于体育发达国家的标准。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就可以算一个体育人口。

(一)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

(二)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三)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强度以上。

注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差异较大,民族的风俗习惯迥异,经济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以上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只是一个基础的数据。

三、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

(一)我国体育人口总量

我国人口数据显示:

截止1998年,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2.48亿,家庭总户数3.3297亿个。据预测?°十五?±期间我国人口总量还会继续增长,到2005年总人口数将达到13.32亿,2010年达到14.23亿,2020前后突破15.18亿,2038年前后达到峰值15.85亿,其后将呈现缓慢的负增长。这样的趋势,说明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

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机遇。这是因为,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的,这种条件下的人口基数的增长,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又必然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

我国体育人口总量数据显示:

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左右。(1996年,我国有35.48%的1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64.52%的成年人一次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

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了18.3%,(增长了2.8%),7~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占7~70岁总人口的33.93%,2001年体育人口增加了3个百分点。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容量预测及分析

自2000年起,中国体育运动服饰市场的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

2006年市场容量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品牌运动服饰市场容量为460亿元人民币。据统计和预测,到2008年,中国的运动服饰市场规模将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其中品牌运动服饰为8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这组数据将变成惊人的6000亿元人民币和1800亿元人民币,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2%。

2006年,耐克、阿迪达斯、卡帕、李宁、安踏、特步等6大品牌的销售收益约占中国运动服饰市场的

40%,其中4.2%为特步所有,特步成为体育用品市场细分下时尚运动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而其余60%的市场份额被一些分散品牌占据。赛迪顾问股份公司分析认为,未来大型体育服饰品牌至少要占到中国国内市场75%以上的份额。

(二)我国体育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职业结构

受教育程度结构

家庭经济状况结构

四、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一)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

(二)活动内容及方法

(三)组织化程度

五、体育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

(一)健康状况分析

(二)身心自我感觉情况

(三)健康意识

六、我国体育人口状况的评价

(一)中国目前的体育人口数量虽然还不够大,但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我国体育人口总数地域工业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三)未来发展体育人口,必须注意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合理性。

习题:我国体育人口的现状?我国体育人口不平衡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现状:

1.性别结构:男多于女

2.年龄结构:两头热,中间冷

3.民族分布: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说是低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实际比例的。

4.城乡比例:虽然体育人口农村多于城市但比例小于城市

5.职业分布:学历越高参加的人口比例越高

6.经济状况:收入越高参加的越积极

不平衡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不平衡:

1、体育人口的地区间不平衡

2、体育人口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3、体育人口层次的不平衡

三个问题:

一是缺乏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主动性

二是个人体育消费意识谈薄,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未被群众广泛接受。

三是许多人有参加健身活动的愿望,但是,由于自己不懂得锻炼的技术、方法等,也是影响个人健身行为的原因。

第四节非体育人口

非体育人口

非体育人口,即没有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群。分为两类:

一是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锻炼的时间、频度或强度方面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为了论述

方便我们称他们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即准体育人口。

二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他们在一年中一次体育活动也未参加过。他们在16岁以上成年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

一、准体育人口的一般情况

(一)性别结构

准体育人口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且高于体育人口汇总的男女比例,这说明中国城乡居民中男性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高于女性,而女性的稳定性高于男性。

(二)年龄结构

我国26~45岁的年龄段是体育参与及其不稳定的群体,他们数量巨大,占准体育人口的54.62%。体现人们压力大。

(三)职业结构

准体育人口中的有职业者人数大大多于体育人口中的同类人群。说明我国的体育人口中无职业者所占比例很大,即社会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甚大。准体育人口与体育人口比较:P77

(四)受教育程度

准体育人口与体育人口相比,与受教育程度关系不明显。受教育程度可明显区分人们对体育参与否,但对程度深浅影响不大。

但有一个现象值得说明,就是准体育人口中到收费体育场馆去参加活动的比例大大高于体育人口,这表明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利用节假日到收费体育场所去进行一次长时间的、集中的体育活动。

二、不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一般情况

不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一般情况

(一)体育经历中断的年龄分布

(二)体育经历中断原因的分析

(三)恢复体育参与的预期

第七讲

第五章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第一节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宏观因素

一、政治

(一)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体育的影响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颁布法律、政策等,规定着体育的宗旨、方针、政策,由专门设立的体育机构,以强制性的手段监督执行,并通过任命体育机构的领导人有效地掌握体育领导权。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最直接的就是大众的受体育教育环境

(二)不同的政治体制对体育参与影响

现代政治体制可分为三类:

一是中央集权制,如前苏联;

二是地方分权制,如美国;

三是结合型,如澳大利亚;

不同的体制对群众参与体育热情有重要影响,以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为例,可以明显地发现改革开放前政府决定体育内容,改革开放后提出“小政府、大社会”

(三)不同的政治需求决定了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容

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占有体育的支配权,可以通过国家的法律、命令等形式来影响社会上体育锻炼内容的方向。

二、经济

(一)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社会体育投入的数量

(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对体育的投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进而影响对社会体育的参与

(四)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体育结构和手段

三、文化

不同文化影响对体育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体育的参与。

以地域为标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以时代性为标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一)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不同的文化影响社会体育的参与形式

(三)文化的交流可能改变社会体育态度和内容

四、传播媒介

(一)传播媒介把体育项目介绍给受众

传播媒介大致有4种类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二)传播媒介可以培养人们的体育观念

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人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上网时间和频率都大幅度的增加,人们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模仿媒介中人物的生活方式,接受一些新的观念。

注意:传播媒介在培养体育意识、传播体育观念的作用逐渐被认识,1997年成都体育学院按照国家招生计划,正式招收体育新闻学方向硕士研究生5名。高等院校正式招收这一专业方向研究生,这无疑将促进体育观念的进一步传播。

(三)传播媒介为人们科学健身提供指导

为了适应人们健身的要求,许多传播媒介专门开设了一些栏目来介绍一些健身的科学知识。如“健美5分钟”、“专家教你打篮球”、“老年保健”等节目,为人们科学健身提供了指导,满足人们健身的需求。

(四)传播媒介刺激人们参与体育消费

体育传播把精彩的比赛留给了观众,同时激励他们尝试,从而促进体育消费。

注意:但是传播媒介也可能占用太多的闲暇时间,致使人们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同时,由于受利益的驱动,有时传播媒介也有可能对观众的体育参与产生误导。

第二节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中观因素

一、体育体制

体制,顾名思义,是体系与机制的总和。体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中有关体育的责权划分、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与运行机制等的总和。

体育体制是影响体育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

计划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

“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体育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运行,忽视了不同社会制度下体育共性的东西,对西全盘否定。忽视人民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绝对集中。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单纯依靠国家和行政府的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系正在被突破。开始树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体育由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

注意:我们应看到,这种体育体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改进,以推动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体育管理水平

(一)管理与管理思想变化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和成语,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体育管理体制类型

体育管理体制有如下类型:

1、政府管理型

政府管理型体制的特点是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社会体育。政府权利高度集中。

优点: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预期的目标。

缺点:是容易抑制社会对体育的支持和参与,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2、社会管理型

社会管理型的特点:是社会体育主要由各种社会体育组织负责,政府一般不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政府对于体育事务很少介入和干预,即使介入和干预,也常常采用立法或经济补贴方式间接地进行。

最大特点: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各种体育组织内部进行不受外界干扰的有效管理。

缺点:是在大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的能力。

3、结合型

结合型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管理体育的管理体制,政府设立专门的社会体育管理机构,或指定几个组织负责管理社会体育。

政府对社会实行宏观控制,社会体育组织在政府宏观管理下,负责社会体育的业务管理。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政府行使着绝大部分的社会体育管理权,即社会体育行为基本上是政府管理下的行为。

我国最早的社会体育管理机构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政府组织和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并可行使部分政府权利。

1952年,全国总工会成立了体育部,负责协调国家体委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活动。1956年,国务院要求建立县级体委,1957年,20多个行业体育协会成立,形成了政府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社会体育活动几乎停止。1990年开始恢复。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部门缺乏科学管理的理论,管理手段上缺乏创新(强调金牌),现在随国家公务

17新版课程教学大纲(社区体育导论)

《社区体育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ty Sports)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08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 2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社会体育概论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社区体育》,王凯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2.11 2.《体育概论》,熊晓正,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 3.《体育概论》,叶家宝,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社区体育是为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社会体育专业知识结构的主体部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社区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进而能够在社区的体育发展实践中能够合理地进行管理和指导,为社会体育人才补充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学科方向下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围内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仅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内的知识,和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都有相互的联系。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社区基本理论(2学时)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特征(1/2课时) 1.掌握社区的概念

2.理解社区的特征 第二节社区的构成要素(1/4课时) 1.理解社区的各个构成要素 第三节社区的多元分类(1/4课时) 1.了解社区的各种分类方法和内容 第四节社区的基本功能(1/2课时) 1.了解社区的基本功能 第五节社区发展的理论(1/2课时) 1.了解社区的各种发展理论 第二章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2学时)第一节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与建设 (1课时) 1.理解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基本情况 2.理解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模式 (1课时) 1.理解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模式 2.理解我国街道社区和居(村)委会社区 第三章社区体育基本理论(4学时) 第一节社区体育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课时) 1.重点掌握社区体育的概念 2.重点掌握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社区体育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2课时) 1.重点掌握社区体育的分类 2.重点掌握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社区体育的功能和对社会体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1课时) 1.重点掌握社区体育的功能 2.重点掌握社区体育对社会体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4学时) 第一节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和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1课时) 1.重点掌握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课程编码:14201B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教育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概论》主要有以下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和未来走向,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气

息;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概论》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 学校管理等十六个方面。 学习《教育概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2.教学具体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的概念,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等内容。

社会体育导论

社会体育导论 1. 余暇:亦称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机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占用,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然而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质: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简要的说,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3. 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过程。 4. 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主要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区域性群众体育。 5. 试述家庭体育及其特点: 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条件和成员的爱好和兴趣,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选择健身内容与方法,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发展。 特点:(1)关系的亲近性;(2)目地的教育性;(3)内容的娱乐性;(4)方式的互助性。 6. 简述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1)由政府走向社会;(2)由人治走向法治;(3)由行政走向市场;(4)由经验走向科学;(5)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 则? (1)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突破纵向,打开横向,深入社会,进入家庭的原则。 (2)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指导社会体育工学,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同层次起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突出重点,择优扶持的原则 8.简述妇女体育的特点? (1)健身是主要目的; (2)健身手段以中小强度的户外徒手或轻器械体育活动为主; (3)活动方式以集体或友伴的形式为主。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必修 【课时】36 【学分】2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是体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高度概括性,有利于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指导体育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整体认识,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与国家体育的宏观政策、方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学习打好基础,增强从事体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自觉性。 (三)教学要求: 1.体育概论是一门高度概括的学科,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2.该门课程教学课时少,但涉及内容多,应突出重点章节教学。 3.体育概论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学中应在大纲的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理论、新知识。(四)教学时间要求:本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 【教学内容、形式与学时分配】 体育法学教学内容、形式与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掌握体育概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体育概论的学科介绍 2.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3.体育概论的研究方法 三、课堂讨论选题:怎样理解《体育概论》是一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学科?

四、课外作业选题 1.试述《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 2.简述《体育概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体育与体育科学 一、学习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体育的概念,了解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关于体育术语的选定 2.体育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3.体育与体育科学的区别 4.体育科学体系 三、课堂讨论选题:试述体育与体育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课外作业选题 1什么是(广义的)体育?它主要包括那几个部分? 2.简述现代竞技运动的特点。 第二章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产生的动因、社会根源、外国体育发展概况,掌握我国体育发展的历程。 二、主要教学内容 1.体育产生的动因和社会根源 2.外国体育发展概况 3.中国的社会变革和体育发展 三、课堂讨论选题:试述体育产生的动因。 四、课外作业选题 1.简述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 2.简述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体育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要和对体育创造的有利条件。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对体育社会地位的社会学分析 三、课堂讨论选题: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课外作业选题:现代社会和体育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体育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学习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军事、体育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 体育与政治 2. 体育与经济 3. 体育与教育 4. 体育与军事 5. 体育与大众传媒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体育学院-黄山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代码:040203 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与毕业要求最低学分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78.5学分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 院部负责人:李昌军审核:陈国平校长:汪建利 日期:2013年8月 1、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以“强技能、应用型”为特色,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能胜任体育教育、行政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可从事体育教育、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科研等方面工作。 2、培养要求 1)工具性知识: 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逐步提高并基本达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一般会话水平。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注并熟悉国家有关体育,尤其是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工作,思想品德良好。 3)学科基础知识: 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社会体育概论、社区体育导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导论、体育科研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

范例 教案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跨越式跳高设计说明(45分钟)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精神,针对初二年级跨越式跳高第一次课的授课要求,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本课遵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立足通过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到学会、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基本知识与技术特点以及简单的起跳与过杆动作方法。并经过自主、合作性的学练,提高学练兴趣和多种能力与素质。 二、教材、教学对象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一项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教材,是田径跳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运动技能、生存能力和日常生活迁移活动中都是塔之基石。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触过跨越式跳高教材。本年级段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使他们对兴趣事物极易兴奋,枯燥事物又极易抑制;另外,他们对知识、原理等体育教学因素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学中,在教法、组织、器材、场地的创新等方面作一些尝试,使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构思: 本课从教师的导序→导问→导学→导练→导评,转换成学生的认知→乐学→体验→改进→检验,按照这一思路采用了启发式、口诀化、正误对比、条件作业、重复练习等教法手段、并将观察、发现、设疑、释疑、演示、指导、评价等环节贯穿过程,使本课目标在丰富的教学元素中达成。 四、教学特点: 1.细化内容,呈现“小”“新”“趣” 当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跨越式跳高起跳和过杆动作(新授课)后,为求教学手段不泛化、不急于求成,以免过优不及,所以把“过杆动作―――起跳练习―――起跳与过杆相结合的练习”各个教学的子目标再依次缩“小”、细化,学生学起来轻松,也更容易掌握;另外,在课堂上利用自制的彩纸棒,完成小组游戏、单人、两人、多人的练习,学生依照教师汩汩而出的“新”方法,持续保持良好的积极性,使之“趣”味横生。 2.品读学情,展现“笑”、“汗”“技” 认真地把学生的认知、生理、心理、情绪、技能、需求等诸多因素思虑 在先,一一进行品读,知己知彼,期望在教学手段、方法上更符合学生的学情。让学生轻松带“笑”,乐于学习;自主练习,身体出“汗”,达到健身实效;主动学习,能思会动,掌握所学的“技”术(能)。

体育概论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体在体力、技艺、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目的的训练和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是指以学生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身体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社会体育:是指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为社会公民所开展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普及性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以向社会提供与体育有关的物质产品和劳动服务为收入来源的经营性的各种行业总和。 体育功能:体育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以其自身的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作用和效能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获得的在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与体育活动能力、人体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家庭教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家庭成员的需要与爱好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方法,利用自己的余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运动竞赛:是指以争取胜利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在体力、技艺、心理等方面的竞赛过程。 身体姿势: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身体运动轨迹:身体运动轨迹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所移动的路线。身体运动时间:身体运动时间是指完成身体运动所需的时间,或身体运动所持续的时间。身体运动速率:身体运动速率也称动作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某一动作的重复次数。 身体运动速度:身体运动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角度 身体运动力量:身体运动力量是指人体通过肌肉收缩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身体运动节奏:是指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体育手段:体育手段是指为实现体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运动技术:体育运动技术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体育目的而完成身体运动的方法。 体育科学: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体育文化:是指在增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社会体育导论课程编号:102123001 总学时数:32 学分:2 学时分配:讲授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社会体育导论》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本课程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人才服务,注重社会体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基本关系,注重人文精神。其前身是《群众体育学》、《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导论》的出现是对《社会体育学》一次精细的分化发展,是科学进步的表现,突出了以“社会体育”为主的概念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要求本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社会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社会体育指导与教学、体育经营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社会体育的科研等方面工作培养储备人才。 教学要求: 一、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社会体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有关社会体育领域的的基本概念、社会体育活动容、原则、指导方法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讲授时,尽可能借助实际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理论知识结构的涵,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自觉将体育活动指导与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明确社会体育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人民群众的社会体育活动参与,增进群众体质健康,丰富群众活动容,为促进全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提高学生的认识与理论水平。 三、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选择案例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坚持课后拓展和实践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引导学生自觉阅读社会体育领域相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 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2、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 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3、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 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 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所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4、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 体育活动的过程。 以终生体育的思想为指导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质也是实现社会体育广泛普及化、经常化和终身化。 5、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一)由政府走向社会 (二)由人治走向法治 (三)由行政走向市场 (四)由经验走向科学 (五)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 6、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要素:(一)余暇 (二)生活节奏 (三)生活空间 (四)生活消费 (五)行为习惯 7、健康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8、体制: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 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9、体制的指标: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发展状况 5.适应能力 10.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是,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 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前病期等。

社会体育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为保证本学科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大纲包括了本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但在使用本大纲时,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内容进行删减调并,以避免与其它课程不必要的重复。 教学中注意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文化水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要精选教学内容,重视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实效,学以致用。 (一)课程定义 该系列教材从不同层面阐述体育与社会、竞技体育与市场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文化价值、社会内涵、市场价值、市场运作以及提高运动美的鉴赏水平和体育摄影能力等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编写依据 本大纲以党的教育方针、普通高等教育为依据制订。 (三)目的任务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有关社会体育的一般理论、方法与组织,为今后从事休闲与健身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任务: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较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了解完整的运动心理学发展动态、特点和趋势,为实施休闲与健身奠定一定的心理理论基础。 2.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练员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忠诚党的体育事业,做一名合格的教练员。 3.通过作业、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结合专项思考一些有关训练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在训练实践中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各种社会体育组织方法的操作能力,并能按照计划制订的基本要求,为今后从事该专业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四)课程编码及适应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编码:9787563354740 (五)学时数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数64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完整版)社会体育导论考试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210006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二、课程考试要求及命题原则 1. 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体系结构,了解社会体育理论的组成和特点,理解社会体育理论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社会体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三、考试内容 绪论 考试主要内容:社会体育的研究对象包含哪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有哪些? 考试重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有哪些? 考试难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考试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体育?在社会中它扮演着什么角色?群众体育、、广义群众体育、狭义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身体锻炼、娱乐体育、余暇体育、终身体育又称生涯体育、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五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今后我国体育发展趋势? 考试重点:什么是社会体育?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今后我国体育发展趋势? 考试难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今后我国体育发展趋势?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考试主要内容:社会体育对生产方式的作用、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个要素、职工体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体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体育学科方法论。 考试重点:社会体育对生产方式的作用、职工体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体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体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考试难点:社会体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 考试主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任务。 考试重点: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任务。 考试难点: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任务。 第四章社会体育参与 考试主要内容:社会体育参与的概念、社会体育参与的特点、社会体育参与的意义、影响社会体参与的个体因素、社会体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国家体育管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人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 大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社会体育导论课程编号:1 总学时数:32 学分:2 学时分配:讲授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社会体育导论》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本课程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人才服务,注重社会体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基本关系,注重人文精神。其前身是《群众体育学》、《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导论》的出现是对《社会体育学》一次精细的分化发展,是科学进步的表现,突出了以“社会体育”为主的概念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要求本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社会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社会体育指导与教学、体育经营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社会体育的科研等方面工作培养储备人才。 教学要求: 一、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社会体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有关社会体育领域的的基本概念、社会体育活动内容、原则、指导方法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讲授时,尽可能借助实际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理论知识结构的内涵,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自觉将体育活动指导与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明确社会体育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人民群众的社会体育活动参与,增进群众体质健康,丰富群众活动内容,为促进全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提高学生的认识与理论水平。

社会体育概论教案第二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

第二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 学时分配:2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掌握我国社会体育的法律规定、理解我国社会体育的主要法规制度。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掌握我国社会体育的法律规定、理解我国社会体育的主要法规制度。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体育的法律规定、我国社会体育的主要法规制度。 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社会体育管理部门构成与隶属关系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二章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 第一节我国社会体育的管理体制 一、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管辖调控社会体育事务的责权划分、组织结构、职能配置与运行方式、运行机制等的总和。 其组织体系包括:政府与社会组织两种类型 我国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包括:行政机构、社会组织、体育社团、基层体育组织等系统。这个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责权划分和职能配置。责权的分配决定职能的配置 二、体育行政部门 (一)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根据《体育法》第4条“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 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国家体育总局 (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国家体育总局下设群众体育司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地方体育局 (四)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其它有关部门==也有的地方是文体局、文教局)中也设有群众体育科群众体育处、街道办事处 (五)乡、民族乡、镇政府的其它有关部门 三、与体育有关的群众组织 (一)与体育有关的社会团体 这里的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青年人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作为某一部分人的群众性组织,与这些人群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能够对他们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这些社会团体具有完善的组织系统,从中央到地方,以至于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健全的组织机构,这就为在其中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对体育发展的作用 《体育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的职责和作用。四、社会体育团体

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体育概论课程编号:112122006 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 学时分配:讲授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运动训练、锻炼心理学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旨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产业等领域相关部门的体育管理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具备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要求: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体育管理系统、基本原理、职能和方法、体育管理体制等,并能在管理的实践中加以运用,认识体育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各类体育工作(主要指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产业等)的管理方法。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体育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育管理的基本系统、原理、职能与方法。 教学难点:体育管理常见方法运用及案例教学。 三、教学内容与目的 理论基础篇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体育管理学的概念及与一般管理学的关系;明确学习体育管理学的目的与意义;了解体育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体育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体育管理学的形成; 二、体育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三、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结构体系的变化; 四、学习体育管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体育管理学的基本性质 一、体育管理学的性质;(重点) 二、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位置与学科体系。(重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式 作业形式:材料阅读 第二章体育管理基本原理、职能与方法 教学目的:认识并运用体育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掌握体育管理的方法体系,了解和运用体育管理方法。(欢迎访问:代理记账详细了解)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管理原理的特征; 二、管理基本原理; 第二节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决策;二、计划;三、组织;四、领导;五、控制;六、创新;(重点) 第三节体育管理方法的概述 一、体育管理方法体系; 二、体育管理中常用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式 作业形式:材料阅读 第三章体育管理体制 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掌握影响体育管理体制的因素以及体育管理体制类型;了解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原因以及改革的影响因素;了解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观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体育管理体制概述 一、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二、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1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21000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试)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单位:体育系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社会体育导论是大众体育的主体部分。有着较为复杂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国内外着力于朝社会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本学习立足于对社会体育现象最简练的描述与概括,是体育专业学生宏观了解社会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社会体育专业的逻辑起点。课程主要对学生认识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综合性导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的概念和方向,了解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分类,以有利于在后期教学开展工作,解析研究问题的根本所在,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社会体育学科的基本分类,对专业的本质问题进行适当的客观描述。注重社会体育的专业适应性,学生要建立起学科的重要概念体系; (二)掌握社会体育学科形成原因,对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 (三)理解社会体育对体育学科客观表述的和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功能性。以便解决对体育发展中的布局等各种问题,促使对学科认知组合的不断合理化。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1、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 2、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3、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4、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 重点:社会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化趋势要求建立相应的社会体育学科。社会体育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方法。社会体育学科由于起步较晚,仍不成熟,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难点: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 2、社会体育的产生于发展 重点:社会体育有着一个复杂的概念和术语体系。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曲折阶段。国外社会体育的发展概况。社会体育其结构特点、组成要素和功能价值。现阶段中国社会体育发展方向与体质。 难点:社会体育产生于发展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与生产方式 2、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 3、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 4、社会体育与社会会文化 重点:社会体育与社会的产生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是医治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社会体育对建设社会文化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点: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社会体育与社会会文化。 第三章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 2、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 重点:我国社会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和地位与功能。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做成部分,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调节器,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难点: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和地位与功能 第四章社会体育参与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2、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因素 3、体育人口概述 4、非体育人口

最新体育概论讲课教案

体育概论复习重点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体育的功能:体育的健身功能 (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2)调节和保持身体健康 (3)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4)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品质 体育的教育功能: (1)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2)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 (3)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 (4)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体育的娱乐功能: (1)体育活动不同于为了生存的工作,它是工作之余的活 动,具有放松性,所采用的各种体育项目很多也具有 游戏性。因而,体育活动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体 育具有健身功能也是必然的。 我国的体育目的:我国的体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我国的体育目标: (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我国体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国体育目的的核心内容。其中增进健康主要表现在延年益寿、预防疾病两个方面。 (2)丰富社会文化生活。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希望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运用各种体育手段、方法来锻炼身体,参加各种竞赛和游戏,观赏各种表演竞赛等。 (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一个国家运动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4)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我国体育目的和目标的要求:(1)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所谓中国特色,即我国体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好体育和政治的关系。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人事一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是体育实践的主题。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所创造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 (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体育服务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挖掘人的体能潜力,振奋人的精神。 (4)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所推广的竞技项目已成

社会体育导论考试重点

群众体育: 广义的群众体育是指与高水平竞技体育并存的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群众体育对应于高水平竞技体育);狭义的群众体育则是指在学校和武装力量(军、警部队)中开展的体育之外,在社会一切其他行业或活动领域,在人们的余暇开展的体育(也可以成为社会体育) 体育锻炼: 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联系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社会问题: 是指在体育领域中发生的一种超常状态,影响体育系统甚至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依靠社会和群众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终身体育: 亦称生涯体育。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过程。 农村体育的概念: 农村体育,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家庭体育: 是指以家庭成员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追求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根据家庭成员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健身方法,全家共同参与锻炼的一种体育活动。 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健康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 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10条标准: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刺。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亚健康的定义: 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适, 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 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 称为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 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 前病期等。 引起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①环境破坏②营养过剩 ③运动不足④高度紧张 重复练习法与间歇练习法 的区别: ①重复练习在两次(组)之 间的间歇时间是较自由确 定的,一般在练习者基本恢 复、自己不觉累(到练习前) 的情况下才开始第二次(组) 练习。②间歇练习是在练习 者的身体机能未完全恢复, 就继续进行下一次(组)练 习。 示范法: 是指导者把要教的内容通 过正确的动作,将其变成直 观的形象,锻炼者进行模仿 练习的一种方法。 运用示范法时的注意事项: ①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示范要正确合理③示范 的位置必须使每个锻炼者 都能看清楚④示范的次数 要恰当,示范的时机要合适 预防和纠正错误法: ㈠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㈡纠正错误动作的注意点: ①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 因②抓主要矛盾③根据存 在同样错误动作的锻炼者 人数确定纠正的形式(若是 多数人的错误,则采取集体 纠正的方法;若是个别锻炼 者,则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 式。) 体育人口的概念: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 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 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 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 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 的一种社会群体。 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㈠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 考虑的因素:①国际上多数 国家通行的标准。②我国确 定体育人口的目的。③我国 群众体育的实际状况。 ㈡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 准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 次以上。②每次身体活动时 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身 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评价:这一判定标准不适合 于就学阶段的青少年儿童; 城市工薪阶层;农村居民; 农民工等。 对此标准你有何看法? 你认为我国体育人口该如 何判定? 在这一基本判定标准之外, 再设立一些符合多种人群 市级体育参与状况的标准, 是十分重要的。 与外国相比,差距在哪? ①目前体育人口数量不够 多,但其质量有了很大的改 善。②体育人口总是比发达 国家少,但大大超过发展中 国家的平均水平。③体育人 口在年龄和职业绝狗方面 欠合理等。 如何缩小差距? 我国今后发展体育人口时, 必须注意年龄结构和职业 结构的合理性。在制定体育 人口的发展战略时必须着 重加强置业人群(特别是知 识分子)、中青年人群(特 别是女职工)的体育工作。 非体育人口: 非体育人口,即没有达到体 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群。可 分为两类:准体育人口(偶 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和不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生活方式与社体的关系? ㈠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体的 几个要素:①余暇②生活节 奏 ③生活空间④生活消费⑤ 行为习惯 确定我国社体目的与任务 的依据: ①人的需要②社会的需要 ③社体自身的功能④社体 的思想体系与法律政策 社体的特点: ①健身性与娱乐性②全民 性与普遍性③余暇性与主 动性④多样性与灵活性⑤ 公益性与社会性⑥时代性 与永恒性⑦民族性与世界 性 社体参与的形式: ㈠按照社体参与的强度划 分①体育人口②非体育人 口 ㈡…的时间关系划分 ①终身体育参与②间断… ㈢…的积极程度划分 ①主动体育参与②被动… ㈣…的强制程度划分 ①当然体育参与②或然… 影响社体参与的基本因素: ㈠影响社体参与的个体因 素①体育观念和需求因素 ②个人的身体状况③个人 生活方式④个人经济条件 ⑤个人社会特征 ㈡影响社体参与的外部因 素 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社 体的基本制约因素②文化 构筑了社体的社会氛围③ 管理水平是决定社体参与 水平的重要因素 我国社体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