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两种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与实践

趣 、好学 的境 界。如讲解微生物时 ,可从生活 中最简单 的微 实践性强 的一类学科 ,理论课 应与实验课 同等 重视 。实验课 可加强学生对 细菌分布实验 、细菌培养实验的了解 ,有 助于 素对 细菌 活性 的影 响 ,帮助其 以理论 指导实践 ,掌握在何种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第l 0 卷第7 期( 总 第2 5 3 期) 2 0 1 3 年3 月 综合 医学 Z o n g h e y i x u e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 学教 学方法 的探讨 、 改革与实践
秦庆 颖①
【 摘要 】 目的 :探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 改革 与实践方 法及效果 。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 学校 2 0 1 0 级 医学生 6 O 名 ,开展教学
实践改革 ,同时收集 另一班 级的学生 6 O名 ,由另一老师实施常规教学 。比较 两组教 学效果 。结果 :教学改革实验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优秀
率为 4 8 . 3 %( 2 9 / 6 0 ) , 不及格率为 3 . 3 %( 2 / 6 0 ) , 显著优于常规教学班的 3 3 . 3 %( 2 0 / 6 0 ) 、 8 . 3 %( 5 / 6 0 ) , 比较差 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O . 0 5 ) 。
常见微生 物种类及特 点。对于免疫 学 内容 ,可让 学生思考 : 青霉素超敏反应类型及诱 因机制 ,如何避免 ,人工 自动免疫
与被动免疫联系与 区别等 。通过上述方法 ,可化被动接受为
立适应新时期需要 的医学微生物 与免疫学课 堂教学法 ,是当 今高等 医学专科 学校及基础教育者面 临的重要 问题 ] 。本组 查阅相关文献 ,结合笔者教学实践 ,总结 了医学微 生物 及免 疫学的教学及 改革 体会 ,报 道如 下。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以医学微生物学为例,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通过对实践效果的评估和教学模式的优化探讨,深入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推广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实践、教学效果、教学模式优化、推广、未来研究、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
由于学科内容繁杂、实验设备昂贵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探索一种更加高效、灵活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深入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实践效果,以期为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实践验证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效果;2.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影响;3.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4.为进一步推广和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探讨和实践验证,旨在为医学微生物学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两种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医学微生物学两种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比较王恺斌;边藏丽;王超;李侃【摘要】建立命题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和PBL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考核对两者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PBL设计性实验教学班的思考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方面优于命题设计性实验教学班(P<0.05),PBL设计性实验教学班实验内容相关的笔试成绩高于命题设计性实验教学班(P<0.001).PBL设计性实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年(卷),期】2011(013)003【总页数】3页(P248-250)【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作者】王恺斌;边藏丽;王超;李侃【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部,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部,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部,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部,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战略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各高等医学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1]。
国内部分高等学校在医学实验教学中,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6]。
为建立一种较好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本研究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施了命题设计性实验和基于病例的PBL设计性实验,并对两种不同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
1.1 研究对象以我校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57人)进行命题设计性实验教学,另一个班(54人)进行基于病例的PBL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学时均为12学时;每个班均分两大组,分别在两个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每个班的实验教学过程均为相同的两位教师完成。
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方法与效果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方法与效果分析在医学的学习中,微生物学及免疫学都是基础和必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情和学习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计划,这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中非常重要。
以往常规的教学计划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已经显现出了诸多不足,因此创新、科学、务实和高效的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依据过去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整理出具体可行新的教学改革计划,并进行了实践,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以本院校2017级的一班医学生50名为研究组,采用改革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而另一个班的50名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称为观察组,两个班级的男女同学比例相近,而且年龄也不存在太多差异,两组学生的基本资料和不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差异值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和以往的教学计划,而研究组采1/ 4用教学改革的模式进行授课,具体的实行计划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重视绪论的重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主动性是学习的首要条件,而绪论就是开始,是一本书的诠释,若能通过生动而丰富的讲解,焕发学生对于本书的探索欲,这便是好的开端。
可以与实际生活先结合起来,再引入医学,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对于生活和医学的重要性以及无限可开发的可能性,也可以结合历史,将历史中几次严重的疾病大爆发多用微生物的角度去解释,顺便带领学生去回顾微生物的发展史。
将日常的小疾病和抵抗力融合起来,讲解免疫力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机制,充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1.2.2改革教学理念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让学习中本该是主角的学生反而被动而且被抑制,微生物和免疫学都是较为抽象的学科,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改革教学将采用启发性的模式,将提问和探讨变成课堂的一大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主动性。
在讲述了微生物的课程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对微生物的类型进行划分,认识分布在自己身体中的微生物,从而达到对医学相关病原的了解,并且知晓每一种微生物的特性基本特性、致病机理、相关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关系紧密的学科,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并以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为基础,倡导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以及利用多种教育技术,全面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吸收课程知识,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当教师准备上课时,最重要的是用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方式来讲授《医学微生物学》。
把实验室和课堂授课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旁拍和讲解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微生物特性和机制,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巩固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曾经发生的现实案例,将微生物学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案例中来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既使学科知识繁杂,又不失兴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网络、多媒体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微生物学知识。
这种实践将深入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变,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投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后,在执教《医学微生物学》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以及在课堂口头演示等,让学生们更有仪式感地去参与每一次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对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构思,希望以这些新颖的教育技术来抓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近2.5:1,实验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往中职检验专业微检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参与实验设计和准备,而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由于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实验课的新鲜感和对知识的渴望,失去对实验的兴趣[1]。
为此,课题组在10级高职检验专业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将设计性实验应用于《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并将其与科研项目结合进行,试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平台,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0031 设计性实验的应用1.1 设计性实验的内涵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并加以完成的实验,既可以结合课程教学,也可以结合科研项目进行[2]。
1.2 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高职院校卫生保健工作,我们将设计性实验项目定为“我校学生浅部真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原因是:在现代临床感染规律的变迁中,机会感染占有重要比重,而真菌在机会感染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
故真菌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是医学检验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项目。
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癣病是一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
由于高校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易造成该组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4]。
通过调查,力求加强学生和学校对真菌感染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为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3 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1.3.1 介绍实验项目、目的、要求和考核方法项目:我校学生浅部真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早在1969年“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论坛得到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被欧美等国家不同程度地采用。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目标明确,自我指导学习,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1,2]。
其目标是:运用基础与临床知识,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创造力。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研究的对象病原微生物与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密切,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3]。
因此,我们在右江民族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中实施了PBL教学。
现将情况总结如下:1 PBL教学的实施过程1.1 实验前准备在设计性实验之前,学生通过前期实验课的学习,掌握了与医学微生物学有关的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学检查(取材、制作涂片、染色、镜检)、细菌的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
为PBL法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1.2 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案之前,以综合性实验的病例讨论为例,例如腹痛腹泻病人的肠道杆菌鉴定,指导老师重点讲解怎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判断病因(可能是由哪些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实该病因,同时对实验的结果有所预测等。
通过对综合性实验的病例讨论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一般程序,掌握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最基本的知识,之后,指导老师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上重点掌握的且与临床密切关系的章节内容,提供临床病例,例如化脓性感染的病人发热等体征和白细胞升高等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让小组同学(一般几个同学为一组)以病例当中提出的问题为中心,根据病人的体征和检查结果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设计该病例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的实验方案。
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上学 习 了细菌 培养 鉴 定 的基 本 理论 知 识 , 就 可 以选 择 合适 的实验 内容 进 行 小题 目设 计 教 学 , 采用 穿 插
不一致会使实验结果失去可信性 和说服力, 在方案
中有必要 规 定 无 菌 棉 拭 子 擦 拭 手 指 皮 肤 面 积 要 相
基金项 目: 中华 医学会 医学教育研究课题基金资助项 E t ( 2 0 1 0— 1 5 — 4 2 ) ; 济宁医学 院教育课题基金资助项 目( 2 0 0 7 — 3 7 )
性教 学模 式更 能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 医学微生物学 ; 教学模 式 ; 设计性实验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7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2 0 9 5—1 4 5 0 ( 2 0 1 3 ) 0 4— 0 3 8 2—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2 0 9 5—1 4 5 0 . 2 0 1 3 . 4. 0 2 7
较 应用碘 酒 消毒前 后 的差 异 ; 采 样 接 种也 可 以设计 为手指 直接在 固体 培 养 基上 按 手 印 , 还 可 以是 用 无 菌 棉试 纸擦拭 手指 皮肤后 接种 到液体 培养 基 中。教
师要对 每个 小组 的设 计 作 出评 价 , 指 出设 计 环 节 中
的不 足 , 允许 学生 补充 纠正 , 别 的讨论 小组 也可 提 出 建议 , 经过 补充修 正 , 使 设计 方案更 加严谨 、 合理、 可 行 。如 同学 们认 识 到 , 若 两 个 实 验组 采 样 接 种 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并培养 学生的科研能力。
关 键 词 : 医学 微 生 物 学 ; 教 学 方 法 ; 实 验 教 学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2 9 3 0 5—15 2 1 )3— 2 8— 3 D ]1 .9 9 JIS 2 9 4 0f0 1 0 0 4 0 O :0 3 6/ .S N.0 5—15 .0 10 .8 4 0 2 1 .3 1
Ci ) hn a
Absr c t a t: T sa ls te s e i c r p sto s de in d x rme t e c i g o e t b ih h p cf p o o i n sg e e pe i n ta h n mo e n t i i d la d he PBL de in d x rme t lta h n sg e e pe i n a e c i g
・
实验 教 学 改革 与实 0 年3 ,( 础 学 育Bi ea dan,1 月13 a d l ci 21 c cE o 3
医学 微 生 物 学 两 种 设计 性 实 验教 学模 式 的应 用 及 效 果 比较
王恺斌 , 边藏 丽 , 王 超 , 李 侃 ( 长江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部, 荆J 303 J I 42 ) I I 4
Appl ato an c pa io o wo de i ne x rm e a e c ng m o li m e i a ir bi l y i in d om c rs n f t sg d e pe i nt lt a hi de n d c lm c o oog
摘要 : 建立命 题设 计性 实验教 学模 式和 P L设 计性 实验教 学模 式 , B 并采用 问卷调 查和 实验 考核对 两者 的教 学效果进行 比 较 。P L设 计性 实验教 学班 的思考理解 能力、 B 综合9 纳能力等方 面优 于命题设 计性 实验 教 学班( 0 0 ) P L设计性 实验 3 - P< .5 ,B 教 学班 实验 内容相 关的笔试成绩 高于命题设计性 实验教学班( 0 0 1 。P L设计性 实验教学能有 效提 高 学生 的综 合分析 P< .0 ) B
Ke r s me ia c o il g ; ta h n t o e p r n a e c i g y wo d : d c lmir b oo y e c ig me h d; x e i me tl a hn t
培养创 新 型人 才 是高 等 学 校 的 一项 战 略 任 务 。 如何 培养学 生 的综合 分析 、 用 知 识 和科 学 研 究 能 应 力, 提高学 生 的创 新 能力和创 造 能力 , 目前 高 等教 是 育 面临 的一 项重 要 课 题 。近 年来 , 着 我 国高 等 医 随 学教 育改革 的不 断深 入 , 养具 有综合 分析 能力 、 培 创
t xm nt nta eseic rpsi s ru ( ensoe 9 1 5 1 )( < .0 )T eP Lds ndepr e tecig e ea ia o nt pc ooio op m a rs .2± .0 P 00 1 . h B ei e xei n ahn n i h h i fp tn g c 7 g m t
s i s ru P< . 5 . h B ru a s nf a t i e io o p( 0 0 ) T e L go ph s i ic nl h h r(men so s 4 0 4 3 )i tee p r e t o tn rl e r — tn g P g i y g a c r . 7± . 5 n h x ei n c ne t e t w i e8 m ad t
mo e . ig t e q e t n ar s a d te e p r n kl ts n h x e i n o t n eae rt n e a n t n t o ae t er d 1 Usn h u s o n i n h x e i i e me ts i e t a d t e e p r l me tc n e tr ltd w i e x mia i o c mp r h i t o ta h n f cie e s T e P L go p h ssg i c n l i h ri h o r h n in a d t e s n h sz ga i t a es e i c p o o e c i g ef t n s . h B ru a inf a t h g e t e c mp e e so n h y t e ii b l y t n t p cf r p ・ e v i y n n i h h i
WA G K i i, I NZ n— , N hoe a ( etfP t gnc il y M dcl col Y nt n e i , nzo 30 3 N a— n B A agl WA G C a ,t l Dp ah eiBo g , ei ho agz U i r t J gh u 4 2 , b i o o o aS f o e v sy i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