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七章 心理问题分类与症状识别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第七章 心身疾病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 熟 悉 了 解 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心理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心理问题的分类与诊断
目录
• 引言 • 心理问题的分类 • 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 • 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 心理问题的治疗手段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心理问题分类与诊断是心理学领 域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问 题的类型、特征、诊断标准和治 疗方法。
02
心理问题分类与诊断旨在为心理 障碍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 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恢复心理 健康。
详细描述
适应性心理问题包括适应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于生活 环境或生活事件的改变而引发的,如失业、离婚、亲人死亡等。患者常常感到 痛苦和无助,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治疗。
人格障碍
总结词
人格障碍是指一组以持久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通常伴随着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的 障碍。
总结词
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心理测验法是一种客观的诊断方法,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 验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常见的心理测验包括 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情绪测验等。心理测验法可以帮助 诊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心 理测验法需要使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并且需要遵循严格 的施测程序和评分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康的沟通和互动模式。
心理社会干预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提供预防、教育和支持服务,以促进 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
职业心理健康服务
提供针对工作场所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以缓解工作相关的心理问题。
危机干预
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 如灾难、暴力事件等。
精神卫生法律和政策
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以保护 精神卫生患者的权益和促进心理健康 服务的发展。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七章心理应激与调节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七章心理应激与调节
五、应激的结果
应激的结果有两种:1、适度应激是人体正 常发育和维持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应) 2、过渡(过强或者时间过长)损害健康。 (适应不良)
第三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
•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1、适度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适度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动 的必要条件
2、把有 值价但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酸葡 萄心理);把本不值钱但已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好的( 甜柠檬心理);给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找个其他理由或 者其他的人担代其过错(推诿心理)。三者均是为掩 盖其错误或失败,找个合理的说法,以求内心的安宁 。这是使用的“合理化”。也具有代表意义。阿Q的 “精神胜利法”就属于心理防御机制。
五、学会放松技术 就是我们在前面情感一章中学过的 “放松训练法”,主要就是使自主神 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处于低活动水平 来降低心理应激水平,减轻心理生理 反应。必要时,可以使用抗焦虑抑郁 等镇静剂。
回顾本节课内容:心理应激的调节有五种,即调 整对事件的认识;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心 理环境;采用防御机制;学会放松技术。
没有紧张无所谓松弛;没有痛苦难以品尝幸福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应激下的临床表现(直接引起不适或疾病) (2)对已有疾病的影响(加重或引发病)
(3)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造成易感并导致新的疾病)
(一)心理应激下的临床表现 1、急性应激表现:急性焦虑、血管迷走、过度换 气综合征 2、慢性应激表现:症状同急性,但不强烈。慢性 心理应激典型综合征:“神经血管性虚弱”
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举例:一个艾滋病患者利用打工所 得的钱进行检查治疗,争取延长生 存时间的经过。 小结:解决问题的期望值高,造成 过度紧张和失败后的痛苦;期望值 低了,缺乏奋进动机,解决不了问 题,也要造成痛苦。正确的应对方 式是重新确定目标,改变应对困难 的方法。

07第七章 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07第七章  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心理不健康状态可以含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可疑神经症)。
(四)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是运用“三原则”进行区分的。 违背三原则就属于心理异常的范畴。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⑥康复能力。 ⑦心理自控力。 ⑧自信心。 ⑨社会交往水平。 ⑩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异常
图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图示
(三)心理不健康
如果把健康心理作为一个常模,健康心理就在这个常模内波动,健康心理 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在某些非常规条件下,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 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性的影响,那么,这时的心理状 态称为“不健康心理”状态。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动态失衡的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心理(mind)
心理是心理现象的简称,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又 可分为认知过程(cognition),情感过程(feeling process),意志 过程(will process),简称知、情、意。人格(personality)包括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动力性 的成份,包括需要、动机、信念、兴趣、人生理想与价值观等。
(二)人格的特点
(三)人格对健康的影响
1.气质与健康
(1)气质的概念:
气质
(temperament)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
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 情。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原则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原则

心理问题的划分及鉴别标准需要区分的是:1、重性精神病与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区分的重点——自知力、求医行为..2、神经症与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区分的重点——心理冲突的性质..2.1 心理冲突有常形与变形两种..2.2 常形与变形的区分有两个标准: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是否能区分开道德与不道德、是否与现实有直接联系..如出现第三者后;在离婚与不离婚中矛盾;这就与现实事件直接联系;并能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常形..如一个人整天想着是该吃饭还是不吃饭;与现实事件无直接联系;并且无法区分开道德与非道德性质..这就是变形..2.3 心理冲突如是常形;就可能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最多是心理障碍2.4 心理冲突如是变形;就可能是神经症..3、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3.1 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3.2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解脱、持续时间长久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4、在心理诊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词: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4.1 非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即是指:除了重性精神病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4.2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又被称为可疑神经症: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4.3 因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以总结为: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我们可以把心理诊断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诊断结果按严重程度做如此划分: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原则表格整理关于泛化:泛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发生;遵循刺激——反应原理;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象就是外在的刺激物环境、生活事件等或者说这些刺激物引起了这些反应..求助者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果不再仅仅被最初的刺激事件引起;或者说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那么;这种现象就叫泛化..以上各类问题的泛化程度不同;所以问题的分类性质就有本质区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主要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反应是否泛化这四个维度出发..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注:对青少年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别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两个方面..严重心理问题:考试吧网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2月到半年内..神经症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较长三个月以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症状已具有某种较典型神经症的表现;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较神经症轻、持续的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联合型瑞文测验瑞文测验是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属于渐近性矩阵图;整个测验经修订;发展成标准型、彩色型、高级型..瑞文测验联合型是将瑞文测验的标准型与彩色型联合使用;一共有72张图组成;这样可使整个测题的上下限延伸..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AB、B、C、D、E六单元;前三单元为彩色;后三单元为黑白;每单元都有一定的主题;题目的类型略有不同..各单元要求的思维操作水平也是不同的..测验通过评价被测者这些思维活动来研究他的智力活动能力..每一单元中包含有12道题目;也按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排列..每个题目由一幅缺少一小部分的大图案和作为选项的6——8张小图片组成..测验中要求被测者根据大图案内图形间的某种关系——这正是需要被测者去思考;去发现的;看小图片中的哪一张填入在头脑中想象大图案中缺少的部分最合适;主要用于智力的了解和筛选..瑞文测验联合型适用年龄范围5岁到75岁瑞文测验适用人员的范围不同的职业;国家、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用;甚至聋哑人及丧失某种语言机能的病人;具有心理障碍的人仍可以用瑞文测试..瑞文测验要求测验在40分钟内完成..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幼儿及弱智者在个别施测中当进行到C、D、E三单元时;每单元如连续3题不通过;则该单元不再往下测;未测单元都按不通过计A、AB、B单元必须做完瑞文测试结果包括:计分及评定瑞文测验验一律为二级评分;即答对给1分;答错为0分..将总得分再换算成年龄组标准分;再得到百分位等级;从而得到IQ值..智商解释:90-109;中等;110-119;中上;120-129;优秀;130以上超常;80-89;中下;70-79;边缘;70以下;低常缺陷..ICD-10: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 ..是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十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WHO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通称为ICD-10..1893年第一版;10年一次修订; ICD-9 1975年;ICD-10 1994年日内瓦.. ICD分类原理:依据疾病的四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ICD-10:《国际疾病分类》10精神与行为分类DSM—Ⅳ: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普通心理学07感知觉

普通心理学07感知觉

第七章感觉与知觉〖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本章术语〗第一节感觉知觉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第三节空间知觉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Tau效应Kappa效应第五节运动知觉似动知觉PHI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瀑布效应第六节错觉日月错觉第一节概述一、感觉及其神经信息加工(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心理问题辨识与分类

心理问题辨识与分类
观察对象的情绪状态
留意观察对象的情绪变化,如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愤怒等, 以及这些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观察对象的社交互动
关注观察对象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如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流、是否 能够建立亲密关系等。
谈话法
建立信任关系
01
与观察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使其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倾听技巧02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家庭、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通过 辨识和分类心理问题,有助于为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干预,促进心理 健康。
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01
02
03
影响广泛
心理问题涉及各个年龄段、 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 人群,其影响范围广泛。
后果严重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个体出 现焦虑、抑郁、自杀等严 重后果,甚至可能引发社 会问题。
心理问题的分类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心理问题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两大类。
一般心理问题包括适应障碍、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通常不会对个体的日常 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严重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 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人际关系问题
可防可治
通过及时辨识和分类心理 问题,可以采取有效的预 防和治疗措施,减轻心理 问题的危害。
02 心理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心理问题的定义
01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 和行为方面出现的异常或困扰, 可能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工 作和学习。
02
心理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事件、个 人经历等。
提高观察力与沟通技巧
观察非言语信息
注意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信 息,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七章 心理干预

第七章 心理干预

叙述的事情感兴趣,希望按此内容继续谈下去。
六、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四)内容反应技术: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治
疗者把患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
再反馈给患者。
(五)情感反应技术:是治疗者用语词表达患者
所谈到、所体验到的感受,即对患者的情绪反馈。 (六)面质技术:对患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当面提 出质疑,常见的有言行不一、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前后言语不一致以及治疗者和患者意见不一致等。
二、主要方法
(一)基本技术
1、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疗法最主要步骤,弗洛伊德 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发掘出无意识之中的 症结所在。 要求病人毫无保留地述说他想说的一切。甚至是 一些荒谬或奇怪的想法。达到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被 带入意识,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以重建现实的、健 康的心理。
第七章 心理干预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第一节 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概述
一、概念与简史
(一)概念
1、心理干预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
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
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包括针对普通人群进行健康促进的教育,对
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运用心 理治疗的手段对已经患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治疗者 治疗手段 治疗程序 治疗对象 治疗的目的
相关的概念

心理治疗与心理帮助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病人 适应性 问题 矫正重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一、人格障碍 二、性心理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一、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异常生活风格和人际关 系模式。 【症状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 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 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 续2年。
第二节 神经症
一、恐惧症 二、强迫症 三、焦虑症 四、躯体形式障碍 五、神经衰弱
第二节 神经症
神经症的定义
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 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 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 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 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 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 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本讲提纲
第一节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 第二节 神经症 第三节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第四节 精神障碍
第一节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 二、严重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
第一节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
定义: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性的控 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判断条件: 现实因素导致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 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性控制下,能始终保持行为 不失常态,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但效率有所下降; 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在最初事件,没有泛化。
第二节 神经症
一、恐惧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明知没 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生育伴有显著
(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在正常人,要么对这些对象不产生恐怖,要么恐惧 的程度很轻,完全能自我控制。而恐怖症病人的恐惧则显得不切实际,没 有道理。 (2)病人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对所怕处境的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 大学生中常见的有社交恐怖和广场恐怖。社交恐怖主要表现为怕在社交场 合讲话,怕进入教室、会议室,怕在人前抛头露面等。病人常觉得自己表 情、眼神不自然,并认为别人发现了自己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 视别人的眼睛。
第二节 神经症
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与一般心理冲突的区别
一个人的心里同时有两种互不相容的情感、欲望、 行动倾向或生活态度,当事人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 一个,又无法将二者在更高的水平上加以整合,从 而感到精神痛苦,这就叫做心理冲突。 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与一般人的心理冲突不同,它有 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以下几个特点: (1)感到很痛苦 (1)感到很痛苦 (2)持续时间长 超过3 持续时间长, (2)持续时间长,超过3个月 (3)它妨碍了个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3)它妨碍了个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第一节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
二、严重心理问题
定义: 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 初始情绪反应强烈, 持续时间长久, 内容充分泛化, 影响心理活动的多个方面, 内心深感痛苦,自身难以摆脱, 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第一节 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
二、严重心理问题
判断条件: 现实刺激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分别体验到不同的痛苦情绪;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对社会功能有一定 程度的影响;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 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 泛化。
第七章
心理问题分类与症状识别
心理问题分类
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
心理异常
人 格 障 碍 精 神 分 裂 症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神 经 症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异常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主客观世界相统一: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 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 保持一致性。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知、情、意相互统一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从完整的疾病单元分类: 从完整的疾病单元分类:用于临床诊断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第二节 神经症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 神经症。强迫观念有: ①强迫性怀疑。病人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仍然放心 不下,如信已投入邮筒,却总是怀疑是否贴了邮票。 ②强迫回忆。对往事、经历不能摆脱地反复回忆。 ③强迫性联想。对于所听所见的某一事物,总是以 强迫意向和行为为主的强迫症主要表现为总出现与 正常意愿相反的欲望和冲动,或不能自主地重复做 自己认为毫无必要的行为。
第二节 神经症
五、神经衰弱
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 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 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 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 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第二节 神经症
二、强迫症
强迫性行为有:反复洗手、洗衣服;反复查看门是 否上锁;强迫性的计数(如数台阶、电线杆);强迫 性的仪式动作(此种仪式动作在患者心中往往有某 种象征意义,如一患者进门必先进二步,退一步, 表示他父亲的病能逢凶化吉) 。 强迫症的突出特点是因为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而 造成精神痛苦。病人意识到自己的观念、行为是不必要、
第二节 神经症
四、躯体形式障碍
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 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 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 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 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 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 [症状标准] ① 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严重性与实际情况明显 不相称),但不是妄想;② 对身体健康过分关心,如对通常出 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 ③ 反复就 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 能打消其疑虑。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第三节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分类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癔症型) 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第三节 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二、性心理障碍
(1)性身份障碍:当事人有变换性别的欲望。如 变性癖。 (2)性指向障碍:对不能引起正常人性兴奋的人 或物感兴趣。如影恋、自恋。 (3)性偏好障碍:采用与正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 为满足性欲。如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恋兽癖、 发恋、足恋、肛门恋、尿道恋、便溺恋、虐恋(施 虐狂和受虐狂)、裸露癖(露阴癖)、摩擦癖、恋 童癖、窥视癖(窥阴和窥体)、色情狂、性爱狂、 慕男狂。
第四节 精神障碍
一、精神病典型症状 二、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 三、精神病的早期识别
第四节 精神障碍
一、精神病典型症状
精神病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目 前,在大学生中,精神病患病率为0.2‰左右,成为 影响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的首要疾病。 精神病是指一组严重精神障碍的疾病,由于丘脑、大 脑功能紊乱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 方面的异常。常出现各种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理症状, 同时现实检验能力和社会功能严重下降,自知力缺乏。 精神病的典型症状有三个,自知力的部分或完全丧失, 幻觉和妄想。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三版(2001,CCMD一3)
一、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酒类、阿片 类、大麻、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 草等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三、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轻性躁狂症(轻 躁狂)、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轻性抑郁症(轻抑郁) 四、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五、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 性呕吐,儿童期拒食、偏食、异食症等儿童进食障碍 六、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 七、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八、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九、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诈病、自杀、自伤)
不合理的,是一种“毛病”,病人花了很大努力去纠正、克制 自己(反强迫),但总是不成功。结果总是对自己要做强迫动 作、要出现强迫观念提心吊胆,弄得更敏感,反而加剧了强迫 症状的出现,因此非常痛苦,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第二节 神经症
三、焦虑症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 广泛性焦虑两种。 1.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 1.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 ①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 测; ②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③ 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 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 感等痛苦体验; ④ 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 事后能回忆 [病程标准]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 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