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

合集下载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唐晓燕[摘 要]从词的艺术风格的几个方面对苏(东坡)辛(弃疾)词进行了比较。

苏辛对传统题材与音律的突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在词史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辛在题材上予以扩大。

苏以诗为词,辛以文为词。

苏开创了豪放派一代词风,使词终于摆脱了旧体艳科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载体;辛往往喜欢以文为词,词中常杂以文言句式和文言虚词。

苏词旷达;辛词雄健。

两人同为豪放派词的两大代表人物,苏的词风主要倾向于飘逸奔放、清新旷达为主。

辛的风格主要倾向于雄浑、慷慨、悲壮。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由于苏辛两人所处时代不同和生活思想经历有别,所以两人的词作也同中有异。

[关 键 词]苏东坡;辛弃疾;词风;比较研究在两宋豪放派的词人中,苏辛齐名,俱为巨擘。

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苏东坡还是辛弃疾,两人都为宋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后世宋词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两人在遭遇困境时,均能够言行合一,始终不忘却自身的理想,将自身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充分地融入词中。

两人的政治生涯虽然有所相似,政治抱负均没有得以实现,但是由于自身所处时代的差异,以及思想的不同,两人的词作同中有异,本文主要从苏辛词风的异同比较苏辛词。

一、苏辛对传统题材与音律的突破词原是民间之物。

从现存的《教坊记》曲名表和敦煌曲子来看,它的题材是宽广的,思想是活泼的,风格是清新的,《教坊记》曲名表中,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拾麦子》《麦秀两岐》《拔棹子》等曲名,有反映边塞生活的《牧羊怨》《叹疆》等曲名。

从《敦煌词》看,其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①。

到宋初,它已经偏离了生活与现实。

所以尽管它浓妆重抹,但掩盖不住内容的空虚,这就给宋词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②,在宋代即被认为脱去香艳窠臼,“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③,在词史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放——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内容摘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旷达豪放比较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思想内容、个性特点、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心境上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①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一、思想之比较(一)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

以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二)辛弃疾的思想特点正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摘要]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把农村题材引入词坛,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一代农村词风。

农村词盛于稼轩时代,辛弃疾以同样的手笔突破了词坛上“绮筵公子”,“词为艳科”之类的形象,挣脱束缚,创作以农村农家生活为题材的新词章。

二人的农村词,既有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和农民形象的塑造的相同点,也有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农村词异同点一、苏、辛农村词的相同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词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虽然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农村,但并不把它们当农村词看。

的确,和万紫千红、春机盎然的农村诗领域相比,农村词的领域显得格外荒凉,幸亏有苏辛两位大词人并不算多的农村词给词领域添得一丝生气。

苏轼以《浣溪沙》组词五首有开创之功,真正把农村词创作推上高峰的是在两宋词坛上和苏轼双峰并峙的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因他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主张,使他在政治生活中备受歧视和排挤,两度致仕,隐居农村,第二次闲居江西上饶更长达二十年之久,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他有机会接近农民,目睹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污浊不堪的官场相比,农村的优美风光和农民的淳朴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以此表现他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情感,创作了相对较多的农村词。

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人。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这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并不是很大,但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之多,辛弃疾这些词的创作明显有受苏轼的影响,二者的农村词有相同点,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和表现手法上。

1.农村场景的描绘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词人,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

他在任密州、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作者姓名:王菁闫寒陈婕赵彧指导教师姓名:韩彦娜王艳志单位: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摘要: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宋词,异同正文:一、生平比较(1)苏轼生平①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次子,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

词集有《东坡乐府》。

(2)辛弃疾生平②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

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现存词六百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词风比较(1)苏轼词风a.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b.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c.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辛弃疾词风a.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b.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c.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d.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作者姓名:王菁闫寒陈婕赵彧指导教师姓名:韩彦娜王艳志单位: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摘要: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宋词,异同正文:一、生平比较(1)苏轼生平①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次子,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

词集有《东坡乐府》。

(2)辛弃疾生平②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

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现存词六百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词风比较(1)苏轼词风a.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b.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c.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辛弃疾词风a.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b.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c.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d.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三、艺术手法比较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是“以诗为词”。

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那么,何谓“要非本色”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可见,“词之本色”是谐音律,意境也大多纤弱凄婉,因此,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

而论及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

程千帆先生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是继苏词之后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

在六百多篇作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总之,对于这位词人说来,凡是可以写进其他文学样式当中的生活,也都能够将其写进词里。

我们说苏轼是…以诗为词‟,我们同样可以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词。

到了这位作家手里,才算是将一切樊笼都打破了。

”严迪昌、邱俊鹏、刘乃昌等在《苏辛词风异同辨》一文中,更准确地区分苏辛词风的异同,见出辛弃疾对苏轼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对辛词的语言,古人早已指出他对经、史、子及唐诗语言的继承,他创造性地以文为词,以至将古人的散文句直接用入词中,因而使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理语、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突破了前人的局限。

四、词作比较(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③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矶,抚今追昔,写下这篇气概凌霄的名篇。

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大开大合,意境宏阔,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具宏阔背景及邈远时间跨度的抒情空间。

然后将当年鏖战的场所置于险峻礁岩及咆哮江涛布景下加以渲染,以惊心动魄的气势,激发人们对威武雄壮的历史大潮的震撼。

下片以疏快的笔致,突出在赤壁一战中决战决胜的英雄周瑜,以对他的潇洒从容的英武举止和青春才干的仰慕,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

尽管下阕流露出英雄失落的忧忿,全词仍激荡着动人心魄的阳刚之气,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它高屋建瓴,气势宏大,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为宋词之典范,千古之绝唱。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④辛词豪放而沉郁,苏词豪放而飘逸。

辛词发展了苏轼的词风,慷慨纵横,雄奇豪壮而又苍凉沉郁,是苏词的继大成者。

《水龙吟》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写在当时投降派把持南宋、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对金屈辱求和的时期。

这首词写的慷慨悲壮、深沉曲折,表现了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郁闷和任时光流逝,虚度年华的悲愤。

深刻揭示爱国志士迫切需要收复中原,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和壮志难酬的内心痛苦。

这种悲愤的感情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它与当时整个民族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

词开篇以苍茫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恢宏。

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诗人如离群孤雁一样,宝刀不能为用,忧愤塞胸。

下片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磊落胸襟。

叹息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垂下英雄热泪。

此篇主题含蓄深刻,情感复杂丰富,风格悲壮沉郁,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⑤这是一首咏物之作。

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达到物与神之间的境界。

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便抓住了杨花的特点,接下以“无人惜”的意脉贯下,一反历来诗人对杨花的评价,提起“无情有思”一篇精神。

由此发端,将漫天飞舞的杨花喻为美人,她正在梦中“随风万里”,寻找情郎的游踪,终至美梦被黄莺的啼叫惊破。

上片体物,花与人糅合,饱含情愫。

下篇就杨花事议论抒情。

“不恨”三句,突出伤春幽恨。

花已飘落,断无重上枝头之望,最令人伤感。

晓雨过后,杨花“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令人心寒。

那流水化为一池的浮萍,仔细辨认,不是杨花,分明是离人点点滴滴的眼泪!此词将佳人惜春伤别的意旨,巧妙融入杨花的形魂与故实,似真似幻,不即不离。

词意朦胧,优美缱,造成意境的空灵飘渺。

(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短小词作。

这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所做的反省和总结。

正因为词人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积蓄了太深的忧愁苦闷,深深了解了人生的无奈,才醒悟到年轻时单纯的热情和幼稚的冲动是多么可笑又令人留恋!可是这满怀的忧愤去向谁诉说呢?这深沉的忧思说出来谁又能懂得?谁又在意呢?只能淡淡的吐出一句谁也听得懂谁也不会去追究的话:“天凉好个秋”!这首词语言简单朴实,却高度提炼了人的一生,蕴含着绵长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沉落寞的沧桑况味。

五、整体对比世人习惯将苏、辛并称,作为“豪放词风”的代名词。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人生经历、人生观的不同,势必会使他们的豪放词风朝不同方向发展。

而最终,苏轼的词风定格在了“豪壮”上,而辛弃疾的词风定格在了“悲壮”上,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

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

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

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

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

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

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

怀揣一块永远也晤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不少人对苏词,特别对其“以诗为词”的特点提出了批评。

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说他“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则称之为“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词论》)。

这些意见都是从词的传统标准、传统观念来提出的,而忽视了苏轼使词得到解放,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这一重大意义。

即便苏词中有些是“不协音律”即不合适演唱的,也未必是什么毛病。

脱离音乐的书面化的词和与音乐紧密配合的词,未尝不可同时存在。

而辛弃疾,则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