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穴位治百病

三大穴位治百病
三大穴位治百病

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

忙碌的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您一定要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早上晨起或睡前按摩,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生病方知健康好!祝您健康!

在這裡,請中醫師為大家嚴選出最常用的3大速效穴位,

一按即可有效消解現代人身體常出現的多種症狀,可說是忙碌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明星穴點,沒病時常按也有保健強身的效果!而且穴位位置簡單好記,可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早上晨起或睡前按多多按摩,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

■風池

有效症狀:感冒、失眠、頸項僵痛、中風、頭痛、頭暈、醒腦明目、腰背酸痛、眼睛疲勞、宿醉、落枕、經痛。

重要性:是治療感冒風邪的特效穴道,是治頸項強痛時的常用穴。

穴位尋找:位於頭部後方,往耳後尋找,碰到骨頭突出處,再往靠近髮際的凹陷處下方。

按法:以雙手大拇指分別抵住二邊穴道,用力按壓4?5次。

■百會

有效症狀:頭暈、頭痛、眼睛疲勞、鼻塞、神經痛。

重要性:在頭頂上,是手足三陽、督脈及足厥陰眾多經脈交會處,故稱為百會,是重要穴位之一,可治百病。

穴位尋找:在頭頂正中央,位於左右兩耳的連接線與眉間的中心線交會處,按壓會有鈍痛感。

按法:以中指按壓百會穴,每次3?5秒,反覆按壓4?5次。

■合谷

有效症狀:頭痛、口腔炎、喉嚨腫痛、發燒、眼睛疲勞、神經痛、腸胃不適、腦神經症狀、高低血壓、過敏性鼻炎、胃痛、牙痛、生理痛、感冒。

重要性:治牙痛、腸胃病、面部五官疾病的常用穴,應用範圍很廣。

穴位尋找:位於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處,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左右手一。按法:以大拇指往手腕的方向用力按壓4?5次,並作圈狀按摩。

按摩人体补肾的三大穴位

按摩人体补肾的三大穴位 转载 涌泉穴肾经太溪健康 1、涌泉穴——补肾固元的“长寿穴” 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黄帝内经》上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按摩涌泉穴的好处,有歌诀云:“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能益气精神,诃护三宝物;识得其中趣,寿星随手摘。”可见,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2、太溪穴——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所以肾是人体元气之源。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古代很多医家面对垂危的病人,多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刺激太溪穴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所以可以经常按揉太溪穴,每次每个穴位5分钟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当然在肾经的流注时间,即下午17~19点时按摩的效果更好,按揉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胀的感觉之外,还要有麻麻的感觉。

3、关元穴——封藏一身真元之处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叫元气。中医认为元气禀于先天,藏在肾中,又依赖后天精气充养,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元气是与生俱来的,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又依赖后天的充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减少,人就会呈现衰老的态势。怎样才能更好地守护元气呢?刺激关元穴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关元穴就像人身体的一个阀门,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让它不泄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汇之处,也是元气的关隘。 刺激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打个比方,元气就像是父母留给我们的一笔遗产,它的多少是一定的,我们每天都取出一笔使用,时间一长这笔遗产就被使用殆尽了。怎么让这笔遗产的数目不至于减少太快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努力挣钱,存一些钱供自己使用。刺激关元穴的作用就相当于给自己存钱,自己存的钱多了,对父母遗产的使用才能减少。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2011-06-11 09:32:11|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转载自古本堂绿疗馆《祁三针针灸》 一、四神针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0.8— 1寸。 二、智三针 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部位: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0.8—1寸深,捻转针法。 三、脑三针 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位置:脑户穴在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脑空:在脑户穴左右各旁1.5寸处。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 四、舌三针 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五、颞三针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六、定神针 穴组: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十个疏肝穴位

太冲穴 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头晕脑胀时,太冲穴让人神清气爽;有气无力时,太冲穴能帮助补足气血;心烦意乱时,太冲穴可志定神安;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使人心平气和。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的骨缝之间,向后约3横指宽处有一个凹陷,太冲穴就位于这个凹陷中。使用指头压迫,会感到脉动。应用此穴时,在双侧穴位上用拇指指端用力按揉,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每次一般按揉3~5分钟。 角孙穴 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按摩此养生穴位,可舒肝治头痛。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孙穴后会打嗝,说明起到了一定的疗效。这个穴位对于着急生气后两肋胀痛、乳房胀痛的人更有益。 风池穴、太阳穴 风池穴和太阳穴等穴位是头上的“撒气穴”。按压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焦虑的养生保健作用,可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 膻中穴 位于两乳之间,有宁心神、除闷的养生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5秒,休息3秒。生气时往下捋100下,可以顺气,对岔气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肩井穴 按摩此养生穴位可以改善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炎。用拳头敲打肩井穴可缓解颈疲劳、使大脑供血充足、治疗头痛,同时还可除闷、宁心神。 肝俞穴 此养生穴位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按摩此养生穴位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足三里、三阴交穴 这两大养生穴位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太溪穴 此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养生治病的八大穴位

养生治病的八大经典穴位 ——(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以上八穴全在四肢、手脚上,上下各四个):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治心胸、上腹部疾病;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消化道等病。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 头痛、高血压等症。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 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能治咽喉、胸膈疾病。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1、内关穴位于:心包经上,手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3、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用拇指端在该处向指骨方向压,有酸痛感觉处)。 4、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位于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5、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沿脚大拇指内侧缘向脚后跟寻摸当越过拇指后最高处后继续,当手指被另一个突起挡住时你的手指下凹陷处便是此穴。 6、足临泣穴位于胆经上,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7、申脉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8、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 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迅速,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此,春季重养肝补脾,可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1、内关穴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2、神阙穴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 足三里及三阴交穴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5、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7、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经络穴位治病口诀

经络穴位治病口诀 一、降压歌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二、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三、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四、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五、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六、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七、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八、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九、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十、糖尿病歌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十一、颈椎好了歌 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十二、调制更年期歌 女人最怕更年期,烦躁失眠性欲低;症状全由阴虚致,六味逍遥能补益。 坚持按摩两穴位,太溪太冲为功奇。肾阴补足精神爽,一生不知更年期。 十三、补肾歌 人体瑰宝属肾经,后天赔补胜遗赠;太溪复溜涌泉穴,各怀绝技显奇能。 头晕耳鸣腰酸疼,性欲减退牙松动;只需按摩太溪穴,诸多症状一扫清。 膀胱阴道前列腺,流产后遗诸病变;都是肾虚惹得祸,按莫复溜奇效现。 脚底奇穴属涌泉,可止鼻血降血压;头目胀疼也可疗,茱萸贴敷平哮喘。 十四、皮肤清洁歌 灰头土脸皮偏黄,任尔清洗也不爽。实因胆经有淤塞,油脂代谢不正常。

按摩四大穴位 养护肝脏妥妥的

按摩四大穴位养护肝脏妥妥的 按摩四大穴位养护肝脏妥妥的 推拿养生法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之一,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体表经络或腧穴,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整脏腑,达到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康复的目的。下面为大家介绍4个对肝脏可以起到养护作用的穴位。1、太冲清肝胆(足厥阴肝经)定位: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在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作用:点按太冲穴可以激发肝经气血,清肝利胆,平肝潜阳,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头痛,眩晕,疝气,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等症。手法:以双手拇指指端用力,持续地点按此穴,每次点按30秒稍停片刻,共点按3分钟即可。力度、幅度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2、肝俞疏肝气(足太阳膀胱经)定位: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两边1.5寸。作用:肝俞有疏肝养血,养肝明目的作用。主治:黄疸,胸胁长痛,目疾等症,肝俞也是临床治疗急慢性肝炎的选穴。手法:在肝俞穴,用两个手指用力点按5到10分钟,如果有压痛感或者穴位处皮下有硬结,则须稍加用力,直到痛感或者硬结消失为止。3、期门解肝郁(足厥阴肝经)定位:期门穴位于第六肋间隙,正对着乳头。作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主治:胸胁胀痛,腹胀,

呕吐,乳痈,肝炎,肝肿大等症。手法:用手指缓缓按摩期门穴,按摩3-5秒钟之后吐气,吐气时放手,吸气时再刺激穴道,如此反复,有酸麻的感觉才见效。可中间三个指头并起来,以加大按摩面积。4、三焦养肝气 三焦总管人体食物水谷的受纳、腐熟,吸收和转化、输布,水液的代谢以及糟泊的排泄,两手四指交叉,横置于膻中穴,两掌根按在两乳内侧,自上而下,稍用力推至腹股沟,共推20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按摩的时间以每次20分钟为宜。可早晚各一次,如早上起床前和晚上睡觉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进行推拿按摩前可选用滑石粉、精油、按摩乳等作为润滑剂。

按摩这5个穴位可以养肝护肝

按摩这5个穴位可以养肝护肝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饮食、睡眠、压力等都会影响到肝脏的健康,中医认为,按摩相关的穴位可以起到养肝的功效,下面我们来看看养肝的主要5个穴位。 1、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2、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 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3、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4、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

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5、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可以使用鼎耀牌的足部按摩器进行按摩,省时省力。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养肝的5个穴位,想要养肝就可以多按摩这些穴位,另外,要少喝酒、保证睡眠。

理气疏肝穴位及图

清肝火十大“养生穴”帮你理气疏肝 我们知道,人在情绪异常的时候,容易影响肝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各部气的活动异常,出现气机不畅、郁结、逆乱等病理变化,进一步加重情绪障碍,甚至影响脾胃功能,出现情绪抑郁、肝区不适、胁肋胀痛、胃脘不舒、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功能,即能够调畅全身气的运行状态,促进各脏腑功能活动,推动全身气血津液运行,从而增强脾胃的消化和传输功能。 工作繁忙的你,身体不舒服时,懒得去医院,又常常忘记带药,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中医的按摩手法。经常施行疏肝理气的保健按摩,有助于调畅气机、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有效舒缓压力。 每个人都有脾气大的时候,然而脾气大易伤肝,不利于养生保健。中医认为,脾气大易引起肝气郁结,按摩身上的10大养生穴位,即能缓解情绪波动,又能达到舒肝养肝的养生保健作用。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由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引起的,可表现为脾气大,脸部长斑,黑眼圈等症状。其中情绪问题大多来自工作和生活。要想保健养生,必须改掉脾气大的毛病,以避免伤肝,此外,常按10大养生穴也可理气疏肝。 太冲穴 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 头晕脑胀时,太冲穴让人神清气爽;有气无力时,太冲穴能

帮助补足气血;心烦意乱时,太冲穴可志定神安;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使人心平气和。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的骨缝之间,向后约3横指宽处有一个凹陷,太冲穴就位于这个凹陷中。使用指头压迫,会感到脉动。应用此穴时,在双侧穴位上用拇指指端用力按揉,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次一般按揉3~5分钟。角孙穴 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 际处。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 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 取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 燥,项强,头痛。按摩此养生穴位,可舒肝治头痛。 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孙穴后会打嗝,说明起到了一定 的疗效。这个穴位对于着急生气后两肋胀痛、乳房胀痛的人更有益。 风池穴、太阳穴 风池穴和太阳穴等穴位是头上的“撒气穴”。按压这些穴位 能起到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焦虑的养生保健作用,可治 疗头痛,眩晕等病症 膻中穴

穴位治百病

穴位治百病 1、救命穴——人中 2、万能穴——合谷 3、长寿穴——足三里 4、消气穴——太冲 5、强胃穴——足三里 6、腰痛穴——飞扬 7、疏筋穴——阳陵泉、涌泉 8、健脾穴、肚胀穴——公孙 9、补肾穴——太溪 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 11、补血穴——血海 12、止咳穴——极泉、尺泽 13、皮肤病穴——曲池 14、消炎穴——商丘 15、耳鸣穴——少海 16、颈椎病穴——天窗 17、膝痛穴——内关 18、头晕、呕吐、肠炎穴——梁丘 19、打嗝不止、呕吐穴——涌泉、内关 20、鼻炎穴——丰隆、手三里 21、护膝穴——曲泉 22、手脚麻木穴——复溜、环跳 23、糖尿穴——地机 24、牙痛穴——合谷、肩井 25、胆结石穴——中渎 26、失眠、遗尿遗精穴——然谷、太冲 27、恐惧病穴——太溪 28、治痘穴——太冲、曲池 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疮穴——孔最 30、雀斑穴——丝竹空 31、眼袋穴——承泣 32、鱼尾纹穴——瞳子髎 33、噩梦穴——厉兑 34、肚子痛穴——下巨虚 35、胃肠炎穴——天枢 36、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炎穴——水道 37、嗓子失声穴——大钟 38、黑眼圈穴、皮肤增白穴——四白 39、减肥穴——带脉 40、月经不调穴——水泉、带脉 41、脑供血不足穴——解溪

43、扭伤穴——大包 44、厌食、脱发穴——太溪 45、便秘穴——带脉 46、过敏性鼻炎穴——迎香 47、脑血管穴——瘛脉 48、网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泽 49、手麻穴——支正 50、坐骨神经穴、脊椎病——后溪 51、腰椎盘突出穴——筋缩 52、美容穴——天容 53、急性咽喉肿痛穴——少商、关冲、涌泉 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泽 55、急性扁桃体炎穴——中渚 56、咳喘穴——中府 57、夜间咳嗽穴——鱼际 58、补气穴——经渠、气海 59、感冒、白内障穴——肩髃 60、明目穴——中渚 61、乳腺炎穴——天池 62、白发穴——浮白 63、胆囊炎穴——日月、肝俞 64、晕车穴——关冲 65、疲劳穴——液门 66、急性胃痛、急性肠炎穴——曲泽 67、高血脂穴——环跳 68、腰酸穴——风市 69、化痰穴——丰隆 70、慢性肝炎穴——三阴交 71、抽筋、扭筋穴——阳陵泉 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73、荨麻疹穴——太冲、风池 74、鼻出血穴——内庭 75、痛经穴——蠡沟、带脉 76、口腔溃疡穴——间行 77、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 78、腰背痛穴——委中 79、肌肉萎缩穴——大都 80、心脏供血不足穴——神道 81、痛风穴——复溜、筑宾 82、外脚踝关节穴——丘墟、外关、解溪 83、性功能穴——会阴、地神 84、老花眼穴——光明 85、心脏补血穴、抑郁穴——极泉、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

导读:入秋后,天气干燥,人们易上火,易引起肺热、胃热等症状。专家指出,人体自带三大去火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起到去火除秋燥的作用,以下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三个去火穴位及按摩手法。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燥(图)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按摩手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上向下推揉3分钟即可。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燥(图)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按摩手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 燥(图)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按摩手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另: 上部可拿合谷穴(拇指拿)其余四肢你固定放在患者第5掌骨外缘小鱼际处,以拇指用力拿之(拿法均要5--15分钟)同时陪打走马穴:(穴在肘窝少海穴后三寸处,即二、三、四、五指并宽)医者用手指尖合拢用二、三、四指头扣打穴位24下,此即行经走气。

自己拍打穴位治百病

自己拍打穴位治百病(常用拍打部位图示) 人体得病的原因很多,但不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疾病,其结果都是造成某个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气血不通畅。中医讲“不通则痛”,因为气血不通才会导致各种不适症状的产生。而通过持续不断的拍打气血不通的部位,就可以使得气血恢复畅通,从而各种不适症状也就自然消失,身体也就能够自然恢复健康。 这种拍打的方法既简单有效又很方便操作,而且身体很多部位完全可以自己动手拍打,通过自己拍打就可以治好身体的很多疾病。既不需要花钱打针吃药,又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是一种纯天然、绿色、健康的祛病、养生、保健的方法。 下面就向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各种常见疾病的拍打部位和拍打方法: 一、百会穴 1、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心,如上图红点所示。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的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拍打时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穴位点,而是围绕穴位周围这个面。) 2、百会穴的功效:拍打百会穴可以治疗头痛(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头胀,头脑昏沉不清醒,总好犯困,神经衰弱,失眠、多梦,高血压,低血压,脑血栓,小脑萎缩等疾病。 3、拍打方法:身体和手臂放松,用手掌心不断拍打,每次拍打20分钟以上,每天拍打2—3次,拍打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另外拍打力度越大效果越好,但要循序渐进由轻到重,逐渐加大力度,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注意:脑出血患者不能拍打头部。另外:晚上九点以后不要拍打头部百会穴,可以拍打脚底涌泉穴。 二、涌泉穴

1、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底凹陷处,如上图黑点所示。 2、涌泉穴的功效:拍打涌泉穴可以辅助治疗失眠,高血压,神经衰弱,脑出血后遗症等。因为脚底属于血液循环和神经末梢,离心脏也最远,常拍打涌泉穴可以起到引血下行的作用,从而畅通全身的气血循环,改善全身的脏腑功能。 3、拍打方法:坐在椅子上或沙发上,可以把一只脚搬到另一条腿上,用手掌用力拍或者用拳头用力砸脚心,还可以到室外用力跺脚。另外慢跑也可以促进足底的气血循环。 三、各脏腑器官的拍打 人体内脏分布图 1、心脏

穴位疗法也可治百病

穴位疗法也可治百病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 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理气疏肝十大穴位

理气疏肝“十大穴位” 我们知道,人在情绪异常的时候,容易影响肝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各部气的活动异常,出现气机不畅、郁结、逆乱等病理变化,进一步加重情绪障碍,甚至影响脾胃功能,出现情绪抑郁、肝区不适、胁肋胀痛、胃脘不舒、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功能,即能够调畅全身气的运行状态,促进各脏腑功能活动,推动全身气血津液运行,从而增强脾胃的消化和传输功能。 工作繁忙的你,身体不舒服时,懒得去医院,又常常忘记带药,这个时候不妨试试中医的按摩手法。经常施行疏肝理气的保健按摩,有助于调畅气机、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有效舒缓压力。 每个人都有脾气大的时候,然而脾气大易伤肝,不利于养生保健。中医认为,脾气大易引起肝气郁结,按摩身上的10大养生穴位,即能缓解情绪波动,又能达到舒肝养肝的养生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由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引起的,可表现为脾气大,脸部长斑,黑眼圈等症状。其中情绪问题大多来自工作和生活。要想保健养生,必须改掉脾气大的毛病,以避免伤肝,此外,常按10大养生穴也可理气疏肝。 1.太冲穴 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 头晕脑胀时,太冲穴让人神清气爽;有气无力时,太冲穴能 帮助补足气血;心烦意乱时,太冲穴可志定神安;怒气冲天 时,太冲穴使人心平气和。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的骨缝之间,向后约3横指宽处有一个凹陷,太冲穴就位于这个凹陷中。使用指头压迫,会感到脉动。应用此穴时,在双侧穴位上用拇指指端用力按揉,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次一般按揉3~5分钟。 2.角孙穴 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 际处。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 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

最全人体穴位图和对治病症(最新彩图)

快来收藏:已知最全面的人体穴位图及对治病症(彩图)

特效穴位: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

每天按摩的三大穴位

每天按摩的三大穴位為了健康…. 忙碌的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 您一定要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 早上晨起或睡前按摩, 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

在這裡,請中醫師為大家嚴選出最常用的3大速效穴位,一按即可有效消解現代人身體常出現的多種症狀, 可說是忙碌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明星穴點, 沒病時常按也有保健強身的效果! 而且穴位位置簡單好記,可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早上晨起或睡前按多多按摩,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

有效症狀: 感冒、失眠、頸項僵痛、中風、頭痛、頭暈、醒腦明目、 腰背酸痛、眼睛疲勞、宿醉、落枕、經痛。 重要性:是治療感冒風邪的特效穴道,是治頸項強痛時的常用穴。穴位尋找:位於頭部後方,往耳後尋找,碰到骨頭突出處, 再往靠近髮際的凹陷處下方。 按法:以雙手大拇指分別抵住二邊穴道,用力按壓4~5次。

有效症狀: 頭暈、頭痛、眼睛疲勞、鼻塞、神經痛。 重要性:在頭頂上,是手足三陽、督脈及足厥陰眾多經脈交會處,故稱為百會,是重要穴位之一,可治百病。 穴位尋找:在頭頂正中央,位於左右兩耳的連接線 與眉間的中心線交會處,按壓會有鈍痛感。 按法:以中指按壓百會穴,每次3~5秒,反覆按壓4~5次。

有效症狀: 頭痛、口腔炎、喉嚨腫痛、發燒、眼睛疲勞、神經痛、腸胃不適、腦神經症狀、高低血壓、過敏性鼻炎、胃痛、牙痛、生理痛、感冒。重要性:治牙痛、腸胃病、面部五官疾病的常用穴,應用範圍很廣。穴位尋找:位於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處,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左右手一。 按法:以大拇指往手腕的方向用力按壓4~5次,並作圈狀按摩。

按摩穴位治病歌诀

按摩穴位治病歌诀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按摩穴位治病歌诀降压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 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治感冒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 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治耳鸣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 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 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治哮喘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 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

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治心绞痛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排毒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舒肝排气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减肥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治糖尿病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治颈椎病 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调制更年期 女人最怕更年期,烦躁失眠性欲低;症状全由阴虚致,六味逍遥能补益。坚持按摩两穴位,太溪太冲为功奇。肾阴补足精神爽,一生不知更年期。

常用人体穴位治病功效歌诀

常用人体穴位治病功效歌诀 尺泽喘咳痛肋胸,列缺头痛咽肿宁, 合谷面口鼻齿患,曲池肩臂痛必松, 肩禺臂痛无力举,迎香鼻塞即时通, 地仓口歪不能语,颊车齿痛与中风, 下关耳鸣上牙痛,天枢泻痛气上冲, 三里主治肚腹病,内庭胀满牙病停,

脾胃生育三阴交,水肿腹坚找阴陵, 神门失眠心惊悸,后溪肩背并耳聋, 听宫亦治耳中病,攒竹一刺目即明, 脏腑俞穴皆在背,都治该脏与腑病, 腰背委中求最灵,昆仑头痛目眩终, 太溪一补滋肾水,曲泽烦热呕吐宁, 内关胃痛心胸满,外关头痛热病清, 翳风耳鸣颊肿好,瞳子寥治眼病灵, 风池感冒头痛用,听会治病同听宫,

环跳能治腰腿痛,风市冷庳瘫痪动, 阳陵肋痛鹤膝肿,绝骨手足不遂行, 侠溪胆火头目晕,太冲肝阳上亢平, 命门火衰用艾灸,大椎泻热功最洪, 哑门专治不语症,百会脱肛尸厥醒, 人中神志不清醒,关元益气壮阳功,

一点就灵的点穴治病术 穴位分布与预防和主治的疾病(图文)

男女人体经络穴位图集 一、腰部扭伤点穴救治术 一般练武之人活动之后致使腰肌损伤,要5-6天才敢活动,影响了练功进程,下面介绍的就是令你在数分钟内即可令伤者行走自如。 点穴法:不论摔伤哪侧腰肌,即先按那侧大拇指后的“太冲穴”一分钟,然后再按另一脚的“太冲穴”一分钟,之后双侧的“太冲穴”再按一分钟。 注意:1、本术对腰扭伤患者愈严重愈有效。 2、在3天内救治效果更好。 3、点穴得用力令患者必须有强烈的酸胀感方才有效。 二、脚腕扭伤点穴术 脚腕扭伤的机会比要不还要多,是各种扭伤的总和,而且轻微的扭伤即严重影响活动,本法最简单:强力刺激脚底涌泉穴,用拇指强烈按压令患者有强烈的刺痛感,如拇指力量不够时可用中指弯曲用力顶压,令病人有吃不消的感觉即可,约3 - 5分钟即可活动自如。

按摩穴位治百病

按摩穴位治百病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 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15. 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16.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见15图) 17. 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

经络养生:常按5大穴位养肝

经络养生:常按5大穴位养肝 身体五脏六腑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保证,而肝是重要的器官,很多人爱喝酒,每天都喝点,这对身体肝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伤肝,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小编教你常按5大穴位养肝,详细如下: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相关的穴位,可起到滋阴补血,养肝补肝的作用。关于按摩养肝,人们必须要知道5大养肝要穴。 1.大敦穴: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 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2.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

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3.行间穴:“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4.肝俞穴: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5.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三大穴位治百病

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 忙碌的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您一定要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早上晨起或睡前按摩,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生病方知健康好!祝您健康! 在這裡,請中醫師為大家嚴選出最常用的3大速效穴位, 一按即可有效消解現代人身體常出現的多種症狀,可說是忙碌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明星穴點,沒病時常按也有保健強身的效果!而且穴位位置簡單好記,可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早上晨起或睡前按多多按摩,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 ■風池 有效症狀:感冒、失眠、頸項僵痛、中風、頭痛、頭暈、醒腦明目、腰背酸痛、眼睛疲勞、宿醉、落枕、經痛。 重要性:是治療感冒風邪的特效穴道,是治頸項強痛時的常用穴。 穴位尋找:位於頭部後方,往耳後尋找,碰到骨頭突出處,再往靠近髮際的凹陷處下方。 按法:以雙手大拇指分別抵住二邊穴道,用力按壓4?5次。 ■百會

有效症狀:頭暈、頭痛、眼睛疲勞、鼻塞、神經痛。 重要性:在頭頂上,是手足三陽、督脈及足厥陰眾多經脈交會處,故稱為百會,是重要穴位之一,可治百病。 穴位尋找:在頭頂正中央,位於左右兩耳的連接線與眉間的中心線交會處,按壓會有鈍痛感。 按法:以中指按壓百會穴,每次3?5秒,反覆按壓4?5次。 ■合谷 有效症狀:頭痛、口腔炎、喉嚨腫痛、發燒、眼睛疲勞、神經痛、腸胃不適、腦神經症狀、高低血壓、過敏性鼻炎、胃痛、牙痛、生理痛、感冒。 重要性:治牙痛、腸胃病、面部五官疾病的常用穴,應用範圍很廣。 穴位尋找:位於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處,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左右手一。按法:以大拇指往手腕的方向用力按壓4?5次,並作圈狀按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