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和宋钦宗简介

宋徽宗和宋钦宗简介宋徽宗和宋钦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两位皇帝,他们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对他们的生平和贡献进行简要介绍:宋徽宗:生平概述:宋徽宗,姓赵,名佶,字希逸,是北宋第八位皇帝,生于1082年,卒于1135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擅长诗文和书画,尤其是画画方面,他的画艺在当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在位时期:宋徽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比较稳定,他也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他主持修建了西湖和韵图洞,同时也推动了科举制度和诗词文化的发展。
他还担任了词社的社长,并且下诏规定了婉约派为主流的词风,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贡献与评价:宋徽宗是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天才,在文化与艺术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影响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并且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宋钦宗:生平概述:宋钦宗,姓赵,名眘,字仲远,是北宋第十位皇帝,生于1100年,卒于1161年。
他幼年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并且视力不佳,所以他母亲教他读书学习。
他成长后掌握了一定的执政能力,在位时期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贡献。
在位时期:宋钦宗在位时主要是面对辽夏的入侵和南渡金国的威胁,他大力支持了西夏太后文成公主与党项人的联姻,从而消除了西北的威胁,同时还在大理、黎等地设立了土司,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
贡献与评价:宋钦宗生活朴素,经济勤省,政治清明,带领国家度过了一段动荡的时期,为北宋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注重官员的选拔,重视农业,以及管理防御疆边等方面的建设,使得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赵佶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起义于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发展为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河北剧 贼”,北宋朝廷曾下诏进行招降。但宋江未受招安,而是于次年转战南下京东路,被称为“京东贼”,活动于青、 济、郓、濮(今山东鄄城北)诸州境内。这时南方的方腊举行起义,发展迅猛,亳州(今属安徽)知州、前执政 侯蒙上书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 讨方腊以自赎。 ”其后宋江移军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知州蒋圆假作同意起义军借道而袭击南下的宋江起 义军,起义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北走龟蒙间” 。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起义军南下淮阳军(今江苏邳 县南),朝廷派官军追击,起义军继续南下,进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区,又被称为“淮南盗”。起义军转 而北上,途经沭阳时, 遭到县尉王师心邀击,略有损失。二月,在海州(今连云港市区西南部)为知州张叔夜 “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降” 。
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 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廷任命 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领十五万大军南下镇压。方腊控制的州县相继失陷。四月,方腊率部退守帮 源峒,与官军决战,所率七万人皆战死,方腊被俘,押送汴京处决。余部继续在浙东转战近一年,后被消灭。方 腊起义失败后,宋徽宗立即恢复了苏杭“应奉局”,并在开封重新设置了“应奉司”,加紧搜刮“四方珍异之 物”,宫殿、园林等巨大土木工程也照旧进行。
宋徽宗

精心整理宋徽宗简介生平世人评价诗词作品醉落魄燕山亭小重山念奴娇金莲绕凤楼探春令眼儿媚聒龙谣满庭芳声声慢声声慢临江仙在北题壁宫词后妃子女后妃儿子女儿以下排名不明历任宰相25宋钦宗遣使臣何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靖康二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二帝被俘北上。
后被押往北边囚禁。
天会八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软禁。
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
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
五年后,天会十三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
照当地习俗火葬。
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
第一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升为二品。
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污侮含义。
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
绍兴十二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
夏四月丁卯,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
,《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另外,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
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
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
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
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今辽宁公元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快来援救父母。
”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
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花押哀痛泪下的情景。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高清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高清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高清引言: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君,其功业之丰、才华之盛、艺术之精,令人钦佩不已。
其中,赵佶的书法艺术更是备受推崇。
其中,在宋代的瘦金体书法中,宋徽宗更是堪称一绝。
宋徽宗的瘦金体丰满饱满,线条简练流畅,掀起了一股瘦金体书法热。
一、宋徽宗的生平简介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
赵佶是天资聪慧、才情出众的一个人物,其误入枯槁之境,自嘲为“景福小人”,但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和精湛的书画作品。
二、瘦金体书法的历史与特点瘦金体书法,是指从晋代开始至北宋中期,由于官府对金银器皿的严格控制,导致书法家使用铜版纸、墨汁、硬质笔尖作为书写工具,且因受到纸张限制,字体线条普遍细小的一类字体风格。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不仅具有瘦金体本身的特点,而且去那些时候的朱砂为主的饱满和生动之气,大气磅礴,典雅高洁,且古朴内敛,有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赵佶精湛的书法功底和精神追求。
在瘦金体书法史上,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实为独领风骚。
三、赵佶的千字文千字文是历史上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文章,被誉为古代汉字书写规范的标准,千字文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地理、天文、生物、人文、历史、哲学等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
赵佶的千字文字体遒劲有力,线条精致流畅,体现了赵佶的独具匠心和热爱书法的精神。
四、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高清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千字文的内容深邃,文字优美,而且如今已经有了高清版的展示。
高清的千字文中,每个字都凸显出浓浓的书法气息,在翻阅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瘦金体书法的魅力。
结语:宋徽宗赵佶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瘦金体书法更是集中国书法之大成,成就非凡。
这样的书法巨匠,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通过高清技术去欣赏赵佶的千字文,希望这一珍贵文化资源能够重视并保护下去,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和欣赏中国优秀的书法艺术。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
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靖康稗史笺证》卷5《呻吟语》记:「二王令成棣译询宫中事:道宗五七日必御一处女,得御一次即畀位号,续幸一次进一阶。
退位后,出宫女六千人,宜其亡国。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艺术主张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
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
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
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
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
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书中曾说,赵佶的画写实技巧以“魔术般的写实主义”给人以非凡的诱惑力。
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
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
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赵佶在位时,曾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让文臣分门别类,著书评论,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这些都对宋代的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和倡导作用。
他还增加画院画师的俸禄,将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中,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等诗句为题,考录画师,给画院注入“文人画”的气质。
宋徽宗的故事

宋徽宗的故事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发生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宋徽宗的故事,带您了解这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宋徽宗赵佶出生于1082年,是宋神宗的第六个儿子。
他在继位前曾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为“靖康之耻”。
在这段时期里,北方的辽国入侵了南方的宋朝,俘虏了宋徽宗和他的父亲宋神宗,导致了北方的金国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
在这个政权下,宋徽宗被迫退位,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然而,即使在这个困境中,宋徽宗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关心和治理。
他积极参与政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尽管他没有实际的权力,但他的智慧和才能仍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宋徽宗还是一位文化艺术的爱好者。
他对书法、绘画和诗词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亲自撰写了许多诗词作品,并且还收集了大量的古代书籍和艺术品。
他的文化爱好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文化艺术,宋徽宗还非常关注科技和农业的发展。
他鼓励人们进行农业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
他还支持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在他的统治下,宋朝的农业和科技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尽管宋徽宗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他的统治仍然被认为是失败的。
他没有能够解决北方金国的威胁,也没有能够恢复宋朝的统一。
他的统治被认为是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宋徽宗被认为是一个有才华但不幸的皇帝。
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仍然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结起来,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有着丰富才华和爱国精神的皇帝。
尽管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仍然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名人故事: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代皇帝,河北琢县人,是着名的书画家。
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
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
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
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县永佑陵。
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佑党人碑”。
宋徽宗赵佶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
显然,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
神宗共有14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
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
”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
不料向太后不同意。
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bì)为帝。
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
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
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
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
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见。
她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
章惇是反对端王即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却不以为然。
宋徽宗的名词解释

宋徽宗的名词解释宋徽宗(1082年-1135年),原名赵佶,字徽宗,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皇帝。
徽宗在位期间,面对着南北政权的斗争、边疆战事的频繁以及政治腐败的问题,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统治。
本文将对宋徽宗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对其统治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背景和个人生平宋徽宗是宋神宗的嫡长子,他在1082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期以文学才华闻名。
1097年,徽宗即位,并持续了长达40年的统治。
徽宗在位之初,北宋政权正处于南北对立的时期,他的帝位正值这个动荡时期的开端。
第二部分:文化与艺术宋徽宗是一个深受文化和艺术熏陶的皇帝。
他本人对绘画、诗歌、书法等文化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曾经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留下了许多文化文物。
他提倡了新的绘画风格,发展了宋代绘画的独特风貌。
第三部分:外交政策宋徽宗对外交政策非常重视,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特别是北方的辽朝和西北的西夏。
他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维持两国之间的稳定,避免了军事冲突的发生。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和内部纷争,这种维持稳定的努力并未能真正取得成功。
第四部分:政治腐败和贪污宋徽宗的统治时期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和贪污现象。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崩溃,使得北宋政权未能有效地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内部的困扰。
虽然徽宗本人对此表示了关注,但他的反腐行动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第五部分:对历史评价与争议宋徽宗的统治时期始终备受争议。
一方面,他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以及对外交政策的努力受到赞赏;另一方面,他没有能够有效地解决国内外问题,以及无法解决政治腐败问题,使得朝廷的声望和国力大幅削弱。
对于宋徽宗的历史评价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将他视为软弱无能的统治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具有一定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总结:宋徽宗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他的个人爱好和文化成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他的政治手腕和治理能力却未能展现。
通过对宋徽宗的名词解释,希望读者能对他的统治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上的这位皇帝形成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与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
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
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
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
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
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剪梅》等我们都耳熟能详,甚至高声歌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加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素材评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适用话题】
即便在国恨家仇面前,李清照还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用来自律,此事例适合话题“雕刻心中的天使”、“铭记与忘却”、“专一与忘情”、“水的灵动”、“纪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