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

合集下载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后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来朝开始,日本一直通过派遣使者的形式与中国保持着联系,随着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量派出,中日交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

关于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本文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来分析遣唐使出使的具体目的所在。

标签:遣唐使;出使目的;中日交流遣唐使作为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中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来国内学界关于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从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出发,并将遣唐使出使的情况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阶段来分期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打破这一分期研究模式,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展开对出使的国家目的方面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试对遣唐使出使的个人目的加以探析,以期对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予以辅充。

一、遣唐使概况所谓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者。

遣唐使的成员构成比较复杂,除大使、副使、判官和录事外,还包括入唐学生、学问僧、请益生、请益僧、医师、乐师、画师及水手等。

除派遣人员的多元化以外,出使的人数也相对较多,“最多时直接参与的人员达四五百人,相当于一个省(中央机构名称)的规模。

”[1]日本自“公元630年八月(舒明天皇二年)派大仁药师惠日遣唐”开始,①至公元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遣唐使制度废止,其间共历时260年,派遣出使19次,其中成功到达唐朝本土13次。

“孝德白雉四年(公元653年),日本遣唐使在入唐途中经过萨摩国萨麻郡附近时遇难;另外,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日本遣唐船队中的第一舶漂流至南岛时被岛上人所杀,仅东汉阿利麻等五人乘岛人船到唐括州。

”[2]64可见由于途中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日本航海技术的局限,遣唐使出使的危险性较大。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中⽇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次”迎⼊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下⾯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遣唐使的故事吧! 遣唐使 难波港(今⽇本⼤阪)内⼀派热闹的景象,⼜⼀⽀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

四只巨⼤的⽊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百多⼈,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场。

⽇本天皇举⾏宴会,作歌送⾏。

侍巨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诗: 希望你们渡⼤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平安归航! 船队在⼈们的祝愿声中,离开了港⼝,驶向了茫茫的⼤海。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唐代,经济、⽂化都很繁荣。

⽇本在646年⼤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起新的制度。

⽇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化⾮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批⼈员到中国学习,这些⼈就称作“遣唐使”。

其中正式使节包括⼤使、副使,有时还有⼤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本天皇任命的国家⼤⾂。

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匠等。

⼀千⼆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并不是容易的事。

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越南等很远的地⽅。

但是,⼤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间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期,⽇本⼀共派出遣唐使⼗九次。

每次少的两百⼈,多的有四五百⼈。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本海岸航⾏,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海。

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东北部上岸。

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

遣唐使⼀到中国,就受到当地⼈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

当地政府提供⽅便交通,送他们到⾸都长安(今西安)。

唐朝的皇帝常常亲⾃接见他们,有时为表⽰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使画像作纪念。

随使团前来的留学⽣⼤多到唐朝最⾼学府国⼦监学习,然后⼜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作。

来学习的⽇本僧⼈,也都被派往名⼭⼤寺拜师求教。

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

二官八省制
• 日本大化改新后,效仿中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 制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制
太政官
辩官局
大纳言
· · · · · ·
左辩官
右辩官
中务省、式部省 治部省、民部省
兵部省、刑部省 大藏省、宫内省
文化
• 文字——吉备和学问僧空海等人根据中国汉字偏旁, 创造的日本现代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文字。 • 唐风文化 白凤文化645-710:以佛教文化为中心。 天平文化,又称奈良文化710-794,深受盛唐文化的 影响,树立天皇家族神圣权威而编撰国史 • 吉备真备717年入唐,735年回国,751年作为副遣唐 使再次入唐。他带回日本大量的中国书籍:《唐礼》 130卷,《大衍历立成》12卷,《乐书要录》10卷。 与吉备同时入唐的僧侣玄昉携带5000余卷佛书回到 日本。
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政治制度
文化艺术
总括
大化改新
• 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是645年6月发生的古 代日本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 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 代中央集权国家。 • 这是一次根本性的彻底革新,尤其对唐大文明的 吸收堪称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集纳,几乎达到了 “全面唐化,一个“缩小版”的唐代出现在日本。 • 在“抄袭式”的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遣唐使入唐路线
白江村之战
战力对比 战船 兵力 唐 170余艘 13000 日 1000余艘 42000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 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 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 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 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艺术
• 日本吸收了唐代雕刻的写生性的发达技艺; • 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的画也在日本非常 流行; • 日本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方面,也极力按照数及人数

中日关系史料辑

中日关系史料辑

日本政治与教育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元至元二年(1336年),日本将军足利尊另立天皇,日本分裂为南北朝,相互攻战。溃兵败将,流亡海岛,与冒险商人结合,至中国沿海走私及掠夺,史称“倭寇”。明太祖朱元璋曾三派使臣至日本交涉,均无结果。为此,洪武、永乐年间,明廷不断加强海防:建立强大水军,加强海上巡逻,针对风汛及倭寇活动规律,春季舰队出海,分路巡弋,相机歼敌,秋季返航;建立沿海卫所,筑城驻军戍守,根据水文、地形,在倭寇可能登陆位置及战略要地,修筑城塞台堡。从辽宁至广东沿海,设50余卫,100多所,1000余寨堡营垒,50余水寨及200余巡检司。戍守卫军及弓兵30余万,装备战船2000余艘。由于拥有强大舰队,所以采取了“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的近海歼敌海防战略方针;“倭来则大船薄之,快船逐之”,使其“欲为内寇不可得”;如进至海岸,则水军与旗军密切配合,协同歼敌。因海防体系严整,又有较大纵深,故倭患损失甚小。至嘉靖时,国势衰微,海防废弛,屯卫制度破坏。舰船十存一二,卫所缺员过半,现存旗军亦多老弱,军官又多世胄纨绔,不习军事。而日本正值战国时期,各方诸侯均拥兵自重,支持倭寇向外掠夺,以补军费。因而中国沿海倭患复炽,又因大批海盗及地方豪绅富商亦与之暗结,致倭寇更为猖獗。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日文介绍日本遣唐使

日文介绍日本遣唐使

青春の遣唐使01阿倍仲麻呂宰相の娘と結婚?王勇陰陽五行説では、青い色も春の季節も東方に配当される。

六三〇年から八九四年にかけて、東から海をわたってきた遣唐使は、まさしく「青春」の言葉にふさわしい。

そして、青史に名を垂れる遣唐使人の多くは、求法や留学に青春を燃やした。

阿倍仲麻呂(あべのなかまろ)もその一人だった。

一九九八年、拙著「唐から見た遣唐使」(講談社)が上梓(じょうし)されてまもなく、一通の手紙が研究室に舞い込んだ。

差出人は日本在住の華僑F氏、「仲麻呂が唐女を娶(めと)った」との愚説に同調してくれ、新証拠として同人誌に書いたエッセイ「客家(はっか)とは何か」を添えていた。

さっそく拝読すると、西安の仲麻呂記念碑に「宰相張九齢(ちょう・きゅうれい)の娘と結婚した」とある経歴を見て「急に仲麻呂に対して親近感を覚えた。

若しも仲麻呂が再びこの世に現れたら、私と客家語でお話し出来ただろうと想像するだけでも楽しくてしょうがない」と書かれている。

「開元の治を花咲かせた名宰相の千金と?」わが目を疑った。

もし事実だったら、古代史の一大発見になるのだ。

そう思って図書館へ飛び、碑文をつぶさに点検したが、F氏の言う証拠はついに見当たらなかった。

養老元年(七一七)晩春、十九歳の仲麻呂は多治比県守(たじひのあがたもり)を正使とする第九次遣唐使節団に随行して難波津から出帆、十月ごろ待望の長安に入城した。

その後、官吏を養成する太学(たいがく)に進学、科挙試験を突破、皇帝玄宗の側近となり、宮中の図書などをつかさどる秘書監や南方を治める安南節度使にまで昇りつめた。

栄光ある晩年よりも、その波瀾(はらん)万丈の青春時代に魅力を感じるのは私一人ではなかった。

吉川幸次郎(よしかわ・こうじろう)博士は森鷗外の「舞姫」の軼事(いつじ)を引き合いに、仲麻呂には「少なくとも姫侍はいたであろう」と推測するが、わたしは王維(おう・い)の送別詩序の「必斉之姜、不帰娶於高国(結婚相手は必ずや大国の公主にして、帰って諸侯国の娘を娶らず)」を結婚の証拠と見る。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一、遣唐使概况中日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交流追溯于西汉时期。

日本航海技术的欠发达以及海上环境的极端性,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风险,“有去无回”、沉船现象时有发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顶峰时期。

促使日本政府不断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存在,吸引着东亚各国。

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较为落后,日本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以此来改造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日本本国的发展。

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辞艰险,远渡重洋,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十三次:贞观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显庆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总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开元四年(716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九年(750年)、大历十年(77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

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纪,结束于9世纪,经过了漫长的238年,状况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与好学之士构成,他们作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负着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技并传播回国的使命。

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觐见皇帝。

因为中国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国力的强盛,到达中国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进京朝见皇帝,其他的人在当地等待。

例如,834年,遣唐使到达中国后,进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类似长岑判官等杂职35人均留在扬州。

留在扬州的遣唐使团成员,或学习中国文化,或准备回国物资,或购买物品带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

进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与皇帝沟通,进行外交活动。

比如,在与皇帝进行交流时,会涉及到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学生和僧人的事宜。

历史上日本总共几次向唐朝遣派遣唐使?

历史上日本总共几次向唐朝遣派遣唐使?

历史上日本总共几次向唐朝遣派遣唐使?历史日上日本曾几次向唐朝遣派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

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

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遣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

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

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

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

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

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

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

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由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先进的、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的科学文化知识,不管是古今中外,也不管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不应排斥。

而应抱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善待善学善取善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光和襟怀,正确对待那无法避免的文化冲突问题,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故事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故事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故事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十分频繁。

在这个时期,有两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它们分别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遣唐使是唐朝政府为了维护对外交流和外交关系而设立的一种
使节制度。

从公元630年到894年的260年间,唐朝共派遣了50次遣唐使到日本,这种使节制度在东亚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遣唐使的主要任务是向日本传递唐朝的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从日本了解有关日本的情况。

而鉴真东渡则是唐朝高僧鉴真在公元742年至754年间徒步走过海路,到达日本传播佛教的经历。

当时的日本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文化上的空虚,需要大量的宗教文化来填补这个空缺。

鉴真带来的佛教文化成为了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深化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为两国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留学僧页
对日本的影响(目录):
1、政治制度 2、文化方面 1、文字 2、习俗 3、诗歌 4、服饰 5、日本茶道 3、艺术方面 1、乐器 2、建筑
4、代表人物
——空海法师 ——阿倍仲麻吕
政治制度
1、国家政体
在国家政体上,日本仿照 唐朝三省(尚书、中书、 门下)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设立三大 臣(太政大臣、左大臣、 右大臣)八省;
日本遣唐使
——15级数学与统计学院
背景知识(中日年代对照表)
唐朝(618年—907年) 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 八十九年。
第一期:舒明天皇时代(629-641) 到齐明天皇时代(655-661) 第二期:天智天皇时期(661-671) 第三期:从文武天皇时期(697- 707)到孝谦天皇时期(749-758)
大唐开国(618年) 第四期:从光仁天皇时期(770-781) 贞观之治(627-649年) 到仁明天皇时期(833-850) 武周时期(690--705年) 古坟时代 开元盛世(712--756年) 飞鸟时代(593年—710年) 安史之乱(755--780年) 白江口战役(公元663年) 元和中兴(805—820年)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平安时代 幕府
回到目录
文化方面
1、文字 中国汉字的传入,也为日本 文字“假名”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 使用约从公元九世纪起;片假名 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 元十世纪起。
片 假 名
2、习俗 席地而坐、塌塌米:中国是唐朝 时候由西方传入了桌椅 歌舞伎:汉唐时候的中国歌舞
平 假 名
文化方面
3、诗歌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与白居易 诗歌的关系更是密切,据资料统计 全书仅引用白居易一人的诗句就达 108处之多,除了白诗之外范围还 非常广泛,涉及到中国古典名著 《庄子》、《史记》、《诗经》、 《昭明文选》等。 4、服饰 最初的日本服装是被称为“唐草”、 “唐花”、“唐锦”等。“贯头 衣”、“横幅”以及后来的“和 服”,都是受到中国唐代服装的影 响。但是在裁剪和制作上,和服却 有其独到之处:和服属于平面裁剪, 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 造和服的美感。
太政大臣
左大臣(长官)
右大臣
大 纳 言
中 纳 言
参 议
大 纳 言
中 纳 言
参 议
2、律令制度
在律令制度上,吸收《武 德令》、《贞观令》、 《永徽令》等律令格式的 内容,制定《大宝律令》、 《养老律令》;在土地制 度上,仿照均田制、租庸 调制,制定班田收受法;
少纳言局 太政官 八省 各职 各寮 左牟官局 右牟官局
唐朝与日本的海上交通
传统的“北路”,即经朝鲜半岛 渡海往返
“南路”,即从扬州或明州(今 宁波)到日本九州岛的新航线 由“南路”前往中国,有两条 航线,一是从筑紫的西岸南下, 经过南岛,横渡东海,到达扬子 江口的扬州或明州; 另一条是从筑紫的值嘉岛(即 五岛列岛及平户岛)的附近横渡 东海,航向中国。
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学僧
僧官 自630年起,日本为了向 中国学习佛教知识,在其后的 几百年间,累计向中国输送留 学僧约万余人。
僧正 僧部 律师 阿住梨
(大僧正 、僧正 、权僧正)
“入唐八家”:就是指最澄、 空海、宗睿、惠运、圆行、常 晓、圆仁、圆珍等八人 密宗
跳转目录页
(大僧部 、权大僧部、 少僧部、 权少僧部) (正律师 、全律师)
艺术方面
2、建筑 东大寺 - 日本 奈良县寺庙 唐招提寺 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 东大寺位于平 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 城京(今奈良) 东,是南都七 唐招提寺是日本著名佛教寺 大寺之一,距 院,位于奈良西京。这一具 今约有一千二 有中国盛唐时期建筑风格古 百余年的历史。 寺已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741年圣武天
回到留学僧
平安时代
空海著有《辨显密二教 论》,是最早的密宗教判理论 书。至此,日本佛教已渐脱离 中国的范畴,而发展出民族化 的佛教。
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政治家、诗人) (晁衡) 阿倍仲麻吕(698-770年), 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唐左散 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 流杰出的使者。 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市 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 后人瞻仰和缅怀。 西安的纪念碑于次年在著 名的唐兴庆宫遗址内落成,由 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 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 5.36米,端庄峻拔。
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 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 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 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 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 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 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 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 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阿倍仲麻吕
698年(日本文武帝二年,即唐中宗 嗣圣十五年),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 本大和国(今奈良县),阿倍家族是 日本孝元天皇之后裔,父亲阿倍船守 任职中务大辅,仲麻吕是家中的大量汲取盛唐文化的奈良时代初期。
代表人物——空海法师
空海法师于延历二十三年(八 ○四年),与最澄法师随遣唐使入 唐学法,抵唐之后,展转到长安 (今西安),后访寺择师,在翌年 的三月,拜青龙寺惠果法师门下, 受到惠果法师的倾囊相授。 同年十二月,惠果法师示寂, 空海于是四处参学,次年(八○六 年)十月回国,留唐二年多。回国 时携回大量的佛教经典,对日后日 本佛教产生影响。
《源氏物语》插画
唐时壁画
《大佛开眼》剧照
文化方面
5、日本茶道 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 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 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 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层 社会流传。
唐朝时期的“茶道” 将烘干的茶饼捻为茶末, 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 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
《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 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 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 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 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 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 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 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 味更美)。
皇下诏仿中国 寺院建筑结构 兴建。
东大寺
回到目录
佛教
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传承飞鸟时代的 护佛政策,以兴隆佛教来护国 祐民。 有圣武天皇热心推展佛教, 兴建壮丽宏伟的东大寺,铸造 世界有名的奈良大佛,并请唐 鉴真大和尚设坛授戒,正式确 立日本佛教的戒法,并推崇华 严思想,以体现其政教合一的 理念。 在教理上传承于中国,尚 无新论。
回到目录
艺术方面
1、乐器 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 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 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 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 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 化所汲取和传承。) 中国琴学在斫琴方面的造诣, 远在唐代前后的中古时期就达 到了十分精湛。
日本选择的大使要求
日本方面选派的大使、副使都是“最通晓经史、 长于文艺的人”,仪容举止出众,能够较好完成 外交与文化使命。 使团成员除大使、副使外,还有判官、录事,是 遣唐使的四等官,此外还有知乘船事、造舶都匠、 译语(新罗译语、奄美译语)、主神、医师、阴 阳师、画师、史生、射手、船师、音乐长、卜部、 杂使、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铎 师、挟抄、水手长、水手等。
政治制度
3、国家教育制度 在国家教育制度上,仿照唐朝国 子监,在中央设置大学寮,内设 明经、纪传、明法、算道、音道 等六学; 4、天文历法 在天文历法上,则引进使用南朝 《元嘉历》和唐朝《大衍历》、 《宣明历》 在律令制度上,吸 收《武德令》、《贞观令》、 《永徽令》等律令格式的内容, 制定《大宝律令》、《养老律 令》; 5、土地制度 在土地制度上,仿照均田制、租 庸调制,制定班田收受法;
阿倍仲麻吕
仲麻吕曾把自己的一件日本布裘赠给 李白,为此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 屋》诗中这样写道:“身著日本裘,昂藏 出风尘”。关于“日本裘”,李白自注: “裘则晁卿所赠,日本布为之”。 752年,日本藤原清河又率遣唐使一 行到唐,翌年,晁衡思乡情切,准备随藤 原以唐朝使者身份返回日本。得知晁衡归 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 告别宴会。
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 序》的诗。晁衡把心爱的宝剑赠给诗友, 也挥毫赋诗,临行吟诵出《衔命还国作》。
阿倍仲麻吕
误认为阿倍仲麻吕海上遭难后,诗人李白 正在苏州漫游。听到此消息,心情极为悲痛, 便写了一首《哭晁卿衡》的悼诗:“日本晁卿 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意思是日本的晁卿辞别了 都城长安,乘船驶向大海中的故乡。我那像明 月一样皎洁的朋友,再也不会回来了,他沉到 了碧海深处,带着愁色的白云遮满了苍梧山, 悼念我这位友人去世。 “仰首望长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 上, 想又皎月圆 ” ——《望乡诗》 “天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 山にい出し月かも”
717年(唐开元五年),多治比县守 从日本难波港(今大阪)率日本遣唐 使远赴唐都长安(今西安),19岁的 仲麻吕被选拔为遣唐留学生,同行的 留学生还有后来成了日本右大臣的吉 备真备,四船并联,一行557人,西 渡东海,在扬州(一说明州)登陆。 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
当时长安诗坛正是名家云集, 盛极一时,仲麻吕性格豪爽,与 大诗人李白、储光羲、包佶、赵 骅、王维等人交情很深。他们经 常荡舟于曲江芙蓉园,寻觅汉鸿 门故址,谈古论今,商讨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