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合集下载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政策和礼遇论文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政策和礼遇论文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的政策和礼遇摘要:中日文化交流起始于先秦时代,到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而当时唐朝奉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向世界敞开胸怀,对日本国使节和留学人员进行了友好的接待和安置,使日本国使团可以在唐朝方便的访问和学习,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唐朝日本遣唐使团政策礼遇中日一衣带水,友谊源远流长。

早在秦汉时代,日本已为中国所知①;汉光武帝朝,两国即有官方往来②;隋朝炀帝时,中日互遣外交使节,缔结睦邻邦交③;而到了唐代,两国政府与民间的往来达到了高潮。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各种制度都较完善,国家富强,文化繁荣,国威浩荡,声名远播。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大化改新④时期,刚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对唐朝日臻完备的封建典章制度”益加赞叹向往,热狂的试图汲取、模仿。

遣唐使的派遣就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⑤。

本文试图从唐朝政府对使团的接待和安置,使团在华的生活情况和使团回国三个方面,以客观史料为依据,简要的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关于遣唐使团的派遣,使团的组成和任务,学者多有考察,兹不赘。

⒈使团的接待和安置遣唐使团到达唐朝口岸以后,一般要向当地官府报告。

官府接报后,一面安排他们食宿,一面向朝廷报告,等候指示。

在接到朝廷的指示以后,官府才会允许他们继续前进,有的去往长安,有的去往唐朝的其他地方。

一般唐朝廷只允许大使以下的成员约50人进京,其他的水手及杂役人员,则留在当地,等待大使和其他人员的归来。

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圆仁所乘的船快要靠岸时:”遇两潮洄洑。

船卒倾覆。

殆将埋沈。

人人惊怕。

遥见物随涛浮流。

人人咸曰。

若是迎船欤。

疑论之间。

逆风迎来。

终知是船也。

学问僧圆载等已下廿七人。

同迁乘之。

指路发去”。

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对日本使团的友好接待。

揭秘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的理由

揭秘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的理由

揭秘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的理由编辑点评:日本一直给人以走在时代尖端、科技卓越、文明程度高的印象。

但你是否知道,日本史上有一段派送遣唐使的时期,究竟是大唐文化的哪里吸引了他们,他们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科学の発展や学問的な進歩により、日々新たな出来事が発見されている歴史。

今の30歳と10歳でさえ学校で習った日本史は異なります。

常に新たな情報をアップデート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日本史ですが、今回は遣唐使と日本文化の関係について調べてみました。

調べてみると分かったのですが、遣唐使時代の日本文化はかなり遅れていたらしいのです。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新的历史也不断被发掘。

就连现在30岁的成人和10岁的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日本史都不同。

日本史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本次我们调查了遣唐使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过调查得知,遣唐使时代的日本文化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遣唐使時代の日本について关于遣唐使时代的日本遣唐使とは?遣唐使是?630年から始まり、「白紙(894)に戻そう遣唐使」の通り894年に終わった遣唐使。

日本から唐(中国)に使節団を送るというものですが、遣唐使を送る目的として大きかったのが情報収集です。

特に海外情勢の把握や先進的な技術、仏教の経典等の収集が目的とされていました。

从公元630年开始,按“白紙(はくし,与894发音相同)に戻そう(即894返回日本)遣唐使”一说,遣唐使的派遣在公元894年结束。

遣唐使是从日本派往唐朝(中国)的使节团,首要目的是收集信息。

尤其是把握海外局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收集佛教经典等。

唐は凄かった!!盛世繁华的唐朝!!当時の唐は文明や制度がとても発展していた国でした。

例えば、中央集権的な統治体制である「律令制」やそのための「科挙」、税制としての「租庸調制」を維持していました。

また、後の宋や元の時代になっての商工業や文化の発展の下地を築いていました。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文明与制度都高度发达的国家。

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和遣隋·唐使

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和遣隋·唐使

言一行都可以迅速在较高文化阶层中 掀起一个唐风行动, 正表达了 贵族对隋唐高度文明 的渴求之心。在这种形势下, 藤原京所显示的就是早期遣隋唐使对隋唐长安的回忆和刚
进人隋唐文化圈的日 本的急切模仿。
经历 1年而建成的 0 藤原京为何在仅仅使用 1余年后便废弃, 0 而于7 年迁都新京 1 0 平城?日 本学者有认为是与7 年粟田 0 2 真人遣唐使团 所带回的 有关唐长安城的最新资料
日 文化交 唐 流中的 作用。 公元6 年第一次遣隋 0 0 使节团的 来访[, 4 直到8 年最后一 ] 3 8 批
遣唐使,中经2 〕 0 多年, ( 每一次遣隋・ 唐使节的来访, 他们所持归的情报信息, 都给国 家带来新风尚, 使之在新都建设中展现不同的变化。
自 年, 公元5 5 2 百济王将佛教传到日 本后, 佛教就成为日 本政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 部分。每一次的 权力争斗几乎都有佛教作为背景。例如苏我氏打倒物部氏, 中大兄皇子 和中臣 镰足夺权于苏我氏, 乃至平安迁都摆脱旧佛教势力等,皆以崇佛排佛方式出现。 学习输人中国 佛教成为日 本此后一直的重要国家大事。 0 年小野妹子一行虽无成员名 6 7 单, 但朝贡目 的清楚写着 “ 开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 故遣朝拜, 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 法。 ”(《 隋书》卷八一东夷传)正是佛法学习带动了日 本对整个隋唐文明的全面吸收, 从68 0 年到以 后历届遣唐使派遣, 其成员除留学生、 学问 僧外, 还有阴阳士、医者、 乐 者、 画工等等各行各业人员, 学习政治思想、 佛教、 文学、 各种技艺等在内的整个隋唐 文明, 其中 佛教的发展变化自 始至终都影响着日 本社会。遣隋・ 唐使成员的陆续归国, 不断给日 本文化输人新鲜血液。如果圣德太子进行的推古改革还很难说与遣隋使有关, 那么到大化革新,已经是在遣隋留学生、 学问僧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完全照搬中国模式 的改革。 日 《 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 ( 3 6 年)记事中记载:“ 2 秋七月, ……是时, 大唐学问僧惠齐、 惠光及医惠 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 日: 留于唐国 学者,皆 学以成业, 应唤。且其大唐国, 法式备定之珍国也, 常须达。 ”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一、遣唐使概况中日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交流追溯于西汉时期。

日本航海技术的欠发达以及海上环境的极端性,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风险,“有去无回”、沉船现象时有发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顶峰时期。

促使日本政府不断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存在,吸引着东亚各国。

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较为落后,日本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以此来改造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日本本国的发展。

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辞艰险,远渡重洋,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十三次:贞观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显庆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总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开元四年(716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九年(750年)、大历十年(77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

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纪,结束于9世纪,经过了漫长的238年,状况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与好学之士构成,他们作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负着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技并传播回国的使命。

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觐见皇帝。

因为中国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国力的强盛,到达中国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进京朝见皇帝,其他的人在当地等待。

例如,834年,遣唐使到达中国后,进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类似长岑判官等杂职35人均留在扬州。

留在扬州的遣唐使团成员,或学习中国文化,或准备回国物资,或购买物品带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

进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与皇帝沟通,进行外交活动。

比如,在与皇帝进行交流时,会涉及到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学生和僧人的事宜。

中日文化交流-不朽的遣唐使

中日文化交流-不朽的遣唐使

不朽的“遣唐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是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技术等深深影响着东亚各国。

日本在唐代,不断地派出遣唐使,以此为桥梁,来吸收、消化先进的唐文明,推动着古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也由此,遣唐使成为古代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角色。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

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

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

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

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

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增进了唐日间的友谊和了解。

留学生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

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40年。

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一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

五十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遣唐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唐朝与日本往来遣唐使

唐朝与日本往来遣唐使

七、社会生活方面
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 传入日本。日本人学习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 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服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 爱,经改进为“和服”。端午节、重阳节,都由唐 朝传入日本。
总之,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 产生活各方面受到中国唐朝的深刻影响。
田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 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五、文字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仿照 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平 假名和片假名,大大推 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六、习俗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 的影响。唐诗广泛流传,深为日本人所欣赏。唐 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尤为受到喜爱。日本士 大夫热衷学习中国书法。日本宫廷爱用唐式菜肴。 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学习唐乐。 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 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Page 2
一、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日本 遣唐留学生。他和唐 朝诗人李白、王维等 交情深厚,常作诗唱 和。他一生在中国长 达54年之久,为中日 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 献。
Page 3
二、空海和尚
公元804年入唐求学, 抵长安拜惠果阿闍(she) 黎为师,受法为青龙寺, 后归国开创东密,兴教 育,修水利,为日本文 化交流之先驱。
唐朝与日本往来——遣 唐 使
第一小组 组长:黄祉语
日本来唐通关文书
小组成员:汪澜 叶子琪 马靖翔 魏奕菲 黄得枫
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 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封建制度刚刚确立不久,对 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 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呢。631年到838年止,日本派 出遣唐使共十三次。从唐初的不超过二百人到后来高 达550人以上。

遣唐使改变日本

遣唐使改变日本

遣唐使改变日本作者:毛剑杰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2期遣使赴唐自日本在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后,一拨拨日本贵族青年前赴后继渡海西去,而唐制、唐律、唐装、唐诗,乃至作为日本假名底本的汉字,则陆续随之东来。

到第9批遣唐使出行时,已形成了唐风臻于极盛顶点的“天平文化”。

于是,这一时期就成了“中日文化交流长河中浪峰上的浪峰”(武安隆《遣唐使》),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政治家)和为日本制定《养老律令》的大和长冈等人,都是在这个时代来到了大唐。

此前,日本朝野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持一种平视或俯视的态度。

改变始于663年的一场战争,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而在朝鲜白村江口和唐军大战。

当时,日本水兵万余,有一千多艘战船,而大唐水军仅有七千余人,一百七十艘战船。

虽在人、船数量上相差悬殊,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

日本遭遇完败后,发现了和中国的距离。

自此以后,日本使者来中国不再要求册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国”。

国际太学遣唐使们分三种身份,除学问僧之外,还有十八九岁左右的年轻留学生,他们都是日本中层官员子女,且必须学识、样貌都需要达到才俊的标准,通常要在中国学习二三十年。

另一种则是“请益生”,顾名思义,即本身已有学问功底,再赴唐作一年左右的短期考察,以期学问益加精进。

他们一般年龄较大。

但无论哪种身份,都需在国子监中接受严格而正规的教育。

唐代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

据《唐六典》,进入哪一个学部要看家庭出身背景。

吉备真备就是在四门学中就学。

阿倍仲麻吕却是在太学中学习,这或许与其父亲为日本朝中高官有关。

被唐风改变的日本遣唐使们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而日本也因此长期处于唐朝主导的东亚体系之中。

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长冈,入唐后潜心学习唐律,回国后曾与下道真备共同删定律令二十四条,不仅条例照抄唐朝,连细则和格式都沿袭唐朝。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 如何评价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 如何评价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如何评价遣唐使制度遣唐使的意思遣唐使制度是日本历史上意义非常重大的一项对外学习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那么遣唐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顾名思义,遣唐使的意思就是在唐代的时候,日本派到中国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使节团。

从公元七世纪末期到九世纪末期,大约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派了十几次遣唐使,不论次数、规模还是时间、内容都可以算得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

第一遣唐使团是在公元630年的时候,由日本舒明天皇派出的,到公元894年,日本朝廷总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但最后有几次没有来到中国,到达中国的遣唐使总共有十二次。

直到894年,也就是日本宽平六年,菅原道真向日本天皇谏阻,自此之后正式停止了遣唐使。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的贡献是极其重大的,实际上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遣唐使来到唐朝每次都会受到热情款待,向唐朝皇帝献上贡品之后,会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奖赏,当然当时的唐朝面对日本的主动学习,加之天朝上国的心理因素,每次都会让遣唐使带着丰厚的礼品回去,可谓是满载而归。

初期遣唐使人数有二百多人,后来逐渐增加到了五百多人,当然只有其中的主要成员才会被批准进入都城长安。

遣唐使一般在长安和内地逗留一年左右时间,可以充分感受唐朝的风土人情,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书籍等物品,在遣唐使回日本的时候,唐朝为了显示泱泱大国的风度,会派人将他们送到沿海。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和别的附属国的使节团是不一样,并不是朝贡使节,是不向唐朝称臣的。

以上就是日本遣唐使的简单介绍,想必大家一定明白遣唐使的意思了、遣唐使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促进了日本的文字学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功不可没的。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遣唐使是日本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创举,已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总共历时两百六十多年。

遣唐使通过在唐朝的学习,回国后模仿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建立了自己的相关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

公元630年,当时是唐朝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还有大批的师﹑水手以及翻译,画师、乐师、各行工匠等等。

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之后的两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

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主要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的唐帝国朝廷面对这些外来的学习者也是非常欢迎的,由皇帝亲自接见,宴饮赏赐之后就可以在长安学习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国之后自己运用,以此来带动日本国内的改革。

在遣唐使制度实行的两百多年里,日本获益良多,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国内的变革。

到了公元895年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制度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推进了日本
国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在这期间,遣唐使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后来的五百多人,当然他们学习的东西也是不断完善的。

唐朝政府对待遣唐使的态度也是非常友好的,来的时候欢迎,走的视时候欢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贡称臣的制度,这和附属国的朝贡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简单概况了。

遣唐使制度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会因为遣唐使学习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也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得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日本。

那么遣唐使的贡献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遣唐使的贡献。

遣唐使对于日本的贡献,首先是引进了唐帝国的法律条款,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改革。

遣唐使团每次到长安之后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博览群书,还实地考察,回国后参加政事的处理,模仿唐帝国的法律条文,使得自己国家的法律条文得到完善和规范。

此外,遣唐使还建议日本政府仿效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各地开设了学校,学习唐朝文化,培养人才。

遣唐使的第二大贡献是汲取了唐朝文化,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

遣唐使每次都是带着大量的汉文书籍和佛经回国,日本朝廷上下对唐诗文化都赞叹不已。

遣唐使还抢唐朝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带回了日本,加速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

最后,遣唐使的贡献还在于将唐朝的很多技艺带回了日本,围棋、相扑、马球都是学习唐朝的。

当然遣唐使的贡献不单单是对日本社会的,对中国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遣唐使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加了唐帝国的威信,同时也使得丝绸之路向东得到延伸。

总之,遣唐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推动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背景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

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

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

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

623年。

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

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
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

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

因此实际上名副其实的遣唐使是十二次。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

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

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

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

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