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政策和礼遇论文
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研究生课程论文学年学期: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课程: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任课教师:王刚姓名:孙晓卓班级: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号:2015503309简述日本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摘要】中国隋唐时期,正直日本飞鸟时代,日本国内改革之风盛行,通过圣德太子改革和大化改新,日本渐渐废除之前大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在此期间,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使日本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隋唐时期的先进政治、经济体制,为日本封建时期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指导。
本文试从日本遣隋使和唐朝初期的遣唐使,简述遣隋唐使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圣德太子大化改新遣隋使遣唐使一、简述遣隋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纵观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在隋朝时期,日本圣德太子在政期间,便派遣小野妹子为代表的使节到隋交流并递交国书。
但隋朝时期的中日交流中,佛教文化的交流占据较大比重,这与圣德太子和隋文帝都大力推广佛法有很大关系。
小野妹子608年3月完成使命。
随后, 隋炀帝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回访日本。
裴世清一行十三人随同小野妹子于608年4月到达日本筑紫, 在日本受到隆重礼遇。
日本派遣的遣隋使发生在日本摄政圣德太子改革1期间,遣隋使的意义由此变得明确:一方面,遣隋使归国后为统治者带回了先进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在道德意识层面的受益尤其显著,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另一方1圣德太子改革: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
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
面,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二、简述初期遣唐使对日本改革的影响公元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高宗建立唐王朝之后,首要任务是平定叛乱,镇抚边境。
至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国内政局已经稳定,此时,唐朝开始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招抚四方。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后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来朝开始,日本一直通过派遣使者的形式与中国保持着联系,随着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量派出,中日交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
关于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本文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来分析遣唐使出使的具体目的所在。
标签:遣唐使;出使目的;中日交流遣唐使作为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中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来国内学界关于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从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出发,并将遣唐使出使的情况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阶段来分期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打破这一分期研究模式,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展开对出使的国家目的方面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试对遣唐使出使的个人目的加以探析,以期对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予以辅充。
一、遣唐使概况所谓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者。
遣唐使的成员构成比较复杂,除大使、副使、判官和录事外,还包括入唐学生、学问僧、请益生、请益僧、医师、乐师、画师及水手等。
除派遣人员的多元化以外,出使的人数也相对较多,“最多时直接参与的人员达四五百人,相当于一个省(中央机构名称)的规模。
”[1]日本自“公元630年八月(舒明天皇二年)派大仁药师惠日遣唐”开始,①至公元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遣唐使制度废止,其间共历时260年,派遣出使19次,其中成功到达唐朝本土13次。
“孝德白雉四年(公元653年),日本遣唐使在入唐途中经过萨摩国萨麻郡附近时遇难;另外,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日本遣唐船队中的第一舶漂流至南岛时被岛上人所杀,仅东汉阿利麻等五人乘岛人船到唐括州。
”[2]64可见由于途中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日本航海技术的局限,遣唐使出使的危险性较大。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的政策礼遇

钱淑妮 马 春 燕
3 1 5 2 1 1 )
( 宁波 大 学 外语 学 院 , 浙 江 宁波
摘 要 :中 日两 国的 交往 古 已有 之 。 其 中 , 次 数 最 多、 规 模 最 大、 历 史最久、 影响 最深刻的 , 当属 自公 元7 世 纪 初 至9 世 纪 末 由 日本 天 皇 组 织 派遣 的 遣 唐使 团。 在 日本 遣 唐 使 访 华 期 间. 唐 朝 政 府 以广 阔 胸 襟 对 其 进 行 了友 好 的接 待 与 安 置 , 并 颁 布 实施 了各种 礼 遇 政 策 。 不 可 谓 不周 到 , 为 促 进 中 日两 国友 好
元6 3 0 年 舒 明 天 皇 派 出 第 一 批 遣 唐 使 以来 , 遣 唐使 成 行 之 旅 共 计 十二 次 。 本 文 谨 以史 料 为 根 据 . 从 唐 政 府 对 日本 遣 唐 使 的接 待 、 安 置 和遣送三方面 . 就 唐 朝 政 府 对 日本 遣 唐 使 来 访 的 政 策 礼 遇
( 三) 方 法 多样 化 。 多种方法 、 多种 渠 道 并 进 是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的重 要 途 径 。单 向度 的 “ 灌输式” 传播 手 段 往 往 会 让农 民群众认为 马克思主义是一 种单纯 的政治说教 工具 , 这 样 就 夸 大 了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意 识 形 态 作 用 .而 忽 略 了 其 科 学性 、 实 践性 和应 用 性 。 由于“ 大众 ” 的主 体 结 构 、 思 想水平 、 政 治觉悟不 同 . 因 此 大 众 化 过 程 中就 不 能 采 取 某 种 固定 不 变 的方 法 。在 宣 传 过 程 中, 调 动受 众 的积 极 性 和 兴 趣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兴 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师, 要激发受众 的兴趣 , 需 要 采 用 多种 方 法 , 我 们 可 以 借 鉴 心 理学 、 社会学 、 传播 学 等方 法 , t  ̄t t t “ 期待效应” 和 团体 辅 导 。 在 传播 载体上 . 除了利用书报形式 外 . 还 可 以充 分 利 用 电 影 、 电 视、 网络 、 手 机 等 传 播 手 段 。多 出版 一 些 马克 思 主 义 的 通俗 读 物, 比如 《 画说邓小平理论》 、 图解马克思主义 。 画说科学发展 、 图解 以人 为 本 等 。 还 可 以用 电 影 、 电视 剧 形 式 , 像《 复 兴 之路 》 、 《 建 国 大业 》 等, 都 能 起 到 很 好 的作 用 。 网 络 传 播 迅 速 及 时 , 我 们 可 以通 过 互联 网 建 立 专 门 的 科 普 网站 ,解 决 群 众 的政 策 困 惑 。还 可 以 利用 手 机 短 信 。 把 党 的 最新 政 策 、 重 点 工 作 发 给群 众, 使 群 众 及 时 了解 大 政 方 针 , 从而产生认同感并乐于接受。 ( 四) 宣传 专 业 化 。建 立 一 支 过 硬 的 宣 传 队伍 是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农 村 大 众 化 的 重 要 保 证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要 “ 化” 大众 , 就 需 要 大 众 式 的 宣 传 工作 者 , 就 需要优 秀的 、 专 业 的宣 传 队 伍 。党 政 机 构 的 理 论 宣 传 者 、 科社工作 者 、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20, 8(1), 1-8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ojhshttps:///10.12677/ojhs.2020.81001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and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Zhaohui Bu, Xiangbo Wu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Received: Mar. 19th, 2020; accepted: Apr. 3rd, 2020; published: Apr. 10th, 2020Abstract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mission to Tang both in China and Japan. Most of them are relatively macroscopic and generalized. They rarely conduc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n a certain mission.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was a rather special and significant one, including the second time Kibino Makibi (きびのまきび) to Tang, the delegation’s conflict between Japan and Silla on the New Year’s Day Chaohe, Jianzhen went to Ja-pan successfully, and Abeno Nakamaro (あべのなかまろ) went back to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events of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y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Japan had improve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Northeast Asia,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both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a mutual social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can know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mis-sion. Ambassador Fujiwara Kiyoshi who served as secretary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promoted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of Tang. At the same time, as a talent introduction like sending Jianzhen to Japan and the talent Abeno Nakamaro’s (あべのなかまろ) returning also have a reference to the tal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oday.Keywords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Contention of Rank, Jianzhen Cross the Ocean to Japan,Kibino Makibi,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mpact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卜朝晖,吴祥博卜朝晖,吴祥博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收稿日期:2020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0日摘要关于遣唐使的研究,中日两国学界已有不少成果,大多是较为宏观、概述性的论著,很少对某一次遣唐使团进行系统的考察探究。
小议遣唐使

小议遣唐使作者:马保彪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6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赴日升学和研修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的相互学习交流活动就非常频繁。
回顾隋唐时代,日本多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访问中国。
遣唐使吸收了大量先进的唐文化,并且巧妙地与本国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带有中国印记的日本文化,影响了日本的诸多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遣唐使;法律制度;外部条件一、派遣遣唐使的背景和目的(一)背景白村江之战促进了遣唐使的派遣,白村江之战是发生在 663 年 8 月,在朝鲜半岛的白村江进行的一场战争。
唐朝当时国力强盛,在综合实力上占据了亚洲的主导地位,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白村江之战给日本后来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白村江之战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核心地位。
面对强大的唐朝,在战败的惨痛教训面前,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重新开始与唐朝的邦交,积极派出遣唐使,全面开始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二)目的日本在白村江之战中战败后。
点燃了其从唐朝学习体制和法律的热情。
当时两国经过战争之后,日本意识到战败的深层次原因,于是他们转变思维,通过向强者学习使自身强大。
派遣遣唐使的目的是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制度。
从来访使节团的构成来看,一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为之士。
他们地位尊贵、能力显著、学识很广。
天智天皇汲取战败教训后制定了法令组合,将其称为近江令,迅速底完善了整个国家体制。
到了天武天皇掌权时,其下令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以及律令法等法律体系,将日本快速地建设成为律令制国家。
二、遣唐使的影响当时、日本统治者陷入了统治危机,佛教是不只是宗教,被认为是日本的统治阶级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先进文化和思想。
事实上,6世纪中期,日本引进了佛教以后,奴隶主和贵族们将其变成了政治斗争。
当时的圣德太子和苏我氏族是利用佛教获得政权。
圣德太子对佛教特别重视,将佛教奉为国教。
简论日本遣唐使

作者: 孙宏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页码: 51-54页
主题词: 遣唐使;经济文化交流;留学生;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史;友好往来;中国和日本;天皇;大化革新;日本社会
摘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
到了唐代,双方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逐惭达到了高潮,日本陆续不断地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吸收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
一、遣唐使出现的历史背景 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东亚大陆和日本之间就有往来。
在《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说明至少在西汉时中国已和日本有交往了。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一、遣唐使概况中日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交流追溯于西汉时期。
日本航海技术的欠发达以及海上环境的极端性,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风险,“有去无回”、沉船现象时有发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顶峰时期。
促使日本政府不断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存在,吸引着东亚各国。
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较为落后,日本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以此来改造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日本本国的发展。
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辞艰险,远渡重洋,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十三次:贞观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显庆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总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开元四年(716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九年(750年)、大历十年(77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
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纪,结束于9世纪,经过了漫长的238年,状况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与好学之士构成,他们作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负着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技并传播回国的使命。
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觐见皇帝。
因为中国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国力的强盛,到达中国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进京朝见皇帝,其他的人在当地等待。
例如,834年,遣唐使到达中国后,进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类似长岑判官等杂职35人均留在扬州。
留在扬州的遣唐使团成员,或学习中国文化,或准备回国物资,或购买物品带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
进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与皇帝沟通,进行外交活动。
比如,在与皇帝进行交流时,会涉及到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学生和僧人的事宜。
唐朝怎样对待日本留学生

唐朝怎样对待日本留学生唐朝政府热情地接待踏上大唐国土的日本留学生。
唐政府规定“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即按照等级供给外来使节的在唐费用,对日本使节和留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日本学者大庭修也说:“不论抵达唐土何处,当地官员即按接待外国使节规定予以接待,同时报请长安,根据指示决定入京人数,按公差由各州县顺次护送至长安。
”日本留学生随遣唐使前往长安,一路上或乘官船,或走驿站,所有费用均由唐政府提供。
到达长安后,首先住进京郊的长乐驿,然后有政府官员率马相迎,并以酒脯慰劳;其次在相关官员的引领下,下榻于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四方馆,由特设的监使照料其衣食住行等;最后是使节贡献方物,等候皇帝召见。
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时,就会趁机提出安排留学等事宜,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所请并允”。
唐朝政府本着“华夷一家”的原则,一旦批准日本学生、僧侣留学,就会安排就学、认真教诲,与中国学生一视同仁。
日本留学生大都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
国子监下分六馆,即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馆,多数留学生在前三馆学习经史,少数人在后三馆研习法律、书画和算术等专门技艺。
因这些学馆均为官办,所以日本学生一经入学,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只是中国学生的费用由国子监直接供给,日本和其他外国学生的费用则由掌管蕃国事务的鸿胪寺供给而已。
唐朝政府对日本留学生虽持积极接受的态度,但由于官学名额有限,个别留学生汉语水平太低等原因,也曾出现过“拒收”现象。
如橘逸势就因为不精通汉语而无法进入太学,遂在长安历访名家求学而成。
随第十八次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中也只有留学僧园载获准到天台山求法,而伴须贺雄、长岑高名等人均被退回。
不过日本留学生每次来的人数不多,所以这种情况极少。
教育和管理日本留学生在唐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唐朝的风俗习惯和学业规定等。
首先,他们在初次拜会老师时,要象征性地献上数量有限的见面礼。
其次,日本留学生所用教材和学习时间与中国学生相同,即《孝经》、《论语》共限一年,《尚书》、《春秋公羊》、《谷梁》各一年半,《周易》、《毛诗》、《周礼》、《仪礼》各两年,《礼记》、《左氏春秋》各三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的政策和礼遇摘要:中日文化交流起始于先秦时代,到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而当时唐朝奉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向世界敞开胸怀,对日本国使节
和留学人员进行了友好的接待和安置,使日本国使团可以在唐朝方便的访问和学习,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唐朝日本遣唐使团政策礼遇
中日一衣带水,友谊源远流长。
早在秦汉时代,日本已为中国所知①;汉光武帝朝,两国即有官方往来②;隋朝炀帝时,中日互遣外
交使节,缔结睦邻邦交③;而到了唐代,两国政府与民间的往来达到了高潮。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各种制度都较完善,国家富强,文化繁荣,国威浩荡,声名远播。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大化改新④时期,刚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对唐朝日臻完备的封建典章
制度”益加赞叹向往,热狂的试图汲取、模仿。
遣唐使的派遣就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⑤。
本文试图从唐朝政府对使团的接待和安置,使团在华的生活情况和使团回国三个方面,以客观史料为依据,简要的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关于遣唐使团的派遣,使团的组成和任务,学者多有考察,兹不赘。
⒈使团的接待和安置
遣唐使团到达唐朝口岸以后,一般要向当地官府报告。
官府接报后,一面安排他们食宿,一面向朝廷报告,等候指示。
在接到朝廷的指示以后,官府才会允许他们继续前进,有的去往长安,有的去往唐朝的其他地方。
一般唐朝廷只允许大使以下的成员约50人进京,其他的水手及杂役人员,则留在当地,等待大使和其他人员的归来。
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圆仁所乘的船快要靠岸时:”遇两潮洄洑。
船卒倾覆。
殆将埋沈。
人人惊怕。
遥见物随涛浮流。
人人咸曰。
若是迎船欤。
疑论之间。
逆风迎来。
终知是船也。
学问僧圆载等已下廿七人。
同迁乘之。
指路发去”。
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对日本使团的友好接待。
圆仁一行刚登岸没多久,七月九日巳时,”海陵镇大使刘勉来慰问使等,赠酒饼。
兼设音声。
相从官健。
亲事八人。
巡检事毕,却归县家”。
二十三日到海陵县东,”县令等迎来西池寺南江桥前。
大使、判官、录事等下船就陆,到寺里宿住,县司等奉钱”。
二十四日,”到宜陵馆,此是寺侍供往还官客之人处”。
即使团所住的地方是专供官方客人所居住的。
最后县府派人将使团送往扬州。
使团一般要经数月才能抵达长安,到时有专门接待住所。
然后使团派使者奉上贡物,接受皇帝所下敕语。
来使到京后,由决策机关三省六部中的礼部⑥制定接待政策,由执行机关九卿三监中的鸿胪寺⑦具体接待。
使团在京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接受皇帝的召见。
一般在麟德殿谒见皇帝,并在内廷赐宴、授赏、授爵。
如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日本国使臣藤原清河一行抵达唐都,受到唐玄宗的接见。
藤原清河是历次遣唐使中卓然超群的一位学者,他气宇轩昂,风采炯逸,深受唐玄宗赏识,当唐玄宗见过遣唐使藤原清河”趋揖自异”后,也由此感叹日本乃”礼义国”。
赞叹他”不辱仪礼国日本之名”,诏授滕原清河为正二品特进。
⒉使团在华的生活情况
日本遣唐使团中,除了官员之外,还包括一些留学僧和留学生。
据日本学者木宫彦泰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日本遣唐使的二百多年间,一共派出了一百四十四名留学生,大部分是学问僧,留学生数量很少。
当时唐朝政府本着”华夷一家”的原则,对来华的使团人员都有很好的待遇。
据唐律,来朝聘问之外蕃来使,其食宿衣着由鸿胪寺负责,”每人给绢二十五匹,四季给时服,定期给口粮”。
日本留学生大都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一经入学,衣食住行等全由掌管蕃国事务的鸿胪寺供给。
这些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都有详细记载。
由于唐朝佛学发达,寺院遍布全国各地。
留学僧们可以各自到自己感兴趣的寺院拜师学法,唐朝政府也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
如道昭、智通、智达等僧人在长安从玄奘学习法相宗,最澄在天台山师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空海在长安青龙寺师从惠果学密教,等等。
另唐朝对客死唐土的外国来使、人员丧葬等也有明确规定。
《唐六典》”若身亡,使主、副及第三等已上官,闻奏。
其丧事所须,所
思量给。
欲还蕃者,则给辇,递至境。
首领第四等已下,不奏闻,但差车牛,送至墓所”。
唐朝还对客死唐土的外国来使、人员赠官。
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1记载:”入唐副使石川朝臣道益明州身亡。
今有敕。
叙四品位”。
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外国来使和留学生的友好做法。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这一批批学问僧与留学生在唐刻苦研习,尽力掌握中华文化精髓,自唐返国时,将”所得赐赉,尽市文集,泛
海而归”,携去汉文典籍,成为时尚。
⒊使团回国
唐朝对于日本使团完成使命后回国也非常重视,在中央有相应
的机构发给过所证件,提供返回途中所需的费用,并赐赠信物及给
遣唐使等的告身⑧。
据木宫泰彦先生的研究, 使节离开唐境的过程,中央会派官员将使节送出京都,然后由地方官府负责送其离境,或
者由中央官员直接送至其国。
”事毕后拜辞,唐朝遣监使宣布敕旨,且赠答礼物,设宴饯别。
然后一行率领留学生等由内使监送登程返国,内使有时中途折回,有时随同日本使节来日”⑨。
据《旧唐书·日本传》记载:”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
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
留学生回国时,唐政府有时还赠送大批佛教经典和书籍。
当真备等人归国之时,唐玄宗还特地派遣鸿胪卿为之办理回国
手续,还特地另赐御诗。
唐朝诗人包佶曾将一首题为《送日本国聘
贺使晁臣卿东归》送给日本留学生。
其曰:邻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道;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可以看出这些已不是一般的外交礼仪,而是属于感情交流的范围了。
可见,正是唐朝政府对日本使团的友善政策,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是中国各层人士对日本留学生的热情接待,友
好相处,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得日本的留学僧和
留学生可以在唐朝方便的巡礼和仿学,从而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
注释:
①《汉书·地理志》燕地条。
②《后汉书·卷一·光武纪下》。
③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
④大化改新:是645年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
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⑤【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中译本,62页,商务印书馆,1980.
⑥礼部之职能,”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新唐书》卷46)。
其中就有对”贡”进行管理、决策的职能。
⑦鸿胪寺是中央机构里专司接待外宾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属
部门有典客署。
接待使节的工作主要由鸿胪寺典客署负责。
⑧委任官职的文凭。
即官告,或作官诰,授官凭信,似任命状。
⑨【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中译本,90-91页,商务印书馆,1980。
参考文献:
【1】(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
【2】周一良,中西进(日)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3】王勇《中日关系史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4】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日)堀敏一著韩昇编韩昇刘建英译《隋唐帝国与东亚》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日)砺渡护著韩昇等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