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医学

合集下载

隋唐医药发展成就

隋唐医药发展成就

隋唐医药发展成就
隋唐时期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以“名医药师”为代表的药物学流派和以“医学名家”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在医疗技术、医药文化以及医道伦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隋唐时期的医药技术中,以病证辨析、四诊(望、闻、问、切)
和验方等诊疗方法为基本,发扬了“心口相传”的医学传统。

同时,
医药技术也逐渐向综合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中草药为主的配方药
逐渐趋于成熟,利用麻醉、外科等技术治疗手段也更加普遍。

在医药文化方面,隋唐时期形成了医学著作较为丰富的情况。


中《本草纲目》一书影响至今仍然重要,成为几乎所有中医方面的药
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权威性之一,许多著名中药、方剂以及植物学
命名也有所借鉴。

此外,还有《千金方》、《伤寒杂病论》、《难经》等众多医学著作,在医学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医道伦理方面,隋唐时期的医生们广泛倡导“博爱”的医学精神,以尽己所能治病救人为己任,放弃“费用至上”的商业化医疗理念,多数医生聚精会神看病,为病患的生命安危而努力。

同时,他们
还在传承中医经验知识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科学文化,极大地
丰富了中医医学体系,也有助于现代医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隋唐时期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的
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影响至今。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医学知识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和实践经验积累而来的。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医药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医药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经典著作,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成熟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李时珍、叶天士、吴瑭等,他们的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医药学的改革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如针灸电针、中药提取等。

总之,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和发展的过程,它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大唐盛世背后的医疗构架

浅谈大唐盛世背后的医疗构架

浅谈大唐盛世背后的医疗构架摘要:医疗是关系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

隋唐时期的盛世背后,其医疗文化同样令人赞叹。

本文围绕隋唐时期的医疗,从医疗的制度、医疗的环境等多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展开阐述。

关键词:医疗、隋唐、疾病、中药前言《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一书中提到:“医疗史、疾病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个必经阶段。

隋唐时期,涌现了一批以孙思邈、赵元芳、甄泉、王涛为代表的、名垂千史的医学大师,建立了从中央到军队到地方名医的较为完整的医疗构架体系。

其中,有不少至今医疗相关的思想和实践性的经验,到如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唐、隋医疗制度的异同据《唐六经》记载,上朝的大夫比我们多得多。

”隋朝的医生有一百二十名学生,唐朝则有四十名。

另外,隋朝重视按摩,按摩师数量较多,分类也比较复杂。

与前朝相比,唐朝的医司设置更加详细,医官的分类也更加复杂,但数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用您的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钱花在侧节上。

”至于按摩师数量的差异,只能归因于前皇帝热衷于享乐,而唐皇帝崇尚节俭,崇尚治理。

与中央政府类似,每个州首府都有自己的医疗机构,其成员分为医生、助理教师和学生。

助理教师和医生坐在主营,负责国家的主要医疗工作,“以百药救人治百姓”,学生则下放到地方,“负责国家领土检查治疗”。

与中央政府不同的是,由于资源有限,地方医疗和教育没有分开,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进步和成长。

二、隋唐时期医疗发展的原因隋唐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都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唐代,医家重视药理学等的发展,设立药育所,这极大地促进药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隋唐时期的医药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建立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并且,唐朝的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和繁荣,这也为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显示基础。

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长安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在这里进行了融汇,这也使得医疗事业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各朝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中国的医学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不同朝代的医学发展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以下是中国各朝代医学发展的特点:1.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主要依赖于神秘的巫术和儒家的道德观,认为人的健康与德行有关。

同时也有一些草药的使用,以及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医学开始体现科学思想,大量收集和整理医药方剂,出现了专门的医学著作,例如《黄帝内经》和《难经》等。

同时,也开始出现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的使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医学发展进一步推动,并逐渐形成了名医门派。

例如,著名的医家张仲景创立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了后来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医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医学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立了临床和针灸两个主要科系。

此外,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编写的《千金方》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5.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这一时期,医学开展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编纂和整合,形成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专科。

同时,针灸和草药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6.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时期,医学发展相对滞后,但也有一定的进展,例如著名的医学家李东垣提出了“望诊辨病”的方法,对后来医学注视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7.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在明朝时期,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明朝建立了国家医药监督机构和教育系统,医药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著名的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也在这一时期问世。

8.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1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发生了许多变革和创新,如《诸病源候论》的问世和外科学的初步发展等。

隋唐医学发展特点

隋唐医学发展特点

隋唐医学发展特点一、医学教育的兴盛和规范化发展1. 科举制度的推动1.科举制度的建立对医学教育的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

2.唐朝时期,设立了国子监和太学,医学开始成为其中的一个科目。

2. 医学教育的规范化1.唐朝时期开始制定医学教科书,增加了医学教学的规范性。

2.时任唐太宗皇帝的李世民还下令编纂了《太宗秘要》,以推广医学知识。

二、医学理论的传承和创新1. 传承经典医书1.隋唐时期,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传承。

2.医学家们通过对经典医书的深入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2. 唐五代医学家的创新1.唐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了寒热杂病论,对医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2.五代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陈抟创立了妇科学,对医学领域有重要贡献。

三、医学技术的提升和应用1. 外科技术的进步1.隋唐时期,外科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手术方法更加精细化。

2.知名外科医师鲍虔宾开展了许多外科手术,并总结了丰富的外科经验。

2. 药物疗法的改进1.隋唐时期,对药物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药物和草药的应用。

2.通过对药物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提升了药物疗效。

3. 针灸理论的发展1.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疗法,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针灸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使得针灸疗法在医学领域的地位更加重要。

四、医院的兴盛和管理1. 医院的规模扩大1.隋唐时期,医院的规模逐渐扩大,从小型诊所发展到较大的医院。

2.医院的扩大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 医院管理的改进1.隋唐时期,医院管理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医院管理制度。

2.医生和药师需要经过考试和注册,才能在医院从事医疗工作。

五、疾病防治的创新和推广1. 疾病防治的宣传和教育1.隋唐时期,政府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2.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了人们对于疾病预防的意识和知识。

2. 疫苗的使用1.隋唐时期,开始使用疫苗来预防一些传染病,提高了人们的免疫力。

隋唐医学里的外科手术

隋唐医学里的外科手术

隋唐医学里的外科手术中国古代外科手术里,还记载了唇裂修补术哦!晋代我国已有以修补唇裂为专长的外科医家,据考最早文献记载是《晋书·魏泳之传》云:“魏泳之,生而兔缺。

年十八,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

泳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况百日邪,仲堪于是处之别屋,令医善疗之。

泳之遂闭口不语,唯食薄粥,其厉志如此。

及差,仲堪厚资遣之。

”由上述记载,虽然不详手术方法和步骤,但确已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之术后恢复了容貌美,乃至接任仲堪职为荆州刺史。

这一史实说明,仲堪帐下这位以擅长修补唇裂(即兔缺、兔唇)而名闻遐迩的外科医学家手术技术高超,既以此知名,必然有许多成功的手术记录,如果疗效不高,或失败者多,则不可能令遥远的普通老百姓慕名长途跋涉去求治。

医学文献记载唇裂修补术者,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约1156)为早。

但该书也只简单记述“儿生下缺唇,亦能弥缝,然不能掩其痕”。

晋唐文献都记载过兔唇修复的手术。

十五世纪外科学家洪涛,为成化皇帝第九子进行了唇裂修补术,达到“如天成”的水平,由此得“国医”、“补唇先生”称号。

同时代的外科世家、唇裂修补术专家吉人桀,擅技五十余年,所作手术之多可想而知,其水平也达到七日补其缺,平复无痕”的效果。

可惜均缺具体方法和手术步骤。

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兔唇修复的整个过程:先将麻药涂在缺唇上,用绣花针穿丝线缝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不可感冒打鼾,每日只吃稀粥,等到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

在古代,皇室贵族早就已经有固定的医官为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但是相关的医学校教育却起步很晚,至于形成相对固定的制度就更晚了。

晋代已设有医官教习,但似乎并无独立的医学教育机构,刘宋元嘉二十年始设医学教育机构,但具体是何种机构,并没有明确记载。

在隋朝之前,医学教育基本都是在民间秘密教传,直到隋朝起才建立起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

隋唐医学发展特点

隋唐医学发展特点

隋唐医学发展特点隋唐医学发展特点是指在隋唐时期,医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发展和演变的独特特点。

在这一时期,隋唐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步。

首先,隋唐医学在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隋朝时期,《隋书·医方传》记载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运用针灸、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

其中,针灸是中国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治疗疾病。

在隋唐时期,针灸治疗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医疗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药物方面,隋唐医学中广泛运用了中草药,通过草药的配伍和煎煮方法,有效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

此外,隋唐医学还开展了一些外科手术,如切除肿瘤、修复创伤等,为当时的外科医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隋唐医学在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隋朝时期,李时中编写的《千金方》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提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规定了诊断疾病的方法。

唐朝时期,《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医书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中医体系,并将诊断分为望、闻、问、切四诊法。

这些中医诊断方法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对世界医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隋唐医学注重预防和养生。

隋唐时期,人们对于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下令编纂《卫生针灸甲乙经》,指导人们通过穴位按摩和适当的饮食、锻炼等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唐朝时期,《千金方》中提出了“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思想在当时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的流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隋唐时期医学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隋朝时期,《隋书·经籍志》记载了隋文帝杨坚下诏设立太医局,推动了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唐朝时期,《开元大学》成为东方第一所完备的综合性大学,医学被列为其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大师在这所学院中教授医学,并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医学人才,为中国医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

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

隋大业年间,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奉诏与吴景贤等编撰。

隋大业六年(610)成书。

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

该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本,常见版本系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诸病源候论》对1739种证候的病因、病机、病变作了具体阐述。

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各病之病因病理阐析以及症候的分类描述也具较高水平。

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备种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包括:内科疾病、五官病证、外科、伤科诸疾,及皮肤、肛肠疾病;并妇科、产科各证、小儿疾病。

其论详于病因证候,涉及预防、摄生、导引、外治及若干手术手法,基本未载方药。

该书对祖国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在病因病理学上发展了前人的理论。

如山区瘿病是饮用了缺碘的“沙水”等,并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观察和系统准确的描述,突出了各病的持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在证候分类学方面,对隋以前病证详加记载,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

书中还介绍了腹部外科手术。

如:肠吻合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外科手术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诸病源候论》引录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医学资料,后世医家对此书甚为推祟,对国外医学亦有一定影响。

然而《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学术价值很高。

二、《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方》,简体《类聚方》:系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全书共2600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的医学隋唐时期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系统全面整理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出现了若干大型专著;二是与国际之医药交流,促进了中国医药学的突出发展;三是朝廷的关心支持,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基础医学理论的发展隋唐时期,无论朝廷或医学家们都对基础医学理论研究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例如:隋代统治者组织医药学专家集体编撰大型医方著作《四海类聚方》达一千六百卷之巨,还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症候的巨著《诸病源候论》。

是书列载病症一千七百余条,分述各科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体征与症候等。

由于这部书之宗旨是论述诸病源候的,所以一般均不涉及治疗之原则和方法。

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病症例外讨论了诊断、预后以及导引和手术治疗问题。

这部专著不满足于传统的“千般疾病,不越三条”的病因学说,而是更加重视实际观察经验的理论总结。

因此,对传染病共性的认识和不同传染病的特点的描述,对疾病之分类或某些疾病的特点的记载,以及对医疗技术创造发明的重视等,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论述。

例如:强调疥疮治疗要“虫除病愈”,条虫病因是生吃牛肉所得,漆疮因个体素质关系,外伤肠断必须进行肠吻合术治疗等等,学术水平都明显超过了前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中国医学乃至日本、朝鲜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作为重要的中医典籍而得到广泛的引证和发挥。

关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研究,在隋唐时期也有新的重要进展。

如王冰继南朝梁代全元起注释《内经》之后,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使其难懂的文辞和欠明了的医理,得到注释和阐发,从而扩大了《内经》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推动作用。

此后一千多年来的数百家《素问》研究者和注家,都是以王冰次注本为蓝本的。

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隋唐以来,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外来药物使用经验日益丰富,而旧本草“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鈆锡莫辨,橙柚不分”①等,存在的错误相当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药也十分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医药学家苏恭(原名苏敬)在个人修订本草的基础上,于高宗显庆二年(657)上书请求朝廷详定本草。

苏恭的请求得到唐高宗的赞同,于是征召医药科技等名家二十二人进行本草学的修订。

为了编好这部书,朝廷命令天下郡县将所产地道药材按实物绘描成图,与标本一并送上。

同时制定了统一收录删节的原则,即:“《内经》虽阙,有验必录;《(名医)别录》虽存,无稽必正。

”此外,还要求“下询众议”,“定群言得失”,征询各方面的意见。

经过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于显庆四年(659)完成了修订任务,定书名为《新修本草》。

全书共五十四卷,包括正经二十卷,目录一卷;又别立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目录一卷。

共收药八百五十种,分药物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九类。

书成后颁布全国。

这是我国由政府主持,动员全国力量编撰,并由政府颁行全国的第一部药典。

其时代远早于国外的药典颁行年代。

《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可以说是集唐以前本草之大成,完成后除颁行全国作为医学用药的准绳外,并列为国家太医署的教科书。

本书不但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迅即受到国外重视,日本、朝鲜的医药学教育也都以此为课本。

这部著作不仅广征博引,而且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成就,如:记载用白锡、银箔、水银制成齿科汞合金填充剂等,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①孔志约:《新修本草·序》,见《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年版。

孙思邈和《千金方》孙思邈《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我国早期的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幼年多病,为筹汤药之资而家产罄尽,但攻读经史百家著述和研习医药之志不改。

自谓“青衿之岁,高尚药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他在医药学的钻研上,更是坚毅刻苦严肃认真,“至于切脉、诊候、采药..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志学之岁,驰百金百徇经方”。

因此,孙氏终于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发展中国医药学做出了伟大贡献。

他博极医原,精勤不倦;广采众方,百年不懈。

先后撰成《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孙氏尝谓人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①故以“千金”命名自己的著作。

《千金要方》分二百二十三门,列医方五千三百余首,按妇产、小儿、五官、口腔、传染病、杂病、外科、急救、食治、养生、诊断、方剂、针灸等分科叙述,有理论,有经验,内容十分丰富。

《千金翼方》完成在《千金要方》后三十年,是孙氏为补充“要方”之不足而编撰的,是《千金要方》的姐妹篇,所以二者的体例基本相同。

后世医家认为孙氏的两部《千金方》是我国早期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这是很有道理的。

譬如:重视妇幼保健,以丰富的经验总结和在理论上强调并促进妇产、小儿独立设科,重视按各科每一种疾病逐一叙述对本病的理论认识和各家治疗经验等,在许许多多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明显超过了前人。

如脚气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夜盲症、糖尿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营养缺乏症以及免疫技术、咽部异物剔除技术、正骨技术、针灸技术等等,均为现代研究者所称道。

《千金方》成书后,不但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外如古今日本、朝鲜和现代的美、德、法等国,也很重视孙思邈学术思想和医疗道德的研究和继承发扬。

①孙思邈:《千金要方·自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年版。

王焘与《外台秘要》王焘(约670—755),宰相王珪的重孙。

王焘青少年时期多病,常与当时名医交往,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

后任职弘文馆,管理国家图书达二十余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努力攻读医药书籍,心得体会也日益增多。

尤其是他深刻认识到以前中医学的重要缺点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此外,他在认真攻读医药书籍的过程中,每每摘录要义却苦于其书不注明出处而很难确知时代与作者。

因而,他立志要改变上述缺陷,于是更加勤奋刻苦,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资料。

其间,他虽然被迫离开弘文馆,贬守房陵,但其整理医药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的意志坚定不移。

他一边处理政务,一边仍编撰医书,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实现了心愿,将秘密枢要之方,编撰成书,命名为《外台秘要》。

该书共四十卷,分一千一百零四门,每门皆以《诸病源候论》、《内经》或张仲景学说之理论贯其首,并分卷别类收载各种病症治疗医方六千余首,有着明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其次,凡他所攻读的五、六十家之古方,或数千卷新撰,只要《外台秘要》引用者,皆一一注明出处。

这是我国医学文献强调详注引文出处之始。

因此,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整理医学文献的大师。

由于王氏治学严谨,并且《外台秘要》所引用的医学著作多已散佚不存,所以《外台秘要》成为现代医学家研究唐代以前医学和据以辑佚、校勘古医籍的重要参考书。

蔺道人与正骨医术蔺道人,已不知其名。

九世纪中,唐统治者推行废止寺院以促进僧侣还俗从事耕织的政策,蔺道人也由长安流落江西,隐名埋术,过着半自耕的生活。

后来由于帮他耕种的彭姓老人之子,因打柴多处骨折筋断,又求医不愈之际,他用埋没多年的正骨医术为病人治愈了折伤,并由此名闻乡里。

此后,他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这位彭老人,并以《理伤续断方》相赠,不辞而别。

彭老人称蔺道人为仙,故将所得之书名之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理伤续断方》是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书,内容比较丰富,并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反映出我国在九世纪前骨伤科理论和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例如,“总论”中所叙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步骤,强调运用麻醉、拔伸之牵引,收入骨、捺正之复位,夹缚之小夹板固定,外敷内服药物及早期之全身和局部活动等,已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实验研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太医署和医学教育我国医学教育历来是以师带徒的传统进行的。

六朝创始而隋唐继之兴办了医科学校教育,而且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唐太医署实际上是一座国家医科大学。

其规模之大,学制之健全,课程设置之新,教学目标之高,考核制度之严,在中国医学教育史上都是十分突出的。

例如,太医署属太常寺领导,除设太医署令、丞以及府、史、医监、医正等行政、教学管理人员外,下设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以及药园等五个系。

在医科之下,又分有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理疗科)等五个临床治疗学科。

教师则根据不同水平分有博士、助教、医师、医工等职务,博士、助教负责授课,医师、医工则多承担临床治疗教学的辅佐工作。

当时在校师生员工等达到近四百人之多。

在学制以及考核晋升方面,其规定也是很严格的。

例如:医科系之体疗是七年制,疮肿、少小是五年制,耳目口齿是三年制;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月考由博士负责,季考由太医署令主持,年终或毕业考试则由太常寺丞主考。

品学皆优者可提前分配任职,若不及格者则要降级且不得超过两年,否则则予除名。

在课程设置和分科重点教学方面,其制度也是比较严谨的。

例如:各科学生均须学习的医学基础课《明堂》、《素问》、《针经》、《本草》、《脉经》等,要求“皆使精熟”。

在共同学完基础课之后,则分专科重点教学,即所谓“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

在分业教习上,各科均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和明确的培养方法和目标。

如药园在京师有良田三百亩,栽培种植药材以适应联系实际进行各科学生教学和培养药园师之需要。

“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凡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花实,草石骨肉之类及有毒无毒、阴乾采造时月皆分别焉”,使学生能“辨药形,识药性”等。

唐代除朝廷之国家医科大学外,地方也多办有医学校,其规模当然比朝廷要小,师生最多者二十人,并强调:“各于当界巡疗”,“掌州境巡疗”,“医药博士以百药救民疾病”。

从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衡量,此等地方医学教育更有进步意义。

国内外医药学术交流如上所述,中医学在隋唐时期已居于世界先进之列。

但是,在中国的边远地区,医药学仍较落后。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交通的发展,中原与边远地区在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进一步繁荣。

例如,与西藏地区,随着汉藏关系的改善和文成公主、金成公主之结亲,中医学大量传入西藏,并有多种中医典籍先后被译为藏文。

松赞干布等还命令藏医、中医、印度医、阿拉伯医等编撰藏医学著作,其中影响最大者是宇陀·元丹贡布等编撰的《四部医典》,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

是书内容丰富,是藏医、汉医和印度医学等在西藏综合发展的一次总结。

是书被全译或节译为蒙汉文外,还有俄、英等文字,影响广泛,为世界藏学家较关注的一部藏医古典著作。

在四川、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也由于与内地的交流,使原来“只知卜巫,不晓医药”和“杖头挂食,遥以哺之”的落后习俗得到了改变。

在北部和西北部,这种医药交流随着丝绸之路也繁盛起来。

中医学和中医相继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得到发展,这些地区的医疗经验和药物也更多地传到内地,并为内地医家撰著所采用,从而更加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隋唐时期国际医药交流更为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