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妙用32例

合集下载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四肢麻木此方当,编个口诀记得全,分清虚实效果良;气虚则麻血虚木,久坐久立易现出,风寒暑湿燥火邪,易致麻木气脉堵;调理麻木并不难,补足气血是关键,再把血脉来打通,几剂汤药就解顽。

黄芪芍药与桂枝,三钱用量即可使,倍用生姜枣四枚,炙甘草添人参伺强壮脾胃莫如此;麻木严重鸡血藤,四钱用量不算迟,西医末梢神经炎,或风湿性关节炎,小儿麻痹雷诺症,神经损伤硬皮病,该方照样把它弑;本方重用黄芪性,加川芎元胡地龙,可治中风后遗症;脑萎缩者菟丝取,杜仲牛膝山茱萸;产后妇气血不足,关节酸痛麻木苦,血藤灵仙上肢病,木瓜独活下肢绌,腰痛杜仲川断加,牛膝使用较特殊,恶露不尽不要用,寄生枸杞代其务。

内经上讲到:“足阳明虚则足不收,胫枯。

”这是说足阳明胃经经气亏虚不够了,你想抬脚都困难。

如此牵连日久,会从小腿那里开始枯萎上来。

像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下老。

用医圣的“虚劳血痹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大补阳明肌肉经气,黄芪用到120克,连服三个月,居然自己能抬腿,丢掉拐杖了,干枯的小腿肉也丰隆、润起来。

可见,像干果、大枣,经气盛则隆壮饱满,经气虚则枯萎瘪干。

【黄芪桂枝五物汤】四肢麻木,张仲景一个方子彻底搞定麻木这种情况,多数人都遇到过。

比如,好多人长时间坐着或者坐姿不好时,腿脚就会觉得麻,再是木,最后就是麻木。

这是因为没有运动疏通气血。

这种麻木一般很快就会消失,并无大碍。

如果长期手脚麻木,就要重视起来了。

比如,有的人天气一变冷或者劳累过度,就会感到手脚麻木;还有的人身体麻木到使劲拍打都没有知觉。

麻和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麻的感觉既不是痛也不是痒,而是感觉有万千蚂蚁在皮肤上爬来爬去,停不下来,越挠越厉害。

木是没有感觉,皮肉掐它不疼,挠它不痒,好像长在别人身上一样。

通常来讲,很难将麻和木完全区分开来,往往麻木并存。

但凡世间百病,都要分虚实,麻木也一样。

虚是由于气血不足。

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当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发麻,当血不足的时候就会发木,当一个人气血都不足的时候,人体会自然地将气血优先供给到重要脏器,得不到气血濡养的部位就会通过麻木的方式提出抗议,好像肚子饿了会咕咕叫一样。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中风先兆、产后身痛、面神经麻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中风先兆、产后身痛、面神经麻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三则(中风先兆、产后身痛、面神经麻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是一首治疗阳气不足、血行不畅,兼以外感风邪,以肌肉麻木为特征之血痹证的有效方剂。

本方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常用该方化裁治疗多种病症,疗效满意。

今择验案三则。

1、中风先兆金某某,男,51岁,朝鲜族,2004年10月13日就诊。

患者二周前头目眩晕,时觉脑中昏聩,语言现一过性不利,呕吐多痰涎,继而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左半身肢体麻木,肢冷,头重脚轻。

当地卫生院诊为“脑血栓形成”,经输液用药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

患者经门诊介绍入院治疗。

症见形体肥胖,皮缓肉松,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左半身肢体麻木,肢冷,纳少肢倦。

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略腻,脉沉缓滑。

脑CT提示颅内未见确切异常。

证属气虚血瘀,痰浊阻络,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5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生姜七片,大枣10枚,半夏15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胆南星15克,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丹参15克,地龙15克,全虫3克(冲服),蝉蜕15克。

5剂。

药尽5剂,肢体知温,口角流涎明显减少,药已中的,黄芪更为50克,加木耳25克,继服10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消失,半身麻木、上下肢萎软无力明显改善。

仍以上方略予增减,药尽37剂,诸症消失,握持、步履已如常人,其病告愈。

嘱其以丸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系因阳气不足,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又因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为痰,气血痰浊阻滞,脉络不畅,诸症乃作。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行气活血,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涤痰化饮,开窍醒神,丹参、地龙、全虫、蝉蜕活血化瘀,解痉通络,更佐以木耳祛风通络,解痉柔筋。

诸药相伍,共凑益气温阳、涤痰醒神、活血化瘀之效。

2、产后身痛赵某某,女,32岁,汉族,2003年7月19日初诊。

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不可思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组成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趣记(黄漆柜子无物)要装枣。

(黄漆柜子无物——方名“黄芪桂枝五物汤”,亦包括了“黄芪”、“桂枝”在内,要——芍药,装——生姜,枣——大枣)对照(黄芪桂枝五物)药姜枣。

寓意黄色漆面的柜子空无一物,将要用来装大枣。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和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

肌肤麻木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

配伍特点本方温补、散邪、通经三者并用,固表不留邪,散邪不伤正。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

亦可用于气虚血滞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以肌肤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为辨证要点。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剂比较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比较:方剂药物组成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桂枝加黄芪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此三方均含有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四味;前两方之别在于桂枝加黄芪汤比桂枝汤多了一味黄芪;后两方相比,只是桂枝加黄芪汤多了一味炙甘草。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仲景治疗血痹虚劳方,经过灵活化栽,加味用于骨伤科临床,收效显著,现将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益气调营祛颈肩痛骨伤科能引起颈肩痛的疾病颇多,如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胸廓出口综合征、肱骨外上髁炎、肘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及腕管综合征等。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肩周炎32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肩周炎32例
南京大学出00 8203 2 0 1; 修回 20 08 2 0 6216 )
来, 酸胀加重, 并出现疼痛, 上举、 后伸均感不便, 影响 正常教学 , 疼痛夜间为甚 , 白昼活动后减轻 , 保温痛缓 , 遇冷则剧 , 伴有乏力、 眠差。 舌淡红、 边有齿痕、 苔白、 脉 弦细涩。 查: 右肩部活动明显受限 , 上举仅达 110° ,肩 上部周围压痛明显 , 肌肉有僵硬感。 证属阳气不足, 气 血亏虚, 寒湿偏盛, 肩部筋脉凝滞 , 气血痹阻。 治以温养 气血 , 散寒除湿 , 活血通络。 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 方: 黄 芪 30g, 当归、 桑枝、 生 姜各 20g, 桂 枝、 白 芍各 12g, 木瓜 15g , 白芷、 羌活各 10g , 大枣 5 枚。 3 剂后复 诊, 言服药后患肩有温暖舒适之感 , 效不更方 , 继服 3 剂后疼痛缓解, 上举、 后伸均有改善。 依上法 加丹参 20g, 制附片 10g , 连服 2 周 , 肩痛基本消除, 活动正常。 讨 论 肩周炎好发于中老年人, 中医称为 “五十 肩” 、 “漏肩风” 、 “冻结肩” 。 《素问 逆调论》 指出:“营 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 营卫俱虚 , 则不仁且不用 , 肉亦故也。 ” 说明营不足则血少, 血少则经脉失养 , 麻木 拘挛; 卫气不足则气少而肢体不用, 屈伸不利, 不能抗 御外邪, 外邪易于入侵, 闭阻阳气 , 凝滞经脉。 如果营卫 俱虚 , 知觉与活动皆受障碍 , 所以肌肉更加麻木沉重。 中老年气血亏虚, 肌表不固, 寒湿外袭为其病机。 若肩 部护卫不当 , 或劳损致伤 , 或长期静而不动 , 以致肩部 肌肉筋脉凝滞不畅, 气血痹阻 , 而肩痛发作 , 肌肉筋脉 失用 , 患侧活动受限 , 功能障碍。 治当补气活血, 温经散 寒除湿, 舒筋通络止痛。 而黄芪桂枝五物汤 , 仲景原为 血痹虚痨而设 , 具有补气活血, 温经散寒 , 养血通脉之 功, 佐以当归助芍药养血活血 , 加白芷、 羌活、 桑枝、 木 瓜除湿止痛, 舒筋通络, 与肩周炎之病机相合。随证加 减, 则药证相符 , 其效显著。配合进 行肩关节功 能锻 炼,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经临床验证, 黄芪桂枝五 物汤加味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药,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黄芪桂枝五物汤非常实用,其临床应用如下

黄芪桂枝五物汤非常实用,其临床应用如下

黄芪桂枝五物汤非常实用,其临床应用如下
一、通经络,利血脉,止痹痛
1.治疗神经系统病变
①治疗不安腿综合症——黄芪桂枝五物汤+木瓜、伸筋草、桃仁、防风、威灵仙。

②治疗小舞蹈病——黄芪桂枝五物汤+鸡血藤、蝉蜕、珍珠母。

③治疗神经麻痹——黄芪桂枝五物汤+附子、鸡血藤、当归。

④治桡神经麻痹——黄芪桂枝五物汤+鸡血藤、丹参、当归、川芎、姜黄、熟地。

⑤治疗坐骨神经痛——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桑寄生、仙灵脾、鸡血藤、牛膝、川乌、乳香、没药、威灵仙、防风、当归
2.改善血液循环
①治雷诺氏综合症——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地龙、红花、细辛、姜黄、全蝎、蜈蚣、鸡血藤。

②治疗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牛膝、地龙、桃仁、乳香、没药、丹参。

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黄芪桂枝五物汤+细辛、木瓜、苡仁、防己、炙草、牛膝、丹参、水蛭。

④治疗糖尿病肢端坏疽——黄芪桂枝五物汤+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川芎、牛膝。

⑤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黄芪桂枝五物汤+地龙、桃仁、红花。

二、益表气,和营卫,解表邪
①治疗慢性荨麻疹——黄芪桂枝五物汤+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蝉蜕。

②产后瘾疹——黄芪桂枝五物汤+地肤子、舌床子、防风、当归。

③湿疹——黄芪桂枝五物汤(选+)地肤子、当归、威灵仙、丹参、木瓜、白鲜皮、苍白术、防风、柴胡、丹皮、蝉衣等加味。

④上呼吸道感染等气虚外感证——黄芪桂枝五物汤+桔梗、杏仁、
白芷、薄荷、栝楼皮。

豨茜草,鸡血藤,葛根,天麻在合适的情况下加入,效果更好。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1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1例
脉 络 瘀 阻 而 不 通 ,不 通 则 痛 ,气 血 亏 虚 则 出现 麻 木 ,是 糖 尿 病
参考文献 :
[ 林朝 海 . 芎 注射 液合 黄芪 桂枝 五物 汤 治疗糖 尿病 周 围神经 病变 4 1 ] 参 8例 l1 . J 湖 南 中医杂 志.092() 77 2 0,53: .8 7
失 ,劳 累 后 偶 有 不 适 感 ;有 效 :疼 痛 感 、麻 木 感 、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 、发
①脑卒 中、椎 管病等非糖尿病所致的周 围神经病变 ;① 获
凉等不适症状 明显减轻 ,劳累后症状加重 ,易复发;无效 :治 疗前后各种症状无 明显缓解 。
2 治疗 结 果 . 2
得基线资料 时,停用 降糖药患者不能耐受,有并发酮症 酸中毒 倾 向;⑧治疗依从性差者 ;④妊娠期糖尿病 的周 围神 经病 变。
效 率 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 .5 。 1 O0 ) 尸
3 讨

[] 平 生 , 自为 , 美军 , . 。 剂对 骨 质 疏松 性 骨折 临床 治疗 分 析 f. 2涂 黄 李 等 补 肾方 J 中 医药 导报,0 81() . 2 0,45: 7 6 [] 豫 军. 肾方 剂治 疗原 发性 骨质疏 松 症 3 3伍 补 0例临床 观 察IJ 宁医 学院 学 J咸 报( 医学 版) 0 9 36:7—5 . 0 . () 94 0 2 2 4 [] 志伟 , 志 永, 4苏 郑 金军 . 肾 方 治疗 创 伤骨 折 后 骨 质疏 松 症 的临 床 观 察 I. 补 J 1
[ y r s Di e cp r hrl erpty H ag i ih Wu e ot n Ke wod ] a t ; ei ean uo a ; u n q Guzi wud cci bi p h o

黄芪桂枝五物汤法其他妙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法其他妙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法其他妙用
中医名着《金匮》里面写了许多妙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便是其中的一种。

它由五种药物组成:黄芪12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

这一妙方主要治疗血痹,即现在常说的关节酸痛病症。

经临床应用,这一妙方还可治疗以下几种现代病———颈椎病:这种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由颈部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病情严重时可产生头痛、视觉模糊、四肢无力伸举。

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姜黄。

肩周炎:这一病症是由肩关节软组织引起,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患者,严重时无法抬起双臂,穿衣梳头都感觉困难。

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羌活、秦艽、防风、灵仙、姜黄。

坐骨神经痛:这一病症由风寒所致,重症患者无法坐下。

治疗时可用本方加丹参、当归、草乌、川牛夕、蜂蜜、炙甘草。

脑血栓:这一病症主要因血管狭窄使得血流迟缓所致,严重时患者将会半身瘫痪。

治疗时可用本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心绞痛:这一病症是由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发病时前胸有异常疼痛的感觉。

治疗时可用本方加瓜壳、薤白、红花、三七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新用(荨麻疹、胃脘痛、心悸、头痛、不宁腿综合征)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新用(荨麻疹、胃脘痛、心悸、头痛、不宁腿综合征)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新用(荨麻疹、胃脘痛、心悸、头痛、不宁腿综合征)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新用叶志光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其功效为通阳行痹、调和营卫,治疗营卫俱虚的血痹证,症见肢体麻痹、肌肉关节酸痛,或中风后遗症等。

笔者临床辨证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也取得满意疗效。

兹举例如下。

1荨麻疹案例1:患者,女,28岁,2009年6月23日初诊。

患者2年来全身皮疹、瘙痒,反复发作,曾服用扑尔敏、强的松、维生素C等,药后皮疹一度消退,间有复发。

3d前出汗后吹海风而复发。

服扑尔敏和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效果欠佳。

诊见:全身皮疹,高出皮肤,部分融合成片,瘙痒难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证属营卫不和、卫虚不固,治宜调和营卫、补气固卫;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5g,大枣15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后皮疹消退,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为营卫不和、卫气虚不能固表所致,卫外不固无以抵御外邪,风邪每因出汗之机乘虚而入,“在外者,风先受之”。

故见全身皮疹、瘙痒难忍等症,治以调和营卫、补气固卫。

方中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解肌祛表、散外感风寒,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生姜发表散风寒;大枣益气补中健脾。

诸药合用,以补气固表、祛风散寒,切中病机,故痒止而疹自愈。

2胃脘痛案例2:患者,男,52岁,2010年1月4日初诊。

患者上腹部剑突下隐痛不适4年余。

痛时服温食则痛减,遇天气变冷则加剧,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恶寒,舌淡,苔白腻,脉弱无力。

X线钡餐透视显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虚寒。

治宜温中散寒、益气健脾,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45g,桂枝、生姜各15g,白芍20g,大枣15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5剂后,自觉疼痛明显减轻,精神胃纳好转,白腻苔消退,脉大致如前。

续以上方加海螵蛸15g、乌药10g、白及6g,续服15剂,诸症消失,舌脉恢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桂枝五物汤妙用治各科32病例【方药】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克) 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枚)【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

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

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

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

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

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

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一、血痹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

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

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

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

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

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

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

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

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

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

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

处方: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

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

(《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二、痿证(原发性脑萎缩)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岁。

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

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

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

用本方加减:黄芪150克,白芍50克,何首乌3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20克。

水煎服,日1剂。

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

(《黑龙江中医药》1 985;<1):20)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

三、中风后遗症钟耀奎医案:陈某,62岁,广州江门。

194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

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

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

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姜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

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

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

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

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

改与干金附子散。

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党参90克,干姜3 0克。

服3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

改与真武汤加味。

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

服10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

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

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750克,桂、芍、生姜亦均用750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

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四、无脉症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岁。

1988年2月6日就诊。

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

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

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

血压左臂20/13kP 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

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

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

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

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

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 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

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

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

(山东中医杂志1993;(3>:33)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

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

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

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

《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五、肩痛(肩周炎)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岁,1993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

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

处方: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

服药1 0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

守法治疗2周而愈。

随访1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

(国医论坛1995;<3):11)按语:(原按):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

《素问·痹论》曰:“营气虚,则不仁。

”人至中年,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六、低热刘殿青医案:朱某某,女,35岁,教师。

1982年10月5日初诊。

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37.5lC左右,偶尔达38℃。

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

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

证属气虚身热。

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5枚。

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

(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按语:“甘温除热”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

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

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七、盗汗刘殿青医案:张某某,男,36岁。

1982年6月5日初诊。

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

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

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

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桂枝lO克,白芍10克,炒党参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生姜3克,大枣5枚。

上方服8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

继用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

(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按语: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然于临床,并非绝对。

张景岳指出:“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

……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

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党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八、汗出偏沮高濯风医案:赵某,女,29岁。

1982年9月3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

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

药用:黄芪15克,桂枝、白芍各9克,白术15克,防风3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3 0克,炙甘草6克。

连服9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

继服3剂,固其后效。

(辽宁中医杂志1987;(1l>:25)按语:“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