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思维导图)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应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重要标志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代表成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
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几年后,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有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载人飞行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表现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后又研制出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人放弃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大众教育背景: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九下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全考点知识背记与拓展手册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的行列,他们的社会机构、基础设施、大众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此期间,近代科学文化也进一步走向繁荣。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学习要点:通过电的应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⑴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⑵物质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⑶理论基础:科学理论的发展;⑷直接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断刺激工业的发展。
2、概况:⑴兴起时间: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⑵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3、特点:⑴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⑵新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俄、日)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⑶促进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工业逐渐取代轻工业成为主要工业。
二、电的应用1、概况:⑴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人们制造出早期发电机;⑵ 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驱动机器;⑶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像机和放映机等,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爱迪生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⑷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报、电车等纷纷问世。
2、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的发明:①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②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③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①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② 191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革命;③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九下历史5--8课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工业化国家有哪些社会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变化:❶人口迅速增长,推广大众教育❷城市化进程加速❸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2.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❶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❷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3.为什么要推广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有什么作用?
原因: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作用: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
表现: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5.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启示: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❷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和俄国
2.意大利参与了协约国一方作战。
3.1917年战局变化:美国1917年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一战。
4.中国也参与了一战,加入协约国一方。
5.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因为这是一场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战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成为新的能源,带动了电灯、电动机、电报、电话等一系列发明和应用。
2.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
3. 化学工业的兴起:化学合成材料的发明和应用,如塑料、合成纤维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 大规模生产的出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
2. 科学方法的形成:实验、观察和理论推导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 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文化也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4. 科学文化的传播: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复习课件

近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根本原因)
2.思想自由(重要因素) 3.科学家的勤奋、实践、创新(个人因素)
二、文学巨匠
著作:
人物名片
小说集《人间喜剧》
称谓: 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
经典之作: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地位: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价值:再现了法国____ 19 世纪早期纷繁复 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 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目标导学:工业国家的社会变化的表现
表现二: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 结构发生了巨大変化 (2)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② 越来越多的妇女 ____走出家庭,成为工业 ___劳动者,她们的 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 _______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导言: 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人类自此进入电气时代。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强国行列;其社 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生活环境等 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代科学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繁荣起来。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 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牛顿
达尔文
巴尔扎克
列夫· 托尔斯泰
贝多芬
梵高
一、科学家
人物名片
称谓:英国科学家 万有引力定律 、_______ 光学分析 成就:①_______________ 微积分学 是他的三大成就。② 和__________ 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 《自然哲学的科学原理》 的科学巨著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地位: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影响: 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 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代表人物: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2.意义: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2.领导人:彼得一世3.影响:(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1.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和领导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影响:(1)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消极: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一南北矛盾的加剧1.背景(原因):(1)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2)矛盾焦点:奴隶制度的存废。
二内战爆发1.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三北方的胜利1.转折: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综合复习课件九年级历史下册

领域 人物
国家
成就(或代表作)
贝多芬 德国
《英雄交响曲》
艺术
梵高
荷兰
《夜间的咖啡馆》 《向日葵》等
影响(或特点)
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由、 平等和博爱的渴望,标 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 上的成熟
《向日葵》表达了画家 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
科学家
牛顿
①地位: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_万__有__引___力__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 年,《___自__然__哲__学__的___数__学__原__理___》_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_《__物__种__起___源__》_中提出了_进__化___论__的观点, 达尔文
3.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和__无__产___阶__级___两大 对立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____垄__断___组__织____,资 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__帝__国__主__义___阶__段__过渡。
专题归纳提升
专题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续表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 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等
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 实践经验,技术和科学 尚未真正结合;首先发 生在英国,一枝独秀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 乎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 发生(如美国、德国等);在一些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 命交叉进行(如日本)
2. 现__代__塑__料__工业诞生的标志——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 的制造技术。
3. 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牛顿的 《__自__然__哲__学__的__数__学_. 科学家:①_爱___迪__生__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 等;②__诺__贝__尔__发明了现代炸药;③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④ __牛__顿____的三大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⑤达 尔文提出__进___化__论_的观点。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九下历史高清思维导图(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背景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②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③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④市场基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扩大了需求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特点①科学研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②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重要成果①电的广泛应用理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电动机: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美国爱迪生: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等其他发明:电车、电钻、电话、电报等影响:把人类社会带入进了 “ 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托——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戴姆勒——汽油内燃机1892年,德国狄塞尔——柴油内燃机③新的交通工具1886年,德国人本茨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实验成功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④化工及新材料使用新方法生产出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1869年,美国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1876年,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之后无烟炸药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人造纤维—新纺织品历史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②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增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⑤扩大战争带来的灾难、工业污染加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革命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②主动融入世界潮流,不断坚持对外开放③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工业化国家变化近代科学与文化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长②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妇女地位得到提高③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各国开始推广大众教育④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化⑤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科学大家艺术大师①牛顿②达尔文贡献: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光学分析、微积分学地位: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之一,经典力学的创始人影响:牛顿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文学巨匠著作:1859年,达尔文出版著作《物种起源》地位:达尔文是近代生物进化论的重要奠基人影响:打破了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伟大革命著作:1687年,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贡献: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①巴尔扎克②托尔斯泰①贝多芬②梵高著作:《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地位: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成就:给后人留下了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变迁史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地位:19世纪世界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评价:列夫 ·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地位:19世纪的音乐泰斗,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作品特点:构思宏大,气势磅礴,充满了激情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地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先驱作品特点: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开始: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主要成就:
(2)内燃机的发明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晨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目由资本主义向孳断资本主义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的增长
(1)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2大众教育
(1)目的: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2)表现: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3)影响: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3、城市化:
(1)原因:
(2)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3)影响: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4、社会问题:化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大。
表现:P26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牛顿: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牛顿三定律。
③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4、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5、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