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合集下载

浅谈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制法及其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制法及其临床应用
..
2. 2.
Cl ia o ra f ie eMe iie2 1 VOL. ) NO.3 i c l un l n s dcn 0 n J o Ch 0 ( 2 2
浅 谈 大 黄 不 同 炮 制 品 的 制 法 及 其 临 床 应 用
Dic s in o h a s tm fd fe e t s u so n t elw yse o if r n p o e s dp o u t nd ci c l p lc to fDa ua r c s e r d c sa l nia p ia i n o h ng a
炮制方法简述如下。
I 生 大 黄
炮 制 :取 原 药材 拣 净 杂 质 ,大 小分 档 ,洗 净 ,焖 润 至 内外
吸 尽后 ,置 炒 制 容 器 内,用 文 火 炒 干 ,色 泽 加深 ,筛 去 碎 屑 即
可。
湿 度 均 匀 ,切 厚片 或 块 ,晾干 或 低 温 十 燥 ,片面 黄 色 ,呈 槟榔 纹 及 朱 砂 点 ,气 味 浓 厚 。但 须 注 意 :生大 黄体 大 质 坚 , 在 水处
o i ee t r cse rd c ,s c sr u ab c o e h b r , h b r ie r u ab vn g r ru ab c ro rQ n nn a l. fdf r o e sd p o u t u h a h b r , o k d r u ab ru ab w n , h b r ie a, h b r ab n o ig ig t e n p s b
等 副作 用 ,但 其 活 血 作 用 较 强 ,常 用 于 瘀 血 诸 证 效佳 。如 《 医
宗金 鉴 》与 当 归 ,木 香 、红 花 等 行 气 活 血药 配 伍 ,用 于 治疗 跌

中药大黄ppt课件

中药大黄ppt课件
另含鞣质类、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
九、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大黄有泻下作用,其中结合型蒽醌为其主 要有效成分,对胃、十二指肠以及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胆汁 和胰腺的分泌。
2.对血液的作用:对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能止血,又能 活血,还可降血脂。
3.对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对多种革壮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抑制 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此外对某些真菌、阿米巴 原虫、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
大黄
性味归经
药物基原
掌用量 解
临床应用
使用注意
处方用名
大黄、熟大黄、制大黄、酒大黄、大黄炭
将军、生军、川军、绵纹大黄、西绵纹、黄 良、火参、制军、酒军等。
药物基原
唐古特大黄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
药用大黄 (R. officinale Baill. )
七、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 用;
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 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八、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是蒽醌衍生物,总量约3-5%,大部分 为结合状态,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 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 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 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此外还有健胃、降压、降低尿素氮、利尿等作用。
十、临床新用
消化系统疾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黄疸型 肝炎、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病、 急性菌痢、肠炎及肠梗阻、肛裂、炎性外痔等。
内分泌系统疾患:糖尿病、高脂血症。 其它:胆绞痛、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扁 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外阴溃疡等。
实热便秘,泻痢不爽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一)生大黄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对大黄的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方法:选取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对比分析其炮制之后的作用。

针对泻下作用,熟大黄的降低率高达94.7%;酒炒大黄的降低率为29.5%左右。

结果:大黄,若清除上焦之热,需利用酒对其进行浸润;欲缓者,可和药煎熟进行口服;欲速者,可直接泡汤进行吞服。

结论:合理选取炮制法,可保障大黄的临床药效与安全性。

【关键词】炮制作用;临床应用;大黄;泻下作用【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04-011 大黄的炮制作用[1]1.1 酒淋大黄。

选取一定量的黄酒,对大黄进行淋洒,同时将其混合均匀;置于微火上,进行翻炒;待其色泽有所加深后,关火,置凉,可降低其泻下作用,同时也可清上焦实热,特别是在口疮、目赤肿痛、吐血以及头痛等病症的治疗上,更具疗效。

用酒对大黄进行翻炒后,可降低其葱醌,缓解泻下作用,且其副作用也会大大降低,而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却能够大幅度提高。

可用于腹痛肿块、淤血内停以及闭经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较生大黄相比,利用酒炒过的大黄,其泻下力降低了29.5%左右;而熟大黄则可降低94.7%。

总而言之,不论是酒炒大黄,还是用酒对大黄进行炖煮,均可保障其自身的抑菌功效。

1.2 醋炒大黄。

将适量醋与大黄拌和均匀,置于火上,拌炒,可让其具备清热利胆以及消积化瘀等功效。

与此同时,其泻下作用也会大大降低。

临床上,可将醋炙之后的大黄,用在脾胃虚弱以及肝胆淤滞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1.3 生大黄。

气味浓郁;沉降;属苦寒类。

其药效并非只作用在人体的某一个部位上,而是以“走窜”的方式,直接性的作用在人体内部的胃以下部位;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可用于跌打瘀肿、高热、湿热黄疸、烫伤、痈肿疔毒、烧伤以及血瘀闭经等疾病的治疗中。

经大量实践,表明:生大黄,还具备抑菌之功效。

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功效有别

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功效有别

功效特 点 :苦寒 沉降 ,气味 重浊 ,
走而 不守 ,直达 焦 ,泻 下作用 峻烈 .
醋 大黄
净生 大黄 片置 于容器 内 ,加适 量米
泻火解毒功能强 ,但 易伤脾 胃。 临 床 应 用 :主 冶 实 热 便 秘 、高 热 谵语 、发 狂 、吐 血 、湿 热 黄疸 、跌打 瘀
大黄为蓼科植 物掌叶大黄的 干 燥 根 及根 块 ,属 常用 中药 , 别 名将 军 、酒 军 等 。 大黄 主 要
有 通便 导 滞 、泻 火凉 血 、活血 祛瘀 、利胆 退 黄 等 功 效 ,其 成
分 含 蒽醌 苷 类 、大 黄 素 、番 泻 苷 等 , 有很 强 的 泻 下 、清 热功
医生,按 照 国家有 关规定可 以 自种 、 自采地 产 中药材并在 其执业 活动 中使 用 ,对 中药饮片 的炮制 也
有一 定程度 的放开。所 以,村 医们 是时候 掌握一下相关的知识 了。
中药大黄 :不同炮制 ,功效有别
文/ 蒲 昭 和 ( 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 副 研 究员 )
烫,每晚尿床1 —2 次,伴情绪抑郁 ,两
颧 发 红 ,倦 怠 乏 力 ,舌 红 少苔 等 。拟
则欲 泻 ,泻后 痛减 ,6 个 多 月来每 日腹
泻5~8 次 ,泻下不 消化 的食 物及 稀糊 状 便 ,纳减 ,舌质 淡 胖 ,边有齿痕 ,苔 白 腻 ,脉 弦滑 曾延 医以补 脾益 气 、温 肾
效 。 临 床应 用 中, 大黄 不 同炮 制 品的功效存在较 大差异 。
再烘干或晒干 。 功效特 点 :泻下 作用缓 和 ,能 减轻
时疫 ,头 痛壮 热 ,可 与黄芩 、黄连 、栀 子 等同用 ,方如 “ 三 黄栀子豉 汤 ;治肝 胆 火旺 , 心烦 不宁 引起 的头 痛 、目眩 、耳 鸣 、便秘等 ,方 如 “ 当归龙荟 丸” ;用 于蓄 血症 引起 的 发狂 、腹 痛 ,代 表 方如 “ 抵 当汤 ” ;治瘀 血内停 、月经 停 闭之 “ 大 黄磨 虫丸 ”等。 也适 于热 入血 分之 目赤 、牙痛 、口疮 、吐血 、胸 中炽热 、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老药新用 - 药材品种

大黄妙用是补药 大黄老药新用 - 药材品种

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药材品种大黄,号称“将军”。

其性猛烈,善下泄、推陈致新,它既能攻,又能守;既能安和五脏,又能通和血气;祛瘀生新,以通为补。

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1.降血脂。

取大黄0.5~1克,研末,临睡前冲服,连服5~7天,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特别是那些服西药效果不理想者可以试试,效果好且无副作用。

2.治银屑病。

取生大黄1克,泡水代茶饮;也可取生大黄、熟大黄各30克,加30%的酒精适量浸泡1周,去渣取汁,每天外搽患部1~2次,30天为1疗程,对温热型银屑病疗效尤佳。

3.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取新清宁片(由单味大黄炮制而成的大黄糖衣片,每片0.3克)口服,每次3~4片,每天3次,一般连用3天可见效,有较好的解热、消炎、抑菌功效。

4.治化脓性中耳炎。

取大黄20克,炒炭研末,用60度白酒60毫升浸泡1天后,滤渣取汁,装瓶备用。

用前将患耳洗净,然后取1~3滴滴入耳内,每天3~5次。

5.止血。

取大黄、白及各等份,研末,放锅内小火炒拌,冷却后储存在消毒瓶内。

使用时先将患处清创消毒,再取少许药粉撒于创伤伤口表面,可立即止血。

应用广泛其应用广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治疗范围涉及血证、痰饮、解毒、泻火、清热、导滞、攻积及通宣气机等方面。

张从正主张“汗、吐、下”,认为“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用单味大黄治妇人血枯,芎黄汤治头目眩晕,夺命散治小儿胸膈喘满,八正散泄热利尿等。

明朝吴有性提出“温病下不厌早”观点”,把大黄的临床应用推向了新的阶段,“承气本为逐邪而设,而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三承气汤的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

大黄能防治急性传染病。

吴又可撰写《温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

吴又可用攻下逐邪的关键在于峻猛而尽除,他主张“急证急攻”,“因证数攻”,“凡下,不以数计”,对于可下之证应“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1.2 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代研究;临床应用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大黄
(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块。

味苦、性寒、芳香,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

为适应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多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有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吴茱萸、当归、红花等,部分方法迄今仍在沿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若不能正确掌握炮制方法和不同炮制品对疗效的影响,必将不能药尽其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就常用的大黄饮片(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生大黄
1.1饮片制法
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水适量,淋润致软,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低温干燥或晾干,筛去碎屑。

1.2临床应用
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

用于:(1)大便秘结。

常配伍他药治疗各型便秘,《伤寒论》大承气汤、黄龙汤和麻子仁丸分别治疗热结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津枯便秘;《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疗脾虚便秘等。

(2)水肿。

《丹溪心法》舟车丸治疗阳水水肿;《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胀满者;《伤寒论》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症。

(3)疮疡肿毒。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外用消肿解毒。

(4)黄疸。

《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

(5)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疗淋症。

1.3现代研究
大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主要含有蒽醌类和鞣质,蒽醌的存在形式有结合型蒽醌、游离型蒽醌、二蒽酮蒽醌等,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 -6-甲醚等;鞣质类有二苯乙烯苷类、色酮类、萘酚苷类,苯
丁酮类等。

药理作用有[1](1)泻下作用: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

(2)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3)杀菌: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

(4)止血:大黄中含有α-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

(5)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

(6)抗肿瘤: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DNA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

(10)抗衰老。

2熟大黄
2.1 炮制方法
取大黄块或片,置于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内外皆黑为度,取出干燥。

2.2 临床应用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用于年老体虚、儿童患者,《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治疗脘腹痞满;《金匮要略》大黄虫丸治疗五劳虚极;《证治准绳》大黄朴硝汤治疗小儿惊热,二便不通。

2.3现代研究
熟大黄受热时间较长,总蒽醌减少1/4以上,其中结合性蒽醌减少1/2 [2]。

熟大黄泻下力下降,时间延长,次数减少,对消化酶抑制作用减弱,肠道副作用少,但可加强胆汁排泄,促进胆囊收缩,有消炎利胆作用[3]。

熟大黄与生品比较蒽醌苷元下降分别是大黄酸28.0 %、大黄素25.8 %、芦荟大黄素15.9 %、大黄酚10.0 %、大黄素甲醚10.3 %,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可能是导致大黄由峻泻转为治疗上焦疾病的主要机理[4]。

3酒大黄
3.1炮制方法
取大黄块或片,按100∶10比例加黄酒,喷淋拌匀,稍闷,待酒吸尽,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干,待色加深,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3.2临床应用
酒性辛散提升,引药上行,善清上焦实热,酒炒大黄既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张氏医通》三黄栀子豉汤治疗上焦热证;《东医保健》大黄散治疗火热攻上之眩晕、咽喉肿痛等;《伤寒论》抵当汤治疗蓄血发狂;《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治疗跌打损伤等;《医宗金鉴》正骨紫
金丹治疗跌打损伤;《张氏医通》大黄当归散治疗目生云翳;《三因》大黄左经汤治疗腰脚痹痛;《兰台轨范》大活络丹治疗中风偏瘫。

3.3现代研究
酒炒大黄中总蒽醌减少10 %,其中结合蒽醌减少1/4,泻下作用下降30 %,芦荟大黄素为生品的2.7倍,大黄素为生品的3.4倍,总鞣质下降
18 %,没食子酸减少50 %,解热抑菌作用强[5]。

饶高雄[6]认为酒炖大黄泻下力下降95 %,几乎无泻下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