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普利策诗歌奖 权威介绍

普利策诗歌奖权威介绍《普利策诗歌奖:权威介绍》一、原文由于没有特定的获普利策诗歌奖的诗歌,我们以美国诗人格温多琳·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的《我们真酷》(We Real Cool)为例。
《我们真酷》我们真酷。
我们退学了。
我们深夜呆在外面。
我们直直地抽烟。
我们酷毙了。
我们很早就开始叩门游荡。
我们瘦骨嶙峋。
我们敢对坏家伙使坏。
我们对着月亮唱歌。
我们从来不上学,我们真酷。
二、衍生注释- “退学了”:表明诗中人物放弃正规的学校教育,这是一种脱离常规轨道的选择,反映出他们的叛逆。
- “真酷”:这里的“酷”不是简单的英俊潇洒或者时尚,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对世俗常规不屑一顾、以自己独特行为模式为傲的心态。
三、赏析1. 主题- 主题围绕着一群脱离常规、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他们辍学、深夜游荡、抽烟,展现出一种叛逆和对主流社会规范的对抗,但又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酷”,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尝试,尽管这种方式是不被主流所认可的。
2. 情感- 情感看似是一种满不在乎的自豪。
诗中年轻人不断宣告自己的行为,像是在向世界示威。
然而在深层,或许有着对被社会接纳的渴望。
这种矛盾情绪在简单的诗句背后若隐若现。
3. 表现手法- 短小精悍、重复率高是这首诗的表现特点。
每一行都很短促,通过“我们”的重复,增强了群体感,仿佛他们是一个有着强烈认同感的小团体。
同时,这种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也让诗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迅速地在读者脑海中构建起来。
四、作者介绍格温多琳·布鲁克斯是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她生于1917年,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非裔美国诗人。
她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描写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社会问题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等。
她的作品既展现了黑人社区的独特性,又深入探讨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和境遇。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关于青春叛逆的主题演讲中- 说起来青春叛逆,就像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在《我们真酷》里写的那些年轻人,他们觉得退学很酷,深夜在外面游荡很酷。
从这里读懂人性——普利策新闻摄影奖14个年头的作品梳理

从这里读懂人性——普利策新闻摄影奖14个年头的作品梳理“普利策摄影奖”,应该是新闻业最著名的摄影奖,此奖会授予优秀的摄影作品或摄影作品集。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于1942年颁发,此后,每年评选一次。
在2017年普利策公布之际,我们特地整理了历年来最为震撼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以飨读者。
2017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2017年突发新闻摄影奖被授予《纽约时报》的自由摄影师丹尼尔·贝瑞胡拉克(Daniel Berehulak)。
他在该报刊登的充满叙事意味的照片,揭露了菲律宾政府在处置毒贩和吸毒者时,蔑视人类生命的冷酷姿态。
图片讲述25岁的吉姆波·伯拉萨在菲律宾打击毒品时死去。
他6岁的女儿吉姆吉(Jimji)在父亲的葬礼上大哭。
许多尸体,像这样,发现时双手绑在背后,头包裹在包装胶带。
有时,杀手们将不祥的信息潦草地写在纸上或纸板上,以便让使用或销售毒品的人们产生恐惧。
这具尸体脖子上的纸牌上写着,像他这样不收手的贩毒者会死。
2017年普利策特写摄影奖2017年特写摄影奖被授予《芝加哥论坛报》的伊·杰森·沃姆伯斯甘斯(E.Jason Wambsgans)。
他拍摄了一名10岁男童的肖像——这名男童在芝加哥遭受枪击,他的母亲拼尽全力挽回了他的生命。
照片拍得相当精彩。
10月17日,TavonTanner在医院手术前流泪,手术将取出洞穿他胰腺,胃,脾脏,肾脏和左肺的子弹。
Tavon Tanner是2016年24名12岁以下被枪击的孩子之一。
Tavon Tanner与妈妈在一起。
2016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纽约时报》4名摄影记者Mauricio Lima、Sergey Ponomarev、Tyler Hicks 和Daniel Etter和路透社摄影团队关于欧洲难民危机的系列报道获得了突发新闻摄影奖。
他们的作品关注难民危机、难民移民旅程、难民接收流程及难民折射出的国家间的斗争。
用照片展现了生活的辛酸、希望和偶然的成功。
近十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大盘点,极致时效性的新闻奖

近十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大盘点,极致时效性的新闻奖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PS:此贴只选取一组照片中的一张或两张展示。
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自由摄影师Javier Manzano 获得了普利策专题摄影奖。
他的获奖照片记录了于2012年10月18日,两名叙利亚反叛军士兵占着狙击点,周边的墙上布满了弹孔,光从外直射。
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3时许,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第96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
凭借一组反映退伍老兵返乡生活的作品《欢迎回家:Scott Ostrom的故事》,《丹佛邮报》的Crai***alker赢得了2012年普利策奖的特写摄影奖。
数次尝试自杀27岁的美国驻伊拉克士兵布莱恩·斯哥特·奥斯特罗姆(Brian Scott Ostrom)在经过4年的海外战斗生涯后,带着严重的伤后应激障碍症退役回到祖国。
作为第二侦察营的士兵,他曾两次被派往伊拉克,也就是在第二次服役伊拉克战争中,患上了应激障碍症。
2011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帮会冲突受害者》《洛杉矶时报》的芭芭拉-戴维森将镜头对准洛杉矶帮会暴力冲突中的无辜受害者,并凭借这组照片获2011年普利策特写新闻摄影奖。
这种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才得以一见的血腥场景,在洛杉矶黑帮势力盛行的地区并不少见,也是芭芭拉每每用镜头捕捉和记录的故事。
过去两年中,这位美国女记者以她一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一双懂得创作的眼睛,近距离拍摄了一组黑帮冲突受害者的众生相。
2010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作品:《Ian Fisher的军旅生活》这组作品从2007年6月1日开始拍摄,结束于2009年8月24日,记录了一名美国普通年轻人从应征入伍到成为一名正式军人的完整过程:应征时的犹豫,分别时的依恋,第一次想家,第一次受伤,第一次执行任务,订婚,前赴伊拉克,纹身,领结婚证…整组作品的拍摄角度平和而真诚,将个体置于广阔的环境与议题中,却没有失去对“人”本身的关注。
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作品赏析

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作品赏析○王丹【摘要】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其获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
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路透社凭借《缅甸宗派暴力中穆斯林幸存者的遭遇再现》一文获得了国际报道奖。
本文通过研究此次国际报道作品在新闻主题、新闻材料、新闻背景上的写作特点,来领略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写作水准,同时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借鉴。
教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赏析一、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作品当地时间4月14日,2017年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
来自路透社的记者詹森·赛普(Jaso n Sze p)和安德鲁·马歇尔(Andr ew R.C. Ma rshal l)因报道穆斯林罗辛亚族在缅甸被暴力迫害的遭遇获得“国际报道奖”,这是路透社首次获得普利策文字奖项。
颁奖委员会赞扬路透记者Jaso n Sze p和And rew R.C.Ma rshal l关于缅甸罗辛亚族的“勇敢报道”,缅甸罗辛亚族为躲避国内迫害试图逃离,但结果却常常沦为人口贩卖网络的牺牲品。
二、获奖新闻作品赏析前人关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角度有很多,有的从报道题材上研究发现其获奖作品多为负面题材,反映社会问题;有的研究它的舆论引导和现实影响力;有的研究它的新闻价值观。
本文则从新闻写作的技巧,探讨这一获奖新闻作品写作上的特点。
1、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饥饿的苏丹

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饥饿的苏丹普利策摄影奖得主约翰·卡普兰说:“如果为了让我拍照片,自己却因此死了,我会非常内疚的。
”这是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伦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饥饿的苏丹—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
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
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
一九九三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
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
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
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
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
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
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
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2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
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有一种说法很广泛地流传开: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往往意味着媒体和记者在名誉与金钱上的双丰收。
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大众的不满。
即以凯文·卡特来说,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甚至据说“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特色分析

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特色分析作者:袁德玉来源:《传媒》 2017年第22期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奖设立于1985年,是为通过长期积累起来足够的新闻素材和一手资料,向受众提供对某一话题或事件全面客观、权威有力的调查解释的优秀作品设立的奖项。
将社会的黑暗面挖掘并呈现给受众,是调查性报道的根本宗旨所在。
正如普利策所讲的,“新闻记者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
”这无疑是对调查性报道价值最精准的诠释,借助调查性报道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学的本质内涵。
北京时间2017年4月11日,第101次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来自《查尔斯顿邮报》的《西弗吉尼亚阿片类药物泛滥导致死亡》报道赢得了调查性新闻奖。
该报道之所以能够在诸多新闻作品中崭露头角,不仅是因为其揭露性、深度性的内容,而且还因为其数据化呈现、人文化关怀、多元化形式等。
对此,本文结合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入手,探讨其呈现的特色,以进一步把握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方向。
独立性题材,揭露性报道就近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获奖作品的题材范围而言,所有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揭露性和独立性。
在西方的新闻学范畴中,独立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就是说新闻媒体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完全独立,不受政治权利和其他任何主体左右。
普利策调查性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有许多都涉及了公权部门,而这些作品充分彰显了新闻报道独立性理念。
如2016年获奖的《狂乱、危险而隐秘:佛罗里达州精神病院里的暴力现象》,由《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和《坦帕湾时报》的三名记者经过一年时间,揭露了佛罗里达精神病院的混乱与灾难,抨击了政府的不作为,为弱势群体的生命和人权大声疾呼。
该新闻作品共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都可作为一篇独立的深度报道。
第一部分对佛罗里达州六家精神病院管理混乱、经费匮乏、暴力泛滥的问题进行了整体叙述;第二部分深入全面地展现了精神病院监管部门刻意隐瞒信息的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该部门隐藏信息的目的和达成步骤;第三部分讲述了一名精神病患者被人为虐待后致死的悲剧;第四部分指出政府宁愿花费大量金钱让违法的精神病人学习相关法律常识,也不愿意通过医疗手段让病人恢复正常,最终导致当事人精神二次伤害的问题;第五部分讲述了一位精神病患者因纵火被判入狱,但刑满后没有机构愿意收留,而法律又规定他不可以回家,最终导致他无处可去。
普利策奖历年获奖作品

普利策奖历年获奖作品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每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一些杰出新闻报道、写作和评论作品。
普利策奖的创立者是约瑟夫·普利策,他是一位匈牙利裔美国新闻业巨头。
首届普利策奖于1917年颁发,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
普利策奖每年分为14个类别,涵盖新闻、音乐、戏剧和评论等多个领域。
其中,新闻类别是最具影响力和广泛关注的部分。
新闻类别的奖项又可分为新闻报道、新闻特写、国际报道、调查新闻、评论和社论等。
以下是普利策奖的一些历年获奖作品:1.2019年获奖作品•报道奖:《纽约时报》的报道《为全球追求女性平权》通过对全球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揭露报道,并引起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关注。
•特写奖:《华盛顿邮报》的特写《欢迎到好莱坞,地狱的笑声》深入探讨了好莱坞的性侵丑闻,揭示了这一行业的黑暗面和权力失衡问题。
•国际报道奖:《纽约时报》的报道《暂时关闭边境》揭示了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对美墨边境地区的影响,引发了公众对移民议题的关注和争议。
2.2016年获奖作品•报道奖:《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僵尸地带》详细揭示了美国药物滥用危机带来的社会问题。
该报道以个人故事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对药物滥用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调查新闻奖:《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报道《致命业务》揭示了美国政府及监管机构在监管后杀虫剂所涉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上的疏忽和腐败现象,引发了公众对相关监管体系失效的讨论。
•社论奖:《纽约时报》的社论《特朗普把希望主义挤进狗窝里》针对特朗普总统治理方式的社论,批评了特朗普政府的冒然政策以及缺乏对全国利益的保护。
3.2008年获奖作品•国际报道奖:《纽约时报》的报道《面对中国:消除黑客》对中国政府参与网络黑客行为的现象进行了揭露报道,调查了中国黑客对美国各个领域的网络攻击行为。
•评论奖:《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当银行家与警犬为友》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界与监管机构的腐败和勾结进行深入分析,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历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历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一、《The Goldfinch》:关于艺术与生命的思考《The Goldfinch》是美国作家多娜·塔特的小说作品,于2014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本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一次爆炸事件中失去了母亲后,如何从悲痛中走出,同时又卷入了一幅荷兰黄金雀鸟的画作中,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失去和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部对艺术与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对那幅黄金雀鸟画作的迷恋和追寻,探讨了艺术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如何表达和理解生命的方式。
在主人公的心中,那幅画作成了他与母亲的纽带,也成了他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读者深刻地思考了人类内心对于美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二、《The Road》:对人性的探寻和希望的追寻《The Road》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作品,于2007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本小说以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旅程为主线,描述了一个废墟般的世界中,他们为了生存而艰难前行的故事。
这本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寻和希望的追寻,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与对抗。
父亲为了保护儿子,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深情和坚韧。
在这个末世之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希望的信念,这种对于人性的探寻和对于希望的追寻,让读者思考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
三、《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对于文化和身份的思考《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是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胡利奥·迪亚斯的小说作品,于2008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本小说以一个多米尼加裔美国人的成长历程为背景,探讨了文化和身份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这本小说中,主人公奥斯卡沃的多米尼加裔身份成为了他在美国社会中的标签和障碍。
作者通过描写奥斯卡沃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他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中的挣扎和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报电话大楼
水晶教堂
1980刘易斯 巴拉干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 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 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屋都有挑檐及 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 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 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1991 罗伯特 文丘里
母亲之家
巴特勒学院胡堂
1992 阿尔巴罗 西萨
1933 年出生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缠萨Alvaro Siza 堪称 葡萄牙建筑的一代宗师。西萨的作品,常以简单却极其优雅的色 调与诗意的构筑来呈现,他对建筑尺度的精准控制与对环境的敏 锐反映,奠定了其独特创作基础。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盖蒂中心
新协和图书馆
1985 汉斯 霍莱因
汉斯· 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3月30日-2014年4月24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 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 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 界公私收藏。
芝贝欧文化中心
贝页利基金会博物馆
1999 诺曼 福斯特
诺曼· 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 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 曼· 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 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 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耶鲁大学珍本图书馆
1989 弗兰克 盖里
弗兰克· 盖里1929年2月28日-),原名埃弗拉伊姆· 欧恩· 戈德堡, 是曾获普利兹克奖的美国知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建筑师,生于加 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 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 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 义,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包,有着钛金属屋顶的 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
东京都新市政厅
1988 奥斯卡 尼迈耶
奥斯卡· 尼迈耶,Oscar Niemeyer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被誉为 “建筑界的毕加索”,他的作品多达数百个,遍布全球十几个国家。他曾在1946年 至1949年作为巴西代表、与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等共同组成负责设计纽约联合国 总部大楼的十人规划小组,并曾在1956年至1961年担任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总 设计师。巴西利亚被誉为城市规划史上的一座丰碑,于1987年被教科文组织收入 《世界遗产名录》,是历史最短的“世界遗产”。1988年尼迈耶被授予普利茨克建 筑奖。
WDR新建筑
1987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1913年——2005 ),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他先后获得 过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七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曾获 得日本天皇亲授的文化勋章,美国建筑师协会、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法 国建筑科学院的金奖。丹下健三作为日本建筑师乃至日本文化艺术界的 代表而为世界所知。 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
音乐花园
1995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1941年9月13日出生,日本大阪人,世界著名 建筑师。安藤忠雄出生于大阪市。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 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 筑师北山孝二郎。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获得 很高的评价。
历年普利策奖得主介绍和部分作品阅读
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1979
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 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所赞助的针对建筑 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 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 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 出贡献,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水御堂
光的教堂
1996 乔斯 拉法尔 莫尼欧
1937年5月,乔斯•拉法尔•莫尼欧(Rafael Moneo)出生在西班牙纳瓦拉的 图德 拉(Tudela)。1961年,他取得了马德里大学建筑学院(Escuela Tecnica Superior)颁发的建筑学位,从此莫尼欧坚定地踏上了建筑世界的 红地毯,进而展开了他荣耀的建筑生命。 现代艺术和建筑博物馆
迪尔总部大楼
其它作品
1983 贝聿铭
贝聿铭,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 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 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 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TEPIA宇宙科学馆
YBG视觉艺术中心
1994 克里斯蒂安 德 波特赞姆巴克
克里斯蒂安· 德· 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国人,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艺术家。 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来构筑实体,而不是以实体的叠加组合 来构筑空间。其主要的设计作品包括格拉斯城法院、巴黎国际会议大 厦、纽约路易威登大厦和柏林法国驻德大使馆等。
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秀博物馆
1984 理查德 迈耶
理查德· 迈耶,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4年,理查 德· 迈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 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 的教职。1963年,迈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 玻璃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1997 斯维勒 费恩
斯维勒· 费恩(Sverre Fehn)挪威人,生于1924年。2009年2 月23日在奥斯陆逝世,终年84岁。1997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同时代挪威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也是在国外名气最大的挪威建 筑师。
艾佛 阿森博物馆
1998 伦佐 皮亚诺
伦佐· 皮亚诺(Renzo Piano,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 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 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为路 易· 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 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 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1979 菲利普 约翰逊
美国建筑师和评论家。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建筑。他是《国际风格: 1922年以来的建筑》(1932)一书的作者之一,也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建筑 部的主任(1932~1934、1946~1957),为让美国人熟悉现代欧洲建筑,他 做了很大的努力。他为自己设计的住宅「玻璃屋」(1949)给他带来了声誉。 这个建筑冲击了密斯· 凡· 德· 罗(后来在设计西格拉姆大厦时是他的合作者)的 影响与经典引喻之间的平衡。在为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部(1982) 所做的设计中,他的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是引起争议的后现代的里程碑。 1979年约翰逊成为获得普立兹建筑奖的第一人。
巴西利亚议会大厦
1988 戈登 邦夏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1909年出生于纽约。他毕业于麻省理 工学院建筑技术专业,毕业后他曾走访欧洲和北非。回到美国后,他获得 了总设计师的地位。他是影响美国工业和建筑企业的设计师,通过努力, 他成功地创造了受客户尊重的建筑。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亦是 现代古典主义建筑师,避开时装和解决重点学科和功能,设计制作了统一。 Bunshaft设计时,当代美国的建筑设计师都疯狂寻找新原则,虽然有点保 守,他更大胆、冒险用建筑形式和结构。
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
明兴格拉德巴赫博物馆
1986 戈蒂弗瑞德 玻姆
作为建筑师的儿子、建筑师的孙子、建筑师的丈夫以及建筑师的父亲,戈蒂 弗瑞德· 玻姆证明可以从传统的风格和方式中,当然也包括所有的艺术门类,吸取 充分的建筑学营养。在其超过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小心翼翼地确保其作品中 的内容跟过去联系起来,历史的内容已经沉淀在玻姆的大脑中,在教堂、市政厅、 供给住宅以及办公建筑的设计中与其采用的最新颖的当代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 他令人振奋的手工艺将我们从祖先那儿继承来的知识和我们最近获得的知识巧妙 地结合起来。
Las Arboledas 景观居住区
圣芳济小教堂
1981 詹姆斯 斯特林
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年 - 1992年)著名英 国建筑师。1981年第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生于格拉斯哥,毕业 于利物浦大学,开业于伦敦。他死后英国皇家建筑学会设立了以 他命名的斯特林奖。 斯图加特美术馆
1993 稹文彦
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一生致力 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桢文彦 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 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 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