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

《中国语言学史》课件

音韵学
音韵学概述
反切法研究
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历史演变和规律 的学科。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始于 汉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 通过对反切法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 的语音发音和语音结构。
韵书研究
韵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字典,通过对 韵书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的语音系 统、音韵规律和语音演变。
其他重要著作及其影响
《康熙字典》
是一部集大成的字典,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对研究汉语词汇 和汉字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古籍的整理、分类和评价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经义述闻》
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对研究古代经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
05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 物
02
中国古代语言学
文字学
文字学概述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在中国,文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和龟甲上。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 ,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金文研究
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通过对金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周 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语言学史》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 • 中国古代语言学 • 中国近现代语言学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 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中国语言学史简介语言Leabharlann 史的定义与重要性语言学史的定义
语言学史是研究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包括语言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 过程。

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学史

第一章绪论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国外译作:1、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2、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3、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二、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1、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2、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语文学:是关于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缺乏系统性。

语言学:系统研究语言的本身。

3、另外,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语文学而没有语言学。

理由如下:P4-71)古代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文字,不是语言;古代语言学服务于解经;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但这几种理由并不能让人信服。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一、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语言学现象和理论,中国语言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特点1.小学:传统语言学,相当于广义语言学,只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三要素:形(文字)、音(音韵)、义(训诂)含义:①小儿学习的学校②学科(见《汉书》)③除字书外,又包括训诂类书籍(音韵《尔雅》放入了经部,未入小学,(隋书)④《尔雅》入小学⑤宋代,小学又被称为“文字之学”,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横竖曲折之书(形);其二,训诂,谓称谓由古今雅俗之志(义);其三,音韵,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音)。

音韵—《四声谱》字形—《说文解字》训诂—《尔雅》2.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对比:传统(音韵、训诂、文字)西方(语音、词汇、语法)三、中国语言学史分期六个时期:1.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诸子著作涉及语言问题,语言学萌芽时期2.两汉,重点讲文字词汇,语言法确立时期3.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语音研究趋向稳固5.元明,语音面向实际(今音)6.清代,古音古义研究为主,传统语言学的大总结时期四、中国语言学史是世界语言学史的一部分:国外语言学史,古印度,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未受重视的原因: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②长期闭关自守③缺少介绍第一章先秦语言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包括秦代)有语言学的证据:①有方言调查②词义辨析③有修辞④出现训诂(《尔雅》)⑤语言理论⑥汉字第一节1、先秦诸子的语言观(见于诸子哲学观点,不系统的,片段的)1.孔子—正名论(名不正,则言不顺)2.老子—名的产生(道可道,非常道)3.墨子的语言学理论①交际过程(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②谈论事物名称的分类2、事物的分类:名:达(通称,物)类(马)私(专用名,臧)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正名篇》1.论词和概念语言思维的关系异:目异,耳异,口异,鼻异,形体异,心异☆人们有了抽象的语言思维,就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来认识社会、自然界的规律,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语言学史是研究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历史上的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思想,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和演变,为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其中以文字学和音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演变、规范和应用,音韵学主要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分类和特点。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古代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文献,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思想;比较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著作和学术思想,发现语言学的演变规律;个案研究是通过研究具体的语言学问题或案例,深入了解语言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现代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思想;其次,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借鉴;最后,它为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启示和方向。

总之,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推动中国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一、背景概述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语言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语言学各个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这门学科旨在揭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探讨各历史时期语言学的学术成就及其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贡献,并为当今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

二、内容梳理在中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荀子等,他们提出了“名正言顺”等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学著作,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则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础,对后世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摘抄
以下是《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的部分摘抄:
1、小学家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汉字的构造和变迁,词义和音韵,也涉及方言的分合和亲属语言的关系。

2、从音韵学的研究开始,由字音、字形的研究扩展到词义和语法的研究,这就奠定了中国语言学的基石。

3、语言学的研究,从广义来说,应该包括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方面。

4、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偏重于理论,所以直到清末,中国的语言学还是以文字学为主。

5、中国文字学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字形的阶段,第二是声韵的阶段,第三是训诂的阶段。

6、中国人重视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利用汉字来统一语言。

7、汉字的优点在于它有超方言的特点,所以能起统一语言的作用。

8、汉字的缺点在于字形难写,而且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几种不同的读音。

9、汉字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不能表达动态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不能表达“做什么”的意义。

10、汉字的又一个缺点是它的字音和字形往往不能相符。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著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

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

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

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

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

《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

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

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辞达而已”。

《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

修辞学的著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

(2)老子著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中国语言学史读后感

中国语言学史读后感

中国语言学史读后感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著作。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首先,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历史沿革、学派演变、理论成果和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轨迹和学术成果,全面展现了中国语言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历史的细致考证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特色,深入把握中国语言学的学术内涵和学术规律,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其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是全面系统的。

作者在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历史考证、文献梳理、学术分析等,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就。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进行梳理和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深入剖析了中国语言学的学术特点和学术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深入把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规律,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最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作者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深入剖析了中国语言学的学术特色和学术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几种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比较,揭示出语音的对应规律,构拟出母语的系统,以说明亲属语言和方言的历史发展,从而把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

2.小学:初见于大戴礼记。

在周代教育制度中,小学本指学习六艺和六仪,后来小学含义主角缩小,仅指六艺之一“书”了,即专指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

“小学”含文字之义始于东汉。

古代“小学”是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3.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讯。

是采用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它是由字义的训诂解释发展而来的。

4.《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著,全书2016字,32章,有利于学童集中识字。

同时,其内容整齐押韵而不呆板,都为常用实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把当时各种只是的有用词汇都收集起来,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影响很大,很多人竞相习之,后代一些识字课本都受它影响。

5.古文经学:古文本指书写经书的字体,是指先秦时代大篆或籀书字体写下的儒家经书。

古文经学,保持朴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义。

古文经学把儒家经书看成历史著作,排斥迷信,或迷信成分极少,是少数儒生私家自相传授的。

6.同谐声必同部:这是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提出的论断。

他在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是发现,如果两个形声字有相同的声符,那么这两个字必定属于相同的韵部,这里的自信能够和韵部都是上古时期的。

7.今音学:中国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一中古语音系统即南北朝到隋唐北宋时期的语音为研究对象。

主要集中在对《切韵》、《广韵》等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研究上。

清代陈澧的《切韵考》给今音学带来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创造了反切学联法,考订今音声类有40类,韵类312类。

8.《方言》: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西汉扬雄著,晋郭璞注。

以活语言为对象,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收集各地方言,并结合时地进行研究,反映出汉代共同语和方言的基本情况。

也是我过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

9.等韵学:是我国古代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一门学科,等韵是我国古代音韵学上分析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方法。

10.读破: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王引之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

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一、中国语言学史不受重视的原因。

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使得外国语言学家很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我国的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的就更少了。

因此,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即认为语言科学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

因为十九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由此又产生了普通语言学,对语言科学起了很大作用。

于是西方语言学界就认为,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的“科学前”的语言学或“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二、老子对“实”、“名”的看法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名”是指与客观事物有本质联系的概念,“可名”指名称,即语言中的词。

老子认为可名与客观事物没“有名,万物之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指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人。

三、《广韵》的体例《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1)、《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

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

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

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

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

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四、《尔雅》的内容和体例《尔雅》全书共十九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全书共收词语和专用名词2091条,4300多个词。

其中常用词623条,二千多个词,主要集中收在释诂、释言、释训三篇内,词的总数约占全书的一半。

这些词语的来源,一是经典常用词语,二是常语通言,三为方言。

《尔雅》前三篇收词较复杂,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在体例上,《释诂》是列举古人所用的同义词,最后用一个当时常用的词来加以解释。

例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释言》一篇多数是常用词,被解释的往往只有一个单词,最多也不过两三个词,如:还、复,返也。

告、谒,请也。

《释训》所收的词,着重在描写事物的情貌,被释的词多数是叠字,例如:明明、斤斤,察也。

穆穆、肃肃,敬也。

《尔雅》第四篇以后,收的是专用名词。

如《释亲》就收了96条110个专名,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

例如:父为考,母为妣。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释草》一篇共收252条460多个词,指出什么是某种草的雅名,什么是它的俗名,或同一物而名称不同,或同一物而只从它的某一部分来命名,都一一举出。

《释兽》是对野兽作描述性的解释,依类分为寓属、鼠属、齸属、须属四部分。

《释畜》是对已经被人驯化了的家畜进行解释。

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鷄属、六畜六部分。

五、南北朝语音研究兴起的原因。

六朝时代韵书大量“锋出”的原因,是和当时文学创作中声律论的兴起,讲究声律和形式美有关系的。

齐梁时代,一般文士盛解音律,又由于佛教传入梵文的影响,发现了“四声”。

文学界讲究声律的风尚和音韵研究的兴起互为因果,互相启发推动。

六、《方言》和《尔雅》的关系《方言》在体例上是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虽然《尔雅》中有一项内容是释方言词的,但是《尔雅》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方言词,《方言》不仅指出了方言词的使用区域,还对某些近义词做了精当的辨析。

《尔雅》的正名有两个内容,即辨名物,释方言。

所谓“辨名物”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名号与实体进行分辨,将分辨的结果笔之于书,就成为名书了。

正名的第二个内容就是以雅言释方言,比较各方言区的有关词汇,有的是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方言名称,有的只是方音不同。

从这个意义来说,《尔雅》与《方言》有相同之处,《尔雅》有相当一些篇章如果在释词部分加上方言区名,就类似于方言。

反之.《方言》如果将释词部分的方言地名统统删掉,就会和《尔雅》某些篇的名目接近了。

《方言》是受《尔雅》之影响所作,是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

把《方言》和《尔雅》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方言》有许多材料和《尔雅》很接近.也许就是从《尔雅》采集来的,这是《方言》继承《尔雅》的一面。

但是从《尔雅》到《方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尔雅》把意义相同的词类聚在一起,用一个表示它们的共同意义的词来作解释,对于词义的差别没有注明,对于方言词语,也没有指出其通行的地域,是于异中求同。

《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之同。

而《方言》则不仅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罗列在一起,用一个共同语词去解释它们,而且指出了这些词的地域分布,有的时候还说明这些词的细微差别,有些词义的辨析非常精彩,是于同中求异。

《方言》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明词语的地域差异,因此在列举了意义相同的词之后,又专门指出这些词语的流行地域,或指出它们间的细微差别。

这又是《方言》对《尔雅》发展的一面。

七、《释名》的体例及局限体例:以同音字为训,以双声为训,以叠韵为训。

局限:一、用无意义毫无联系的音同、音近的字相互解释二、一个词往往有不同的声训,从而使人无法认定。

三、用同一个词去解释意义截然不同的多个词四、有时他还把不该拆开分析的连绵词也拆开来分析了。

八、以《韵镜》为例说明等韵方法。

”。

《韵镜》卷首的《调韵指微》说:“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

”《七音略》叫“半徵、半商”。

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总名叫“七音”。

一共得36字母,排列为23竖行。

在《调韵指微》后头有一张《三十六字母》表:帮滂並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影晓匣喻来日非敷奉微知彻澄娘照穿床审禅这里“唇音”有两组。

一组叫“唇音重”(后来习惯叫“重唇”),包括帮滂並明。

据现代人拟测,大概作书的时候发“双唇音”。

另一组叫"唇音轻"(后来叫“轻唇”)包括非敷奉微,大概发“唇齿音”。

“舌音”也有两组。

一组叫“舌头音”,包括端透定泥。

这就是用舌尖在齿背发塞音,另一组叫“舌上音”,包括知彻澄娘,罗常培说就是用舌尖在齿龈后发音。

“齿音”也有两组,一组叫“齿头音”包括精清从心邪,这就是舌尖在齿背发塞擦音和擦音。

另一组叫正齿音,包括照穿床审禅,大概用舌叶(或舌尖)在齿龈或齿龈后发音。

“牙音”包括见溪群疑,是舌根塞音和同部位鼻音。

"喉音"包括影晓匣喻,是舌根擦音、喉塞音和半元音。

"半舌音"指来母,是边音。

半齿音指日母,一般认为是舌面前鼻音加擦音。

梵文的“摩多”m╣ta或m╣t╱k╣原来当母亲讲,以后用来指14个元音再加大空、涅槃两个点,大致就是母音。

再用来称开头辅音是借用,因为梵文偶然也用m╣ta泛指一切字母表。

九、顾炎武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精神:一曰精慎,二曰虚心。

方法:1、首先,十分重视第一手材料,收集资料精勤。

2,、广求证据,他对一个问题,不是主观下结论,而是收集材料,广求证据,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十、对《切韵》一书的音系认识有几种,你有什么看法。

对切韵音系看法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切韵所代表的音系是综合音系,即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另一派认为切韵所代表的是单一音系,即是一时一地之音,或者基本上是一时一地之音,看法:切韵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韵书,但也不是各地方言,古今语言的混合,它基本上反应了当时共同的语音系统,只是由于时代局限,当时对共同语的认识不明确,因而在音系中,兼采了方言和古音。

切韵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对现代方音的调查研究有参考作用,并在音韵研究方面,形成切韵系一系列韵书,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古代语言研究是不是语言学?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语文学而没有语言学,主要有一下三点理由:1.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字,不是语言2.中国古代语言学是为解经服务的3.这种语言研究的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但这几点理由似是而非,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