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
毛概有关实事求是的论文

毛概有关实事求是的论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实事求是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毛概有关实事求是的论文篇一《论实事求是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摘要: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发展要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根本。
关键字:实事求是;人民;根本利益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02-01一、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在于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各项建设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指的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是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再次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国家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位置上。
二、发展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一)发展为了人民,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马克思指出,当人民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我们的发展,首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逐步过上更加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享有更丰富的营养,更宽敞的住房、更方便的医疗、更有效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安全的环境、更广泛的自由、更繁荣的文化、更健康多样的娱乐。
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具体、最实际的体现也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所系。
论实事求是

2010.02文学教育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那么,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又取得哪些发展?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和论述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及其思想路线的形成(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精辟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深刻含义,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①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赋予其全新的意义,使其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形成和确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反复出现右倾和“左”倾错误,从思想根源上来说都是主观主义,都表现为理论同实际相脱离,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
为了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整风文献,认真地整顿了“三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宣传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被共产党人所接受。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实事求是也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广泛地渗透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

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实事求是思想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理性分析问题和对待事物,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能力。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是科学的基础。
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实践是实情的反映。
只有真正了解实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发挥科学的实用价值。
如果盲目地从书本或空想中认识世界,那么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工作都很难开展。
所以,实事求是思想是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必备基本精神。
其次,实事求是思想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
只有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才能形成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
如此才能科学规划,具有可行性地组织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否则,科学成果将会失去实用性及时性,只会成为一种闲谈或想象。
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已成为当代中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
再次,实事求是思想是确立信念,提高人格魅力的重要渠道。
实事求是把真理寻求的深度和广度与脚踏实地的德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具体阐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是在点滴工作、实际生活中体现个人价值。
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中,只有实事求是,严谨求真,刻苦耐心才能获得成果。
长时间坚持有益,最终发展出一种耐心、自信、坚韧的性格。
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会得到同事、家人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最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是推进改革、创新的有效保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改革和创新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素材,需要将具体实践与理论结合,去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这面说到实事求是思想作为把握实际情况的基本思想体系。
只有这样,改革和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总而言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是总结历史,处理现实和开创未来的重要精神。
它已成为推进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有力指导和必要基础。
十分值得我们继续珍惜并不断弘扬。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精品文档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任何时代都有本时代的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植入中国民族文化土壤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一、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分析(一)实事求是的内涵释义实事求是这一说法古已有之,“实事求是”一词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唐代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实事求是从本意上讲是指治学时根据事实材料求真求实的学风。
实事求是最初指的是一种治学方式,并不是一个哲学命题,并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并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作了详细的阐释。
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从实践的操作层次上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阐述,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实事求是,关键是“求”,即进行思考探索和研究。
前提是尊重事实,即以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为据,目的是把握“是”,即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并用于指导我们的行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民探索新的救国道路、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接受认可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从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国的革命实践应该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创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论实事求是的毛概论文1000字范文

论实事求是的毛概论文1000字范文实事求是,古已有之,明确提出来确是近代的事情了,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只有亲身经历过或仔细体会过的人才能明白。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实事求是的毛概1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实事求是的毛概1000字论文篇一:《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哲学价值新解》【摘要】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解说,推陈出新,赋予其调查研究的新含义。
这一新解说来自传统,来自马列,更来自经历。
这一新解说针对学风上的主观主义、党风上的宗派主义、文风上的党八股等不良倾向,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特征。
这一新解说影响到中共对思想路线的整合,影响到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到个体利益价值观的重塑。
【关键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哲学价值,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哲学的核心思维实际来自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中国古语实事求是的新解说。
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①对于毛泽东的这个新解说,笔者汲取当代研究者研究成果,归纳出新的认识。
为什么说新“实事求是”一词较早出现在中国东汉时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
其中说“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
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②此处可见,班固在最初使用“实事求是”这个词的时候,给其赋予的含义是:学习儒家经典,应取的态度为求真、忌浮、得事实。
正如唐朝时学者颜师古所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论事实求是

论事实求是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它是实事求是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体现着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真实关系。
毛泽东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实事求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中的“是”有科学、真理与理想的三重内涵。
我们探索、研究、追求的“是”,一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什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这是科学的范畴。
二是客观事物的合理关系应该是什么,公平、正义、合理指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真理的范畴。
三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前途可能是什么,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什么。
这是理想的范畴。
司法实践中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积极预防犯罪”,体现的就是这三重内涵。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所在。
在现实中做到实事求是是我们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因而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解放思想。
论实事求是的法学方法论原则

论实事求是的法学方法论原则
实事求是是法学方法论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强调在法律研究
和实践中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事实,不偏不倚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
物的真实情况。
实事求是的法学方法论原则要求法学研究者和法律
实践者在处理问题时,应当以实际的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主观臆断
或片面的看法。
这一原则要求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实践者要善于收集、分析和评价各种相关的事实信息,以确保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是
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在法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研究者要客观地搜集和分
析相关的案例、法律文献、社会资料等,以便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研
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在法律实践中,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法律工作
者要充分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的事实,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
个案件,确保法律裁决是基于客观的事实依据。
实事求是的法学方法论原则也强调了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科
学性和严谨性。
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了实际的事实情况之后,法
学研究者和法律实践者才能够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是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基本要求之一。
总之,实事求是的法学方法论原则要求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实践者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事实,充分了解和把握实际情况,确保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这一原则对于促进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实事求是

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什么?一般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但这句话最早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这与今天我们所谈的实事求是大不一样。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做到实事求是办事情。
学校也要求学生求学实事求是,老师教学实事求是。
中学政治课本上也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论要求。
实事求是被中国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直至奉为真理。
这使得似乎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实事求是,谁若是做事不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便一定要犯错误。
而实际上也是如此,由于不实事求是带来的恶果,我们中国深有体会。
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未能实事求是而酿成的大灾难。
然而,尽管我们强调实事求是,但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主观臆断。
可是我们平时遇事激动之时,往往被主观感受所控制,无法实事求是地去判断并决定。
所谓意气用事,一意孤行,终是失败。
但是我们又如何保证自己冷静面对任何一件事,并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完成呢?这是很困难的。
这需要我们自控力极强。
而有极强自控力的人有是少数,也不难解释世上成功之人为何总少于失败者。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人乃是最终的胜者,这与《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实事求是,看对手,看自己是很准确的,如此怎能不胜?毛泽东是很重视实事求是的,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对它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
也正是因此,毛泽东才领导党取得革命胜利。
而蒋介石这点做得不好,最终也只能是退守台湾。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也并非一个自控力那么简单。
实际上,“实事”与“是”是存在差别和对立的。
我们看到的“实事”不一定是对的。
就如亚里士多德根据夜观月球得出月球是光滑的会发光的固体的结论,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后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实事求是
作者:王西学卢铁春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2期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那么,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又取得哪些发展?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和论述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及其思想路线的形成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精辟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深刻含义,指
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①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赋予其全新的意义,使其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形成和确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反复出现右倾和“左”倾错误,从思想根源上来说都是主观主义,都表现为理论同实际相脱离,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
为了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整风文献,认真地整顿了“三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宣传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被共产党人所接受。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实事求是也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广泛地渗透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行动要跟上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断解决新问题。
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运动中的规律;因此,我们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弄清规律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根本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
(二)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②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实情,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忽视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又要反对借口尊重客观规律而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做到实事求是,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
(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实事求是路线也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于群众工作,就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时刻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实事的群众路线。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适时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坚决依靠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三.实事求是的新发展。
改革开发以来,实事求是进一步发展,实事求是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表达多样。
但是,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的地位不会发生变化。
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③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
(一)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④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能解决;不解放思想,思想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谈不上实事求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运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逐步形成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政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等巨大成绩的取得正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
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科学发展
继往开来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和长期历史任务。
注:
①《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3卷,第801页。
②《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1卷第28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王西学,卢铁春,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