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 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①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和外 来入侵。 ②春寒料峭:虽已春天,但天气还比较寒冷。料峭:微寒。 ③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跋涉:爬山过 水,形容旅途艰苦。 ④舳舻相接:船只首尾相接。舳:船尾。舻:船头。
⑤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 很多,来往不绝。 ⑥摩肩接踵:指肩挨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很 拥挤。 ⑦络绎不绝:指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前后相 接。
2.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 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 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走近作者
毛宁(1975~),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 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 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 塑的风格演变》等。
2.交流背景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 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 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
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 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2《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说明文对于清明上河图所介绍的内容,归纳其“繁”的特点。
2.通过分析文章顺序、语言、方法等角度学会作者呈现文章“化繁为简”的技巧,把握说明文有序、方法恰当的共同特点,领略本文独特的文学性与科学性兼具的语言风格。
3.探究《清明上河图》背后纷繁复杂的创作意旨。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本说明文的技巧和语言风格。
难点:结合背景探究文章创作意旨。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字音字形1.汴.京(biàn)2.翰.林(hàn)3.题跋.(bá)4.擅.长(shàn)5.城郭6.考订7.内忧外患8.绢9.田畴.(chóu)10.春寒料峭..(liào qiào)11.驮.(tuó)12.岔.道(chà)13.簇.拥(cù)14.踏青15.长途跋涉..(bá shè)16.行旅17.漕.运(cáo)18.枢纽..(shū niǔ)19.舳舻..(zhú lú)20.纤.夫(qiàn)21.宏敞22.桅.杆(wéi)23.无暇一顾24.酒肆.(sì)25.檀.香(tán)26.摩肩接踵.(zhǒng)27.络绎..不绝(luò yì)28.摄.取(shè)29.冗.(rǒng)长30.遒劲..(qiú jìng)◆词语释义1.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
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2.考订:考据订正。
3.田畴:田地;田野。
4.春寒料峭:料峭:微寒。
形容初春的寒冷。
5.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
6.无暇一顾:没有时间去注意去管或者关系某事或者某人。
7.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知识点整合

第八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基础解读】一、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随堂优化训练》2012年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新课标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 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都享誉世界文坛。 安徒生 (4)丹麦_______:在其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5)挪威易卜生:他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 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马克·吐温 (6)美国_________:作品痛斥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 质。
3.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现代主义 C.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D.印象主义
)
解析:众所周知,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他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B 4.(2011 年广东中山镇区高中高三联考)“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这 是 1969 年诺贝尔文学奖对某一获奖作品的评语。这一作品是 ( )
A.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 B.对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的失望 C.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和弊病开始暴露 D.是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 30 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盛行,而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 并未得到充分发展。 答案:D
2.(2011 年辽宁沈阳城郊市重点联合体期末考试)法国艺术 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群艺术 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要理解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们应了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 B.法国大革命 D.宗教改革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 背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 的《人间喜剧》展现的是 19 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反映了工业革命进程中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揭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项。 答案:C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 (共24张PPT)

小组汇报
1.说明对象 2.写作思路
清明上河图
梦回繁华
社会背景
作者及其 创作动机
总体概括 介绍画作
具体描绘 画面内容
画作的艺术特 点和社会价值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 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画作内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 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 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 回味。”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 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汴河上的 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拱桥的结构
精美。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 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 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 的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细节的刻画很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 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 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 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 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全 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
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 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 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原本应该 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的位置,居 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在记 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 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 这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 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 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作业
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 的<清明上河图>》,进一步了解 这幅名画。
(中职)人教版中国历史全一册第四章第四节文学的繁荣 课件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代表作品: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仙——李白
作品特点: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傲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世 独 立 的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
人
吐就半个盛唐”。
格
——余光中
力
量
《早发白帝城》
《望庐山瀑布》
《将进酒》
《蜀道难》
“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 而衰的时代
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别” “ 诗史”
作品特点: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年轻时家境贫寒, 又逢藩镇混战。为逃避战乱 白居易在外过了五、六年颠 沛流离的生活,这使他对民 间疾苦有了较深的了解。后 来,他在朝廷作谏官,曾当 面指摘皇帝过失,因此被贬 为地方官。
白居易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
代表作品: 《秦中吟》 《新乐府》
作品特点: 讽喻社会,同情人民, 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时代 诗人
主要特点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 (提示:先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说明顺序)
介绍《清明上 河图》产生的 社会背景。
介绍《清明上 河图》的基本 信息。
介绍《清明上河 图》的艺术特点 和社会价值。
具体分说(分)
(第5段)画卷的特色和价值
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赏析语言特色
10.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对此你有什么理解?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优美,特别是在说明画面内容的 部分,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 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将画面的整体和细节描摹得准确而 细致。这样典雅而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与文章说明对象的特点非 常契合。
举例子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 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具体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细节刻画真实的特点。
9.本文使用的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摹状貌。作者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 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大量使用这一说明方法,是因为《清明上 河图》作为一幅以真实、细腻著称的风俗画,想要将其画面内容说 明清楚,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描写,再现它所绘的社会生活。说明文 使用说明方法的“准确”,就其根本而言,在于使用最适合的方法 说明某一说明对象。
漕运: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舶胪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舶,船尾。胪,船头。 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沉檀:沉香木和檀香。二者均为香木。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手卷:裱成横幅的书画长卷,只供案头观赏,能卷舒,不能悬挂。 遒劲:雄健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金钱时代中揭露黑暗——现实主义文学
《
宴 会 人 物
门 采 尔
》
二、金钱时代中揭露黑暗——现实主义文学
二、金钱时代中揭露黑暗——现实主义文学
他是整体性的渊博。社会结 构,时尚风格,人间百态,什么 都懂。法国小说家中要论到伟大, 首推巴尔扎克。他的整个人为文 学占有,被作品吸干。
——《木心回忆录》
雪莱—《西风颂》
结合《西风颂》归纳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法国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大仲马 《基督山恩仇记》
英国
雪莱 拜伦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西风颂》
《唐璜》
德意志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雨果(1802—1882),法国作家,浪漫 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被称为“法兰 西的莎士比亚”。在诗歌、戏剧、小 说、文艺理论等方面均有建树。
1831年,雨果发表《巴黎圣母院》, 揭露中世纪教会黑暗和罪恶,宣扬仁 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
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 界》,它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描写 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为维护有产者的 利益、与人民为敌的本质。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 版。故事情节: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 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带 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对她起了邪念,指 使敲钟人加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 法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法比斯,把 他当作理想的情人。克罗德忌恨在心,他在爱 斯梅哈尔达与法比斯幽会时,刺伤了法比斯, 却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使她被判处死刑。行 刑之日,加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 院的顶楼。克罗德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 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 。加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克罗德推下顶楼,然后 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诗 歌创作的桂冠,共分27章。写的是他从巴 黎返回祖国探望病中的母亲时,沿途的所 见所闻和主观感受。诗人用冬天的严寒、 荒凉、昏暗来比喻德国的现实,对普鲁士 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教会的伪善,资产 阶级市侩的自私贪婪、尔虞我诈给予无情 的嘲讽和鞭挞,同时以坚定的信念预示着 美好生活的到来。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12月2日 拿破仑一世加冕
18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战争、革命频繁,动乱不已,政治腐败
一、失望不满中歌颂理想——浪漫主义文学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 光明与黑暗相共。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雪莱的让这首预抒言情的诗以喇寒叭冷通的过冬天我比的喻嘴腐朽唇黑暗的社会状况, 以明媚把温暖昏、睡充的满生大机地的唤春醒天比吧喻!光西明美风好呵的,未来,用冬 去朽春中来看如这到一生果浅机冬显。天的事已理经鼓来舞临人们,春从天黑暗还中会看远到光吗明?,从腐
一、失望不满中歌颂理想——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维主克多义·文雨学果 特征: 雪 莱
拜伦
源V于ict失or望Hu不go,满,反对封Sh建ell制ey度,发掘感情Byr世on界, 法情(国节1浪8跌0漫2主—宕义1起8文85伏学)家,热英烈(国1歌7浪92漫颂~主理1义82想诗2)人,崇英尚(国个17浪8人8漫—自主1义8由2诗4)。人
文 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浪漫主义文学
潮 19世纪初-20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
流 20世纪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804年12月2日 拿破仑一世加冕
18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战争、革命频繁,动乱不已,政治腐败
一、失望不满中歌颂理想——浪漫主义文学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莫言 (1955— ) 第一Leabharlann 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 的中国作家
获奖理由:
将幻想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
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世
14-16世纪:
人文主义文学 (关注人性)
界
近 代
17-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 18世纪: 启蒙主义文学
(侧重理性)
——雪莱《西风颂》
我要把内心的光传给世人。
——雪莱
一、失望不满中歌颂理想——浪漫主义文学
拜伦 Byron
(1788—182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人类文化至今, 最强音是拜__伦__:反 对权威,崇尚自由, 绝对个人自由。炽 热磅礴的热情,独 立不羁的精神,是 我对拜__伦__ 最心仪的。
——木心《文学回忆录》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 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雨 果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积 极浪漫主义的典型作品,记叙了普罗米 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 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 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 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 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 的伟大精神。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 想而抗争。
巴尔扎克 Balzac (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
他从根部来描绘一棵树,描 绘草木互相残杀的生死斗争。
——雨果评《人间喜剧》
二、金钱时代中揭露黑暗——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 Balzac (1799~1850)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
——雨果
一、失望不满中歌颂理想——浪漫主义文学
雪莱 Shelley (1792~182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