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作者:刘秀千,杨健,苏敏,肖亚景

【关键词】骨显像

〔关键词〕骨显像;骨转移;放射性核素

〔摘要〕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97例肿瘤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925MBq~1110MBq行271人次SPECT全身骨显像,观察转移瘤在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并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接受2次~9次骨显像随访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最终发现49例骨转移瘤,占50.5%。第1次、2次、3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分别为23例(23.7%);16例(16.5%);7例(7.2%);第4次~6次被确诊骨转移瘤各有1例(1.03%)。结论:肿瘤病人核素骨显像的定期随访,对骨转移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ClinicalValue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InFollowupofSkeletalMetastasesinPatientswithCarcinom 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infollowupofskeletalmeta stasesinpatientswithcarcinoma.Methods97patientswithcarcinomawereinjectedintravenously99Tc mMDP925~1110MBqandperformedatotalof271timesofthewholebodyimagingtoobserveandanalyzeradiodistri butionofwholebodyinskeletalmetastasestumor.ResultsUnderreceived29timesbonescintigraphyinf ollowup,49(50.2%)patientsweredetectedmetastasestumorinbone.Inthefirst,second,andthirdbone scintigraphy,the23(23.7%),the16(16.5%),andthe7(7.2%)patientswasdiagnosedwithskeletalmetastasestumor.In46times,everypatient( 1.03%)wasdiagnosedrespectively.ConclusionRegularexamination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hasimporta ntsignificancestofindearlyskeletalmetastasis,selectplanoftreatment,andevaluateresponsetotherap yinpatientswithcarcinoma.

Keywords:Boneimaging;Skeletalmetastasis;Radionuclide

首选放射性核素显像判断恶性肿瘤有否骨转移早已在临床上达成共识。它对早期发现骨转移瘤、病灶定位、疾病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对于将其作为肿瘤病人的常规随访手段之一,临床上应用的还不尽人意。本文对9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1996年7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检查、进行放、化疗或肿瘤综合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肿瘤患者97例,男47例,女50例。年龄20岁~86岁,平均年龄(59±9.2)岁,平均病程(5±3.8)a。其中乳腺癌30例、肺癌21例、鼻咽癌8例、前列腺癌8例、消化道肿瘤6例、甲状腺癌5例及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肾癌、膀胱癌、女性生殖系癌、胸腺瘤、肾上腺皮质癌、嗜酸性肉芽肿等19例)。共行核素骨显像271人次,其中2次者57例,3次者25例,4次者6例,5次者4例,6次者1例,7次者3例,9次者1例。随访显像间隔时间为3个月~12个月。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ADAC公司EPICSPECT,配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患者静脉注射骨显像剂99TcmMDP(亚甲基二膦酸盐)925MBq~1110MBq,饮水500ml~1000ml,2.5h~3h排尽小便,疼痛剧烈者给止痛剂,绷带固定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骨显像。对病灶定位有疑问者加做局部显像或断层显像。

1.3分析方法

所有图像均经本科两位以上医师共同阅片。结合临床及相应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对侧或邻近部位对比,骨显像表现为局灶性放射性浓聚或缺损,临床有原发肿瘤病史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者,确定为骨转移瘤。随访中,第一次可疑,第2或3次显像后有新的异常发现,确认为骨转移;第1次显像可疑,不列入骨转移瘤统计,随后2次以上显像无变化或异常影像消失,剔除可疑人群,算作无骨转移。

2结果

2.1肿瘤病人骨显像随访结果见表1。表1肿瘤病人骨显像随访结果肿瘤类型(略)

在97例接受2次~9次骨显像随访的恶性肿瘤患者中,49例最终发现骨转移瘤,占50.5%。第1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23例,占23.7%;第2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16例,占16.5%;第3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7例,占7.2%;第4次~6次被确诊骨转移瘤分别为1例,占1.03%。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陈小兵?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心、呕吐和多尿、脱水以及便秘等。神志模糊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以发展到行动迟缓和昏迷。二膦酸盐治疗是抗高钙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使70%~100%恶性高钙血症患者的血浆钙离子浓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癌症是人类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年新发癌症病例1,444,920人,死亡人数559,650。在国内,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国人第一杀手。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国人中男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则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患者死亡人数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平均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的15%、87%、95%和64%。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骨骼是恶性肿瘤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肺和肝。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癌,少数为肉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所产生的继发肿瘤。尸检结果显示总体发病率为32.5%,90%以上的骨转移肿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五种肿瘤类型。骨转移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原发恶性骨肿瘤的35-40倍,因此骨肿瘤医生面临着艰巨的诊治任务。 临床特点 如果没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早期诊断骨转移癌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临床医生应当熟悉骨转移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随时警惕中老年骨科病人中的骨转移癌病例,缩短骨转移癌由怀疑到明确的时间。同时应认真鉴别除外肉瘤、骨髓瘤、淋巴瘤、老年性骨质疏松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骨转移癌好发于中老年,40岁以上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原发灶常在骨转移癌被诊断以后查出,部分患者早年有肿瘤手术病史。有时原发肿瘤非常隐蔽,骨转移癌可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应用现代仪器仍无法发现原发肿瘤。 骨转移癌一般是由血行播散而来,多见于扁骨,因为成年后仍保留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能够提供肿瘤栓子生长的适当条件。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好发部位。躯干骨多于四肢骨,下肢多于上肢,膝、肘以远各骨少见。骨转移癌常为多发,极少为单发。 骨转移的人群发病率非常高,但是仅一半左右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疼痛(50%-90%) 病理性骨折(5%-40%) 高钙血症(10%-20%) 脊柱不稳和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0%) 骨髓抑制(<10%) 晚期出现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烧等恶液质表现 脊柱是转移癌发生率最高的部位,这其中存在特殊的转移机制:脊椎静脉系统位于硬脊膜和脊椎周围。本身无静脉瓣,它既与上下腔静脉有直接关系,又能独立成为系统,当胸腔腹腔压力增加时,就会出现血流缓慢、停滞或逆流,为通过的癌细胞制造停留和繁殖的机会。脊柱转移癌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一旦发生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盆和骶骨区域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很高,因周围毗邻重要器官,肿瘤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此外,该区域手术难度和风险非常高,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四肢长骨转移癌症状隐匿,一旦出现病理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癌的致死原因之一,但在亚裔人群中相对少见。血钙增高的原因有:①病人极度衰弱,蛋白降低,血中游离钙增高。②骨折与肿瘤病灶可以释放钙离子。③长期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

骨转移瘤诊疗规范 一、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一)概述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随着抗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患者出现骨转移及骨骼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明显增加。骨转移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宫颈癌、骨及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发生率: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直肠癌1%?7%,胃癌13%,其他头颈癌25%。多发性骨髓瘤累及骨骼所致的骨病发生率为70%?95%。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癌细胞转移至骨骼导致RANK/RANKL系统的平衡破坏被认为是恶性肿瘤骨转移和骨破坏的主要发病机制。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并释放可溶介质,激活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激活的破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分泌骨溶解介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恶性肿瘤骨转移常导致严重的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转移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12]。骨转移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恶性肿瘤骨转移虽然都是肿

瘤疾病晚期预后差,但是合理的治疗对患者仍然有积极意义。止痛药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均在骨转移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常常需要接受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因此,深入认识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变、综合治疗骨转移病变可减少骨转移并发症,减少或避免骨相关事件,是改善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策略。 (二)诊断 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一旦出现骨疼痛、病理性骨折、碱性憐酸酶升高、脊髓压迫或脊神经根压迫或高钙血症相关症状等临床表现,应进一步检查排除骨转移病变。对于某些高风险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等中、晚恶性肿瘤)患者,可考虑把排除骨转移的临床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骨转移筛查及检査方法主要是依据影像学检查。 1.检查方法 (1)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 ECT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初筛诊断方法,但不作为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依据。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为62%?98%,假阴性率3%?8%,特异性66. 7%?70%,假阳性率33%?40%。 (2)X线平片:X线平片检查是确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方法。X线平片早期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低,仅44%?50%。当骨小梁破坏达50%以上,并且直径达1.0?1. 5cm时,才可能形成在X线平片上可见的骨转移灶。X线检查用于骨转移诊断尽管敏感性低,但是由于X线检查的影像空间分辨率高,应用范围广泛,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辐射量比较小,因此X线检查仍然是诊断骨转移的主要检查方法。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作者:刘秀千,杨健,苏敏,肖亚景 【关键词】骨显像 〔关键词〕骨显像;骨转移;放射性核素 〔摘要〕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97例肿瘤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925MBq~1110MBq行271人次SPECT全身骨显像,观察转移瘤在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并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接受2次~9次骨显像随访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最终发现49例骨转移瘤,占50.5%。第1次、2次、3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分别为23例(23.7%);16例(16.5%);7例(7.2%);第4次~6次被确诊骨转移瘤各有1例(1.03%)。结论:肿瘤病人核素骨显像的定期随访,对骨转移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ClinicalValue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InFollowupofSkeletalMetastasesinPatientswithCarcinom 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infollowupofskeletalmeta stasesinpatientswithcarcinoma.Methods97patientswithcarcinomawereinjectedintravenously99Tc mMDP925~1110MBqandperformedatotalof271timesofthewholebodyimagingtoobserveandanalyzeradiodistri butionofwholebodyinskeletalmetastasestumor.ResultsUnderreceived29timesbonescintigraphyinf ollowup,49(50.2%)patientsweredetectedmetastasestumorinbone.Inthefirst,second,andthirdbone scintigraphy,the23(23.7%),the16(16.5%),andthe7(7.2%)patientswasdiagnosedwithskeletalmetastasestumor.In46times,everypatient( 1.03%)wasdiagnosedrespectively.ConclusionRegularexamination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hasimporta ntsignificancestofindearlyskeletalmetastasis,selectplanoftreatment,andevaluateresponsetotherap yinpatientswithcarcinoma. Keywords:Boneimaging;Skeletalmetastasis;Radionuclide 首选放射性核素显像判断恶性肿瘤有否骨转移早已在临床上达成共识。它对早期发现骨转移瘤、病灶定位、疾病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对于将其作为肿瘤病人的常规随访手段之一,临床上应用的还不尽人意。本文对9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1996年7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检查、进行放、化疗或肿瘤综合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肿瘤患者97例,男47例,女50例。年龄20岁~86岁,平均年龄(59±9.2)岁,平均病程(5±3.8)a。其中乳腺癌30例、肺癌21例、鼻咽癌8例、前列腺癌8例、消化道肿瘤6例、甲状腺癌5例及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肾癌、膀胱癌、女性生殖系癌、胸腺瘤、肾上腺皮质癌、嗜酸性肉芽肿等19例)。共行核素骨显像271人次,其中2次者57例,3次者25例,4次者6例,5次者4例,6次者1例,7次者3例,9次者1例。随访显像间隔时间为3个月~12个月。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ADAC公司EPICSPECT,配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患者静脉注射骨显像剂99TcmMDP(亚甲基二膦酸盐)925MBq~1110MBq,饮水500ml~1000ml,2.5h~3h排尽小便,疼痛剧烈者给止痛剂,绷带固定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骨显像。对病灶定位有疑问者加做局部显像或断层显像。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2010年12月02日 自1980年代以来,姑息疗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中国姑息治疗的发展开始于1990年代早期。在过去的18年中,我们目睹了姑息治疗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姑息疗法学术地位的建立,以及越来越多地关注并意识到姑息治疗在社会上的普遍需要。因此中国的医生提出了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些原则。为了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姑息治疗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联合撰写了这份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共识。该综述不仅包括了世界上的进展,还提供了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关于TCM与西医学结合的经验。我们希望这篇共识的发表能为姑息疗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广大患者受益。(孙燕) 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概况 在晚期恶性肿瘤中骨组织是转移的常见部位。不断改善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增加了骨组织转移及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骨和软组织癌等癌症患者中均常出现恶性骨转移。进行性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肠和直肠癌1%-7%胃癌13%及其它头颈部肿瘤25%[1-3]。70%-958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发展出骨相关疾病。 骨转移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当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会引发RANK/RANK系统失衡。目前这一现象被认为是骨组织破坏和转移的主要机制。恶性肿瘤细胞迁移至骨组织,释放溶骨介质,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生。激活的破骨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推荐下载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如皋市博爱医院放射科 阎海林 骨转移瘤是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是骨骼原 发肉瘤的25倍。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0多万的新发癌症患者,晚期肿瘤患者常伴有远处部位的转移,其中骨转移瘤的发生率为20-70%,并多为多发性转移。几乎所有恶性肿瘤均可以发生骨骼系统转移,引起骨转移的肿瘤中,男性以前列腺癌最常见,女性以乳腺癌最常见。由于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细胞分化不同,转移瘤的发展速度和转移瘤的数目也不尽相同,所以部分原发性肿瘤手术切除前已经存在骨转移,只是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缺乏诊断依据而已。骨转移瘤的正确诊断和早期检出,对于肿瘤的分期、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根据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骨转移瘤,是影像科医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新的影像学检查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X 线平片、CT 和MR 仍然是最基本和常用的检查方法。但是往往由于医师对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认识,而造成误诊和漏诊,延误患者治疗。笔者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经病理和随访证实的40例骨转移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骨转移瘤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60 岁,均经X 线片、CT 、MRI 或ECT 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证实有骨转移病灶存在,原发灶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35例患者局部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24例患者,疼痛剧烈。20例患者局部软组织肿胀。其中行X 线检查28例,CT 检查35例,MR 检查15例。 2、 病理学类型:本组中40例患者的原发瘤来自各类癌,其中食管癌18例,乳腺癌 5例,胃癌3例、前列腺癌2例,肺癌3例、膀胱癌2例、肝癌1例、肾癌1例、结直肠癌3例,鼻咽癌1例、另1例原发病灶不明。二、结果 1、发生部位:本组40例中,其中单发8例,多发32例。共发生163例骨转移,发 生在脊柱60个,其中颈椎3个,胸椎30个,腰椎20个,骶椎7个。骨盆20个,四肢长管骨19个,肋骨40个,肩胛骨4个,颅骨14个,胸骨2个,锁骨4个。2、骨质破坏:在40例患者中,发生溶骨性破坏28例,X 线表现为虫噬状或片状骨 质破坏,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少。CT 表现为斑片状、穿凿状、虫噬样骨质破坏,病变区边缘不规则,周围无硬化。破坏区MR 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缘欠清,部分病变周围可见斑片状骨髓水肿;成骨性破坏5例,X 线和CT 表现为棉团状、毛玻璃状以及结节状高密度影。MRI 上成骨性病变T1WI 及T2WI 均为低信号。成骨性转移发生病理性骨折少见。前列腺癌几乎均为成骨性。混合性破坏4例,X 线及CT 表现为骨破坏区高低混合密度,边缘模糊;囊状骨质破坏3例,主要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边缘轻度硬化,类似于良性骨肿瘤改变,原发瘤类分别为肺癌及肾癌。肺癌、乳腺癌及鼻咽癌均可发生混合性转移,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以成骨转移为主,肾癌多表现为溶骨性转移。 3、软组织改变:40例患者中,18例患者转移部位,有明显软组织肿块,部分肿块巨 大(直径达15cm )。 4、病理性骨折:本组15例发生病理性骨折; 5、椎体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本组病例中发现60例椎体转移瘤,多为多椎体分布,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肿瘤骨转移怎么治疗

肿瘤骨转移怎么治疗 骨骼是癌转移的常见部位,特别是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骨转移发生率为30%-85%不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比较高,约占总骨转移的80%,转移部位以椎体、骨盆和肋骨多见,其次是股骨和肱骨。 乳腺癌中,69%病人死亡前发生骨转移,而肝、肺转移者分别为37%。骨转移占首发转移者为47%,占所有转移病变的24%。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而肝转移者仅为3个月。 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率非常高,X线片上表现为骨增生为主,CT扫描上可发现伴有溶骨性改变。像乳腺癌一样,骨转移者可得到长期生存(中位53个月)。 肺癌的发病率在上升,小细胞肺癌首次诊断时伴有较高的骨转移发生率,而鳞癌低。尸检结果所有病理类型的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似。X线片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为主,预后差,发生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仅为几个月。 骨转移的机制 大多数骨转移发生在中轴骨的红骨髓,提示血流缓慢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它导致肿瘤细胞停留在这些部位。肿瘤和转移部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是另一重要因素,如肺转移,为肿瘤细胞不能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所致。另外,由于乳腺和盆腔的血流不仅进入腔静脉,而且与椎体的血管丛相通,当胸腹部压力高时,肿瘤细胞可扩散到椎体。癌细胞到达骨转移部位后,随着癌细胞的生长,将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α、β(TGF-α、TGF-β)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激活破骨细胞并增生,破坏骨组织,使癌细胞在腔内生长,导致骨破坏、塌陷和骨折等。肿瘤细胞还可通过刺激肿瘤相关的免疫细胞释放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骨组织破坏吸收,如恶性黑色素瘤可产生TNF、IL-1等,激活破骨细胞。 症状 骨破坏轻度时可无症状,重度时主要表现为转移部位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 诊断 1.X线平片:表现为骨破坏和骨修复共存,可发现大于1cm、脱钙50%的病灶。破坏性转移病灶多见于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表现为骨破坏、塌陷和骨折。增生性病变多见于前列腺癌,也可发生于乳腺癌、肺癌等,表现为骨密度增高。 2.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骨扫描发现多发骨转移病变多见,但乳腺癌有20%为单发病灶,且无症状。ECT的阳性检出率与病灶内的破骨细胞活性有关,当病变为纯溶骨性破坏时可能出现假阴性,而肿瘤生长非常慢者的病灶也可能不易区别。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由于快速生长而产生溶骨性病灶,易出现假阴性,而且可能出现冷区。其他非肿瘤性所致溶骨性改变也可表现为假阳性。 3.CT和MRI扫描:CT扫描可显示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病灶,MRI扫描诊断骨转移比CT优越。特别在早诊断骨转移方面,MRI扫描比CT、X线平片更优越。MRI对脊髓压迫的诊断很敏感。 4.其他:骨转移病人血碱性磷酸酶(ALP)、血钙等可升高。 治疗 骨转移的治疗是姑息性的,主要是消除症状,减轻疼痛,也有极少数病人可达到治愈。骨转移的治疗要根据病人的一般情况、病理类型、原发灶情况、转移病变的范围以及既往治疗情况,个体化实施治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 1.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其作用原理是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使瘤细胞对骨破坏停止,继之,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形成新骨。溶骨病变产生再钙化,一般在照射后3-6周开始,高峰在2-3月。放疗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缓解率在85%以上,大约一半病人的疼痛能完全消失。50%以上的疼痛,在放疗后1-2周内显示疗效。如果治疗后6

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

过度疲劳未给予纠正,应用催产素而未达到有效宫缩。枕后位、枕横位和产程异常,试产时间不足,未严密观察产程,及时进行转化治疗,即以头盆不称手术。因此,加强孕期合理膳食指导,应用妊娠图监测胎儿发育,避免胎儿过大。同时经充分试产后再诊断头盆不称,将可减少一部分剖宫产。 当前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的影响值得重视,本资料社会因素在剖宫产指征中呈逐年增加趋势,2003年已占剖宫产指征的23159%。这一方面有来自医务人员对剖宫产指征的掌握存在误区,随意放宽剖宫产指征。近年来产科医疗纠纷逐年增高给医生带来了困扰,对医生的剖宫产决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当今剖宫产率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了面很多孕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认为剖宫产优于阴道分娩,部分产妇不能忍受分娩阵痛而不愿试产,不论有无指征而强烈要求手术。因此,应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有关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健康教育,尽可能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术。 综上所述,剖宫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胎儿窘迫,头盆不称和社会因素的比例增高,如果能按要求严格掌握这3项指征,则剖宫产率将会明显下降。 312 剖宫产率上升与围产儿病死率的关系 通过10年间剖宫产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在1994~2003年之间,剖宫产率从10185%升高到32180%,围生儿病死率在14184‰~18156‰之间浮动,显然,围生儿病死率并不随剖宫产率的增高而显著下降。剖宫产手术在高危妊娠处理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过高的剖宫产率不但不能进一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反而使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4]。剖宫产儿未经产道挤压,使肺液潴留,肺部并发症高于阴道分娩儿,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及新生儿医学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313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首先,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产时保健,提高助产技术质量,减少产伤,根据孕产妇及胎儿的需求进行全面的生理、心理、精神和体力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改变产时服务模式,加强孕产妇及胎儿在产程中的监护,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其次,医务人员也应提高责任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最大限度地发挥剖宫产处理高危妊娠的作用。以科学的态度来选择分娩方式,而不是怕负责而选择剖宫产。 降低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病死率不但要提高产前检查和产前教育普及率,而且要提高其有效率,不断加强产前保健工作。有效的分娩陪伴和分娩镇痛将帮助产妇建立阴道分娩的信心,减少因产痛而带来的各种心理生理问题。总之,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地控制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病死率是一项艰难的过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一问题,它将对两代人的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 薇1贯彻爱母措施前后剖宫产率的变化[J]1淮海医学,2000, 18(14):185 2 张海萍1剖宫产率增高的有关因素临床分析[J]1黑龙江医药, 2000,23(6):55~56 3 杨雪峰,程金华,封金灵,等1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4年变化趋势[J]1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45~46 4 王文王秀1剖宫产综合征的形成与防治[J]1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5):276~277 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 (百色533000) 梁绍奖 黄茂政 【摘要】 目的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核素骨显像,以观察骨转移的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 256例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注射显像剂90m Tc2MDP后3~4h时行前后及后前位全身骨显像。结果 256例恶性肿瘤患者有125例出现骨转移,阳性率4818%,转移部位以中轴骨多见,骨转移以多发性为主,多发病灶者占7912%。结论 核素骨显像可早期诊断骨转移,对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 核素骨显像;恶性肿瘤;骨转移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2952(2005)0520682202 核素骨显像作为一种直观准确、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可灵敏地观察到骨代谢变化和早期诊断骨转移[1]。我院于1998年8月至2003年2月进行全身骨显像256例,其中确诊骨转移125例(4818%),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1 临床资料 256例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均经过病理确诊,其中男193例,女63例。鼻咽癌59例,肺癌48例,乳腺癌63例,前列腺癌18例,其他恶性肿瘤68例。年龄12~84岁,平均48岁。 112 显像方法 静脉注射90m Tc2MDP555~740MBq后,饮水约500~800ml,3~4h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采集图像前排尽膀胱尿液,以免影响对骨盆观察。仪器采用Technicare Omega500,配以低能高分辨准直器,做前后及后前位两个体位的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加作局部骨显像。 113 结果判断 由2位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共同阅片,对多发性、散在、无规则分布的放射性浓聚灶者,结合病史、临床症 286A nthology of Medicine,Oct12005,V ol124,No15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 治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

肺癌骨转移属于癌症几期

肺癌骨转移属于癌症几期? 肺癌骨转移属于癌症几期?焦作中海中医肿瘤医院张中海主任指出,一般来说,肺癌骨转移的情况是归属于肺癌末期,病人生存時间一般为很多年,病况比较轻的病人可生存5-十年。肺癌末期的病人一般病症是基本医治全是失效,这时病人的概率处在环节。病人会反复咳嗽、发烫、稳定的钻痛样胸口痛,查验时候发觉有很多胸腔积水或心包积液。另外因为恶性肿瘤内毒素和耗费的缘故,病人会并有感柒、痛疼引发的食欲不佳等情况也可主要表现恶液质。 肺癌骨转移的情况的病症,一开始迁移时,一般病人都还没主要表现出一切病症。这时,骨转移的情况症状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总数相关。来到迁移末期,会由于迁移人体骨骼的位置不一样,症状表现也会不一样。例如肺癌肋巴骨迁移造成的胸口痛,多主要表现为胸骨位置局限性的、有确立压疼点的痛疼。而脊神经迁移则会造成后后背中间或变病位置痛疼。而症状相对而言较为轻的是四肢或躯体的骨转移的情况,这类迁移总是造成该位置的局限痛疼。 许多情况下骨转移的情况并不是立即威协肺癌病人性命的缘故,骨转移的情况造成肺癌病人病况加剧的根本原因是肿瘤转移到病人人体载重骨,例如颈椎骨、腰椎、椎间盘等位置。当肺癌迁移到这类位置时,则可导致病人偏瘫的严重危害。 肺癌骨转移的情况的病人,提议在病况都还没那麼比较严重时,前去正规的医院接纳医治。一般查验有大约几类,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ECT)查验、X线检查、CT检查、MRI查验等。病人能够接纳的医治大概有:西医方面医治、化学治疗、肿瘤放疗、微生物免疫疗法、靶向药物治疗、用药治疗、中药治疗等方式。提议病人不必擅自医治、服药,那样不仅不可以对该病症开展合理的医治,还很

《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侯栋梁

《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侯栋梁高献书 骨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是远地转移的好发部位。放射治疗具有迅速止痛、副作用轻微的优点,因而成为骨转移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美国放射肿瘤学学会(ASTRO)发表了其制定的《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这是国际上首个关于骨转移瘤放疗的指南,引起各国放射肿瘤学者的共同关注。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供同行参考。 目前,国际上对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的分割方式存在较大分歧。大量前瞻性的随机研究和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对初次治疗的骨转移性肿瘤,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高剂量照射的疗效相同。对放射治疗结束后骨转移瘤所致的疼痛,如果疼痛为初次治疗部位的骨转移瘤所致,可再次放疗;如果疼痛为多发骨转移瘤所致,可注射放射性药物治疗或行半身照射,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视转移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病灶的分布情况而定。另外一个关注的问题是,放射治疗技术的提高,如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开展,能否提高椎体转移瘤初治或再治的效果。已有椎体压缩性骨折或可能发生椎体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需外科医生和放疗科医生合作,立体定向放疗经常联合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患者。 由于骨转移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和目前尚无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指南,ASTRO制定了《肿瘤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骨转移瘤的相关治疗和研究工作。该指南制定的依据与其他肿瘤学指南制定的基本原则相似,主要基于目前国际上发表的骨转移瘤姑息性放疗的文献和相关数据,同时参考ASTRO专家组的意见并达成共识。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的专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包括放射肿瘤学专家、神经外科专家和姑息治疗专家; (2)参考公开发表的文献,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98~2009年发表的主题词为“骨转移瘤放射治疗”的文献共4287篇,其中包括25项随机临床研究、20项前瞻性单中心研究和4篇Meta分析文献。 非椎体骨转移瘤单次大剂量放疗或更优 对大多数无并发症和初治的骨转移瘤患者而言,单次大剂量放疗是强烈推荐的治疗方式,已被证实与多次分割高剂量放疗的疗效相同。大量临床试验对比了伴疼痛症状的骨转移瘤患者姑息性放疗时采用单次大剂量照射与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疗效。单次大剂量放疗组的剂量为 8 Gy/f;对照组采用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剂量分别为30 Gy/10f、24 Gy/6f、20 Gy/5f和20 Gy/4f。结果显示,外周骨转移瘤和椎体骨转移瘤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类似,为50%~85%。两组的放疗副反应也类似,但单次大剂量组的副反应低于多次分割高剂量照射组。最近一项调查研究入组世界范围内的放射肿瘤医生。结果显示,对伴疼痛症状的骨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时,放射肿瘤医生采取的分割方式取决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能性和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伴疼痛症状椎体和毗邻重要脏器骨转移瘤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新进展_赖婷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应用新进展 赖婷 周国防 【摘要】 唑来膦酸属于第三代双膦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前景广泛。唑来膦酸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诱导破骨细胞调亡;还可以抑制由肿瘤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缓解实体瘤患者骨转移引起骨痛,起效迅速,效果明显。 【关键词】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恶性肿瘤骨转移 A093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多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机制在于红骨髓的血供非常丰富,有利于肿瘤细胞到达局部,肿瘤细胞继而产生粘附分子,使其与骨小梁和骨基质相结合,肿瘤细胞进一步产生血管生成因子改善自身血供,并产生骨吸收因子促使破骨细胞的活化,引起骨吸收[1] 。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 是新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 临床前研究显示唑来膦酸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非常强,临床应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骨折等骨相关事件,并能迅速缓解肿瘤性高钙血症,使用安全方便。 1.药代动力学 [2] 1. 1 分布 64名癌症或骨转移患者静脉滴注单剂量或多剂量(28天4次)2、4、8或16 mg,滴注时间5或15分钟,滴注后血浆中唑来膦酸浓度的降低符合三相消除过程,滴注完毕迅速从峰浓度值下降,24小时后血药浓度不到Cmax的1%。最初两相的半衰期t1/2α为0.24小时,t1/2β为1.87小时,唑来膦酸最终清除相的时间较长,在滴注后的2-28天内在血浆中仍保持很低的浓度,最终清除半衰期t1/2γ为146小时,在给药剂量2 mg-16 mg范围内,血浆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 h)与给药剂量呈正比。在3相中唑来膦酸的蓄积率均较低,其中2、3相相对于第1相的平均AUC0-24 h值比率分别为1.13±0.30和1.16±0.36。体内及体外试验表明唑来膦酸与人血细胞的亲和率低;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大约为22%,结合率与浓度无关。 1.2 代谢体外试验表明唑来膦酸对人P450酶无抑制作用,唑来膦酸在体内不经过生物转化,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1.3 排泄 64名患者在给予唑来膦酸24小时内尿液中平均回收率为39±16%,给药后第2日尿液中仅发现痕迹量的药物,给药0-24小时内尿液中累积排泄百分比率与药物的浓度无关,0-24小时内尿液中的药物回收未达到平衡,推测药物先与骨结合,再缓慢释放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出现所观察到的血浆中长期含有很低浓度药物的现象。给药后0-24小时内唑来膦酸的肾脏清除率为3.7± 2.0 L/h,唑来膦酸的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而取决于肌酸酐清除率。在一项研究中,将癌症及骨转移患者给予4 mg唑来膦酸的滴注时间从5分钟(n=5)延长至15分钟(n=7),结果滴完时唑来膦酸的浓度同比降低了34%([平均值±SD]403±118ng/mL vs 264±86ng/mL),AUC总值升高了10%(378±116ng x h/mL vs 420±218ng x h/ mL),AUC值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2 药理毒理[2] 2.1 药理作用唑来膦酸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骨吸收,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方面作用有关。唑来膦酸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诱导破骨细胞调亡,还可通过与骨的结合阻断破骨细胞对矿化骨和软骨的吸收。此外,唑来膦酸还能抑制由肿瘤释放的多种刺激因子引起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和骨钙释放。 2.2 毒理研究 2.2.1 遗传毒性本品Ames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国仓鼠基因突变试验和大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2.2.2 生殖毒性雌性大鼠从交配前15天至怀孕期结束皮下注射本品0.01、0.03或0.1 mg/kg/日(AUC为人静脉注射 作者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市场部(225321)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骨骼是最常见的转移瘤发生部位之一(最常见的为肺和肝,骨骼排第三),患者常表现为多发转移灶,孤立的转移灶仅占患者的2%-3%。引起骨转移瘤的原发灶最常见部位分别为乳腺(约占女性骨转移瘤的70%)、前列腺(约占男性骨转移瘤的60%)、肺脏、肾脏、甲状腺、胃肠系统及生殖系统。 在常见的实质器官肿瘤中,肺脏和肾脏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早于乳腺和前列腺。约3%-4% 的骨转移瘤患者出现转移灶症状时仍不确定原发灶位于何处,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原发灶为肺脏,其次为肾脏。导致少年儿童骨转移瘤的最常见的播散性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长骨的骨干及干骺端、脊柱的椎体多发生骨转移瘤,其中骨转移瘤最常侵犯的骨骼分别为椎体(胸椎> 腰椎> 骶椎> 颈椎)、骨盆、肋骨、胸骨、股骨、肱骨近端和头骨。但骨转移瘤很少累及膝和肘关节远端骨骼,这些部位一旦受累,原发灶多位于肺脏或肾脏,转移途径包括血运转移(最常见)和或淋巴道转移。 临床特点: 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67%),通常是持续性或者隐匿性的,夜间常可加重。当转移瘤侵犯骨皮质并侵袭软组织时则会出现软组织肿胀,骨骼遭受严重的骨皮质破坏时则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瘤侵犯脊柱时常为多发病灶,除了原发灶相症状外还可出现腰痛、椎体压缩骨折、脊柱不稳定、脊柱畸形甚至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等。老年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骨骼疼痛或者既往及近期诊断为远处原发肿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可能。某些骨转移瘤可能会出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感觉神经病变、内分泌疾病等,高凝状态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常与乳腺癌,肺癌和肾癌,骨髓瘤和淋巴瘤有关,低钙血症和肿瘤性骨软化症则很少发生。. 实验室检测: 碱性磷酸酶是检测骨转移瘤最敏感的指标,也可用于评估转移瘤的进展。尿中羟脯氨酸增加表明与骨转移瘤导致的骨破坏相关的骨转换增加。同时非特异性的成骨细胞活跃标志物(骨钙素和前胶原1 羧基末端肽)及破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脱氧吡啶酚和吡啶类交联的羧基末端肽)也会增加。骨转移瘤特异性检测包括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尿血液分析(肾细胞癌或膀胱癌)、血清和尿蛋白电泳(多发骨髓瘤)、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淋巴瘤和白血病)。其他检测如肝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测、血液尿素氮/ 肌酐以及乳房X 光检查可能对某些特殊骨转移瘤的诊断有帮助。贫血及肾功能改变时仍不具有特应性,但应考虑到多发骨髓瘤的可能性。 影像学特点: 如果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首先必须行整块骨的前后位及侧位X 线片检查,至少30%-40% 骨转移瘤患者的X 线片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骨质破坏,根据肿瘤组织组成的不同,病变部位出现溶骨性改变、硬化或者混合样改变。长骨转移瘤X 线可出现钙沉积、浸润性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导致病灶边缘不整,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病变皮质出现透亮区(如鲨鱼咬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综述:转移性骨肿瘤 骨骼是最常见的转移瘤发生部位之一(最常见的为肺和肝,骨骼排第三),患者常表现为多发转移灶,孤立的转移灶仅占患者的2%-3%。引起骨转移瘤的原发灶最常见部位分别为乳腺(约占女性骨转移瘤的70%)、前列腺(约占男性骨转移瘤的60%)、肺脏、肾脏、甲状腺、胃肠系统及生殖系统。 在常见的实质器官肿瘤中,肺脏和肾脏肿瘤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早于乳腺和前列腺。约3%-4% 的骨转移瘤患者出现转移灶症状时仍不确定原发灶位于何处,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原发灶为肺脏,其次为肾脏。导致少年儿童骨转移瘤的最常见的播散性肿瘤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白血病。长骨的骨干及干骺端、脊柱的椎体多发生骨转移瘤,其中骨转移瘤最常侵犯的骨骼分别为椎体(胸椎> 腰椎> 骶椎> 颈椎)、骨盆、肋骨、胸骨、股骨、肱骨近端和头骨。但骨转移瘤很少累及膝和肘关节远端骨骼,这些部位一旦受累,原发灶多位于肺脏或肾脏,转移途径包括血运转移(最常见)和或淋巴道转移。 临床特点: 疼痛是大多数骨转移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67%),通常是持续性或者隐匿性的,夜间常可加重。当转移瘤侵犯骨皮质并侵袭软组织时则会出现软组织肿胀,骨骼遭受严重的骨皮质破坏时则会出现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瘤侵犯脊柱时常为多发病灶,除了原发灶相症状外还可出现腰痛、椎体压缩骨折、脊柱不稳定、脊柱畸形甚至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等。老年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肌肉骨骼疼痛或者既往及近期诊断为远处原发肿瘤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的可能。某些骨转移瘤可能会出现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为感觉神经病变、内分泌疾病等,高凝状态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瘤患者中最常见的代谢异常,常与乳腺癌,肺癌和肾癌,骨髓瘤和淋巴瘤有关,低钙血症和肿瘤性骨软化症则很少发生。. 实验室检测: 碱性磷酸酶是检测骨转移瘤最敏感的指标,也可用于评估转移瘤的进展。尿中羟脯氨酸增加表明与骨转移瘤导致的骨破坏相关的骨转换增加。同时非特异性的成骨细胞活跃标志物(骨钙素和前胶原1 羧基末端肽)及破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脱氧吡啶酚和吡啶类交联的羧基末端肽)也会增加。骨转移瘤特异性检测包括酸性磷酸酶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尿血液分析(肾细胞癌或膀胱癌)、血清和尿蛋白电泳(多发骨髓瘤)、外周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淋巴瘤和白血病)。其他检测如肝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测、血液尿素氮/ 肌酐以及乳房X 光检查可能对某些特殊骨转移瘤的诊断有帮助。贫血及肾功能改变时仍不具有特应性,但应考虑到多发骨髓瘤的可能性。 影像学特点: 如果怀疑骨转移瘤的存在,首先必须行整块骨的前后位及侧位X 线片检查,至少30%-40% 骨转移瘤患者的X 线片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骨质破坏,根据肿瘤组织组成的不同,病变部位出现溶骨性改变、硬化或者混合样改变。长骨转移瘤X 线可出现钙沉积、浸润性或虫蚀样骨质破坏,导致病灶边缘不整,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病变皮质出现透亮区(如鲨鱼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