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陈风

合集下载

墓门—《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

墓门—《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

墓门—《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墓门--口诛笔伐的限度原文:墓门有棘①,斧以斯之②。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③。

墓门有梅④,有鸮萃止⑤。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⑥。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⑦。

注释:①墓:墓道之门。

棘:酸枣树。

②斯:用斧头劈开。

③谁昔:往昔,从前。

然:这样。

④梅:应为“棘”字。

⑤鸮(xiāo):猫头鹰。

萃:聚集。

止: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⑥讯:劝诫,规劝。

⑦颠倒:指是非混淆。

译文:墓门有棵酸枣树,拿起斧头砍掉它。

那人不是好东西,国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坏不悔改,从来他就是这样。

墓门有棵梅树,猫头鹰来住上边。

那人不是好东西,作歌规劝他悔改。

规劝他也不悔改,不分是非和好歹。

题解:“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对作恶者的诅咒。

诅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并且多半是在背地里进行,大概是迫于某种压力或威胁。

同时,事情尚处在诅咒阶段时,反过来证明了还未发展到绝对不可忍受的地步。

口诛笔伐便进了一步。

敢于公开站出来进行指责、声讨,表明被谴责者的恶行已使人坐不住了,不得不以某种形式来表达愤慨。

即使在这时,声讨谴责依然是一种彬彬有礼地表示愤慨和不可忍受的方式。

最极端的方式是揭竿而起,用强力或暴力除掉作恶者。

这是忍无可忍、迫不得已而行之,连根铲除,意在不使作恶者再行作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必采取极端的除恶方式,总是怀著某种善良的愿望进行指责、规劝、警告,“歌以讯之”。

这对良心尚存的人有效,对作恶成性者则难以见效。

好事不过三,坏事大概也不会过三。

我们心理上的习惯,总以“三”为界,一次两次尚可忍耐,三次四次就突破了可以忍耐的界线,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别的方式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恶成性的人很难良心发现,立地成佛;你不打,他就不会收手。

“农夫和蛇”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了我们这一历史经验。

《国风·陈风·墓门》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陈风·墓门》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陈风·墓门》原文|译文|鉴赏《国风·陈风·墓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是讽刺一个品行恶劣的统治者的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陈风·墓门》原文先秦:佚名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

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

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注释墓门:墓道的门。

一说陈国城名。

棘:酸枣树。

斯:析,劈开,砍掉。

夫:这个人,指陈陀。

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谁昔:往昔,由来已久。

然:这样。

梅:梅树。

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萃:集,栖息。

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

顾:管,在意。

颠倒:跌倒。

鉴赏由于《毛诗序》中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歧义。

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

”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

”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

”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

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

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原文、赏析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原文、赏析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出自先秦的《墓门》
原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可能出自于民间歌手。

《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

”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

据《毛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译文
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

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
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

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
注释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经墓门》原文和翻译赏析

《诗经墓门》原文和翻译赏析

《诗经墓门》原文和翻译赏析
《诗经墓门》原文和翻译赏析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
墓:墓道之门。

棘:枣树。

译文:
墓门有棵枣树,拿起斧头砍掉它。

那人不是好东西,国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坏不悔改,从来他就是这样。

墓门有棵梅树,猫头鹰来住上边。

那人不是好东西,作歌规劝他悔改。

规劝他也不悔改,不分是非和好歹。

赏析: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对作恶者的`诅咒。

诅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并且多半是在背地里进行,大概是迫于某种压力或威胁。

同时,事情尚处在诅咒阶段时,反过来证明了还未发展到绝对不可忍受的地步。

声讨,表明被谴责者的恶行已使人坐不住了,不得不以某种形式来表达愤慨。

即使在这时,声讨谴责依然是一种彬彬有礼地表示愤慨和不可忍受的方式。

迫不得已而行之,连根铲除,意在不使作恶者再行作恶。

规劝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恶成性的人很难良心发现,立地成佛;你不打,他就不会收手。

“农夫和蛇”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了
我们这一历史经验。

《诗经》——国风

《诗经》——国风

《诗经》——国风·陈风(二)墓门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及注释译文墓门前长着枣树,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

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国中的人无不知晓。

知道他居心险恶却不加制止,很早以来就已这样糟糕。

墓门前长着梅树,猫头鹰聚集在树上。

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唱支歌儿把警钟敲响。

告戒的话充耳不闻,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

注释①墓门:墓道的门。

一说陈国城名。

棘:酸枣树。

②斯:析,劈开,砍掉。

③夫:这个人,指陈陀。

④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⑤谁昔:往昔,由来已久。

然:这样。

⑥梅:梅树。

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⑦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萃:集,栖息。

⑧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戒。

⑨颠倒:跌倒。

鉴赏这是一首讽刺、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

《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

”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

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

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

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

”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

据《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但是,由于《毛诗序》中又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岐义。

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

”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

”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

”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

诗经《墓门》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墓门》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墓门》原文|译文|鉴赏《墓门》是讽刺一个品行恶劣的统治者的诗。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短小精悍,四字齐言的诗句斩截顿挫,传达出指斥告诫的口吻,诗用顶针及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之意。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墓门》原文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

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

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注释⑴墓门:墓道的门。

一说陈国城名。

⑵棘:酸枣树。

⑶斯:析,劈开,砍掉。

⑷夫:这个人,指陈陀。

⑸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⑹谁昔:往昔,由来已久。

然:这样。

⑺梅:梅树。

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⑻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萃:集,栖息。

⑼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

⑽顾:管,在意。

⑾颠倒:跌倒。

鉴赏由于《毛诗序》中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歧义。

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

”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

”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

”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

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

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

诗经《国风陈风墓门》原文鉴赏

诗经《国风陈风墓门》原文鉴赏

《墓门》,《·陈风》的一篇。

全诗二章,每章六句。

为先秦时代陈地汉族民歌。

挖苦一个品行恶劣的统治者。

《诗经》是汉族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开展有深远的影响。

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墓门前长着枣树,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

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国中的人无不知晓。

知道他居心险恶却不加制止,很早以来就已这样糟糕。

墓门前长着梅树,猫头鹰聚集在树上。

这个人是不良之徒,唱支歌儿把警钟敲响。

告戒的话充耳不闻,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

注释①墓门:墓道的门。

一说陈国城名。

棘:酸枣树。

②斯:析,劈开,砍掉。

③夫:这个人,指陈陀。

④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⑤谁昔:往昔,由来已久。

然:这样。

⑥梅:梅树。

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⑦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萃:集,栖息。

⑧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戒。

⑨颠倒:跌倒。

鉴赏这是一首挖苦、斥责品行邪恶的统治者的诗。

《毛诗序》指出:“《墓门》,刺陈佗也。

〞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

据《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

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

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

〞陈佗在桓公病中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后来蔡国为陈国平乱,终于诛杀陈佗。

据《诗序》,这首诗就是针对陈佗而发的。

《讽刺诗·墓门》原文翻译赏析

《讽刺诗·墓门》原文翻译赏析

《讽刺诗·墓门》原文|翻译|赏析《墓门》这是讽刺一个品行恶劣的统治者的诗。

传达出指斥告诫的口吻,诗用顶针及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之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讽刺诗·墓门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墓门》原文先秦:佚名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挥动起铁斧就可以铲除掉。

你这坏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国上下谁不知哪个不晓!知道了你也不肯悬崖勒马,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你家墓道门前长满酸枣枝,有群夜猫子栖落在枝头叫。

你这坏了良心的奸佞臣啊,听我们唱起民谣把你警告!唱归唱你根本不听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注释⑴墓门:墓道的门。

一说陈国城名。

⑵棘:酸枣树。

⑶斯:析,劈开,砍掉。

⑷夫:这个人,指陈陀。

⑸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⑹谁昔:往昔,由来已久。

然:这样。

鉴赏由于《毛诗序》中有“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数语,郑笺孔疏曲为之说,遂生出了歧义。

诗中的“夫”,即彼,犹言那个人,就是指陈佗,但毛传却释为:“夫,傅相也。

”郑笺则云:“陈佗之师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国人皆知其(按指师傅)有罪恶而不诛退,终致祸难。

”孔疏进一步发挥道:“陈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师之教,故有此恶……故又戒之云:‘汝之师傅不善,国内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恶傅就良师也。

”经过这样的曲解,这首诗的矛头所向就从陈佗转到了他的师傅身上。

孔疏一方面称陈佗之恶“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称“故作此诗以刺佗”,明显地不能自圆其说。

郑笺云:“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

”孔疏谓:“不义之大,莫大于弑君也。

……陈佗弑君自立之事也。

……陈佗所杀大子免,而谓之弑君者,以免为大子,其父卒,免当代父为君,陈佗杀之而取国,故以弑君言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一说是陈都的某座城门,也有说是陈国的 地名。棘,酸枣树。 斧以斯之:即“以斧斯之”。斯,砍、斫。 夫也不良:夫,这人、此人,指陈佗。 知而不已:已,停止,引申为制止。此句也可理解为尽管大家都不耻他 ,可无耻的陈佗依然我行我素。 谁昔然矣:昔,往昔、过去。然,这样。此句意思是由来已久,潜含责 问谁之咎责的意思。 梅:梅树。一说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后人误以为梅字 。 有鸮萃止:鸮,读音(xiao),猫头鹰,古人认为猫头鹰是恶鸟。萃,栖 息。止,语气助词。 歌以讯之:讯,警告、劝谏。 讯予不顾:即“讯不顾予”。予,我。不顾,不以为意、不搭理。 颠倒思予:颠倒,跌倒、覆灭。
云库 专业PPT/商务演示设计制作
原文
•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 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 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译文
• 墓门之前长棘枣,用斧将它来砍掉。 此人不是善良辈,国人大众都知道。知道 却不制止他,由来已久真糟糕。 墓门之旁有棵梅,大小鸮鸟上面栖。 这人不是好东西,作歌将他来警喻。警告 他都没有用,身败名裂才想起。
延伸解析
• 这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斥骂和鞭挞无耻邪恶的统治者。该 诗问世即广为流传,历代国家恶人当道、多行不义时,《墓门》就成 为仁人志士警醒人民、号召抵制邪恶黑暗势力的号角,是又一不朽的 神作。 古今学者一致认为此诗背景是陈佗乱陈。 陈佗为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妫鲍继位为桓 公。《左传》记载:“陈侯鲍卒。再赴也(发了两次讣告)。于是陈 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就是说陈佗趁哥哥 病重杀了陈国太子妫免(陈佗的亲侄),桓公死后又自立为君遂导致 国内大乱。第二年邻国蔡国出兵为陈国平乱,才诛杀陈佗还陈国以太 平。 阅读此诗,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满怀忧虑和拳拳爱国之心,陈国人 民的愤怒也化为诅咒喷薄欲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