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陈风》主旨探析

合集下载

月出国风陈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月出国风陈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 国风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 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 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 心惨兮。秋记与你分享静笃行 持中秉正☞ 赏析
月出、佼人,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卷。有人说:“《月出》, 刺好色也。”有人说“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而我 却觉得这些都太主观了,也许,诗作者当时仅仅只是对着 那一轮皓月,触景生情,不由得吟唱而出罢了。 月亮是太阴星君,是阴中之尤物,美人是女中之尤物。历 朝历代的诗诵之中,月与佼人总是相依相伴。 “嫦娥奔月”也许是最早将美人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的传说, 而就是这么一个意象,让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口传笔录地印 在心中,那份凄美的意境也浓浓的融进了每个华夏儿女的 血中。 广寒皓月,嫦娥起舞,那股凄凉,那片故园,可望而不可 及的悲凉,让人不由得心往神伤,悲悯之心油然而起。 “嫦娥奔月”这个上古的神话原型,让九州大地上的后人
• 且将《月出》改为: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怡心悦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怡心愉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怡心乐兮。 • 让温柔之光,洒满世间,带来沉静知足的美感。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们,对于“月与美人”有了一份唯美的希冀。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 赏析
于是多少年后的陈国的土地上有了一位多情善感的子民,对着长空中的那一 轮皓月,浮想联翩。先秦的百姓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不会半夜 观月的吧。也许他(她)因为某事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于是在这个失眠之 夜,来到了户外,望着天上的皎月,古老的传说浮上心头,嫦娥的孤寂凄凉 与自己此时的情感相通了,嫦娥可以在月中起舞,自己却只能在冥想中心伤, 那悲郁之情终于化为《月出》倾吐而出。 先秦的文字过于精简,说半句,留半句,让后人猜测揣摩而不知其意。也许 古人作诗只是一时之兴,而我们后人却想得太多了,就像这《月出》,也许 就是某位祖先失眠之夜的长叹而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美好与梦想的完 美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面对这阴美之极的皓月,面对传说中阴美之极 的嫦娥,面对着红尘中的世态炎凉,面对满胸志趣无处可施,于是一腔悲凉 无奈之音在那个夜晚吟出,悲悲怨怨,凄凄凉凉被唱了千年。也许那位祖先, 是位怀才不遇的志士,也许是位怀春思君的女子,也许是王公国戚,也许是 平民奴隶,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留下了这样一篇千古绝唱。 就是这篇绝唱,让“月与佼人”的那份唯美凄凉意蕴深长的情愫更加深深的 烙在了华夏儿女的骨子里,融在了气质中,也推动了后世关于“月”与“美 人”的各种创作。

《国风·陈风》主旨探析

《国风·陈风》主旨探析

《 陈风1 1 o 首, 描写祭祀 的是《 宛丘》 。关于《 宛
丘》 的主 旨有多种说法 , 一种是说意在怨刺陈幽公 的, 《 毛诗序》 有“ 宛丘 , 刺幽公也。 淫荒 昏乱 , 游荡无 度焉 ” 。另外 , 郑笺 、 孔疏 、 严粲《 诗缉 》 也都认为是
“ 子者 , 斥 幽公 也 ” ; 一种 是情 诗恋 歌说 , 这是“ 五四” 新 文化 运 动兴起 以后多 数学 者 的看法 。 持这 种说 法
“ 荡” 和“ 无望” 两个词 , 将“ 荡” 解释成 “ 摇摆 ” , 形容
巫女 热情 奔放 的舞 姿 , “ 无望 ” 指 的是 男 子爱 慕巫 女 却 得 不到 因 而失望 悲怆 。 认 为表达 对 寻常 女子 的爱
描写男女会遇而相悦 的有 《 东门之榆》 《 衡 门》
《 东 门之池》 。关于《 东门之扮》 的主 旨有两种说法 :
Ma r . 2 01 4
《 国风 ・ 陈风》 主 旨探析
孙 耀 庆
( 河 北 大学 文 学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0 )
摘 要 : 《 陈风》 1 0首 , 其 主 旨可 归纳为 三种 , 即描 写祭 祀 的、 表 达 恋爱的 和意在 讽 刺的 。 其 中描 写祭祀
的是《 宛丘 》 , 表 达 恋爱 的有《 东门之 粉 》 《 衡 门》 《 东门之池 》 《 东 门之 杨 》 《 防有鹊 巢》 《 月 出》 《 泽 陂》 , 意在 讽刺 的是《 墓 门》 和《 株林 》 。 关键 词 :陈风 ; 主 旨; 祭祀 ; 恋爱 ; 讽 刺
分别为《 宛丘》 《 东门之粉》 《 衡 门》 《 东 门之池》 《 东门
之杨》 《 墓J ' - l / < 防有鹊巢》 《 月 出》 《 株林》 《 泽陂》 。 通过研读和推敲 , 我认 为《 陈风1 1 o 首 的主 旨

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

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

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汉语言文学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管窥黎慧冉摘要:《诗经·陈风》以其浓郁的巫文化氛围在十五国风中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历史、地理、民俗、政治等方面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诗经·陈风》巫文化成因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滋养了无数后世学者。

风雅颂千古流传,国风更因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特色。

十五国风中,《陈风》以其浓郁的巫祭文化氛围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

《陈风》共有十篇,其中《宛丘》和《东门之枌》两首直接与巫觋文化有关。

在《宛丘》一诗中,作者非常真实地描写出了巫术活动的场面:“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美丽的女巫不分冬夏,手执舞具在街上和乐起舞。

自知无望的追求者深情描绘其优雅舞姿,以表达内心深处无限的爱慕之情。

而《东门之枌》一篇,作者更是以描写巫术活动为载体,形象入微地描述了当时陈地的生活场面和男女之间的感情交流状况:“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这些诗歌清楚地显示出了《陈风》的巫文化特色。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陈风》独特的巫文化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其成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一、历史方面:商朝文化在周代的遗存周代灭商成为天下盟主,但它仍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商代的文化。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说道,殷商文化其实是中国知识、思想、信仰的主流。

周朝虽以地方小邦的身份取代商代,但在文化上,它们仍然还是一个文化系统。

也就是说,虽然周代推行礼乐文化,但是周朝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商代的文明,故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因此,商代遗留下来的巫觋文化在周代社会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古时陈国统治区域主要为今河南省淮阳、柘城及安徽省亳州部分地区。

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译文和注释赏析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枌:音分,白榆栩:音许,柞树子仲:陈国的姓氏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荍:音瞧,紫红荆葵译文东门长有白榆树,宛丘上头有柞木。

子仲家的美姑娘,大树下面婆娑舞。

吉日良辰选得好,青青草坪在南郊。

不绩麻线不作工,来到市集把舞跳。

吉日良辰去欢会,男女成群又结队。

你像锦葵花一朵,赠我花椒情意美。

赏析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

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

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

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

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这里说的某一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谷旦”。

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不但能够协助我们顺利解读本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理解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

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

”“谷旦”,毛传云:“谷,善也。

”郑笺云:“旦,明。

于,日。

差,择也。

朝日善明,日相择矣。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谷旦,犹言良辰也。

”朱熹《诗集传》云:“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

”“南方之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解曰:“谓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

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

比如农耕社会中作为时历标准并祈祷丰收的火把节、腊日节等远古年节;祭祀生殖神并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节等各种祭祀日。

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复自由性交等。

《诗经·陈风》的研究(可编辑)

《诗经·陈风》的研究(可编辑)

《诗经·陈风》的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诗经?陈风》研究姓名:张雪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姚淦铭20090601摘要摘要《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诗经》被广为研究。

但是相对而言,对《诗经》某一《国风》的系统研究仍比较薄弱。

虽然也有人对《陈风沪中的巫文化等进行过总体的研究,但是《陈风》中还有很多继续发掘的空间。

《陈风》包含了很多社会信息、文化因素和文学内涵,需要研究者从多重不同角度去挖掘,并有待我们从新的视角去探索其中深层次的内容。

这篇论文运用了多重方法,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研究《陈风》。

在写作的过程中,又运用了古今对照和纵横比较的手法,通过与《郑风》、《齐风》、《秦风》等其他风诗的比较,进一步显现并深化《陈风》的独特性。

这种多角度,宽视野的研究手法,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在本论文中,笔者是有所创新的,在诗旨之争的论析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客.观评价了“淫”诗论。

在第二章中描写了陈国政治社会风貌,深入挖掘《陈风》与陈国之间的关系。

本章还重点突出了上博楚简中孔子对《陈风》的理解和评价,通过最原始的材料,进一步辨清了《宛丘》的诗旨。

在第三章中,突出表现了《陈风》所体现的陈国巫文化和歌舞文化的特点,并且联系到当代传承的情况,思路比较新颖。

特别是《陈风》的文学审美研究,突出表现了《陈风》文学审美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文创作的深远影响,其中重点论述了《月出》、《泽陂》的诗歌意境。

《月出》的诗歌表现手法朦胧神秘,对魏晋诗文,唐代幽峭派诗歌,以及现代诗人的新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着论述了金庸小说的创作手法与《泽陂》一诗的相通,并详加论述,这正显示了《陈风》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陈风》十首诗虽然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其中体现的“《诗经》时代”的风土人情,具有十分珍贵的民俗价值。

《陈风》出自陈地,今河南淮阳一带。

诗中所体现的民风民俗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当地一些传统节日也是历史延续下来的。

试论《陈风》

试论《陈风》

,
东南靠 近淮 夷
;
西 南连 结 楚 国
,

郑 国 民俗 与 陈 相
:
,
亦 当重 巫
,
楚 国巫 风特盛

从 屈 原的 《 九歌 》 与 宋 玉 的
,
《招 魂 》中可 见 其 端
淮 夷 文 化 落后
巫风也 较盛
在 这 样的 地 理 环 境 中

影 响所及
,
对陈
国 本来 就 颇 为盛行 的 巫 风


势 《 诗谱》 说
,
大 姬无
,
鬼 神歌 舞 之 乐
,
民俗 化 而 为 之
郑 玄 早 年 曾从 张 恭 祖 学 韩 诗
:

,
此 当是 韩
诗学 派的看 法
三 家 诗 的 这 种 观 点影 响 很 大
因 此 不 仅在 汉 代 风 靡 一 时
而 且 后 世 一 些 权威
,
的 毛诗学者 也颇信奉 此说 无 子者
舞 著 称 于周 代
;

熨 陈 风 》的 这 一 鲜 明 特 色
:

,
汉书 班 固的 《
,
:
陈诗 日
坎其 击 鼓
,
,
宛 丘 之 下 ; 无 冬无 夏
。 ”
值其鹭 羽
又日
:

东 门之粉
,

丘 之栩


子 仲之 子
婆 婴 其下
此 其风也

陈 国 这 种 能歌 善舞 的 风 尚 习俗 是 怎 样 形 成 的 呢 ? 要 回 答 这 个 问 题 地 理 环 境 与社 会 背 景 中 去 加 以探 讨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原文及赏析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原文及赏析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原文及赏析国风·陈风·东门之池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风·陈风·东门之池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国风·陈风·东门之池[先秦]佚名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对唱。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沤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话家常。

东门外面护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

美丽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诉衷肠。

注释池:护城河。

一说水池。

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

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

淑:善,美。

一作“叔”,指排行第三。

姬:周之姓。

一说是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纻(zhù):同“苎”,苎麻。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

晤语:对话。

菅(jiān):菅草。

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赏析:这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

可以想像,这种场面,时至今日,还屡见不鲜。

沤麻的水,是有相当强烈的臭味的'。

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

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

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

二、三章只是复沓。

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复吟唱,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

诗经《陈风》译文与赏析

诗经《陈风》译文与赏析

《陈风》
陈风景行,
绿竹猗猗。

有人携琴来,
慢歌一曲。

译文:
陈风景行,
绿竹簇簇。

有人拿着琴来,
轻声唱出一曲。

赏析:
《陈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描写了一个景象:陈风景行,绿竹簇簇,有人拿着琴来,轻声唱出一曲。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中的“陈风”指的是一种风,据说是指从陈国吹来的风,陈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当时陈国的文化很发达,人
们喜欢在宁静的环境中演奏琴,唱歌,享受宁静的生活。

诗歌中的“绿竹簇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景象,竹子是古代人们最喜
欢的植物,它有着清新的芳香,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
到宁静的气息。

诗歌中的“有人拿着琴来,轻声唱出一曲”,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琴是古代人们最喜欢的乐器,它可
以抚慰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宁静的气息。

总之,《陈风》是一首描写宁静生活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抒发了作者对宁静的美好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耀庆(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陈风》10首,其主旨可归纳为三种,即描写祭祀的、表达恋爱的和意在讽刺的。

其中描写祭祀的是《宛丘》,表达恋爱的有《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意在讽刺的是《墓门》和《株林》。

关键词:陈风;主旨;祭祀;恋爱;讽刺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61-03 《国风》160篇,包括《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

在这十五《国风》里,我仅仅就《陈风》所描写的内容,探讨一下其主旨。

《陈风》,即陈国地区的诗歌,共10篇。

相传陈国是周武王封给舜的后代嬀满的国家,陈国的疆土就在今天河南省开封以东到安徽亳县一带。

10篇分别为《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通过研读和推敲,我认为《陈风》10首的主旨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描写祭祀的、表达恋爱的和意在讽刺的。

下面我就每种主旨进行一一分析论述。

《陈风》10首,描写祭祀的是《宛丘》。

关于《宛丘》的主旨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说意在怨刺陈幽公的,《毛诗序》有“宛丘,刺幽公也。

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

另外,郑笺、孔疏、严粲《诗缉》也都认为是“子者,斥幽公也”;一种是情诗恋歌说,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多数学者的看法。

持这种说法的有的认为是诗人表达对一位巫女的爱慕之情,也有的认为是表达对寻常女子的爱慕之情的。

认为是表达对一位巫女的爱慕之情的学者主要抓住了“荡”和“无望”两个词,将“荡”解释成“摇摆”,形容巫女热情奔放的舞姿,“无望”指的是男子爱慕巫女却得不到因而失望悲怆。

认为表达对寻常女子的爱慕之情的学者主要抓住了“宛丘”这个词,认为“宛丘”应是一种地形,四周高中央低,是陈国男女定期聚会之所,其中的女子也应是泛指,即在男女之会上,女子舞蹈,男子歌唱,以此来寻找意中人。

我认为,《宛丘》应该是描写祭祀、展示巫风的。

《汉书·地理志》记叙了这一地区的风俗是“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

此外,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齐诗》引《匡衡传》注引张晏曰:“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祀鬼神,鼓舞而祀,故其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晏生汉魏之间,《齐诗》具存,晏注用《齐诗》。

”再让我们回归到这首诗本身:“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子之汤兮”中的“子”应是女巫的意思,《说文》中:“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舞与巫是分不开的,巫女跳舞是为了祭祀活动。

“宛丘”应是陈国的都城,即今天的河南睢阳县,而不应是男女聚会之所。

“无望”的“望”应解释成“望祀”。

“鹭羽”和“翿”都应是女巫跳舞的舞蹈道具。

“缶”是“瓦盆”,也是用于祭祀活动的道具。

由此可见,诗歌所包含内容都是巫女跳舞以娱神,从事祭祀活动的,因此此诗是展示巫风,描写祭祀的。

《陈风》10首,表达恋爱的有《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具体又可以分为男女会遇而相悦和男女未见而相思两种。

描写男女会遇而相悦的有《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

关于《东门之枌》的主旨有两种说法:一是《毛诗序》:“东门之枌,疾乱也。

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

”二是朱熹《诗集传》:“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此外,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这是男女慕悦的诗”,写“男女在良晨会舞于市井,反映陈国特殊的风俗”。

我赞同后一种说法。

“婆娑”是女子跳舞的姿态,“毂”是善、好之意,“鬷”通“总”,总会合之意,“荍”是锦葵,“椒”即花椒,赠椒表交好之意。

因此这首诗写的是男女在“穀旦”这样的良辰吉日和“南方之原”这样的佳地相遇,女子热情地婆娑跳舞,男子送给她大束的花椒,二人热情奔放地互相表达爱意。

关于《衡门》的主旨也有多种说法,《毛诗序》有“《衡门》,诱僖公也。

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

”《诗三家义集疏》引《韩诗外传》二:“子夏读书已毕……虽居蓬户之中,弹琴以引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亦可发愤忘食矣。

《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夫子造然变容曰:‘嘻!吾子可以言《诗》已矣。

’”朱熹《诗集传》:“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

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

”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贤者隐居甘贫而无求于外之诗。

一章甘贫也,二三章无求也。

唯能甘贫,故无求。

唯能无求,故甘贫。

”后三种说法都将其解释为读书人或隐者的安贫乐道之词。

闻一多先生则认为“衡门之下”乃男女幽会之所,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如出一辄。

我更赞同闻一多先生的意见,即《衡门》的主旨是表达男女相悦的。

“栖迟”是安居之意,“鱼”在上古是“匹偶”、“情侣”的隐语,“食鱼”所暗示的恰是男女的合欢。

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对男女城门下密约幽会,二人相互倾慕,因此发出感慨: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可见两情相悦是男女择偶的最主要标准。

关于《东门之池》的主旨也有多种说法,《毛诗序》有“《东门之池》,刺时也。

疾其君子淫荒,而思贤女以配君子也。

”苏辙《诗集传》谓“陈君荒淫无度,而国人化之,皆不可告语。

故其君子思得淑女,以化于内”。

朱熹《诗集传》有“此亦男女会遇之词”,我更赞同理学家朱熹的说法。

“晤歌”、“晤语”、“晤言”可分别解释为对唱、对讲、对说。

全诗描写的是在护城河里一群青年男女浸麻、洗麻、漂麻的情景,然后男子豪兴大发,对着自己钟爱的女子谈笑唱歌,一片欢腾畅快的景象。

描写男女未见而相思的有《东门之杨》《防有鹊巢》《月出》《泽陂》。

关于《东门之杨》的主旨也有多种说法,《毛诗序》有“《东门之杨》,刺时也。

昏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也”。

《孔疏》:“《序》言‘亲迎而女犹有不至者’,则是终竟不至,非夜深乃至也。

”又朱熹《诗集传》:“此亦男女期会而有负约不至者,故因其所见以起兴也。

”我赞同朱熹的看法,即《东门之杨》的主旨是表达男女未见而相思的。

“牂牂”、“肺肺”都是风吹树叶所发出之声,“晢晢”是明亮之意。

这首诗描写的是主人公在白杨叶儿牂牂作响的黄昏,等待心上人,然而一直等到煌煌的明星东上都没有等到,从等到的期许兴奋之情骤然变成了焦灼和怅惘的相思之情了。

关于《防有鹊巢》有两种说法,一是《毛诗序》:“《防有鹊巢》,忧谗贼也。

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

”二是朱熹《诗集传》:“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辞。

故曰防则有鹊巢矣,邛则有旨笤矣,今此何人而侜张予之所美,使我忧之而至于忉忉乎?”我更倾向于朱熹的说法。

“侜”是欺骗之意,“忉忉”是苦恼之情绪的流露,“予美”应解释为我的爱人,“悌悌”是忧惧之情绪的流露。

所以此诗写的是主人公的所爱之人并不清楚自己被主人公爱上了,而第三者却悄然而至,于是主人公只能暗中“忉忉、惕惕”的担忧和感叹。

关于《月出》的主旨有两种说法,一是《毛诗序》:“《月出》,刺好色也。

在位不好德,而说(悦)美色焉。

”二是朱熹《诗集传》:“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言月出则皎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

”我更赞同朱熹的说法。

“皎”、“僚”、“懰”都是形容月色美好的,“悄”、“慅”、“惨”都是形容女子忧愁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冉冉升起的皎月之下,男子想起了女子如月的姣好容颜,想象着她在月下踟蹰的婀娜倩影。

方玉润《诗经原始》也有“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

男子如梦如幻的迷茫和相思,使这首诗显得极为婉约、缠绵。

关于《泽陂》的主旨有多种说法,《毛诗序》:“《泽陂》刺时也,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男女相说(悦),忧思感伤也。

”《诗三家义集疏》:《鲁诗》作“伤”为“阳”。

释“阳”为“予”,指女方,是以女思男,与《毛诗序》不同。

朱熹《诗集传》也有“此时大旨与《月出》相类”。

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此诗是伤逝之作。

刘沅《诗经恒解》认为此诗是忧忠臣孤立之作。

我同意朱熹的说法,即认为此诗是男女相悦而相会之辞。

“寤寐”是睡醒仍睡着之意,“涕泗”是眼泪鼻涕,“悁悁”是形容忧愁的。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水泽边女子因看见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莲花,便想到自己恋慕的健美男子,不禁情迷神伤,晚上也失了眠,无限的愁闷只能化在“涕泗滂沱、中心悁悁”的相思之中了。

《陈风》10首,意在讽刺的是《墓门》和《株林》。

关于《墓门》的主旨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毛诗序》:“《墓门》,刺陈佗也。

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

”《笺》:“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

”二是《诗三家义集疏》引鲁说,《列女传·陈辩女传》:“辩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

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过陈,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曰:‘女为我歌,我将舍女’采桑女为之歌曰:‘墓门有,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大夫又曰:‘为我歌其二。

’女曰:‘墓门有楳(当做棘),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大夫曰:‘其楳则有,其鸮安在?’女曰:‘陈,小国也,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加之以师旅,其人且亡,而况鸮乎!’大夫乃服而释之。

”我认为《毛诗序》“刺陈佗”没错,可是却不是其师傅的过错。

《左传·桓公五年》载:“陈侯鲍卒。

再赴也。

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

”苏辙在其《诗集传》中也有“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

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

夫,指陈佗也。

佗之不良,国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谁为此乎?”胡承珙《毛诗后笺》也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则佗已身为大逆,而尚鳃鳃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纵罪魁而诛党恶,无此断狱之法。

”文本也是明确说到“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由此可见,是陈佗不臣,人尽皆知,而与别人无关,此诗是在讽刺陈佗的多行不义和品行邪恶。

《株林》的主旨是讽刺陈灵公及其臣子孔宁、仪行父淫于夏姬的。

《毛诗序》:“《株林》,刺灵公也。

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

”《笺》:“夏姬,陈大夫妻,夏征舒之母,郑女也。

征舒字子男。

”朱熹《诗集传》也有“《春秋传》:‘夏姬,郑穆公之女也,嫁于大夫夏御叔。

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通焉。

洩冶谏,不听而杀之,后卒为其子征舒所弑,而征舒复为楚庄王所诛。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

”夏南即夏征舒,是夏姬之子。

诗里表面上说“我”即陈灵公是去看夏南的,实际是去看夏南之母夏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