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测试试卷(解析)

高中地理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测试试卷(解析)
高中地理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测试试卷(解析)

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测试试卷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1~3题。

1.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③变小B.②变小

C.①变大D.④变大

2.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小,③变小

C.③变大,④变大D.⑤变小,④变大

3.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变大,②变大B.②变大,③变小

C.⑤变大,④变大D.②变大,④变小

1.A 2.C 3.D[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弱。因此温度相对较低。选择项中只有A项叙述正确。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左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

右图为天津市简图。据此完成4~6题。

4.左图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

A.ⅠB.Ⅱ

C.Ⅲ D .Ⅳ

5.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夏季,天津海风会使热岛效应强度( )

A.增强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

4.A 5.D 6.B[第4题,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都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研究表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远高于太阳辐射,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较弱。第5题,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第6题,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所以夏季来自于海洋的海风,性质比较凉爽,对市区起到降温作用,从而降低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会使热岛效应强度减弱。]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读旗云示意图,完成7~9题。

7.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

A.阳坡冰雪带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D.阴坡岩石裸露带

8.产生旗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 )

A.8~11时B.11~15时

C.15~18时D.20~24时

9.依据旗云的飘动方向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旗云上扬利于登山B.旗云平飘利于登山

C.旗云上扬对流弱D.旗云平飘风力弱

7.B 8.B 9.A[第7题,冰雪的反射率强,所以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反射了,不能使峰顶直接升温,故排除A、C项;裸露岩石的反射率小,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使峰顶增温,又因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故排除D项,所以选择B 项。第8题,因为旗云是对流性积云,地表温度最高的时候,对流运动最强,而一般午后14时左右地表温度最高。第9题,因珠峰的海拔高,其受高空西风影响明显,若旗云上扬,表明对流运动强,高空风小,若旗云平飘,表明对流运动弱,风力大,不利于登山;又因在7 000 m高度以下的珠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 000 m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所以在旗云上扬时,地表温度较高,风力小,利于登山,故选A。]

下图为某地区2018年12月1日11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前期,华北地区遭遇强降雪,融雪导致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同期中层大气显著回暖。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时( )

A.①地受弱偏南风影响

B.②地气压大于③地

C.③地正值阴雨天气

D.④地云量大,气温低

11.此时,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有( )

①逆温现象的存在②近地面空气湿度大③东南风风力小④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A 11.D[第10题,由等压线可知①地分布稀疏,受弱偏南风影响;②地气压小于③地,④地盛行东北风,云量小。第11题,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是有逆温现象的存在,近地面空气湿度大,东南风风力小,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材料二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湖风、陆风风速月变化统计图可直接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结合冬季博斯腾湖与湖岸的温差及冬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第(2)题,结合夏半年陆地、湖泊热力性质差异及温差转变分析原因。第(3)题,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判断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1)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3.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

下垫面沥青道路混凝土砖石

吸收率0.9~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黑土土壤沙漠草水

吸收率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图甲中小区1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图乙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数据和材料二中曲线分析,下垫面吸收率与小区温升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2)题,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风速越大,温升越小,城市热岛效应越弱,反之越强。第(3)题,通过该实验小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城市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主要从下垫面铺设、通风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下垫面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

(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可见,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设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

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的“热岛效应”。

2019年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三)数学【理】试卷及答案

高考数学精品复习资料 2019.5 天一大联考(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三) 数学(理)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已知全集,则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2.已知i是虚数单位,则复数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 A.第四象限B.第三象限C.第二象限D.第一象限 3.已知数列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与直线垂直,则双曲线C的离心率为 5.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 6.高三某班上午有4节课,现从6名教师中安排4人各上一节课,如果甲、乙两名教师不上第一节课,丙必须上最后一节刘,则不同的安排方案种数为 A.36 B.24 C.18 D.12

7.设,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第II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设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用数字作答) 14.某天,小赵、小张、小李、小刘四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他们到达电影院这后发现,当天正在放映A、B、C、D、E五部影片,于是他们商量一起看其中的一部分影片: 小赵说:只要不是B就行;小张说:B、C、D、E都行; 小李说:我喜欢D,但是只要不是C就行;小刘说:除了E之外,其他的都可能 据此判断,他们四人可以共同看的影片为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0分) 已知向量 (1)若的值; (2)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的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8.(本小题满分12分) 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 (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数列的前n项和; (II)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国家某5A级大型景区对每日游客数据拥挤等级规定如下表: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 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2019届高三阶段测试数学试卷

2019届高三阶段测试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设全集U =R ,若集合{}1,2,3,4A =,{}23B x x =剟 ,则A B =________. 2.已知复数z 满足3 0z z + =,则z =________.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值为________. 4.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如30723=+.在不超过30的素数中,随机选取两个不同的数,其和等于30的概率是________. 5.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 ________. 6.在ABC △中,4a =,5b =,6c =,则 sin 2sin A C =________. 7.方程加()() 1122log 95log 322x x ---=-+的解为________. 8.若圆锥的侧面积与过轴的截面积面积之比为2π,则其母线与轴的夹角的大小为________. 9.若1cos cos sin sin 2x y x y +=,2 sin 2sin 23 x y +=,则()sin x y +=________. 10.已知数列{}n a 和{}n b ,其中() 2n a n n =∈*N ,{}n b 的项是互不相等的正整数,若对于任意n ∈*N ,数列{}n b 中的第n a 项等于{}n a 中的第n b 项,则 ()() 148161234lg lg b b b b b b b b =________. 11.设函数()33,, 2,x x x a f x x x a ?-=?->? …,若()f x 无最大值,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高频考点一 气候(附答案和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高频考点一气候 类型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典例】 (2016·上海卷)(二十)北美洲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 【触类旁通】 (2017·山东青岛黄岛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图示气候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并分析形成该种气候的成因。 (2)A地区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其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3)若图示风带的风力减弱,分析对西部沿岸气候及渔业生产的影响。 类型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2016·新课标2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触类旁通】 (2017·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高三上第四次联考)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澳大利亚东岸B、C、D三地气候与南美洲西岸A、C、D三地气候都呈现条带状分布,形成这种状况的共同因素是__________。 (2)B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 (3)比较二图中A、a所示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4)简要比较澳大利亚与阿根廷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异同点。 类型三全球气候变化

高考地理气候类例题解析

高考地理气候类例题解析 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9—11题。 9. 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C、甲处气候是在地形、东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D、乙处气候是因其热带低地,且受东南、东北信风带来的水汽影响而形成的 10.与乙处所在气候区比较,丙处所在气候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丙处()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弱,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B.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C.裸地面积广,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 D.蒸发量大,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11. 丁处位于赤道附近,但年平均气温仅为13℃—14℃,主要原因是 A.受沿岸寒流影响 B.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 C.地处热带丛林,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明显 D.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雨天多,云雾多 【解析】9. C 10. A 11. B 9、根据图示经纬度范围可知此地位于南美洲北部,乙地附近的河流为亚马逊河。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甲地为特殊的气候类型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原因主要为:1)纬度低,且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因此第9题选C。 10、丙地位于20°S大陆西岸,东南信风与副高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地区多晴朗天气,多裸地,空气稀薄,云量少。因此,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弱,夜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11、丁地位于安第斯山脉上,海拔高,气温低。

全国高考I卷地理试卷分析

2018年全国I卷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笔者在第一时间对高考地理试卷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讲,2018年高考I卷地理试卷较2017年题目难度有所下降,尤其是选择题,整体难度不大。综合题37题也没有出现去年的图象分析,而是转向了区域探究。针对2018年全国高考I卷地理,笔者将从考点分布、能力考察以及命题方向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侧重课本知识,注重自然地理。 本次命题考点较为分散且所占比值相当。先看一下本次考试的考点分布吧。 8 7 6 5 4 3 2 1 从考点分布上可以看到,考点分散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各个单元,且每个考察点所占分值均在4~8分左右,相差不大。这样分散的考点考察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复习中不能存在遗漏的考点,要做到面面俱到。而在知识模块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侧重自然地理,难点也都在自然地理(6~8题以及37题)。所以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还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二、侧重探究,注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本次考试虽然试题难度上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今年的试题的一大特色就是及其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试题中“推测”出现3次,“分析”出现“2次”,可见本次考试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的侧重点(最为典型的是2017年全国I 卷37题)。 本次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试题不难但不好拿分”、“综合题不好答”、“大题写起来像是在写政治”。参阅过答案后笔者也在感慨答案的言简意赅和一语中的。答案精炼又准确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笔者一直给学生强调的锤炼答题术语的能力。高考答题一定要观点鲜明,针对“高考阅卷”有的放矢,一下子抓住题目的要害,把“阅卷老师”最愿意看到的得分点写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种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不断训练,要抓住高考地理的“命脉”——“因地制宜”和“整体性思维”。高考综合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区域问题,因而要高屋建瓴地考虑问题,发散思维,整合要点,最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44% 34% 12% 10%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选修地理

高三数学理科阶段测试卷及答案

沈阳四校协作体-(上)高三阶段测试 数学试卷(理) 分值: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集合M={x|},N={x|},则M ∩N= ( ) A .{x|-1≤x <1} B .{x |x>1} C .{x|-1<x <1} D .{x|x ≥-1} 2、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f (π 3 +x )=-f (x ),且f (-x )=f (x ),则f (x )可以是( ) A .f (x )=2sin 1 3x B .f (x )=2sin3x C .f (x )=2cos 1 3x D .f (x )=2cos3x 3、已知 =+-=+ni m i n m ni i m 是虚数单位,则是实数,,,其中11( ) A.1+2i B. 1-2i C.2+i D.2- i 4、设1 (1,)2 OM =,(0,1)ON =,则满足条件01OP OM ≤?≤,01OP ON ≤?≤的动点P 的变化范围(图中阴影部分含边界)是( ) A B C D 5、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命题“若q 则p ”与命题“若非p 则非q ”互为逆否命题 B 、“am 2+x 011 >-x 2 x

7、已知正数a 、b 、c 成等比数列,则下列三数也成等比数列的是 A .lg a lg b lg c B .10a 10b 10c C .lg 5a lg 5b lg 5c D .a 3a 4a 8、已知一个几何体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组合体, 其三视图如下,若图中圆的半径为1,等腰三角形 的腰长为5,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A.43π B.2π C.83π D.103 π 9、由函数x y 2log =与函数)2(log 2-=x y 的 图象及2-=y 与 3=y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是 A .15 B .20 C .10 D .以上都不对 10、函数y =ax 3 +bx 2 取得极大值或极小值时的x 值分别为0和 3 1 , 则 A. b a 2-=0 B. b a -2=0 C. b a +2=0 D. b a 2+=0 11、已知1是与的等比中项,又是 与的等差中项,则的值是 ( ) A .1或 B .1或 C .1或 D .1或 12、周期为4的函数21()12 m x f x x ?-?=?--?? (1,1] (1,3]x x ∈-∈其中m>0,若方程3f(x)=x 恰有5个实 数解,则m 的取值范围为 ( ) A .158 ( ,)3 B .48(,)33 C .4(,7)3 D .15 ( ,7)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若222 b c a bc +=-, 4AC AB ?=-且,2a 2 b a 1b 1 2 2b a b a ++2 1 2 1-3 1 31-

高二地理考试卷分析

高二文科地理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反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 这次考试考察的内容比较全面,《世界地理》每节内容都有涉及。 2、重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次考试共31题,选择题28道。地理高考尤其关注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和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试题突显地理学科特点,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可以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 3、突出地理学科特点,重视图表的应用。 综合题考试共3题,每道题都有图,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地图和统计图表才能找到答案,同时问题也涉及课本上的简单概念和语句考查。 二、阅卷报告 (一)成绩分析 (二)主要失分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

知识的理解不够,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失分。说明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运用知识能力不强。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特别是对一些区域图有效信息的提取较差,说明运用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3.答题不规范。地理术语运用上不够精确,书写不认真。 5.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表现在选择题其他题目和综合题的简单问答上。试卷上很多平时多次强调的重点知识点,有部分学生没有记忆落实,更不用说理解和迁移。 6.学生对区域地图的判认以及定位,仍然是难点。地图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欠缺,表现在综合题读图识图、地理事物空间定位上,模糊不清或者空白。 (二)改进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对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为主,狠抓课堂内容的落实,新课、习题课同等对待,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背诵。定期把学生的学道和练习册收起来检查,看看落实情况。并定期抽查学生的背书情况,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注重能力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后天练习得来的,因此要今后剩下时间的复习中加强对练习的训练,特别是图表题的练习,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注重规范。老师上课用语规范,对学生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特别是作业的规范书写。

高中地理气候部分专题练习

高中地理气候部分专题练习 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回答1~2小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该地可能是() A.北京 B.悉尼 C.罗马 D.开普敦 【试题解析】从资料上看一月高温少雨,七月温和多雨,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答案】1C 2 D 3.有一幅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示意图,最冷月气温都在0 ℃以上,降水总量大约为700~800毫米左右,这两地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4.以上两地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可能是() A.季节分配都比较均匀 B.季节分配都集中在夏季 C.一为全年分配均匀,一为集中在夏季 D.一为集中于夏季,一为集中于冬季 【试题解析】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的温带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答案】3A 4C 5、读图1,A地和B地的气候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图1

A、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 B、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C、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 D、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试题解析]从图中所给的经纬度和陆地形状,可判断A地为非洲南端,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为中美洲,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两种气候类型分位于南北两半球,季节相反,高温不同期。A地气候冬季多雨(7月份),B地气候夏季多雨(7月份),所以两地多雨同期。[答案]D 6、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气候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试题解析]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气候年变化较小。 [答案]B 7、下列各种气候类型,在一年中温度和温度变化不显著的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试题解析]热带沙漠气候一年中温度变化不明显,终年干旱,温度是终年高温,但冬夏两季高温程度不同,夏季气候温明显高于冬季。温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年中温度、温度都有明显变化。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温度、湿度变化不明显。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一年中温度、湿度变化都明显。 [答案]C 8、成因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无关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D 9、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0、乙地的气候成因是()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高考考点细目表及试卷分析(2016年整理版)

近四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及四川卷与全国卷的差异 1.下面是近四年五套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知识点在考纲中的分布比较表

2.近几年全国卷的试题分析 从知识点考查对比看,四年的常考点主要侧重于对大气、水、地壳地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的考查,几年来,难度较小、易得分的知识点集中在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方面,难度很大的地球运动部分五套题中只出现两组选择题,值得注意。四年的考试对自然地理的大气、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的农业、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等知识点的考查占的分值很大,年年高考都有涉及,充分体现了重基础、重主干知识的考试要求。 试题的情境素材均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如2016年全国三卷考查上海市及周边的人口问题,给学生一种十分接近、现实的感觉。不仅为问题设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且能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快递业也出现在高考试卷,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终身有益、终身有用。 试题命题素材科学严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注重反映社会发展,凸显学科特色。如体现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2013年4-6题“地膜覆盖”材料;通过文字表述形式呈现,让考生极大丰富了想象,走出教材,增强了试卷的可读性、趣味性,充分、准确凸显了地理学科特色。 3.2015年四川卷地理和2016年全国卷地理的区别 试卷结构差异:2015年四川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选择题共12个,每个4分,总分达到48分。主观题2道,52分的分值。一个中

国区域,一个世界区域。评分细则每点两分,学生可以看分答点,比较好把握。选修内容没有单独命题,融合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中。2016年全国卷,选择题11个,每个4分,总分是44分。主观题必做题2道,考查必修1、2、3的知识。选做题3选1,考查选修的知识,每题10分。评分细则中,每点分值不一样,1分2分3分不等,学生做题时比较难把握。 知识侧重点考查差异: 2016年地理高考选择题侧重考查人文地理知识考查,不居于教材,命题灵活,材料多来源于生活,试题难度较大。2015年四川卷考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但侧重于地理原理的考查,试题难度较小。

2020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 数学(文)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2019-2020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 文科数学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M ={x|log 2x<0},N ={x|x ≥-1},则M ∪N = A.{x|-1≤x<1} B.{x|x ≥-1} C.{x|x<1} D.{x|0≤x<1} 2.若复数z 满足i ·z =1-i ,则|z|= A.2 C.1 D.2 3.已知两个平面α,β,直线l ?α,则“l //β”是“α//β”的 A.充分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已知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离心率为2,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A.y B.y =±2x C.y =±3x D.y x 5.《九章算术》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勾八步,股一十五步,问勾中容圆,径几何?”其大意:“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8步和15步,问其内切圆的直径为多少步?”现若向此三角形内随机投一粒豆子(大小忽略不计),则豆子落在其内切圆外的概率是 A. 310π B.320π C.3110π- D.3120 π- 6.函数f(x)=sin ωx(ω>0)的图象向左平移6 π个单位,所得图象关于y 轴对称,则ω的一个可能取值是 A.12 B.32 C.3 D.6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详解(考试系列)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详解 一、热带雨林气候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著名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二、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2018年高考地 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 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如第10题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出发,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 四是坚持改革方向,弘扬核心价值观。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扩展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

高三阶段性检测含答案

2 高三数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 分) 1、若全集U 0,1,2,3且C U A 2 ,则集合A 的真子集共有(C ) A 、3个 B 、5个 C 、7个 D 、8个 2、 若点p 在务的终边上,且|OP | 2(0为坐标原点),则点P 的坐标 (D ) A 、(1, ,3) B 、(。1) C 、( 1, .3) D 、( 1, (3) 1 3、 已知 sin cos -,且 (0,—),则 sin cos ( D ) 4 4 4、给出下面4个函数,其中既是区间(0-)上的增函数又是以 为周 2 期的偶函数的函数是(B ) A 、y tan x B 、y |sinx| C 、y cos2x D 、y | cosx | 5、 在 ABC 中,若(a b c )(a b c ) 3ab,且 sin C 2sinAcosB,贝卩 ABC 是 (A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但不是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直角三角形 6、 有以下四种变换方式: ① 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 4 的1倍(纵坐标不变) 2 ② 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 8 的1 倍(纵坐标不变) A 、1 B 、

③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 4 ④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左 2 平移—个单位长度 8 其中能将函数y sin x的图象变为函数sin(2x -)的图象的是(A) 4 A、①和④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②和③ 9 、 在ABC中,a,b,c分别为代B, C的对边,若m (a b,1)和n (b c,1)平行,且sin B彳,当ABC的面积为3时,则b ( B) 5 2 A、— B、2 C、4 D、2 ■ 3 2 10、 f (x) 2 cos2x 3s in2x a( a为实常数)在区间[0,?]上的最小值为 -4,那么a的值等于(C) A、4 B、6 C、4 D、3 11、已知y f(x)是周期为2的函数,当x [0,2 )时,f(x) sin;,则 A、一 B、2 C、4 D、5 33 3 3 &函数y x ,x sin x (,0) (0,)的图象可能是下列图象中的 C 7、使函数f(x) sin(2x ) .3cos(2x 数的的一个值是(B ) )是奇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 4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练习

高二地理气候专题 【基础过关】 1.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C.该层中的CO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读下图,完成3~4题。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5.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 B.大气密度愈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 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 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能力提升】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作物品种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7.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A.天气严寒 B.地面辐射强 C.微风 D.大气逆辐射强 8.上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本试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70'),第二部分是综合题(30')。 1.注重基础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本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意识,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试卷中有19道题是直接利用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转换提问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中强调尽量避免机械地记忆知识,这就要求试题应引导学生灵活地理解、领悟和掌握运用知识。这些试题的呈现方式新颖、灵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这些均不能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而需要学生多思考。 二、学生考试失分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 对部分学生(普通班)试卷进行抽样分析,选择题60分以上占15.25%, 40--50分以上占43.7%,30分以下占23.56%,综合题得分较低,反映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都掌握的比较薄弱。总平均分为57.435,高分学生比较少,这也是由于试题主面题考部分是区域地理知识,学生仍未学到。低分学生较多,反映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别。 三、学生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学生考试结果分析,与预期值有一定差距,从全年级来看,重点班80分以

高三数学阶段性测试卷(附答案)

高三数学阶段性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若集合P={x|x=3m+1,m∈N*},Q={y|y=5n+2,n∈N*},则P∩Q=( B) A.{x|x=15k-7,k∈N*} B.{x|x=15k-8,k∈N*} C.{x|x=15k+8,k∈N*} D.{x|x=15k+7,k∈N*} (2)已知tan160o=a,则sin2000o的值是( A) A. a 1+a2 B.- a 1+a2 C. 1 1+a2 D.- 1 1+a2 (3)等差数列{a n}中,若a1+a4+a7=39,a3+a6+a9=27,则前9项的和S9等于( B) A.66 B.99 C.144 D.297 (4)已知函数f(x)=log2(x2-2ax+4-3a)的值域为实数集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C ) A.(-∞,-4) (1,∞) B.[-4,1] C.(-∞,-4] [1,∞) D.(-4,1) (5)设函数f(x)=1-x2+log1 2 (x-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f(x)是增函数,没有最大值,有最小值 B.f(x)是增函数,没有最大值、最小值 C.f(x)是减函数,有最大值,没有最小值 D.f(x)是减函数,没有最大值、最小值 (6)已知向量a=(2,-1),b=(1+k,2+k-k2),若a⊥b,则实数k为( B) A.-1 B.0 C.-1或0 D.-1或4 (7)设函数y=f(x)的定义域是(-∞,+∞),若对于任意的正数a,函数g(x)=f(x+a)-f(x)都是其定义域 y( C)

高三地理专题资料—气候专题讲解

气候复习专题 侨育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游友锋 专题导读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之一,而愈来愈剧烈的人类活动又深刻地影响了大气环境。本专题知识点很多,要求考生能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这一主线,掌握大气状况、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等主干知识。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赤潮”、“光化学烟雾”、“厄尔尼诺现象”、“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空气污染指数”和“酸雨”等概念,说明本专题与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充分阅读课本和地图册,学习理解各个概念或名词的含义。熟悉各种示意图、天气形势分布图和气候分布 图,读懂图上每一个信 息,通过相应题目的训练来领会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一、

专 题 知 识 联 系 1、冷暖锋比较表 2、气候要素等值线的判读 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往往是通过知识类化如等值线等为切入点进行考查的。 根据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可以判断气压高低、气流状况、气温高低、降水多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及其影响,进而考查地形、分析并判断洋流的分布和性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等的影响。 分 类 概念 示意图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 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快行冷锋:狂风暴雨,锋前暖气团干燥形成大风或沙尘暴天气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连续性降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 高、气压上升、雨过天晴 春雨 等值线形态 等压线 等温线 等降水量线 基础知识 表示气压的高低及变化状况;反映气压中心和高压脊、低压槽 表示气温的高低和分布 状况; 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和 地区分布。 曲 线 外大内小 低气压中心 低温中心 少雨中心 外小内大 高气压中心 高温中心 多雨中心 密 集 气压梯度大,风力强 气温差异大 降水分布不均 稀 疏 气压梯度小,风力弱 气温差异小 降水分布比较均匀 实际应用 判断风向、风力、降水、气 流性质和天气状况 判断季节、南北半球、洋流及地形、海陆分布 判断干湿状况、海陆分布和地形

高三英语阶段测试 2015-1-3

高三英语40分钟限时训练2015-1-3 时间:40分钟总分:61分Designed and Proofread by Geoffrey Wu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 My cousin came to see me from the country, me a full basket of fresh fruits. A. brought B. bringing C. to bring D. had brought 22. Of the two sisters, Betty is one, and she is also the one who loves to be quiet. A. a younger B. a youngest C. the younger D. the youngest 23.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cleaning? Do you need my help? —, but I think I’m all right. A. No, thanks B. That’s OK C. You are helpful D. That’s very kind of you 24. It was already past midnight and only three young men in the tea house. A. left B. remained C. delayed D. deserted 25. I along the street looking for a place to park when the accident . A. went; was occurring B. went; occurred C. was going; occurred D. was going; had occurred 26. It’s quite me why such things have been allowed to happen. A. for B. behind C. against D. beyond 27. —It’s been raining for a whole week. I think it’ll get fine soon. —. We are getting into the rainy season now. A. Yes, it will B. Of course not C. It’s possible D. It’s hard to say 28. Tom sounds very much in the job, but I’m not sure whether he can manage it. A. interested B. interesting C. interestingly D. interestedly 29. A warm thought suddenly came to me I might use the pocket money to buy some flowers for my mother’s birthday. A. if B. when C. that D. which 30. Most of what has been said about the Smiths also true of the Johnsons. A. are B. is C. being D. to be 31. Never in my wildest dreams these people are living in such poor conditions. A. I could imagine B. could I imagine C. I couldn’t imagine D. couldn’t I imagine 32. You may drop in or just give me a call. will do. A. Either B. Each C. Neither D. All 33. —Four dollars a pair? I think it’s a bit too much. —If you buy three pairs, the price for each will to three fifty. A. come down B. take down C. turn over D. go over 34. Catherine bought a postcard of the place she was visiting, addressed to and then posted it at the nearby post office. A. it; her B. it; herself C. herself; her D. herself; herself 35. Mr. Green stood up in defence of the 16-year-old boy, saying that he was not the one . A. blamed B. blaming C. to blame D. to be blamed 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6-55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Look, it's Baldy!" A boy shouted in my direction across the playground. Even though I was used to regular insults (侮辱) because of the 36 on my head, it was 37 horrible to hear. I sighed as I headed back to the class. When I was just 20 months old, I suffered serious 38 after a bowl full of hot oil fell on my head. I was 39 to hospital and had to stay there for weeks while the doctors 40 to save my life. "Holly's very 41 to be alive," they told Mum and Dad. "But she'll be 42 with scars on her head, and of course her hair won't grow there." As a child, I cared much about my scars, so I 43 wore a scarf to cover them up when I left home. 44 I didn't, people would call me horrible names like Baldy. Although my friends were always comforting me, they never 45 understood how it felt. Then through the hospital I was 46 to a children's burns camp, where children like me can get any help. There, I 47 14-year-old Stephanie, whose burns are a lot more serious than mine. But she is so 48 that she never lets anyone put her down. "You shouldn't 49 what people say about what you look like because we're not different from anyone else, Holly," she 50 me. "And you don't need to wear a scarf because you look great 51 it!"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could speak to someone who'd been through something 52 . So weeks later, at my 13th birthday party, 53 by her bravery, I gave up my scarf and showed off my scars. It felt amazing not having to 54 away behind my scarf. Now, I am 55 of what I look like and much happier, because I have realized it is your personality (个性) that decides who you truly are. 36. A. hat B. scarf C. scars D. cuts 37. A. still B. just C. never D. seldom 38. A. hunger B. cold C. defeats D. burns 39. A. rushed B. led C. invited D. forced 40. A. learned B. fought C. returned D. decided 41. A. happy B. lucky C. lonely D. poor 42. A. pressed B. occupied C. left D. painted 43. A. possibly B. usually C. finally D. nearly 44. A. Although B. Since C. If D. Before 45. A. correctly B. roughly C. easily D. really 46. A. promoted B. introduced C. reported D. carried 47. A. met B. recognized C. remembered D. caught 48. A. honest B. strong C. active D. young 49. A. write down B. agree with C. pass on D. listen to 50. A. promised B. encouraged C. ordered D. calmed 51. A. in B. for C. without D. beyond 52. A. similar B. strange C. hard D. important 53. A. allowed B. required C. guided D. inspired 54. A. hide B. give C. keep D. put 55. A. sick B. aware C. tired D. prou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