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发生后果严重 ,故应引起重视 。结合文献和本组 病例我们认为 : Ⅱ ,Ⅱc型 A A行腔内隔绝术 , B A
都 有 同 时 封 闭双 侧 髂 内动 脉 的 可 能 ,尤 其 是 ⅡC 型 。 因此 ,术 前影 像 检查 时应 仔 细观 察肠 系膜 上 、
rd lg tret n[.R do g , 19 , 2 4 (): aioi i evn o J o cn i 1 a ioy 9 7 0 l 1
7 9-8 6.
[] 徐 良,范西红 ,景 在平 ,等 .腔 内隔绝术治疗腹 主动 5 脉 瘤一 3例 报 告 [. 中 国微 创 外 科 杂 志 ,2 0 ,2 J ] 02
() 0 — 0能力作 出评估 , 是能否 同时封闭双侧髂 内动脉 的重要依据 。尽 可 能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 内动脉[ 6 1 。若双侧髂内动脉
学 评估 进 展 [_介 入放 射 学 杂 志 ,2 0 J 1 0 3,1 (): 2 1
6 2-6 5.
【】 D F N R R, T U N R S P I E A E 4 OF E H R HE , O R N R P. I
T e t n f b o n l o i n u y mswi a se r l r ame to d mi a r c a e r s t t n f mo a a at hr p a e n f s n - at : c mp iain n e o d r lc me t o t t g fs e r o l t s a d sc n ay c o
维普资讯
云南医药 20 07年第 2 卷第 3 8 期
长 条 状 和 大 颗 粒 明胶 海 棉 填 塞 瘤 腔 ,栓 塞 满 意 后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J C i e r s r . ac 0 0. 17. . l N uo u g M r h2 1 Vo. No 1 n
d i 1 . 9 9 j i n 1 7 - 7 . 0 0 O . 1 o :0 3 6 /.s . 6 27 0 2 1 . 1 0 3 s 7
・
论 著 ・
9 p te t d c i ain sha o l g ai n d fe g i e r e d rn olw— p. T e e we e 4 p te t ra e t i h r r ai ns te td wih
c v r d se t o e o e e tn , n pain e fo te t did r m b e d n sx o r p ste t e t t e t e we e oal le i g i h u s o tr am n , h oh r 3 r tt l y
mo t f rte t e t o ai n x e e c d ic e a t r e mo t trte t e . a in s nhsa t r am n , ne p t te p r n e s h mi h e nhsa e r am nt Of9 p t t e e i f e
X ag, eat eto ersre , in u g n o i lo uh u Mei lC lg i y n a g in Dp r n N uou r La y n a g H s t xzo d a o eeLa u g n m f gy pa f c l n
2 2 0 , hn e g N uougcl ntu n e g T n nH si lB  ̄n 1 0 5 ,C i 2 0 2 C iaB n ersri s tt a dB n i t o t , ei 0 0 0 hn aI i e a a pa g a Abta t jcie T x l e t eh i e a d e et o n o ac l r t e tf src et s Ob v o epo h tcnq s n f cs fed vsu rt am n o r e u f a e r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标准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标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标准主要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来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一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小于3毫米,这种动脉瘤具有较低的破裂风险,一般不需要急诊手术,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二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在3-5毫米之间,具有一定的破裂风险,但相对较低,治疗方法同样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三级表示脑动脉瘤直径在6-10毫米之间,具有较高的破裂风险,此时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12), 3246-3252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0.1012486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欧阳超,苏平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7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0日摘要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近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常见的一类重症疾病,也是导致人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因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死,且多好发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内栓塞(intravascular embolization, IE)和开颅夹闭术(microsurgical clipping, MC)两种。
随着栓塞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栓塞材料的改良,IE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由巨创进展到微创,由开颅到血管内治疗,变难治为易疗,但并不是说取代开颅夹闭术,而是与开颅手术夹闭术相辅相成,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
现将IE治疗IA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开颅夹闭术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vascular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Intracranial AneurysmChao Ouyang, Ping Su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Kunm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Kunming YunnanReceived: Nov. 27th, 2020; accepted: Dec. 23rd, 2020; published: Dec. 30th, 2020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on the rise, which is a common severe disease and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h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欧阳超,苏平lar disease is second only to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older the female, the higher the incidence.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main treatment method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and craniotomy.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mboliz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mbolization materials,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has made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rogress from giant trauma to minimally invasive, from craniotomy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nd changed from refractory to easy treatment. However, it is not to say that it replaces craniotomy, but complements cra-niotomy and becomes an indispensable treatmen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Key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Craniotomy and Clipping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颅内动脉瘤及其治疗概况IA是指部分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的一种瘤样突起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主要考虑与先天性动脉管壁缺陷、血管内压力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炎等因素有关[1][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XXX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2)怀疑aSAH的患者应行头颅CT平扫检查,如不能诊断则须行腰椎穿刺检查;(3)对于CT不能确诊的aSAH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质子密度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或梯度回波序列)是合理的,如果核磁共振检查阴性,仍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4)CTA可被用于aSAH病因学诊断;如果CTA检查阴性,推荐进行DSA检查;(5)全脑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如何介入治疗岳文龙发布时间:2023-07-06T06:16:13.738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岳文龙[导读]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400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部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多种方法。
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在脑血管内插入导管和微型器械,对动脉瘤进行修复和闭塞,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成为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提高对它的认识。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壁的异常膨胀和扩张所引起的。
颅内动脉瘤通常在脑血管分叉处形成,这些位置容易受到血流的影响,使得血管壁产生薄弱部位,而这些薄弱部位则可能会形成动脉瘤。
此外,颅内动脉瘤还可以由于外伤、炎症和遗传等因素导致。
二、颅内动脉瘤如何形成?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由于颅内动脉的一部分血管壁发生异常改变,局部膨胀扩张而形成的。
一般来说,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以下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详细过程:(1)血管壁的结构异常:颅内动脉瘤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壁的结构异常有关。
这种结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
先天性的血管壁缺陷可能包括血管壁薄弱、弹性纤维缺乏、胶原纤维破坏等。
后天性的血管壁病变可能包括高血压、炎症、感染、动脉硬化等。
(2)局部血流的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在血管壁结构异常的部位,血流受到阻碍或血流速度改变,血管壁的受力分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局部膨胀和扩张。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
IDA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DA好发于椎动脉,其次是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血管壁的病理损伤模式和管腔构型密切相关,可有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脑梗死和神经压迫症状等临床表现。
IDA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共同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初步提出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分型标准,为该疾病提供了规范化的诊断标准。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IDA的主要治疗方式。
然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
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多依据个人的经验,业界尚无关于IDA的治疗指南或共识,目前亟需制定行业共识来规范我国对IDA的血管内治疗。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规范该疾病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一、手术适应证的把握IDA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尤其是在发病后1周内再破裂出血的风险很高。
IDA 发生SAH的患者病死率为19%-50%。
因此,推荐发生SAH的IDA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干预。
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方式应多学科会诊讨论,多数治疗中心建议首选血管内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2 例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程度2
. Eskridge 98 Raymond 97 Lefkowitz 99 Murayama 99 Solander 99 Bavinski 99 Kuether 98 Casasco 93 McDougall 96 Byrne 99 Cognard 99 Thornton 2002 treated/ followed 150/97 70/50 23/22 120/79 79/63 45/30 77/46 71/65 33/19 317/259 203/169 196/143 26 % 2% 2% 15 % <90 or 95% 25% 17% 6% 32 % 17 % 9% 43 % 50 % 17 % 47 % 34 % 11 % 46 % > 90 or 95% 75% 40 % 18 % 28 % 43 % 82 % 66 % 68 % 40 % 41 % 83 % 27 % 64 % 88 % 39 % 100%
动脉瘤不完全栓塞
不完全栓塞 ( 95%occlusion )
发生率- 18/169 aneurysms (10%)
Cognard et al. Radiology 1999
不完全栓塞 ( 95%occlusion )
发生率- 18/169 aneurysms (10%)
弹簧圈稳定: 弹簧圈不稳定:
随访-血管造影:
复发 率20/148 aneurysms (13%) Cognard et al. Radiology 1999 : 3 - 50 Mnths Total Occlusion : 148 / 169 aneurysms(88%) 3 Mnths: n=148 8 (5,5%) 18 Mnths: n=99 9 (9%) 3 Yrs: n=39 3 (7,7%)
颅内动脉闭塞 动脉瘤再出血 穿刺点出血 弹簧圈移位 血管痉挛
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约 10%. 永久并发症率约 3-5%. 并发症与动脉瘤部位无关.
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判断依据
要点
1.
2.
3.
4.
血管造影 安全性 预后 再出血
动脉瘤栓塞类型
致密栓塞
近致密栓塞
瘤体/颈比大于或等于2的囊状动脉瘤均 适合GDC栓塞治疗。 后循环动脉瘤或开颅夹闭难度及风险较 大者;无法夹闭者。 全身情况差(如Hunt-Hess分级Ⅳ-Ⅴ级) 或高龄患者,不允许开颅手术者;
开颅手术夹闭不全或未夹闭者;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2000年以后)
各种颅内动脉瘤
• • • 囊状(窄颈 宽颈) 梭形 夹层
(Lancet 360:1267)
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演化
球囊栓塞(Serbinenko 1973)
MDS栓塞(Hilal 1988)
GDC栓塞(Guglielmi 1991)
血管内支架(Higashida 1997) ONYX液体不粘胶(Mawad 2000)
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OXFORD ATIENTS*)
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简史
1991 1995 1997
1st clinical cases
(Guglielmi et al. J Neurosurg; 75: 4)
Single centre study - ruptured aneurysm (Byrne et al, J N NS P; 59: 616) Multi centre study - ruptured aneurysms
静脉窦期
静脉期
旋转
单 击 播 放
诱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
破裂时的活动
重体力劳动 情绪激动 咳嗽 大小便
吸烟 大量饮酒 1/3病人无明确诱因
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破裂前症状与体征
(动脉瘤增大、微量出血) 头痛、眩晕、眼痛、复视、视力受损
动眼神经麻痹、癫痫
பைடு நூலகம்
破裂后临床表现
(SAH 颅内血肿 脑积水 血管痉挛) 脑膜刺激征、恶心、呕吐、头痛 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及并发症
1
1
再出血逐年发生率
Byrne et al.* 1999: rate per year
1st year 2nd year 3rd year 4,5,6 years
-
0.8% 0.6% 2.8% 0%
* J Neurosurg 1999; 90: 656
再出血逐年发生率
Byrne et al.* 1999: rate per year
(0.5-5.5 yrs)
-
6% (overall)
2% (overall)
再出血-单中心研究
12 Studies Eskridge 98 Raymond 97 Lefkowitz 99 Murayama 99 Solander 99 Bavinski 99 Kuether 98
治疗人数 / 随访例数.
1573 例血管内治疗 - 1719 个动脉瘤
术中动脉 瘤破裂
弹簧圈断裂
误栓载瘤动 脉
35 (2.5%) 载瘤动脉瘤闭塞
9 (0.7%)
31 (2.2%)
30 (2.1%)
血栓形成
Total
56 (4.0%)
161 (11.0%)
* Presented ASNR Toronto 2005
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
动脉瘤的DSA辩识
病史 CT、MRI DSA要点: 1. 多角度确认——二个角度或以上 2. 动脉瘤滞留确认——限于窄颈、大的动脉瘤 3. 形态确认(因为临床上囊性动脉瘤居多) 4. 位置确认——多见于(1) 前交通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大脑中动脉 (4)椎动脉
动脉期
毛细血管期:
瘤颈残留
瘤体残留
狗耳征
Raymond et al; J Neurosurg 1997
栓塞后-血管造影结果
致密栓塞
近致密 栓塞
不完全 栓塞
1042 例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程度1
. Eskridge 98 Raymond 97 Lefkowitz 99 Murayama 99 Solander 99 Bavinski 99 Kuether 98 Casasco 93 McDougall 96 Byrne 99 Cognard 99 Thornton 2002 treated/ followed 150/97 70/50 23/22 120/79 79/63 45/30 77/46 71/65 33/19 317/259 203/169 196/143 26 % 2% 2% 15 % <90 or 95% 25% 17% 6% 32 % 17 % 9% 43 % 50 % 17 % 47 % 34 % 11 % 46 % > 90 or 95% 75% 40 % 18 % 28 % 43 % 82 % 66 % 68 % 40 % 41 % 83 % 27 % 64 % 88 % 39 % 100%
1st year nd year 2 rd year 3 4,5,6 years 弹簧圈不稳定 残留 弹簧圈稳定 残留
-
-
0.8% 0.6% 2.8% 0% 7.9% 0.4%
* J Neurosurg 1999; 90: 656
3。按大小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 感染性动脉瘤 梭性动脉瘤 外伤性动脉瘤 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小型:<5mm 中型:5~10mm
大型:11~25mm 巨大型:>25mm
不规则型
治疗方法的选择
手术夹闭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比较
据文献报道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预后佳或 好者约占65%,差或死亡约占22%,与 手术相关的致残率约为10%,致死率约 为5~10%, 与手术夹闭治疗相比较,血管内栓塞术 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相对较高。预后佳期 或好者约占80%以上,与治疗相关的致 残率和致死率约为5%左右。
Cognard et al. Radiology 1999
什么是动脉瘤复发
瘤颈的再开放? • 弹簧圈压迫导致再出血?
答案:
弹簧圈稳定 – 可能性= NO
弹簧圈不稳定 – 可能性= YES
再出血
(随访大于6个月)
Malisch et al (1997) Byrne et al (1999) (< 2.6 yrs)
破裂动脉瘤的自然病史
70
24 hours 32% 1 week
82749-
60 50
死亡率
43%
1 month 60% 6 months above
40 30 20 10 0 24 hours 1 week 1 month 6 months
Helsinki组 Cooperative study Rochester组
Female(56%)
30 25 20 15 10 5 0 10 66% 5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60% 52%
Male(44%)
神经介入简介
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属于介入放
射(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范畴。也称介入神 经放射治疗。又称为微导管血 管内治疗(Intravascular therapy bymicrocatheter)。
150/97 70/50 23/22 120/79 79/63 45/30 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