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标准格式,包括任务目标、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实施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
二、任务目标本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温度控制系统。
通过该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三、设计要求1. 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
2. 使用PID控制算法进行温度调节,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3. 使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反馈给控制系统。
4.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实时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5. 设计一个报警系统,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四、设计方案1. 硬件设计方案:a. 使用温度传感器模块实时监测温度值,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入到控制系统中。
b. 控制系统使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通过PID控制算法计算控制信号。
c. 控制信号通过电路板连接到执行器,实现温度的调节。
d. 设计一个报警电路,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能够触发警报。
2. 软件设计方案:a. 使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一个人机交互界面,使用图形化界面显示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
c. 通过串口通信将温度数据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
五、实施步骤1. 硬件实施步骤:a. 搭建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的连接。
b. 设计并制作电路板,将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连接在一起。
c. 进行硬件连接调试,确保各个模块正常工作。
2. 软件实施步骤:a. 编写单片机的控制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
b. 设计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的程序,实现温度变化和控制系统状态的实时显示。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pid

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pid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PID控制原理,理解比例(P)、积分(I)、微分(D)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中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PID算法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使用仿真软件进行PID控制器设计和参数优化的方法。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控制效果,进而调整PID参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阐述PID控制原理,并解释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学生能够运用仿真软件设计PID控制器,并完成参数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控制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PID参数。
4.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a.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介绍(对应教材第2章)b. PID控制原理及其数学描述(对应教材第3章)c. 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对应教材第4章)2. 实践部分:a. 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进行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对应教材第5章)b. 实际控制实验,观察和分析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教材第6章)3. 教学进度安排:a. 第1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及性能指标学习b. 第2周:PID控制原理及其数学描述学习c. 第3周:PID参数调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d. 第4周:仿真软件操作培训及PID控制器设计e. 第5周:实际控制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动控制及PID控制相关知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2. 掌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各类控制器的设计原理;3. 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控制系统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2.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增强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控制器设计: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设计方法;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方法。
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稳态误差计算。
5.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控制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6. 实际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及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控制器设计。
第三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及稳定性分析。
第四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及MATLAB仿真。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汇报人:2024-01-02•自动控制概述•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目录•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01自动控制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自动控制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的参数、结构和行为,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学科。
特点自动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通过自动化控制,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自动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保证产品质量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中,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替代人工操作,保障生产安全。
保障生产安全自动控制的重要性控制器用于接收输入信号,根据控制算法计算输出信号,控制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
执行器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调节被控对象的参数或状态。
传感器用于检测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并将检测信号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
调节机构根据执行器的调节信号,调整被控对象的参数或状态。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02自动控制原理01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没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过程是单向的。
02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但抗干扰能力较弱。
03开环控制系统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但环境干扰较小的场合。
01闭环控制系统是一种具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过程是双向的。
02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被控对象的输出,将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从而调整控制信号。
03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适用于对精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A BC D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稳定性指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回到原始平衡状态的能力。
准确性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大小,即系统的误差大小。
快速性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即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
抗干扰性指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即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稳定和准确性的能力。
01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奈奎斯特判据等。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2)熟悉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3)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分类;2.控制系统分析:涉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复数域分析;3.控制器设计: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4.常用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方式。
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对实际系统进行简单的建模与仿真。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和调试,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重点讲解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特点。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4. 自动控制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授自动控制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控制器参数设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使用等,并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
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从零到一,轻松搞定!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概念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控制系统的身影随处可见,虽然我们有时候不太注意。
比如,空调调节室温,自动驾驶汽车精准转向,甚至家里的洗衣机,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系统”这个大概念。
简单来说,它就是指通过各种设备和技术,来控制机器或系统按照预定目标来运作,类似给一台机器“指令”,让它做我们想要的事。
比如说,我们调节空调的温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运作的例子。
2.想象一下,我们家里那台智能冰箱,冰箱的温度可能是根据环境温度或者我们设定的温度进行自动调整的。
这个过程中,冰箱内的温控系统就像是个“忠诚的员工”,默默地按照设定好的规则运行,不偏不倚。
你想它太冷了,它就调高温度;你想它不够冷了,它就再冷一点,这一切都得靠一个好用的控制系统来搞定。
所以,不管你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有多么陌生,其实它已经悄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3.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实现这一切呢?其实这就需要用到控制理论和一些高大上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设计。
你不用太担心,听起来复杂,但其实只要你有耐心一步一步来,还是能理解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当我们想让空调温度保持在25度时,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来调整温度。
是不是很神奇?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1.要说自动控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其实没那么复杂。
首先要有一个目标,类似我们打游戏时设定的目标任务。
这个目标可以是温度、速度、位置等等,不同的系统会有不同的“任务”。
比如说在空调系统里,我们设定的目标是保持某个恒定的温度。
控制系统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2.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它的反馈机制。
当目标和实际结果有偏差时,系统会自动调整,直到两个数值尽量接近。
好比你开车的时候,你看着车速表,如果车速超过了限速,你自然会踩刹车,减速;如果车速太慢,你又会加油门。
这个过程就是反馈控制的一个典型应用。
而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这种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几乎是所有控制系统赖以生存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
专业:自动化
班级:10306203
姓名:王海
学号:1030620308
指导教师:胡开明
2013年11月15日
概论
MATLAB是matrix&laboratory两个词的组合,意为矩阵工厂(矩阵实验室)。
是由美国公司发布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的高科技计算环境。
它将、、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动态系统的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的众多科学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
MATLAB工作界面
MATLAB和、并称为三大软件。
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
MATLAB可以进行运算、绘制和数据、实现、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的程序等,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与通讯、、、设计与分析等。
一、设计要求
1、完成给定题目中,要求完成题目的仿真调试,给出仿真程序和图形。
2、自觉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事要请假。
严格遵守
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期间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围坐在一起谈与课程设计无关的空话,若违规,则酌情扣分。
3、课程设计是考查动手能力的基本平台,要求独立设计操作,指导老师只检查
运行结果,原则上不对中途故障进行排查。
二、设计报告要求
1.理论分析与设计
2.题目的仿真调试,包括源程序和仿真图形。
3.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三、设计内容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已知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
在MATLAB中分别用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法表示;
G1(x)=1/3s+1在MATLAB文本为
MATLAB中转换成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为
G2(x)=2/3s2+s在MATLAB文本为
MATLAB中转换成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为
2.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判断系统的稳定性MATLAB文本为
运行文本为
分析:由不同MATLAB函数求得的系统特征方程根是一致的可判断出该系统稳定。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制根轨迹图,并求出与实轴的分离点、与虚轴的交点及对应的增益。
MATLAB文本为
运行结果为
分析:由rlocus函数绘制的根轨迹图可知其与实轴的分离点为-2.1,增益为2.92.与虚轴的交点为0.00267+1.08i,0.00895-1.09i对应的增益分别为7.36和7.5.
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制系统的Bode图和Nyquist,并能够求出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MATLAB文本为
运行结果为
Bode图
Nyquist图
分析:由bode图可知该传函的幅值裕度Gm=-49db,相角裕度Pm=-76.2deg。
二)控制方法训练
微分先行控制
设控制回路对象,分别采用常规PID和微分先行PID控制后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比较改进后的算法对系统滞后改善的作用。
结构框图
常规PID控制后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微分先行PID控制后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分析:微分先行PID和普通PID控制的不同在于它只对被控量微分不对偏差微分,也就是说对给定值无微分作用提高了系统滞后改善。
Smith预估控制
设控制回路对象,设计Smith预估控制器,分别采用常规PID和Smith预估控制
后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比较改进后的算法对系统滞后改善的作用。
结构框图
Smith预估控制后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常规PID控制后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分析:采用Smith预估控制补偿了被控对象中的纯滞后部分,消除了纯滞后
部分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且不影响系统稳定性。
大林算法控制
设被控对象传函,目标闭环传递函数,试设计大林控制器,并在Matlab中进行验证。
结构框图
采用大林控制器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原传递函数系统输出曲线
分析:通过比较两张系统输出曲线可知采用大林算法与原传递函数是一样的。
三)控制系统的设计
1.双容水箱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
要求:完成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30%,调节时间<30s,扰动作用下系统的性能较单闭环系统有较大的改进。
1). 分析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完成系统的控制结构框图;
3).完成控制系统的主副控制器的控制算法策略的选择(PID),并整定相应的控制参数;4).完成系统的MATLAB仿真,验证控制算法的选择,并要求达到系统的控制要求,完成系统的理论的设计。
5).写出系统的PID算法控制程序等的软件程序代码(C语言或汇编语言)。
以THJ-2型过程控制实验对象测得的实验数据为:上水箱直径为25cm,高度为20cm,当电动阀输出的开度为50时,得水泵流量为Q=4.3186L/min,水箱自平衡时的液位高度为10.894cm,说明给定的频率阶跃信号适当,不会使系统动态特性的非线性因素增大,更不会引起系统输出出现超调量的情况,在开度为50时下水箱的液位随时间变化值如下表: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H/cm 0 0.67 4.76 5.96 7.63 8.30 8.83 9.39 9.83 10.05 T/min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H/cm 10.16 10.40 10.50 10.63 10.72 10.76 10.83 10.89 10.89 10.89
下水箱直径为35cm,高度为20cm,当电动阀开度为40时,得水泵流量为Q=2.6064L/min,水箱自平衡时的液位高度为10.838cm,同样说明给定的频率阶跃信号适当,在开度为40时时上水箱的液位随时间变化值如下表:
T/min 0 0.37 1.37 2.37 3.37 4.37 5.37 6.37 7.37 H/cm 0 1.17 2.16 3.16 3.83 5.17 5.30 5.83 6.50 T/min 8.37 9.37 10.37 11.37 12.37 13.37 14.37 15.37 16.37 H/cm 7.03 7.54 7.83 8.36 8.50 9.03 9.17 9.50 9.76 T/min 17.37 18.37 19.37 20.37 21.37 22.37 23.37 24.37 25.37 H/cm 9.83 10.10 10.36 10.50 10.84 10.84 10.84 10.84 10.84
结构框图
2.基于数字控制的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
要求:完成双闭环的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微机控制设计,超调量<30%,调节时间<0.5s,稳态无静差。
1)分析控制的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
2)选择合适的检测与执行元件和控制器,完成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
3)建立系统的各控制参数的数学模型;
4)分别完成转速和电流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的选择和参数的整定,完成系统设计;
5)完成系统的MA TLAB仿真,验证控制算法的选择,并要求达到系统的控制要求,完成系统的理论的设计。
设直流电机,,,,电枢电阻,V-M系统的主电路总电阻,电枢电路的电磁时间常数,机电时间常数,测速反馈系数,系统的电流反馈系数,触发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Ks=30,三相平均失控时间Ts=0.00167s,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oi=0.002s,转速环滤波时间常数Ton=0.01s。
结构框图
最终系统输出曲线
四、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是对自己能力得一种提升。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到图书管借阅了大量的自动控制原理MATLAB 实现的相关资料,自学的时候与同学、老师交流,一步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完成了课程设计。
在设计和分析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首先是因为对原先学过的知识有些遗忘,再次,MATLAB的初次见面也很陌生,不仅要复习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MATLAB软件的使用。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巩固了自动控制原理所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最主要的是我对MATLAB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再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轻松的解决MATLAB 相关方面的问题,也有助于自己的学习研究。
总之,不论做好设计,还是学习,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态度,“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决定一切。
五、参考文献
[1] 程鹏. 第二版自动控制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2] 黄忠霖. 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0
[3] 张德丰. MATLAB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