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古代汉语部分试题

陕师大古代汉语部分试题
陕师大古代汉语部分试题

陕师大古代汉语期末试题一、默寫:鈷鉧潭西小丘記(10分)“丘之小不能一畝------所以賀玆丘之遭也。”

二、説明下列漢字的結構,並指出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10分)亦所北莫象徒風朱岳鹿三、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它古今詞義的變化是屬於詞義的擴大、縮小、轉移還是感情色彩不同。(15分)

1、飾幣馬,執扑而從之。

2、厲王虐,國人謗王。

3、聽事前除,雪後猶濕。

4、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

5、將使歸糞除宗祧以事君。

6、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7、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9、王命金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

10、宋以郜大鼎賂王。

四、説明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並説明是本義還是引申義。(15分)

1、表裘不入公門。

2、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3、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4、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5、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

6、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

7、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8、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9、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10、君子有酒,旨且多。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5分

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5分)

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維道是奮。

七、翻譯下面句子。(15分)

1、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2、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3、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

八、標點並翻譯下面一段文章。(25分)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賈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陕师大古代汉语试题A

一、默写:(21分;1题10分,2题11分)

1.“十三经”的名称

2.《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解释术语:(15分;每小题3分)

1. 传

2. 正义

3. 之为言

4. 拗

救 5. 破读

三、多项选择题:(12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句子中,“及”用作连词的句子是()。

A、生庄公及共叔段。

B、故不能推车而及。

C、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D、无庸,将自及。

E、七月亨葵及菽。

F、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

2.下列句子中,“乎”用作介词的句子是()。

A.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B.求解乎楚、魏。

C.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D.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馀地矣。

E.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F.秦於是乎输粟于晋。

3.下列句子中,“焉”用作兼词的句子是()。

A. 制,巌邑也,虢叔死焉。

B.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 晋国,天下莫强焉。

D. 且焉置土石

E.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F.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方式:(10分,每小题2分)

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2.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3.腥醲肥厚。

4.或有孤臣危涕,薛子坠心。

5.放勋乃徂落。

五、五言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七言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 |--| |-,据此写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各一首。(10分;五律、七律各5分。)六、翻译下段古文:(13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七、下段古文取自《十三经注疏》,给经文原文及注疏加上标点,同时给注疏文字标上符号并指出传、笺、疏、注音的作者(传笺疏注音())。(15分)也

陕师大古代汉语试题B

一、默写:(21分;1题10分,2题11分)

1.三十六字母

2.《老子?小国寡民》

二、填空:(9分;每空1分)

1.在《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的传者是_______代

________;笺者是_____代________ ;疏者是_____代________。

2.《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________肃也。”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_____畔。”

4.《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________ 怀王也。”

三、单项选择:(8分;每空2分)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____上。

1.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

是______。

A. 动词,面向海洋。

B. 名词,海神的名字。

C. 连联词,仰视的样子。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是_______。

A. 介词,表关涉对象。

B. 介词,表处所。

C. 介词,表原因。 E. 动词词头。

3.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以”是________。

A. 介词,表原因。

B. 连词,表结果。

C. 连词,表目的。

4.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这种注解不仅解释古书原文,同时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这种注解是________ 。

A. 集解

B. 笺

C. 疏

D. 章句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翻译全句。(12分;每小题3分)

1.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八月剥枣。

五、从押韵、对仗、平仄三个角度谈谈律诗的构成。(20分)

六、翻译下段古文:(20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牆之内也”。

七、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10分)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

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父已为嫠妇及老託于纪鄣纺(搓绳)焉以度而去(去:收藏)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即孙书)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譟城上之人亦譟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

一、名词解释

傳:箋:疏:

正义:又叫“疏”,(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1分)

讀為:

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曰、为、谓之谓貌、之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章句:古注的一種。这种注释不仅对字词进行解释,同时指出章旨和句意。

五音

古無輕唇音:钱大昕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之一,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在上古读成重唇音,轻唇音在上古不存在。

並提:修辞方式,将两句合为一句,使相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之言:声训术语。

陽聲韻:陰聲韻破讀:

三十六字母十三經:失粘

三平調: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

平水韵

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

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

拗救借对流水对联

二、选择题

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饥,菜不熟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5.“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其八)所用的修辭方式是()

a. 委婉

b. 誇飾

c. 並提

d. 倒置

e.起興

6.下列劃線的詞中,不屬於借代这一修辭方式的是()

a.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資治通鋻?漢紀》

b.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c. 至於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d.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前出師表》

e.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詩經?豳風?東山》

7.下列字母屬於全濁音的有()

a. 並

b. 奉

c. 定

d. 從

e.见

8.下列注疏中不正確的列項是()

a.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b. 《儀禮注疏》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c. 《禮記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d. 《春秋左傳正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e. 《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5.d

6.a、e

7.a、b、c、d

8.c

三、填空:(15分)

1、三十六字母的喉音是____、____、____、____;牙音是____、____、____、____。

2、《十三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古音是指???________的语音,一般以_______音系为代表。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5分)

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1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目: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

1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

1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

1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1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

1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1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1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漂亮;

2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奴虏:名词作状语,象对待奴虏一样;

21、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名词使动用法,使……作将军。

2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名词用为动词,用肘撞;

2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2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2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

26、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存:动词使动用法,使…存在;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8、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

29、豕人立而啼。人:名词作状语,象人一样

30、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

3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32、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33、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34、左右欲刃相如。

3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7、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3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9、公子怒,欲鞭之。

40、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41、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4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3、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

4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5、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6、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47、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4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4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50、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是天下之事也。(《荀子?富国篇》)水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不水”,意思是不遭受水灾。

51、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家颐《教子语》)广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拓广”。

52、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汉书?路温舒传》)贵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以“治狱之吏”为贵。

53、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兵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走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秦将逃跑。

54、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汉书?董仲舒传》)日为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每日”。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5分)

(一)

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維道是奮。

(二)

1、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2、敢问何谓也

3、是炎帝之少女。

4、蔓草犹不可除。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孔子曰:“何陋之有”

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9、天下者,高祖天下。

10、子也,言伐莒者

11、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12、南冥者,天池也。

13、曰:“奚冠”曰:“冠素。”

1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5、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6、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7、巫妪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

1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9、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20、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1、彼且奚适也

2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2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5、许子奚为不自织

2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29、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30、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辭方式。(5分)

1、晉國,天下莫強焉。

2、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3、明日,子路行,以告。

4、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5、遲任有言曰:“人唯求舊;其非求舊,唯新。”

七、(1)簡述:為什麽說“古無舌上”音。

(2)請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寫出中古三十六字母。

(3)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B、敢问何谓也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郤克伤于矢。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

(5)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13分)

答:《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易经(周易)》,(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尚书》,(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礼记》,(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仪礼》,(0.5分)唐贾公彦疏;(0.5分)

《周礼》,(0.5分)唐贾公彦疏;(0.5分)

《春秋左氏传》,(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春秋公羊传》,(0.5分)唐徐彦疏;(0.5分)

《春秋谷梁传》,(0.5分)杨士勋疏;(0.5分)

《孝经》,(0.5分)宋邢昺疏;(0.5分)

《论语》,(0.5分)宋邢昺疏;(0.5分)

《尔雅》,(0.5分)宋邢昺疏;(0.5分)

《孟子》,(0.5分)宋孙奭疏。(0.5分)

(6)簡述近體詩詩律對押韻和對仗的要求。

答:押韻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等偶数句的末字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必須一韻到底。只押平聲韻。所用韵部依据的是《切韵》《广韵》的规定,“平水韵”出现后依据的是“平水韵”。颔联和颈联要求對仗。

(7)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6分)

答:近體詩對字數的要求非常嚴格,近體詩句數一般律詩八句,絕句四句。句數必須是偶數。(1分)字數上有的每句五字,稱五言,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五言絕句簡

稱五絕;(1分)有的是七字,稱七言,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絕句簡稱七絕。(1分)

近體詩的押韻有以下幾個要求:

1、偶數句必須押韻(有時首句也可以押韻);(1分)

2、必須押平聲韻;(1分)

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中間換韻(必须押同一个韵部的韵)。(1分)

(8)簡述漢語聲調從中古到北京音的變化。

答:平声分化成陰平声和陽平声;上声中的全濁音變成了去声;入声分化成了阴、阳、上、去四声。

九、标出古诗的平仄。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字拗、“吹”字救)

(2)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第七句“风”字拗,“好”字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歧”字拗,“在”字救)

(4)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动、客”拗,“悲”字救。△△*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落、枳”拗,“明”字救。△△*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杜”字拗,“陵”字救。(5)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和答案讲解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下列哪位将军的伟大事迹()。 [A]项羽 [B]韩信[C]李陵 [D]李广 2、管夷吾字仲,字与名的关系是()。 [A]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B]是同义词 [C]是反义词 [D]以排行为字 3、下列同义词中,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A]耻和辱[B]恭和敬 [C]杀和弑 [D]饥和饿 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下列句子中,“讽”字用其本义的是()。 [A]优孟尝以谈笑讽谏。 [B]玉之言盖有讽焉。 [C]谢眺每篇堪讽咏。 [D]杂以嘲讽穷诗骚。 6、下列句子,“是”用作指示代词的是()。 [A]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生所谓立言者,是也。 [C]此必是豫让也。 [D]是谷也,宅幽而势险,隐者之所盘旋。 7、“孰为夫子”中“夫”和下列哪句话中的“夫”同义()。 [A]由与求也,相夫子。 [B]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C]夫君子之所取者远。 [D]逝者如斯夫。 8、下列句子中的“寄”,有“寄托”之意的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B]老妻寄异县。 [C]未有第宅,寄居丘亭。[D]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句中“幽”的意思是()。 [A]深暗 [B]监禁 [C]拘囚[D]古代地名 10、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A]《词诠》[B]《经传释词》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古代汉语(题库)

第四单元 一、单项选择 1、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 A 读如 B 如字 C 读曰 D 之为言 4、《毛诗笺》的作者是()。 A 毛亨 B 许慎 C 郑玄 D 孔颖达 5、古注中的“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来()的。 A 指明同义词 B 说明文字的通假 C 指明言外之意 D 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6、古书注解有若干不同的种类和体例,“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有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这属以下()体例和种类。 A 传 B 笺 C 疏 D 注 7、《经籍纂诂》的编者是() A 段玉裁 B 阮元 C 张玉书 D 王引之 8、下列各组古注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 A 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 B 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 C 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 D 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9、用“声训”解释词义的专书是() A 刘熙《释名》 B 张揖《广雅》 C 扬雄《方言》 D 刘熙《尔雅》 10、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解释词义的专书是() A《说文解字》 B《尔雅》 C《释名》 D《方言》 11、《释诂》、《释言》、《释训》是()中的三篇 A 扬雄《方言》 B 刘熙《释名》 C 周公《尔雅》 D 张揖《广雅》 12、汉代语言学家扬雄的《方言》全称是() A《轩辕使者绝代语词万国方言》 B《轩辕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C《輶轩使者绝代语词万国方言》 D《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分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 1、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为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于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之间细微差别的术语是()A 曰 B 为 C 谓 D 言 E 谓之 2、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用作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的是()A 读若 B 之言 C 读如 D 之为言 E 当作 3、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必定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术语是() A 读为 B 读若 C 如字 D 读曰 E.读如 4、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用于改正古书中的误字的是() A 如字 B 衍 C 当为 D 读为 E 当作 5、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或是仅仅用于注音的术语是() A 如字 B 读为 C 读若 D 读如 E 读曰 6、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注解有() A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B 东汉郑玄《毛诗笺》 C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 D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1、汉字起源有种种传说,不属于起源传说的是() A八卦说 B结绳说C 仓颉造字说 D图画说 2、《周易?系辞》和《说文解字》认为“八卦”为()所作 A神农氏 B伏牺氏 C 仓颉 D 郑樵3、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益”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4、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亦”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5、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眉”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6、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吹”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7、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象 形字的一组 是() A丘皿行 回 B人 血象 舟 C 山雨目 本 D果 州考豆 8、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会 意字的一组 是() A采明北 晶 B耳 林从 解 C治 星炊 信 D 自文蚕进 9、下列四组 形声字中,属 内形外声的 一组是

() A超街碧冈 B风瓣闻闽 C阁围屈觉 D辩凤国裹 10、“辟”和“避”的关系是() A古今字 B通假字 C 繁简字 D 异体字 11、大汶口文化中发现有四个与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形符 号,这几个符 号属于大汶 口文化早期, 距今约 ()年 至5000年 A 2000 B 3000 C 40000 D 4500 12、按照传统 的“六书” 体例,“保” 字应属 ()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3、按照 传统的“六 书”体例, “自”字应 属()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4、按照 传统的“六 书”体例, “星”字应 属()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5、按照 传统的“六 书”体例, “牟”字应 属() A象 形 B指 事 C会 意 D形 声 16、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会 意字的一组 是() A亦街炎 伐 B涉 崔莫 私 C安即和 牧 D鸣步武益 17、下列四组 字中,全是形 声字的一组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c。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b。 A 校信原 B戒及炎 C友武叔 D上过本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c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b。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c。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东北话基础上形成的。 6、辟避、诒贻、凭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游、 修修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诒贻、憑凭、谕喻。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本义义。 三、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1)。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 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古代汉语》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二) 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11、吾力足以举百钧。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6、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7、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9、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10、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11、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驴不胜怒,蹄之。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0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0)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 ) A、目甘伐哀 B、又受劣都 C、鱼牧末戒 D、日亦修疆 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C ) A、州——洲 B、襍——雜 C、罢——疲 D、雕——彫 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 A、暱——昵 B、昏——婚 C、赴——讣 D、信——伸 4、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 ) 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是以远至迩安。c之二虫又何知?d君何患焉? 5、下列句子中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C ) 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 ) a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b象有齿以焚其身。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7、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B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b从左右,皆肘之。 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8、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C )a彼且奚适也?b何以知其然也?c姜氏何厌之有?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的一句是(D )a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b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c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d于是秦王廷见相如。 10、下列句子,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的一句是(B )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 见乎? 二、填空题(共20分) 1、清代学者刘淇所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一部工具书是《助字辨略》。 2、近人张相所著、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

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库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之”用作指示代词的一句是() A曰:否,以票易之。B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C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D此车一人殿之,可以成事。 2、下列句中,“其”作人称代词的一句是() A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D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3、下列句中,“所”字结构表示动作对象的一句是() A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C诺,恣君之所使之。D其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下列句中,“见”表示对他人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作用的一句是()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下列句中,“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的偏指关系的一句是() A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不及黄泉,无相见也。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下列句中,“其”表示祈使语气的一句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7、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8、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且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9、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0、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 A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B于是至则围王离。C欲速则不达。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1、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转折意味的一句是() 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2、在“滕君,则诚贤君()”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 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 13、在“晋国,天下莫强()”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

(完整版)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加答案

目录(打印版) 古代汉语试题(1) (2) 试题(1)参考答案 (3) 古代汉语试题(2) (5) 试题(2)参考答案 (6) 古代汉语试题(3) (8) 试题(3)参考答案 (8) 古代汉语试题(4) (10) 试题(4)参考答案 (10) 古代汉语试题(5) (12) 试题(5)参考答案 (13) 古代汉语试题(6) (15) 试题(6)参考答案 (16) 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 (18) 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 (21) 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 (24) 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 (26)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师进次于陉。

古代汉语题库1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 古代汉语试题(3) 一、解释下列术语: 四体二用、衍文、脱文、粘、对、三平调、孤平 二、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虎效目象末四粪甘秉徒即本鸟通见上耳悲涉旌户旦牟视鬲采河廿禾寸明涉疆瓜旗刀刃捧亦舂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三、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穆公访.诸蹇叔。 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4、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5、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7、蔡溃.,遂伐楚。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9、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10、时穷节.起见。 11、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3、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5、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6、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7、江.水又东,迳巫峡。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0、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2、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3、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 4、豕人立而啼。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8、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六、标出下首律诗的平仄,并指出拗救。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加“·”者为入声字)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 ..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 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者 ..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說苑·君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2、标出文中的判断句。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古代汉语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 ___ 一、选择题(共20分) (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 1、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 A、條倍脩休 B、特牧福祈 C、盆簋益孟 D、颖颍顿颈 2、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 D ) A 说——悦 B 矜——鳏 C 歌——謌 D 昏——婚 3、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 A 遁——遯 B 脩——修 C 辟——避 D 罢——疲 4、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 A A 姜氏何厌之有? B B 敢问何谓也? C 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 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 B) A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D 盍各言尔志? 8、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 A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陕西师大考研真题

2011古代文学 一、名解 台阁体吴中四杰四家诗神韵说玄言诗永嘉四灵 二、论述 1、《史记》叙事艺术 2、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白话长篇小说发展史的地位 文学理论 一、名解 文艺学叙述视角净化复调小说 二、简答 1、20世纪西方文论关于作品与形式的关系的流派及各流派的观点,关键词有哪些?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简评述 3、英国加登关于文学文本层由表及里分为哪四个?各是什么?简述 三、论述 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关系 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文学综合(回忆版) 古代文学史 75分 一名词解释春秋四传边塞诗派建安风骨花间派诸宫调 5*5=25 二简答题 1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色 10分 2 论述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 10分 3 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0分 论述题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20分 文学理论 名解:英共鸣文学游戏发生说美新批评派文学创造的客体 简答:审美意识形态的形象和理性 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对叙事的意义 文学消费双重性 论述:有关意境的 09真题文学综合 文学理论 一、名解(5*5)艾布拉姆斯意境审美意识形态期待视野 二、简答(10*3) 1、马克思对文学理解的基本观点 2、文学活动的基本构成 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三、论述(20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古代汉语 一、名解(5分)并提读曰笺全清

二、填空(5分) 《助字辩略》的作者《广韵》作者以及全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籍纂诂》的作者正义(不记得了)《春秋左传》的注释者(孔颖达)及年代(唐)三、六书(判断结构,若是形声字说明其声旁形旁)(10分) 亦行朱盥哉贼男夹眉(还有1个) 四、诗律拗救判断(10分) 五、指出下列字的活用现象(10分) 六、翻译标点(35分)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婚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及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寘於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於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於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後人,可谓知礼矣 (这篇文章是选自《左传》的) 现代汉语 (名解填空多项选择判断简答) 一、有关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二、对十个单元音的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唇形圆展的考查 三、有关变调及调值的填空 四、名解:变调 五、语言学纲要 判断(5分) 1、考查共同语定义 2、古代就出现了双音节又是现象 3、隶书在秦始皇时就有 4、修辞就是一定要鲜明生动 六、多项选择(每个2分):借代、借喻区别动词特点 七、划分短语、句子层次结构(框式、竖线)多重复句层次 八、简答 1、“被字句”特点并举例(10分) 2、“啊”的变调(5分) 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古代文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5*6) 四家诗永嘉四灵文章四友元剧四大家台阁体乾隆三大家 二作品赏析 杜甫《登高》 三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字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A)A、條脩倏修B、福视神祈C、脾胡肺胃 D、颖颍顿颈2、下列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A信——伸B遁——遯C说——悦D距——拒3、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C)A矜——鳏B歌——謌C辟——避D昏——婚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A姜氏何厌之有?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C)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盍各言尔志?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A象有齿以焚其身。 B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C 空自苦无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D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8、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B)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是非君子之言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D)A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C)A惠等哭,舆归营。B文人相轻,自古而然。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二、填空题(共20分)1、《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部首,全书共分540个部首。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解,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其中“东”和“红”两字在语音上具有叠韵的关系。4、根据“四书”分析,“綱”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鱼网上的总绳。5、根据“四书”分析,“亦”字的构造类型是指事,本义是腋窝。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象形”的解释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7、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本义。8、在《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句中,“之”的词性是代词,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置宾语无贿无令名。9、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10、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11、在“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句中,“其”的词性是代词。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戮:羞耻2、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阳:鲜明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贿:财物5、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6、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毁灭7、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殇”,死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穿过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贳:赦免,宽大(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共10分)(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的方式、手段(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表示处所(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5)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哪一个更”。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