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合集下载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凤县实际,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民生事业创新推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调整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五年来累计完成生产总值188.62亿元,由2005年的13.7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6.54亿元,是“十五”末的4.8倍,年均增长23.1%,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1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00美元;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9.3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2亿元,由2005年的377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54亿元,是“十五”末的6.7倍,年均增长48.52%,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127%;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5户增加到55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1.52亿元,由2005年的19.1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6.1亿元,是“十五”末的6.6倍,年均增长45.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75:20。

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阶段性率先脱贫、跨入全省十强县的两连跳,取得历史性突破。

投资规模逐年增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就。

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5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年均增长72.8%。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等政策机遇,累计争取国家、省市资金14.88亿元,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

百万游客景区、百万吨生态型有色金属基地、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483个基础设施、产业化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提升了县域经济增长空间。

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五年来,成功引进了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水电开发、铅锌、黄金精深加工、房地产开发、农业产业化、旅游三产服务等124个项目,累计合同引资133.3亿元,到位资金4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6.4倍和6.7倍。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卫生工作简要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6年11月,我县被陕西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2007年9月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2009年获得免疫规划省级先进县称号。

2009年,获得全市妇幼卫生先进县称号。

(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投资0.4亿元,完成了12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锅炉供暖和洗浴设施、90%的乡镇卫生院新建了职工宿舍,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妇保站大楼竣工, 9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达标。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力推进。

建立并完善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参合人数逐年增加,稳定在每年2万户7万余人参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十一五”期间,共为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医药费用266.5万元。

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5月县财政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县农合办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办公室,从而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程序简便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截止2010年12月,办理大病二次救助220 人次,兑现救助资金110万元。

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构筑坚强有力的传染病防治屏障,实现了“五苗”接种率达95%、“两脑”接种率达90%的工作目标。

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2008年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41.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

凤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凤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凤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赵滢
【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3)002
【摘要】在对凤县县城绿地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生态和景观规划相关理论,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关规范为依据,在该县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对县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及分类绿地进行规划和控制,提出一带三片,组团隔离;绿心北距,绿廊导风;公园棋布,森林围城的规划布局模式.至2020年规划期末,该县城区绿地率为40.34%,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可为38.42 m2和14.31 m2.
【总页数】5页(P208-212)
【作者】赵滢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2
【相关文献】
1.绿道思想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体现——以余江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J], 袁志勇
2.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探讨——以五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J], 廖伟平;曾如松
3.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新理念的应用——以桂阳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J], 李昱畿
4.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的思考——以定南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J], 袁志勇
5.浅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古田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J], 涂敏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造老百姓最幸福地方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凤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指南。

第一章“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构建富强和谐新凤县战略目标,全面实施“四大战略”,强力推进“三个百万”工程,积极应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阶段性率先脱贫、跨入全省十强县的两连跳,取得历史性突破,先后荣获中国最美小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省级平安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一五”规划纲要调整后确定的13项定量指标年内均可完成。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跃居新高。

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国民经济进入了增长黄金期。

2010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1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122%,是“十五”末的4.4倍,年均增长18.8%,人均生产总值85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2.18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109%,是“十五”末的5.8倍,年均增长44.6%;农民人均纯收入5870元,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105.4%,是“十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整指标的350%,是“十五”末的10.5倍,年均增长68.4%。

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5%。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 文本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来凤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十月
目录
1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
第1条 编制背景 来凤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来凤县城区总体规划(2004—2020)》于 2004 年由来凤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该规划实施近 8 年来,较好地指导了来凤县 城乡发展建设。当前,来凤县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着经济社会和城乡 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 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湘鄂两省共同推进龙凤示 范区建设。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支持恩施州建设全 国先进自治州、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武汉市继续加大对口支援来凤。 恩施州委、州政府将来凤作为恩施州副中心城市进行打造,要求来凤县建设成武 陵山区经济强县。恩来高速已经开工,黔张常铁路即将开工,来凤将融入现代交 通网络。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重点和要求,强调“五位一体”和“四 化”同步发展,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了抢抓发展机遇,特制定《来凤县 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第2条 规划主要任务 总体规划以来凤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协调发展、龙凤示范区一体化、 全域城乡统筹发展、中心城市建设为主要规划任务,具体包括八个方面: 1、着眼于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恩施州总体发展布局的充分对接,从产 业发展、空间布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的区域协调发 展格局; 2、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 化的“四化”同步发展,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方向,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 3、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 局,发挥武陵山区资源优势,推动来凤特色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21-2021)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21-2021)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21-2021)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第一章规划依据、原则、指导思想、期限及范围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3、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7、《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8、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21年)9、安徽省城镇发展纲要(2001―2021年)10、凤阳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11、上一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12、凤阳县已完成的专业规划以及各行业发展的规划意见与设想 13、上一轮凤阳县总体规划二、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及凤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

3、规划连续性原则以1996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凤阳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1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5、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耕地保护,节约土地资源。

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规划指导思想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应能体现区域资源特点和经济优势,城市建设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市场流通。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文本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来凤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十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1第二章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3第二部分区域统筹协调 (6)第三章与恩施州和周边县市的发展协调6第四章龙凤示范区一体化规划7第三部分城镇体系规划 (10)第五章禁限建分区管制10第六章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体系规划11第七章县域综合交通规划14第八章县域产业发展规划15第九章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7第十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22第十一章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25第十二章新农村建设指引27第四部分城市规划区规划 (30)第十三章城市发展方向和规划区界定30第十四章城市空间布局30第十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34第十六章城市产业布局35第十七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7第十八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40第十九章园林绿地系统和景观特色规划41第二十章城市景观特色规划44第二十一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45第二十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49第二十三章“五线”控制规划51第五部分规划实施策略 (53)第二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53第二十五章实施策略55附则 (57)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第1条编制背景来凤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来凤县城区总体规划(2004—2020)》于2004年由来凤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

该规划实施近8年来,较好地指导了来凤县城乡发展建设。

当前,来凤县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着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湘鄂两省共同推进龙凤示范区建设。

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武汉市继续加大对口支援来凤。

恩施州委、州政府将来凤作为恩施州副中心城市进行打造,要求来凤县建设成武陵山区经济强县。

凤县十二五凤州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凤州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凤州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一、十一五规划期间凤州园区发展回顾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是宝鸡市人民政府2007年批准设立的,自成立以来,坚持以“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为引领,围绕建设“工业强县”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突出特色产业,坚持错位发展,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初步形成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大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凤州园区规划环评,合理定位了园区的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了城东广场、中心商务广场、桥头环岛、凤凰路、学府路和团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锦绣路、科技路、创新大道、滨江路也已动工建设,园区路网骨架基本拉开;投资约3000万元建设凤州园区“和谐花园”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小区、投资约4000万元,建设凤州园区商业步行街项目。

三是稳步推进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在喜获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后,委托宝鸡高新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标准完成了园区服务平台建设。

同时扎实开展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四是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全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通过不懈努力,声威百万吨水泥、十万两黄金冶炼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园区。

五是积极向上争资金,加快推进公共设施建设。

先后通过建设、交通、环保等渠道,争取园区路网建设资金、专项项目建设资金如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廉租房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资金,加快了园区建设步伐。

2009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1.15亿元,工业总产值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86亿元。

实现合同引资25.9亿元,到位资金8.5亿元,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4户。

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园区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县域工业园区、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扶持园区和宝鸡市文明单位。

园区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和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产业聚集和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待加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凤县古称凤州,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19″-107°10′26″,北纬33°34′50″-34°18′13″。

东与本省太白县交界、南与勉县、留坝县接壤,西与甘肃省天水市、两当县为邻,北与宝鸡市、陈仓区相连,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

凤县距西安市297公里,宝鸡市102公里,汉中市162公里。

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县内铁路总长90公里,设有七个火车站,316国道、212省道以及眉凤公路等国道、省道与地方道路相会其中,四通八达。

2.气候凤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南侧,属于暖温带半温润山地气候区,鉴于山地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小气候差异大。

全县年总辐射平均为10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为1840小时,光热条件不足。

年平均温度11.4℃,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无霜期227天。

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613.2毫米。

年均湿润指数为0.74,最大积雪厚度9厘米,最大冻土深度39厘米,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0.7米/秒。

3.地形地貌凤县地处秦岭山地,境内峰峦重迭,山势陡峭。

县境内地貌单元由北秦岭中低山、中秦岭中低山和山间断陷盆地三部分组成。

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平均海拔约在900-2700米之间。

最高峰为唐藏乡辛家山之透马驹峰,海拔2738.7米,最低处为温江寺乡两河口,海拔915米。

流域内山间断陷盆地较多,其中较大的有东河桥盆地和凤州盆地。

嘉陵江两侧山麓海拔为1400-1800米,相对高度为500-800米,河谷密布,山坡陡峻,多为30°-40°。

由于过度垦植及滥伐山林,岩石裸露地表,风化强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

4.水系及水资源凤县属长江流70域,有1公里以上河溪714条,总长2394.4公里,密度0.75公里/平方公里。

以父子岭为分水岭,岭东属汉江水系,岭南属嘉陵江水系。

汉江水系流域面积69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3695亿立方米。

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2490.2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25亿立方米。

嘉陵江在县境内干流总长102公里,流域面积253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4‰。

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22条,嘉陵江多年平均流量18.2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0.91立方米/秒,1981年8月21日,双石铺最大洪峰流量3350立方米/秒。

安河系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河口镇夫子岭,在凤州镇凤州村与嘉陵江交汇,干流长45公里,流域面积40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

小峪河系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两当县张家庄乡蟠冢山,干流总长66.1公里,流域面积5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4.02立方米/秒。

旺峪河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66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816亿立方米。

车道河干流总长38公里,境内干流总长35公里,流域面积634.1平方公里。

杨家河发源于紫柏南麓熊家山冷家沟,境内干流长21公里,流域面积78.5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57立方米/秒。

凤县年均径流总量为11.57亿立方米,中水年约9.1646亿立方米,枯水年约7.8472亿立方米,有明显的夏秋洪汛和冬春枯水期。

形成丰水、枯水交替出现,径流集中的特点。

全县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1.92亿立方米,其中嘉陵江、红崖河、安河、小峪河、黄牛河、旺峪河等河谷开阔地段可开采地下水,可开采量0.8556亿立方米/年,占天然补给量的45%。

5.工程地质凤县处于秦岭褶皱系中部。

元古代前,曾为一个多旋回地槽,经吕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等期构造运动,奠定了凤县的地质构造格局。

凤县地质构造复杂,有长城系、前奥陶第、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迭系、侏罗系、第四系等多种地层。

县境侵入岩发育,以酸性岩为主,其次是中酸性岩、超基性岩,侵入活动具明显的多期性。

6.社会经济凤县以发展矿业振兴经济总揽工作全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矿业对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5%以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又积极实施开放促开发战略,大力建设路桥、水电、通讯和县城改造等基础设施。

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682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56271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29407万元,人均GDP9090元。

7.历史沿革凤州历史悠久,据郭家湾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出土文物考证,约六千年前就有人群聚居,并从事生产活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此设故道县,隶属陇西郡;楚汉之际为秦大将章邯封地;汉时仍设故道县,属陇西郡。

三国时为蜀、魏交界区。

南北朝、唐、宋、元更名为梁泉县,治所设凤州。

明洪武7年(公元374年),降州为县,凤县名始于此。

1949年11月27日凤县解放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凤州为县人民政府驻地;1959年1月1日,凤县、留坝两县合并,统称凤县,县治两石铺。

1961年1月凤县归宝鸡市辖。

同年10月,宝鸡专区恢复,凤县改属之。

1971年12月,撤销宝鸡地区,凤县遂归宝鸡市辖。

1979年3月1日,宝鸡地区复设,凤县复归宝鸡地区辖。

1980年8月1日,宝鸡地、市合并为宝鸡市,凤县归宝鸡市辖。

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人民政府,改镇人民委员会为镇人民政府,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85年改黄牛铺、河口两乡和龙口办事处为镇。

全县成为4镇11乡。

1997年撤乡建镇,全县有10镇5乡。

2001年,经整建制合并,全县有10镇2乡。

凤县县城多次变迁。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故道县,县治在今张家窑村和龙家坪村之间。

南北朝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设梁泉县,县治在今凤州村东之梁路坪。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以梁泉县分置黄花县,梁泉县治仍存原址,黄花县治设今草凉驿一带。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黄花县并入梁泉县后,县治移至今凤州村一带。

明洪武七年(公元374年)降州为县。

清、民国沿袭明制,县治均在今凤州村。

建国后,1951年,县城由凤州迁至双石铺。

8.文化背景凤县地处黄河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处,又与陇南毗邻,有风韵独特的民歌特色,东部有西府曲子味,南部有汉中巴山山歌味,西北部有陇南民歌花儿味。

县内有不少本地发掘的古老民间舞种,如流行于张家窑村一带的筏子舞,因表演时演员脚踩一方形筏子,形若绿水浮筏而得名;流行于河口镇一带的板凳龙,表演时演员作武士状,两人执龙首,一人执龙尾,一人执彩球前导,在激烈的锣鼓声中腾翻跳跃。

凤县社火还有马(牛)社火、四老爷骑扛子、跑驴、龙舞、狮舞、高跷、车社火、床社火、背社火等等。

凤县还是一个激发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诗作的历代文化胜地,这些诗歌作品有:王勃(唐)《晚留凤州》;杜甫(唐)《晓过凤岭》;王维(唐)《青溪》、《自大散关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陆游(宋)《倾发从戌南郑屡往来兴凤间暇日追怀旧游有感》;林则徐(清)《中秋夜宿凤县署斋与方六琴明府饮得诗二首用六琴原韵》等等。

凤县地理位置特殊,历史遗迹众多,古栈道遗址中比较著名的有:连云栈道,此道多为沿山碥道,在凤州南越凤岭至三岔村一带遗迹很多,尤其是明、清时雕凿的心红峡摩崖石刻;陈仓道遗址,连云寺村头有清乾隆年间石碑一块,上刻“对面古陈仓道”;平(木)江(口)栈道遗迹起于斜水,入凤境平木镇,经坪坎达留坝江口,沿路栈道遗迹很多。

碑碣有留凤关记碑、废丘关创立义学碑、南天门石碑、果老洞感怀碑等等。

村落遗址有梁鹿坪仰韵文化遗址、桑园仰韶文化遗址、西庄遗址、张家窑遗址、新庄遗址。

古建筑及名人旧居有文庙大成殿、银母寺戏楼、张家窑城皇庙大殿、路易·艾黎故居、黄牛铺五里庙舍利石塔、唐藏乡杨家庄景禅寺舍利石塔、双石铺乡十里店村边山石塔、觉灵宝塔等等。

石窟、造像有果老洞石窟、消灾寺石窟、佛爷湾石窟造像、天台山石像、石雕佛像等。

二、规划背景1.项目背景2005年8月,凤县建设局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商讨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事宜。

2005年9月,双方进入项目合作的实质性阶段,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凤县建设局共同组成的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开始现场工作。

根据项目合同,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5年9月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交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该初步方案提出了凤县县城城市发展和布局的两个方案。

由凤县人民政府在凤县组织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县相关单位,同时邀请宝鸡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局领导和专家对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进行研讨,会上确定了凤县县城城市总体发展的方向和总体布局的结构。

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凤县建设局共同组成的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现场工作中,涉及到县政府办公室、发展计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统计局、民政局、经贸局、公安局、交警大队、林业局、农业局、旅游局、人民银行、文教局、卫生局、交通局、水利局、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电信局、邮政局、广电局、消防队、燃气公司、环保局等,各个部门提供了图纸标示和书面意见。

2.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回顾1)总体规划历史1984年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凤县县城总体规划(1985—2000)》。

1998年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凤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

2)城市性质回顾1985年版县城性质确定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山货土特产集散地的县城。

1998年版凤县县城总体规划——凤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商贸业及资源型加工工业为主的具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的小城镇。

3)人口规模1998年版凤县县城总体规划人口至2020年为2.5万人。

4)用地规模:1998年版凤县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模为2.62平方公里。

3.对98版规划的评价凤县98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于1998年,规划期限至2020年,上版规划对近几年来凤县县城的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凤县县城城市由乡镇向县域中心城市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由于凤县地势复杂,用地紧张,所以用地选择上近期以改造为主,中期发展嘉陵江以北,丰禾山西即铧场地区。

远景可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逐步开发大坪地区。

2)用地布局上形成“一中心、三分区”的四组团式结构。

一中心即为江北区,三分区分别为江南、江东区以及涂家崖工业区。

3)沿嘉陵江北岸延伸的滨江绿色观光走廊,由北岸两条步行绿化带组成,部分地区放大为小游园、街头绿地及广场。

形成凤县一条滨江自然景观带。

其中依托丰禾山形成的公园是城市的绿心。

4.本次规划修编重点原有规划已不适应目前的城市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