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导学案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激发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兴趣和认同。

1.2 教学内容: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讲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愚公移山的故事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探讨愚公移山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教学内容:讲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探讨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践行愚公移山精神的经验和感悟。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2 教学内容:讲解愚公移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愚公移山精神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和启示。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愚公移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解决现实问题中践行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愚公移山的实践与应用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难点(1)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两人的观点和态度。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故事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重点知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山区修路的视频,引出“困难”这个话题,然后提问学生:当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导入寓言《愚公移山》。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3)愚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四)深入探究1、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思考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否愚蠢,为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做。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六)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寓意等。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

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杂然:杂然相许(纷纷)且焉置土石(哪里)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固:汝心之固(顽固)且:年且九十(将近)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且焉置土石(况且)(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能够把握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寓言故事,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从故事中提炼道理,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共同解决问题。

(3)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失败。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故事的内容及其寓意。

2. 愚公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2. 从故事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愚公的精神。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以及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寓意。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愚公移山》。

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3. 进行一次家庭访问,了解家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并结合自身谈启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能否流畅地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有效地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表现出的毅力和坚韧精神,以及他们对团队协作和个人自信心的态度。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内涵;2. 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析愚公移山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是我国古代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愚公决定动手移山,为了给子孙后代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

愚公的邻居纷纷嘲笑他的愚蠢,并告诉他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然而,愚公并没有被打击住,他坚信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于是,他每天辛勤劳作,用他的铁锤砸石头,拼凑石头,一点一滴地移走了山上的岩石和土壤。

岁月流转,愚公年事已高,儿孙们陆续长大。

这时,一位孚北山和南山的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

于是,在神仙的帮助下,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了。

三、愚公移山故事的智慧和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够办成一件事。

愚公一直坚信,虽然任务看似艰巨,但只要行动起来,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同时,愚公移山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被他人的嘲笑和否定所动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

正如愚公一样,虽然别人认为他是愚蠢的,但他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此外,愚公移山故事还教会我们要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虽然愚公坚韧不拔,但正是神仙的援助,使得愚公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向他人寻求帮助,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

四、拓展思考1.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可以启发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想法?2. 你认为愚公移山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可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品质?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分析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魁.父(kuí)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愚公移山故事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

2. 教师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作业: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第二章: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的坚持和努力。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愚公的坚持和努力。

作业:1. 学生通过阅读愚公移山的文本来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章:愚公移山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愚公移山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愚公移山的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愚公移山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作业: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来理解愚公移山的意义。

第四章:愚公移山的启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愚公移山的启示。

2.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对个人成长和实践的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愚公移山的启示。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愚公移山对个人成长和实践的意义。

作业:1. 学生通过思考和写作来总结愚公移山的启示对自己的意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故事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来思考愚公移山故事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人物不同的语言都充分反映了各自的形象特点。
4.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5.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6.操蛇之神和天帝对待愚公移山是什么态度?有何作用?
三、分析人物形象
1、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2、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 二 课 时
一、把握文章主旨
1、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惩山北之塞(古义: 今义: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今义: )
寒暑易节(古义: 今义: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今义: )
何苦而不平(古义: 今义: )
四、一词多义
之隐土之北()
跳往助之()
甚矣,汝之不惠()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有子存焉()
且焉置土石()
其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三、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表现事物的特点。
示范:连日来的阴雨,今天终于停了。太阳出来了,绽放出美丽灿烂的笑脸,天气格外明媚。微风中似乎掺杂着泥土的清香、鲜花嫩草的芳馨,沁人心脾,而我也一扫前几日考场失利的沮丧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往后的学习。
方法指导一:(宋体小五加粗)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二、探究人物观点
1.对于愚公移山的想法和行为,众人和邻居有什么态度?“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2.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自主学习
一、读准字音
万仞( )冀州( )惩( )塞( )
迂( )荷( )箕畚( )孀妻( )
智叟( ) 始龀( ) 穷匮( )亡以应( )厝( )陇( )朔( )
二、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三、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今义:)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二:(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三:(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四:(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五:(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六:(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方法指导六:(宋体小五加粗)
内容(宋体小五)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列子》一书的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2、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归纳法: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22、《愚公移山》(2课时)
学 习 过 程
学习方法指导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2、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二、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显示愚公的气魄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2.烘托渲染,情节巧妙。
全文篇幅较短,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这些都是进行烘托渲染,而且这些仅仅是事物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过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
以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五、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前置,应为)
“”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
杂然相许。(承前省略主语“”)
第 一 课 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