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合集下载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摘要:溱潼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是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岛镇。

本文以溱潼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整体形态、民居的平面形态和街巷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和空间组织模式。

关键词:里下河地区;溱潼镇;传统聚落;空间形态;1溱潼镇传统聚落概况溱潼镇位于姜堰、兴化、东台三县市的交界处,深处里下河平原腹地,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1],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岛镇。

溱潼,古称“秦泓”,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元朝时期开始设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溱潼镇四面环水,湖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里下河地区盐运和漕运的必经地,商业繁华、经济活跃。

岛镇面积0.54 km2,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

溱潼镇在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是泰州地区明清民居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古镇。

2溱潼镇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溱潼建于河心孤岛,四周河网密布,是东南西北水源的交汇之处。

岛镇呈南北向,南北长度不足1公里,东西方向最窄处不过百米,整体“北大南小”。

民国之前,孤岛的面积仅为现今的一半,大小不一的地块散落湖心,历经数百年的围湖取地,才逐渐形成今天完整的孤岛格局。

民国时期,溱潼有三条河流穿岛而过,分别为北夹河、中夹河和南夹河。

三条河流将溱潼划分成“井”型格局,古镇的商铺沿原夹河两岸东西向一字展开,居民住宅则沿着夹河两岸南北向分散,建筑的整体布局有着明显的向心性和轴线意识。

(图1)。

图1 溱潼岛镇(图片来源:作者根据Google Earth绘制)3传统民居的平面形态3.1平面构成要素溱潼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围绕天井进行组织,受制于场地限制,大多布局紧凑。

普通的民居一般由正屋、厨房、门楼和天井组成,正屋为溱潼地区典型的三间五架结构;大户住宅的平面构成明显复杂,房屋多,占地广,一般由多进天井院落组成。

3.2平面构成模式溱潼镇普通民居的平面构成单元大致有四种基础模式:第一种,平面呈“一”字型,仅有一座正屋围绕院墙形成天井;第二种,平面呈“L”型,由南向的正屋和东侧的厨房组成;第三种是“内凹”型,这种民居往往将随墙而设的门楼做成门屋的形制,和另一侧的厨房形成轴对称;第四种,平面为“回”字型,在凹字型的基础上,增加与正屋相对的厅屋,形成十字对称的格局。

西溪湿地建设的调查报告

西溪湿地建设的调查报告

建设背景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 临严峻挑战,西溪湿地作为重要的生 态资源,其保护和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
生态旅游兴起
政府支持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西溪湿地的保护和 建设,将其作为重要的生态工程和旅 游项目进行推进。
随着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热爱和需求增 加,西溪湿地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备受关注。
建设过程
规划设计
邀请专业机构进行规划设计,确保湿地建设 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施工建设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建设,注重生态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金筹措
通过政府拨款、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多种 渠道筹措资金。
监督评估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建设过程和成果进行 全程监控和评估。
建设成果
生态保护
通过湿地建设,有效保 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
生物多样性。
生态旅游发展
湿地建设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 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社会效益
湿地建设改善了当地居 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 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经济效益
湿地建设带动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为社会创造
了经济效益。
03
西溪湿地建设的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生态恢复
西溪湿地的建设有助于恢 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 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 调节气候。
创造就业机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当 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水平。
对社会的影响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西溪湿地的建设提高了公众对湿 地保护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促进社区参与
湿地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广泛 参与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 社区发展。

形形色色的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

形形色色的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

形形色色的聚落景观与地理环境作者:谢守有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10期聚落景观是人类社会最典型的文化景观类型,任何一种聚落形态的出现都与当地环境(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聚落景观也类型多样、独具特色。

1.北方四合院——中原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图1)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北京、河北,尤其以北京地区最为典型。

院中的北房是正房,面北朝南,具有良好的采光条件,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正房两侧通常有耳房;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

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也有些开在东南方向。

四合院的构成有其独特之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北方的四合院主要出现在平原地区,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呼应,同时也与古代的皇家建筑相协调,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儒家传统思想。

同时与气候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每年冬春季节多风沙,四合院保温、防寒、避风沙的功能更是十分明显。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黄土高原窑洞——陕北人的钟爱(图2)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文化。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村为例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村为例

景观基因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以西溪南
村为例
蒋小凡;梁金鹏;宁丙乾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1
【摘要】由微观的景观基因相互作用构筑宏观的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体系,为提升传统村落景观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将西溪南村的景点划分为“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3种类型,采用GIS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景点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

西溪南村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分别为4.25、4.17和2.27,且村落内20个景点的景观吸引力存在差异性。

应保护、延续西溪南村的自然环境,加快园林和建筑的遗址修复,并结合村落空间布局,规划多条游览路线。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蒋小凡;梁金鹏;宁丙乾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景观基因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以湖南省永兴县板梁古村为例
2.传统村落景观的再生策略初探——以安徽省徽州区西溪南村为例
3.文化景观
视角下乡土景观助推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4.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空间数据库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5.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评价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文化传承的徽州传统聚落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黄山市西溪南历

基于文化传承的徽州传统聚落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黄山市西溪南历

然资源的利用率 、充分保护和节约 资源 、合理理水 、 巧借 自然温 差御寒防寒 ,以及合 理利用本土建筑材
料。
本 已经改变,如南 昌、南京等 。 五 、 西溪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 划
1 .西溪南镇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西 溪 南 地 处 黄 山 市 腹 地 ,位 于 黄 山 市 徽 州 区 西
任上对民众做的善事 。 四 、 国 内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名 镇 保 护 规 划设 计 经 验
境的 改善都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并对我 国今后的历史文
化 名 城 名 镇 名 村 、 传 统 聚落 民 居 、 历 史 街 巷 的 保 护 工 作 和 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及优质 的水资源,从而保 证了传统聚落这个 有机 生
【 摘
要】随着城 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的快速发展,国 民对 历
化 了传 统聚落空间营建 中的综 合功利观。首 先,就
是 居 民对 长 期居 住 的 民居 的 多 功 能 的 需 求 使 空 间布 局 应 达 到 有 效 的 功 能 分 区 。其 次 , 聚 落 的 空 间营 建 中 凸 现 出人 们对 功 名 利 禄 的追 求 。在 耕 读 文 化 影 响


历 史 文 化 建 筑 的保 护 价值
历史 文化 建筑是历史街 区重要构成部分 ,他们 是精神文化 的载体 ,蕴含 了丰 厚的文化 内涵 。历史
建 筑 见 证 了城 市 百 十 年 甚 至 上 千 年 的 历 史 沧 桑 和 变
用 自然 生态 资源,注意节 约资源 ,巧妙综合地利用 有限 的资源 ,形成天人合 一的生态平衡观 。因此 ,
传承和表达 历史因素 。这就要 求我们在欣赏历史建
筑 时 不 应 只 关注 其 外 在 的美 学 特 征 , 更 应 透 过 历 史 建 筑 的 外 在 表 征 去发 现 其 内在 的 文化 魅 力 。 二 、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的保 护 诉 求 历 史 文化 街 区 的 保 护 和 改 造 不 同 于 单 纯 的 文 物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形态特征研究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形态特征研究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形态特征研究
陈冬晓;张斌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本文以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土家族传统聚落布局分为散点式、线型以及组团式三种形式,探讨了土家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总页数】2页(P372-373)
【作者】陈冬晓;张斌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 [J], 李军环
2.论民俗文化与传统聚落形态发展关系研究——以闽台文化区域传统聚落为例 [J], 王雅萍;文闻
3.传统聚落文化记忆对公共空间形态的构建特征研究——以贵州安顺雷屯为例 [J], 周红; 王梦妮
4.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 [J], 曾慧子; 张超; 赵鸣
5.川东北传统农耕聚落形态简析
——以四川省南部县太华乡雍氏传统农耕聚落为例 [J], 李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滨水古村落——西溪南村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

滨水古村落——西溪南村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

位 。在水文化 的熏 陶下滨水古村落承 游客聚集最多的场所 ,也是活动发生 保护与发展起 步较晚 , 且距 离西递 、 宏村
载和孕育 了民间艺术 、 建筑 、 民俗等民 最频繁的地带 ,可以将驳岸处理为台 也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 再相 比这几年宣 族文化 ,积淀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文 地式或阶梯式 , 以提高其功能复合性 。 传力度较大 的呈坎和唐模村 , 西溪南村 的 化氤氲 , 承载着 中华传统文化 的精华 。 同时 由于滨水古村落具有得天独厚的
恶性循环 , 导致村落旅游 的衰退 。
与 环 境 效 益
治理方法 , 滨水古村落的水体治理变成 理 , 在提供丰富多样 的步行体验 同时 , 特殊 的滨水 位置 以及周 边环境 ,充分挖 要保 证安全性 、 连续性和舒适性 。 由于 掘西溪南村 旅游资源 ,规划设计综 合性
2 . 过分 追 求经济 效益 , 忽 略 文 化 滨水 古村 落独特的水资源优势 ,在河 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古村落旅游地 。

些地方为了追求利益 ,出现了古宅 兼容共享 ,民俗体验可以兼容居住功 倒 塌 、破损 的古 民居进 行原址 复原或异 地搬迁保护 , 保护 完成后开 发新业态 , 提 ( 4 ) 威胁 。西溪南村历史资源 的保护 从游 客和村 民需求 的角度 出发 , 高本地经济收入。
过度商业化 、 大肆建造仿古建筑 、 推倒 能 , 商业开发可 以兼具娱乐功能 。
没有采取限制游客流量的措施 , 造成古 村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污染 。
1 . 滨 水 空 间 复合
水条件及各 功能分 区相 对环境 的不同要
( 1 ) 优势 。 西溪南村位于徽州区西 求 , 体现 因地制宜 , 合理开发 。

西溪南

西溪南

西溪南西溪南-老屋祠西溪南村具有1200年文明史。

该村位于黄山南麓,新安江上游,丰乐河之畔。

原为歙西一大重镇,1988年起隶属黄山市徽州区,为西溪南镇政府所在地。

因傍丰乐河南岸,故又称丰溪、丰南、溪南。

西溪南虽地处皖南山区,因系盆地地貌,方圆数十里一马平川,堪称歙州之上第一平原。

由北始,黄山、金竺、天马、黄罗、石耳、飞布、灵金诸山四周密布,远峙数十里外,稍一举目,群峰毕现。

由于近倚黄山,千峰万壑,溪泉众多,水源十分充沛,有水则养万物,有土则生万物,故此地多良田美池,茂林修竹。

早在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吴氏光公选此定居,堪称哲人远见。

从兹子孙日蕃,田地日广,房屋渐稠,遂成村落。

西溪南-绿绕亭该村由后唐开始,经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六百年的孕育发展,终趋鼎盛。

西溪南的村落结构,总体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格局,呈不规则长方形。

以街为经,以巷为纬,既东西贯通,又南北畅达。

村以三条大动脉为主线,即水系的条、陇、雷三条大动脉。

街依水行,屋缘街建,鳞次栉比,两岸夹峙,宽2华里,长5华里,昔有“千灶万丁”之称。

该村旧曾有十大名楼,二十处名馆阁,二十四名堂、院,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

村中私人园林众多,果园遗址可寻。

古有八景:“古祠乔木”、“梅溪书屋”、“南山翠屏”、“轴畴绿绕”、“清溪涵月”、“西陇藏云”、“竹林凤鸣”、“山源春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江南才子祝枝山至西溪南舅公家,据八景之名和意境各赋诗一首,并由著名文士后允甲题跋.留赠舅公。

吴族将此八景诗刻成碑帖,立于家园,现仅存一碑,臧歙县“新安碑园”。

清代画家石涛曾以祝枝山八景诗意作八景图,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代学者胡长庚游此,亦有丰溪八景诗。

西溪南-街巷西溪南历史上经济发达,文风昌盛,名人辈出。

历代名人有宋学者吴自牧、元诗人吴鼎新、明学者吴海、诗人吴可封、著名徽商吴养春、清学者吴元满、诗人吴绮、书法家吴又和、篆刻家吴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结构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载体。

它既满足了人类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活动要求,又与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徽州聚落的空间形态一般是按照合院空间—建筑组团—街坊—聚落整体的空间序列形成。

聚落空间大致由线性空间、节点空间以及景观空间三大类型组成。

其中线性空间主要是指聚落内部的街巷以及线性水网空间,主要水道是聚落的主轴,确定了聚落的形态走势。

街巷是随着徽州聚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将聚落划分为几大块,是聚落的主体骨架。

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广场以及交叉空间。

景观空间是另外一种类型,包括自然景观以及蕴含的人文特色。

而建筑层次的高低以及布局的错落使得整体聚落空间相互交叉、富于变化、彼此渗透。

西溪南村,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聚落,在《丰南志》的记载中:“丰南,隶歙之西乡,一称丰溪,俗称溪南,又称西溪南。

崇山环绕,沣水萦回因处丰乐河之南,而得名曰丰南焉。

”在公元860年,吴氏家族在这个地方定居,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室兴旺;由于子孙日蕃,房屋逐渐开始凋落,久而久之变成了如今的西溪南村。

在经过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600年的建设发展,到达明清终于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徽商处于极其繁荣的时期。

西溪南村的吴氏家族成为徽商的典型代表。

他们以经营木材、茶叶、盐,聚集了很多钱财。

吴氏家族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富足之后要回去寻觅根系,建设自己的家乡。

于是,这些富商回到西溪南,修建祠堂和社屋,设立了学堂,至此西溪南这个地方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西溪南村是徽州园林的典型代表,这里有过十二名楼、二十名馆阁、二十四名堂、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十大名园等名胜。

据说当时1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丰南八景诗》。

直到清朝鼎盛之后的将近百年,公元1856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经过西溪南村,与当时的清朝部队、乡团进行战斗,当时的当地居民为了避免战乱,
1引自于杂志,《西溪南古风悠悠绽芳华》,吴江海,《安徽日报》,2016-07-01
都逃离此地。

绝大部分的人文景观包括建筑房屋,遭到破坏,人口、财富、急剧减少,西溪南这个盛极一时的聚落就此没落。

西溪南聚落,地里条件突出。

从北开始,黄山、金竺、天马、黄罗、石耳飞布等山峰环绕在西溪南的周围,从远处几十公里外,就可以看见所有的山峰包围。

由于西溪南靠近黄山,有丰乐河作为依托,水利条件极佳。

一个传统聚落兴盛的必要物质自然条件包括了,丰沃的土地和便利的水系,西溪南在选址上,充分体现了地利的优势。

西溪南地处皖南山区,除了拥有良好的山川水秀,也是极其罕见的平原地区,整个聚落东西贯通,宛如棋盘,其中村内有三条主要水系分别名称是条堨、陇堨、雷堨,贯穿聚落内部,这是比较科学的水系。

三条水系将河水引入其中,村民平常用这里的水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在河道干旱的时候,也可以灌溉土地。

条堨、陇堨、雷堨都有埠头,用青石板铺盖,便于引导当地居民日常生活。

而且还有三条重要历史街区,前街、中街、后街(溪边街),整个聚落结构由街巷作为骨架,水系穿流其中,那些毗邻的建筑、饱受风霜侵蚀的墙体,印证了历史的足迹。

西溪南村拥有大量传统民居,包括了明清朝遗留下来的姚氏古宅、刘氏古宅,以及民国初期的一些建筑风貌,这些遗迹可以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名片,需要大力保护的有效开发。

西溪南村整体空间形态概况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丰富的植被空间
西溪南聚落中,有千年银杏树,五百年的桂花树,二百年的罗汉松等古树名木,生长旺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村前屋后,有很多植被、梅、桃等果树。

沿丰乐河两岸和溪中岛上有很多枫杨,景色秀美。

丰乐溪上游二坝水面1500余亩。

两岸植被完好,植被茂盛,物种繁多,有很多翠竹、茶园、松树、杉木、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

(2)优良的水文空间
西溪南聚落水文环境独特。

丰乐河绕过西溪南村,水流平缓清澈,没有污染,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二类标准。

从宋朝开始,西溪南兴建了多条农田水利设施,被专家誉为“江南都江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包括条堨、陇堨,雷堨三条人工河渠。

丰乐河上游的琵村是条堨,陇堨两条水系的进水口。

在明朝公元1506元,西溪南的吴氏光公家族修建水榭,其间有干渠一条,大约长1000米,支渠
2条,大约长4000米,斗渠约45条,总共长度大约五十公里,用来浇灌土地。

对于雷堨来说,其进水口在丰乐河西溪南村的上半部分。

南宋年间,大约在公元1278年,由程氏的几个人修建,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64年完成修建。

雷堨的水系分布情况是,干渠一条,支渠由四圳组成,总长约五千米上下。

整个长度蔓延到岩寺下面的河村,浇灌的土地大约一千七百亩左右,正是因为如此得天独厚的水文条件,西溪南聚落才能得以兴旺,雷堨是临水工程,长久浸在水中,是西溪南聚落的水口。

(3)棋盘式的聚落空间形态
如图2-3所示,西溪南聚落的整体村落结构,是由东往西发展,因为依靠在丰乐河的南面,所以坐北朝南,整体布局结构是棋盘式布局,形状是斜向的长方向,是典型的沿水性聚落形态。

因为三条水系,条堨,龙堨,雷堨又有三条古街穿行其中,所以整体风貌,具有传统聚落的内敛性和聚拢性。

西溪南的基本空间形态是:“画里乡村,徽州人家”。

整体空间布局可以由大到小分为:整体区域环境——古村结构——特色街巷——民居——园林五个空间层次。

西溪南村整体构架可以总结成为两个横向三个纵向四个核心地区,如此明确的聚落骨架将西溪南村的典型空间形态、聚落特质和节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徽州文脉特色的传统人居环境状态。

具体来说,“两个横向”指以中街—上街和溪边街这两条街道为主轴的横向脉络。

“三个纵向”指的是从西溪南自然风光园——原村委会——义义画馆,同知巷——进士巷——中街——钓雪园,绿绕亭巷——中街——更夫街——溪边街,这样的三条纵向脉络主轴,对于“四个核心地区”具体来说是指老屋阁、钓雪园、绿绕亭、果园四大特色古建园林节点。

这样可以看出来,作为一种地域特征的代表,西溪南村拥有独特性和标志性的地方特色。

正是因为西溪南聚落保存完好的国宝级古建、园林、石桥等,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迹和无法复制的文化名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