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成分的测定大实验

果汁成分的测定大实验
果汁成分的测定大实验

果汁成分的测定

目次

1、引言 (1)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11)

2.1、分析方法 (11)

2.1.1、水分测定 (11)

2.1.2 、总酸度含量测定 (11)

2.1.3、总糖含量测定 (11)

2.1.4、感官评定 (11)

3、结果与讨论 (11)

4 、实验体会 (11)

参考文献 (11)

1.引言

1.1果汁简介

果汁是以水果为原料经过物理方法如压榨、离心、萃取等得到的汁液产品,一般是指纯果汁或100%果汁。果汁按形态分为澄清果汁和混浊果汁。澄清果汁澄清透明,如苹果汁,而混浊果汁均匀混浊,如橙汁;按果汁含量分为纯果汁和果汁饮料。

果汁(浆)及果汁饮料(品)类可以细分为果汁、果浆、浓缩果浆、果肉饮料、果汁饮料、果粒果汁饮料、水果饮料浓浆、水果饮料等9种类型。它的定义为用新鲜或冷藏水果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制品。其大都采用打浆工艺将水果或水果的可食部分加工制成未发酵但能发酵的浆液或在浓缩果浆中加入果浆在浓缩时失去的天然水分等量的水,制成的具有原水果果肉的色泽、风味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制品。

果汁中保留有水果中相当一部分营养成分,例如维生素、矿物质、糖分和膳食纤维中的果胶等,口感也优于普通白开水。比起水和碳酸饮料来说,果汁的确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大部分果汁之所以“好喝”,是因为加入了糖、甜味剂、酸味料、香料等成分调味后的结果。

1.2中国果汁市场发展

中国水果资源丰富,其中,苹果产量是世界第一,柑桔产量世界第三,梨、桃等产量居世界前列。近年来,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呈高速发展态势,果汁市场的迅速崛起与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密不可分,果汁饮料,尤其是纯果汁里富含身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因此,健康美味成为果汁吸引消费者的主因。

2006年1-12月,中国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808,43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75%;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946,47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11%;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45,84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68%。

2007年1-11月,中国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643,2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45%;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091,37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2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756,20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40%。

2008年1-11月,中国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643,215,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4.45%;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091,376,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2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756,20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40%。

中国果汁饮料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上存在三股竞争力量:一支是台湾背景的企业统一和康师傅,以包装的创新和口味取胜;一支是包括汇源、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还有一支是大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目前市场上集中了娃哈哈、汇源、农夫果园、统一鲜橙多、美汁源果粒橙、酷儿、露露等众多一线饮料品牌。由于大品牌的激烈竞争,使得外来品牌很难

进入果汁饮料市场,同时果汁饮料的价格日益透明化,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在不断变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取得领先地位,适合市场需要的差异化经营则是关键。

中国虽人口众多,果汁饮料的消费量却较低,人均年消费量还不到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40。世界人均果汁饮料消费量已达7公斤,如果按世界平均消费量计算,中国果汁饮料的市场容量应为910万吨,这表明,果汁饮料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方面,到2020年,全球果汁及碳酸饮料将增至730亿升。据此推断,未来中国果汁行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与此同时也具备了非常好的投资优势。

汇源果汁依托大品牌优势,明确细分市场。随着国内果汁市场的日渐成熟,2007年底,汇源果汁全面梳理旗下各线产品,依托“汇源”的整体品牌,根据市场细分、产品特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将旗下产品细分为六大系列:面向年轻时尚的消费人群,推出富含Vc的奇异王果;推出国内首款儿童果汁??乐乐园产品系列,打造中国儿童果汁第一品牌;面对高端市场,有100%纯果汁,C她V他系列产品;“全有”系列主要针对果蔬汁爱好者;“果汁醋”主要针对“三高”人群,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功能,有效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均衡营养,满足消费者对于时尚健康的生活追求。

1.3果汁成分测定的目的和意义

果汁作为现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料品,同时又在食品卫生和安全层出不穷的问题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排除老百姓的生活顾虑,让他们吃喝放心,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身体。

本次实验是在教学条件的允许下,我们进行的一次自我探索。果汁成分众多,我们选取了其中几个在实验条件能测定的成分进行测定,然后数据处理,最后评估。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让我们对食品成分测定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我们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更是为了我们即将进行的毕业实验做准备。总的来说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扩跨意识面。

1.4实验方案简介

本次实验我们在现有实验条件下选取了:水分、酸度、总糖、三个指标作为果汁成分测定的标准,涉及到的方法以及操作有:干燥箱干燥恒重、酸碱滴定、水浴加热……等一系列的操作。

本次实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作为指导,在实验方法上采用最为合理和标准的做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有利于我们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了正确引导人群消费。

2 样品和分析方法

2.1样品

实验采用的样品是由生产的果粒橙,该产品一般是以塑料瓶装600ml在市面上进行销售,在其总品牌可口可乐的影响和大力推广下,成为了市面上的主流果汁饮料品之一。

果粒橙是液体瓶装饮料,因为含有丰富的果肉,液体呈一定的粘稠状。采取样品的方法多为直接取样,取样之前需注意要使其充分混匀,然后按照不同的实验要求进行所需的样品处理。

2.2分析方法

2.2.1 水分测定

实验原理:食品中的水分一般是指在100℃左右直接干燥的情况下,所失去物质的总量。

直接干燥法适用于在95~105℃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甚微的食品。试剂以及配制方法:无

实验仪器:瓷蒸发器(100ml)、水浴锅、蒸发皿、干燥器(干燥箱)

操作方法:1、将100ml的瓷蒸发器放入干燥箱内干燥至恒重(反复称量至两次质量之差不超过0.002g)

2、吸取果汁样品50.0ml注入瓷蒸发器内,称重m。再置于沸水浴中蒸发至干。

3将瓷蒸发器放入100~105℃的烘箱烘干2h,取出至于干燥器30min。

4、称量上述处理样品,之后再放入烘箱内烘干1h,取出,放入干燥器30min。称重。

5、反复上述操作直到恒重。m

2

)/m*100%

水分含量计算公式:X=(m-m

2

式中:X——水分含量百分数

m——样品瓷蒸发器总重量了

M2——蒸发后样品和瓷蒸发器总重量

2.2.2果汁中总酸度的测定

实验原理:食品中的总酸度是指所有酸性物质总量,用标准碱滴定时,被中和成盐类.

RCOOH+NaOH——RCOONa+H2O

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呈淡红色半分钟不褪为终点.根据所耗标准碱液的浓度和体积,可计算出样品中酸的含量.

仪器及试剂

仪器:碱式滴定管、250mL锥形瓶、 25mL移液管试剂

⑴ 1% 酚酞乙醇溶液

称取1g酚酞,用9 5%乙醇溶解并定容到100mL.

⑵ 0.1mol/L NaOH标准溶液

称取4g NaOH,加水约100mL,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到刻度,贮存于橡胶塞试剂瓶中.

标定方法:将邻苯二甲酸氢钾于1 2 0℃烘1小时至恒重,准确称取0.6g于250mL 锥形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溶解后滴定3滴酚酞指示剂,用以上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按下式计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

C=m/(V-V1)*0.2042

式中: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m——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g;

V——滴定时耗用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

V1——滴定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

0.2042——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毫摩尔当量,mmol/L.

操作方法:准确吸取50mL饮料于250mL,加酚酞3~5滴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半分钟不褪为终点再重复测定2次.

结果计算:

X=1000*(0.0601*c*V/50)

式中:

C一一NaOH标准溶液的mol/L浓度

V ——滴定时耗用NaOH标准溶液的量,mL;

K ——换算为柠檬酸的换算系数:K=0.0601

50——取样体积,ml

结果允许误差

同样样品两次测定之差,不得超过0.006g/l。

2.2.3总糖的测定

实验原理

采用葡萄糖标准溶液来标定配置好的酒石酸铜溶液。以次甲基蓝为指示剂,先预测样品溶液所消耗的酒石酸铜的体积,然后进行准确滴定,得到果汁样品中总糖的含量为7.76%。

实验试剂

1、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克硫酸铜(CuSO4.5H20)及0.05克次甲基蓝,

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毫升。

2、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克酒石酸钾钠及75克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克亚铁氰化钾,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毫升,贮于橡胶塞玻璃瓶内。

3、葡萄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1.000克经过98-100℃干燥至恒重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5毫升盐酸,并以水稀释至1000毫升,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lmg葡萄糖。

4、6M盐酸:量取50毫升盐酗口水稀释至100毫升。

5、甲基红指示液:0.1%乙醇溶液。

6、20%氢氧化钠溶液。

操作方法

1、样品处理:吸取样品10毫升,加水40毫升,在水浴上加热煮沸10分钟后,移入250毫升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备用。取以上样液50毫升于l00毫升容量瓶中,加人5毫升6M盐酸,在68-70℃水浴中加热15分钟,冷却后,加2滴甲基红指示液,用2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红色褪去,加水至刻度混匀。

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吸取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0毫升,置于150毫升锥形瓶中,加水20毫升,加入沸石1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毫升葡萄糖标准溶液,控制在2分钟内加热至沸,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兰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总体积,同时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9毫升(甲乙液各5毫升)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mg).

3、样品溶液预测:吸取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0毫升,置于160毫升锥形瓶中,加水20毫升,沸石1粒,控制在2分钟内加热至沸,趁沸以先快后慢的速度,从滴定管中滴加样品溶液,并保持溶液沸腾状态,等溶液颜色变浅时,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兰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体积。

4、样品溶液测定:吸取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0毫升于150毫升锥形瓶中,加水20毫升,沸石1粒,从滴定管滴加比预测体积少1毫升的样品溶液,使在2分钟内加热至沸,趁沸继续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兰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体积,同法平行测定三份,得出平均值消耗体积。

实验数据处理

2.消耗葡萄糖标准溶液的平均体积为V=12.03 mL,即m=12.03mg ,又测定

待测样品溶液的平均体积为V

2

=5.89mL ,代入公式计算得:

X=(m×0.95×100)/(V

1×V

2

)/250=(12.03×0.95×100)/(10×5.89)

/250=7.76%( % )

3.2.2滴定数据

3.3总糖数据

2.消耗葡萄糖标准溶液的平均体积为V=12.03 mL,即m=12.03mg ,又测定待测样品溶液的平均体积为V

2

=5.89mL ,代入公式计算得:

X=(m×0.95×100)/(V

1×V

2

)/250=(12.03×0.95×100)/(10×5.89)

/250=7.76%( % )

4实验结果讨论

4.1 水分含量

从本次实验的条件和方法上来说本次实验测定的水分含量是很接近于果汁水分正常含量。试验中采取的干燥恒重和蒸发结合的方法既提高了实验的速度又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

由实验的结果数据表明可看出,作为主流饮料一员的果粒橙果汁饮料的成分含量中,水还是占了绝大部分,这既与产品本身要求有关也与原料和生产方法有关。

4.2 总酸度的测定

总酸度的测定是按照滴定法操作原则,依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操作人员正确、精确的操作下测定的,在操作中涉及到了NAOH溶液标准配置和标定,以及对标定溶液的配置要求,在对样液进行滴定的时候更是要求实验员正确操作,并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4.3 总糖的测定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滴定时不能随意摇动锥形瓶,且要在煮沸情况下进行测定,目的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将还原性糖氧化,以至影响实验结果。

5.参考文献

1.食品检验工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4月

2.食品分析实验王启军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年2月

《鉴定骨的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鉴定骨的成分》实验教学设计 一、本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教学特色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骨的发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及健康尤为重要。而现在的孩子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蔬菜,又不注意坐、立、行的姿势。对于家长、老师的单纯说教置之不理。这样势必会造成骨骼营养不良和畸形发育。如很多学已经出现驼背、X型腿和O型腿。这势必会影响其内脏器官等的发育(如:驼背会影响心肺的发育),将会造成严 重的后果。 老教材中对骨的成分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演示实验——煅烧骨和脱钙骨。新教材中没有提到这一知识点,旨在信息库中提到了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学生看了不明就里,提出了质疑。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鉴于此和前面的想法我改进了本实验,并设计成学生实验。就是想多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养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科学方法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骨成分有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且这两种成分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幼年时期如果饮食习惯不良,造成的钙摄入不足的话,

骨的硬度就会过小容易弯曲变形。长时间长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骨骼又会随着年龄增加硬度增大,这种变形就再也无法恢复正常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等方面的理解。比老师的单一说教效果要好,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教学分析:包括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本实验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贴近生活,对学生在理解骨的特性——既坚固又柔韧的理解尤其对于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实验方法简便易行,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实验取材容易,可操作性强。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鉴定骨的成分。要求学生在煅烧骨之前先用天平称重,煅烧后再称重,把鱼的肋骨脱钙前也称重,从盐酸中取出后再称重,然 后分析数据。 2、难点:理解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在以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再用镊子敲打或挤压煅烧骨,用手捏一捏、拉一拉脱钙骨,分 别体会各成分的特性。 四、实验目标: 1、了解骨的成分。 2、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的关系。 五、实验准备: 1、材料:成年羊和羔羊的肋骨。

初中八年级生物: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xplore the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bon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材料器具】 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 从解剖盘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 (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 (2)取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 (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4.执行计划 (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 5.交流与评价

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实验教案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 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骨的成分和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骨的成分。 难点: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三、【实验器具】 新鲜草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15%的稀盐酸、烧杯(200ml x2)、解剖盘、解剖针、镊子、酒精灯、打火机、一次性杯子(盛有清水)。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准备好鱼骨5根以上(周一下午)和其他仪器材料(实验室借)。提前将鱼骨泡入稀盐酸中。 2、导入: 同学们来上课都背着书包,大家的书包是不是有点重呀?我们能背起书包,是靠我们身体里面的骨骼来承受书包的重量。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股骨是哪里呀?就是大腿的这个骨头【拍大腿】,肱骨呢?就是手臂这里啦【捏手臂】。大家想一想,骨能承受这么高的压力,是不是与骨的组成成分有密切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骨的成分和特

性。【板书:骨的成分与特性】 3、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请一位同学上台,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有什么感觉?(硬度、弹性){谢谢,请回} 下面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板书:一、骨的特性:硬度、弹性】*做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质。记不记得之前学过钙质是一种——(无机物)。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骨胶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是不是有机物?(是)根据这个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骨的组成成分有?(无机盐和有机物)【板书:二、骨的成分:假设:无机盐、有机物】 *设计实验:那么我们怎么检测骨中是否真的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呢? ①我们说,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是什么成分呢?{忘记了?有机物燃烧掉,剩下的灰烬是什么?}(无机物)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无机物?(可以)【板书:燃烧法】 ②那么有机物怎么测定?我们刚刚说骨里面含有钙质,现在老师告诉大家,骨中的钙质等无机物可以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而溶解。请同学们思考: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骨中的钙质溶解)钙溶解掉,有机物不溶解,那留下来的会是什么?(有机物)由此我们就可以测定骨中含有——(有机物)【板书:稀盐酸浸泡】 ③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我们用一个对比实验来探究其成分,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

课题:“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实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牢记食物中含有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初步了解其化学特性,并掌握其鉴定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同一食物中也并不是只有一种营养物质。 2.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的实验态度及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并努力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认识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鉴定方法。 2.难点:认识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含量不一样。 三、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饭粒(或馒头、面包的碎屑)、鸡蛋清、花生种子、食用油、碘酒、烧杯、白纸、载玻片、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1:课前准备,收集材料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当地的饮食特点,选择感兴趣的食物作为实验材料,如马铃薯、鸡肉、奶油、核桃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感受其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节2: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PPT,展示我们平常吃过的食物,我们知道,一天中我们要吃许多的食物,都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 问题: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播放大量的美食图片,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还可以引发学生对食物营养的思考,有利于指导学生用心从日常生活出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激趣、激疑、探究之效果。 环节3:探究实验的开展 这部分教学,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六个环节。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提出问题:借助引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馒头、面包、蔬菜、瘦肉、水果、鸡蛋、甘薯、牛奶、花生等食品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各种食物中得营养成分是否相同?不同食物中得营养物质含量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作出假设:以小组为单位,参考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提出合理的假设。 人要生长,就要不断的从外界摄取食物,我们的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脂肪、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假设能力,让其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绽放光彩。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试股成人骨的压力数据理解还将有成分与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使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实验器具】 新鲜鲢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前的准备: 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毕后,可以先观察我预先做好的那份实验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知识介绍: 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三、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 2.做出假设: (1)、阅读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鲫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2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 (2)、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 (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4.观察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6.交流与讨论: 【思考与练习】 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83实验骨的成分决定骨的特性

天庆实验中学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日期2017年3月13日授课班级初一(1- 4)班周次第3-1周课题实验一: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骨的煅烧实验,知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2.通过骨的脱钙实验,知道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关系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关系的实验探究。 教具酒精灯、15%HCL、鱼肋骨、镊子、试管 教学过程与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实验课要求及注意事项: 1、禁止带入食物与水。实验室不允许饮食饮水。 2、实验课与正常课堂一样,必须保持安静。打铃之前在实验室走 廊有序集合,听从教师的安排有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爱惜实验器具、节约实验药品,坚决禁止将实验器具、药品带 出实验室。 4、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使实验课保质保量。 强调:实验课规章制度及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 一、回忆与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探究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1、实验目的:说出骨含有的成分及其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2、实验器材:较大的鱼肋骨、酒精灯、试管、镊子、10%的盐酸、 自来水。 3、实验步骤: 实验一:骨的煅烧。 实验现象:煅烧时有一股臭鸡蛋味,就是骨中的蛋白质燃烧的气 味。煅烧至灰白色,煅烧过的鱼肋骨易碎。但又有一定的硬度。 实验结论:说明鱼肋骨具有一定的脆性与硬度。这与中的无机物 学生活动:回忆本次实验内容。 1、安全使用HCL溶液。 2、安全与规范使用酒精灯。 注意事项:1、煅烧至灰白色。 2、用镊子钝端敲、压灰 白色部分。 编号:005 备课人:刘玉花 科目:生物

土壤有机质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姓名:学号:实验日期: 一、方法原理: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反映一定的成土过程。 测定土壤有机质方法很多,一般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法。此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速度快,再现性较好,适合大批样品分析和实验室用。 所谓重铬酸钾硫酸法就是在加热条件下,用一定量的标准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多余的重铬酸钾则用硫酸亚铁溶液滴定,以实际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的含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2K2Cr2O7+3C+6H2SO4=2K2SO4+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0 二、操作步骤: (1)准确称取通过60号筛风干土样0.1~0.5克(精确到0.0001克),放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加入5毫升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再用移液管(或加液器)加入5毫升浓硫酸,小心摇匀,在试管口上加一弯颈小漏斗。 (2)预先将植物油浴锅温度升到185~190度,将试管插入铁丝笼中,并将铁丝笼放入上述油锅中加热,此时温度控制在170~180度,使管内溶液保持沸腾5分钟,然后取出铁丝笼,待试管稍冷后,擦净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溶液洗入250毫升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80毫升,此时酸度约为1.5mol/L,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用0.2mol/L硫酸亚铁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黄色经过绿色突变到棕红色即为终点。 (4)在测定样品时必须做空白实验,可以用纯砂或灼烧土代替样品,以免溅出溶液。其他手续同上。 实验操作时注意事项: (1)此法要求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者,相对误差不超过5%,有机质含量低于2%,绝对误差不超过0.05,因此,必须根据有机质含量多少决定称量,一是有机质在7~15%的土样可称0.1~0.5克。2~4%者可称0.5~0.2克少于2%可0.5克以上,以减少误差。 (2)消化煮沸的时间必须尽量准确一致,否则,对分析结果有较大影响,必须从

土的压缩性实验报告doc

土的压缩性实验报告 篇一:土力学实验报告 土力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成员: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试验一含水量试验 一、目的 本试验之目的在于测定土的含水量,借与其它试验相配合计隙比及饱和度等;并查表确定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 二、解释 (1)含水量w是土中水的质量与干土颗粒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2)本方法适用于有机物含量不超过干土重5%的土。若土中有机物含量在5~l0%之间,应将烘干温度控制在65-70℃,并在记录中注明)。 三、设备 (1)有盖的称量盒数只;(2)天平,感量0.01克;(3)烘箱(温度100~110℃)(4)干燥器(内有干燥剂CaCl2)。 四、操作步骤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样l5-30克(砂土适当多取)

放入称量盒。盖好盒盖,称盒加湿土质量。 (2)打开盒盖,放入烘箱。在105~110℃下烘至恒重。烘干的时间一般为:粘土、粉土不得少于8小时;砂土不得少于6小时。 (3)将烘好的试样连同称量盒一并放入干燥器内,让其冷却至室温。(4)从干燥器内取出试样,称盒加干土质量。 (5)实验称量应准确至0.01克以上并进行2次平行测定,取平均值。(6)按下式计算含水量: 12 w?2??100% 式中: w——含水量,%; m1——称量盒加湿土质量,g; m2——称量盒加干土质量,g: m——称量盒质量,g(根据盒上标号查表)。 本试验须进行2次平行测定,其平行误差允许值;当含水量w小于5%时,允许平行误差为0.3%; 当含水量w等于或大于5%而小于40%时允许平行误差为l%;当含水量w等于或大于40% 时,允许平行误差为2%。 五、注意事项 (1)称量盒使用前应先检查盒盖与盒体号码是否一致,

骨的成分和特性

初一年级生物学科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一)骨的成分和特性课型新课 学习目标(1)概述骨的成分物理特性。 (2)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知识 链接 学法 指导 自主合作互助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一、自主学习 复习提纲:学生回顾记忆知识,再师友互相抽查。 1、人体的运动系统组成。 2、骨的形态:、、、。 3、人体有_____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4、骨的结构? 导学提纲:自主学习新知识,找出疑难问题。 1、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 度又有弹性。为什么骨坚硬而有韧性?它为什么又有这样的物理特性呢? 2、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5、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 性? 二、探究释疑 师友共同总结骨的特性和骨成分的关系。

弹性变____,易骨折 既坚硬又有弹性 弹性____ ,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特性 <1/3 1/3 >1/3 ________ >2/32/3<2/3无机物老年人成年人少年儿童 骨的成分及特性 ①成分:水分、无机盐(主要是____ 盐,所以骨质坚硬)、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 能使骨具有______) 。②人体骨成分的特性 钙韧性有机物大小 三、巩固理解 师友自主理解骨的成分、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互助提高 幻灯片出示检测题,学生自主完成。 全班交流正确答案,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学友解决不了的请师傅讲解,较高难度题型教师点拨后,师友交流合作提高。 1、公共汽车上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请对此加以评述,并说明其科学 道理。 2、出示学生课堂上标准的坐资图片,质疑:为什么老师上课要求正确 的坐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什么需要补钙? 5、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的原因是:( ) A 、骨中有机物成分多 B 、骨中无机物含量超过1/3 C 、骨中有机物占1/3,无机物占2/3 D 、骨中无机物的含量超过2/3 6、人体内终身存在红骨髓的部位是:( ) A 、骨密质内 B 、骨髓腔中 C 、骨松质内 D 、骨膜中 7、少年儿童若长期不注意坐、立、行、走正确姿势骨骼就会变形原因:( ) A 、骨中无机物多,有机物少 B 、骨中有机物多,无机物少 C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相等 D 、骨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 五、梳理总结 师友谈收获: 1、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 2、师友互评(主要是感谢或激励的话) 3、评选优秀师友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2.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边舒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八、讨论、心得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水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实验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稀释热法,利用浓硫酸和重铬酸钾混合时产生的热氧化有机质中的碳,通过测定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来计算得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分析该土壤肥力水平,并对此提出改良措施。 重铬酸钾容量法——稀释热法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氧化过程:K 2Cr 2O 7+C+H 2SO 4→K 2SO 4+Cr 2(SO 4)3+CO 2+H 2O 滴定过程:K 2Cr 2O 7+FeSO 4+H 2SO 4→K 2SO 4+Cr 2(SO 4)3+Fe 2(SO 4)3+H 2O 土壤有机碳与有机质换算公式: 土壤有机质(g/Kg )=土壤有机碳(g/Kg )×1.724 三、 实验器材与仪器 土样(取于余杭塘路施工旁,风干研磨细后过100目筛);

250mL三角瓶×2,10mL量筒,100mL量筒,5mL移液管,5.00mL移液枪,棕色酸式滴定管; 1mol/L 1/6 K2Cr2O7标准溶液,浓硫酸,领啡啰啉指示剂,0.5021mol/L FeSO4标准溶液。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m=0.5070g土样; 2.用移液管加入1mol/L 1/6 K2Cr2O7标准溶液10mL; 3.混匀后用移液枪移取浓硫酸20mL,旋转摇动1min,之后放置30mL,加水100mL; 4.滴入3滴指示剂后用0.5021mol/L FeSO4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暗绿色, 最终以瞬间变为砖红色为终点; 5.用相同方法作空白对照(不加土样)测定。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表1 FeSO4标准溶液消耗体积与土壤有机质(碳)含量 样品 滴定前读 数V1/mL 滴定后读 数V2/mL FeSO4消耗体积 V(V0)/mL 土壤有机碳么 m1(g/Kg) 土壤有机质 m2(g/Kg) 第一组0.00 18.70 18.70 5.255 9.060 空白组 3.32 23.35 20.03 注:m1={[c(V0-V)×10-3×3.0×1.33]/m}×1000;m2=m1×1.724 其中,1.33为氧化校正系数;m为所称量土样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 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2.作出假 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 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 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 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5.交流

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实 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 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 果分析及结论 【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 什么特性? 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 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 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 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 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 什么需要补钙?

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细菌在选择培养基的存活情况,确定该菌种的固氮解磷解钾属性。 【关键词】细菌芽孢杆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 前言: 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选择培养、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的存活状况来判断未知 菌的属性。 实验原理: 菌种来源:选择无机磷农药含量较高的土壤,有机磷农药化工厂 旁边的土壤和排污口区的污水. 培养基的选取:五组选择培养基,分别以辛硫磷、甲胺磷、敌敌畏、草甘膦及五种有机磷农药混合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氮源磷源。 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稀释摇管法、平板划线分离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

分不需要的微生物。(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1. 实验器材、试剂与实验方法: 1.1器材: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pH试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线绳、纱布、培养皿、自动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烘箱、玻璃珠、移液枪、枪头、称量纸、药匙、试管架、接种环、酒精灯、超净工作台, 粉碎机,接种环,移液枪配枪头。 1.2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1mol/L NaOH、1mol/LHCl、NaCl、95%乙醇、75%酒精,草甘膦,甲甘磷,敌敌畏,辛硫磷。 1.3土样、样品: 取自二十三冶草莓园的土壤,建设北路的大棚蔬菜菜地土壤,化工厂污水口。 1.4 实验方法 1.4.1配制培养基: (一)配制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200ml(用2个100ml三角瓶和2支试管分装)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细菌基础培养基。 配方如下:牛肉膏 0.6g 蛋白胨 2g NaCl 1g 琼脂 3~4g 水 200ml pH 7.4-7.6 1、称药品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大烧杯中。牛肉膏和蛋白 胨可分别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解后倒入大烧杯。蛋白胨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 玻璃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在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充所失水分。 3、调pH 用pH试纸或酸碱度计检测培养基的pH值,若pH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 边加边搅拌,并随时检测,直至达到所需pH范围。若偏碱,则用1mol/l HCL进行调节。 pH调节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注意pH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 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 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 小),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 行测定(测定有效钾,亦用此清液)。

二、有效磷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3PO4+10MoO4-+2Sn2++24H+ → (MoO4·4MoO4-)2·H3PO4·4H2O+2Sn++8H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完整版)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

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教学思路 实验目标: 认知类:1.了解骨的组成; 2.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 动技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等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类:1.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和谦和的美德 实验原理: 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因而非常坚韧。骨有一定的硬度,是由于骨中含有钙盐。骨有一定的弹性,是由于骨中含有有机物。骨的这种化学成分决定了骨的物理特性。有机物是能燃烧的,钙盐能溶解于酸性液体中。通过燃烧骨和用酸液浸泡骨的实验,可使学生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实验过程: 一、实验准备 (一)材料鸡的翅骨,大的鲤鱼或其他硬骨鱼的肋骨。 (二)用具镊子,试管,天平,法码,火柴,酒精灯。 (三)药品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清水。 二、方法步骤 (一)操作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 1.证实骨中含无机物的实验

(1)取鸡的翅骨,用手试着折一下,不易折断,放在天平上称一下,记录其重量。 (2)用镊子夹住这根骨,放在火上烧,发出吱吱的响声,直到变成灰白色为止。冷却后称一下,骨的重量减少约1/3,燃烧掉的是骨中的有机物。这时骨的外形基本未改变,但轻轻一敲,骨就碎了。 (3)把敲碎的骨收集在试管里,加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骨的碎片就溶解在酸里,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来,这是盐酸跟骨里的钙盐起作用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骨的碎片就逐渐被溶化了。 2.证实骨中含有机物的实验 (1)取大的鲤鱼的肋骨一根,称重记录。 (2)把肋骨浸泡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不久看见气泡发生,上浮,经过20min,用镊子将肋骨夹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后再用天平称重,重量减少约2/3,这次失去的是无机物。 (3)用手捏一下失去无机物的肋骨,已经失去硬度,变得轻软,能弯曲,能打结。这是因为肋骨中只剩下有机物了,所以变得柔韧。 (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变化。 儿童骨里有机物较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老年人骨里无机物较多,弹性小,脆性大,容易发生骨折。成年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这时骨最坚韧、结实。 三、实验作业 1.燃烧后的骨,一敲就碎,原因是骨中有___性的_____ 已被烧掉,剩下的_______ 虽然很_____但没有_____ 性。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0.025mol(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小), 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行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3PO4+10MoO4-+2Sn2++24H+ → (MoO4·4MoO4-)2·H3PO4·4H2O+2Sn++8H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附 1、测定原理 存在于土壤待测液中的钾,在弱碱性条件下与四苯硼钠作用,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其反应式如下: K++B(C6H5)4→B(C6H5)K↓ 四苯硼离子四苯硼钾(白色) 土壤待测液中,钾离子越多,白色沉淀越多,因此可以根据浑浊的程度来确定钾的含量,由于铵离子也能和四苯硼钠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干扰测定,故在测钾之前加入甲醛,供生成的环六次甲基四胺,以除去它的干扰,由于反应是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土壤待测液中可能有Fe3﹢,Al3+,Ca2+,Mg2+等离子,也会产生黄色或白色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碱式碳酸盐沉淀,从而干扰钾的测定。为此,在除去铵离子之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于土壤待测液中,以除去Fe3﹢,Al3+,Ca2+,Mg2+等离子的干扰。

骨粉质量鉴别

骨粉 一、骨粉的质量鉴别方法 1. 观察法:①肉眼观察法:通过肉眼,可从骨粉的湿度、颜色、光泽、细度等方面来进行鉴别。例如,质量好的骨粉为灰白色粉状细末,可通过0.4mm的筛孔,手握不成团块、不发滑,放下即散;用0.4mm 筛孔的筛去筛,其残留物不超3%。如果产品呈半透明的白色粉末,表面有光泽,搓之发滑,说明是滑石粉或掺入滑石粉、石粉等物;如果产品呈白色或灰色、粉红色,有暗淡、半透明的光泽,搓之颗粒质硬,捏之不粘结,说明是贝壳粉或掺入了贝壳粉;②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法。将骨粉置于玻璃片或载玻片上摊开,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与石粉、贝壳粉等进行对比,可明显的区别骨粉中掺的是什么东西,看是否有岩石、滑石、贝壳颗粒或植物纤维等物。 2. 漂洗法:这是将骨粉放入水中,通过水洗的办法来鉴别骨粉的伪劣。方法是:取产品少许,放于洁净的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冲洗,观看产品的变化:如果水面上漂有植物纤维或淀粉等物,说明产品中掺有植物性物质;如果洗后杯底沉有沙、石、泥土等物,说明产品中掺有沙子、石粉、泥土等物。 3. 灰化法:取产品10g,放入瓷坩锅内,置手电炉或煤炉上烧至无烟后,再继续灰化1-2小时,然后使其冷却。待其冷却后,加入25%稀盐酸溶液适量,待其溶解后,再加热煮沸,如果此时其内有不溶性物质,说明产品内掺有砂、石粉、泥土等物质,将其晒干或阴干后称重,可测出掺假的比例。 4. 测色法:在玻璃器皿或瓷盘上放一白纸,取产品少许放入白纸上。再取碘化钾6g溶于100mL水中,配成碘化钾溶液后,加入碘2g。然后,取此液滴于产品上,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果产品中有兰紫色的颗粒状物出现,说明掺有淀粉等植物性粉末。 5. 气泡法:取产品2g,放于玻璃杯中,加入25%的稀盐酸10mL:如果见产品内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发出吱吱的响声,说明产品中掺有石粉、贝壳粉等物质;如果产品内只有小量的气泡慢慢产生,无一点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0.025mol (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 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 小),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 3PO 4+10MoO 4-+2Sn 2++24H + → (MoO 4·4MoO 4-)2·H 3PO 4·4H 2O+2Sn ++8H 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附 1、测定原理 存在于土壤待测液中的钾,在弱碱性条件下与四苯硼钠作用,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其反应式如下: K ++B(C 6H 5)4 → B(C 6H 5)K ↓ 四苯硼离子 四苯硼钾(白色) 土壤待测液中,钾离子越多,白色沉淀越多,因此可以根据浑浊的程度来确定钾的含量,由于铵离子也能和四苯硼钠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干扰测定,故在测钾之前加入甲醛,供生成的环六次甲基四胺,以除去它的干扰,由于反应是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土壤待测液中可能有Fe 3﹢,Al 3+,Ca 2+,Mg 2+等离子,也会产生黄色或白色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碱式碳酸盐沉淀,从而干扰钾的测定。为此,在除去铵离子之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于土壤待测液中,以除去Fe 3﹢,Al 3+,Ca 2+,Mg 2+等离子的干扰。

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实验报告

貴州大學 植物营养与技术学实验第1次题目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 植物营养学专业09级学号200912286姓名裴贺霞2009年10月15日 1. 实验目的: 学会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腐殖质的组成。 2.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 3. 原理: 土壤腐殖质由胡敏酸、富啡酸和存在于残渣中的胡敏酸素等组成。采用焦磷酸钠-氢氧化钠浸提液提取腐殖质,浸提液具有极强的络合能力,能将土壤中的难溶于水和易溶于水的结合态腐殖质,结合成易溶于水的腐殖酸钠盐,从而较完全地将腐殖质提取到溶液中。取一部分浸出液测定碳量,作为赫敏算和富啡酸的总量。再取一部分浸出液,经酸化后使胡敏酸沉淀,分理处富啡酸,然后将沉淀溶解于氢氧化钠中,测定碳量组委胡敏酸含量。富啡酸可按参数算出。留在图样残渣红豆有机质胡敏素,由腐殖质测定中的全碳量减去胡敏酸和富啡酸是含碳量算出。碳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4. 试剂与仪器 浸提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0.05mol/L)硫酸溶液 (0.5mol/L、0.025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0.8000mol/L)硫酸亚铁标准溶液(0.2mol/L)邻菲啰啉指示剂油浴锅温度计振荡机试管酸式滴定管吸耳球移液管锥形瓶滴管 5. 试样制备 取10g未磨过的均匀风干的土样,挑去砾石和植物残体,研磨,并通过0.149mm筛孔,装于小广口瓶。称样测定时,同时另称样测定吸附水,最后换算成烘干样计算结果。 6. 操作步骤 6.1 腐殖质中圈碳量的测定:同F-HZ-DZ-TR0046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6.2 待测溶液的制备:称取5.0000g土样(精确至0.0001g)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入100.00ml浸提液,加塞,振荡5min后,放在沸水 浴中加热1h。摇匀用慢速滤纸过滤。如有浑浊,可倒回重新过 滤。如过滤太慢,也可用离心机澄清,清液收集于锥形瓶中,加 塞,待测。弃去残渣。 6.3 胡敏酸和富啡酸中总碳量的测定:吸取5.00ml~15.00ml浸出液 (视溶液颜色深浅而定),置于盛有少量石英砂的硬质试管中, 逐滴加入0.5mol/L硫酸溶液中和至pH7(用pH试纸试验),使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