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测定实验
体成分测试实验报告

体成分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身体成分测定的电阻抗测定法、皮质厚度测定方法;2.了解和熟悉体成分的分析评价方法和适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1.电阻抗测定法利用非脂肪组织比脂肪组织有更高的电荷容量,更易导电的特性测试。
电流传导速度越慢,表示身体所含脂肪越多。
因此本测量通过无害的交流电通过身体脂肪和非脂肪组织时的差别来估算体成分。
2.皮脂厚度测定法用皮质厚度推算人的身体密度,并将估算的身体密度带入公式预测公式,计算出体质百分比。
三、实验步骤1.电阻抗测定法使用仪器:体成分测试仪测试步骤:a、测量身高、体重b、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龄、体重、身高等输入体成分分析仪才c、受试者赤足,两手、两足分别接触四肢电极,按操作步骤开始测量d体成分分析仪显示(打印)测试报告。
2.皮质厚度测定法使用仪器:皮脂厚度计测试步骤:a、估算身体密度:分别测试右上臂肱三头肌和肩胛角下(1cm 处)的皮脂厚度,代入体密度估算公式:身体密度(男)=1.0913-0.00116x身体密度(女)=1.0897-0.00133x(x=肩胛角下+上臂皮质)四、注意事项1.测试之前正常饮食,不要过饱或过饥。
2.测试前4小时内不饮用任何含有咖啡因等利尿的饮料,可在测试前2小时饮适量的水。
3.测试中尽量少穿衣物,勿带金属物品。
4.测试中保持直立、放松、稳定的姿势。
5.测试过程中不接触周围的人或其他物体,正常室温环境下测量。
6.皮脂厚度测试时赤裸测试部位,捏起皮脂时注意捏起部位的松紧度和深浅程度尽量保持一致。
五、实验结果1.电阻抗法体脂肪率为28.3%2.皮质厚度测法右上臂肱三头肌皮脂厚度为13.5mm,肩胛角下(1cm)处皮质厚度为13.5mm。
根据公式:身体密度(女)D=1.0897-0.00133x(x=肩胛角下+上臂皮脂)体脂百分比Fat%=(4.570/D-4.142)*100%可得:Fat=19.47%六、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1.电阻抗法根据体成分评定报告可得:体脂肪率为28.3%,为标准值;BMI为21.7,在正常值(18.5-23.9)范围内;腹部肥胖为正常,肥胖分布正常;基础代谢1201kcal,总能量代谢为1783kcal;体重控制需减掉0.9kg,脂肪需减掉0.9kg;综合评分为79分。
核酸成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核酸的提取方法。
2. 鉴定核酸的组成成分,包括戊糖、磷酸和碱基。
3. 掌握比色法测定核酸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酸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戊糖、磷酸和碱基。
本实验通过提取动物组织中的核酸,鉴定其组成成分,并测定核酸含量。
1. 核酸提取:利用组织匀浆和酚-氯仿法提取动物组织中的核酸。
2. 组成成分鉴定:通过酸水解法使核酸水解,然后利用比色法分别测定戊糖、磷酸和碱基的含量。
3. 核酸含量测定:利用定磷法测定核酸中的磷含量,进而推算出核酸含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组织匀浆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炉、水浴锅、试管、吸管、刻度管、容量瓶等。
2. 实验试剂:动物组织匀浆剂、酚、氯仿、异丙醇、NaCl、NaOH、HCl、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硫酸等。
四、实验步骤1. 核酸提取:(1)取动物组织匀浆剂,加入动物组织匀浆,匀浆后加入酚-氯仿混合液(1:1),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2)将上层含核酸的酚相转移至新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3)将上层含核酸的氯仿相转移至新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充分振荡,静置沉淀。
(4)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用少量70%乙醇洗涤,弃去洗涤液,真空干燥,得到核酸粗制品。
2. 组成成分鉴定:(1)戊糖鉴定:将核酸粗制品溶解于水中,加入浓HCl,沸水浴水解30分钟,加入苯酚-硫酸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2)磷酸鉴定:将核酸粗制品溶解于水中,加入浓HCl,沸水浴水解30分钟,加入钼酸铵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3)碱基鉴定:将核酸粗制品溶解于水中,加入浓HCl,沸水浴水解30分钟,加入硝酸钠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3. 核酸含量测定:(1)标准曲线绘制: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磷溶液,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将核酸粗制品溶解于水中,加入浓HCl,沸水浴水解30分钟,加入钼酸铵试剂,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磷含量,进而推算出核酸含量。
食物中营养成分测定实验

食物中营养成分测定实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测定是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准确测定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为人们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建议和食物安全评估。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食物中营养成分测定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学习并掌握一种常见的食物中营养成分测定实验方法,了解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测定原理和步骤。
实验器材与试剂1. 测定食物的样品(如苹果、鸡蛋、面包等)2. 秤3. 固体量烧杯4. 高锰酸钾(KMnO4)试剂5. 精密滴定管6. 水浴锅7. 离心机(速度:3000转/分钟)8. 96孔微孔板9. 酶标仪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所选食物样品洗净,去除皮、骨和可见的脂肪等杂质,抽样取适量,确保同一样品取自同一批次,并记录样品的净重。
2. 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a. 将样品粉碎并均匀混合,取约5克称量于固体量烧杯中。
b. 在水浴锅中,将固体量烧杯加热溶解,待溶液变为浑浊状态。
c. 将所测食物样品溶液抽取一定体积,分别注入96孔微孔板中,并加入试剂。
d. 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依据标准曲线计算出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3. 脂肪含量测定a. 将样品粉碎并均匀混合,取约3克称量于固体量烧杯中。
b. 在水浴锅中,将固体量烧杯加热至沸腾,持续加热5分钟,使脂肪溶解于样品中。
c. 将样品离心,将上清液转移到96孔微孔板中,并加入试剂。
d. 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依据标准曲线计算出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4. 蛋白质含量测定a. 将样品粉碎并均匀混合,取约2克称量于固体量烧杯中。
b. 在水浴锅中,将固体量烧杯加热至沸腾,持续加热10分钟,使蛋白质溶解于样品中。
c. 将样品离心,将上清液转移到96孔微孔板中,并加入试剂。
d. 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依据标准曲线计算出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5. 维生素含量测定a. 根据所测维生素的特性和测定方法进行相应处理,具体步骤根据维生素种类而有所不同,例如抽取、浓缩、提取等手段。
乳品成分测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乳品成分的基本知识。
2. 掌握乳品成分测定的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分析乳品成分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乳品成分测定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等成分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比色法测定脂肪含量,滴定法测定糖类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物质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鲜牛奶、奶粉、酸奶等乳制品。
2. 仪器:凯氏定氮仪、分光光度计、滴定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天平、移液器、烧杯、锥形瓶、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蛋白质含量测定(1)称取乳品样品1g,加入10mL浓硫酸,搅拌均匀,放入凯氏定氮仪中消化。
(2)消化完成后,取出消化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
(3)取1mL消化液,加入1mL硫酸铜溶液,搅拌均匀,放置10min。
(4)用分光光度计在6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5)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蛋白质含量。
2. 脂肪含量测定(1)称取乳品样品1g,加入10mL石油醚,搅拌均匀,放置30min。
(2)用滤纸过滤,将滤液在60℃下烘干,称重。
(3)根据烘干前后质量差计算脂肪含量。
3. 糖类含量测定(1)称取乳品样品1g,加入10mL稀硫酸,搅拌均匀,放入滴定仪中。
(2)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3)根据滴定结果计算糖类含量。
4. 矿物质含量测定(1)称取乳品样品1g,加入10mL稀硝酸,搅拌均匀,放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中。
(2)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矿物质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蛋白质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鲜牛奶、奶粉、酸奶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2%、3.5%、3.0%。
2. 脂肪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鲜牛奶、奶粉、酸奶的脂肪含量分别为3.5%、3.8%、3.0%。
3. 糖类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鲜牛奶、奶粉、酸奶的糖类含量分别为4.2%、4.5%、4.0%。
4. 矿物质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鲜牛奶、奶粉、酸奶的矿物质含量分别为0.6%、0.7%、0.5%。
人体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了解人体成分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人体成分测定的操作技能,分析人体成分测定的结果,为健康评估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人体成分测定是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来测定人体内水分、脂肪、肌肉等成分的含量。
BIA利用人体组织对交流电的阻抗差异,通过测量人体电阻抗值,结合人体参数(如体重、身高)计算出人体成分。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人体成分分析仪2. 电子秤3. 皮尺4. 计算器5.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对象某健康志愿者,性别:男,年龄:25岁,体重:70kg,身高:175cm。
五、实验步骤1. 测量志愿者体重、身高和腰围、臀围等人体参数。
2. 将志愿者置于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按操作步骤进行测量。
3. 记录测量结果,包括体重、脂肪含量、肌肉含量、水分含量等。
4. 分析测量结果,评估志愿者的健康状况。
六、实验结果1. 体重:70kg2. 脂肪含量:15.2%3. 肌肉含量:59.4%4. 水分含量:75.4%七、结果分析1. 脂肪含量:该志愿者的脂肪含量为15.2%,处于正常范围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男性正常脂肪含量范围为8%-20%,因此该志愿者的脂肪含量处于健康水平。
2. 肌肉含量:该志愿者的肌肉含量为59.4%,处于正常范围内。
根据WHO的标准,男性正常肌肉含量范围为35%-65%,因此该志愿者的肌肉含量处于健康水平。
3. 水分含量:该志愿者的水分含量为75.4%,处于正常范围内。
根据WHO的标准,人体水分含量范围为50%-70%,因此该志愿者的水分含量处于健康水平。
八、实验讨论1. 人体成分测定结果对评估志愿者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定人体成分,可以了解志愿者的脂肪、肌肉和水分含量,从而判断其健康状况。
2. 人体成分分析仪操作简便,测量结果准确,为健康评估和营养干预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3. 在进行人体成分测定时,应注意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如保持志愿者空腹、避免剧烈运动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测食物成分实验报告单

测食物成分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食物样品中的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的含量,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并对不同食物样品进行比较。
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a. 将不同食物样品取适量并粉碎成细粉。
b. 将每种食物样品(约1克)分别称量到已称重的干燥皿中。
2. 测定蛋白质含量:a. 将每个食物样品的干燥皿放入前置加热器中,并设置加热温度为高温模式,以去除食物中的水分。
b. 将加热后的样品放入称量皿中,并记录称量皿的重量(W1)。
c. 将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使样品中的蛋白质与钠氢氧化物反应。
d. 使用标准稀硫酸溶液滴定反应液,直到出现红色终点。
e. 记录滴定过程中标准稀硫酸溶液的消耗量(V1)。
f. 重复以上步骤,得到平均滴定值。
g. 根据滴定值计算蛋白质含量的百分比:蛋白质含量(%)=(V1 × HCl标准溶液浓度 × 0.014 × 100)/样品的重量。
3. 测定脂肪含量:a. 将蛋白质测定中得到的样品放入清洗干净的玻璃烧杯中。
b. 在沸水中加热样品,使其中的脂肪溶解。
c. 将玻璃棒插入样品中,使其中的脂肪涂在玻璃棒上。
d. 将玻璃棒置于明火上燃烧,直至脂肪完全燃烧为止。
e. 记录燃烧前后玻璃棒的重量差(W2)。
f. 根据重量差计算脂肪含量的百分比:脂肪含量(%)=(W2 - W1)/样品的重量。
4. 测定碳水化合物含量:a. 将脂肪测定中得到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b. 加入适量的浓硫酸溶液,使样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分解。
c. 放入水浴中加热2小时,使蛋白质和脂肪完全分解。
d. 将瓶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并用去离子水稀释。
e. 取适量稀释后的溶液,以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氧化反应。
f. 加入甲基橙指示剂,使反应终点由绿色变为橙色。
g. 使用标准碘溶液滴定反应液,直到反应液由橙色变为浅黄色。
h. 记录滴定过程中标准碘溶液的消耗量(V2)。
《身体成分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身体成分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身体成分测定是生物医学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
助医生和其他生物学家弄清楚一个人体内部各种物质成分比例、代谢
状况以及这种状况可能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在完成身体
成分测定之前,一般的做法是对实验者提供一份书面问卷,然后收集
一些基本的生理指标(如体重、血压和BMI)以及营养和睡眠情况等。
之后,就会进行一系列身体成分测定实验,其目的是通过检测体内各
种物质成分以及性别、年龄等物理指标确定实验者的身体成分和健康
状况。
身体成分测定实验可以通过超声波、X射线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主要是测量实验者体内的脂肪和骨骼肌份量,还可以测量血液中的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通过这些技术,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实验者的
营养状况,并为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群提出进一步的检测和诊断建议。
目前,身体成分测定与全身成像技术、全自动身体组成分析仪等
新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更准确地测量肌肉、脂肪、骨骼质
量以及血液指标等。
身体成分测定的进步可以更好地护理和评估病人
身体状况,为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更精准的控制。
总之,身体成分测定实验对于理解和评估人体的状况具有重要的
意义,将会对健康管理、发病机制的探索以及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研
究和疗效预测有重大的影响。
食品六大营养素成分检测实验方法(蛋白质、脂肪、还原糖、维生素C、酸度等)

食品检测实验实验一、饼干中水分含量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采用常压干燥法法测定食品中水分的方法。
2、熟练和掌握烘箱、分析天平使用方法及恒重等基本操作。
3、明确造成测定误差的主要原因。
二、原理食品中的水分一般是指在100℃左右直接干燥的情况下,所失去物质的总量。
食品中的水分受热以后,产生的蒸汽压高于空气在电热干燥箱中的分压,使食品中的水分被蒸发出来。
同时由于不断地供给热能和不断地排走水蒸汽,而达到完全干燥的目的。
三、仪器及试剂1、铝制或玻璃制的扁形称量瓶,内径35mm 以下,高60 mm ~70mm ;2、电热恒温干燥箱;3、分析天平;4、干燥器;5、研钵。
四、操作步骤1、将称量瓶清洗干净,置于95~105℃干燥箱中,瓶盖斜支于瓶边,加热0.5~1.0h ,取出盖好,置干燥器内冷却0.5h ,精确称量,并重复干燥至恒重。
2、称取2.00-10.00g 磨细的样品,放入此称量瓶中,样品厚度约为5mm ,加盖称量后,置95~105℃干燥箱中,瓶盖斜支于瓶边,干燥2~4h 后,盖好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h 后精确称量。
然后再放入95~105℃干燥箱中干燥1h 左右,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0.5h 后再称量。
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mg ,即为恒重。
五、结果计算 X= 3121m m m m --×100% 式中 X :样品中水分的含量,%m 1:称量瓶和样品的质量,g ;m 2:称量瓶和样品干燥后的质量,g ;m 3:称量瓶的质量,g 。
六、说明在常压干燥法法测定食品中水分含量时,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样品中含有非水分易挥发性物质(酒精、醋酸、香精油、磷脂等);2、样品中的某些成分和水分的结合,使测的结果偏低(如蔗糖水解为二分子单糖),主要是限制水分挥发;3、食品中的脂肪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使样品重量增重;4、在高温条件下物质的分解(如果糖对热敏感,)产生水分,使测量值变大;5、 被测样品表面产生硬壳,妨碍水分的扩散;尤其是对于富含糖分和淀粉的样品,测量值变小;6、 烘干结束放入干燥器过程中样品重新吸水,测量值变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测定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1、非金属元素N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N2O、NO、NO2、N2O3、N2O5。
按氮元素在这些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A.N2O、NO、NO2、N2O3、N2O5 B.N2O5、N2O3、NO2、NO、N2OC.N2O、NO、N2O3、NO2、N2O5 D.N2O、NO2、N2O3、NO、N2O52、t ℃时,将10 gA物质溶解在40 g水中,30 g溶液中含溶质B10 g,C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A、B、C三种溶液均恰好为饱和溶液,则三种物质在t ℃时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A B.B>A>C C.C>B>A D.A>B>C3、震后灾区预防某类病毒的方法是消毒,常见的碱类物质、甲醛等都有较好的杀死病毒的作用。
其中NaOH 溶液因消毒效果好且廉价易得被广泛使用,从而使工业烧碱用量增加。
但工业烧碱中含有杂质碳酸钠,为了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某工厂甲、乙两实验员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Ⅰ甲的方案是: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烧碱样品于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烘干、称量。
(1)甲实验员洗涤沉淀的具体操作是: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然后过滤,重复2~3次。
确认沉淀已洗涤干净的依据是。
(2)氯化钡溶液和氯化钙溶液都能与该样品溶液反应生成沉淀,但使用氯化钡溶液比氯化钙溶液所得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原因是。
Ⅱ乙的方案如下图所示:(1)根据乙的实验装置图分析,浓硫酸的作用是,碱石灰的作用是。
小明认为按照乙的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不可避免的误差,例如: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等。
该设计中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导致不可避免的误差,你认为是下列因素中的(填序号)。
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②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③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2)经测定知,该工业烧碱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0%,某养殖户需配制2000g 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禽舍进行杀菌消毒,需要这种工业烧碱 g。
4.某班同学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4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
NaOH 溶液 试样溶液 浓硫酸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
(2)甲乙两同学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②③④(3)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以上实验,发现水几乎没有进入集气瓶。
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 溶液来吸收 气体,实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图5所示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5.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杂质氯化钠,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步骤如下,请填空:① 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 ; ② 将10 g 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③ 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 形管的质量为300 g ;④ 从分液漏斗中滴入20%的稀硫酸,直到________________为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⑤ 从导管A 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 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 形管的质量;⑦ 重复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 形管的质量基本不变,测得质量为303.3 g 。
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液漏斗中的稀H 2SO 4不能换成浓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应选用的试剂是 。
6.初三(1)班学生将采集到的块状石灰石样品用水冲洗后晾干,称得样品质量为25.0g 。
该班甲、乙两组同学共利用这25.0g 石灰石样品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假设样品中其他杂质不参加反应,不考虑水、氯化氢逸出)【实验过程】甲组:取一定质量的块状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内,加入过量的10%的稀盐酸M g ,测定反应过程中锥形瓶中的药品质量变化。
(如图a )乙组:把剩余的块状石灰石样品研碎成粉末状,然后全部置于另一锥形瓶内,加入10%的稀盐酸N g ,测定反应过程中锥形瓶中药品的质量变化。
(如图b )两组同学经数据处理得到释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c 。
图a 图b 图c【问题讨论】(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中, 组实验消耗的时间更短。
原因是___________ (2)两次实验中消耗的稀盐酸质量比甲: 乙=__________。
(3)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7.氮化铝(AlN )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广泛应用与集成电路生产领域。
某氮化铝中含有碳或氧化铝杂质,现用图Ⅰ中的一些装置来进行检验,使氮化铝样品和NaOH 溶液反应AlN +NaOH +H 2O =NaAlO 2+NH 3↑,根据反应中所生成氨气的体积来测定样品中的氮化铝的质量分数,并根据实验现象来确定杂质的成分(实验中导管体积忽略不计)查阅资料: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与酸、碱反应如下:Al 2O 3 + 6HCl → 2AlCl 3 + 3H 2O Al 2O 3 + 2NaOH → 2NaAlO 2 + H 2O二氧 化 碳 的 质量 /g6.6时间 /min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氨水,是一种弱碱;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⑴实验有关操作为:a、往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AlN样品:b、从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浓NaOH;c、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测定收集到水的体积。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⑵本试验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⑶广口瓶中的试剂X可选用(填选项的标号)。
A 汽油B 酒精C 植物油D CCl4⑷广口瓶的液体没有装满(上方留有少量空间),实验测得NH3的体积将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⑸实验结束后,若观察到锥形瓶中还有固体,则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
⑹若实验中测得样品的质量为wg,氨气的体积为aL(标况下),则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Al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标况下1摩尔氨气的体积为22.4L)。
⑺有人改用图Ⅱ装置进行同样实验,通过测定烧杯中硫酸的增重来确定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
你认为是否可行?(填入“可行”、“不可行”)。
原因是,改进的方法为。
8.大量使用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方便袋(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可能含有C、H元素)的组成进行测定,设计了下列实验,如图所示。
(1) 装置A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装置B的作用是,装置E中的现象是;(3)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前后二次称量装置D,其目的是;(4)若实验中没有连接装置B,测定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结果是(填“偏小”、“偏大”、“无影响”)。
(5)研究小组对以上装置进一步研究发现装置_____的设置不科学,请提出你的改进意见___________(6)利用上述装置小组测量发现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偏小,在保证装置不漏气、称量准确、操作规范的前提下,你认为造成碳元素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Na2CO3含量测定”的实验:(1)甲组的实验方案是:将一定质量的混合物溶解在水中配成溶液,滴加稀盐酸,根据消耗盐酸溶液的质量来测定碳酸钠的含量。
甲组要完成测定实验,还缺少的数据是 ,判断是否恰好反应必须用到的试剂是___ _____。
(2)乙组同学的方案是:根据沉淀的质量计算得出碳酸钠的含量,乙经正确计算,得出碳酸钠的含量偏大,原因可能是 ,溶液M 中的溶质是 。
(3)丙组的实验方案是:将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用右上图装置测定产生的CO 2气体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出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
请分析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 _________,现收集到0.1摩尔CO 2气体,求原混合物中Na 2CO 3的质量。
(要求列式计算)54.为了测定50克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的含量,某实验探究小组利用中和反应的原理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除去混合液中的碳酸钠步骤(二):测定氢氧化钠的含量为了使酸碱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在上述滤液中应加入 作为指示剂,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震荡,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这时反应掉含氯化氢为0.2mol 的稀盐酸,则50克原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克?(请写出具体计算过程)52.有一瓶气体,可能由氢气和甲烷两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证明该气体的组成,进行了下面二组实验:5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假设各步反应完全)请回答下列问题(各装置中均完全反应)(1)仪器a 的名称:,装置A 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B 的玻璃管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C 的现象是 。
(3)实验操作中,为避免安全隐患,应进行的正确操作是 。
(4)理论上水中m (H)∶m (O)=1∶8,该实验测得m (H)∶m (O)>1∶8。
如果不考虑空气中水分的影响,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是 。
(5)得到下列数据:实验后欲计算玻璃管中氧化铜的质量,应选择表格中的数据 (填①、②、③或④)进行计算,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 。
52.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①少量氢氧化钠可用石灰石、水、纯碱(Na2CO3)为原料制取,流程如下: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白色固体加入纯碱溶液后所有发生的化学反应。
Ⅱ.滤液中存在少量的Na2CO3,用适量试剂可以去除该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