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性灵说”之真情论

合集下载

情有这般:袁子才《祭妹文》

情有这般:袁子才《祭妹文》

情有这般:袁子才《祭妹文》赏析】袁枚(1716 —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人。

他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

其文别具特色,是描写景物,叙事记人的散文高手。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袁枚的《祭妹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

文中作者对亡妹的哀痛之情不单单是因为对妹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一念之贞” 的痛恨,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

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含,增强了震憾读者的心灵力量。

被祭的袁素文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

素文未出生时,其父母曾与高氏指腹为婚,高氏子成人后,却是市井无赖,极多劣迹。

高氏提出了解除婚约,但袁素文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

婚后,素文备受凌辱,终因不堪肆虐而返居娘家。

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凄楚离世。

《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

文章起笔交待亡妹所葬之地、祭奠时间,祭者身份等,随而“呜呼”一转,直呼亡妹,为全文奠定了凄切哀婉的悲怆基调。

接着,简洁叙述妹妹的死因:“以一念之负,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意为素文早亡其根源是少年常听先生授经,“爱听古人节义事”,说明是封建诗书的腐朽观念侵害了素文,使她饱受苦难,英年早逝。

作者追忆与素文共度的难忘时光。

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同捉蟋蟀,同葬蟋蟀,则体现了妹妹性情温厚善良。

其描述真实生动,一个天真活泼善良的孩童突现于眼前。

这本不为奇,妙就妙在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今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今非昨是,岂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年长些时,袁枚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椅裳拽衣,不禁放声大哭。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比较-精品文档资料

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精品⽂档资料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的差异⽐较明清以来,⽆数⽂⼈在探索诗⽂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创⽴了不少学说。

其中,袁宏道放荡不羁,极富个性,吸取了前⼈诗之于情的⽂学思想,以表达“⾚⼦之⼼”提出“真性情”为核⼼的性灵说。

⽽后来者清代袁枚,同样反对束缚,以真情及才情标举“性灵”学说。

同是性灵⼀派,但⼆者并未处处相同。

⼀、袁宏道反理性,袁枚反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讲究主观感受的真情流露,以真情⽰⼈,以真情为诗。

同样,袁枚作诗“提笔先须问性情”,好诗需要⾃抒情愫,⾃披胸襟。

虽⼆⼈都主张“真”,但袁宏道强调⾮理性,主张释放⼈未被社会化的天性,具有反理性导向。

“⽆闻⽆识真⼈所作”,“闻识”包括名教义理、礼法纲常等社会规范以及⼈⽂经验知识,是与“真”相对⽴的理性。

要求脱离⼀切形式表象,⼈的社会产⽣的规则等理性存在,回归本真,使真性情保持纯粹。

如《独坐》:胸臆知难尽,⾏藏为可陈。

摊书嫌字⼩,烹⽔试茶新。

拨闷占茅⼘,祈归拜上神。

闲云与倦鸟,终是⼀流⼈。

袁宏道在诗中直接流露了他的倦意与空虚,他觉得难以表达清楚他此刻的⼼情,从看书嫌字太⼩,品茶⼜嫌不醇厚,为了解闷去占⼘,⽆聊拜拜上神,但是这些尘世的东西,社会经验的理性,都不能够撩拨他⼼中的真情,排遣他的闲闷,只有闲云跟倦鸟这种⾃然意象才能与其⼼中的天然本性⼀致,独坐时候的真性情流露,是抛开⼀切理性⽽抒。

⽽袁枚“性情得其真”、“其情之动⽽不同者,皆随其性之昏明⾼下流露者也”。

诗中的性情随内⼼之“真”⽽流,认为同时期崇尚浮华的诗⼈在诗中矫饰喜怒哀乐,缺乏“真⽓”。

可见,袁枚强调的是性情“真”的流露,拒绝违⼼之作,反对虚假的情感。

所以,袁枚在被贬时所作《落花》,内⼼怨尤⾃怜毫⽆虚假之情:空⾕半枝随影堕,阑⼲⼀⾓受风偏。

佳⼈已换三⽣⾻,拾得花钿更黯然。

袁枚在此诗中深情流露,⽐深闺⼉⼥更加孤独,⽉下枝影摇曳,阑⼲⼀⾓看风,孤影⾃怜,蹲下⾝⼦拾花钿,诗⼈⼼中的哀怨与诗中斑斑可见,胸臆之真发露⽆遗,他不是为了作诗⽽造假性情,也没有在诗中夸⼤或虚饰其胸臆,因⽬前的处境⽽哀,由诗可见其怨,⽆虚⽆假。

试论袁宏道的“性灵说”

试论袁宏道的“性灵说”
是对 于世 间万 物和 谐相 处 的关 注 。上述 对 陛”和 “ 灵”
摘 要 : 明代袁 宏道 的 “ 性灵 说”在 中国 文学 史上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其 倡导 的真 情、 文趣 、通 变 等思 想 内涵为 后 世 的诗 文创 作产 生 了深 刻 的影响 。体 现 了封建 时代 文人 的 自我 觉醒 和反 叛精 神 ,为 当 时的文 坛带 来 了一股 新鲜 的 文学 思潮 ,也对后 世 的诗 文创 作产 生 了深远 的 影响。 关键 词 :袁 宏道 ;性灵说 ;真 情 ;文趣 ;通 变
明朝 晚 期 的统 治 者大 力 加 强 中央 集 权 ,皇 帝 的权 力 凌驾 于 一 切权 力 之 上, 封建 统 治 空前 强 化 。在 思想 文 化 方面 , 统 治者 大 力宣 扬 程朱 理 学 以禁 锢 文 人 的思 想 ,大 兴文 字 狱 以加 强 对 文人 创 作 的控 制 ,残 害 了诸 多 有声 望 和才 气 的 文人 。在 经 济 领域 ,由于 前 期 统 治者 实 施 了一 系 列 开 明政 策 ,到 了 中后 期 ,农 业 手工 业 得 到 了迅速 发 展 ,催 生 了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 在 文 学 领 域 ,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 教 更 是 以其 独 尊 的 态 势 、 极 端 的 方 式 将 人对 本 真 的 思 考 禁 锢。 ”…复 古模 拟 论调 出现 在 了文 学领 域 ,以后 七 子为代 表 的文人 极 力 推 崇复 古 主义 。在 这 种 背 景下 , 明代 后 期 的公 安 派 向复 古主 义 文 风发 起 了挑 战 ,而 反 对 复古 风 潮 的主 要代 表 人 物则 为 袁 宏道 ,其 文 学 思想 的 核心 是 抒 写 性 灵 ,“ 性灵 说 ”也构 成 了袁 宏道 主要 的创作 理论 。 “ 性 灵 ”的 涵 义 及 溯 源 “ 性 灵 ”是 由 陛 ”和 “ 灵 ”两 个 字 组 成 的 ,首 先 , “ 从 训 诂 角 度 看 ’字 ,它 是 指 所 有 生 物 的本 性 ”【 2 】 。

《瓯北诗话》中的性灵说

《瓯北诗话》中的性灵说

《瓯北诗话》中的性灵说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于诗人的评价是以创新和与他人的不同点作为标准的,这与赵翼本人对于性灵说的推崇密不可分。

赵翼作为清初的性灵派三大家之一,提倡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提倡作诗注重性灵,走出诗必盛唐,另辟蹊径。

追求一种新境界,以我手著我口。

创新就成了赵翼诗歌创作的理论旗帜,《瓯北诗话》中多出都有提到创新一词,也有在内容和意境上的创新。

一、性灵的溯源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枚;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其后钟嵘在《诗品》中突出诗歌”吟咏情性”的特点,强调”直寻”,抒写诗人”即目”、”所见”,使之具有”自然英旨”之”真美”,以及赞扬阮籍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等,和后来性灵说的主张是接近的。

所以袁枚说:”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仿元遗山论诗》)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明代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给文艺创作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使诗文普遍陷入了模拟蹈袭的死胡同。

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二、赵翼的文学主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反映出了赵翼的诗歌创作主张是创新,他认为诗歌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求新求变,不是一定要诗必盛唐,文比秦汉。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文学创作风格,各个时代都有引领风骚的人物。

袁枚诗歌真情论

袁枚诗歌真情论
从来友朋意转比子孙收稿日期20100926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sjb750025作者简介王正兵1967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第3 O卷 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盐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a fYa c e gT a h r iestfHu nt s& S ca ce c s o r lo n h n e c esUnv ri ma ie n y i o ilS in e 1
情, 前人 早 已有 之 , 毛诗 序 》 : 情 动 于 中 , 形 自己却 必须 小心翼 翼地 看 “ 户侯 ” 《 云 “ 而 万 —— 黄廷 桂 之
于言” 此 说揭 示 出诗 人 由于 内心 情 感 得 到 触 脸色 , 以 , 何 事 ” 字 , 以看 出袁 枚 对 此 次 出 ” , 所 “ 二 可 动 而发 言为诗 的创 作 规 律 。刘 勰 《 心雕 龙 ・明 仕 之举 已充 满 悔意 。而 “ 文 黄金 ”与“ 离 ” 别 对举 , 说 诗》 说 : 人禀七 情 , 也 “ 应物 斯感 , 物 吟志 , 非 自 感 莫 明袁枚 选择 “ 离 ” 别 的不 值 , 个 “ ” , 一 生 字 又写 出 然 。 l 一方 面说 明情感 的产 生得益 于外 物 , ”4 一方 时 冲动铸 成 大错 后 袁 枚 的痛 惜 之 情 ; 薄 幸 ” “ 与
史稿 》 对袁 枚 的评 价 , 中传 达 出 这样 一 些 信 息 : 廷 桂 曾任两 江 总督 , 从 袁枚 隐居 随 园时 , 曾写 下 《 上
《 园集》 传 之 广 , 于海 外 ; 性 灵 说 ” 达 人 两江制 府黄 太保 书 》 历 陈 黄之 “ 绩 ” “ 随 流 达 “ 悉 , 政 : 公之 度 , 意 , 多效仿 ; 人 袁枚 倡 导“ 灵 ”人 知 其名 。确 实 , 可 以得 小人 , 性 , 不可 以得 君子 ; 之威 , 以治边 防 , 公 可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伪 险恶 , 指出了封 建制度 的不合理 。袁枚 在诗歌 中直 接抨击封建制度 , 这不仅需要超卓识见和过人胆量 , 而
且 也 正 是 其 真 性 情 的 自然 流 露 。 2 以平等、 . 民主 的 态 度 尊 重 下 层 人 民 。 虽 然 身 在
袁枚 巨大的影 响。他宣扬性情至上 , 肯定情欲合理 , 强 调情是其诗 论 的核 心 , 女 是真情 的 本源 。他 在《 男 遣
兴》 诗 中说 :郑 孔 门前 不 掉 头 , 朱 席 上 懒 勾 留 。 明 一 “ 程 ” 确表示对孑 子 以来 的儒学特别是 程颐 、 熹 的理 学 的 L 朱 反叛 。他还认 为“ 宋学 有 弊, 汉学更 有 弊” 进 而 质疑 , “ 六经 ”公开宣称“ 经虽读不全信” 并借庄子的话抨 , 六 , 击“ 六经尽糟 粕” 《 然 作》 。他 的言 行 可谓 大胆 出 (偶 ) 格、 惊世骇俗 。他对虚伪 的假道学深恶痛绝 , 常常借机 加 以嘲讽抨击 , 表现 出封建社会 末期个性 解放思 想的 再次苏醒。 这些思想体现在文学理论 上, 就是 他的“ 性灵说” 。 袁 枚 的 “ 灵 说 ” 在 内 容 上 包 括性 情 、 性 和 诗 才 性 , 个 三个要素 。袁枚认 为“ 情 以外本无 诗” “ 性 ,若夫 诗者 , 心之声也 , 性情所 流露者也 ” “ ,天性多 情句 自工 ” 。就 是说诗生于性情 , 性情 是诗 的本 源和灵魂 。他所说 的 性情 , 就是真情。诗人 内心 要有真情 实感才 有创作 构 思的可能性 , 诗歌 中的景 物形象归根 结底也是 为 了体 现“ 的。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因 情” 此, 袁枚又认为“ 诗 , 可 以无我 ” “ 作 不 ,有人 无我 , 是傀 儡也” 。就是说没有个性 的诗人所作 的诗就 如同受人 摆布的“ 傀儡” 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没有个性 , 就丧 , 也 失了真性情 。他在 《 续诗 品》 中专辟“ 著我 ” 品 , 一 就是 明确提倡创写 “ 有我” 旨。这是性灵说 审美价值 的核 之 心 。袁枚还进一步认为 , 仅有性 情 、 个性是 不够 的 , 还 应具备表现这一切 的诗才 。“ 诗人无才 , 不能役典籍运 心灵 ”有诗才 的人在 进行艺术构 思时才会 产生 灵机 , , 善 于把握灵机 , 易于成篇 。这里所说的灵机 , 就是今人 所谓灵感。艺术构思 中的灵机与才 气 、 分与 学识要 天 结合并重 。 这 三 个 方 面 的 有 机 结 合 , 成 了 完 整 的 诗 歌 理 论 构 体 系, 是晚明公 安派文学 主张 的隔代复兴 , 为清诗开创 新 的局 面打下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袁枚《随园食单》的饮食性灵观

袁枚《随园食单》的饮食性灵观

2013.04学教育4袁枚《随园食单》的饮食性灵观姚利芬(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学专业2011级博士,北京100081)[摘要]《随园食单》是袁枚所写的烹饪学著作,但又与一般食谱不同,杂以记事,且文笔灵动,思想闪烁,其饮食审美追求与“性灵”说的诗论主张相耦合,从食材的选择、烹制的过程到菜肴的品尝方面无不与之相契合佐证,两者互为补益,以此观照,更见“性灵”风神。

[关键词]随园食单;袁枚;随园诗话;性灵《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撰,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名重一代,“所为诗文,天才横逸,不可方物。

”(《清史文苑传》)。

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著作传世,袁枚还是清代的大美食家,被后世学者誉之为“食圣”。

《随园食单》是他72岁时写的一部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以翰林身份著此书,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曾多次再版,日本东京岩波书店曾将它译成日文出版。

虽说是“食单”,但它又与单纯的烹饪技法书迥异,身为文学家的袁枚将其写得活色生香,循章法而又摇曳生姿,文笔活脱跳跃,灵动逸出,食单杂记事,亦以厨事与人事类比,思想火花扑朔其间,故《随园食单》又可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读。

袁枚其人率真放达,言称自己“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琏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1],他将“好味”一项放置于几大喜好之首,可见其对饮食的推崇与重视。

袁枚少年及第,当过几年的知县,后筑园林(号随园)于小仓山,过起了优游诗酒的士大夫生活,他的家厨是一代名厨王小余,王小余是一代名厨,曾拒重金所聘,一意做袁枚的家厨,因其懂得“知己难,知味更难”的道理。

袁枚与王小余感情甚笃,在王小余去世后还为他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厨者王小余传》,对其风神描绘无遗。

袁枚十分留心各种饮食的特点和烹饪技术,广搜博尝,“善取于人”。

《随园食单》“序”中有言,他为了追求美味,“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

论明清诗歌之“性灵说”

论明清诗歌之“性灵说”

2021年第15期18文学研究论明清诗歌之“性灵说”张逸淼在细谈“性灵说”这一概念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文学派别,即“性灵说”的提出者——公安派。

公安派最早形成于晚明的文坛,是一个在当时影响力极大的文学流派,主要人物是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公安派。

在公安派提出的诸多文学理论中,“性灵说”被认为是其中一个著名的口号。

公安派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诗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注重真情实感的表现以及自身思想情感的个性化,强调真实,反对人为的局限性和过分雕饰,要求我们能够摆脱传统古书典籍中道理的限制,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即使会有不足之处,也是值得肯定的。

明末年代,哲学家李贽曾提出“童心说”的理论,即认为童心便是一种评判人们认知的是非标准,认为文学便是应当是作者自身的内心情感和对于人生欲望的真实表现,而袁宏道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将"无闻无识"与"真声"当做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因果关系,借此充分肯定了人们"性灵"中所包含的种种各色情感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欲望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将其具体地化为一种个体感,以感情和欲望的自由表达性作为我国现代诗歌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任性而发",从而在客观上大大减少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

【1】而“性灵说”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反对拟古蹈袭。

公安派并非简单地反对复古,而是反对一味地模仿、剿袭前人,如果只是在创作的形式方面顺延古人的作品,而诗歌的创作思想与内容毫无创新,复古运动还是会归于失败的结局。

“性灵说”作为公安派文学创作主张的内核,反映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袁宏道在道吴县任职县令一官时,因不堪忍受做官所要忍受的辛酸屈辱,作了《戏题斋壁》一诗,将心中因繁重压抑的仕途生活而产生的苦闷一吐为快,表达出对官场的深深厌恶,想要逃离官场,投身自由的田园生活,言语直白,感情直接,率性自由不加掩饰,体现了与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性灵说”之真情论
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所倡导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

(《清史稿》)中说:(袁枚)天才颖异。

论诗主抒写性灵,他人意所欲出,不达者悉为达之。

士多效其体。

著《随园集》,凡三十余种。

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中说道:“袁枚在《答曾南村论诗书》中指出:“提笔先需问性情,风裁休划宋元明。

”把真情作为创作之源,又在《随园诗话》卷五中总结我国几千年来的诗史:“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因此,袁枚的“性灵”倾向于人之灵动的情感、禀赋,即强调“情”。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马杰的袁枚“性灵说”的是以追求中提到)袁枚所说之“性灵”不仅指“情”或“性情”,而且指“灵机”。

而(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刘长泉在以真达情——袁枚抒情诗的特色)中写道:做诗要有情,情之有无是诗之先决条件。

诗是情的产物,情的表现,要“自把新诗写性情”所以他坚决反对有意识地为政治需要,为炫耀学问或为其他种种目的去写诗。

情与真密不可分。

(燕山大学学报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中写道:真情是人内心感情,是文学之源,只有抓住诗歌的这个本质特征,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诗歌来,因此他反对虚假之作:“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

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

”其《续诗品·葆真》就说:“伪笑佯哀,吾其忧矣:”其《随园诗话》也批评王士祯“喜怒哀乐之不真”。

可见,袁枚倡导的性灵说,其核心就是强调诗人真实感情的表达。

(2005年12月份的求索中马杰和龚建平在袁枚个性思想对性灵
说的影响)中说道:袁宏道所说的“性灵”主要指“性情”或“情”。

他认为作家内心必须首先有一种不可阻遏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激动着他,使他迫不及待地欲把这种情感舒发出来,以求内心的畅适。

中郎描述此种情景是:“久而胸中涣然,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决也。

”在《叙小修诗》中,他称赞小修作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可见袁宏道的“性灵”主要是指“情”或“性情”。

他要求作家要把自己的心灵世界毫无遮蔽地展现出来,任自己的情
感无拘无束地自由流露,使读者从中享受到文学的率真自然之美。

但是,他却忽视创作主体的艺术才能的作用,这在袁枚的诗论中得到了充分阐释。

其次是性情的独特性。

(2006年9月号下旬刊张文萍的天真自是一家言——袁枚“性灵”说简论)中说:袁枚认为写诗要表现独特的个性,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当代其他人。

他主张诗要独创、争新,“自把新诗写性情”。

然而人之性情、遭际各不相同。

诗人只有把自己独特的遭际、个性、感受表现出来,才能妙心独运,笔性灵巧,写出富有新意的篇章。

为此,他强调写诗必须“有我”、著我”“为人,不可以有我。

……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抄袭敷衍之弊大。

”有人无我,是傀儡也。

”《诗话》卷七“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

”(《续诗品》)“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

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

”《诗话》卷十“有我”、著我”就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就是要写出自己独具的性情,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

要“出新意,去陈言”、精心独运,自出心裁”写出迥不犹人、富于个性的作品。

对那些缺乏独创精神现象,袁枚进行了全面的抨击:“抱杜韩以凌人,而粗脚笨手者,谓之权门托足;仿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开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之韵者,谓之木偶演戏;故意走宋人冷径,谓之乞儿搬家;好叠韵、次韵,刺刺不休者,谓之村婆絮谈;一字一句自注来历者,谓之骨董开店。


(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114页)中说道:“最后,性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他肯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并给予歌颂。

他说:大抵情欲之感,圣人所宽,人欲所在,即是天理。

燕山大学学报郑艳玲,麻玉霞在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中写道:因为“欲”是情感的一部分,所以男女相悦是人的自然情感,无法抗拒,所以“好色”就是天理:“好色不必讳,不好色尤不必讳,人品之高下,岂在好色与不好色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晏萌芳,裴香玉在论袁枚性灵说情感理论的自然主义偏向中写道:只要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随园诗话》卷三·第十七)就是“艳诗宫体,自是诗家一格”(《再与沈大宗伯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七)基于此认识,袁枚不避讳当时伦理忌讳,大量创作,评述艳情诗,并因此受到时人的非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中国韵文学刊1995年第2期李剑波的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历史意义)中说:袁枚的性灵说强调抒写人的真性情,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

肯定人情人欲的合理性,他把表现人情,包括男女之情,作为文学的中心内容。

认为艳诗,宫体也是诗中一格,有其自身价值,不可排斥。

(李哲理在袁枚“性灵论”探微)中说:““性灵挥洒古今空”。

袁枚以“性灵”为旗帜,名震乾嘉一代诗坛。

其所力持的“性情”“童心”“天赋”“天籁”“生命力”等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袁枚和他的“性灵说”必将日益凸显出其在诗歌理论中的独特的价值。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刘长泉的以真达情——袁枚抒情诗的特色)中写道袁枚以真达情,是他的抒情诗的突出特色。

他的抒情诗中,既有“春宵一梦长”的婉转缠绵,也有“丧因在室悲”的怒斥,无论是含蓄不尽,还是发泄无余,都源于他抒写的性情之真。

真”与“情”构成了袁枚抒情诗的两大基石。

“诗本出于情性,哀乐俯仰,各尽其兴。

”袁枚继承了公安、竟陵一脉相传的“独抒性灵”的理论,并且将之大量实践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论是进步的,他的诗实践了他的诗论,因而也是进步的。

袁枚身上毛病固然不少,但他是较敢于暴露自己的。

比如公开承认自己好名、好财、好色,明显带有市民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色彩。

他追求的那种真诚得近乎天真的情感,继承了明代李贽的表现“赤子之心”的文艺思想。

以“真”以“情”为标准,他对那种不暴真性,不见真情的创作极为鄙视。

他抨击宗唐宗宋的复古派,“胸中有已亡之国号,而无自得之性情”又抨击做“学问诗”的肌理派“填书塞曲,满纸死气,自矜淹博”对王士祯的神韵派也有批评,“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

观其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

”袁枚的抒情诗,其“真情”多指个人遭际,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个人遭际的真情有些是道学家们耻于下笔,不敢下笔的。

从反道学的角度看,以真达情就是他的抒情诗的主要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据(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黄红日的绝地通天一支笔,请看依傍是何人——论袁枚性灵诗论特征)中:袁枚提倡的性灵说,从诗歌创作的本质论出发,强调文学作品是性情的表现;从诗歌创作的主体论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备个性、才几方面的要素;从诗歌创作的本体论出发,强调艺术形象的灵活、动、趣;从诗歌创作的鉴赏论出发,强调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这就涉及到了创作动力、术构思、品的审美特征、作品的美感作用等诗歌创作的几乎所有主要环节,可以说是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理论体系,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其中
各种具体观点也并未脱离理论核心。

袁枚其人、诗、论,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袁枚性灵说——真情论的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但让有些研究存在着片面之处和交大的学术空间,可以作进一步的推进,细化和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