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书评

合集下载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性论》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性论》优秀读后感1在拿到书之前,对休谟的人性论充满好奇和揣摩。

人性是所谓明或暗、恶与善还是我能想象的那种种代表美好与邪恶的对立的词汇呢?作为人类其中一员,渺渺于浩瀚人海之中,沉浮在生老病死的人生之途,我还是止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去探寻自己的“人性”,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我看到人类几乎无所不能,令其他物种望其项背,可是人类却征服不了自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神学家都在竭力去探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人类为什么可以征服其他物种,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更加智慧,我们究竟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外星人的试验品?所以试图了解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科学角度上有的从生理结构上去探寻,比如我们人类的大脑最发达,这决定了我们是最智慧的生物,有的从心理上去推理,比如我们人类有更复杂的神经反射系统和精神现象。

而哲学家似乎力图从我们的推理演绎思想活动中推测我们观念的活动方式,来论证人类的观念和信仰来自何方。

神学家干脆把思想的起源归结于上帝或神,它们是人类的先天观念,在这种先天观念的引导和驱策下我们人类才创造了这汲汲央央的灿烂文化。

休谟的书首先推翻了我之前浪漫的预期,他没有去论述人性的性质问题,比如我们关心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问题”,他是在讲我们的观念来自何方,我们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具体地说,他是个经验主义者,他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先天观念。

人类的一切观念首先来自印象,而印象来自五感,及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就如同烹饪美味佳肴,首先有原材料、调味品,然后大厨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品。

大厨就是人类大脑的推理活动,而原材料与调味品的关系就是印象和观念之间相连的那些因果关系。

《人心:善恶天性》读书笔记

《人心:善恶天性》读书笔记

《人心:善恶天性》读书笔记《人心:善恶天性》(美)埃里希·弗洛姆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马斯洛:“心理学今天已经被扯得四分五裂,实际上可以说已经成为三个(或更多)分享的、互不交流的科学或科学家集团:一是行为主义的、实证的、客观主义的、机械论的集团,二是起源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整套心理学,三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2、宗教裁判和独裁者把他们的制度建立在“人是羊”这个前提下。

更有甚者,有这样一种说法,即认为人既然是羊,那就需要有领袖为他们指点迷津,这往往强化了领袖们的这一真诚信念:如果他们能给人以所需要的东西,如果他们使人摆脱了责任和自由的负担,那么,他们便是在履行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即使这是一种悲剧性的道德责任。

P33、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志,这并不被认为是罪恶,《圣经》中也没有一处地方暗示违背上帝会使人堕落。

相反,这种叛逆行为乃是人的自我觉醒,以及人有能力进行选择的一个条件。

总之,这次反叛行为就是人向自由迈进的第一步。

看来,亚当和夏娃的这种反叛行为是在上帝的安排之内的。

按照先知的思想,正因为人被驱逐出伊甸园,人才能创造自己的历史,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P64、在我看来,正是这三种现象构成人的倾向中最不道德、最危险的形式的基础。

这三种现象是:恋死、恶性自恋以及乱伦的依赖关系。

当这三种倾向结合起来的时候,便形成了“退化综合症”,从而驱使人们去为了破坏而破坏,为了恨而恨。

与这种“退化综合症”相反,我将要叙述“发展综合症”,它包括爱生(与恋死相反)、爱人(与自恋相反)以及独立性(与乱伦的依赖关系相反)。

P9-P105、娱乐型暴力行为是最正常的、不带任何状态性质的暴力行为。

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显示技能,而不是为了破坏,它不是由仇恨或毁灭的动机所引起的。

P136、反应型暴力行为是指为捍卫自身或他人的生命、自由、尊严和财产所采取的行动。

它根源于恐惧之中。

….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生,而不是死;是为了保存,而不是毁灭。

弗洛姆人物简介

弗洛姆人物简介

• 弗洛姆为爱所做的努力屡遭失败,他绝望了。 他只感到失败,无能为力和被遗弃。 • 几个月后,弗洛姆重获建立一种新关系的勇 气。因为一个名叫阿尼斯-弗里曼的美国女 人。阿尼斯来自阿拉巴马,是个寡妇,曾失 去三个丈夫。她非常有魅力,很性感,没有 什么事业上的野心,但是是一个能平起平坐 的谈话的伙伴。弗洛姆爱上了她,并在1953 年与她结婚。共同生活的27年。
生平与经历
• 1900年3月23日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 • 1918年 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 1919年暑假后 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老师有韦伯 (马克 斯· 韦伯的兄弟)、Karl Jaspers和Heinrich Rickert。 •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 1925年-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学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完毕。 •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 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 • 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 1943年离开哥伦比亚后,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 纽约分校 • 1945年 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这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 分析部。 • 1957到1961年 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 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 • 1974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 •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出版著作。
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 爱情那样,是以如此 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 开始,并以如此的规 律性遭到失败。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
很多人想知道心理学相关的经典书籍有哪些,学习心理学需要看什幺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着排行榜1、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本书作者马斯洛是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本书是其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顶级着作。

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个人成长、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贴近个人生活的话题。

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书中透露了马斯洛本人的一些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历程,能让社科爱好者清晰了解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心理成长史。

父性鲁格·肇嘉心灵的激情欧文·斯通
 2、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着名心理学家。

本书从弗洛伊德26岁热恋开始,写至其80岁时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仓皇出国。

材料丰富翔实,生动地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可使读者对这位卓越的心理学家及其学说,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弗洛伊德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他和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弗洛伊德与荣格艾伦伯格弗洛伊德与荣格:发现无意识之浪漫主义解读神话般的人物,诠释精神动力学的演进。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读书笔记报复性暴力弗洛姆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读书笔记报复性暴力弗洛姆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读书笔记:报复性暴力(弗洛姆)摘自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与反应性暴力相关的另一类暴力是报复性暴力,但其病理程度已经进了一步。

反应性暴力的目的旨在阻止威胁的伤害,因此这种暴力有助于生物的生存功能。

相反,就报复性暴力而言,伤害已经被施行,因此该暴力就不再具有防卫功能。

它具有不可思议地恢复现实中已经作完的事情的非理性功能。

他们不仅发现了原始人群和文明人群的报复性暴力,而且发现了个体的报复性暴力。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这类暴力的非理性本质。

报复动机与群体或个体的实力和建设力成反比。

对于无能的人或不健全的人,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话,他就只能用一种办法来恢复其自尊心:根据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惩罚法则进行报复。

相反,对于有建设力地生活的人,他没有或很少有这种需要。

即使他收到过损毁、侮辱和伤害,而有建设力的生活过程会使他忘掉这些损害。

建设能力证明是比报复愿望更强有力的东西。

这种分析的真实性可以根据个体和社会规模上的经验材料很容易地得到确立。

精神分析的资料表明,成熟的、有建设力的人,较之难以进行完全独立生活的神经质的人,很少被报复欲望所促动,而后者常常倾向于把他的整个人生系于报复愿望之上。

就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人而言,报复变成了他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目的,因为没有报复,不只是他的自尊心、而且连他的自我感觉和个性都有崩溃的危险。

同样,我们发现,在最落后的群体(就经济或者文化和情感方面而言)中,报复(例如,为了过去的民族失败)似乎具有很强烈的意义。

在工业化社会中,较低级的中产阶级被剥夺了很多生活要素,因而他们在许多国家中都是报复情感的焦点,恰如他们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的焦点一样。

借助“投射问题单”可以容易地确立报复情感的强度与经济的和文化的贫困之间的关系。

理解原始社群中的报复可能是更为复杂的事情。

许多原始社群具有强烈的、甚至制度化了的报复情感和报复模式,整个群体认为必须要为其一个成员受到的伤害进行复仇。

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必看的心理学书籍推荐:1、《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用本书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用书。

2、《说谎》保罗艾克曼保罗·埃克曼的这本《说谎》一版再版,被欧美诸多执法机构奉为刑侦学教材。

它告诉读者,人们是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何有何表现;如何识破谎言,识破的可能性以及利弊;如何创造和增进识破谎言的机会。

对于必须娴熟人际互动,了解嫌疑人性格特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与警察而言,这是一本强化职能的教材;对于需要洞悉人心,长于沟通的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与咨询专家而言,这是一本很好的人际互动宝典:对于极欲防止被骗的市井百姓而言,这更是一本可以减少上当机会,防范诈术的实用指南。

作者简介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 1934- ),美国心理学家,加州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199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被列为二十世纪百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主要研究情绪的表达及其生理活动和人际欺骗等,是这一领域最主要的专家,在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曾研究过新几内亚部族、精神病患者、间谍、连环杀人犯和职业杀手等的面容。

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执法部门、反恐怖小组等政府机构,皮克斯(Pi某ar)、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jc)等著名动画工作室常常请他作情绪表情的顾问。

英美的电视节目也常常向他咨询,甚至请他到节目中现身说法。

他共编著有十三本书。

3、《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德语:Die Traumdeutung 英文: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又译做《解梦》,商务印书馆最早译作《释梦》,经典心理学书籍,第一版出版于1899年11月。

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

4、《荣格全集》荣格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人心》读后感锦集

《人心》读后感锦集

《人心》读后感锦集《人心》是一本由埃里希·弗洛姆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32图书,本书定价:1.55,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上能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心》精选点评:●向所有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的人士致敬。

天天和魔鬼打交道若非实属很易。

几天内两次重温「共生」概念,只愿身边所有朋友不会遭遇我曾经的。

●恋生癖、恋尸癖、生本能、死本能、乱伦固恋。

●选择自由。

真情变得冷酷无情的过程●说不上好和不好,暂定吧●很精彩●一本讲爱的书●fromm●善和美更接近人的本性,我一直都这样认为●我看不懂啊!!!●男人写的书,叫我怎么信。

《人心》读后感(一):自由理智和决定论普通人,受限于决定论,沙芥于反应性的因果关系,受该特定的事情影响产生特定的反应。

他是非理性的奴役。

觉醒的人,领悟生命真谛的人,在面对特定事情的时候,能摆脱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创造奇迹,获得自由。

一个人是否拥有自由言论呢?那要看他是否觉醒。

《人心》读后感(二):衰败或成长,你有选择的自由阿德勒是钟爱我比较喜欢的思想家,读完这本不到两百页的小书,收获不小,但觉得他的行文还是带有德国教授特有的学究气。

这书的内容其实还可以压缩精炼的,其基本思想内容,在前面《译者的话》和作者在书尾的总结性文字中陈述得已经很清楚,如果时间不够,单读这一头一尾也就够了。

简单的说,作者此书想讨论的次要想用问题,是人的本性或天性,具体一点,就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古老的问题。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从人格分析角度看,两者都有可能性,是人自己的选择决定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好人还是坏蛋。

主要的内容当然就是论证这个结论。

作者以前在《爱的艺术》中讨论了善的本能,此书则主要讨论恶本能。

作者立论的基点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即意识与自由。

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所以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不完全不受本能的支配,有了和平主义或主观能动性。

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食粮畜养的压力,使他偶而感到孤独,恐惧,尤其在外部双重压力过大时,会使到他产生一种退缩,回归到大自然状态的冲动。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书评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书评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埃里希∙弗洛姆(E∙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精神分析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元老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博士,教授。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笃信犹太教的家庭。

作为独生子,弗洛姆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在大学期间,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就极感兴趣。

1922年,弗洛姆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接受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直至1931年。

起初,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不久即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他不满意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个人的无意识驱动力的作用,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类心理的意义。

受W∙赖希影响,企图以人道主义的精神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将二者综合为一种“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精神分析”。

他批判资本主义是病态的、不合理的社会,但却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提出借助“社会治疗法”以建立和谐的“健康社会”的方案。

1928年至1938年问,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

在学术界影响较大。

1934年,弗洛姆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德国,迁往美国纽约,从事广泛的教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

1934—1941年,弗洛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社会研究所新校执教,1941年后,相继在本宁顿学院、耶尔大学、纽约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授。

1946年,他参与创建了威廉∙阿朗森∙怀特精神病、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所,并担任该所主任。

1949年,弗洛姆执教于国立墨西哥大学,并在那里创建了墨西哥精神分析研究所。

1965年,弗洛姆在墨西哥退休,并获得荣誉教授的桂冠。

1971年,弗洛姆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3月18日去世。

弗洛姆是一位不限于心理学领域的多产作家,其著作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有些印数达数千万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埃里希∙弗洛姆(E∙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精神分析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元老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博士,教授。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笃信犹太教的家庭。

作为独生子,弗洛姆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攻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在大学期间,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就极感兴趣。

1922年,弗洛姆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接受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直至1931年。

起初,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不久即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他不满意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个人的无意识驱动力的作用,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类心理的意义。

受W∙赖希影响,企图以人道主义的精神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将二者综合为一种“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精神分析”。

他批判资本主义是病态的、不合理的社会,但却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提出借助“社会治疗法”以建立和谐的“健康社会”的方案。

1928年至1938年问,弗洛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

在学术界影响较大。

1934年,弗洛姆随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一起离开纳粹德国,迁往美国纽约,从事广泛的教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

1934—1941年,弗洛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社会研究所新校执教,1941年后,相继在本宁顿学院、耶尔大学、纽约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授。

1946年,他参与创建了威廉∙阿朗森∙怀特精神病、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所,并担任该所主任。

1949年,弗洛姆执教于国立墨西哥大学,并在那里创建了墨西哥精神分析研究所。

1965年,弗洛姆在墨西哥退休,并获得荣誉教授的桂冠。

1971年,弗洛姆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3月18日去世。

弗洛姆是一位不限于心理学领域的多产作家,其著作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有些印数达数千万册。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逃避自由》(1941年)、《自为的人》(1947年)、《心理分析和宗教信仰》(1951年)、《健全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年)、《人心》(1964年)、《精神分析的危机》(1970年)、《人的破坏性之剖析》(1973年)、《占有还是存在?》(1976年)。

弗洛姆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极为关注,故有“人类的梦想家”之称。

《人心——人的善恶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Evil,1964年),由纽约哈珀和罗公司1964年出版,中译本《人心》由范瑞平等译成,1988年8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54页,10.8万字。

《人心》一书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人——是狼还是羊?”,作者分析了“人是狼”、“人是羊”两种观点的论据后。

指出我们关于狼和羊的假定是站不住脚的,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

第二部分“不同的暴力形式”,弗洛姆按病理程度轻重,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作者认为前三种暴力形式都是由于对生活的损害或对生活的失望所引起的,因此有助于生活;后二种暴力形式的病理性极强,前者表明生活的残缺和空虚,并通过破坏生活来超越生活,后者则有一种杀人的激情,把杀人作为一种超越生活的方式。

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促动因素的不同。

第三部分“爱死与爱生”,指小人具有爱死和爱生的定向,并分别阐述了爱死、爱生各自的含义。

第四部分“个体自恋与社会自恋”,指出人具有自恋定向,并分别就自恋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

第五部分“乱伦固结”,指出入具有乱伦固恋的定向,介绍了乱伦固恋的含义及三个发展层次。

弗洛姆认为,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恋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的精神病患的核心。

第六部分“自由、决定论、选择论”,作者从分析人性观点入手,提出了关于人的自由的问题。

本书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人性理论弗洛姆人性理论的出发点是反对把人界定为一种特定的实体,一种单一和同质的存在。

在西方传统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中,人基本上被定义为恶的、堕落的,或者善的、可完善的。

弗洛姆认为,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因为善与恶是一种实体性的概念,在这种人性论的阐释下,人的本性就是永恒不变的,意味着自人类诞生伊始,人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很难同人类不断变化的事实相一致。

而且,在弗洛姆看来,如果一个人相信人的善是唯一的潜在性,人便会在理想的幻灭中度其一生;如果一个人相信人的恶是唯一的潜在性,就会象玩世不恭的人那样了却一生。

“正确的见解应是把两种可能性都视为真实的潜在性。

并且研究它们两者出现的条件”。

此外,在人的本性问题上,弗洛姆也反对把人定义为“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能够允诺的动物”(尼采),以及诺如从社会学、生物学、生理学角度对人的界说。

他认为“这些定义只表达了人的主要属性,但是,它们没有涉及人的本质”。

基于上述分析,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或本质不是像善与恶那样的特殊实体,而是植根于人存在条件中的一种矛盾”。

弗洛姆把人的本质定义为固有的矛盾是以两类事实为依据的:(1)人是一种动物,然而人的天生本能并不足以保证他的生存,除非生产财富来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发明语言,研制工具。

(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屈从于自然的指令和偶然事件,但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使人超越自然和其他全部生命,在思想上是自由的。

自我意识也使人意识到过去、未来,自己的渺小、无能,自己是世界中的陌生者,并使人处于孤独、痛苦和恐惧之中。

自然,人不堪忍受这种牢狱般的生活,竭力要从分离的痛苦和孤独中解脱,寻找失去的和谐,这就构成人生存的固有矛盾。

弗洛姆进一步指出,回归和发展是解除冲突的两种方式。

回归的方式指人为了解脱分离和孤独,而竭力返回到动物和自然的生活中去,抛弃使他成为人,却又折磨他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与自然达到原始的和谐。

发展的方式则指人通过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道性,以超越自然,解除分离和孤独,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若靠发展的内在趋势解除旧有的矛盾,就会在新的水平上出现新的矛盾,新的矛盾又迫使他继续从事追求新的解除工作,这个过程循环往复,直到达到成为全面的人的终极目标,与世界完全统一为止。

倘若人追求回归的解除方式,那么,人必然会完全追求那种无异于癫狂的非人道性。

无论采取发展方式,还是回归方式来解除人的固有矛盾,都必然会表现出趋向善或恶的定向,并引起和产生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潜能。

(二)人的替恶天性1.恋尸和恋生的定向。

弗洛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论是心理上的区别,还是道德上的区别,最为基本的乃是爱死的人与爱生的人之间的区别,恋尸的人与恋生的人之间的区别”。

恋尸表示一种伤感的情绪,杀人的愿望,对暴力的崇拜,对死尸和虐待的兴趣。

恋尸者憎恨生活,希望回到无知和动物的原始生活中去,并把人的价值视为物的价值。

具有恋生定向的人则与此相反,它表示生存的一种总体定向和完整方式,保持生命,抵抗死亡是恋生定向的最基本方式。

爱生的人是健全的人,对他来说,欢乐是德性,人生的目的是献身于所有富有生气的东西。

安全、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的恋生定向。

2.自恋定向。

自恋是一种比性欲和求生欲更为强烈的情绪,其特点是对外部世界缺乏真正的兴趣,以自己的人格代替现实。

依自恋的对象可分为个体自恋和群体自恋。

依自恋的病理程度可分为良性自恋、病理性自恋和恶性自恋三种。

良性自恋的人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和成就,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病理性自恋与理性和爱相冲突,使人不能正确评价事物和他人,通常高估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低估外界的任何一件事物,当其遭到批评时,情绪就会激怒或沮丧,因而限制和歪曲理性判断;恶性自恋的对象是他拥有的东西,如他的身体、相貌、健康、财富等,它使人成为虚伪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使人的行动相悖于群体的生存原则。

当个体自恋转向群体自恋,群体自恋进一步转向整个人类及其成就时,就有助于消除民族和思想上的自恋的危险,进入完全人性的状态。

当基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发生改变时,教育对实现人道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

3.乱伦固恋定向。

弗洛姆认为,对母亲的固恋不像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恋母情结”那样,只表示男孩对母亲的性的乱伦渴望。

在他看来,男孩和女孩对母亲都具有乱伦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性本能的联系。

乱伦固恋不仅极为经常地包含着渴望母亲的爱和保护,而且还包含着对她的恐惧,从而导致人缺乏独立、自由和责任。

良性的母亲固恋只表现为需要母亲似的人物的安慰、爱恋、称赞、供养和照顾。

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产生焦虑和沮丧情绪。

恶性的母亲固恋称为乱伦共生,共生依恋指没有这个人他就不能生存,当然这种联系主要是一种情感和幻想的联系。

乱伦共生表现为希望永远象婴儿那样被爱,有一种返回子宫的欲望。

曲解理性、缺少爱的能力、丧失独立性和完整性是乱伦固恋的三个病理特征。

弗洛姆认为,如果恋尸、恶性自恋和乱伦共生集结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具有衰败综合征,就会构成最危险和最恶毒的人格定向。

如果与此相对应的恋生、爱和独立性集结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具有成长综合征,这是一种生产性的或创造性的人格定向。

由衰败综合征支配的人以原始的回归方式来解除人固有的矛盾,因而表现为恶。

以成长综合征统治的人以发展的方式来解决人固有的矛盾,因而表现为善。

弗洛姆还认为,人成为善人或恶人,全凭自己自由决定,因为善恶这两种潜在定向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人并不是天生就恶。

人的意识对人采取善的行动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如果在自由作出决定时,不断作出错误决定,人心就会变得愈来愈冷酷无情,变得更恶毒;反之,如果不断作出正确的决定,人心就会变得愈来愈温和、活泼,变得更具爱心和善良。

弗洛姆《人心》一书对人性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弗洛姆强调入的本性不是某种特殊的实体,而是一种寻求解决矛盾并创造新矛盾的过程。

这种观点较之以往的人性理论来说不仅新颖,而且更少片面性。

(2)弗洛姆强调人具有自由选择善恶的能力,欣赏以发展的方式解除人固有的矛盾,这对发展人们的能力和人道性具有积极意义。

(3)弗洛姆在论述其人性理论时,非常注意每种心理定向的发展层次,使其理论观点显得较完整,成熟。

(4)弗洛姆有关善恶潜能的心理分析较弗洛伊德的有关观点更趋于合理,如他反对弗洛伊德过分强调利比多理论的作用,强调入的主动选择,不懈努力。

弗洛姆人性理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弗洛姆有关人的恶潜能的论述虽超越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但构成恶本质的三个核心概念——恋尸、自恋、乱伦固结,均源于弗洛伊德。

这些概念是精神分析临床经验的总结,能否全面、合适地反映人的恶潜能,值得进一步多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