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合集下载

黑色幽默——读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

黑色幽默——读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

黑色幽默——读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欧•亨利是一位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作品以其独特、幽默和诙谐的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其中《警察和赞美诗》这篇小说更是被认为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小说描写了一个酒鬼在醉酒后偷了一件小偷贼的东西,结果竟被警察误认为是最近发生的盗窃案的罪犯。

在被押送到拘留所时,酒鬼用其诙谐幽默的口才与警察交谈,同时还口吐芬芳,使得警察让他“享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特殊待遇。

最终,他被判有罪并被送往监狱,但在那里他竟与一个资深犯人结为好友,成为了监狱中的“王”。

黑色幽默的体现首先,小说讲述了一个窃贼的故事,而窃贼被当做了盗窃案的罪犯,这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更加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这个窃贼是一个醉鬼,他在醉酒后窃取了贼的东西,而在警察的逮捕下,他还真被当成了盗贼。

然后是酒鬼和警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酒鬼在对话中不断的挑逗和嘲笑警察,而警察则得不到下手,让人觉得非常有趣,就像这里所描述的:“一生中他从未与如此精明而机智的捕快交过手。

不过,每当赫斯特特警探试图捉弄他的时候,他总轻松地打趣他,令他一筹莫展。

”最后是酒鬼进入监狱后的故事,他在监狱中成为了“王”,并与一个资深犯人结为好友。

这种转折,让人觉得非常诙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种黑色幽默思维。

作品评价虽然小说短小精悍,但是展现出来的意味和故事却都十分具有代表性。

欧•亨利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制造出那种触动人心的幽默感,这在他的许多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展现。

《警察和赞美诗》作为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作品,确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黑色幽默中,欧•亨利表达出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探索,从而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意义。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
欧·亨利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赞美诗=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
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
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
堂”。
欧· 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 说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 全书”。 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的 莫泊桑、俄国的契诃(hē)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
苏贝的行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愿望或打算
结果
第六次
苏贝的行为
第一次
愿望或打算
结果
进上等餐馆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砸橱窗
进低档饭馆 调戏女子 大吵大闹
让别人交给警 被推到人行道上 察 、 直接被警察抓 连个旁证都不算 住 被“叉”在人行道上 女子缠住他 让他只管闹去
第六次
偷绸伞
故事高潮(39-47)苏贝良心发现,突然被捕。
故事结局(48)苏贝被判监禁三个月。
课堂学习
分析第一部分(1-6)
苏贝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当夜晚雁群引吭高 鸣,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对她们的丈夫亲热起来,或者当苏贝
躺在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的时候,你就知道冬季已经逼近了。
一片枯叶飘落到苏贝的膝头。那是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杰 克对麦迪逊广场的老房客倒是体贴入微的,每年要来之前,总是预 先通知。他在十字街头把他的名片交给 “北风” ——“幕天席地 别墅”的门房——这样露天的居民就可以有所准备。
忿忿不平( 憎恶 (

从《警察与赞美诗》分析欧·亨利写作特点

从《警察与赞美诗》分析欧·亨利写作特点

英语短篇小说选读期末论文从《警察与赞美诗》分析欧·亨利写作特点Abstract: O Henry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America, is well-known for his short story . He is also the founder of modern short story of America. He called in the master layout posed, with his own style. His story is famous for depicting life of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humorous language, and unexpected end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is one of his famous and typical story. He expresses the helpless and misery of common people, meaningful and impressed, with tears inside laugh, through the depicting of Soapy. This is a typical one, from which we can clearly draw out his writing feature--considering about the life of common people; depicting people by using exaggerate and humor as technique; and unexpected endings.内容摘要:欧·亨利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论构筑《警察与赞美诗》主题的修辞艺术——情景反语

论构筑《警察与赞美诗》主题的修辞艺术——情景反语

稍加思索便能领会得 到文 章传递 的是辛辣 的讽刺 , 反语讽刺通 常 贯穿整篇文章或段落 。
误认为 他是 耶鲁大 学的一 个富家 子弟 , 他的行 为再 次坐视 不 对 理。在一 家香 烟店他看到一个穿着体面的人点着一根香烟 , 烟火
情景反语常 常用来表 达意外结 局 , 用于挖苦讽刺 、 嘲笑 、 对现
品幽默 、 夸张和讽刺等特点 。欧 ・ 亨利将它体现得不 同凡响 , 其作 品充满 了讽刺 、 多愁善感和 同情意味 。 21 苏 比的越冬方式 以及他 的思想 有悖 常理 .
苏 比越冬 的抱负并不算 高 , 他不想在地 中海巡游 , 也不想 到 南方去 晒令人 昏睡的太阳 , 更没想过到维苏威海湾漂泊 。他 梦寐
论构筑《 警察与赞美诗》 主题 的修辞艺术——情景反语
刘腊 梅
摘 要 : 亨利在《 欧・ 警察与赞 美诗》 中成 功地运用 了情景反语修 辞手法 , 使得 小说 的人物形 象、 思想与众不 同, 戏剧性地推动 了小说 情节的发展 , 从故事的开 头、 发展 到结尾作者都从语篇上牢 牢抓住 了情景反语 的主要特 点, 深刻揭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腐败 、 虚伪和颠倒
1 情景反语的定义及修辞功能

用来关押犯人的 , 监狱仅仅 可以提供犯人 最基 本的甚 至可以说极 其恶劣的居住条件 , 因此我们可以说 监狱永远不会 是人们渴望去
通 常我们提及的反语是指话语反语( eblrn )意指“ V ra I y , o 所言
与所 欲言相反 ” 或者是 “ , 反话 正说” 见 G i 9 5 17 ;pre ( r e17 ,9 8S eb r e &Wi o 9 6 L eh1 8 ;ot 9 4 B re19 ) l n1 8 ; ec 9 3 B o 1 7 ; ab 9 3 。反话正说指 s h 以肯定 、 积极的方式 在字 面上表达命题 内容的理想状 态 如 :F r , “ o yash opt l Bak e ’ hdbe i wne u r r.众所 er tehsi be lcw l s a enhs itr at s a l q e ” 周知 , 布莱 克威尔岛监狱是个很残酷的监狱 , 一般人们都害怕去那

试析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手法

试析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手法

试析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手法欧·亨利是美国著名作家,其作品不仅幽默诙谐,而且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并对社会上的黑暗面进行有力的批判和讽刺。

欧·亨利的代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就是一部通过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反映沉重黑暗的美国历史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苏比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的荒诞滑稽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腐朽。

1 幽默的写作手法幽默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起源于英国戏剧作家琼生,他以幽默诙谐的创作手法的戏剧作品受到人们的追捧,其后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幽默的写作风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委婉含蓄地写作手法结合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意味深长的文章思想。

具有这种写作风格的作品往往通过滑稽可笑的语言和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内容来吸引读者,而通过文章所要表现的深刻的思想使读者回味无穷。

2 幽默手法在创作中的重要性2.1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幽默的写作手法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的主体(即小说的读者)和审美的客体(即作品本身)两个方面。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社会底层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苏比为了谋求生存,用各种看似幼稚的办法力求被警察抓进监狱,然而最终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他无意间被一首赞美诗所感动并准备重新做回好人的时候,却被阴差阳错地抓进了克莱岛监狱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的故事。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内容滑稽可笑,不仅表现出了文章主人公的悲惨和无奈,也表现出了文章作者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力。

让小说的读者在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不仅能够自然流露对主人公无法真正把握自己命运的同情,而且能够体会到文章背后所体现的作者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但又无力改变的情怀,体会到文章蕴含的凄美的情愫。

2.2 突出了人性在生存困境中的顿悟《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故事主人公苏比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为了能够勉强度过寒冷的冬季,不得不为了生存进行各种恶意破坏。

欧亨利小说的创作手法分析

欧亨利小说的创作手法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欧亨利小说的创作手法分析叶宇恒 浙江省三门中学摘 要: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莫泊桑、俄罗斯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篇长篇小说,常用幽默手法、反衬手法和夸张手法描写情节,并独创了欧亨利式的结尾,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欧亨利小说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幽默;结尾[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46-01引言: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年轻时做过药房学徒、新闻记者、会计员等等,在银行出纳时因为意外情况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探望病重妻子时被抓捕。

欧亨利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融入了他的短篇小说中,因此她短篇小说主要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不幸的遭遇和简单快乐的生活,呈现给读者真实的感人的画面,这也是欧亨利小说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

1、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欧亨利创作小说的手法,在微笑的背后透露着心酸的泪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警察与赞美诗》。

乍看这篇小说的标题,以为是作者要赞美警察,实际上,在这篇小说里警察的形象是负面的,欧亨利的黑色幽默首先体现在小说的标题上。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小说的主人公苏贝是一个流浪汉,他费尽心机想进入监狱,因此他故意触犯法律想入狱,前六次的结果都未能如他所愿,当他在听到赞美诗优美的音乐后,改变了现在的想法,想要重新生活,警察却以抢劫教堂为由将苏贝抓入监狱服刑三个月。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主人公作为一个正常人,想进入监狱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荒谬的,他六次触犯法律却都没能达成愿望,当他想要重新开始生活时却毫无缘由的被抓进了监狱,这里额情节设置也是荒谬的。

欧亨利采用的黑色幽默手法,巧妙的构思故事情节,苏贝的入狱与前几次故意触犯法律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美国黑暗的社会背景,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2、反衬手法反衬手法也是欧亨利创作小说的主要手法,这一手法在短篇小说《二十年后》表现得尤其突出。

从_警察与赞美诗_看_欧_亨利笔法_

从_警察与赞美诗_看_欧_亨利笔法_
郭燕华
( 武汉教 育学院外语系 , 武汉 430010) 摘 要 : 美国作家欧 亨利 善于用含泪的微笑和凄惨的幽默打动读者 , 被誉为 欧 亨利笔法 ,
他的短篇小说 警察与赞美诗 情节跌宕起伏 、 结局回旋骤 变 , 是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 关键词 : 情节构思 ; 典型形象 ; 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 : I 712. 074 文献标示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2187( 2000) 05- 0030- 03
欧 亨利 ( 1862 1910) , 原名威廉 西德尼 波 特 , 他的笔调以 幽默风趣、 诙谐 机智、 留有想 象余地 著称 , 在 戏剧性情节的构思、 背景和 氛围 的展示、 人 物心理 的描 写等 方面颇 具功 力。他一 生见 于经 传的 短篇 小说 有 300 多篇 , 大部分作品以反映美国下层人物生活为题 材 , 叙说下层 人物辛 酸而滑 稽的故 事 , 极 富生活 情趣 , 被 誉为 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主要代表作有 警察与赞美诗 、麦琪的 礼物 、 最后的一片叶子 、 没有完 的故事 、 黄雀在后 等 , 列入了世界优秀短篇小说 之林。近百年 来 , 他的 作品拥有 广大的读者 群。为了纪 念 这位对美国短篇小说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 美国于 1918 年开始设立 欧 亨利纪 念奖 , 用于 奖励每年 度 最佳短篇小说获得者。他的短篇名作 警察与赞美诗 , 在人物形 象塑造、 故事情节构思等方面可谓匠心独具 , பைடு நூலகம்喻、 拟人、 反语、 双关、 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 更增添了作 品的生动性 , 读后 诗人回味无 穷。从艺术构 思和创 作 风格来说 , 堪称 欧 亨利笔法 十分成功的名作。 幼年心灵的创伤 , 非同一般的经历 , 遍尝人间疾苦 , 使作者对生 活有着深 刻的感触。不 幸的遭遇 , 流浪 的 生活 , 使他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 , 有机会听他们讲述自己坎坷的命运和离奇的故事 , 成为他构思故事情 节、 塑造人物形象的极好素材。他出生在美国南部 一个普 通的医 师家庭 , 3 岁时 母亲去 世 , 父 亲无力 抚养 , 将 他寄养在外祖母家。他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多 , 而歧视、 艰辛和 寄人篱下 的意识常常 侵袭着他 受伤的心 灵。从 15 岁起就自立谋生 , 当过学徒、 制图员、 记 者、 会计员、 编辑、 专栏作家、 银行出纳员 , 因银行丢失 钱款而遭 到指 控。为避免受审 , 他流浪到拉丁美洲。 1897 年 , 因妻子病故而回国 , 最 终被判刑入狱。 在狱中开始 创作 , 以欧 亨利的笔名发表作品。出狱后专门从事写作。正当他创作力最 旺盛的时候 , 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 加上第二次 婚姻的打击 , 心力交瘁 , 不幸病逝 , 终年 48 岁。 警察与赞美诗 中的主人公苏贝 曾经拥有母爱、 友爱、 雄心 、 纯洁的思想和体面的衣着 。后来他是成了 衣食无着的流浪汉。 多年来 , 好客的布莱克韦尔监狱成了 他的冬季 寓所 。苏 贝为了入狱 过冬 , 试图以骗 吃 骗喝、 砸毁橱窗、 调戏妇女、 小偷小摸、 乱喊乱叫、 扰乱治安等恶行 向法律挑战 , 但无论他怎样胡作非为 , 警察并 不理会。看到自己的如意算盘化为泡影 , 苏贝心中不断 地埋怨是非不分的警察。在入狱过冬的愿望不可能实 现之后 , 他来到一座教堂前。教堂里柔和的灯光和悠扬 的乐声使他心醉神移。面对教堂 , 倚着铁栏杆 , 仰望天 空皎洁的明月 , 庄严而亲切的赞美诗使他想起 少年时的纯真 , 唤起了他做人的尊严 , 于是心中泛起悔过自新的 波澜。正当他决定找份工作、 结束流浪生活的时候 , 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逮捕 , 次日法院判他三个月的 监禁。作者通过苏贝主观愿望与无情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来反映那个时代平民的生活 , 揭示社会矛盾。苏贝六 次触犯法律 , 警察置若罔闻 , 视而不见 , 而他决 心痛改 前非、 重新做 人的时 候 , 警 察却以 莫须有 的罪 名逮捕 了 他。 一片枯叶 对麦迪逊广场的老房客倒是体贴入 微的 , 每年要来之前 , 总要预先通知 这样露天的居 民就可以有所准备 。简短的几句话 , 烘托 出凄清 伤感的 气氛 , 令人倍 感辛酸 , 引起 读者无 尽的 思索 : 在标 榜

最新《警察和赞美诗》赏析

最新《警察和赞美诗》赏析

《警察和赞美诗》赏析作者:《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

欧·亨利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幽默风趣、辛辣讽刺、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多变,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描写一个穷因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事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

欧·亨利的幽默举世公认。

在《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许多描写都体现出了这一风格。

但无论是在选词造句、塑造人物性格或是情节构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紧紧抓住了托恢谐寄意这一要旨。

纵观全文.欧·亨利幽默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

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

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

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捧腹之余又辛酸不已,警察该抓他的时候不抓,不该抓的时候偏抓。

这一系列与情理相悖的现象无不使人哑然失笑。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人们巧妙地利用来表现幽默,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这就是黑色幽默的效果。

“黑色幽默”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一股潮流。

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从中又会令人发笑。

有一次,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

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

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

“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这似乎不合理。

可是纵想一下,在那个社会,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岂不更衣冠楚楚、文雅高贵?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2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3 堕落的世界-----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4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5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6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7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 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10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11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女权主义分析12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1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艾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人物命运14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15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16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17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18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19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20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2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住所的隐含意义23 英语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24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25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26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27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28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29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30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31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32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33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34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35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7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38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39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4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多丽丝•莱辛《第十九号房》的女主人公的心理特征41 An Analysis o f The Bible’s Influence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42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主题的研究43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44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45 从《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与《水浒传》比较分析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46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8 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4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5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51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52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53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54 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55 Analysis on Humors in Short Stories by Mark Twain56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5758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59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60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61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6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63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64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6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66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67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68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69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70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71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72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73 委婉语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应用74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75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76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77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78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79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80 论汉英外贸合同翻译的得体性81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82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83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84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85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86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87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88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89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90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91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92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93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94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wo Cities95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96 浅析动植物词汇中的中英文化差异97 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98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99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100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101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102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103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04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105106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07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108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109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110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111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112 透过中西谚语的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异同113 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114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115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116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1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8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119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120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121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122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123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12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25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126 斯嘉丽与艾米丽不同人生态度与命运--从父亲形象角度分析《飘》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127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128 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29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130 近年来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简析131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132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33 Reflections—Emily Dickinson’s Life in Her Poems134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135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36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137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138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39 英语习语汉译方法浅析140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41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142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143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nd Misreading in Translation144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145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46 中西方生死观之比较147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148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149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150 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151 浅议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152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153 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154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155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156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157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158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5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60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6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16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163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164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165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66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16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68 [毕业论文](法语系毕业论文)杜拉斯《情人》的艺术成就169 浅析网络字幕组运作下的美剧翻译特点170 分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主人公171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72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173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174 苔丝死之谜175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76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77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178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79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180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181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182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183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184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185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186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187 基于SWOT的星巴克发展战略研究188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189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190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191 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192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193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194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95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196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197 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198 何以苦难——《荆棘鸟》中女性悲剧的缘由199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200 从中外节日看两种文化—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