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 第一讲《声现象》

合集下载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接收4. 声速5. 声音的强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

2. 难点:声速的计算,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的相关现象。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讲解声速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声速的测量方法。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声音接收的因素。

5. 声音的强弱: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讲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声波的应用:讲解声波在医学、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

2. 噪声污染:介绍噪声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

3. 声学仪器:介绍常见的声学仪器及其原理,如麦克风、扬声器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等基本问题。

2. 讨论:分组讨论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声现象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声现象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复习并巩固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的理解;2.复习并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3.复习并理解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包括声音的反射和回声的应用、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保护听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如何准确辨认和描述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复习:–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的特性复习:–音调:音调高低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音量:音量大小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3.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复习:–反射和回声的应用:声纳、声波测距等;–噪声对健康的危害: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体健康;–声音的保护:正确使用耳机、避免长时间听音量过大的声音。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对声音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分析声音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实验探究法:设计适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巩固和拓展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核心知识点讲解(15分钟)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声音的特性。

3.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步骤四:实验活动(20分钟)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理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声现象》的复习教学,旨在帮助幼儿们巩固对声音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奥秘,提高他们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在于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扬声器、音叉等声音产生装置。

2. 泡沫、纸板等不同介质。

3. 实验记录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们注意声音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演示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让幼儿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3. 亲身体验:让幼儿们亲自触摸扬声器和音叉,感受它们的振动,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4. 实验观察:将扬声器放在不同介质上,让幼儿们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幼儿们分组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探讨声音传播的原因。

7. 课后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幼儿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并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幼儿们的反馈和表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给幼儿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深入学习声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声现象》复习教学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一讲《声现象》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第一讲《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速的传播规律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明确噪声的危害与防止 3
4、知道声音的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二)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如何解释乐音的三个特征并且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
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
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
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
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
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
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二)例题与巩固练习:
【例1】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到人耳的.
【例2】图1-1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
声音的…………………( )
A.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图1-1 【分析】用同样的力吹,一般来说空气的振幅差不多,声音的响度也差不多,同一种乐器的音色相同,因此,老师研究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音调.
【解答】C
【点评】这要求对辨别声音的三要素,理解影响声音三要素的因素是什么,同时也对控制变量法进行了考查.
【例3】(04南京)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
是………………………………………( )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这是一道对数据分析、确定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的问题,对比铝、铁、铅的密度可知,密度大的物质中声速小,对比空气和铝的密度又可知密度大的物质中声速大,而对比气体和金属,发现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的速度大.
【解答】C
【例4】(05南京) 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分析】噪声的控制主要有三个环节,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和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其中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解答】C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