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

一:名词解释1.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研究和发展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

2.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3.中药制剂鉴别: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来确定制剂的真伪性。

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各鉴别项之间互相补充和互相佐证。

4.显微鉴别:是指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等微观特征,以此鉴别药材品种和质量的方法。

5.药品的干燥失重: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

只要是检查药物中的水分,结晶水及其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

干燥失重的检查方法一般包括常温恒压干燥法,干燥剂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热分析法。

6.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7.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8.专属性:是指在其它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的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

9.检测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测出的最低量。

10.定量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确度。

用于限量检查的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应确定定量限。

11.线性:是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12.范围:是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定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13.耐用性:是指在测定条件下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

14.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方法:讲中药制剂用适当方法提取分离,制成供试品液,取5~10ml,加入数滴盐酸,然后加入少量的镁粉或锌粉(必要时加热),数分钟后溶液出现红色~紫红色,说明含有黄铜,黄铜醇,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铜醇类化合物。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为中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1)检测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中药制剂的有效成分是其药效的基础,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对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并确定其含量范围。

(2)检测中药制剂的成分分解或变异情况:中药制剂的生产和保存过程可能会导致其成分发生分解或变异,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对此进行检测,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

(3)检测中药制剂中的细菌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中药制剂中可能含有细菌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中药制剂分析需要对此进行检测,以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

中药制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色谱法和荧光法等。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质量测定、粒度测定和显微镜观察等。

质量测定可以通过比重计、密度计、热重分析仪等仪器进行检测。

粒度测定可以通过筛分法、激光粒度分析仪等仪器进行检测。

显微镜观察可以对中药制剂的颗粒形态、杂质和包衣等进行观察。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总酸、总碱、总皂角苷、总黄酮等方法。

总酸和总碱方法可以通过酸度滴定法和碱度滴定法进行检测;总皂角苷和总黄酮方法可以通过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仪器进行检测。

(3)色谱法:色谱法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精确检测,是中药制剂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4)荧光法:荧光法主要是指荧光光谱分析法,可以对某些中药制剂中含有的荧光物质进行检测和鉴定。

中药制剂分析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杂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有效成分含量是中药制剂分析的核心指标,有效成分含量范围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药典的规定。

杂质含量要求极低,一般在0.1%以下。

重金属含量需要注意不超过5ppm,微生物限度应符合国家标准。

4、中药制剂分析的挑战与前景中药制剂分析与化学药物的分析相比,有其独特的挑战和难点。

中药制剂分析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四、巴布膏剂 (一)巴布膏剂的质量要求:
黏附性 赋形剂实验 含膏量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的分析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 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体 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 混悬液或临用前配置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 注入人体的制剂
一、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符合注射剂的一般要求 还应无菌,无热源,草酸盐,钾离子, 不溶性微粒和溶血实验应符合规定 对有效成分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对特有杂质进行限量检查 指纹图谱进行研究
(二)软膏剂的质量分析特点 分析方法:
1.滤去基质测定法 2.提取分离法 3.灼烧法 4.离心法
二、膏药 (一)膏药的一般质量要求 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的膏
料,摊涂于裱背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软化点 重量差异检查
(二)膏药的质量分析特点
细药多大为主要药物,是质量分析的 主要对象
五、栓剂剂 检查项目
性状 重量差异 融变时限 微生物限度
栓剂质量分析的特点 为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 分析前应将基质除去
六、滴丸剂 检查项目
性状 重量差异 溶散时限 微生物限度
滴丸剂质量分析的特点 基质存在对分析影响较大 分析前,必须将基质与被检测成分分 离
第四节 外用膏剂的分析
的外面擦干,精密称定,减去比重瓶的重量, 求得供试品的重量后,将供试品倾去,洗净 比重瓶,装满新沸过的冷水,照上法测得同 一温度时水的重量计算,即得.
(2) 精密称定重量的比重瓶装满供试 品后,置20℃(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温度) 的水浴中放置10~20分钟,插入中心有毛 细孔的瓶塞,使过多的液体从塞孔溢出, 并用滤纸将瓶塞顶端擦干,照上述(1)法, 自“然后将比重瓶自水浴中取出”起测定, 即得。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中药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意义: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对新药研究质量研究与标准的制定。

任务:掌握现代分析方法,对制剂工艺、鉴别、检查、定量等各方面做出评价。

新药研究和质控方法的研究。

中药制剂分析的发展趋势:全面化、自动化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1、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中药制剂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4、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5、中药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6、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非单一性7、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

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取样、制备供试品、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书写检测报告。

中药制剂分析必须要有完整的原始记录,检验报告要真是完整。

中药不但要鉴别真伪,还要鉴别优劣。

取样所取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四角加中央”液体药品:上中下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升华法。

“四分法”用适当的器皿将样品堆积成正圆锥形状后,以锥体定点为中心,十字状垂直向下切开,将其分成均等的四分。

检查: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

中药制剂鉴别的目的:判断该制剂的真伪。

显微鉴别局限性:只能鉴别真伪不能鉴别优劣;只能鉴别保持原药材粉末制剂,不能鉴别提取物观察后含物常用装片试剂:1,水溶性细胞后含物(菊糖)—乙醇或水合氯醛,粘液质—墨水2淀粉粒:甘油醋酸(1:1)3糊粉粒—稀甘油4菌类—水或稀甘油片剂的取样:从正中切开,于切开面由外至内刮取少量样品。

杂质:指能危害人体健康或影响药物质量的物质。

杂质的分类:一般杂质,特殊杂质。

杂质来源:中药材原料中带入,生产制备过程中引入,贮存过程中引起的中药制剂自身理化性质的改变杂质的限量检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反映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杂质限量计算方法:限量%=规定限量/样品量*100%S显色,BP法重金属检查法:中国药典四种方法:直接法,灼烧后检查,碱性,用Na2重金属: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检验和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药制剂: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或中药饮片为主要原料,按照确定的处方和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药品。

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取样:指从整批制剂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的过程。

初样:将全部袋样混匀,称为初样。

平均样品:系指不少于全检用量3倍的样品,其中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模式识别:它是一门用计算机代替人对模式,即所研究的系统进行描述、分类和决策的新兴学科。

干燥与至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后重量相差小于等于0.3mg,第二次干燥应该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称量。

炽灼至恒重:供试品连续两次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第二次开始各次称量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

SF超临界流体:系指高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时所形成的以流体形式存在的物质。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精确度:系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线性:系指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范围:系指测试方法能够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所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检测限; 系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

定量限:系指供试品中待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
中药制剂分析方法是用来确定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质量的科学方法。

常用的中药制剂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以用于检测和测定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溶解样品并通过色谱柱分离,再用紫外光或荧光检测器进行测定。

2. 气相色谱法(GC):适用于分析挥发性成分和揮發性油类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将样品蒸发到气相色谱柱中进行分离和测定。

3. 索氏萃取法:用于提取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在适当的温度下将样品与溶剂连续地浸泡,使活性成分从中药制剂中溶解到溶剂中。

4.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SIDMS):用于确定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的来源和质量。

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中同位素含量的比值来确定活性成分的来源。

5. 核磁共振法(NMR):用于分析并鉴定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检测样品中成分的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以上方法仅为常用的中药制剂分析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样品类型,还可以使用其他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中药科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药制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成一定的剂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品。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1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2中药制剂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评价中药制剂质量4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特殊性5中药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6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非单一性7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多元性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药品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制定药品质量标准的前提:1药物组成固定;2原料稳定;3制备工艺稳定。

简述中药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中药制剂的杂质要比化学制剂复杂的多,如药材中非要用部位及未除尽的你啥;药材中所含的重金属及残留农药,包装,保管不当发生霉变、走油、泛糖、虫蛀等产生的杂质;习题原料的水质二次污染等途径均可混杂质。

所以中药制剂易含有较高的重金属、砷盐、残留农药等杂质。

《中国药典》53、63、77、85、90、95、00、05、10共9版。

63版开始根据药品属性分为一、二部;05版开始分为3部,一部: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我也、成方制剂及单位制剂。

二部: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生物制品。

中国药典的主要内容: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中国药典》凡例作用是什么?是解释和正确地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并把与正文品种、附录及质量鉴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

中药制剂分析的检验程序包括哪些步骤?1.取样:其基本原则是均匀合理,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

2制备供试品3鉴别4检查5含量测定6书写检测报告供试品制备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被检测成分,除去干扰物质,将被测定成分浓缩至分析方法最小检测限所需浓度。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

中药制剂分析名词解释中药制剂分析是指对中药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质量评价和药效活性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中药制剂是指中药经过一定的炮制、提取、提纯等工艺制成的药物剂型,包括丸剂、散剂、膏剂、浸膏、煎剂、滴丸等形式。

以下是一些中药制剂分析中常用的名词和解释:1. 化学成分分析:对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

2. 质量评价:对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包括外观、含量、溶出度、溶解度、含水量、纯度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3. 药效活性研究:通过对中药制剂进行生物学活性测试,评估其药理作用、药效活性和临床应用效果。

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一种基于液相色谱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和定量分析。

5. 气相色谱法(GC):一种基于气相色谱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揭示中药制剂中挥发性成分和脂溶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

6.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HPLC):一种比传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果更好、分析速度更快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复杂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7. 毛细管电泳法(CE):一种基于电泳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对中药制剂中带电荷的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8. 纸层析法(TLC):一种基于液相色谱原理的简便、快速、经济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中药制剂中复杂混合物的成分分析和鉴定。

9. 索要指纹图谱:根据中药制剂中多种成分的色谱特征和含量进行分析和比较,用于判断中药的质量和真伪。

10. 质谱法(MS):一种基于质谱原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对中药制剂中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以上是中药制剂分析常用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中药制剂分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和质量,为中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大纲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前言
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中药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该学科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大学生学习掌握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主要渠道。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能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研究,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打下一定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注意听讲,课后练习独立完成,不能孤立学习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把所学到的知识紧密联系中药学各专业课程中去,联系其他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中药制剂分析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64,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32学时(见附表)。

章节内容时数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中药制剂的鉴别 3
第三章中药制剂的检查 4
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4
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5
第六章含动物药、矿物药的中药制剂分析 3
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4
第八章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测定 2
第九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2
第十章中药制剂分析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简介 2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和任务,特点,发展趋势及中药制剂分析在药品质量分析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和任务,内容;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局(部)颁标准及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二章中药制剂的鉴别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理化鉴别方法、薄层扫描法在中药制剂定性鉴别中的应用,三维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成药分析中的应用。

(二)掌握显微鉴别用于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的操作要点;熟悉薄层色谱鉴别在中药制剂分析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中成药显微鉴别的意义、适用范围、制片方法和观察要点;中成药理化鉴别方法及应用。

(二)重点讲解薄层色谱鉴别的分类,基本操作,在中成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标准品对照法,标准药材对照法。

薄层扫描法在中成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及基本操作。

(三)一般介绍三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在天然药及复方制剂分析中的应用及图谱分析。

第三章中药制剂的检查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中药制剂的检查包括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

(二)掌握一般杂质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特殊杂质检查的目的意义、操作要点;农药残留量的检查项目、检测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一般杂质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农药残留量检查的检查方法、目的意义。

(二)重点讲解重金属检查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砷盐检查法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干燥失重法、水分测定法的操作方法,农药残留量检查中检查项目。

(三)一般介绍特殊杂质检查,黄曲霉素的检查。

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在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二)掌握薄层层析中产生的几种异常斑点的处理方法、回收率测定方法及几种数据处理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在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在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在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二)重点讲解薄层扫描法仪器原理、定量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仪器原理及定量原理。

(三)一般介绍荧光分析法的仪器原理、定量原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原理、定量原理。

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这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

(二)掌握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皂苷等成分的定性鉴别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生物碱类、黄酮类、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定性鉴别:沉淀反应与显色反应、薄层色谱鉴别、高效液相色谱鉴别。

(二)重点讲解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一般介绍其他类化学成分鉴别、含量测定方法。

第六章含动物药、矿物药的中药制剂分析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含动物药、矿物药的中药物剂的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常见的中药制剂中含有的动物药、矿物药种类;以及定性鉴别、含量测定的办法。

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液体中药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等剂型的一般质量要求、质量分析的特点。

(二)掌握丸剂、片剂、颗粒剂、软膏剂、中药注射剂的一般质量要求、质量分析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液体中药制剂、半固体中药制剂、固体中药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质量分析特点。

(二)重点讲解丸剂、片剂、软膏剂、中药注射剂的一般质量要求、质量分析特点。

(三)一般介绍胶囊剂、胶丸、胶剂、微型胶囊等剂型的一般质量要求、质量分析特点。

第八章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测定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分析的性质、意义和任务、对象与特点;生物样品内药物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分析的性质、意义和任务,对象与特点;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

第九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目的、意义、特性、前提及研究程序。

(二)掌握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名称、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

(二)一般介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研究;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定及起草说明示例。

第十章中药制剂分析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简介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中药制剂分析中的一些新方法与新技术。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高分辨气相色谱法、顶空气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流体色谱、色谱联用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