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与控制报告..

合集下载

201211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的一些探讨

201211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的一些探讨

表 2 田湾核电站 1、 2 号机组放射性流出物年允许最大排放量 Tab.2 Maximum annual allowable discharge value of radioactive effluents from reactor 1 and 2 in Tianwan NPP
放射性流出物 批准最大年排放量
第 32 卷 第 3 期 2012 年 5 月
辐射防护 Radiation Protection
Vol. 32 No.3 May 2012
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的一些探讨
周 程, 张起虹, 朱晓翔, 孙恋君
( 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 南京 210019)
摘 要:简要概述了国内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现行有效的法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省多年来对核电厂环
国内各个核电厂对排放浓度的控制要求更 多的是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而定。 大亚湾核电站 和岭澳核电站制定的排放内部控制标准: 正常 运行期间为 500 Bq/L; 大修期间为 l 000 Bq/L。 秦山核电一期和二期的排放控制标准长期执行 370 Bq/L, 后来从废物最小化出发, 经原国家 环保总局审批后调整为 3 700 Bq/L。 田湾核电 厂按俄罗斯原设计的排放控制标准为 20 Bq/L, 在首次装料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审评时, 从 废物最小化考虑将除氚外放射性核素浓度排 放控制标准改为 200 Bq/L, 氚活度浓度控制值 为 8×106 Bq/L。
收 稿 日 期 :2010-09-13 作 者 简 介 :周 程( 1981—) ,男 ,2006 年 毕 业 于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核 技 术 与 应 用 专 业 ,获 硕 士 学 位 ,工 程 师 。 E-mail: flyingzc@

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教材

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教材

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教材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教材第一章:流出物的概念和分类1.1 流出物的定义流出物是指人类生产活动、自然界现象或核事故等导致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的过程中,溢漏、放射性物质放散、迁移或排放到环境中的物质。

流出物的存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1.2 流出物的分类流出物可以分为自然流出物和人工流出物两类。

自然流出物是指来自自然界的放射性物质,如土壤和岩石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气候条件导致的气溶胶等。

人工流出物是指来自人类活动的放射性物质,如核电厂、核工厂、医疗设施以及矿山等中的排放物。

第二章:流出物的监测方法与技术2.1 流出物的监测目的流出物的监测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和排放情况,并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为相应的控制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2 流出物的监测参数流出物的监测参数包括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形态、迁移速度、沉降速率等,以及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物质的积累、分布和迁移路径等。

2.3 流出物的监测方法与技术2.3.1 实时监测实时监测是通过监测仪器和设备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以获取实时的监测数据。

常用的实时监测方法包括放射性探测器、γ射线探测仪等。

2.3.2 样品监测样品监测是通过采集环境介质中的样品,如水、土壤、空气等,对其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获取具体的放射性核素浓度等数据。

常用的样品监测方法包括液体闪烁计数法、γ谱仪分析法等。

2.3.3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采集生物体,如植物、动物等,对其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评估流出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常用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标志物分析法、生物测量法等。

第三章:环境放射性监测的实践案例3.1 核电站周边环境监测核电站周边环境监测是为了评估核电站的运行对周边环境的放射性影响。

监测内容包括大气中的气溶胶、降水、土壤、植物和动物等样品的放射性核素浓度等。

3.2 核事故环境监测核事故环境监测是为了评估核事故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程度和范围。

海阳核电流出物水样中C-14的测量

海阳核电流出物水样中C-14的测量

2 高温氧化分离法根据湿法氧化法的优、缺点,并对国内各电厂C-14测量调研,海阳核电引进了高温氧化炉,采用高温氧化法对水中C-14进行预处理。

高温氧化法即干法氧化法,是一种能确保所有有机碳被氧化的方法,也被认为是一种最准确的方法。

高温氧化法原理是:水在加热后,产生氢氧根,在特高温条件下,氢氧根与碳化合物反应形成CO 2和H 2O ,在此过程中,水中的无机碳也在分解后产生CO 2。

3 实验步骤3.1 仪器和试剂实验仪器:Quantulus GCT6220低本底液体闪烁仪、Model307型氧化炉。

试剂:碳吸收剂Carbo-Sorbe2、碳闪烁液Permafluor E+、C-14标准源(比活度:48 500 DPM/mL ,参考日期:2018-12-03)、本底源(无放射性核素C-14)。

3.2 C-14制样和分析步骤使用氧化炉制备本底、标准源、回收样品及残留样品,每个样品均做三个平行样品,每个样品中碳吸收剂Carbo-Sorbe2和碳闪烁液Permafluor E+各取10 mL ,制备样品步骤如下:(1)取0.2 mL 的本底源注入到一个已制好的燃烧杯中,将燃烧杯插入氧化炉的点火篮中,将20 mL 闪烁瓶放入到碳收集器内,启动燃烧程序(燃烧时长2 min)。

循环完成后,取出碳收集瓶(20 mL 闪烁瓶),并标记为BKG(本底)。

(2)重复步骤1三次,获得3个样品收集瓶,分别标记为1-STD 、2-STD 和3-STD ,分别0.2 mL C-14标准源注入到小瓶三个标准源中,这三个样品瓶为C-14标准源。

0 引言2011年国家颁布了GB 642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其中规定的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控制值中包含了C-14和H-3等。

海阳核电站测量样品中的H-3和C-14活度主要使用低本底液体闪烁仪,因H-3β衰变能量区间在0~18.6 keV ,而C-14能量区间在0~156 keV 之间,H-3和C-14的β谱峰存在部分重叠,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中H-3的活度范围为1.0×105~1.0×107Bq/L ,使C-14的测量误差高达近2个数量级,将样品中的H-3和C-14两种核素进行分离,单独分析C-14核素,才能消除H-3的干扰。

M310改进型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监测

M310改进型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监测

核 电厂 在 运 行 过 程 中将 产 生 一 定 量 的废
气、 废水和固体废 物。这些废物经科学化处理 和严 格 管理 , 在达 到 国家 法 规标 准规 定 的控 制 值后将 向环境排放。核电厂放射性气态流出物 是 通过 核 电厂 烟 囱向环 境 排 放 , 射 性 废 水 通 放
过 核 电厂 废 水 排 放 渠 向 受 纳 水 体 ( 大 海 、 如 河
() 3 为评估核电厂工艺操作及放射性废物 处理和控制体系的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 有效提 供 数据 。 () 4 给出报警和必要的执行动作 以控制不 合理排放 , 提供有关应急响应信息。
监测排向环境气载流出物中的气溶胶、 惰性 碘、
气体 、 和 C一1 ) 氚 4 ; ( ) 射 性 液 态 流 出 物 监 测 子 系统 ( 2放 主要 监 测 总 、 1、 核 素 及 H一3 ; 总 3^ y ) ( ) 电 厂通 道式 放 射性 车 辆 及 人 员监 测 3核
2 1 气 载放 射性流 出物 排放 监测 . 2 1 1气载 放射 性流 出物排 放 ..
验 室测 量其 活度 。气 载放 射性 流 出物连 续监测
流程 图见 图 1 。
核电厂的大部分确测定排放气载
流出物的放射性浓度 、 核素组 成和排放 总量 。 M1 30改进型核 电厂由气载流 出物排放的主要
流、 湖泊 ) 排放 , 此外还可能通过车辆或人员从 核 电厂带 出少量 污染 物 。为 对上 述排 向环 境 的 废 物进 行 严 格 管 理 和控 制 , 计 了核 电厂 放射 设
性流 出物 监测 系 统 , 包括 三个 子 系统 : ( ) 射 性 气 载 流 出 物 监 测 子 系统 ( 1放 主要
2 12气载放 射性 流 出物监 测 .. M30改进 型核 电 厂 的气 载 流 出 物在 正 常 1

核电厂流出物排放氚的化学类别及监测方法

核电厂流出物排放氚的化学类别及监测方法

核电厂流出物排放氚的化学类别及监测方法摘要:氚是氢的同位素之一,是裂变能量排放的一种基本放射性气体,也是热核融合反应堆中的一种基本原料。

氚仍然被认为是氚监测的辐射防护和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优化该国的有关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实现环境目标。

一般而言,在监测氚排放时,应事先了解要监测的废水的具体信息和优先事项,了解要测试的实体的总体状况,合理有效地收集相关地质数据、原始设计信息和记录并不断优化健康监测的形式和内容。

其他监测活动包括健全的监测技术、适当的监测标准、健全的科学方法和适当的监测和试验工具,以及对最终结果的评估、核电站废水的总体状况摘要和分析报告。

关键词:核电厂;流出物;排放氚;化学类别;监测方法;引言随着我国在运核电厂数量增多,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由于我国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监测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该项工作尚存在管理体系不成熟、不完善,法规制度、技术标准大量空白,人员水平、经验和能力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

这也导致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工作开展不规范、不统一,监测结果的时效性、准确性、独立性和监督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相关从业单位及管理技术人员带来很多困难和困惑。

1监测排放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在监测核电项目方面,监测设备的不足或设计不当或不合理可能对建设项目的监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重点应放在核电厂排放的质量控制上。

由于氚监测技术不同于监测的其他领域,无法确定每一设施的个别监测是否影响质量,因此需要使用非破坏性监测手段。

一旦氚排放的成分得到解决,核电站的环境质量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因此,改进监测核电站废水的技术以及广泛传播和应用这些技术至关重要。

在监测核电站排出物时,有必要合理地确定现场作业设备是否可直接用于监测,并评估监测结果。

然而,在现阶段,监测核电站排出物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用于试验的样品质量与用于实际工作的试验材料质量之间的差异,以及很难准确地报告试验结果和指导核电站排出物与此同时,如果不对核电厂项目的现场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监测,就无法反映业主的实际作用;此外,如果取样没有及时送交视察,如果在没有试验结果之前就开始工作,那么对核电站废水的视察就不可能有效。

浅谈核电厂流出物离线监测的质量控制

浅谈核电厂流出物离线监测的质量控制

浅谈核电厂流出物离线监测的质量控制作者:吴季云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34期(山东核电有限公司 265100)摘要:核电厂流出物离线监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计划排放的废气和废液取样、测量、分析、数据记录处理等过程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流出物离线监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

关键词:核电厂;流出物监测;质量控制;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必须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有关法规、标准、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要求,并遵循ALARA 原则,尽可能减少流出物的排放量。

核电厂气载流出物最终一般通过烟囱排放,液态流出物则采用槽式排放。

根据监测方式的不同,流出物监测可以分为在线监测和离线监测(取样分析)两种,但在各核电厂中均以离线监测分析结果作为是否排放的决策输入。

因此离线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阻碍电厂的质保体系和核安全文化建设。

一、流出物取样的质量控制对月度、季度或年度内的取样活动需要从样品取样时间、地点、路线、取样频率以及取样方式等多方面考虑制定最优的取样计划,以取得最具代表性的样品并可以趋势分析。

取样应准确测量样品的质量、体积等参数,其误差一般应控制在10%以内。

为了确定取样的不确定度,应采集一定数量的平行样品,且平行样品数量一般不小于常规样品总数的5%。

取样操作的整个活动过程需要对采集、包装、运输和贮存这四个方面做出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准则,包括具体的步骤、记录内容、标签设置等。

对采集可能具有放射性的样品的与非放射性样品要做到绝对物理隔离以保证不存在偶然交叉污染导致原始样品失效。

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标签及其包装应完整。

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取样。

样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以免混淆。

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二、测量与分析的质量控制分析测量在整个流出物离线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中作为最重要的环节,可以从行政管理和技术优化两个方面确保分析测量活动的有效性。

第四章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教程文件

第四章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教程文件
控制放射性物质的影响 • 控制化学物质的影响 • 控制余热的影响
35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3
控制原则: (一)剂量控制,充分保护公众安全 • 流出物排放对周围公众所产生的辐射照射评价的
基本标准是年有效剂量 • 各种人工辐射源所致公众年有效剂量为1mSv • 一个特定的辐射源对公众的影响不能用满1mSv/a • 剂量约束
第四章 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 赵亚民
2011
1
几点说明
1,授课的目的 2,本章在核与辐射安全中的地位 3,本章各节的关系
2
授课目的
1,备考 2,传授知识
3
本章在核与辐射安全中的地位
1,核安全 2,辐射安全
4
核安全
1,广义核安全 包括: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安全,运输安全
2,狭义核安全 定义:“实现适当的运行条件,防止事故或缓
对于像核电站这样的核设施,要求在首次
装料前必须完成连续两年以上的本底调查
14
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 4
本底调查的作用 对于大范围普查性的本底调查,调查的作 用往往是获得平均水平,比如公众平均接 受的陆地γ剂量率,地面附近宇宙射线,环 境及室内氡水平等。
15
环境放射性本底调查 5-1
本底调查主要目的有: • 在核与辐射设施的周边一定范围内,确定
38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6
流出物排放的首要原则是使关键人群组一 年所接受的辐射照射剂量不超过审管部门 批准的剂量约束值,亦即使公众得到充分 保护。
39
控制流出排放的原则 7
(二)年排放量实行总量控制 剂量值是基本限值,但是基本限值难以度 量,不便实际执行。于是,通过对流出物 从排放口排出后在环境中传输、弥散,经 食物链到人等照射途经的分析,辅以保守 的假定推定出一组排放量限值.

核设施正常工况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后果评价推荐模式的参数

核设施正常工况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后果评价推荐模式的参数

第23卷 第1期辐射防护V ol.23 N o.1  2003年 1月R adiati on P ro tecti on Jan. 2003 核设施正常工况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后果评价推荐模式的参数李 红Ξ 方 栋(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84)孙呈志 肖乃鸿(电力部苏州热工研究所,215004)摘 要 我们推荐“核设施正常工况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后果评价的模式和缺省参数”是为了使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化,节省人力和物力。

本文介绍使用该模式时需要用户输入的参数和模式中用到的缺省参数。

关键词 核设施 正常工况 环境影响评价 参数1 引言如“核设施正常工况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后果评价推荐模式”[1]一文所述,推荐模式是一套通用、简单、保守的模式,适用于只有单一排放源的核设施在选址、设计和装料阶段的正常工况下气载流出物的环境影响评价。

使用者采用根据本推荐模式和参数编制的计算机软件,只要再输入源项、人口等少数基本参数,即可得到相应的偏保守的评价结果。

若计算结果远低于管理限值(小于管理限值的1 10),用户就无需作进一步的计算,否则就需要应用比较精细的模型,并考虑和收集更多的厂址特征参数进行细致计算。

采用本推荐模式和参数编写环境报告书,一般情况下,不必为了进行正常工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大量的气象观测和大范围的食物习性调查。

这样不仅节省了核设施业主、报告编写者的开支,还有利于环评全过程的规范化、提高环评报告书的质量。

本文说明该推荐模式需要输入的参数及缺省参数的选取。

2 模式的输入参数用户使用推荐模式需要输入的数据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大气扩散有关的数据,另一部分是与剂量计算有关的数据。

2.1 大气扩散输入数据推荐模式中大气扩散模块有两个模式:简单模式(包括无稀释子模式与稀释子模式)和基本模式。

简单模式适用于小型核设施或核技术应用项目,对于其中的无稀释子模式,只需要输入: 1)核素i的年均排放量Q i;2)排气筒的体积流量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总结报告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与控制第二组:梁文法程争波尹翔伟钱根生许凯峰2016-3-111目录1 基本概念和管理要求 (3)1.1 放射性流出物的概念 (3)1.2 放射性流出物的特点 (3)1.3 管理要求 (3)2 流出物的污染物种类 (4)2.1 放射性物质 (4)2.2 化学物质 (5)2.3 热量 (5)3 流出物的来源 (5)3.1 核燃料的循环 (5)3.2 核技术利用活动 (6)3.3 伴生放射性矿 (6)4 流出物在环境中的转移弥散途径 (6)4.1 辐射源与人的关系 (6)4.2 气载放射性核素照射途径 (7)4.3 液体流出物照射途径 (8)5 控制流出物排放的原则 (9)5.1 剂量控制,充分保护公众安全 (9)5.2 年排放量实行总量控制 (10)5.3实行最优化政策 (11)5.4可核查性原则 (11)26 流出物排放要求和排放准则 (12)6.1申报和批准 (12)6.2 净化与处理 (12)6.3 专设排放口 (12)6.4 流出物的监测 (13)6.5 不满足要求的能返回净化系统 (13)6.6 对放射性液体流出物实行槽式排放 (13)7 流出物监测的基本要求 (13)7.1 制定监测大纲(计划) (13)7.2 气体流出物在线监测 (14)7.3 液体流出物等比取样 (14)7.4 无组织排放监测 (14)7.5 监测应“平战结合” (14)附录(问答环节) (14)31 基本概念和管理要求1.1 放射性流出物的概念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03版《放射性废物术语》中的定义,对流出物的相关词条进行归纳得出的概念如下:由实践中的某个源,得到授权、有计划、有控制的释放到环境中的气体或液体放射性物质,通常目的是得到稀释和弥散。

1.2 放射性流出物的特点(1) 流出物属于低水平放射物流出物特指核与辐射设施经气体及液体途径向环境排放的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中、高水平放射性废气和废液禁止向环境中排放。

(2) 流出物排放是放射性废物处置的一种方式对于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置的方式 是将其放置在处置场或处置库中,使之与人类的生活环境隔离。

对流出物的处置方式则是有控制的将其排放到人类的生活环境中。

流出物这种排放方式本身就是对放射性废物的一种处置。

(3) 流出物排放必须经批准由于流出物是放射性废物,流出物排放同时是放射性废物处置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流出物的管理和控制既要遵循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又要执行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相关要求。

(4) 流出物是辐射影响的源项对一个特定的核与辐射设施在运行期间对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其源项就是流出物。

如果对流出物有了有效控制,排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1.3 管理要求(1)按辐射安全管理4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监管工作。

对流出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属于辐射安全管理范畴,要按辐射安全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

根据辐射安全管理要求,对于“排出”的项目不管,对于课豁免的项目按照程序予以豁免,只对应当管理的项目集中精力管好。

流出物排放属于辐射安全管理中应该管理的范畴之内。

(2) 充分考虑环境容量流出物排放是一种处置方式,且流出物排放出去就没法回取。

因此,对于流出物排放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特点,对于不同的环境容量,应该执行有区别的管理要求。

(3) 不等同于气、液放射性废物前面提到的流出物是指核与辐射设施经气体及液体途径向环境排放的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流出物的确是一种气体或液体放射性废物,但是不能将“气体或液体放射性废物”与“流出物”等同。

对“气体或液体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包括净化、整备等许多措施,而对“流出物”的安全管理主要是控制排放。

因此,对流出物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对气体或液体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4) 务必执行最优化原则流出物的排放是不希望的,但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现在,要想和雨辐射设施达到零排放是不可能的,目前可能做的是使和与辐射设施流出物排放量尽可能的低。

(5)不能忽略非放污染物在放射性流出物的安全管理中,很容易忽略非放污染物的影响。

国际原子能机构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对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9条基本原则)作了补充:要考虑非放污染物的影响。

2 流出物的污染物种类2.1 放射性物质关于流出物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流出物来自核与辐射设施,人们自然首先关注放射性问题。

52.2 化学物质有一些核与辐射设施经流出物向环境不仅排放放射性物质,还会有化学物质,例如核动力冷却水中的氯化物,某些核燃料循环设施排放的酸。

在评价核与辐射射施的环境影响时,对此亦进行评价。

2.3 热量对于像核动力厂这类设施,裂变能仅有三分之一转变为电能,其余的以热能形式排出,其中大部分余热经冷却水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温度上升。

对于这类情况,由于流出物导致的受纳水体温度升高,需要从生态影响角度考虑,依据相关法规、标准进行评价。

3 流出物的来源3.1 核燃料的循环(1) 铀矿采冶在铀矿开采和冶炼中,有放射性气溶胶和气体向环境释放。

此外,铀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石、水冶尾渣及堆浸渣等固体放射性废物也不断向环境释放出氡气。

铀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矿坑水和处理后的工艺废水也含有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和酸、碱等非放污染物。

(2) 核燃料生产核燃料生产是核燃料循环中最干净的环节。

因此此时所操作的核素较为单一。

主要是238U 、235U 和234U ,流出物排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也较少。

(3) 核动力厂运行核动力厂发电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尽管99%以上的放射性物质被包容在反应堆内,但由于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巨大,在正常运行期间流出物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物质是不可忽略的。

不论是从流出物排放控制,还是从环境监测角度,对流出物的排放方式、排放数量以及受纳流出物的环境状况和容量都是应予以关注的。

(4) 后处理6乏燃料后处理阶段涉及到的放射性物质量非常巨大。

在燃料溶解时,原来已包容在核燃料包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来,与核燃料循环的其他环节相比,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可能性更大。

正常运行期间主要是通过流出物向环境中释放。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压力的加大以后及后处理厂的安全标准不断提高,后处理阶段向环境经由气、液流出物的排放量不断在减少。

3.2 核技术利用活动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源已经广泛用于工业、医学和研究领域,这些应用统称为核技术利用。

核技术利用领域,具有应用面大、用户数量多的特点。

除辐照装置外,每个用户使用的放射源活度量通常不大。

用户常常把技术利用当作它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来处理,防护知识和措施往往不足,个别的操作人员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操作含有放射源的设备。

虽然每个用户操作的放射物质数量不大,经液体及气体流出物排入环境的数量较少,但整个核技术利用领域排入环境的放射物质则是巨大的。

核技术利用领域,有些属于放射性物质开放式操作,有些只是使用密封源。

对于放射性物质开放操作,必须控制放射性物质经气、液体流出物向环境的排放。

3.3 伴生放射性矿伴生放射性矿在国外称为由于技术活动引起天然放射性的增加。

由于伴生放射性矿石与天然放射性物质相关联,伴生放射性矿的流出物中主要放射性核素是238U 和232Th 及其衰变子体。

4 流出物在环境中的转移弥散途径4.1 辐射源与人的关系核与辐射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必须实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对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将报告书(表)送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该项评价涉及到许多专业技术内容,经由专家审评后,行政管理部门才进行批复。

此处所提到的专业技术内容主要包括辐射源项分析,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弥散、迁移、蓄积,以及公众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计算等。

如下图:“放射性源项”指的就是核与辐射设施在运行期间经气体和液体流出物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

有时,也包括从核与辐射设施直接发射出来的贯穿辐射。

假若核与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较强,公众又距离该设施较近时,贯穿辐射这类能量污染对人的影响会比较明显,需专门考虑。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7考虑经气体和液体流出物向环境的放射性物质即可。

人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是核与辐射设施对环境可能影响程度的度量。

评价核与辐射设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就是对人的影响,保护环境主要是保护人。

现在有专家指出,有些生物对于辐射的响应可能比人类敏感。

因此,人类得到了有效保护,生物不一定得到保护,为此,国际防护委员会增设了一个分委员会,其任务就是研究制定针对保护生物的辐射准则或标准。

为了使人类得到有效保护,国际社会经历一百年的研究,已经制定了严格的辐射防护标准。

对于公众而言,现在的防护标准为年剂量限值1mSv/a 。

一个特定的核与辐射设施对公众的辐射影响只能是1mSv 的若干分之一,这种针对设施规定的,与辐射源相关的公众剂量的限制值称为“剂量约束”。

在辐射防护领域关于剂量有不同的名称,如吸收剂量,有效剂量,剂量当量,待积剂量等。

对于一个特定的核与辐射设施的流出物(排放源项)一般是可以估算的;对人的辐射影响(剂量)也是有明确规定的。

关于辐射影响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判断放射性物质离开核与辐射设施之后,在对人造成影响之前在环境中的转移行为和途径。

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转移行为和途径分为两类:气载放射性核素照射途径和液体流出物照射途径。

4.2 气载放射性核素照射途径核与辐射设施经气体流出物排入大气的放射性物质,将沿着风的流动向下风向输运,并随着大气的混合过程而弥散开来。

气载放射性物质弥散过程中,公众可能因吸入空气中夹带的放射性物质而受到内照射,并同时受到放射性流出物的放射性烟羽中的γ或β射线的外照射。

放射性物质在弥散过程中,因为下雨被冲洗降落到地面或因放射性烟羽与经过的下垫面的碰撞或重力沉降到地面。

沉降到地面的放射性物质可对人形成外照射,并由于再悬浮将放射性物质吸入人员体内产生内照射。

从较长时间考虑,放射性物质沉入地面或水体,还可能通过陆生及水生食物被人食用而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

下图给出了大气途径对人影响的关系。

把核与辐射设施经气体途径对人的影响区分为:源项、输运过程、污染介质、照射方式和剂量5个环节。

84.3 液体流出物照射途径核与辐射设施经液体流出物将放射性物质排入环境中的受纳水体。

放射性物质随水体流动而弥散,在弥散的同时,有一部分受重力影响沉积到底泥中,同时也存在先前已滞留在底泥中的放射性核素重新返回水体的情况。

在受纳水体中的放射性物质会对岸边的人员,在水中游泳、捕鱼的人员产生外照射。

人们通过引用受纳水体中的水,食用当中的水生生物而产生内照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有些水生生物体内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要比水体中的放射性活度浓度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高到千倍,对这类水生生物食入途径要格外关注。

对于液体流出物进入受纳水体的情景有几点要特别注意:(1) 放射性物质会在某些地域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