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狩猎诗礼仪文化释读
_诗经_中的狩猎文化研究

诗经 中的狩猎文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陈朝鲜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渔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
渔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渔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渔猎故事传说。
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有所反映外,还在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在 诗经 时代,渔猎依然是先民们获取生活物资的重要途径,动物的肉及皮毛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因而,渔猎活动极为活跃。
诗经 中明确提到渔猎的诗歌多达数十篇,渔猎所获种类繁多,渔猎方式也极为多样化,这足见当时渔猎文化之发达。
去年的一篇拙文,粗略地论述了 诗经 中的渔文化(参见 农业考古 2010年第一期)。
本文将重点阐述诗篇中所提到的狩猎工具和方式以及所猎获的猎物种类。
先看狩猎工具和方式。
诗经 中提及得最多,也最复杂最壮观的当为大规模的驾车围猎,这在 豳风!七月 、 郑风!大叔于田 、 齐风!还 、 秦风!驷 以及 小雅!吉日 、 小雅!车攻 等篇什中都有体现。
采用此种方式,首先需要有车有马。
小雅 中的 吉日 、 车攻 两篇,都提到了∀田车既好,四牡孔阜#,其中的∀田车#,按朱熹 集传 的解释,就是∀田猎之车#。
诗经 中曾提到过∀大车#,那是一种用牛牵引的用于载重的农具。
这里的∀田车#,应该是用马牵引且很轻便灵活的一种车。
拉这种车的马,一般是四匹健硕的骏马,这在 小雅 这两篇所说的∀四牡#以及 郑风!大叔于田 写的∀两服齐首,两骖如手#中可以得到印证。
田车上的人员组合,有驾车的人,也就是御者,也有射猎的人,也就是射者。
似乎射者主射,是不用驾车的,这与战车上的安排相同。
毛 传 解释 大叔于田 中∀两骖如手#为∀进止如御者之手#,朱熹 集传 进一步申说为∀所谓御者之良也#。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古者射与御相应,惟御之有法,而后射之必中。
《国风·齐风·卢令》诗经译文注释及鉴赏

《国风·齐风·卢令》诗经译文注释及鉴赏《国风·齐风·卢令》全诗二十四字,就勾勒出一个壮美、仁爱、勇武、多才的年青猎人带着心爱的猎犬打猎的情景,文字简练,形象生动。
《国风·齐风·卢令》先秦:佚名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国风·齐风·卢令》译文黑毛猎犬颈圈丁当响,那个猎人英俊又善良。
黑毛猎犬脖上套双环,那个猎人英俊又勇猛。
黑毛猎犬脖上环套环,那个猎人英俊又能干。
《国风·齐风·卢令》注释卢:黑毛猎犬。
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
其人:指猎人。
仁:仁慈和善。
重(chóng )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
鬈(quán ):勇壮。
一说发好貌。
重鋂(méi ):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偲(cāi ):多才多智。
一说须多而美。
《国风·齐风·卢令》鉴赏此诗意在描写打猎人的本领和美德。
其人带着猎犬出猎,品德仁慈,卷发美髯,具有长者之相。
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
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
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
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
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
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
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
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
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
从文化考古视角谈《诗经》礼俗诗

从文化考古视角谈《诗经》礼俗诗
丁薇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7(0)7X
【摘要】《诗经》中的礼俗诗结合考古内容,可以重现古代民俗民风,只有从文化考古的角度探究礼俗诗的起源,才能拉近现代与《诗经》的距离。
从考古中,我们能获得大量知识,了解我们先人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诗经》中的礼俗。
本文主要以《诗经》中礼俗诗的常见意象“鱼”为研究对象。
【总页数】2页(P45-46)
【关键词】《诗经》;民俗学;民俗文化;捕鱼工具;诗句;考古发现
【作者】丁薇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K87
【相关文献】
1.从《诗经》中的爱情赠答诗看周代社会的礼俗风尚 [J], 师帅
2.《诗经·木瓜》及其同类诗的礼文化视角 [J], 江林;童琼
3.《诗经》宴饮诗与周代宴饮礼俗 [J], 肖莉
4.周代礼俗的一面镜子-对《诗经》二雅礼俗燕飨诗的认识 [J], 陈开梅
5.一部全新视角的治《诗》力作——简评《<诗经>民俗文化论》 [J], 章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齐风》中的两首狩猎诗

作者: 王光福[1];刘悦[1]
作者机构: [1]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诗经》;《齐风》;《还》;《卢令》;狩猎诗
摘要:《齐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五国风"中的精彩乐章.历来的《诗经》研究者,都把《齐风》看作是"刺"诗,这一则是因为不能突破《小序》的儒教传统,二则是只做文本研究,忘却了《诗经》在当时现场中的歌舞表演功能.《齐风》中的《还》和《卢令》是两首优美的狩猎诗,也是两首动听的狩猎歌.其中"驱"等词,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古今都没有解释透彻.只有结合载歌载舞的演出现场,这两首诗完整而确切的含义才能得到较好的理解.。
《诗经》中的猎人形象及其文学底蕴

《诗经》中的猎人形象及其文学底蕴张荣【摘要】Hunting poems as the “Book of Song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ent , they showed us the many hun-ting style of Zhou Dynasty through hunting scenes , hunting rituals and hunting tool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nter to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the repeated writing and culture.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 tall, masculine for the United States , and to lov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spy on three aspects behind this image contains aesthetic requirements.Finally, a brief talk about the impact of hunting Han Dynasty poetry to expore 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Book of Songs” hunting poems has.%狩猎诗作为《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狩猎场面,狩猎仪式以及狩猎工具等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的田猎风貌。
本文主要从猎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猎人这个角色被多次书写背后的原因及其文化底蕴。
并从以高大为美,以阳刚为美,和以仁爱为美三方面来窥探这一形象背后所包含的审美要求。
最后简要的谈谈狩猎诗对汉代田猎大赋的影响,以期探求《诗经》狩猎诗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诗经》籍礼乐歌新探——从礼仪视角考察《诗经》农事诗

方面, 更重要的是周人将“ 重农天地 自然、 不言
而喻的观念意义。也 即, 周人之于农业的特殊意义在于 , 他们重农不仅在意识形态 的构建方 面, 而且体现在 制度建设( 礼仪 ) 上 ; 前人多重视 阐发周人重农的精神意义 , 本文将着重关注这种精神 的载体 , 即农业礼仪。 而最能体现周人在农业上的礼仪构建 的无疑是《 诗经》 中的农事诗篇 。
《 诗经》 籍礼乐歌新探
・ 5・
《 经》 诗 籍礼 乐歌新探
— —
从礼仪视角考察《 诗经》 农事诗
林志 明①
内容提 要 :诗 经》 《 中的农事诗 实即一 系列农 事礼 仪 的仪式 乐歌 , 中, 其 最重要 的农事礼仪
莫过 于籍田典礼 。考察《 经》 诗 中的农事诗 , 为籍田典礼 的仪 式乐歌 的只有两首, 噫嘻》 作 即《 和 《 臣工》 前者为籍田 中发布开耕命令 的 乐歌 , , 后者 为耨礼 结束 时告诫农 官的乐歌 。 关键词: 农事诗 籍 田 仪式 乐歌 中图分 类号 K 4 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80 (O 9 O 5一l 10 7 5 2 O )4- l
虢文公 道 :
夫民之 大事在农 ,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 出, 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 于是乎在 ,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 财
用蕃 殖 于是 乎 始 , 庞纯 固于是 乎 成… …。 若是 , 敦 乃能媚 于神 而和 于民矣 , 则享祀 时至 而布 施优 裕 也 。今 天 子欲修 先 王之 绪 而弃其 大功 , 匮神 乏祀 而 困民之财 , 将何 以求福 用 民?
①
作者简介 : 志明 , , 林 男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古代文学专业 c 博士生 r 7
论文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教材

从《诗经》看狩猎文化摘要:狩猎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方式,远古的狩猎我们只能靠出土的化石古物和科学家的推测去想象去感受,但自《诗经》编订出现后,古代狩猎活动生动的再现,狩猎的作用、在当时的地位,狩猎的过程,以及狩猎的技巧工具和方法……都被一些作品形象的表现出来,狩猎文化的内涵得以深化,浓重的文化色彩令后人敬佩,本文就从《诗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狩猎诗篇展开论述。
关键词:《诗经》狩猎作品狩猎文化绪论800万年前,人类从动物大家庭中衍生并脱离出来,便开始由食用果类转向食用肉类,正因为人类需要向兽类索取食物,才开始了文明的第一个过程。
人类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与奔跑,学会了使用投掷石块,一直到后来的磨制石簇,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再到后来的借“天火”,钻木取火……人类早期的的生存是靠狩猎来维持生计的,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应当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原始的狩猎时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然不能例外。
狩猎这一文明阶段在世界各国的很多艺术及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历经成千上万年还能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各地狩猎岩画壁画,数千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依然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各种狩猎故事传说。
而在中国,除了在绘画、传说等艺术形式中有所反映外,还在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诗经>形成的时期,大约在东周及春秋中叶,前后跨度约五百年.这个时期,是西周土崩瓦解,春秋诸侯称霸,社会趋于动荡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籍田制”被废除,成批的奴隶转化为“隶农”.农业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耕也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狩猎,已经退居从属地位.但是,人类毕竟是由狩猎﹑放牧转为农耕的.从野生动物那里获取和扑充热量,既是生命的遗传也是生存的必然.这也正是<诗经>狩猎诗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狩猎诗的第一个高峰。
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作品有22篇,这是一个比例很高的数字,由于《诗经》重写实,很少有虚诞不实之事,<诗经>狩猎诗真实生动的纪录了当时狩猎活动,客观而形象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透过这22篇不同场面的狩猎诗,我们可以撩开2500年的帷幔,去感受古人原始的狩猎生活及浪漫的狩猎文化。
诗经启蒙(8)丨围猎演武——《国风·周南·兔罝》

诗经启蒙(8)丨围猎演武——《国风·周南·兔罝》国风·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兔罝》,这是首很有气概的诗,篇中的“肃肃”、“丁丁(铮铮)”、“赳赳”叠咏,读起来紧凑而又有力。
诗的主题在颂扬武夫,而诗的吟咏主角是公侯,就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视为真挚中和的男女情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被认为是一种激扬奋发的求贤之心。
虽然周王朝后来以“郁郁乎文哉”闻名,但周其实是经历在渭河流域与戎狄不断残酷斗争而兴起的,而他们的尚武精神在这首诗中可见一斑,而最终宗庙乐舞《周颂·大武》的形成,和这些民歌的渊源与流传也应该有很大关系。
这个留待我们有机会读到《诗经》“颂”的部分诗再细说。
【明】仇英绘· 《胡人围猎图》(画卷部分)【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suō)肃,同“缩”,形容繁密。
罝(jū),捕兔的网。
椓,击打木钉的意思。
丁(zhēnɡ)丁,这里指打击木钉的声音。
灼灼,形容桃花像火一样鲜活明亮的感觉。
这是最早的以火形容花的诗句,我想“日出江花红胜火”未尝不是这个诗风的千年遗韵。
赳赳,雄武有力的样子。
这个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所以并不陌生。
公侯,周自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子、男同等)四等爵位,公侯一词后来也一直用于泛指高等贵族。
干城,干是盾牌的意思。
城也是为了防卫之用,干城一词后来也常用于指能御敌守内的人才,如“干城之将”、“国之干城”等语。
日本战国时代名将武田信玄等说“人为城、人为壕”,被视为至理名言,未尝不是受“干城”一词的启发。
周的制度是封国建侯制,公侯是地方上的领主,他们需要武夫来为保卫他们的权力和履行他们的责任。
捕猎陷阱【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载体,承载了重要的史学价值和丰富的礼乐文化精神。
本文以狩猎诗为研究视域,对《诗经》所蕴涵的审美追求、道德教化思想、辩证思维理念进行了礼文化视角的分析,考察在礼乐盛行时代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尤其是对作为那个时代所孕育的文化精神――礼仪文化,进行了学理上的研究和透析。
关键词:《诗经》礼仪文化狩猎诗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载体,它将质朴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相结合,描述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
近年来,学术界从周代礼乐文化的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诗经》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加确切地揭示了《诗经》的主旨。
狩猎诗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礼学内涵,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研究者所忽视。
狩猎诗在《诗经》的《国风》《小雅》中都有分布。
具体篇目有如下:《小雅》中有《车攻》、《吉日》;《国风》中有《驷?》、《兔?d》、《野有死??》、《卢令》、《猗嗟》、《叔于田》、《大叔于田》、《还》、《驺虞》、《有狐》。
这些诗的主要内容是描述狩猎生活,或展现猎手的身姿,或描写狩猎的场面,或展现祭祀中对狩猎活动的表演,表现出先民崇尚勇武的精神和多样化的审美追求。
《诗经》中的狩猎诗立足于现实生活,不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折射出独特的礼仪文化形态。
本文选择礼仪文化视角研究《诗经》狩猎诗,考察在礼乐盛行时代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一、“美”与“勇敢”――《诗经》狩猎诗蕴涵的审美追求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描摹和保存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物象的作用。
在《诗经》时代,男子想要娶妻或者要维持婚后生活,就要证明自己狩猎技艺的娴熟和内心的勇敢,整个社会对男性社会角色的审美取向即可概括为“美”与“勇”。
《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p285周礼中将射艺作为对男子优秀品格的要求,男子是否具有男性美,射艺的高超与否和狩猎的技巧强弱是判断的标准。
因此,在《诗经》的比物象征思维中,常以狩猎作为男子的喻象。
《野有死??》是《召南》中一首动人的情诗,描写一对男女的恋爱过程。
在恋爱中,狩猎所得的猎物被作为二人往来的礼物。
“野”,是郊外,是男子狩猎的场所。
“??”,小獐,是猎获的对象。
“野有死鹿,白茅纯束”。
男子在与女子相会之前,用白茅将所猎取到的“死鹿”捆扎,赠与女子。
男子狩猎小兽,展示自己的勇武,表现美好的一面,以此吸引女子,求得爱慕。
这是纯洁朴素的恋爱观,也是周文化在审美追求上所持有的特定含义。
周文化对狩猎的重视还反映在《礼记?月令》的记载中:“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c之前。
”[2]p134《礼记?内则》亦云:“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
三日,始?子,男射,女否。
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2]p230男子要佩戴弓与箭,成婚之时更要以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武勇。
“美”与“勇”成为评价男子的重要标准。
《诗经》中还有《驺虞》《还》《卢令》等篇章描写狩猎,赞美猎手,例如《叔于田》《大叔于田》中都有赞叹猎手的诗句“洵美且武”;《驺虞》中对猎手射艺高超的赞美,“壹发五?^”“壹发五?q”;《还》中夸赞男子的英武、矫健。
狩猎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特定活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意义。
这些猎人的赞美多包括“美”与“勇”两个方面,二者又是互相交融的,美既指向“仪容”美,又包含内在的“勇武”之美。
猎手的高超射技,以及表现出来的威武剽悍,都有美壮之含义。
射技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内在的审美追求其实是通过狩猎所表现出的“美”与“勇”,可以说此二者既是先秦时期社会文化对男子的审美期待,又是礼仪文化在《诗经》中的表现。
二、“武”与“忠”――《诗经》狩猎诗折射的道德教化意蕴
《礼记?王制》曰:“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
[3]p179天子田猎已不只是简单的生产活动,而蕴涵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
周代在传统上极为重视礼乐文化,因此《诗经》处处渗透着礼乐文化的精神,以及礼乐文化下的礼仪要求。
狩猎是先民的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无论是天子、诸侯狩猎,或者其他人日常的狩猎活动,在礼乐文化的背景下都表现出特定的道德教化意义。
在这里,田猎活动不仅是“礼”的象征,更是整个社会基本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代表。
狩猎活动已经超越“猎食”,成为相对成熟的制度,不同等级的狩猎充分反映“礼”的等级特征。
礼文化在“狩猎”层面,从物质到人类心理都有了礼乐文化的烙印,表现在具体的篇目当中则有《兔?d》中的“赳赳武夫,公侯腹心”,《猗嗟》中的“以御乱兮”。
《猗嗟》描述天子狩猎,其“仪”是嘉礼中关于统治者的大射礼,一般在诸侯与群臣相会时举行。
全诗在赞颂完射手的仪容和射技后,以一句“以御乱兮”结束全诗,升华主题,揭示主旨,大好男儿应在抵御敌寇中尽忠尽武。
至于《车攻》和《吉日》这两首狩猎诗,高亨认为是宣扬周天子的赫赫声威,表现周人的尚武精神。
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周天子狩猎的壮观与浩大,凸显了周天子宣扬武与忠的文化精神。
自周代以来,华夏的政治文化历来强调礼乐教化与武略征伐兼备,和平时期天子稳固统治的手段之一就是狩猎。
天子牧猎天下,耀武扬威宣扬礼教,同样也是《车攻》中所言“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统治者对臣下和子民的政策是恩威并施,在进行武力震慑的同时,进行礼乐上的安抚。
这样,就有了《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以及《车攻》中“大庖不盈”的文化意蕴,充分体现了通过“岁三田”而达成的天子与诸侯和睦关系。
周代先民秉持教化,持礼而行外。
统治者则利用“礼”之下的“狩猎”区分等级尊卑,实现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稳固。
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狩猎活动,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
《诗经》中的狩猎诗主要是在宣扬军威,其刻画军威、军容的文字占了此诗的绝大部分篇幅,这些内容更多表现出统治者对“武”与“忠”的道德教化。
三、“节”与“纵”――《诗经》狩猎诗与先民的辩证思维倾向
周代社会一直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其社会形态则表现出农业宗法社会。
狩猎是当时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方式,统治者为适应这种特定历史时期下农业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狩猎活动形式。
《诗经》狩猎诗正表现了特定社会背景下周人对狩猎活动的理性思考。
这类诗歌以狩猎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赞美猎手的身姿,夸耀狩猎的场面,对狩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守礼有序进行赞美。
但是其思想内容亦是相当复杂,有对奴隶主铺张浪费的不满,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上来说,这类诗歌体现出东方式的生活态度和周代贵族的精神风貌。
《诗经?伐檀》表现劳动人民了对贵族老爷在狩猎活动中纵欲无节的不满。
《毛序》云:“《伐檀》,刺贪也。
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4]p125“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意思是“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熟食!”[5]p67但先民也有类似《车邻》所表现的及时行乐思想。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的意思是“现在及时不行乐,将来转眼见阎王”
[5]p67,反映了人们在狩猎活动朴素的享乐追求。
狩猎之礼还要求人们对大自然深怀敬畏并遵守自然规律。
狩猎也要按着时令进行,对禽兽的猎取要有限制。
《七月》云:“八月其获,十月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q,献?]于公。
”[5]p51诗中将一年十二个月份按照时令划分,具体时间捕狩相应的禽兽。
《毛诗》云:“太平而后微物众多,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则物莫不多矣。
”[4]p226在《礼记?月令》的记载中,将这种“时禁”上升到一种制度,即礼乐背景下的行事准则。
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以及统治者按照自然时序安排人类包括狩猎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
这种“时禁”思想,在古代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狩猎活动按照大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进行节制和规划,体现出先民极高的辩证思维能力。
《诗经》说“天生?a 民,有物有则”[6]p158,蕴涵着“人法天”亦即“则天”、“因地”的理念,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
这些敬畏思想其实是对狩猎活动朴素的辩证思考:“节”与“纵”。
《诗经》之美,是一种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狩猎诗更是礼乐时代下周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真实呈现,其“美”与“勇”的审美追求,“武”与“忠”的道德教化,“节”与“纵”的辩证思考,都展现出中华先民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内心追求。
从礼乐文化视域研究《诗经》狩猎诗,对其进行礼文化层面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可以挖掘包括狩猎诗在内的《诗经》所体现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对于当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