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小气道病变
小气道病变肺功能诊断标准__概述说明

小气道病变肺功能诊断标准概述说明引言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1 概述:引言部分首先需要对小气道病变肺功能诊断标准进行概述。
可以介绍小气道病变肺功能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前景展望。
1.2 文章结构:接下来,需要说明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
可以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了解本文的框架和逻辑。
1.3 目的:最后,需要明确本文的目标是什么。
可以是阐述小气道病变肺功能诊断标准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评估方法与指标选择以及应用情况等方面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请按照上述要点进行撰写,无需包含具体材料内容。
2. 小气道病变肺功能诊断标准的定义与分类2.1 小气道病变的概念与范围小气道病变指的是从呼吸支气管分叉之后到末梢细支气管的空气通道受到影响或发生异常。
这包括了细小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终末细支气管。
小气道病变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主要特征之一。
2.2 小气道病变的分类与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测结果,小气道病变可被分为不同类型和程度。
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 氧化损伤型小气道病变:主要由于慢性刺激、感染或持久过敏反应引起,导致细胞损伤和纤维增生。
- 炎症型小气道病变:以过敏原暴露为主要因素,导致肺组织发生激素介导的炎症反应。
- 纤维化型小气道病变:长期炎症刺激引起纤维化和结构萎缩,导致小气道阻塞。
- 支原体感染型小气道病变: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气道疾病,表现为间歇性哮喘发作。
小气道病变的特征包括气流受限、过度膨胀和肺泡壁损伤等。
这些特征使得肺功能测试成为评估和诊断小气道病变的重要手段。
2.3 确定小气道病变的重要性和价值对小气道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对于合理的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除了帮助医生确定最佳治疗策略外,准确的肺功能诊断还可以:- 提供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 判断治疗效果和调整药物剂量;- 规范临床试验结果解读;- 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临床指南更新。
小气道功能障碍

小气道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是指呼吸道中小气道出现异常,导致呼吸困难和气流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气道功能障碍常见的有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首先,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呼气流速受限、变异性呼吸困难和可逆性支气管阻塞。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
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过敏原和感染等。
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避免过敏原和支持治疗缓解症状,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类固醇。
其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肺功能不可逆性下降和呼气流速受限。
其主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体力活动受限。
主要病因为吸烟,也与环境污染有关。
治疗包括吸烟戒断、氧疗和药物治疗,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类固醇。
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包括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液过多、支气管壁炎症和溶酶体酶失控等,导致气流受限。
这些机制常常与遗传因素、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因素相互作用。
小气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患者常感觉呼吸困难,活动能力受限,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同时,由于症状的不可预测性,患者也常常感到焦虑和恐惧。
针对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和保护肺功能。
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消炎药和抗过敏药物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过敏原、吸烟和环境污染等。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以提高肺功能和改善体力活动能力。
总之,小气道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自我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
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
它的主要特点是气道炎症和支气管痉挛,导致了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针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一个关键的方面是评估和治疗儿童哮喘的小气道功能障碍。
小气道功能障碍是儿童哮喘的重要特点之一,它的存在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限和通气不足。
因此,对于儿童哮喘的评估和治疗,必须充分考虑小气道功能障碍。
为了提高对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专家们进行了共识的建立。
首先,对于儿童哮喘的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临床症状评估、呼吸功能评估和炎症评估三个方面。
临床症状评估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频繁的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存在和程度。
呼吸功能评估可通过肺功能测试进行,包括峰流速(PEF)和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指标的测量。
炎症评估可通过血液和呼吸道标本的实验室检查进行,包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气道炎症标志物的测定。
其次,对于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治疗,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的策略。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的药物,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环境管理和教育指导两个方面。
环境管理包括避免诱发哮喘的因素,如烟雾、污染物和过敏原等。
教育指导包括正确使用药物、遵循治疗计划和健康生活方式等。
最后,专家们还指出,对于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应该是个性化的。
个性化评估和治疗意味着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治疗方法。
这需要医生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生活环境和家族史,以制定出最适合该患儿的治疗方案。
总之,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评估工具和治疗方法。
专家们的共识为儿童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并强调了个性化评估和治疗的重要性。
小气道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小气道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小气道功能障碍(small airway dysfunction)是指在呼吸道中直径小于2mm的支气管和肺泡管道的功能异常。
它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见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中。
对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一、临床表现。
小气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气急、喘息、咳嗽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肌肉参与呼吸、胸廓呼吸、喘息音等体征。
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气促、活动耐力下降、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小气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容易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混淆,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MRI等。
X线胸片可以显示肺部结构和密度的改变,CT和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小气道的情况。
在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时,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小气道的通畅程度、炎症情况、肺泡损伤等情况。
三、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金标准。
包括呼气峰流速(PEF)、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指标。
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判断小气道的通畅程度和弹性恢复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四、痰液检查。
痰液检查是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辅助手段之一。
通过痰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炎症情况、痰液的性质、痰液中是否有细菌、真菌等感染情况。
痰液检查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生素、抗炎药物等。
五、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小气道的情况,包括黏膜炎症、狭窄、痉挛等情况。
哮喘的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为止未完全明了。
不同类型的哮喘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也可以交互重叠。
同一类型的哮喘发病机制亦同亦异。
多年来的大量研究提出的众多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哮喘的发病机制。
新建立的气道炎症学说已被广泛接受,但并不能完全解释各种类型哮喘的发病机制。
因而,哮喘更可能是由多种机制引起的一种共同反应。
第一节气道炎症学说Laennec(1883年)提出了哮喘是一种气道结构上的病变,而非气道功能异常性疾病。
Osler(1892年)进一步指出哮喘是小气道的一种特殊炎症。
然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炎症”概念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并未被人们所重视,哮喘病一直被看作是一种气道平滑肌功能异常(发作性和可逆性的气道平滑肌痉挛)性疾病。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以下现象:①哮喘患者痰和血中嗜酸细胞增多;②死于哮喘的患者气道内充满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上皮;③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塞并非完全可逆,约70%的哮喘病人即使在临床缓解期,仍存在有小气道功能异常。
但是,无法将上述观察与哮喘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学特点(气道高反应性)联系起来。
近年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电子显微镜对哮喘病人支气管粘膜活检的病理学研究,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的细胞学和免疫生化学研究结果发现,哮喘患者不仅在发作期气道内存在炎症细胞(嗜酸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浸润和炎症介质的增多,在缓解期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认为哮喘仅仅是气道平滑肌痉挛(功能性改变)引起的气道阻塞疾病的传统观念,不能准确反映哮喘的发病机制,从而提出了“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新概念。
气道炎症学说认为:哮喘是一种涉及多种炎性细胞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
①气道炎症是各型各期哮喘的共同病理学特征。
气道炎症表现为:气道上皮损伤及脱落,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渗出物增多,气道腔内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和多种炎性生物趋化因子等)增多。
小气道功能测定在哮喘儿童缓解期的意义

过程中要求受试者至少测定3次,最佳2次间误差少于5%, 取最 佳值作 为参 数记录 。 1.3检测指标:FEV- 、用力肺活量( FVC) 、1s 用力呼气容积 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FVC)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FEF2。纠。%) 、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 FEF。o“)、用 力呼 出75% 肺活量 的呼气 流量( FEF,s % ) 。除 FEVl / FVC 外,其他测定结果均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表示。以校正 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的影响。参照文献[ 3],小气道病变 的判断标准为:肺通气功能正常.FEF25们s,‘、FEFs。x、FEF,5 ,‘ 三者中有两者<65%。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I O.5.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 ( ;土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
其实。小儿的代偿能力往往非常强,哮喘儿童在缓解期 FEV。、FVC与正常儿童在临床 表现上并没有多大 区别。本 研究显示:哮喘儿童缓解期FEV.、FVC与正常儿章比较没有 明碌蓐异( 尸>o.05) 。但小气 道功能在恢复期多 数显示异 常.其流量容积曲线图.较多可见呼气相降支明显向容量轴 凹陷。小气道功能参数显示:哮喘儿童缓解期小气道病变率 为25.0%,其FEF2 。%75 %、FEF5。%、FEF7。%比J F常儿章显著减 少( P<o.05) .FEF2坼75%、FEF。%、FEF75%的异常率分别足 25.0%,27.5%.45.0%,此与有些文献报道比较略有遍 低[ 4~l ,这可能与我们选择的检测对象及顶汁值选择有关。 以上分析提示:虽然哮喘儿童在缓解期多数无临床症状,但
小气道功能测定并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结果:与正常儿童比较,哮喘儿童缓解期的l s 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无明显差
哮喘病理生理基础

哮喘病理生理基础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的可逆性阻塞和过敏性反应。
它会导致呼吸困难、喘鸣和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生命。
了解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对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包括气道炎症、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黏液过度分泌。
气道炎症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涉及到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的异常反应。
炎症导致气道壁的肿胀和增厚,使气道通畅度降低,从而导致呼气困难。
此外,炎症还诱导黏液过度分泌,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
哮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正常情况下,支气管平滑肌处于松弛状态,保持气道的通畅。
然而,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对刺激物过敏,易于收缩。
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时,气道狭窄,导致呼吸困难和喘鸣声的出现。
除了气道炎症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液过度分泌也是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在炎症的刺激下,气道上皮细胞分泌过多的黏液,导致气道阻塞。
黏液的过度分泌不仅增加了气道阻力,还使气道更容易受到刺激物的损害,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
了解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目前,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炎症、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减少黏液
分泌。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和抗过敏药物等。
哮喘的病理生理基础涉及气道炎症、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黏液过度分泌。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哮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CaNO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和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关系演示稿件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CaNO水平与支气管哮喘 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呈正相关,即
CaNO水平越高,气道反应性越强。
CaNO与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目的
探讨CaNO水平与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关系 ,了解其发病机制。
研究方法
选取一定数量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检测其CaNO水平,并 进行小气道功能相关指标的测定。
针对CaNO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 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开发 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抑制气道重塑
CaNO可以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和迁移,减少气道壁的重塑,从而改 善支气管哮喘的症状。
05
CaNO与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反应性和小气道功 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CaNO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检测方法
01
采集样本
通过采集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呼出 气或痰液样本,进行CaNO的检 测。
检测方法
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表现
呼气气流受限
小气道功能障碍导致呼气气流受限,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呼气峰 流速下降等。
通气障碍
小气道狭窄或闭塞导致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 碳潴留。
肺功能异常
小气道功能障碍导致肺功能指标异常,如FEV1/FVC(第一秒用力 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降低、弥散功能下降等。
04
CaNO与支气管哮喘患者 气道反应性和小气道功 能障碍的关系
CaNO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CaNO可以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降低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力,减轻气 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的小气道病变:药物治疗最近的研究发现,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主要发生在其小气道内;而且这一区域的异常,是患者出现气流受限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评估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使得人们可以将这一区域病变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等,与气道其它部位的病变进行比较。
此外,医药方面的最新进展,也使得全身性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以及可以产生较小气雾剂颗粒的吸入装置,得以开发和利用;而这些新型吸入装置,通常可以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肺的外周区域。
因此,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小气道的治疗,是否真的可以直接转化为对哮喘患者的健康收益,例如对其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等?为了评估在通过吸入和全身性给药途径,治疗哮喘患者的小气道病变时,其药物治疗方面的考量和理由;并直接比较哮喘患者使用大、小颗粒气雾剂药物治疗时的效果异同,来自英国伦敦皇家Brompton医院和英国国家心肺疾病研究所的Omar S. Usmani医生等,进行了一项综述性研究,文章发表在近期的Curr Opin Pulm Med杂志上。
该综述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现有的证据表明,与较大颗粒的气雾剂药物治疗相比较,使用更小颗粒的气雾剂药物,至少可以取得与其同样的治疗效果(在一些研究中,其还显示出了较前者更好的疗效)。
此外,基于现实生活环境的研究也显示,与较大颗粒的气雾剂药物治疗相比较,采用较小颗粒的气雾剂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患者每日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
因此,在选择哮喘的最佳治疗时,不应忽视小气道病变。
要点采用小颗粒气雾剂药物治疗外周气道疾病具有以下优势:1.其疗效与大颗粒气雾剂药物的疗效相当,在某些研究中甚至更优;2.在基于现实生活环境的研究中,其显示出更好的哮喘控制效果;3.可以减少患者每日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剂量。
引言一些研究已经强调了小气道,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和不同表型的哮喘患者,以及其它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重要性。
有关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清楚地表明,小气道是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发生的主要部位,而且,小气道所在区域也是促成患者出现气流受限的主要部位。
在过去的十年里,评估小气道所在区域生理指标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包括了脉冲振荡评估分析、多次呼吸氮冲洗法和一氧化氮测定,以及肺部高分辨CT(HRCT)和MRI 成像检测等。
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对该区域的病变,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加以评估。
此外,医药方面的最新进展,也使得全身性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以及可以产生较小气雾剂颗粒的吸入装置,都得以开发和利用;而这些新型吸入装置,通常可以将治疗药物输送到肺的外周区域。
本文将综述在对小气道病变进行药物治疗时,所需要进行的相关考量及其理由;并直接比较哮喘患者使用大、小颗粒气雾剂进行药物治疗时的治疗比(临床获益与副作用之比)。
目前哮喘控制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尽管哮喘的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更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哮喘的控制状况仍不理想。
最近的一份欧洲患者报告的哮喘控制状况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在接受治疗的3000多例患者中,有相当比例(53.5%)患者的哮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此外,Demoly等还证实,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人们对于哮喘的控制水平并没有提高。
当然,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单药治疗相比较,ICS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疗法,已大大提高了对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取得了更好的疾病控制水平;而且,可用于解释这些药物之间可产生互补性协同作用的生物机制也已被阐明。
然而,即使已经有了上述的联合疗法等诸多进展,但哮喘患者的总体控制状况仍然很差。
在获得最佳的哮喘控制(GOAL)研究中,Bateman等观察到,采用由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组成的ICS/LABA联合疗法,对哮喘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正规治疗后,尽管受试者对吸入治疗的依从性达到了89%,但其取得“完全控制”者的比例仅为41%;而且其取得“良好控制”者的比例也只有71%。
这说明患者对于治疗药物的依从性,不是影响其哮喘控制终点事件的重要混杂因素。
一项针对福莫特罗和糖皮质激素验证治疗(FACET)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在那些接受了为期一年的高剂量ICS/LABA(布地奈德800毫克/福莫特罗24毫克,每日用药)联合治疗的哮喘患者中,受试者在研究最后2个月所能达到“良好控制”的比例也只有62%。
而事实上,在那些接受小剂量ICS / LABA联合治疗、和ICS单药治疗的轻症哮喘患者中,同样可观察到较低的哮喘控制水平。
上述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目前的药物治疗方法,对于各种程度哮喘患者的控制水平,都依然停留在很差的状态。
所以,哮喘控制水平仍是一个没有解决,但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术语“哮喘”描述的是一个临床综合征,其在总体上包括了多种多样表型和亚型(endotypes)的不同类型。
而这每一类型的患者,都具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和发病机制,其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可能也是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认为,有多种因素促成了哮喘患者较差的疾病控制水平,其中包括并存的疾病(例如,鼻窦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环境因素(例如,真菌,屋尘螨,花粉,香烟烟雾),肥胖,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心理疾病,以及对处方治疗缺乏依从性等。
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笼统的综合征中,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小气道表型”的存在,可能促成了哮喘患者较差的控制水平。
在这里,所谓的“小气道表型”是指,患者主要表现为外周肺组织存在持久的病理性气道炎症和生理功能障碍的一种哮喘类型。
小气道:定义,病变及其功能障碍肺是一种呈分支状结构的器官,从气管(1级气道)到肺泡(23级气道)可细分为很多节段。
其中,小气道被定义为:内部直径小于2毫米的气道(其包括第8-23级气道);而大气道的内部直径则大于2毫米(包括了第1-7级气道)。
此外,肺组织也可分为输送吸入空气的传导性气道区(包括第1-16级气道),和参与气体交换的呼吸肺泡区(包括第17-23级气道),以及介于二者之间、位于终末细支气管水平的过渡区等。
病理学家早已证实,哮喘不仅是一种大气道疾病,其同时也是一种小气道疾病。
而且,目前普遍认为,小气道是哮喘患者出现生理气流受限的主要部位。
在重症哮喘患者中,小气道的功能障碍是显而易见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在轻症哮喘患者中也同样存在。
此外,在诸如夜间哮喘,运动诱发的哮喘和过敏性哮喘等不同表型的哮喘患者中,均已证实了其远端气道炎症、及其与小气道相关的生理功能障碍的存在。
针对小气道的治疗药物综上所述,现有的病理生理学证据均支持对哮喘患者的小气道病变进行治疗;然而,目前用于临床的大多数吸入疗法,都不能使药物充分地达到远端肺区,也就是小气道内。
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研究中,Berry等证实了对哮喘患者的持续性小气道炎症进行治疗的必要性。
该研究发现,尽管已经根据哮喘治疗指南的4步治疗法,优化了哮喘患者的雾化吸入治疗,但这些患者的肺泡一氧化氮水平,及其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液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仍呈增高状态。
而且,在这些患者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加倍剂量ICS吸入治疗后,其肺泡一氧化氮水平并无减少。
因此,研究者认为,,在治疗持续性的小气道炎症时,传统的吸入装置并不能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位。
然而,上述患者在接受了为其2周的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肺泡一氧化氮水平则明显降低。
因此,这也支持了研究者的以下假设,那就是,应该针对哮喘患者的小气道进行抗炎治疗。
不同的雾化吸入器所发出的药物颗粒大小也不同,但是大多数传统吸入器所发出的药物颗粒都较大(表1)。
通常而言,与干粉吸入器(DPI)相比较,压力式定量气雾装置(pMDI)所释放出的药物粒径更小;而在压力式定量气雾装置中,氢氟烷烃(HFA)溶液雾化器所产生的药物粒径,又较HFA悬浮液雾化器所产生的粒径更小。
表1.常见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及常见雾化吸入装置所发出药物颗粒的大小CIC=环索奈德;MMAD=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 mass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DPI=干粉吸入器;HFA=氢氟烷烃;pMDI=压力式定量气雾装置。
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小颗粒气雾剂定义为:那些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粒径)为2微米或更小的气雾剂。
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绝大多数传统的吸入装置,只能取得相对较低水平的总肺沉积(TLD);其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有10%-20%的吸入药物能沉积在肺部。
因此,此类吸入器可导致药物剂量的五分之四被浪费;而且,通过胃肠道吸收,这些被浪费的剂量,还可能促成其全身性的生物效应和不良反应。
当然,现有的研究已证实,不同吸入装置之间的TLD可以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在吸入器的特性方面,可以影响吸入治疗药物的肺部沉积量,及其在气道内分布区域(中央和远端)的最重要因素,是吸入器所释放药物颗粒的大小。
在过去的十年里,通过配方科学家,吸入装置工程师和气雾剂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一些能以较慢的速度,发出较小药物颗粒的新一代吸入装置已经诞生(表1)。
采用此类吸入装置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TLD(约为30%~50%);更为重要的是,其还能有效地使气雾剂进入到肺的外围。
Usmani等证实,与3微米和6微米的较大颗粒相比较,小颗粒(1.5微米)的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配方,在轻度哮喘患者中可以取得更好的TLD。
上述三种径粒气雾剂所能取得的TLD,在所吸入药物剂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6%,50%,和46%。
研究者还注意到,较小的沙丁胺醇颗粒进入到外周气道内的数量明显更多。
其在1.5微米、3微米,和6微米气雾剂颗粒组中的进入指数分别为0.79、0.60,和0.36。
此外,尽管对于3微米和6微米较大颗粒的气雾剂而言,缓慢的吸入速度可以较快速吸入治疗,产生更有效的肺沉积,但吸入速度差异对于小颗粒气雾剂的肺沉积影响则较少。
更为重要的是,与3微米和6微米的较大颗粒相比较,1.5微米沙丁胺醇颗粒在喉部的沉积量会更低,其占到吸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5%,31%,和43%。
2项有关哮喘患者吸入药物肺部沉积的研究显示,通过pMDI中的HFA溶液雾化器释放小颗粒环索奈德(CIC),或丙酸倍氯米松(BDP)进行ICS单药治疗时,其药物在外周肺内的沉积比例,分别达到了吸入总量的56%和42%。
其中,有关环索奈德的研究,采用了1.1微米大小的雾化颗粒,受试者的平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94.5%预测值;而有关丙酸倍氯米松(BDP)的研究,则采用了接近0.9微米大小的雾化颗粒,其所有受试者的FEV1均大于90%预测值,尽管该研究在进行沉积量分析时,没有对肺通气和肺容积比等因素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