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

霍西武

【期刊名称】《中外健康文摘》

【年(卷),期】2010(007)021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回顾患者骨折类型以及治疗实践.结论对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符合局部解剖需要的良好的内固定、有效的植骨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总页数】2页(371-372)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中医治疗

【作者】霍西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二人民医院,15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J], 项莉萍

2.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低位股骨髁上、髁间骨折16例报告 [J], 张汉瑜; 常西海; 梁文清; 关玉忠

3.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J], 金生; 王锦年; 陆秉泰

4.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后分析 [J], 龚文彬

5.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J], 程春炤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股骨髁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护理

股骨髁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护理 唐四桂,金先跃,覃瑜芳 Nursing C are for Femoral Condylar Fracture A fter I nternal Fixation ∥TA N G S i gui ,J I N X iany ue ,Q I N Yuf ang 摘要:对13例股骨髁骨折患者在关节镜及C 臂X 线机监视下行多枚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当天即指导患者开 始功能锻炼,同时予以康复指导。结果13例术后X 线摄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无骨不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优11例、良2例。提示早期系统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股骨髁骨折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 关节镜; C 臂X 线机; 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术;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4152(2008)0820018202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广西南宁,530021)唐四桂(19722),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200672051)收稿:2007212220;修回:2008201216 膝关节镜手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常用方法。2004~2006年,我院在关节镜及C 臂X 线机监视下采用多枚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髁骨折患者13例,配合系统的术后护理,效果满意,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34~75岁,平均56.3岁。均为外伤所致闭合性骨折,其中股骨内髁骨折5例,股骨外髁骨折6例,股骨髁间骨折2例。并存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术前所有病例均经膝关节正侧位X 线摄片检查确诊。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肢 大腿系气囊止血带,在关节镜监视下先清除关节内血凝块、骨折脱落的软骨碎片,并行损伤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等,在C 臂X 线机透视下牵引、手法复位,确定骨折的复位效果满意后,选择3枚适宜的空心螺丝钉固定。1.3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 期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及其他并发症,8~10d 出院;术后随访6~18个月。11例于术后1年骨性愈合并取出内固定螺钉,2例未满1年但骨折愈合良好。根据胥少汀等[1]评分法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2 术后护理2.1 心理护理 患者均为外伤所致骨折,对疾病治疗方法及预后认识不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术前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针对性地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手术的优点,关节镜下手术可直视观察并同时固定股骨髁骨折,术中、术后出血少,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同时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 和临床经验,安排患者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交流,介绍其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配合手术。同时指导患者术后进行健肢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踝泵运动的方法及要领,并为患者准备好弹力护膝。2.2 术后指导 术后回病房后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指导,除麻醉及骨科手术常规护理知识外,重点向其说明用软枕及弹力绷带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可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防止患肢肿胀;如出现患肢肿胀明显、颜色加深、麻木、疼痛、脚趾活动 障碍等异常及时报告医护人员[2] 。本组1例患者患肢远端皮肤颜色加深,1例患肢肿胀同时有趾端麻木,经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后症状缓解。2.3 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①踝泵运动。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指导患者行踝泵运动,即背伸踝关节100°~140°、跖屈踝关节90°~100°,同时足趾用力做背伸和趾曲的动作,各坚持5~10s ,交替进行,40~60次/组,4组/d 。②股四头肌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尽量伸膝,膝关节不活动,背伸踝关节,静力收缩股四头肌,坚持5~10s 后放松,如此交替进行,40~60次/组,4组/d ,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收缩的力度和次数。③患膝CPM 被动锻炼。术后3~7d 开始患膝CPM 被动锻炼,开始训练时以患者能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为宜,一般30°~50°,每次1h ,3次/d ,以后每日增加3°~9°至能自主活动。④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术后2周鼓励患者在弹性护膝保护下由陪护帮助扶拐活动,第1次下床前先摇高床头,患者在床边坐位时无头晕不适后,再扶拐下床,以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2.4 关节腔内积血的预防护理 关节腔内出血是膝关节镜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因为手术易损伤膝外上动脉,一般在术后5h 内发生。因此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疼痛、肢体关节活动情况。如发现患膝关节明显肿胀、剧烈疼痛或患者拒绝患肢活动,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膝关节腔穿刺抽液。本组患者术中均利用等离子刀进行固缩、止血,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术后关节腔内积液较少,无患肢肿胀等现象。 ? 81?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Apr.2008 Vol 123 No 18(Surgery Edition )

股骨颈骨折中医治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ㄍ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分型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2)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常呈斜形,多有一三角骨块与股骨头相连。骨折使由股骨干发出的滋养动脉升支损伤,导致股骨头供血不足,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骨折不愈合。 (3)股骨颈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间连线处。由于有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吻合成的动脉环提供血循环,对骨折部血液供应的干扰较小,骨折容易愈合。 2.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法) Garden于1961年提出这一分型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分型方法。 Garden按骨折移位的程度分为四类I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Ⅱ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股骨颈骨折护理查房

股骨颈骨折护理查房 日期:2016年8月18日14:00 主持人:孙芳晖责任护士:李梦琪 参加人员:孙芳晖、田洋洋、刘旦、李梦琪 病历介绍:17床,李记丰,男,67岁,“左髋部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2 小时”。患者自诉2小时前工作时被重物碰撞身体倒地不起,当时左髋部先着地,立即感到左髋部疼痛、肿胀伴左髋部活动受限,无头晕、头痛,无昏迷,无恶心、呕吐,左下肢无明显麻木,受伤后未做任何处理,来我院就诊。外科门诊骨盆正位片+X线检查示:“左股骨见横行骨折线清晰,骨皮质不连续”;关节CT显示:“左侧髋关节在位,髋臼形态正常,左髋关节间隙无狭窄,左侧股骨颈可见不规则骨折线。”门诊以“左股骨颈骨折”20:15分轮椅收入院。查体:T:36.8℃P:72次/分R:16次/分BP:142/90mmHg,患者神志清楚,精神一般,急性痛苦面容,左髋部局部压痛明显,肿胀,未触及骨折端,未闻及骨擦音,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疼痛加剧,左下肢无短、畸形;右足背动脉搏动尚可,右足感觉正常,末梢血运可。入院后遵医嘱予骨外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髋关节外固定,补液、促进骨折愈合等对症治疗,协助完善相关检查。 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有: P1、疼痛: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有关 P2、焦虑:与担心疾病有关 P3、自理缺陷:与骨折后活动限制有关 P4、知识缺乏:缺乏与功能锻炼有关的知识 P5、有皮肤受损的危险:长期卧床、患肢制动有关 P6、便秘:与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有关 P7、有肌肉萎缩的危险:与骨折固定、患肢制动有关 P8、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P9、有感染的危险:肺部感染 护理措施: I1、评估患者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疼痛时间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精神安慰;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提高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并观察用药的效果。 I2、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焦虑原因,有针对的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事宜,介绍主治医生技术水平及成功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I3、备床头铃在床边,常用物品在患者容易拿取得地方;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洗漱、更衣、床上擦浴等;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 I4、积极解答患者的疑虑并鼓励患者,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肌肉的舒缩活动,足部的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膝关节的运动,再到被动的髋关节运动,屈曲不宜超过90度。 I5、评估压疮危险因素,受压皮肤的局部情况如范围、部位等,协助患者翻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常发年于老年人,女性为多。 中医诊断:股骨颈骨折(TCD编码:BGG00) 西医诊断:股骨颈骨折(ICD-10编码为:S72.0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中医骨伤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18-119) ⑴有外伤史; ⑵ 症状与体征: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通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⑶ 辅助检查:髋部正侧位X光片检查可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 ⑴ 有摔倒受伤历史。 ⑵ 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⑶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 ?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 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分型(影像学评估):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头颈型、头下型和颈中型;根据骨折线的走形分为内收型和外展型。Garden分型法是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分型方法: I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U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川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W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 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 2.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 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 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 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分型 Gartland 分型是评估和指导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分型系统,可靠性好。美国华盛顿大学Alton 教授在近期CLIN ORTHOP RELAT R 杂志上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现整理如下。 历史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常常会出现骨骼畸形和Volkmann 挛缩,因此在19 世纪50 年代称为「被错误理解的骨折」。1959 年,Gartland 提出了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案,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图1. Dr. John J. Gartland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肱骨远端关节面的近端,骨折线可以是横行、斜行或者粉碎。Gartlnd 描述了骨折的旋转和横向畸形,骨折远端常常向后移位(伸直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他将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分为 3 型,I 型:无移位;II 型:轻度移位;III 型:严重移位。而屈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则应使用另外的分型。

图2.Gartlnd 分型X 线摄片 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无需手法复位,将肘关节屈曲75° -80°前臂旋转中立位进行固定。强调重视神经、血管系统的检查,反对石膏包扎过紧以及肘关节固定角度屈曲超过80°。 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首选全麻下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如果初次复位手术24 小时后的X 线片显示骨折仍有移位或者继发移位,则认为骨折是不稳定的,需要进行尺骨基底部的过顶骨牵引。 对于严重移位的髁上骨折,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但该型骨折的不稳定情况和神经血管损伤比例会增加,可以使用切开复位不锈钢克氏针固定。 目前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建议仍是基于改良的Gartland 分型。 I 型骨折使用石膏固定制动3 周- 4 周,每周复查X 线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IIA 型骨折使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而IIB 型骨折则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以避免出现冠状面或其他角度的旋转畸形。 III 型和IV 型骨折同样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因此可以被视为需要固定的骨折类型,当闭合复位无法获得良好复位效果时需要考虑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的入路选择--外侧入路、内侧入路还是前方入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需要清创冲洗开放性骨折、闭合复位不成功换做切开手术、骨折肢体远端无血供(无脉,手部颜色不是粉红色)等具体不同情况会决定手术的入路选择。

骨伤科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年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 (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股骨髁上骨折处理及康复

股骨髁上骨折处理及康复 定义与骨折分类 涉及股骨远端或干骺,这个区域包括股骨远端8-375px,骨折经常累及关节面。 损伤机制

年轻人 多为高能量暴力引起,例如车祸,通常伴随其他损伤老年人 通常是低能量外伤引起,少伴随其他损伤 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 髁上肌腱、韧带→复杂应力传递系统 腓肠肌起点位于髁后方 交叉韧带位于髁间窝 腘肌腱入外髁 髁的侧面是关节囊、韧带的起点 髁的后面是重要血管、神经 下肢力线的维持 常见的伴随损伤: 软组织损伤 血管损伤1/3 神经损伤1% 膝韧带损伤20% 半月板损伤、软骨骨折8-12% 常见的伴随损伤 骨组织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内、外翻应力) 胫骨干骨折(粉碎或开放) 髌骨骨折15% 股骨颈、髋臼骨折 膝关节后脱位40%伴血管损伤 治疗目标 手术治疗目的: 恢复股骨长度、对线 纠正旋转移位 重建关节面:关节面台阶小于1 mm to 2mm 有效固定:骨折端有效稳定 康复目标 ROM

Musclestrength 提高和恢复以下肌肉力量 股四头肌肉(quadriceps) 腘绳肌(hamstrings): 大收肌Adductor magnus 腓肠肌Gastrocnemius 功能目标: 正常步态,达到适当的坐姿 Expected time of Bone healing and rehabilitation:骨折愈合预期:12—16周 康复预期:15-20周 骨科治疗方式 髓外固定 CBP DCS 解剖钢板 LISS 髓内固定 GSH Castingor traction 仅仅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手术有高风险患者。 保守治疗之并发症:骨不愈合,内外翻畸形,旋转畸形等。这里不讨论。 治疗:骨科与康复注意事项 1体格检查:肿胀、疼痛、感染等 2、危险因素: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静脉血栓 3、X-Ray: 4、负重:NWB for three months 5,关节活动度: 6、肌力: 7、功能活动: 8、步态:好脚上天堂,坏脚下地狱 骨科康复治疗及其分期 Earlyto immediate(Day one to one week)

股骨颈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股骨颈骨折 中医概念: 股骨颈位于股骨头与粗隆间线之间。股骨头、颈部的血运主要来自三个途径由于股骨头、颈的血运较差,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两个主要问题。 西医概念: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尤以老年女性较多。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主要为外旋暴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少数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如车辆撞击或高处坠落造成骨折,甚至同时有多发性损伤。 病因病机: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日渐增高。由于股骨颈部细小,处于疏松骨质和致密骨质交界处,负重量大,又因老年人肝肾不足,筋骨衰弱,骨质疏松,即使受轻微的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如平地滑倒,髋关节旋转内收,臀部着地,便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儿童发生股骨颈骨折较少见,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所致,如车祸、高处跌下等。此种股骨颈骨折病人,常合并有其他骨折,甚至内脏损伤。股骨颈骨折若按其部位之不同,可分为头下部、颈中部和基底部骨折三种,头下部和颈中部骨折的骨折线在关节囊内,故称囊内骨折;基底部骨折因骨折线的后部在关节囊外,故又称囊外骨折。移位多的囊内骨折,股骨头脱离了来自关节囊及股骨干的血液供应,以至骨折近段缺血,不但骨折难以愈合,而且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的骨折线越高,越易破坏颈部的血液供应,因而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就越高。基底部骨折因骨折线部分在关节囊外,而且一般移位不多,除由股骨干髓腔来的滋养血管的血供断绝外,由关节囊来的血运大多完整无损,骨折近端血液供应良好,因此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较低。股骨颈骨折按X线表现可分为外展型和内收型两种。外展型骨折常在髋关节外展时发生,多为头下骨折,骨折端常互相嵌插,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直线(水平线)所形成的倾斜角(Linton角)往往小于30°,骨折局部剪力小,较稳定,血运破坏较少,故愈合率高。内收型骨折常在髋关节内收时发生,多为颈中部骨折,亦可发生在头下部或基底部,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直线所形成的倾斜角往往在45°左右,颈干角小于正常值,如角度大于70°时,两骨折端往往接触很少,且有移位现象,骨折处剪力大,极不稳定,血运破坏较大,骨折愈合率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高。 西医病因、类型及骨折移位机理: (一)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二)按骨折部位分为:①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颈部,此型较少见。②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③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

股骨颈骨折中医治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治疗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ㄍ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线片阴

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分型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

股骨髁上骨折分型

股骨髁上骨折分型 髁上骨折是指发生在腓肠肌起点以上2-4 厘米范围内的骨折。主要分为屈曲型和伸直 型。 《骨折》这样描述:从关节面测量这部分包括股骨远端9 厘米股骨髁上和股骨远端骨折占所有股骨骨折的4-7%,如果除外髋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占 剩余股骨骨折的31%。35 岁以下男性占主导。 青壮年高能量创伤,能常为开放性粉碎性,屈膝位前外侧高能量打击或伸膝位侧方直接打击的结果。多见于摩托车车祸,也发生于工厂事故或摔伤。 老年人低能量创伤,比如从站立位屈膝摔倒。老年人组女性占绝对多数。特别是在年轻人组,常伴发其他的骨折,胸部和腹腔脏器损伤。 常合并同侧髋臼骨折,髋脱位,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对这些多发创伤的病人要仔细评估,做出合适的术前计划,按顺序治疗所有的损伤。股骨远端骨折还可能伴随胫骨平台或胫骨干骨折,这复合损伤又称为浮膝。要注意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股骨远端骨折可能伴各种各样的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20%的患者会伴发膝关节韧带损伤,这些损伤在骨折固定之前可能很难诊断,常需在骨折固定后仔细的体检,必要时进行应力下的X 线或MRI 检查。 另外,股动脉和腘动脉在收肌管和腘窝均靠近股骨,移位的高能量骨折使动脉损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不仅由于动脉靠近骨折,而且由于动脉近端被收股管固定,远端被比目鱼肌固定而活动性差。伴有明显的同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病人,腘动脉损伤的危险性上升到40% 。如果有同侧肢体脉博减弱或缺血的表现,必须立即手术探查或进行血管造影。 AO 分型 AO 分类同时进一步描述了原始骨折线或骨折块的位置,该分类系统己被证明对判断损伤严 重程度、损伤机制和预后有指导意义。骨折从 A 型到C 型,严重程度和创伤时所受的能量逐渐增加,预后逐渐变差,在一个类型中从 1 到3 的亚型也有同样的规律,因此,一个C3型骨折的病人与B1型的病人相比,经受了更高能量的损伤,预后较差。 AO 分型:A 亚型 AO 分型:C 亚型 股骨髁部骨折Seinsheimer 分类:能够根据这个分类系统的结果判断损伤的流行病学类 型。

(完整word版)中医骨伤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骨伤科学 题型:名解10x3′填空20x1′ 简答4x5′ 论述3x10′ 一、名解 1.孟氏骨折:即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板切迹以 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脱位,而肱尺关 节没有脱位。 2.盖氏骨折:即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尺桡远侧关节脱位。前臂旋转时,桡 骨尺切迹则围绕着尺骨小头旋转,若三角纤维软骨、尺侧腕韧带或尺骨茎 突被撕裂,则容易造成下桡尺关节脱位。 3.巴尔通氏骨折(背侧缘型骨折):跌倒时,前臂旋前,腕背伸位手掌着地, 外力使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造成桡骨远端背侧缘劈裂骨 折,伴有腕关节向背侧脱位或半脱位。 4.反巴尔通氏骨折(掌侧缘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 地,造成桡骨远端掌侧缘劈裂骨折,同时伴有腕关节向掌侧脱位或半脱位。 5.克雷氏骨折(伸直型桡骨远段骨折):跌倒时,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关节 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暴力引起桡骨远端骨折。畸形为:餐叉样畸形。 固定位置:屈曲尺偏。 6.开放性骨折:有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者。闭合性骨折:骨 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者。 7.肘后三角:肘部三点骨突标志是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突,伸肘时, 这三点成一直线;屈肘时,这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8.贝雷氏角: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45°的结节关节角。 9.牵拉肘: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幼儿,又称牵拉肘。 10.颈干角(内倾角):股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度,正常值在 110°–140°。 11.前倾角(扭转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间点的连线形成的角度, 正常值为12°–15°。 12.Bryant三角:病人仰卧,沿一侧髂前上棘垂直向下和向大转子尖各划一 线,再从大转子尖端画一水平线,即成一三角形。 13.本奈氏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14.史密斯骨折(屈曲型桡骨远段骨折):跌倒时,手背着地,腕关节急剧掌屈 所致。 15.餐叉样畸形:克雷氏骨折从腕部侧位观,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16.反常呼吸:多根肋骨双处骨折时,或者胸侧方多根肋骨骨折,由于暴力大, 往往同时有多根肋骨前端的肋软骨关节脱位或肋软骨骨折,使该部胸廓失 去支持,产生浮动胸壁,吸气时因胸腔负压增加而向内凹陷,呼气时因胸 腔负压减低而向外凸出。 二、填空 1.骨折的一般体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骨擦 音、异常活动。 2.骨折的愈合过程: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骨痂改造期。 3.骨折的总体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职、医患合作。 4.锁骨中1/3骨折的典型移位机理是什么?近折段受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

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临床表现 1、髋部疼痛。 2、肢体功能障碍,虽不同类型而有很大差异,但都有程度不等的功能受限。 3、肿胀在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中,差异很大。关节囊内骨折,多无明显肿胀和瘀斑,有些可在腹股沟中点出现小片瘀斑。外展嵌插型骨折也无明显肿胀,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多有明显肿胀,甚或可沿内收肌向下出现大片瘀血斑。 4、畸形在不同类型的股骨颈骨折中,差异很大。无移位骨折,外展嵌插型骨折和疲劳性骨折的早期,均无明显畸形。而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和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多有明显畸形。 5腹股沟中点部的压痛,大粗隆部的叩击痛,沿肢体纵轴的推、顶、叩击、扭旋等的疼痛和大腿滚动试验阳性,为股骨颈骨折所共有。 二、临证护理 1 严密观察患肢血运,趺阳脉波动、肢体温度、活动、感觉及全身情况,如患肢末梢苍白、青紫,温度较健侧低均为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行骨牵引者床尾要抬高以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的平衡,牵引力方向应保持牵引绳与被牵引肢体长轴成一直线。牵引重锤要

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保持牵引的重量不能随意增减。每日用75%酒精滴针眼2次,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维持患肢体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并穿上丁字鞋,踝关节背伸90度,限制患肢外旋,注意盖被不要压在脚上,以免导致患肢外旋。发现位置有误,随时纠正调整。在骨折尚未愈合之前,为防止髋内收畸形并有利于骨折愈合,护士应嘱病人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每日测量两侧肢体长度,做好记录。 4局部热敷或理疗,伤后48小时后,如果无继续出血现象,对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有皮下出血处可施以局部热敷、红外线、炎症治疗仪或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软化纤维组织,并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 三、饮食护理 1 、气滞血瘀型骨折早期,局部会出现气滞血瘀,肿胀,畸形。严重疼痛,体质消耗大、虚弱,胃肠功能紊乱,轻者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此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多食蔬菜,少量多餐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不宜食辛辣肥甘之品,以免助湿生热、肿胀加剧。 2、气血不足型骨折中期骨折局部症状消退,骨折断端基本平稳,但气血消耗过多,患者面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数。此期补骨生新,接骨续筋,饮食调护很重要,应给予营

股骨粗隆间骨折教学查房

股骨粗隆间骨折教学查 房

股骨粗隆间骨折教学查 房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内容: 第一阶段: 在示教师里,陈芒芒主治医师首先介绍了此次教学查房的程序。 首先,约10分钟,由郑祥坚住院医师在示教室里汇报了病史:1患者,董友肖,女,94岁,既往史无殊,否认药物过敏史。2因“跌倒致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2小时”入院。3体检:左下肢未见明显畸形,左髋部活动受限,左足趾活动可,浅深感觉正常,血循可。4辅助检查:X片提示: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初步诊断:左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完善检查,排查手术禁忌,限期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汇报完毕。 郑祥坚提出自己疑问:1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哪些治疗方法2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指征是什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带教老师陈芒芒带着问题,并介绍了问诊技巧,查体要点,及注意事项进入病房。 第二阶段: 在病房,约30分钟,陈芒芒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到床边问诊,核实病史及治疗经过。并向病人说明了此次教学查房的目的,并获得了她的同意。 郑祥坚住院医师进行问诊和查体。主要的几项查体:1下肢长度的测量2Nelaton’s征3检查了患肢的末梢血循、各趾活动情况,感觉情况,并查阅了X片。问诊及查体完毕后,郑祥坚同学向病人表达了谢意。 陈芒芒带教老师在学生问诊及查体完毕后,进行了补充和说明:骨科不应当忽视病史的重要性。至于查体:1下肢长度的测量是:髂前上棘到同侧肢体内踝远端的距离(真性长度)或自脐到胫骨内踝下缘的距离(相对长度)。2Nelaton’s征:侧卧,髋关节屈90~120度,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称为nelaton线.如果发生髋关节脱位,股

股骨粗隆间骨折教学查房

内容: 第一阶段: 在示教师里,陈芒芒主治医师首先介绍了此次教学查房的程序。 首先,约10分钟,由郑祥坚住院医师在示教室里汇报了病史:1患者,董友肖,女,94岁,既往史无殊,否认药物过敏史。2因“跌倒致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2小时”入院。3体检:左下肢未见明显畸形,左髋部活动受限,左足趾活动可,浅深感觉正常,血循可。4辅助检查:X片提示: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初步诊断:左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完善检查,排查手术禁忌,限期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汇报完毕。 郑祥坚提出自己疑问:1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哪些治疗方法2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指征是什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带教老师陈芒芒带着问题,并介绍了问诊技巧,查体要点,及注意事项进入病房。 第二阶段: 在病房,约30分钟,陈芒芒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到床边问诊,核实病史及治疗经过。并向病人说明了此次教学查房的目的,并获得了她的同意。 郑祥坚住院医师进行问诊和查体。主要的几项查体:1下肢长度的测量2Nelaton’s征3检查了患肢的末梢血循、各趾活动情况,感觉情况,并查阅了X片。问诊及查体完毕后,郑祥坚同学向病人表达了谢意。 陈芒芒带教老师在学生问诊及查体完毕后,进行了补充和说明:骨科不应当忽视病史的重要性。至于查体:1下肢长度的测量是:髂前上棘到同侧肢体内踝远端的距离(真性长度)或自脐到胫骨内踝下缘的距离(相对长度)。2Nelaton’s征:侧卧,髋关节屈90~120度,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称为nelaton线.如果发生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

粗隆间骨折,大转子可移到上方。当然,也可以查体阴性。3查体要先和患者沟通好,切勿粗暴独行。陈主治并进行提问: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在查体上有哪些鉴别点 郑祥坚回答:1股骨粗隆间骨折淤青较为严重。2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外旋度数高,可为90度。这些可能与其解剖特点有关,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关节外骨折,而股骨颈骨折是关节囊内骨折。 第三阶段: 回到示教室讨论阶段。讨论完毕后,由陈芒芒主治医生进行了规范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教学上课。期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同学互动,相互提出问题。陈芒芒带教老师指出:汇报病史的过程,仍有一定的不足,需严格按照格式,勿前后颠倒,顺序混乱。我们骨科的查体顺序是:视触叩动量。 陈芒芒主治医生提出问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郑祥坚医生回答:1.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淤血斑,伤后患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2.大粗隆部肿胀、压痛、伤肢有短缩,远侧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还可伴有内收畸形。 陈芒芒主治医生提出问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 郑祥坚医生回答:一类为顺粗隆间骨折,可分为4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变位。? ⅢA型:小粗隆骨折变为游离骨片,粗隆间骨折移位,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加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除粗隆间骨折外,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股骨骨折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致残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他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 【诊断】 1.症状 (1)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2)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 (1)患者髋部轻度屈曲、内收位。 (2)下肢450~6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 (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 (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 (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的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

(4)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 1.无移位(Garden工、Ⅱ)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2.有移位( GardenⅢ、Ⅳ)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和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手术的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 (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3.年龄过大、体力较差、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或患者与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者,如骨折无移位,可做下肢皮肤或骨牵引。牵引时下肢外展、中立位,在抬高床脚的同时患者取半卧位,加强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骨折已有移位,则不可能通过牵引使骨折愈合,可放弃骨折治疗,早期坐起,有条件时即离床用双拐或轮椅活动。 4.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骨骼牵引、闭合复位、

股骨颈骨折中医药方

股骨颈骨折各时期的中医药方 中医辩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 多为骨折早期,筋脉骨骼受损,血逸脉外,离经之血失去濡养作用而成为瘀血,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之症。 早期是指骨折1~2周内,相当于炎症期和修复期的第一阶段,以瘀血肿痛为主要病理表现,辨证属气滞血瘀之证,治拟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具体方药如下: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生地20g 乳香10g 没药10g 血竭10g 白芨10g 三七(冲服)10g 甘草10g 2.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型 多见于骨折中后期,凡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等耗伤气血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证。 中、后期指骨折损伤3周后(相当于修复期中、后期),原始骨痂已开始形成,由于骨折早、中期调动了整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为使脏腑气血趋于平和,促进骨折部骨痂的不断生长改建,故本期治疗以补为主。本期辨证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治拟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40g 当归20g 熟地30g 川芎15g 白芍20g 鹿胶30g 血竭15g 续断15g 补骨脂10g 骨碎补30g 杜仲20g 枸杞20g

2.传统中医操作: ①推拿:以促进症状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在关节部位推拿,能增强肌腱、韧带的弹性,方法有:髋部推揉法、髋关节痛点揉压弹拔法。 ②薰洗:中后期,为促进关节恢复可行关节熏洗,具体方如下 海桐皮汤: 组成: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甘草,防风,白芷。 功能:活血舒筋,通瘀止痛 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一、闭合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的适应证原则上适合于所有各种类型骨折,包括无移位或者有移位。自1930年Smith2petersen首创应用三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后,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不断改进,

股骨髁骨折

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股骨髁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股骨髁骨折(ICD-10:S72.401) 行股骨髁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5/79.15/ 79.35)。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髁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

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401股骨髁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股骨髁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g’94)。 中医诊断标准:(1)有外伤史,(2)多发生于儿童。(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二)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疾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2)桡偏型:骨折远]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前上方移,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二、治疗方法(一)手法整复和固定 1.手法整复(1)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用直角托板加绷带屈肘90。悬吊2~3周。(2)新鲜骨折有移位者,肿胀不严重,可进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将远折端旋后、:近折端旋前矫正旋转,将骨干内推、远折端往外端纠正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尽可能矫正畸形;桡偏型骨折不可矫枉过正,防止肘内翻)。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将肘屈至70。左右,即可复位。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手法复位后,术者可一手将骨折部固定住,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麻醉下,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段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固定对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予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和腕颈悬吊屈曲90度固定3~4周后去夹板进行功能锻炼。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在鹰嘴后上和骨折远端内侧各放置一个梯形垫,骨折近端外侧放置一个塔形垫。用四块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屈肘900~110。,以不影响血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