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之二 规范伦理学基本内容 第三 四 章 道德的起源、发生机制和目的
道德的起源与价值

道德的起源与价值在人类社会中,道德始终是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
道德行为是符合社会常规和伦理原则的行为,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道德的起源和价值,揭示人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演变。
一、道德的起源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
在古代,人类生活在原始社会中,对生存和繁衍具有强烈的本能欲望。
在这种环境下,个体必须学会通过互助和合作来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
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道德观念逐渐形成。
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对整个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意识促使人们发展出一套规范行为的准则,即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通过对好与坏、对与错的界定,帮助人们建立了可以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
二、道德的作用道德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行为的存在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减少冲突和暴力。
当每个人遵循道德规范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其次,道德规范是社会凝聚力的一种体现。
个体之间的互助和信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
道德行为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互信和共识。
只有在道德的约束下,人们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此外,道德还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道德规范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
通过遵守道德规范,个体可以培养自律、勤劳和诚信等美德,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三、道德的现实挑战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道德挑战。
一方面,道德规范受到个体自由意志的挑战。
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有时候个体会选择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权益。
这导致了道德规范的稀释和侵蚀。
另一方面,道德的多样化也是一个挑战。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也开始发生分歧。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的道德观念如何达到一个共识,成为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培养和传承道德为了应对现实挑战,培养和传承道德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 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 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 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 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 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民主,勇敢刚毅。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
之风。
二、道德的历史类型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
附。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奴隶主国家
的绝对忠诚。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二、道德的历史类型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
一、道德的起源
(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 动力。
原始劳动的“完满性”决定了人与人、个人与整体在根本上的一 致;个人没有自我观念,没有对利益的追求,一切都从属于整体 、从属于劳动过程。随着劳动的发展,劳动产品的剩余,使得原 始人产生了利益的观念和追求;利益的追求又把自然的差别与分 工变成了社会的差别与分工。人与人、个人与整体的统一被打破 了,而氏族要保持自身的存在,又必须维护这种统一。早已存在 的风俗习惯第一次被自觉地赋予这方面的功能,进而又创造出种 种其它形式的东西,行使着约束行为的功能。人际关系的差距越 大,对道德的需要越大,道德发生的动力也就越大。劳动不仅产 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人与人的差距和矛盾,推动着道德 的产生,而且也产生了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 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在人的所有活动中,最伟大、最有价值、也是把人真 正同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劳 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创造出 社会关系,创出人的道德。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人 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 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道德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 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特征 伦理学导论 教学课件

▪ 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强调道德的手段和工具性, 也容易造成对道德作用所含有的社会历史内容 的否认,也否认了道德具有规范性这一重要特 征。
▪ 另外,道德工具论强调道德在历史发展中的工 具地位,使道德从至上的权威走向现实生活,是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 在调整道德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强调道德的让 步也符合一定阶段的历史发展要求。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至上性和超越性,将人视为 道德的载体和工具。
▪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 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载:"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乏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在孔子眼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 队和生活资料,但决不能没有道德。
▪ 其次,有各种欲望、 需要的个人是社会历史舞 台上的真正主人,是社会进步的真实目的。
▪ 另外, 道德规范的功能分析则可能为这一结论 提供进一步的证明。
▪ 也有学者主张道德的本质是规范性和主体性 的统一
▪ 从道德特性来看,一方面就接受社会约束而言, 人是道德的被动客体;
▪ 另一方面这种规范行为的实现必须以个人心 甘情愿地接受约束并自由适应、自我选择为 充分条件。
▪ ▪
▪ 还有观点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运用善恶观念来 把握客观世界和把握自己的一种"实践精神"方式。
三、对道德本质的合理理解
▪ ▪ 关于道德本质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与道德
起源问题密切相连的,因为事物的存在与发生 就蕴涵了事物的内在关联与本质。
▪ 同时,道德本质问题也与道德的目的观不可分 割,道德毕竟是属人的存在物。
伦理学讲义之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根源

〔2〕社会道德需要:打算道德的必要性
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道德的普遍目的 。 相关论述
—— “道德的普遍目的就是在社会联系中建立 起一种秩序”。 —— “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 —— “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 —— “夫道德之所由起,起于二人以上相互之 际,与宗教、法律同为维持群治之具,自非绝 世独生,未有不需要道德者”。
❖ 这种关系必定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的关系和意 识,反过来,对自然的意识也制约着他们自 己社会关系的意识。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 不分的混沌的关系、动物式的关系,所产生 的只能是“纯粹畜群的意识。
1ppt
❖ 后来,随着物质生产的扩大和人口生产(婚育) 方式的变化,原始人的思维力量才逐步提高, 人与人、人与自然才有所分化。意识和自我 意识的形成,不仅使他们区分了劳动的对象 即客体,而且使他们给自己的劳动注入了目 的和意图,给自然的、本能的活动变为自觉 自为的活动。
1ppt
Company Logo
第一个方面,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进展,是 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和直接根底。
▪ 1、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与动物不同的关系〔与动 物区分开来〕。马克思说:“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 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 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 人 与人则可能构成“社会”关系,人可以超越动物的 本能,人有“行为”,而动物只有“动作”。在这 种关系中,人有着本能与理智的冲突,为了制约本 能对人的关系的损害,人的理智就会想方设法设计 种种限制本能任意妄为的标准,这种标准在原始社 会最初表现为图腾、禁忌以及风俗习惯,这就是列 宁所说的“风俗的统治” 。
1ppt
其次个方面,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 和进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和关键环节。
伦理学讲义之道德的起源和道德的根源

共同发展的关系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共同发 展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是共同发展的。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演 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起源和根 源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互补性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具有互补性。一方面,社 会文化背景为道德观念提供了土壤和基础; 另一方面,个人经验和选择则对道德观念的 发展和演变起着推动作用。两者相互补充,
宗教信仰对于道德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价 值支持,有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习俗与道德起源
社会习俗是道德起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社会共同体的传统、习惯和惯例等形式,对个体行为 进行规范和约束。
社会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元素,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这些元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
03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关系来自相互影响的关系道德起源与根源的相互影响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方面。例如,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可能影响道德 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互动关系
道德的起源和根源在实践中是相互作用的。例如,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社会文 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个人经验和选择的影响。
道德的起源与根源
目录
CONTENTS
• 道德的起源 • 道德的根源 • 道德起源与根源的关系 • 道德的演变与未来发展
01 道德的起源
宗教信仰与道德起源
宗教信仰在道德起源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许多宗教 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于信
徒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通过教义、仪式和组织等形式,传递着道德 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善,抑制恶行。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页)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精神条 件。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使人明确认 识到活动的环境与对象,并且给活动注 入了目的和意图,使活动具有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 交往的频繁,人际交往需要约束个人行 为的要求越来越明朗,当这种普遍的、 共同的要求经过一定的集中概括,“应 该”的要求从一般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 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 比较严格和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道德发展中的批判继承规律
道德发展是新道德取代旧道德的过 程,而这一过程是批判(克服)与继承 (保留)的辩证统一。通过批判,新道 德超越旧道德,获得崭新的性质;通过 继承,新道德保留旧道德中优秀的成份, 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基础。
对中华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态度
传统道德中的优秀方面:
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相处,如孔子的“仁者 爱人”,“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道德起源的具体进程
在愚昧时代有野蛮时代的早期、中期,道 德处于孕育、萌芽状态。当时,萌芽状态的道 德与朴素的风俗习惯、自发的宗教、图腾崇拜 等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原始人的社会意识, 起着调节原始人社会关系的作用。到了野蛮时 代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 了两次社会在分工,使当时的社会关系复杂化, 并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矛 盾。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多次反复中,原始 人逐步确立了比较明确的道德要求,如维护氏 族与部落的整体利益、平等、互助、共同劳动 等。但是当时的道德是过渡型的,还不具备构 成道德的三大要素的全部内容。
与资产阶级道德相对立,无产阶级形成了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兴道德,并代表了人类 道德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从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展示出道德 在人类生活中千姿百态的表现,透过这 些表现,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去看, 在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稳定的、必 然的规律。
伦理学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功能和相对独立性

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为人自身的存在 提供了某种担保。
1、在生命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形成 了以广义的〔最初往往比较松散的〕 配偶、亲子等关系为形式的原初人伦。
从这种最原始的、奠基于自然血缘之上 的人伦中,逐渐衍生了宽泛意义上的家 庭关系;
2、社会分工是道德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个体必须要通过集群活动的方式, 在充分协作的根底上,才有可能生存与 开展的可能性。
原始人之间出于本能而展开的合作互助 关系,逐渐地转化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关 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3、利益冲突是道德的产生的现实前提
物质生产与分配是原始人类种群内部冲 突的核心。
为了维护人类个体和整体的开展,人们 必须要保持种群的和谐开展,这就客观 地要求人类必须遵守一定的规那么约定, 来维护不同个体之间物质利益分配的公 平性和合理性。
道德把握的是人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 价值联系 。道德不仅建立了人和现实世 界的价值联系,而且还实现着这种价值。
〔二〕道德以评价——命令的方式把握 世界
道德评价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命令〔义务、 良心、责任感等〕,驱使人们按照一定 的道德准那么行动,趋善避恶,创造良 好的社会关系并完善自身人格。
道德评价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那 么享有权威,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 遵守的道德立法。这种道德立法就成为 人们选择行动的命令。
家庭关系的进一步展开,那么是家族及 或近或疏的亲属网络〔kinship〕;
与家庭关系相关的尚有邻里间的交往, 等等 。
邻里与家庭、家族、亲属等等相互交融, 又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似乎已对上述关系有所意识。它对 家庭人伦的强调、以亲子、长幼等家庭 关系为孝悌的出发点、并进而将孝悌理 解为仁道这一普遍价值伦理原那么的根 据等等,已涉及到家庭关系在人的存在 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对乘客处以50元罚款。(《河南商报》2008年7月
3日) 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也体现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然而,将 “让座”这一道德范畴的问题升格为法律问题,以制订地方法规的形式加 以确认,却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论证。 从道德层面来看,“让座”与否在于个人是否有此愿望并付诸行动,道 德对于拒绝让座者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只能做出“这样不好”的判断。
法律规定的范围<道德规定的范围 道德:非权力强制,基本上限于舆论强制“应该给 老弱病残孕让座” 法律: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和行为规范,具 有权力上的强制性 ——“不应该杀人放火”
观点一,让座不是法律的事,而是道德的事
《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规定,乘客应主动让位给老人、孕妇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道德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感情, 即对同胞的同情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 人是有感觉的动物, 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 就是自利、自爱,也就 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 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 源。
“没有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 别。感觉的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 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 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 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猴子A看马上想要去 拿香蕉,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 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被打得满头包,依然没拿到香蕉。 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猴子B也是迫不及待 要去拿香蕉。当然,也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而且,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 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 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 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评价:
“天赋论”“自然法则论”与“神启论”相比,把
寻求道德起源的眼光,从神转向了人,这是一 个进步。 但没有看到道德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发 展的结果,更无法解释这种良知或善良意志的 成因或缘由。
四 、 道德的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 所固有的情感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1、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追求个人的利 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2、卢梭——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3)秩序。“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4)高明广大、博厚辽远。以德配天培地。 (5)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6)公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所烛(照),四时无私 行” ”
二、 道德的天赋论——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的“四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问题三的结论 ——
道德规范是人们为了保障 社会存在和发展,增进每 个人利益的效用来制定、 认可的。
问题四: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吗?P88 道德相对主义者:一切道德都是于一定的文化 和社会而存在,皆有不同。 没有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民族的道德。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道德具有相对性 理由:
(1)各种文化在习俗、礼节、禁忌、宗教、道德、日常习惯 和态度方面有巨大差异; (2)人们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观念基本上是从文化环境中汲取 过来的,把他们文化中为社会所认可的内容内在化;
基督教伦理学的奠基人 奥古斯丁—— 人间的善恶是按照造物 主的法则和神圣的天道 所承受的天然顺序,人 间的德性、品行等的安 排都是天意,而这一天 意的安排者就是上帝。
一、 神创(启)论
中国的天论——
人只能从我们的最大的生活背景即天地之道中去领悟我们的道德。 天道德性:
(1)生生。 (2)和。 “和实生物”。
评价:
情感欲望论比天赋道德论具有某些合理性 ——看到了人的情感欲望的后天性和社会性, 看到了立于情感欲望之上的利益对人类道德 的决定作用。 但他们只局限于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的层次 寻求道德的起源,而没有上升到人类社会生活 的角度来寻求道德的起源。
五、
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达尔文:“道德感起源于:第一,社会本能的持续和恒久存在; 第二,人类懂得同群诸人的称赞和非难;第三,人类心理官能的 高度活动以及对过去的鲜明印象。”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五 问 :第 二 节 道德起源的目的
问题一:道德和应该的区分?
问题二:道德和法的区分? 问题三:“应该勒死年老体衰的父母”“抛弃体弱病残”的 道德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问题四: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吗?
问题五:礼遇生物还是礼遇人?英雄、一般好人、痴呆人、
歹徒,谁更应该被道德关怀?
问题一:道德和应该的区分?
每个社会都有类似的道德原则,如保护生命、禁止说 谎等 各种文化的人们都有相似的需求,如生存、性生活等 各种不同文化环境下有共同的相似的内容,如兄弟姐 妹间的善意竞争、艺术、语言宗教、文字等 所以 具有普世性道德条目
道德绝对主义者:认为,诚实、善、公正、忠 诚等道德规范和原则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 事实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 根本原则和非根本原则之分
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我们发现在其中个体与集团的利益 之一视同仁,有时甚至为集团利益而自我牺牲,也是以纲目的高 下为比例而发展的。
互助是自然规矩,是进化的主要因素, 也是动物所具有的一种道德本能。
道德是 动物的合群感或动物本能 的简单的延续和复杂化
“道德观念原本发 生于动物本能”。
弗兰克纳:“道德是一种社会的事业,而不可能是个人
用来指导自己的一种发现或创造。……就道德的起源、 认可和作用来看,它地地道道是社会的。它用来指导个 人和较小团体的全社会的契约。”
鲁滨孙在孤岛上为自己设立的“应该”准则和行为具有道 德含义吗?其身上的勇敢、坚毅、顽强等是道德品质 吗?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这样说, “如果我生存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 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与道 德了。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 不能表现罪恶的,那么我们对道德和 罪恶这两个名词必须怎么了解呢?必 须理解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和有害的 行为。”
问题一的结论 ——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 认可的”、关于人们 具有“社会效用”的 行为“应该”如何的 规范
问题二:道德和法的区分?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内容上相互渗透,甚至直接重合 实施中相互凭借 法律是道德的权力支柱 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
问题二:道德和法的区分?
规定每个人的具有社会效用的全部行为
评价:
动物本能论看到了人的道德生活的客观自然过程、人的道德意识 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人的动物性的一面 根本错误——抹煞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 的本质界限,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例如,他们在回答“狼孩”与正常孩子的道德意识的差异时,用 遗传学的观点就陷入矛盾。在回答个体犯罪等“恶”行为时,只能用 “染色体畸变”来作解释,不能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以人的社会性 考察道德起源和人的道德生活。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 上被称为“黄金定律”, 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旧约》中的“摩西十戒 ” 基督教《旧约》中认为, 道德及其规范是由上帝启 示给摩西,然后由摩西 传授给教民。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一旦升格为法律,“让座”就立刻具有强制性,意味着某一群体对另一
群体负有“让座”的义务、权利。那么,法律该如何清晰地界定这两个群 体?道德层面的模糊语言“老弱病残”,能否转化为可测度的精确标准? 比如,一个发高烧的年轻病人,是否该给一名健康的老人让座,类似病情 与年龄之间该如何比较才算公平?
观点二,老弱病残孕专座是法律的事,不仅仅属于道德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三 、 道德的自然法则论——道德是一种自 然法则,起源于自然 康德——善良意志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
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 人生下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
“善良意志” ——人受理性支配的 不以环境为转移的意志。道德就是 这种“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 因此道德是一种与现实无关的先验 的东西。
总之,老弱病残孕专座座位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关乎道德 修养,更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公众除了对无视让座公德的 人进行道德谴责以外,更要理直气壮地请非老弱病残孕占座者 从特需专座上站起来,用舆论与法律的双重力量激励让座行为 的回归。
问题二:道德和法的区分? P105 “孝子”邓明建助母“安 乐死”一案,于2012年5 月30日上午在广东省广州 市番禺区人民法院一审宣 判。法院认定被告人邓明 建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 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邓明建当庭表示服从判决, 没有异议。
费尔巴哈:人的一 切善恶都来源于感 观上的快乐和幸福。
卢梭: 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 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 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民之性,饥而求食, 劳而求逸,苦则索乐, 辱则求荣”。 —韩 非 韩非:人与人之间的伦 理规范和善恶情感体验 都来自人的自私本性和 求利目的。